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诗两首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9课《外国诗两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9课《外国诗两首》课文原文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未选择的路弗罗斯特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虽然在这条小路上,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那天清晨落叶满地,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9课《外国诗两首》知识点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作者简介普希金(1799~1837),俄国诗人,被称为“俄国文学之父”。
他用诗歌来抨击时政,歌颂自由,被视为自由主义的代言人。
为此遭到了沙皇政府的多次打击,他曾两次被流放,也曾身陷囹圄,最终在沙皇政府的阴谋策划下与人决斗而死。
代表作有诗歌《自由颂》《致恰达耶夫》,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等。
二、故事背景《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那时俄国革命正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
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三、问题归纳1.如何理解标题中的“假如”二字?作者把真实的压迫和束缚说成“假如”,表现了他不屈的精神、顽强的意志。
诗人以饱满乐观的情绪在劝告自己,更是在鼓舞斗争中的其他人。
2.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诗人给了你怎样的叮嘱?不要悲伤,不要心急,需要镇静,相信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忧郁将会过去。
3.你认为“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句中的“你”指的是哪些人?“你”指生活中所有不顺利,碰到挫折、困难、身处逆境的人。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第4课《外国诗两首》课件(42张PPT)

诗歌主 旨
四读诗歌,这首诗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以点代面,以夏、冬时蝈蝈和蛐蛐这两种 昆虫的鸣唱,表现了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 景象,歌颂了大自然永恒的美。
课堂检测
(一)基础能力检测与训练
1、给下列句中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在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lí( 篱 )上飘荡。 ②便舒适地栖( qī ) 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 ③仿佛就是蝈蝈在草róng róng( 茸茸 )的山上鸣叫。 ④长脚秧鸡不再欢嚷( rǎng )。
主旨句: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具体意向:蝈蝈与蛐蛐的鸣叫
3、如何理解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
美好的诗歌是动人心弦的,因为它是生命的歌吟。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当作大自然的歌手,把它们 的鸣唱当作大自然的诗歌,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 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正是全诗主题的揭示。
找找看:哪首是田园诗?
• • • •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别董大>>、<<山居秋暝>> <<赤壁>>、<<过故人庄>> <<钱塘湖春行>>、<<春望>>
歌唱自然,赞美自然 ——诗歌的永恒主题。
朗读诗文,疏通字词:
xiá 遐想 lí 树篱
qī 栖息 yùn 昏晕
jìn 沉浸 yīng 夜莺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C ) A、在俄国田园诗人叶赛宁的笔下,夜是那么静谧,美好,让人产生无限的暇想。 B、仿佛就是蝈蝈在毛葺葺的山上鸣叫。 C、明月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D、当所有的鸟儿因娇阳而昏晕。
《外国诗两首》课文背景知识

《外国诗两首》课文背景知识1、作者介绍:莱蒙托夫是俄罗斯和苏维埃文学史上屈指可数的被经典作家誉为“民族诗人”(别林斯基语)的天才作家之一。
除他而外,还有先于他被果戈里和别林斯基尊为“民族诗人”的普希金和后于他被高尔基誉为“民族诗人”的叶赛宁。
莱蒙托夫一生充满忧患意识,素以忧国忧民著称于世。
莱蒙托夫继承并发展了普希金与十二月党人歌颂自由反抗暴政的传统,以一首惊世骇俗的《诗人之死》哀悼了普希金这轮俄罗斯诗歌的太阳的陨落,宣告了接过反暴政传统大旗的另一位伟大诗人的诞生。
莱蒙托夫是个在诗歌.小说与戏剧等各种文学样式中都有独特建树的俄罗斯作家,他那别具一格的抒情诗人的气质使他的全部创作都饱含着浓郁的诗情画意,弹奏出有力的反叛的音调。
莱蒙托夫生不逢时,毕生在沙皇尼古拉一世的黑暗王国里感到压抑,悲剧的处境在他心中萌生了叛逆的精神,在他笔下铸成了恶魔的形象。
