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英译的认知隐喻视野_潘震
认知隐喻的视角赏析莎士比亚第73首十四行诗

认知隐喻的视角赏析莎士比亚第73首十四行诗摘要:一、引言1.认知隐喻理论简介2.莎士比亚第73首十四行诗概述二、认知隐喻在莎士比亚第73首十四行诗中的运用1.自然景象的隐喻2.人生哲理的隐喻3.爱情观念的隐喻三、具体解析1.诗中时间的隐喻2.诗中光的隐喻3.诗中云的隐喻四、认知隐喻在诗歌创作与欣赏中的重要性1.丰富诗歌内涵2.增强诗歌表现力3.引导读者深入思考五、结论1.莎士比亚第73首十四行诗的认知隐喻价值2.对后世诗歌创作与欣赏的启示正文:一、引言认知隐喻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修辞手法,更是人类思维和世界认知的一种方式。
莎士比亚的第73首十四行诗(Sonnet 73)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哲学内涵,成为了众多研究者探讨的焦点。
本文将从认知隐喻的视角,对这首诗歌进行深入赏析,以期为莎翁诗歌的解读提供新的视角。
二、认知隐喻在莎士比亚第73首十四行诗中的运用1.自然景象的隐喻在诗中,莎士比亚运用了丰富的自然景象进行隐喻。
例如,“In the middle of the night,/ When stars throw down their bright rays”,这里的“星星”隐喻为具有生命力的存在,寓意着诗人对生命和光明的追求。
2.人生哲理的隐喻莎士比亚在第73首十四行诗中,通过对时间、生命和死亡等主题的探讨,表达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例如,“Time,thou growest old,/ And I grow old with thee”,这里的“时间”隐喻为一位有生命的存在,体现了诗人对时间的感慨和对生命的无奈。
3.爱情观念的隐喻在这首诗中,莎士比亚还表达了他独特的爱情观念。
例如,“As a cloud departeth from the summer sky”,这里的“云”隐喻为爱情的短暂和易逝,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哀婉和对永恒的向往。
三、具体解析1.诗中时间的隐喻在莎士比亚的第73首十四行诗中,时间是一个重要的隐喻主题。
概念隐喻视角下看诗歌意境的重构——以《枫桥夜泊》及其英译为例

I读写大视野硕博论坛概念隐喻视角下看诗歌意境的重构——以《枫桥夜泊》及其英译为例陈敕昌内容摘要:中国古典诗歌往往意境深远、含蓄竟永;诗歌意境蕴含于意象之中,诗歌意象又可借用认知隐喻理论去理解。
本文以著名的唐代古诗《枫桥夜泊》为个案研究对象,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隐喻理论,基于方位隐喻、本体隐喻和结构隐喻三个维度对原诗文本及其四个英译本进行对比研究,揭示各译本是否以及如何实现原诗歌中意境的重构,以期为将来的诗歌翻译实践提供些许借鉴。
关键词:枫桥夜泊;诗歌翻译;概念隐喻;意境一、诗歌意境与诗歌隐喻论及中国古典诗歌,“意境”和“意象”自是两个绕不开的范畴。
所谓“意象”,顾名思义,乃“表意之象”,因而不能简单将其等同于自然的景象或诗中的名物。
“意象的概念可以理解为主观和客观的交汇,是'意’和'象’的结合物,是客观的外在物象和诗人主观的内在感受契合交融,并通过审美的选择、提炼、组合、再创造之后以文字形式表现出来的艺术景象”E。
例如,我们所熟知的古诗中“柳”能表达“离愁别绪”,典型的有王维的“渭城朝雨泡轻尘,客舍青青柳色青”,冯延巳的“芳草长川,柳映危桥桥下路”;这里“柳”如果脱离诗歌的情境和诗人的主观情感而独立存在,那就只能成为普通的“柳”,而不能成为诗歌中的"意象”。
“意境”是中国诗学特有的概念,常被误解为“意象”的简单联结组合,即“意境”是整体,“意象”是局部。
但“意境”的生成并非是“意象”的简单堆砌,还有其特定的条件:那便是对意象的超越,用唐人刘禹锡的话来说,叫作“境生于象外”⑵。
对于中国古典诗词而言,意境是其灵魂,有意境则自成高格,无意境则味如嚼蜡,因此翻译中国古典诗词的重中之重便是意境的再现或重构⑶O《枫桥夜泊》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代表之一,其之所以能在浩如烟海的诗作中脱颖而出并流传至今,不仅在于其绝妙的文学表现力和艺术鉴赏价值,更在其蕴藏的意象之生动、意境之深远,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阅读体验,为译者传递了不同的艺术联想。
认知转喻视角下中国古典诗词英译研究——以苏轼诗词为例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ꎬ2al of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认知转喻视角下中国古典诗词英译研究
———以苏轼诗词为例
一、转喻的概念、类型及其认知解读价值
( 一) 转喻的概念 认知语言学认为ꎬ转喻是人类基本的认知工具和思维模式ꎮ 转喻不仅仅是一种发生于语言层面的修 辞格ꎬ更是人类进行思考和推理的一个重要的认知和思维工具[4] ꎮ Lakoff 等将转喻视为理想化认知模式 中的一种重要认知方式ꎬ是同一个认知域内的概念化的映射过程[5] ꎮ Croft 认为转喻是认知域矩阵中认知 域与其次域的凸显关系[6] ꎮ Langacker 提出转喻是一个参照点现象ꎬ认知过程中概念相对凸显的实体作为 认知参照点ꎬ唤起不凸显的实体[7] ꎮ Radden 等认为转喻是一个概念现象和认知过程ꎬ并在理想化认知模 式中运作ꎬ其中一个概念实体( 或载体) 为另一个概念实体( 或目标) 提供心理可及[8] ꎮ 转喻具有本源性ꎬ
从古诗英译看英汉时间隐喻异同

从古诗英译看英汉时间隐喻异同
刘礼明
【期刊名称】《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
【年(卷),期】2011(000)011
【摘要】隐喻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
所有语言都具有隐喻性;对于抽象的时间,人们只能通过隐喻的方式来表征。
古诗作为汉语文学的一种形式,其中的"时间"大多采用隐喻来表达。
本文通过收集古诗中关于时间的句子,对比其英语译本,分析了汉英两种语言在时间隐喻上的异同。
