《自动化学科专业发展战略究》与《自动化学科专业规范》课题工

合集下载

自动化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自动化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自动化专业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信息1.1 课程名称:自动化专业课程1.2 课程代码:AUTO1011.3 学分:31.4 先修课程:无1.5 授课对象:自动化专业学生二、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自动化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具备自主学习与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为学生的未来高级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三、教学内容3.1 自动控制系统基础3.1.1 自动化定义与发展历程3.1.2 自动控制分类与基本概念3.1.3 传感器与执行器3.2 控制系统建模与分析3.2.1 信号与系统3.2.2 时域与频域分析3.2.3 系统稳定性与鲁棒性3.3 控制系统设计与调节3.3.1 PID控制器3.3.2 控制器参数整定3.3.3 频率响应与校正3.4 高级自动化技术3.4.1 模糊控制3.4.2 神经网络控制3.4.3 自适应控制四、教学方法4.1 理论授课4.1.1 教师讲授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4.1.2 提供相关案例,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4.2 实验教学4.2.1 提供实验设备与软件,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4.2.2 定期组织实验报告讨论与评审4.3 课堂讨论4.3.1 设计小组讨论4.3.2 学生提问与解答4.4 个人学习4.4.1 学生独立阅读与复习4.4.2 在线学习资源的利用五、考核方式5.1 作业5.1.1 完成指定课后作业5.1.2 准时提交作业报告5.2 课堂表现5.2.1 参与课堂讨论5.2.2 准时到达上课地点5.3 实验报告5.3.1 根据实验内容撰写实验报告 5.3.2 报告格式规范,内容详尽 5.4 考试5.4.1 闭卷考试5.4.2 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六、参考教材6.1 《自动控制系统导论》赵丹著6.2 《现代控制工程》李舜华著6.3 《自动控制原理与设计》李斌等著七、教学进度安排7.1 第一周:7.1.1 自动控制系统基础概述7.1.2 传感器与执行器介绍7.2 第二周:7.2.1 控制系统建模与分析基础7.2.2 时域与频域分析7.3 第三周:7.3.1 系统稳定性与鲁棒性7.3.2 PID控制器设计7.4 第四周:7.4.1 控制器参数整定方法7.4.2 频率响应与校正技术7.5 第五周:7.5.1 模糊控制基础7.5.2 模糊控制器设计7.6 第六周:7.6.1 神经网络控制理论7.6.2 神经网络控制器设计7.7 第七周:7.7.1 自适应控制基础7.7.2 自适应控制器设计7.8 第八周:7.8.1 复习与总结7.8.2 期末考试八、教学团队本课程将由资深自动化专业教师担任授课与辅导工作,保证教学质量。

自动化学科概论(第二版)

自动化学科概论(第二版)

自动化学科概论(第二版)目录第1章绪论1.1课程的目的与定位1.2课程的性质与特点1.3全书内容简介1.4课程教学安排思考题第2章自动化2.1初识自动化2.2自动化的定义与作用2.3自动化的发展历史2.4自动化在工业化建设中的作用与地位2.5自动化在信息化进程中的作用与地位2.6自动化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与地位思考题第3章自动化基本原理3.1自动化与自动控制3.2自动控制系统的描述与模型构建3.3自动控制的基本原理3.4数字控制与计算机控制系统思考题第4章现代自动化系统4.1现代自动化系统——实例与特点4.2现代自动化系统——设备与部件4.3现代自动化系统——集成与优化4.4大系统思考题第5章自动化(科学技术)学科、专业5.1自动化科学技术的定位5.2自动化科学技术的基本内容与核心概念5.3自动化科学技术的特点5.4自动化科学技术与信息科学技术的关系5.5自动化学科与专业的含义与区分5.6自动化学科5.7自动化专业思考题附录5.1自动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历史附录5.2自动化学科的分类附录5.3我国自动化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演变历程第6章自动化学科、专业的知识体系与课程体系6.1自动化学科的知识结构与知识体系6.2自动化专业的知识结构与知识体系6.3自动化专业人才的知识、素质与能力要求6.4自动化专业的课程结构与课程体系思考题第7章自动化专业学生的工程与科研训练7.1自动化专业的工科属性7.2层次化的工程与科研训练7.3工程训练7.4科研训练7.5工程与科研能力评价任务思考题附录7.1面向自动化类专业大学生的部分竞赛项目第8章自动化学科(专业)发展8.1中国特色的自动化专业8.2自动化学科(专业)的特点8.3自动化学科(专业)与其他相关学科(专业)的关系8.4自动化学科(专业)的发展前景与发展趋势思考题附录8.1自动化领域著名公司、研究院所、大学与重要学术刊物参考文献。