对于莱蒙托夫所处的时代来说,人生是苦海,但他不甘心让自己的天才束手待毙,对艺术美的执著追求便成为他渴求反叛现实、实现天赋的人生价值的惟一归宿。
2、时代背景:《祖国》发表于1841年4月号的《祖国纪事》杂志。
诗歌抒发对祖国“奇异的爱情”,明确否定沙皇统治集团所宣扬的那种虚伪的甚至反动的爱国主义。
代表保守的贵族地主阶级利益的斯拉夫派诗人何米亚科夫曾经写了题为“祖国”的诗发表于1839年,认为俄罗斯的伟大就在于俄罗斯人民的“温顺”和对东正教的“虔信”。
莱蒙托夫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不同观点,通过令人感动也令人信服的形象描写,指明真正的爱国主义是同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分不开的。
3、名家点评:诗歌发表后,别林斯基称赞它是“一篇最好的普希金式的诗”,杜勃罗留波夫认为诗人达到了“真实地、神圣地、理智地理解对祖国的爱”。
黑人谈河流1、作者介绍:兰斯顿·休斯(1902~1967)是著名的黑人诗人、小说家、剧作家和政论家。
他是20世纪20年代哈莱姆文艺复兴的杰出代表,被誉为“黑人桂冠诗人”。
8 外国诗两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未选择的路》

理清层次
• 第一节: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徘徊伫立,不 能选择。伫立(思索) • 第二节:写我最终选择了一条别人很少走过的 一条路,然而很诱人,很美丽。决定(选择)
• 第三节:不同的选择带来了不同的景象,使我 难以再回返。选择后的惆怅 • 第四节:由树林之路悟出的人生之路,同样未 选择。多年后的回顾,叹息。
假如生活 欺骗了你
一条未走的路
普希金(1799-1837) 俄罗斯伟大的诗人、 小说家; 史称: “俄罗斯文学之父”、 “俄罗斯诗歌的太阳”、 “俄国文学的始祖”; 他被认为是俄罗斯文学 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 斯文学的奠基人。
写作背景: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 的日子里。那时俄国革 命如火如荼,诗人却被 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 处境下,诗人仍没有丧 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 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 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 胜。
来是光明的,美好的。
再次阅读诗歌
1.体会诗歌的艺术美。
2.理解诗歌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学 习诗人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
仿照《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第一节,续 写下面的诗句。 假如生活捉弄了你, 不要____________, 不要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讨论、探究
问题一、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诗人给了 你怎样的叮嘱?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需要镇静, 相信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忧郁将会 过去。
问题二、你认为“假如生活欺骗了 你”一句中的“你”指的是哪些人?
“你”指生活中所有不顺利,碰 到挫折、困难、身处逆境的人。作者 写这首诗时正被流放,是自己真实生 活的写照。
人生道路上有许多重要的转折点,怎样选择呢?你 是否像诗人一样清醒而理智的知道:“我不能同时 去涉足”?是的,明白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这是 作出正确选择的前提条件,有取有舍,有舍才有得。 忠孝难两全的时候,你舍什么?个人利益和集体利 益相冲突的时候,你舍什么?实惠和良心相对峙的 时候,你舍什么?你所舍弃的、你所未选择的或许 也是极具诱惑力的,但在你心目中,“更诱 人”“更美丽”的是什么?这才是你取舍的原则。
外国诗两首

歌唱自然,赞美自然
——诗歌的永恒主题。
济慈的墓志铭
in
Here lies one whose name was written water。
这里安息着 一个把名字写在水上的人。
济慈的墓志铭
诗人淡泊如水。 岁月的河流也许能带走人世间的所 有浮名,他的智慧却沉淀下来,像墙 角的蛐蛐,微弱却执着地鸣叫着,提 醒人们在喧嚣的人世间独守一隅宁静 与淡定。
蝈蝈与蛐蛐 (济慈)
1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当所有的鸟儿/ 因骄阳/而昏晕, 隐藏在/阴凉的/林中,就有一 种声音 在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上 飘荡, 3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 息: 在寂寞的/冬天夜晚, 当严霜/凝成一片宁静, 从炉边/就弹起了/蛐蛐的歌儿, 4在逐渐升高的暖气, 昏昏欲睡中, 人们感到那声音 仿佛就是蝈蝈/ 在草茸茸的山上/鸣叫。
反复朗读
用自己的话,描绘 一下诗中所写的夜景, 本诗展示了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 作者着力表现夜的静谧、美丽,传达出对自 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感受。
诗人在描绘夜景时,采用了哪些不同 的角度展开描写?