时间隐喻是身体感知、体验及人类心智的产物;人脑通过认知体验把主观判断与感觉经验连接起来的共性使人类的时间心理经历具有"泛人类的经历基础";而各自的文化价值观念、信仰、哲学思想、民族心理、历史传统、生存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以及英汉两民族的语言世界观的不同是时间隐喻差异的根源。
【总页数】2页(P115-116)
【作者】刘礼明
【作者单位】集美大学诚毅学院英语教研室,福建厦门36102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
【相关文献】
1.从语料库看英汉隐喻模式的异同——以爱情隐喻和理智隐喻为例
2.从认知视角观英汉时间隐喻之异同
3.英汉动物习语隐喻异同及英译汉翻译策略——以汉语中
十二生肖为例4.从汉英时间隐喻之异同看隐喻与文化的关系5.英汉时间隐喻的异同认知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认知隐喻视角下悼亡诗爱情意象英译研究

A Study on English Translation of Love Images in Mourning Poem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ve
Metaphor
作者: 杨晶晶[1];李嘉萱[2]
作者机构: [1]内蒙古大学外国语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70;[2]河套学院外国语言文学
系,内蒙古巴彦淖尔015000
出版物刊名: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144-147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6期
主题词: 概念隐喻;映射对等;爱情意象;翻译方法
摘要:基于认知视角下的概念隐喻理论,以中国古代四大悼亡诗其中两首为封闭语料,在概念隐喻理论指导下,通过"隐喻映射理论",对诗歌中表征爱情的意象隐喻进行分类与研究,旨在明确诗歌的隐喻翻译应实现"映射对等",并据此提出继承、省略、置换、补偿四大译法.。
从认知隐喻视角看隐喻的翻译——以《浮生六记》英译本为例

收稿日期:2019-08-29ꎻ修订日期:2019-10-10作者简介:李丁鹏(1993 )ꎬ男ꎬ湖北赤壁人ꎬ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ꎮ从认知隐喻视角看隐喻的翻译以«浮生六记»英译本为例李丁鹏(贵州大学㊀外国语学院ꎬ贵州㊀贵阳㊀550025)摘要:隐喻研究从修辞学范畴转向了认知语言学ꎬ但学界对隐喻英译的关注程度仍显不够ꎮ文章以林语堂«浮生六记»英译本为研究案例ꎬ基于认知隐喻理论ꎬ探究林氏译本中隐喻的可译性及其可译程度ꎬ并将林氏采取的隐喻翻译策略归纳为保留源域㊁改变源域㊁删除源域ꎮ关键词:认知隐喻ꎻ翻译ꎻ林语堂ꎻ«浮生六记»中图分类号:H159㊀文献标志码:A㊀文章编号:2095-4476(2019)12-0066-05日常生活中ꎬ隐喻无处不在ꎬ不仅存在于语言中ꎬ也存在于行为中ꎮ人类思想与行为的认知概念系统本身是以隐喻为基础ꎮ[1]3-4隐喻式的思想必会体现在语言输出和思维认知上ꎬ也必然会在文本(不论何种体裁)中找到其踪迹ꎮ 人们通过 身体 和 空间 进行互动体验之后便形成了若干基本概念ꎬ然后通过隐喻和转喻机制将其扩展到其他概念域(特别是抽象概念域)ꎬ从而形成了人类当今复杂的概念系统 ꎮ[2]19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ꎬ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建立ꎬ隐喻研究已发生转向ꎬ即隐喻研究已从传统意义上的修辞学范畴转向了认知语言学的范畴ꎬ从而使得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研究文学作品中的隐喻有了可能ꎮ同时ꎬ从认知隐喻角度审视隐喻词汇及其翻译策略又为翻译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ꎮ一㊁隐喻的可译性隐喻是否可译或在何种程度上可译向来是学者们在翻译实践中常讨论的话题ꎮ谭业升和葛锦荣认为隐喻具有语言共性ꎬ因而隐喻翻译可以实现[3]ꎮ例如ꎬ林语堂将 各种古文ꎬ宗何为是? [4]20译为 Ofalltheancientauthorsꎬwhichoneshouldweregardasthemaster? [4]21ꎬ显然ꎬ源语读者与目的语读者在 宗 与 themaster 的认知上是一致的ꎮ又如ꎬ 恭敬在心 [4]24译为 Truerespectisintheheart [4]25ꎬ此句中 在心 与 intheheart 在汉英读者的认知概念里高度吻合ꎮ然而ꎬ隐喻作为一种认知手段和思维方式ꎬ与源语民族和目的语民族各自的认知体验密不可分ꎮM.B.Dagut指出ꎬ源语隐喻的可译性取决于它所利用的特殊文化体验(culturalexperiences)及其语义联想(semanticassociation)[5]ꎬ也就是说ꎬ目的语读者可通过源语隐喻产生的语义联想在概念映射(conceptualmapping)上被认知ꎮ比如ꎬ源语 妾能与君白头偕老ꎬ月轮当出ꎮ [4]28中的 白头 一词与目的语 IfitbethewishofGodthatwetwoshouldlivetogetheruntiltherearesilverthreadsinourhairꎬthenthemoonmustcomeoutagaintonight. [4]29中的短语 silverthreadsinourhair (即银发㊁银丝)带给目的读者的语义联想可直接在其认知中形成映射关系ꎮ从上述分析可看出隐喻是可译的ꎬ但这是不是说明隐喻在任何层面都可译?