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借字 古今字 (作业)
通假字、假借字、古今字的联系与区别

通假字、假借字、古今字的联系与区别通假字是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字现象,假借字是指用同音字来代替没有造出的字,古今字则指古今分化字,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通假字、假借字、古今字是古汉语中特有的语言现象,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往往不容易正确分辨,是古汉语学习中的一个难点。
一、通假字和假借字所谓通假字,就是音同音近的替代字。
确切一点,就是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字现象。
第一,通假字的主要特点是,通假字和被通假字(本字)在读音上相同,而在意义上却毫不相干。
如“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汤问》),其中“惠”通“慧”。
“惠”、“慧”,在原义上本不相干,惠是“贤惠”,慧是“智慧”;又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史记·项羽本纪》)。
“蚤”通“早”,今音不同而古音同,均属见母,职部。
第二,同音是指古音,而不是现代的读音,所以准确地说应是“古音通假”。
如“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汉·贾谊《论积贮疏》),“罢”通“疲”,它们在今天并不同音,但在古代是同音的,均属并母,歌部。
又如“夫子之病革矣,不可以变”(《礼记·檀弓上》)。
“革”通“亟”,今音不同而古音同,均属见母,职部。
第三,所谓同音,严格讲,有音同和音近两种类型,音同指通假字和被通假字的读音完全相同;音近指通假字和被通假字之间或声母相同(双声),或韵母相同(迭韵)。
如“太形、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形”通“行”。
“行”,匣母,耕部,为纽双声。
“方”通“横”。
“方”,帮母,“横”为匣母,二字同为阳部,属韵母相同。
又如“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汉书·李陵苏武传》),“亡”通“无”,“亡”,明母,阳部;“无”,明母,鱼部。
所谓假借字,是指用同音字来代替没有造出的字。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假借字作了定义,即“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如“莫”,本指黄昏,像日落草丛中,借用来做没有造出的字无定代词“莫”,此外如“来”,本义是小,借作往来的“来”。
古今字 假借字答案

所谓假借字,是指用同音字来代替没有造出的字。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假借字作了定义,即“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所谓古今字,是指古今分化字,我们把分化前的字称作“古”字,分化后记词各有专司的字称为“今字”。
也就是说,古今字分为两类:一是古字与今字在字形结构上没有关系。
如罪人的“罪”,古字写作上面一个“自”字,下面加一个辛苦的“辛”,现在后一个字已不使用了。
第二类,今字是在古字的基础上产生的,古今字在字形上有联系。
例如“债”字,本写作“责”,“债”是在“责”的基础上产生的。
“责”与“债”形成了古今字。
又如“反”与“返”,“反”是古字,“返”是今字。
假借字与古今字对古今字的概念,上面已做了解释,对它的理解,还应注意由于造今字,所以借字就成了古字。
如“说——悦”,作喜悦时,“悦”字借用了“说”,写作“喜悦”、“不悦”,后因有了专字(今字),那么由于造字时间不同,有先有后,构成了古今关系。
假借字则是指后来没有造今字的一类。
这是它和古今字一个明显的区别。
假借字大多是比较抽象的难造的文言虚词,如“我”、“而”、“焉”、“其”、“自”等。
“我”本是武器,假借为第一人称;“而”本是胡须,假借为转折连词;“焉”本指产于江淮的一种黄色鸟,假借为指示代词兼语气词“焉”的书写形式。
假借字的特点是一经借用,就久借不还。
久而久之,被借用的字往往另造新字,因此也就无古今可言。
有些古今字的形成最初是经历了假借阶段的,本无其字的假借是用组成的汉字做表音符号,去记录一个新词(新义),不管这新词、新义与字义是否有关。
与原字义有关或者无关都可以导致古今字的产生。
如“奉——俸”,“奉”字是两手捧着,恭敬地接受,被借去作俸禄的意义,两义有密切关系。
又如“莫——暮”,“莫”字本来的“日暮”义与它被借去记录的无指代词的意义就毫不相关。
这两个例子告诉我们,一个字若同另一个字存在古今关系,那么在今字产生以前,古字曾有被借去表示与之有关或无关的意义的假借阶段,虽然从六书角度看“奉”、“莫”是用了假借字,但正因它后来造了新字“俸”、“暮”,所以习惯上把这种字称为“俸”、“暮”的古字,而不说它是假借字。
通假字与假借字、古今字、异体字的区别