自动化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与课程模块建设

自动化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与课程模块建设

自动化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与课程模块建设王华忠;孙自强;凌志浩【摘要】为适应国家和社会对新时期自动化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本文在认真研读教指委自动化专业规范的基础上,结合我校自动化专业发展的历史和实际情况,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有机整合和优化,通过打造核心课程模块和课程模块的优化,提高了课程体系的系统性、完整性以及课程设置的科学性。

%To meet the national and social requirements on the quality of undergraduate students majored in automation specialty in new era,a primary courses modules are established by core curriculum system according to the guide specification for automation specialty,and on the history development and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automation major in our university.The new education system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good integrity and systematicness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and scientificalness in the arrangement of the curriculums.【期刊名称】《电气电子教学学报》【年(卷),期】2012(034)005【总页数】3页(P18-19,31)【关键词】规范;课程体系;核心课程;自动化【作者】王华忠;孙自强;凌志浩【作者单位】华东理工大学自动化系,上海200237;华东理工大学自动化系,上海200237;华东理工大学自动化系,上海20023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2笔者通过认真研读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子信息与电气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制定的自动化专业指导性规范[1,3](以下简称“规范”),并结合我校自动化专业的历史特色、师资、设备、生源和学科优势等具体情况,参考国外相关学科的课程体系[4,5],对我校自动化专业的培养计划进行了科学、系统和全面的完善。

自动化专业导论

自动化专业导论

自动化专业导论自动化专业是一门涉及自动控制和自动化技术的学科,主要研究如何利用控制理论、计算机技术和传感器等设备,实现对各种工业过程、生产系统和机械设备的自动化控制和运行。

本文将对自动化专业的定义、研究内容、就业前景和学习路径进行详细介绍。

一、自动化专业的定义自动化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涉及到控制理论、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机械工程、仪器仪表等多个领域的知识。

其核心目标是通过自动化技术和装置,实现对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控制,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二、自动化专业的研究内容1. 控制理论:自动化专业的核心基础是控制理论,包括控制系统的建模与分析、控制策略的设计与优化、系统的稳定性和鲁棒性等方面的研究。

2. 传感器与执行器:自动化系统需要通过传感器获取各种物理量的信息,并通过执行器对系统进行控制。

自动化专业研究传感器与执行器的原理、设计和应用。

3. 自动化设备与系统:自动化专业研究各种自动化设备和系统的设计、开辟和应用,如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DCS(分散控制系统)等。

4. 工业过程控制:自动化专业研究工业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控制,包括工艺过程控制、仪表与仪表系统、工业网络等方面的内容。

5. 机器人技术:自动化专业研究机器人的设计、控制和应用,包括机器人的感知、运动控制、路径规划等方面的内容。

三、自动化专业的就业前景自动化专业毕业生在工业自动化、智能创造、机器人技术、物联网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就业前景。

毕业生可从事自动化系统的设计与开辟、工艺控制与优化、机器人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等工作。

随着工业4.0的发展,自动化专业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大。

四、自动化专业的学习路径自动化专业的学习路径包括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两个阶段。