笔者将从认知语言学和跨文化的角度来阐述隐喻在何种程度上可译ꎮ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看ꎬ由于人类具有相同的生理结构和心理基础ꎬ 在所有文化中的人都有共享理解世界的体验基础 [6]25ꎬ不同的民族在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ꎬ可以产生相似的概念结构ꎮ隐喻不仅是语言现象ꎬ而且也是人类活动中普遍存在的认知思维模式[1]ꎬ是不同语言之间相互转化的认知基础ꎬ正因为有了这一认知基础ꎬ隐喻翻译以该层面为出发点才有可能ꎮ从跨文化的角度看ꎬ双语转换涉及到不同语言之间的文化概念隐喻ꎬ客观上对译者在翻译这类隐喻时垒起了无形的高墙ꎮ随着文化交流㊁文化渗透和文化重叠的加深ꎬ人们可以在多数问题上达成共识ꎮ虽然不同民族之间存在着文化空白和文化冲突ꎬ但是不同文662019年12月第40卷第12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湖北文理学院学报JournalofHubeiUniversityofArtsandScience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Dec.ꎬ2019Vol 40No 12李丁鹏:从认知隐喻视角看隐喻的翻译化的人会共有这类 基本隐喻 (primarymetaphor)ꎬ例如: MONEYISUP 反映的映射关系是 Pricesarehigh ꎬ因为这是不同民族间基本的认知体验[6]26ꎮ再如ꎬ 凡为妇人已属纯阴ꎬ珠乃纯阴之精ꎬ用为首饰ꎬ阳气全克矣 [4]44中明显的隐喻为 妇人是阴 (YINISWOMAN)㊁ 珍珠是阴 (YINISPEARL)ꎬ而林语堂却保留了源域(sourcedomain)并舍弃了源语中的目标域(targetdomain)ꎬ转而译为 Awomanisanincarnationofthefemaleprincipleꎬandsoarepearls.Forawomantowearpearlswouldbetoleavenoroomforthemaleprinci ̄ple [4]45ꎬ principle 在此处并非 原则 之意ꎬ而是表示 本质 (afundamentalqualitydeterminingthenatureofsomething)[7]ꎬ这里表明 各民族之间概念隐喻系统既有对应ꎬ也有不对应 [8]107ꎬ从此例可看出隐喻翻译是相对的ꎬ具有一定的局限性ꎮ因此ꎬ在汉英(或英汉)翻译实践中ꎬ隐喻没有绝对的可译性ꎬ只有相对的可译性和有限的可译性ꎮ尤其值得注意的是ꎬ隐喻在何种程度上可译还应考虑译者所采用的翻译策略ꎮ二㊁隐喻翻译的策略基于认知隐喻视角ꎬ不难发现隐喻翻译关注的重点是如何翻译源语中的源域和目标域ꎬ并且其翻译效果所带来的认知反应能否让目的语读者感同身受ꎮ胡壮麟将认知隐喻分为三类:本体认知隐喻(ontologicalcognitivemetaphor)ꎬ例如ꎬ人生是段旅程(Lifeisajourney)ꎻ结构认知隐喻(structuralcognitivemetaphor)ꎬ例如ꎬ思想是片汪洋(Themindisanocean)ꎻ方位认知隐喻(orientationalcognitivemetaphor)ꎬ例如ꎬ别沮丧ꎬ他今天极其高兴(Don tfeeldownꎬheisonahightoday)[9]222ꎮ笔者在林氏«浮生六记»英译本中找到了大量隐喻ꎬ且林氏针对不同情况下的隐喻采取了不同的翻译方法ꎬ现将其隐喻翻译策略归纳为以下三点ꎮ(一)保留源域保留源域是再现源语隐喻意象或目标语的源域ꎮ 人类共享某些文化认知体验和生理体验ꎬ不同文化之间拥有类似或重叠的概念隐喻ꎬ使隐喻移植成为可能ꎮ [8]107英语中有部分词语的隐喻内涵基本上等同于或者完全等同于汉语的对应词ꎬ反之亦然ꎬ例如 milkyway papertiger 等ꎮ因此ꎬ保留源域这一方式是常用的策略ꎬ它不仅保留了源语的隐喻特征ꎬ而且有助于保留源语的文化特征ꎮ译者在翻译时能明显察觉到汉语和英语中存在丰富的隐喻用法ꎮ因此ꎬ采用保留源域的方法无疑会使目的语读者与源语读者的认知反应一致ꎮ而此类保留源域的做法也很常见ꎬ例如:例1:山顶有阁ꎬ曰 海阔天空 ꎮ[4]234译文:Atoweronitstopborethesign-board: TheSeaisWideandtheSkySpacious .[4]235例2:山顶有梅将军祠ꎬ未考为何朝人ꎮ[4]248译文:TherewasatempleontopinhonorofacertainGeneralMeiꎬIdonotknowofwhatdynasty.[4]249例3: 有寮可居ꎬ未知有客否也ꎮ (寮者ꎬ船顶之楼ꎮ)[4]258译文:Shesuggesteda loft whichwasacabinonthetopofaboat butdidnotknowwhetheritwasoccupied.[4]259例4:华山之顶有莲花峰ꎬ以时欲暮ꎬ期以后游ꎮ[4]280译文:TherewasaLotusPeakontopoftheHuashanHillꎬbutasitwasalreadygettinglateꎬwepromisedourselveswewouldvisititanothertime.[4]281例5:黄山仅见其脚ꎬ惜未一瞻面目ꎮ[4]236译文:IalsogotaglimpseofthefootofHuangshanꎬortheYellowMountainsꎬbutunfortunatelycouldnotgoupandexplorethewholeplace.[4]237上述诸例中 顶 与 top 和 脚 与 foot 在读者的认知映射上完全一致ꎬ于是可直译并保留其源域ꎮ对于隐喻内涵对等的词汇ꎬ可在目标语中再现源语的隐喻ꎬ这既可以保留了源语的隐喻文化元素ꎬ也利于目的语读者的认知体验ꎮ例如:例6:事上以敬ꎬ处下以和ꎬ井井然未尝稍失ꎮ[4]14译文:Shewasrespectfultowardshersuperiorsandkindlytowardsthoseunderher.Whatevershedidwasdonewellꎬanditwasdifficulttofindfaultwithher.[4]1576第40卷第12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湖北文理学院学报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19年第12期在汉语里ꎬ 上(up) 下(under) 可用以表示个人的社会地位和长幼尊卑ꎮ 上 指的是长者或上级ꎬ而 下 指的是后辈或下属ꎮ在英语中ꎬ up (参见义项2.1)[10]和 under (参见义项2.3)[11]通常用来表示某人的社会等级高低ꎮ显而易见ꎬ源语与目的语都是基于同一相似的隐喻ꎬ即 SUPERIORITYISUP INFE ̄RIORITYISUNDER ꎬ其目标域 SUPERIORITY INFERIORITY 分别是以源域 UP UNDER 来识解的ꎮ因此ꎬ林氏保留了 上 下 的隐喻ꎬ在翻译过程中将其分别译为 superior under ꎬ这与源语中的上下级具有相同的概念映射ꎮ总而言之ꎬ英语和汉语中存在部分相似的㊁对应的隐喻ꎬ但译者需要意识到两种语言在认知和文化内涵上是否相同ꎬ不能仅仅进行简单的直译ꎮ更重要的是ꎬ隐喻翻译的重点不是解释字面意义ꎬ或者说ꎬ它的重点是传达隐喻所隐含的信息ꎮ例如:例7:佛手乃香中君子ꎬ只在有意无意间ꎻ茉莉是香中小人ꎬ故须借人之势ꎬ其香也如胁肩谄笑ꎮ[4]30译文:Thecitronisthegentlemanamongthedifferentfragrantplantsbecauseitsfragranceissoslightthatyoucanhardlyselectitꎻontheotherhandꎬthejasmineisacommonfellowbecauseitborrowsitsfragrancepartlyfromothers.Thereforeꎬthefragranceofthejasmineislikethatofasmilingsycophant.