通假字与假借字、古今字、异体字的区别一、通假字与假借字。
假借是六书里造字办法之一,语言里有某一个词没有字去表示它,于是选用一个和它同音的字去表示。
例如用本义是小麦的“来”表示动作来去的“来”,用本义是鸟名的“难”去表示困难的“难”,用本义是蜥蜴的“易”去表示容易的“易”等都使用的是假借义,按照前人的解释,通假字必须是本有其字,但是书写时却用了另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中“蚤”通“早”,“距关,毋内诸侯”《鸿门宴》中“距”通“拒”等都是本字存在,书写的时候没有使用,而是临时用一个和它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这就是通假。
二、通假字与古今字。
古今字是一个历史概念,段玉裁曾经说过:“凡读经者,不可不知道古今字,古今无定时,周为古则汉为今,汉为古则晋为今,随时异用者谓之古今字”,古代字少,一个字有时有多种职能,它可以同时表示几个互不相关的意义。
由于文字日益发展,另外找一个新字去表示某种意义,分担了原来字的一些职能,这个新造字和原来的字之间的关系就是古今字的关系,如中学语文《扁鹊见蔡桓公》“桓侯不说”中的“说”通“悦”、《愚公移山》“寒暑移节,始一反焉”中“反”通“返”等,可见,古今字是字孳乳分化,而通假字是放弃现存的字不用,临时用另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表示。
所以在严格意义上是不能把古今字处理成通假字的,否则就会产生一个已经产生的字,通到一个还没有产生的字上去了的情况,这无论如何是说不通的。
在数以万计的汉字中,属于古今字的数量不在少数,而古今字并不像上面所举的例子那样有确切的记录,这给研究古今字和通假字带来一定的难度,还需进一步的考证。
三、通假字与异体字。
汉字不但历史悠久,而且使用地域广大,在语言交际过程中,同一个字北方和南方不一样,在收字时排在一起,形成异体字。
如“小惠未褊”《曹刿论战》中“褊”和“遍”,再如孔乙己曾经说过的茴香豆茴字的四种写法,这四种写法之间就可以说是互为异体字。
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用)

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一、什么是通假字?通假字是古人的一种用字习惯,即在书写时本来有为A义专门造的A字,但写作的人却偏不写A字,而是写了一个与A同音的B字。
A、B二字之间就构成了通假关系。
例如,司马迁在《项羽本纪》中记载项伯对刘邦说的话:“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即要求对方早点来,别来得太晚了,显得没诚意,不礼貌。
显然应该写“早”字,但司马迁却写了个“蚤”字,许慎在《说文解字》里面说的很清楚,“蚤”本是“啮人跳虫也”,就是今天的“跳蚤”。
我们不能说司马迁不会写“早”字,也不能说那时“早”字还没出现,实事上先秦就有“早”字了:《左传·昭公三年》:“早世陨命”;又《隐公三年》:“早死”;《荀子·非相》:“不先虑,不早谋。
”《大戴礼记》:“天子之善在於早谕教与选左右。
”《史记》中也能找到用“早”的例子:《孝武本纪》:“天子即诛文成,后悔其早死,惜其方不尽。
”《留侯世家》:“后五日早会。
”《三王世家》:“闳王齐,年少,无有子,立,不幸早死。
”但在先秦、两汉时期,用“蚤”为“早”的例子多得很:《诗经·豳风·七月》:“四之日其蚤。
”《礼记·檀弓上》:“孔子蚤作,负手曳杖,消摇于门。
”《左传·僖公23年》:“子盍蚤自贰焉?”《孟子·离娄下》:“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
”《史记·周本纪》:“太子洩父蚤死,立其子林。
”《史记·始皇本纪》:“二世入内,谓曰:‘公何不蚤告我?乃至於此!’”《汉书·文帝纪》:“有司请蚤建太子。
”这两个字无论古代还是现代都是同音字,故而相通假。
与“早、蚤”同样的例子还可举出很多,例如:畔与叛——《说文·田部》:“畔,田界也。
从田,半声。
”《左传·襄公26年》:“行无越思,如农之有畔,其过鲜矣。
”《韩非子·难一》:“历山之农者侵畔。
”可见,“畔”指田间界限,即现在所谓“田埂”。
假借字、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假借字、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重点和难点本讲介绍了古书中四种常见的用字现象:假借字,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要求学习时理解以上四种用字现象的成因,能从概念和具体字例上对四种用字现象加以区分,并在已学文选里辨认以上用字现象。
第一节假借字一、定义王力《训诂学上的一些问题》:1、本字和假借字必须是音同或音近,才能产生通假。
2、即使两个字音同或者音近,如果没有例子,也不一定就能通假。
二、假借字的两类情形1、本无其字的假借:莫、然、其、乎、午莫:代词:虽使五尺之童之市,莫之或欺《孟子》昏暮(→暮):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论语·先进》然:燃烧指示代词: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孟子》其:畚箕代词、语气词乎:呼吸表疑问的句末语气词午:捣臼的棒槌十二地支的第七位来:麦子:贻我来牟。
《诗·周颂·思文》来往新:伐木:《说文》:“取木也。
”与“旧”相对而:颊毛连词《说文·而部》:“而,颊毛也。
”《周礼·梓人》:“作其鳞之而。
”《说文·而部》:“耏ér,罪不至髡也。
从而从彡。
或从寸。
诸法度字从寸。
”《后汉书·高帝纪》:“耐罪亡命。
”我:一种兵器第一人称《说文·我部》:“施身自谓也……一曰古杀字。
”女:A义:女子 B义:第二人称代词《诗·邶风·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孔颖达疏:“我非徒悦其美色,有美此女人之能遗我彤管之法。
”朱熹《诗集传》“女”下注“汝”字,传:“然非此荑之为美也,特以美人之所赠,故其物亦美耳。
”难:A义:鸟名 B义:困难“哭”、“笑”2、本有其字的通假《史记·项羽本纪》:“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史记·三王世家》:“闳王齐,年少,无有子,立,不幸早死。
中考语文古今字与假借字