基础课程主要包括数学、物理、电子技术、计算机编程等方面的内容,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专业课程包括控制理论、传感器与执行器、自动化设备与系统、工业过程控制、机器人技术等方面的内容。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参加实验课程和实习实训,通过实践来巩固所学知识。

自动化专业发展规划

自动化专业发展规划

自动化专业发展规划1. 引言自动化专业是现代工程技术领域的重要学科之一,它涵盖了自动化控制系统、机器人技术、工业自动化等多个领域。

在当前快速发展的科技时代,自动化专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介绍自动化专业的发展趋势、就业前景、学习路径以及个人发展规划。

2. 自动化专业的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自动化技术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未来,自动化专业的发展将呈现以下趋势:(1)智能化:自动化系统将更加智能化,通过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等技术,实现自主决策和自我学习。

(2)网络化:自动化系统将与互联网和物联网相连接,实现实时数据传输和远程控制。

(3)集成化:自动化系统将与其他领域的技术相结合,实现多学科的交叉应用。

3. 自动化专业的就业前景自动化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广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创造业:自动化技术在创造业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毕业生可以在工厂、车间等环境中从事自动化设备的研发、安装和维护工作。

(2)能源领域:随着能源需求的增加,自动化技术在能源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重要。

毕业生可以从事电力系统、能源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3)交通运输: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为交通运输领域带来了新的机遇。

毕业生可以在智能交通系统、无人驾驶车辆等方面发挥自己的专业技能。

(4)科研机构:自动化专业的毕业生还可以在科研机构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推动自动化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4. 自动化专业的学习路径为了成为一位优秀的自动化专业人材,学生需要按照以下学习路径进行学习:(1)基础课程:学生需要学习数学、物理、电子电路等基础课程,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2)专业课程:学生需要学习自动控制原理、传感器与测量技术、嵌入式系统等专业课程,掌握自动化技术的核心知识。

(3)实践训练:学生需要参预实验室实践和项目实践,熟悉自动化设备的操作和维护,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实习经历:学生可以通过实习获得实际工作经验,了解行业需求和实际工作环境。

自动化专业导论

自动化专业导论

自动化专业导论自动化专业是一门涵盖工程学、计算机科学和控制理论的综合学科。

它研究如何将机器或者系统设计成能够自动完成特定任务的技术和方法。

自动化技术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包括创造业、交通运输、能源、医疗、农业等。

一、自动化专业的背景和意义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源于人们对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和改善生活质量的追求。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快速发展,自动化技术在各个领域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自动化专业的学习和研究将匡助学生掌握先进的技术和方法,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二、自动化专业的学科内容1. 控制理论:学习控制系统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包括传感器、执行器、控制器等的设计和应用。

2. 电气工程:学习电路原理、机电驱动、电力系统等相关知识,为自动化系统的设计和运行提供基础。

3. 计算机科学:学习计算机编程、软件开辟和数据处理等技术,为自动化系统的控制和管理提供支持。

4. 机械工程:学习机械设计、运动学和动力学等知识,为自动化设备的设计和创造提供基础。

三、自动化专业的就业前景自动化专业毕业生在各个行业都有广阔的就业前景。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就业领域:1. 创造业:自动化技术在创造业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毕业生可以从事自动化设备的设计、生产和维护工作。

2. 交通运输:自动驾驶汽车、无人机等的快速发展为交通运输领域带来了新的机遇,毕业生可以从事相关的研发和应用工作。

3. 能源领域:随着可再生能源的发展,自动化技术在能源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毕业生可以从事智能电网、能源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4. 医疗领域:自动化技术在医疗设备和医疗服务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多,毕业生可以从事医疗设备的研发和维护工作。

5. 农业领域:农业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毕业生可以从事农业机械和智能农业系统的设计和开辟工作。

四、自动化专业的学习路径和要求自动化专业的学习需要具备一定的数理基础和工程实践能力。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学习路径和要求:1. 数学基础:学习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等数学课程,为后续的控制理论和算法设计打下基础。