[4]31该译文是基于 NOBLITITYISGENTLEMENꎬHUMBLENESSISCOMMONFELLOW 的隐喻ꎬ其目标域 NOBLITITY HUMBLENESS 分别是以源域 GENTLEMEN COMMONFELLOW 来识解的ꎮ所谓 君子 指的是一个有学问㊁有教养㊁出身高贵的人ꎬ而 小人 则指谦卑和出身低微的人ꎮ在沈复看来ꎬ 佛手 的品行更像一位谦谦君子ꎬ而 茉莉 卑微似小人ꎮ考虑到目的语读者对这两个概念隐喻的认知可直接映射ꎬ林氏保留了这两个隐喻意象ꎮ但有时在翻译过程中再现源域是不够的ꎬ直译通常表现出源语隐喻的文化内涵ꎬ而通常目的语读者未必了解该文化背景ꎮ当翻译隐喻的字面信息(完全)不能展现源域内涵时ꎬ在翻译实践中则需要再现并保留源域ꎬ可以通过给源域加脚注这种补充方式进行解释ꎬ这类方法的主要作用是使目的语读者更容易理解译者所传达的源语文化内涵ꎮ(二)改变源域改变源域是指用具有与目的语相同的隐喻对等词来翻译源语中的源域ꎮ由于存在不同的认知体验ꎬ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往往会将某一抽象概念与另一具体事物联系起来ꎮ受历史㊁地域㊁生活环境㊁生活方式㊁传统等因素的影响ꎬ人们的思维方式也有所不同ꎬ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也会用不同的方式来概念化整个世界ꎬ因而基于该层面ꎬ隐喻具有文化特性(culture-specific)[12]ꎮ并且ꎬ在目的语的文化背景下ꎬ源语中的源域可能引起读者大众不同的心理联想及语义联想ꎮ当这种现象出现在隐喻中时ꎬ译者需要在目的语中寻找其在源语中的隐喻对等词ꎬ以便源语读者和目的语读者有相同的认知体验ꎮ更确切地说ꎬ使用与源语隐喻具有相同特征的词语来翻译就显得十分必要ꎮ隐喻中的源域通常具有民族或地区的文化特色ꎬ为了表达相同的事物或认知概念ꎬ应采用目的语受众所能理解的做法来处理该源语ꎮ例如:例8:贪此生涯ꎬ卵为蚯蚓所哈(吴俗呼阳曰卵)ꎬ肿不能便ꎮ[4]82译文:Iwasanaughtyboyꎬandoncemyball(forwecallthegenitalorgana ball inSoochow)wasbittenbyanearthwormandbecameswollen.[4]83沈复用 卵 (ball)代替了苏州方言中的男性生殖器称谓ꎬ即 卵 是男性生殖器的隐喻ꎮ林氏在翻译时用了具有隐喻意义的 ball 来表达 卵 ꎬ而非直译为 egg ꎬ该译文基于 GENITALIAISBALL 的隐喻ꎬ其目标域 GENITALIA 是以源域 BALL 来识解的ꎮ同样也给英语读者带来相同的认知体验ꎬ很容易消除英语读者的认知障碍ꎮ因为 egg 是指雌性受精卵ꎬ而书中的主人公沈复为男性ꎬ如果不假思索地将其译成 egg ꎬ不仅造成英语读者概念映射不对等ꎬ还会被别人嘲笑ꎮ而对于方位认知隐喻的翻译策略ꎬ更应该考虑其他因素ꎮ 上 下 内 外 前 后 来 去 深 浅 中心 边缘 等概念是基于身体和文化的经验ꎬ并非任意为之[13]77ꎮ由于这类隐喻带有特定的文化印记与不同的认知体验ꎬ往往需要换一种类似的表述方式ꎬ以达到相同或类似的文化认知体验ꎬ例如:86李丁鹏:从认知隐喻视角看隐喻的翻译例9:非杜亚于李ꎬ不过妾之私心宗杜心浅ꎬ爱李心深ꎮ[4]20译文:IamnotsayingthatTuissecondtoLiꎻonlypersonallyIfeelꎬnotthatIloveTulessꎬbutthatIloveLimore.[4]21译文显然是基于 LOVEISMORE/LESS 的隐喻ꎬ其中目标域 LOVE 是通过源域 MORE/LESS 来识解的ꎮ LOVE 在表明爱的强度上与 MORE/LESS 的认知体验相同ꎬ且 LOVE 给目的语读者的认知感受是一对多的映射关系ꎮ MORE/LESS 作为隐喻被用来代替爱之 深 和 浅 实在合理且可取ꎬ译文隐喻可以使目的语读者在不改变原文内涵的前提下理解源语隐喻ꎮ不妨再看一例:例10:虽叹其才思隽秀ꎬ窃恐其福泽不深ꎮ[4]4译文:Iwasquitestruckbyhertalentꎬbutfearedthatshewastooclevertobehappy.[4]5深(deep) 和 浅(hollow) 在汉语里由水的深浅来隐喻人际交往㊁交情㊁福祸等ꎬ即汉语中存在这类隐喻 INTIMACYISDEEP/HOLLOW FRIENDSHIPISDEEP/HOLLOW FORTUNEISDEEP/HOLLOW 或 MISFORTUNEISDEEP/HOLLOW ꎮ在当时的中国封建社会ꎬ人们的普遍认知是 女子无才便是德 三从四德 这类的观点ꎬ试想在这类文化背景熏陶下ꎬ陈芸的学识和聪明才智便无法令其福泽深厚ꎮ基于此种文化印记的差异ꎬ林氏在翻译时考虑了读者的文化认知ꎬ删除了原文源域ꎬ转而用另一种方式传达相似的隐喻信息ꎮ类似的例子还有:例11:台在山腰ꎬ一峰突起ꎬ离水十余丈ꎮ[4]234译文:Thisso ̄called FishingTerrace waslocatedhalfwayuptheFuch unHillintheformofanoverhangingcliffoverahundredfeetabovethewaterlevel.[4]235例12:渐高ꎬ至山腰ꎬ有一方石亭ꎬ四面皆陡壁ꎮ[4]236译文:Goinghigherhalf ̄wayupthehillsideꎬoneseesasquarestonepavilionꎬwithperpendicularrocksonallsidesasitswalls.