分别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描写了动景 和静景。
课堂总结
《蝈蝈与蛐蛐》和《夜》是两首优美 的田园诗。它们都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 热爱,而又各有其特点。《蝈蝈与蛐蛐》 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它以盛夏“蝈蝈的 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来赞美“大地 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歌颂大自然的无 比美好和无限生机。《夜》犹如一首小夜 曲,它在静谧、美丽的夜景中,蕴含着诗 人的情感,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 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2那就是蝈蝈的乐音啊! 他争先/沉醉于/盛夏的豪华, 他从未感到/自己的喜悦消逝, 一旦唱得疲劳了, 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 中间。
《外国诗两首》

5.最后一节在文中有何作用?
这是诗人代表全体黑人发出的自豪的宣言:黑人种族是有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悠久传统的种族,强化突出了主题
课堂总结:
同学们,爱国,是一面飘扬在世界各 国上空的永不褪色的旗帜。无论是平实中 见真情的莱蒙托夫的《祖国》,还是深邃 中显自豪的休斯的《黑人谈河流》,他们 的心声是相通的。那种深沉的历史感与强 烈的时代感,都是令人荡气回肠的。
第三节:诗人怀着人所不知的快 乐详细描写农家生活的场景
诗歌赏析 1.统摄全文的句子是哪一句?
“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
情”
2.奇异表现在何处? “无论是鲜血换来的光荣, 无论是充满了高傲 的虔信的宁静, 无论是那远古时代的神圣的传 言, 都不能激起我心中的慰藉的幻梦。 几个表示让步的句子,强调诗人对祖国的这种 “爱情”是无以替代的。
黝黑(yǒu)
瞰望(kà n)
多音字 晃:huǎng(明晃晃) huà ng(晃动)
宿:sù (宿舍)
xiù (星宿)
xiǔ(一宿)
颤:chà n(颤抖)
zhà n(颤栗)
露:lù (露水)
了:liǎo(了解)
lò u(露出)
gè ng(更加)
更:gēng(夜半更深)
le(来了)
舍:shè (茅舍)
黑人是具有悠久历史的种族。在现存的 几类人种中,黑人是最早在地球上留下 自己的足迹的。但在近代史上,黑人生 存的土地受到殖民统治者的侵略,许多 黑人沦为奴隶,并被贩卖到美洲从事艰 苦的体力劳动,肉体和精神都饱受欺凌。 南北战争结束后,美国废除奴隶制度, 黑人获得自由 。
黑人谈河流
我了解河流: 我了解像世界一样古老的河流。 比人类血管中流动的血液更古老的河流。 我的灵魂已变得象河流般深邃。 晨曦中我在幼发拉底河沐浴。 在刚果河畔我盖了一间茅舍, 河水潺潺催我入眠。 我瞰望尼罗河,在河畔建造了金字塔。 当林肯去新奥尔良时, 我听到密西西比河的歌声, 我瞧见它那浑浊的胸膛 在夕阳下闪耀金光。 我了解河流: 古老的黝黑的河流。 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