《自动化专业导论》课程简介

《自动化专业导论》课程简介

专业导论
(IntroductionToAutomationTechno1ogy)
总学时:16学时理论16学时
学分:1
课程主要内容:
《专业导论》课程是全面介绍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的培养方向、课程设置、教学计划以及培养方法等内容的一门导论课,是学科基础课程。

本课程开设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了解本专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本专业学习内容和专业现状和发展前景,使本专业学生能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树立明确的奋斗目标,增强专业学习兴趣,以及对课程设置和相互间联系有一个清晰的概念。

介绍各级学位和报考研究生的情况等。

适用专业:电气工程与自动化
教材:
万百五.自动化(专业)概论.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

教学参考书:
[1]周献中.自动化导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年8月。

[2]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8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

[3]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教务处.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教学计划(本科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佛山:2010年9月。

自动化学科概论-第4章

自动化学科概论-第4章
机遇
同时,自动化学科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如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 等技术的融合应用为自动化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无限的可能。
THANKS
感谢观看
自动化学科的发展
自动化学科起源于20世纪初的控制论和系统工程,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普 及,自动化学科在20世纪后半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目前,自动化学科已经成 为工程领域中最重要、最活跃的学科之一。
自动化学科的研究领域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研究控制系统的建模、分析、设计 和优化,包括线性系统、非线性系
信息的基本概念
包括信息的定义、度量和性质等。
信道编码理论
研究信息在信道中传输时如何进行有效的 编码和解码,以提高信息传输的可靠性和 效率。
信息论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信息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
探讨信息论在控制系统设计和分析中的应 用,如最优控制、鲁棒控制等。
介绍信息论与计算机科学、通信科学等其 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和应用前景。
家庭安防系统
应用自动化技术对家庭安全进行实时监控和报警,保障家庭安全。
智能家居服务机器人
提供家务助理、娱乐陪伴等智能化服务,提高家居生活的便利性和 舒适性。
05
自动化学科的未来发展
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学科的融合
1 2
深度学习在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
通过深度学习算法,实现对复杂系统的建模与控 制,提高自动化系统的智能化水平。
重要贡献。
02
自动化学科的核心理论
控制理论
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
包括开环控制和闭环控制,以及控制系统的 组成要素。
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研究系统稳定性的判据和方法,如劳斯判据、 奈奎斯特判据等。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
自动控制中的常用术语(3)
给定量 决定被控量的物理量称为给定量或参考输入。
给定量表征被控量的期望值或受控对象的期望状态。 扰动量
妨碍给定量对被控量进行正常控制的所有因素 称为扰动量。
如果扰动量产生在系统内部称为内扰;扰动量 产生在系统外部称为外扰。给定量和扰动量都是自 动控制系统的输入量。
测量 (眼睛)
图1.4 (b)手动控制电加热炉方框图
35
闭环控制系统
人工控制作用
人工的关键性作用是使系统的输出量参与了系 统的控制,形成了信号传递的闭环回路。系统一 旦出现偏差,就调整控制量,从而保证了输出量 的恒定。
人工控制系统也叫做人工反馈系统,或叫人工 闭环控制系统。
用自动控制装置来取代人工操作功能,就变成 自动控制系统,或叫闭环控制系统。
线性、非线性、定常、 时变系统
(多输入、多输出) 向量空间
(状态空间描述)
状态空间法
系统分析及给定输入、 揭示系统的内在规律,实
输出情况下的系统综 现在一定意义下的最优控