[4]237此两例中的 山腰 都译为了 halfway ꎬ而 山腰 指的是山顶到山脚的中间部分ꎬ类似于人的腰部ꎮ故而该译文是居于 INIERMEDIACYISHALFWAY 的隐喻ꎬ其中目标域 INIERMEDIACY 是通过源域 HALF ̄WAY 识解的ꎮ林氏并未用 WAIST 机械地直译ꎬ而换用 HALFWAY 一词来对译源语ꎬ从认知隐喻层面来看ꎬ实则是满足了目的语读者的认知映射ꎬ于是需改变其源域来翻译ꎮ(三)删除源域删除源域表示在翻译过程中直接删除或移除译文中与源语有关的隐喻ꎮ如果目标语未能再现源语隐喻ꎬ且在目标语中找不到具有相同涵义的对等词ꎬ那么删除源语隐喻则为可取之策ꎮ有时为了实现功能上的对等ꎬ译者得在目标语中找出与源语有相同内涵的对等词ꎬ并利用这类对等词来翻译源语隐喻ꎮ谈到两种语言中的隐喻翻译ꎬ不难发现汉语和英语的差异性多于其相似性ꎬ因而采用直译法的机会更为渺茫ꎮ两种语言中没有完全对等隐喻的原因在于ꎬ认知体验不同造成两种语言㊁文化㊁民族之间的差异变大ꎮ此外ꎬ在实际的翻译中ꎬ只有当上述两种策略不适合或无效时ꎬ才可以使用这种策略来翻译ꎮ例如:例13:«楚辞»为赋之祖ꎬ妾学浅费解ꎮ[4]22译文:TheCh uTz uisꎬofcourseꎬthefountainheadoffupoetryꎬbutIfinditdifficulttounder ̄stand.[4]23汉语的 祖 有 祖先 祖宗 之意ꎬ往往与家族㊁宗族或族长有关ꎬ而 祖 作为隐喻ꎬ可由一家之长㊁宗族大家长引申为任何事物最富权威的源头ꎬ其隐喻意义范围逐渐扩大并进入源语认知隐喻思维模式ꎬ可以指万物的源头或摇篮ꎮ显然ꎬ林氏并非简单地将其翻译成字面上的 祖先(ancestor) ꎬ而是采取了更明智的方法来传达相似的内涵ꎮ韦氏词典对 fountainhead 的释义为: 主要的源头(principalsource) [14]ꎬ牛津字典也给出了类似的释义: 某事物原始的源头(anoriginalsourceofsomething) [15]ꎮ也就是说ꎬ林氏直接删除了该句的源域 祖先(ancestor) ꎬ转而译为 fountainhead 正是基于 SOURCEISFOUNTAINHEAD 的隐喻ꎬ然后直接套用与源语隐喻相似且能带来同样认知体验的隐喻来帮助目的语读者理解源语意思ꎮ再来看一例:例14:而憨为有力者夺去ꎬ以千金作聘ꎬ且许养其母ꎬ佳人已属沙吒利矣ꎮ[4]132译文:ThenHanwasmarriedtoaninfluentialpersonꎬwhohadofferedathousanddollarsforherandꎬfurthermoreꎬundertooktosupporthermother. Thebeautyhadthereforefallenintothehandsofa96第40卷第12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湖北文理学院学报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19年第12期barbarian. [4]133林氏并未直译或音译 沙吒利 一词ꎬ从认知与跨文化的角度考虑ꎬ直译或音译该词并非最佳选择ꎬ试想此类做法定会造成目的语读者的认知障碍ꎮ事实上ꎬ 沙吒利 是个隐喻ꎬ指的是 霸占他人妻室或强娶民妇的权贵 [16]ꎬ即译文是基于 SHAZHALIISBARBARIAN BRUTISHNESSISBARBARIAN 或 INCIVILITYISBARBARIAN 的隐喻实现的ꎮ 由于汉英文化及文学传统的差异ꎬ隐喻意象很难替换ꎮ各种语境制约往往使隐喻翻译转而以传达原意象的含义为主要目标ꎮ意译法可以摆脱语言形式的限制ꎬ通过语义转换传达基本信息ꎬ再现隐喻含义ꎮ [8]109因而ꎬ最好删除源语的目标域而将其译为 barbarian 更贴合目的语读者的概念认知ꎮ认知隐喻给隐喻翻译提供了新的视角ꎬ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ꎬ译者还需考虑到它所涉及到的其他因素ꎬ张光明指出影响隐喻翻译策略的因素包括文化差异与隐喻心理差异等因素[17]251-256ꎮ如上所述ꎬ对于那些能够直接映射在目的语读者认知概念中的隐喻ꎬ可以直接翻译该类隐喻ꎬ但对于部分带有鲜明文化特征的隐喻意象ꎬ还需结合具体的文化背景和语境ꎮ 隐喻翻译过程中ꎬ文化语境的制约作用最显著ꎮ 对文本的处理总是在一定的上下文语境中进行 因此隐喻翻译还需要将上下文语境和文学语境纳入考察范围ꎮ [8]108本文对林氏的隐喻翻译分析具有一定现实意义ꎬ以期为今后翻译实践中或典籍英译中出现类似的情况提供些许思考及启发ꎮ参考文献:[1]㊀GEORGELAKOFFꎬMARKJOHNSON.MetaphorsWeLiveby[M].Chicago: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ꎬ1980.[2]㊀王㊀寅.认知翻译研究[J].中国翻译ꎬ2012(4):17-23.[3]㊀谭业升ꎬ葛锦荣.隐喻翻译的认知限定条件 兼论翻译的认知空间[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ꎬ2005(7):59-63.[4]㊀沈㊀复.浮生六记[M].林语堂ꎬ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ꎬ1999.[5]㊀DAGUTMB.Can metaphor betranslated?[J].InternationalJournalofTranslationꎬ1976ꎬ22(1):21-33.[6]㊀叶子南.认知隐喻与翻译实用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ꎬ2013.[7]㊀Lexico.com.Principle[EB/OL].[2019-08-29].https://www.lexico.com/en/definition/principle.[8]㊀肖家燕ꎬ李恒威.概念隐喻视角下的隐喻翻译研究[J].中国外语ꎬ2010(5):106-111.[9]㊀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4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ꎬ2011.[10]㊀Lexico.com.Up[EB/OL].[2019-08-29].https://www.lexico.com/en/definition/up.[11]㊀Lexico.com.Under[EB/OL].[2019-08-29].https://www.lexico.com/en/definition/under.