古今字与假借字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è):通“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
(《论语十则》)女:通“汝”,你。
知:通“智”,聪明。
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回转,掉转。
4、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
(《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
5、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狼》)止:通“只”。
6、日之其所亡。
(《乐羊子妻》)亡:通“无”。
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亡:通“无”。
7、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为学》)屏:通“摒”。
8、对镜帖花黄。
……火伴皆惊忙。
(《木兰诗》)帖:通“贴”。
火:通“伙”。
9、无他,但手熟尔。
(《买油翁》)尔:通“耳”,相当于“罢了”。
10、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李清照)争:通“怎”。
11、路转溪头忽见。
(《西江月》辛弃疾)见,通“现”。
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见:通“现”。
12、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口技》)坐:通“座”。
1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伤仲永》)扳:通“攀”,牵,引。
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反:通“返”。
1/415、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惠:通“慧”,聪明。
16、一厝逆东,一厝雍南。
(《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
17、问渠那得清如许。
(《观书有感》)那:通“哪”,怎么。
18、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三峡》)阙:通“缺”。
19、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闲情记趣》)强:通“僵”,僵硬。
20、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晏子故事两篇》)道:通“导”,引导。
21、缚者曷为者也?(《晏子故事两篇》)曷:通“何”。
22、圣人非所与熙也。
(《晏子故事两篇》)熙:通“嬉”,开玩笑。
23、饰以玫瑰,辑以翡翠。
(《买椟还珠》)辑:通“缉”,连缀。
24、此何遽不为福乎?(《塞翁失马》)遽:通“讵”,岂。
通假字、假借字、古今字的联系与区别

通假字、假借字、古今字的联系与区别通假字、假借字、古今字的联系与区别如下:(一)古今字与假借字古今字与假借字有交叉,如“然”是“燃”的古字,“然”用作连词、代词和形容词词尾时,它又是一个假借字。
古今字与假借字也有区别,从字形上来说,古今字涉及了两个字,而假借字只有一个字;两者的关注点也不同,假借侧重于本义与假借义,古今侧重于同一个义项在不同时代表达时所使用的字。
(二)古今字与通假字对于古今字与通假字,它们的相似之处较少,如古今字与通假字都是两个字形表示一个义项,都涉及两个字,这两字往往音同或音近。
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从词性上来说,古今字是由假借和引申产生的,属于造字方法,而通假字属于用字方法;从意义上来说,古今字中,具有引申关系的古字与今字联系密切,具有假借关系的古字与今字偶尔也有联系,而通假中本字与通假字一般没有联系;从时间上看,古今字中古字在前面的时代被使用,而今字在后面的时代被使用,它们是相承的关系,不同时存在,而通假中本字与借字同时存在。
(三)通假字与假借字关于通假与假借,通假早有其字,假借本无其字,通假是临时借用某字的用字方法,假借是不造新字而产生新义的造字方法,也就是说通假一般是两个字形一个意义,而假借一般是两个意义一个字形。
通假一般是有借有还的,而假借大多数是有借无还的。
同时,在假借字中,本义与借义的读音是一致的,而通假字中,本字与借字读音有时不一致,有时一致。
通假侧重于字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假借侧重于本义是否留存。
笔者认为,假借现象扩大了原字的功能,且有意而为之,带有一定的创设意味,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一种较为积极的语言现象;通假现象中一个字被其他字借用,大多是由于无意的笔误造成的,创设意味较少,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阅读的障碍,是一种稍显消极的语言现象。
简明古代汉语平时作业参考答案(一)