《外国诗两首》【6篇】

《外国诗两首》【6篇】外国诗两首篇一4 外国诗两首一、知识点拨与学法引导(一)整体感知俄国大诗人莱蒙托夫的《祖国》一诗,发表于1841年4月号的《祖国纪事》杂志。
诗歌把两种爱国主义的观点对照得十分鲜明,一种是真实的、有血有肉的、深入人心的,一种是虚伪的、华而不实的、脱离人民的。
诗人说,“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奇异”就表现为不同于统治阶级的传统说教,明确否定沙皇统治集团所宣扬的那种虚伪的甚至反动的爱国主义。
诗歌通过令人感动也令人信服的形象描写,指明了真正的爱国主义是同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分不开的。
《黑人谈河流》这首诗,诗人用一幅一幅的历史图画,把我们的思想带到了绵邈的人类的洪荒时代,让我们感到了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黑人民族的伟大作用。
把抽象的哲理,完全融会于形象的诗句之中。
以不可遏止之势,把诗人胸中的郁积宣泄出来。
这首诗的艺术构思是跳跃的,但又有着严密的思想逻辑:我认识河流——它亘古如斯,比人类久远——我在河流的哺育下发展、繁殖,河流是我生存的见证——因此我认识河流——生活折磨了我,教育了我,我的思想、灵魂和河流一样深沉。
(二)学法引导由于两首诗歌都是外国人抒发爱国思乡情怀的,因而有必要对两位诗人各自国家和种族特点进行一些课外的阅读,这样才能帮助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思想感情。
尤其是,要抓住关键语句仔细品味。
(三)审美鉴赏1、平实中见真情《祖国》这首诗,诗人描画了一幅幅俄罗斯人民生活的风俗画:打谷场上堆满了丰收的谷物,农家的茅舍覆盖着稻草,还有小窗上的浮雕窗板;更有节日的夜晚,农人醉酒笑谈,尽情舞蹈的场面。
所有这些诗人无不感到亲切和愉快,他“可以直看到夜半更深”,满怀兴致,不知疲倦。
画面背后,深藏着的是诗人对祖国人民及其生活的热爱,这还包括他们的生活环境在内,即诗人所说的“奇异的爱情”。
2、深邃中显自豪《黑人谈河流》短短的几行诗,诗人的思想超越了久远的时代,回溯了人类的历史;跨过了广漠的空间,履及亚洲、非洲和美洲。
外国诗两首(《祖国》《黑人谈河流》)(原创)

《黑人谈河流》
密哈依尔·莱蒙托夫(1814~ 1841)十九世纪俄国继普希金之后的 伟大诗人。十四岁开始写诗,1837年 他为普希金因决斗而死写的《诗人之 死》一诗名震文坛。由于反抗专制统 治,因此屡遭流放和入狱,最后死于 预谋的决斗,年仅二十七岁。 代表作有《帆》、《诗人之死》 (哀悼普希金)等。他与普希金、叶 赛宁一起被誉为俄罗斯的“民族诗人” (别林斯基语),一生充满忧患意识, 以忧国忧民著称,称得上是“俄罗斯 民族之魂”。
诗集:《困倦的布鲁斯》《给犹 太人的漂亮衣裳》
长篇小说:《辛普尔这样主张》
我:黑人种族 一、黑人种族历史悠久
反复 二、承上启下 了解——感受灵魂 三、回顾历史 晨曦——夕阳 (起源——解放) 四、前后呼应 河流:历史
象征
夸张
亚洲、非洲、美洲
主题思想
河流,象征历史。黑人对 河流的追溯,就是对自身历史 的追溯,就是对祖先和故土的 寻根,从而表达诗人对黑人的 热爱,对黑人生活及其生活的 大自然的热爱,对于黑人创造 的灿烂文化的热爱。
怎样理解“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 般深邃”?这句诗两次出现有什么表 达效果?