[12]㊀ALIRAL ̄HASSNAWI.Acognitiveapproachtotranslatingmetaphors[J/OL].TranslationJournalꎬ2007ꎬ11(3)[2019-08-29].https://translationjournal.net/journal/41metaphor.htm.[13]㊀胡壮麟.认知隐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ꎬ2004.[14]㊀Merriam ̄Webster.com.Fountainhead[EB/OL].[2019-08-29].https://www.merriam-webster.com/dictionary/fountainhead.[15]㊀Lexico.com.Fountainhead[EB/OL].[2019-08-29].https://www.lexico.com/en/definition/fountainhead.[16]㊀百度百科.沙咤利[EB/OL].(2019-08-01)[2019-08-29].https://baike.baidu.com/item/沙咤利.[17]㊀张光明.认知隐喻翻译研究[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ꎬ2010.MetaphorTranslationinSixChaptersofaFloatingLife:FromthePerspectiveofCognitiveMetaphorLIDingpeng(CollegeofForeignLanguagesꎬGuizhouUniversityꎬGuiyang550025ꎬChina)Abstract:Metaphorresearchhasturnedfromrhetoricintocognitivelinguisticsꎬbutmetaphortranslationisstillnotpaiddueattentionintheintelligentsia.BasedonthetheoriesofCognitiveMetaphorꎬthispapertakesLinYutang sEnglishtranslationofSixChaptersofaFloatingLifeasacasestudyꎬexploresthetranslatabilityofmetaphorsaswellastheextenttowhichmetaphorscanbetranslatedinhisEnglishtranslationꎬandsummarizesLin smetaphortranslationstrategiesasretainingthesourcedomainꎬchangingthesourcedomainꎬanddeletingthesourcedomain.Keywords:cognitivemetaphorꎻtranslationꎻLinYutangꎻSixChaptersofaFloatingLife(责任编辑:刘应竹)07。
《夜雨寄北》英译“偏离”的认知解读

148《名家名作》·翻译孙 静一、引言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古诗词英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因音韵十足、言简意丰,译诗并非易事。
李商隐是唐代刻意追求美学价值的著名诗人,其《夜雨寄北》构思新奇,广为传颂。
该诗英译本出现许多偏离现象,究其原因,朱纯深(2010)认为诗歌意境受到词义连贯和隐喻连贯的影响,框定焦点意象会影响文本世界及其翻译。
刘国忠(2011)认为偏离之原因是追求译本的音美、意美和形美,尤其是翟理斯译本因过分追究音节和音韵相对导致时空误解。
李运兴(2011)认为语境视野存在时间性和空间性,不同译者会产生不同的读者感受和目的语语境,从而导致偏离。
这些研究均是从外因考察《夜雨寄北》译本的偏离,并未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到根本原因,本文将从译者的个人认知方式出发,研究偏离现象出现的内因。
二、识解概述翻译是译者基于原作进行解码和再创作的过程。
认知语言学派认为,译者对原作运用不同的识解方式会导致译本的差异性,因此译本偏离的根本原因是译者主体性,即个体的识解方式。
Langacker(1987)指出语义即识解,是人们基于自身体验对物理和社会现实的概念化,并将其分为辖域、背景、详略度、视角与突显五个维度。
该认知识解机制阐述了语言的表达方式,对语言研究者影响重大。
Langacker(1987)认为辖域指人们描述事物或情景时需要激活的认知域及相关百科知识。
译者在理解语言的表达式时要先了解意义或背景,如理解“某知名影星偷税漏税被捕”就是以“偷税漏税违法”这一背景为辖域;翻译谚语时应在目的语认知域中找到保留民族文化的对应意象,如“冬瓜推在葫芦账上”比喻把自身的过错和责任推到别人身上。
李运兴(2011)认为视角可分为两大类:叙述视角和时空视角,其中叙述视角分为人称视角和物称视角两类,时空视角分为时间视角和空间视角两类。
Langacker(1987)认为详略度指对事物或场景描述的具体程度。
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译者会对文本进行详细论述或删减处理,精确度高的译文会详细解释意象的深层含义,如古诗词《梅花落》中的“梅花”实际暗指节操高尚的贤人志士。
认知隐喻理论视角下的英文诗歌鉴赏

校园英语 / 语言文化研究认知隐喻理论视角下的英文诗歌鉴赏成都理工大学/夏粮霞 兰红梅【摘要】认知语言学是当前用来研究自然语言的的新趋势,其发展速度快并且成为当前语言学领域关注的热门话题。
同时,随着对隐喻的进一步研究,很多学者认为隐喻是一种帮诗人理解自然及人类本身的一种认知模式。
本文主要从认知语言学和隐喻研究的角度对英文诗歌进行鉴赏,希望本文能够帮助英语学习者提高对英文诗歌的鉴赏能力。
【关键词】认知语言 隐喻 英文诗歌一、引言尽管当前很多英语学习者在其学习过程中会遇到隐喻的修辞手法,但从认知隐喻理论角度进行系统性分析的却很少。
隐喻是诗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以说“无隐喻无诗歌”。
诗歌富有凝炼美,精炼的言语,无穷的意境,是文学艺术的集大成者,但当前很多英语学习者并不喜欢去鉴赏英文诗歌,觉得英文诗歌晦涩难懂。
本文从认知隐喻角度出发,对英文诗歌进行分析,主要从认知功能、构建功能、审美功能和社会功能等四方面对其进行讨论,希望可以给更多的学习者提供不同的鉴赏思路和视角,从而在最大程度上理解诗歌的含义。