制与设计
18
自动控制理论发展 (9)
大系统控制理论
大系统控制理论是一种过程控制与信息处理相 结合的动态系统工程理论,研究的对象具有规模庞 大、结构复杂、功能综合、目标多样、因素众多等 特点。它是一个多输入、多输出、多干扰、多变量 的系统。
人工控制 在人直接参与下完成的控制,称为人 工控制。
自动控制 指在无人直接干预下,利用物理装置 使被控对象或生产过程的某一物理量(如温度、压 力、PH值等)按照预期的规律运行。 例如矿井提升机速度的控制、水泥回转窑湿 度的控制、造纸厂纸浆浓度的控制、轧钢厂加热炉 温度的控制、物料传输机速度的控制等等。
Tr 给定装置 ur e 放大器 ua 电机减速器 调压器
uc
热电偶
扰动
电炉 Tc
图1.6 闭环控制的电加热炉方框图
39
闭环控制系统
特点
系统的输出端与输入端存在反馈回路,输出 量对系统的控制作用发生影响的系统。
存在从输入端到输出端的信号前向通道和从 输出端到输入端的信号反馈通路,形成一个闭合 的回路。
电加热炉温开环控制系统
控制任务 炉温保持恒定
工作原理 ur
iR
Tc
调压器电压 →加热电阻电流 →加热炉温度
28
电加热炉温开环控制系统
控制结构
存在从左到右的信号传递通道—前向通道
扰动
给定值
调 压
输入