简明古代汉语平时作业参考答案(一)通论练习一、回答下列问题:1.什么是六书?各书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六书,古人认为是六种造字法,是汉代人对汉字字形规则的一种看法。
具体名称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象形字的特点是字的线条随着所表达的物体的形状而曲折宛转,即照样画葫芦。
指事字的特点是初看像似可以认识形体,仔细观察才能看出字义。
会意字的特点是比合两字或数字,会合它们的意义,来显现新字的意义。
形声字的特点是以表事类的字为形符,取音同或音近的字为声符,合形声为新字。
转注字不是造字法,明了它是用字法就可以了。
假借字的特点是本来没有写某词的专字,借一个和该词读音相同的字来寄托该词。
2.六书中哪些属于造字法?哪些属于用字法?六书中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讲的是造宇的方法;转注、假借讲的是用字的方法。
3.什么是古今字?古今字就是古今分化字。
由于上古文字数量少,常常是一个字表示几个词,后世为了区别,就让使用频率高的词占据原字形,而为其他词造了新字,原字形就是古字,新字形就是今字。
4.什么是通假字?通假与假借有何区别?通假字就是本字的替代字。
通假字和假借字的区别主要有两点:第一,假借字是“本无其字”,是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记录语言中的某个未造字的词;而通假字是“本有其字”,由于种种原因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
第二,假借字对所借字形往往长期甚至永久占用,以至人们不得不再造新字以与之区别;而通假字则是暂时借用,随着用字的不断规范,字词关系逐渐固定,除了文人为仿古而使用之外,一般就不再使用了。
5.汉字通假的条件是什么?汉字的通假主要有两个条件:第一,通假字与本字必须音同或音近,而这种音同或音近必须以上古音为标准。
第二,必须有文献的佐证。
6.古今词义范围差异表现在哪几个方面?表现在三个方面:①词义扩大;②词义缩小;③词义转移。
7.什么是词类活用?词类活用和兼类有何区别?所谓词类活用,是指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子中充当其它类词,词的这种灵活运用,便属词类活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然——燃 孰——熟 亦——腋 采——彩
谢谢观赏
本有本字的假借
• 本有本字的假借指本来有本字的词也使用假借。 • 例如:策——册 ”策“本义是马箠,古代常常 借”策“为 “册”。现在一般的“册”字不能用 “策"代替。 蜚——飞 ”蜚“的本义是一种虫,古代常 常借“蜚" 为 “飞”。现在一般的“飞”字不能 用“蜚”替代。
使用本有本字的假借字的原因
• • • • • • • • 使用本有本字的假借的原因是以下七种: 1.分散文字职务 2.简化字形 3.使字形不易相混 4.人们喜欢用形声字代替表意字 5.为合并多余的字 6.为避讳 7.为求用字典雅
假借字的各类型的区别
• 无本字的假借 • 本子后造的假借 其 齐与斋、剂、脐、跻、齑
• 本有本字的假借
假借字 古今字
什么是假借字?
• 许慎:“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 也。”即本来没有那个字,现在为了表达的需要, 在不另造新字之情况下借用旧字来充当新义,就 成了假借。 • 简而言之,假借字是以不造新字来表达新义的造 字法。
假借字的分类
• 无本字的假借
• 本字后造的假借 • 本有本字的假借
无本字的假借
• 音译外来词有很多是始终用假借字“尼龙”、“巧克力”、“麦克风"等, 除此以外还有很多古今外来的地名和人名。
本字后造的假借
• 一般后造的本字叫后起本字,后起本字指在假借字 基础上造的汉字。古人字少,一个字有时代表几 个意义不同,而语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用,后来 在原本借用的字的基础上造出与词义相应的新字, 这样的新字在文字学上称为后起本字。 • 例如:斋、剂、脐、跻、齑、荠 这些字,开始时借“齐”字来表示。 《左传》庄公六年:“若不早图,后君噬齐。”
• 一个字通行的写法与原来的写法不同,原来的写法 就称为本字, 例如“搬”的本字是“般”。
无本字的假借
• 无本字的假借指某些词原先并没有为它专门造字, 人们就从现有的文字中选取某些同音字来记录。 • 例如:古汉语虚词“其”、“之” 语气词“耳” 疑问代词“何” 、“奚” 双音节词“犹豫” • 这类词往往抽象,难以用表意的方式来设计文字。
策——册
什么是古今字?
• 所谓古今字,是指古今分化字,我们把分化前的 字称为“古”字,记录分化后形成的新词的字称 为“今字”。
一、词义的引申产生的古今字
• 益—— 溢 坐—— 座 解—— 懈
昏—— 婚 敛—— 殓
取—— 娶 弟—— 第、悌
二、同音假借形成的古今字
• 其——箕 何——荷 县——悬 止——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