二、诗歌隐喻的认知功能语境是英语特有的特性,也可以说在不同场景下每个英语单词的意思是不一样的,所以很难对一个英语单词的意思做出正确的解释,更不用说去灵活运用了。
隐喻的认知功能可以帮助学生更加快速的理解句意并记住相应的单词和意思,比如教师在讲解新单词时,通过隐喻可以增加学生记忆单词的效率并能帮助学生快速理解单词。
“成功”这个单词老师在讲解时,可以将它分为“suc”和“ceed”两部分,前半部分是“sub”的变体其意思是从属,而“ceed”则是行走的意思,因此成功就是最初的行走。
一个英语单词本身的意思并不是其通用意思,因此这就需要学生不断加深对单词的理解和记忆。
隐喻是人类一种最基本的认知方式,诗人的观察力及其联想力是常人的多倍,诗人擅于发现事物间的内在联系,诗歌的隐喻会给人们提供一种新型的看待事物的角度以及认知旧世界的新方法,这主要体现在对于新事物的认识以及对于旧事物的新认识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Nationalities Forum民族论坛一、引言在文学翻译界,严复的“信、达、雅”原则影响甚大,在古诗英译的实践中也有所体现。
许渊冲将此三原则从读者感受角度作了新的阐释:“信”,可以使读者“知之”;“达”,可以使读者“好之”;“雅”,可以使读者“乐之”。
例如晏殊《蝶恋花》中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可以说是达到了“知之”的境界。
柳永《凤栖梧》中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可以用来说明“好之”。
而辛弃疾《青玉案》中所说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却道出了苦尽甘来,“乐之”的境界。
若能使译文读者和原文读者感到相似的乐趣,译文则可说达到了翻译的较高水准。
另一方面,西方学者翻译古诗也有较长的历史,在古诗英译的视域内,有的学者明确提出了翻译原则,有的则以潜在的方式表示。
如翻译界所公认的古诗英译三大家———翟理思(HerbertAllenGiles)、庞德(Pound)和韦利(ArthurWaley),他们所倡导的古诗英译原则首先就是再现原则,即译诗要再现原诗的精华,包括意蕴、情感、意象、风格,这与中国译者的观点是大同小异的。
由此可见,古诗翻译能否成功,主要是在于意象能否被正确地传达。
事实上,古诗英译的过程可以看作是认知的过程。
翻译从表面看是两种不同语言体系之间进行的转换,而在形式的背后,却存在着极其复杂的认知活动,这一活动是通过认知主体即译者自身来完成的。
二、古诗英译的喻体共知性认知语言学家们认为,人们在探索未知世界的过程中,总是借助于熟悉的概念或已知事物来认识抽象的概念或新事物,而隐喻已被公认为一种借用已知事物对新事物进行表征的认知手段,在我们日常言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Lakoff和Johnson(1980)用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的映射以及意象图式来解释隐喻现象,认为隐喻是一种“跨域映射”,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人们参照已知的、熟悉的、具体的概念去认识或思考未知的抽象概念的认知方式。
隐喻理论中的“跨域映射”给古诗汉英翻译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启示。
本文认为,隐喻翻译中原文的喻体转换成译文的喻体也应该是一种“跨域映射”的过程。
如果我们把汉语隐喻中的喻体意象当作“源域”,把英语译文中的喻体意象当作“目标域”,汉语隐喻的喻体意象只要能够“映射”到英语译文的喻体中,让英语读者得到与汉语读者相同的认知,那么我们的隐喻翻译就达到了传递喻体意象的目标。
也就是说,如果隐喻的翻译完成后,译文的“喻源域”实现了映射,即原文的喻体意象在译文中全面映现,那么该隐喻的翻译则是成功的。
因此,中文喻源域的意象与英译文喻源域所体现的意象基本相同,是我们翻译隐喻的要件。
下面以柳宗元的《江雪》为例进行说明: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是一首意境悠远、托物言志的玲珑小诗,以白描的手法描绘了一幅老翁独钓寒江雪的静态画面。
许渊冲教授的译文如下:Fromhilltohillnobirdinflight,Frompathtopath,nomaninsight.Astraw-cloakedmanafloat,behold!Isfishingsnowonrivercold.“独”对应英语译文中的“afloat”及“behold”,可以视为整首诗的诗眼,既突出了诗意,又道出了诗人不与人同流合污的崇高精神境界。
在翻译过程中,成功的汉英隐喻译文则必然是原文与译文读者具有一致或相似的“喻体共知性”。
汉英隐喻翻译过程中,要衡量汉语隐喻中的喻体意象、内涵、功能是否已在英语译文中保持下来,发挥着与在汉语中同样的作用,根据选用的英语喻体是否与汉语的喻体有基本一致的共知性,即可对译文进行一定的判断。
换言之,英语译文中选用的英语喻体与汉语原文中的喻体内涵基本一致,大多数英语读者对这个英语喻体具有“喻体共知性”,该译文就是恰当的。
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是大家都熟悉的一首唐诗。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被译为“Thesunbeyondthemountainsglows;TheYellowRiverseawardflows”。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译为“Youwillenjoyagrandersight;Byclimbingtoagreaterheight”。
“千里”无需译成“onethousandmiles”,而应为古诗英译的认知隐喻视野文|潘震摘要:古诗英译不仅是语言形式的转换,更是一种认知行为。
在翻译过程中,较为成功的译文必然是原文读者与译文读者具有一致或相似的“喻体共知性”,即要衡量汉语隐喻中的喻体意象、内涵、功能是否已在英语译文中保持下来,发挥着与在汉语中同样的作用。
可以说,力求中文认知域的意象与英译文认知域所体现的意象基本相同,是我们翻译隐喻的要件之一。
关键词:隐喻喻体共知性意象认知域【文学·语言】54Nationalities Forum民族论坛登高望远。