电 阻 丝
电炉
炉温 输出
控制装置
受控对象
图1.2 开环控制的电加热炉方框图
29
开环控制系统
按偏差控制,有抗扰动能力 ,精度高。 结构复杂,稳定性降低,实现较困难。
40
闭环控制系统
应用
广泛应用各行业
41
现代化的工厂
42
棉纺厂
43
复合控制系统
两种基本形式
1按参考输入前馈补偿
前馈补偿 输出
参考输入 控制装置 受控对象
2按扰动前馈补偿
参考输入
(a) 前馈补偿 控制装置
扰动 输出
受控对象
21
自动控制中的常用术语(2)
控制装置 这种能代替人对生产设备和工艺过程施加控制
作用的装置,称为自动控制装置或控制器。 受控对象
被控制的机器、设备或过程称为受控对象或对 象。如提升机、回转窑、加热炉等。 被控量
被控制的物理量称为被控量或输出量。 被控量是表征受控对象工作状态的物理量,即 速度、湿度、浓度、炉温、电压等。
扰动
受控 被控量 对象 输出
(a)
2按扰动补偿
测量装置
扰动
控制装置
受控对象
被控量 输出
(b)
图1.3 两种开环控制形式方框图
31
开环控制系统
应用
目前国民经济各部门都广泛应用开环控制 系统,如自动售货机、自动洗衣机、产品自 动生产流水线及交通指挥的红绿灯转换等。
32
闭环控制系统
开环控制系统难以保持炉温恒定。 如果无论是否出现扰动都要使炉温保持 恒定,就需人工干预。
36
闭环控制系统
电加热炉温闭环控制系统
给定装置
放大
热电偶
ur + e uc +
ua
减速器 电机
调压器
~ 220V
图1.5 闭环控制的电加热炉原理图
37
电加热炉温闭环控制系统
控制任务 炉温保持恒定 工作原理
Tr ur eur uc ua n uR iR Tc
uc
38
电加热炉温闭环控制系统
控制结构
闭环控制是在开环控制基础上引 入人工干预过程演变而来的
33
闭环控制系统
人工炉温控制
温度计
600C Tc
调压器
~ 220V
图1.4(a) 手动控制电加热炉
34
人工炉温控制
输入信号 脑 (期望炉温)(计算、比较)
放大、执行 (手臂、手)
被控对象 输出信号 (电热丝、炉子) (实际炉温)
人工干预过程 1用眼观察温度计测量炉温 2大脑中比较实际与给定温度 3相应调整(增加或减小)电压
从1960年到1980,确定性系统、随机系 统的最佳控制,及复杂系统的自适应和 学习控制,都得到充分的研究。
从1980年到现在,现代控制理论进展集 中于鲁棒控制、H∞控制及其相关课题。
15
自动控制理论发展 (7)
经典控制理论
现代控制理论 大系统理论 智能控制理论
线性控制理论 非线性控一个大系统,其中 有体温的控制、情感的控制、人体血液中各种成分 的控制等等。
大系统控制理论目前仍处于发展阶段。
19
自动控制理论发展 (10)
智能控制
这是近年来新发展起来的一种控制技术,是人工智能 在控制上的应用。它的指导思想是依据人的思维方式和 处理问题的技巧,解决那些目前需要人的智能才能解决 的复杂的控制问题。
23
自动控制中的常用术语(4)
系统 由一些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环节
组成并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称为系统。 在工业生产中,一台机器、一套设
备或任意工艺过程,如加热炉、扎钢机、 化学反应釜、核反应堆等都称为系统。
24
自动控制中的常用术语(5)
自动控制系统
为实现某一控制目标所需要的所有物理部件 的有效组合体。
如:汽车看成是一个具有两个输入(驾驶盘和加速踏 板)和两个输出(方向和速度)的控制系统。
计算机科学地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控制科学地发展。
17
经典控制理论与现代控制理论比较
项目 研究对象 描述方法 研究办法 研究目标
经典控制理论
现代控制理论
线性定常系统 (单输入、单输出)
传递函数 (输入、输出描述)
根轨迹法和频率法
自动控制的自然和人造系统
人体自然系统
体温控制系统 心跳控制系统 眼球聚焦系统 新陈代谢系统 血液系统 呼吸系统 肾肝肺系统
这些系统持续的自动控制 是我们保持健康的基本条件
这些系统是在我们非有意 识干预的情况下自动运行的
6
自动控制的自然和人造系统
天体自然系统
银 河 系 的 恒 星 运 动
7
自动控制的自然和人造系统
1959年美国数学家R.E.Kalman提出了著名的卡尔曼滤 波器,1960年又提出能控性和能观测性的概念。
19世纪50年代末,控制系统设计问题的重点从设计许 多可行系统中的一种系统,转到设计在某种意义上的 最佳系统。
14
自动控制理论发展 (6)
19世纪60年代,数字计算机的出现为复 杂系统的基于时域分析的现代控制理论 提供了可能。
1927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的电气工程师 H.S.Blsck在解决电子管放大器失真问题 时首先引入反馈的概念。
12
自动控制理论发展 (4)
1932年,Nyquist提出了一种根据系统的 开环频率响应(对稳态正弦输入),确定闭 环系统稳定性的方法。
1934年,Hezen提出了用于位置控制系统 的伺服机构的概念,讨论了可以精确跟 踪变化的输入信号的机电伺服机构。
特点
系统的输出端与输入端不存在反馈回路,输出 量对系统的控制作用不发生影响的系统。
只有从输入端到输出端的信号前向通道,不 存在由输出端到输入端的信号反馈通路。
按给定值控制,无抗扰动能力,精度低。 环节简单,容易实现,稳定性好。
30
开环控制系统
开环控制有两种形式
1按给定值控制
给定值 控制
参考输入 装置
(高教出版社 )
3
第1章 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
1.1 引言 1.2 开环控制系统和闭环控制系统 1.3 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构成 1.4 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和应用 1.5 对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
4
1.1 引言
自动控制的自然和人造系统 自动控制理论发展简史 自动控制中的常用术语
5
季节自然系统
四 季 气 候 变 更
8
自动控制的自然和人造系统
人造系统
全自动洗衣机 电冰箱 电饭煲 电梯控制系统 温度控制系统 水位控制系统 速度控制系统 刹车防抱死系统
9
自动控制理论发展 (1)
1787年,James Watt 为控制蒸汽机速度设计的 离心调节器,是自动控制领域的第一项重大成 果。
1.3 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2)
按系统性能
线性系统 非线性系统 连续系统
离散系统 定常系统 时变系统 确定性系统 不确定性系统
13
自动控制理论发展 (5)
1948年,美国科学家W.R.Evans提出了有名的根轨迹的 分析方法,并于1950年进一步应用于反馈控制系统的 设计,形成了与频率响应方法相对应的另一核心方 法——根轨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