可以说,隐喻“本体”与“喻体”的相似点是人们创建或理解隐喻时所必备的要素。
隐喻中选用的喻体除了与本体有相似性以便帮助人们理解或表达本体的特征之外,还必须是一般读者或听者所共知的意象,陌生的意象就起不到解释本体的作用。
又如“东风”在中国人的概念中是和煦温暖的,代表着春天和美好的事物。
李商隐《无题》诗云:“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东风是催开百花的使者,所以才有百花残而怨东风之感慨。
曾有一英译法为:It’sdifficultforustomeetandhardtopart;Theeastwindistooweaktoreviveflowersdead.(许渊冲)这种译法在西方人眼中无疑失去了那种淡淡幽怨之韵,原文“东风”所构建的意象在翻译的过程中并没有得以正确传递,反而有一定的扭曲,译文读者的理解必须会出现一定的偏差。
再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望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许渊冲的译文如下:ThesunlitCenserpeakexhalesawreathofcloud;Likeanupendedstreamthecataractsoundsloud.Itstorrentdashesdownthreethousandfeetfromhigh;AsiftheSilverRiverfellfromazuresky.许译文的特点是准确把握住了原作的意旨,注重“神似”,兼顾“形似”,并能传达“音美”,准确把握原诗的精华,以灵活多变的艺术手段再现原作所构建的意象,即一定的意境与气势。
原诗作者巧妙地用“生”、“挂”、“落”三字,赋予瀑布图以动态和跌宕的气势,使其在动与静、虚与实之中变幻。
而许先生则紧逼原作,发挥译语的优势,巧妙地使用了英语动词的时态、语态、情态,生动地再现了原诗的意境:原诗的第一句描写的是瀑布的背景。
在诗人的笔下,香炉峰顶天立地,周围云海弥漫,缥缈于青山蓝天之间,在红日的照耀下生出紫色的烟雾。
此句中的“生”字赋予了“香炉”一种动态的美。
许文用英文动词“exhales”将物(香炉峰)拟人,且利用一般现在时态使读者顿时感到景象就在眼前,又如实表达出香炉峰在天地间永存的思想。
作者以“awreathofcloud”传译“紫烟”,其中“wreath”名词似带有动词所要表达的意义,构建出“缭绕”及“色彩绚丽”的生动意象。
这一行译文字字珠玑,营造出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诗味甚浓,再现了原作中的浪漫主义色彩。
可以说,原文汉语隐喻中的喻体意象、内涵、功能均已在英语译文中保持了下来,发挥着与在汉语中同样的作用。
原诗的第二句中“遥看瀑布”点题,后三字“挂前川“是诗人望时所见。
瀑布本直流而下,诗人偏用一“挂”字,化动为静,呼应上文,使白浪翻滚、呈江河之势的瀑布从高耸入云的峰顶直挂到水面。
译者与作者心灵契合,创造性地发挥想象,以英语动词“upended”这一具有被动含义的过去分词,来形容远眺中的瀑布像“倒挂”的飞流,使人感到大自然的神奇力量。
这一字译出了弦外之音。
无疑,此处译入语优势的发挥使译诗与原诗具有同等的艺术魅力,既体现了译者对原文的独特理解,又反映出译者对译文的驾驭能力。
在诗的第三句中,瀑布显得更有气势。
“飞”字生动地描绘出瀑布凌空而出、飞散而降的气势。
“直下”写出山高水急,劈空而来,一泻千里的瀑布奇观。
译文中以“dashesdown”作谓语,从音和形的角度,既顺应主语“倒挂的飞流”的走向,又表达出瀑布凌空而落的磅礴气势。
由此可以看出,把隐喻的汉语原文看作是“本体”,把隐喻的英语译文看作是“喻体”,翻译也应该是把不同的语言知识域概念联系起来,在汉英读者的思维中形成概念“映射”的过程。
隐喻汉英翻译的结果就是隐喻汉语原文与隐喻英语译文呈现出相似的意象域。
最后一句,诗人以化实为虚的手法,从现实生活出发,把喷珠溅玉的瀑布从高空倾泻而下想象成自九天而落的银河。
诗人驰骋的想象视通万里,夸张中见自然,新奇中见真切。
译者发挥主体创造精神,用英语动词“fall”的虚拟式“fell”,把现实中的瀑布和想象中的银河自然地联系在一起,不着斧痕,匠心独运,切近真实地传达了“落”字所活画出的高空突兀、巨流倾泻的跌宕气势。
由此可见,诗歌是一件艺术品,其中充满了想象的空间,而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表现形式不同,译诗时如何准确地再现原诗的意象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翻译一词一语都要考虑整体意境,使局部美与整体美和谐统一,尽可能忠实完美地再现原诗的内容与美感。
三、结语由于汉英语都存在隐喻现象,而且二者之间有同有异,这就为翻译设置了一定的障碍。
把握好原诗中的隐喻才能更好地把握好诗歌中的深层底蕴,从而尽可能在译诗中以最接近的方式将原诗中的神韵再现出来。
从这个意义上讲,隐喻为诗歌翻译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参考文献:[1]KovecsesZoltan.Metaphor:apracticalintroduction.[M].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2002.[2]Lakoff,George&MarkJohnson.MetaphorsWeLiveBy[M].Chicago: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80.[3]许渊冲.中诗英韵探胜[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作者简介:潘震(1976—),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徐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认知语言学、英汉对比与翻译。
该论文为2008年徐州师范大学重点科研项目“隐喻的认知研究”(08XWA10)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依孜)【文学·语言】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