黑人种族见证了人类的发展历史,黑 人的“灵魂”里容纳着人类的文明、历史 的积淀,因而显得深邃。这句诗,是作者 代表全体黑人发出的自豪的宣言:黑人种 族是有着悠久传统的种族。
运用反复手法,强化并突出主题,黑 人的“灵魂”里容纳着人类的文明、历史 的积淀。
一篇最好的普希金式的诗——别林斯基(俄国 革命民主主义者、哲学家、文学评论家) 真实地、神圣地、理智地理解对祖国的爱—— 杜勃罗留波夫(19世纪俄国著名的革命民主主义者 和文艺批评家)
一、表达出对祖国强烈的、无法 取代的爱 1、反对沙皇政府对外侵略扩 张、镇压百姓; 2、反对农奴制度; 3、反对东正教的虚伪主张。 二、描写俄罗斯的普通景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人教版)
4外国诗两首
【学习目标】
1、了解济慈和叶赛宁及其田园诗的特点
2、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匠心构思
3、通过朗读,感受诗歌形象,体会其感情意蕴
3、揣摩语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学习重难点】
1、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2、两首外国诗风格比较。
一、预习检测
1、了解作者和解读课题
2、注音 蝈蝈( ) 蛐蛐( ) 昏晕( ) 树篱( )
消逝( ) 栖( )息 凝( )成 草茸茸( )
3、济慈,________(国别)浪漫主义诗人,《蝈蝈与蛐蛐》出自他的第一部诗集________。
叶赛宁,______(国别)诗人,他擅长描绘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色。
4、辨别下列各句诗运用的修辞手法。
(1)当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
( )
(2)明月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一切披上银装。
( )
(3)一旦唱疲倦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
( )
5、《蝈蝈与蛐蛐》中,诗人为什么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
6、 自由诵读,充分联想想象人境,感受诗歌中精细的情景描写。
并用优美流畅的语言表述自己对诗中意象的理解。
7、自由诵读,感受并形象描绘诗人笔下的夜景。
二、合作探究
1、诗歌短小精致而又十分大气,你认为它的构思哪些方面别具匠心?
班级:_______ 姓名:_______ 组别:_______ 主备教师: 贾妮 2015年8月24日
2、理解虫鸣的象征意义:
3、《夜》中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三、达标检测:
1、下面对《蝈蝈与蛐蛐》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借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表现了“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主题。
B、这首诗仅仅勾勒了夏、冬两幅小景,仅仅描写了蝈蝈、蛐蛐这两种昆虫的鸣唱,但它所表现的却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景象,歌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永恒美。
C、“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隐藏在阴凉的林中”,“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可喜的草丛”,这些景物描写展现了盛夏生机勃勃的景象,烘托了夏天白日“蝈蝈的乐喜”的美妙。
D、“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一片宁静”,“在逐渐升高的暖气,/昏昏欲睡中”等句,表现了严冬寂寞宁静的冷清景象和人们家中温馨的气氛与前面的氛围既形成对比又十分和谐。
6、下面对《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小诗着力展示了夜的静溢、美丽,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B、“夜来临,四下一片静,/只听得见溪水轻轻地歌唱。
”这里是以动写静,以动衬静而更显其静。
C、第四节又回到夜的静谧,并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这是简单的重复,是可有可无的一节。
D、这首诗全篇描写的是眼前的实景,突出其静谧、美丽,让人沉浸其中而产生无限的遐想。
四、拓展延伸:
1、是啊,“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回顾你学过的古诗,有哪些诗句里传达了大地的美妙的乐声?
2、收集关于“夜”的诗句。
四、板书设计:
六、作业:
研讨与练习二(3)、三
六、教后反思:
《外国诗两首》答案
【预习检测】3、济慈,____英____(国别)浪漫主义诗人,《蝈蝈与蛐蛐》出自他的第一部诗集_《诗歌》_。
叶赛宁,_俄罗斯_(国别)诗人,他擅长描绘_农/乡村大自然___的景色。
5、美好的诗歌是动人心弦的,因为它是生命的歌咏。
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当做大自然的歌手,把它们的鸣唱当做大自然的诗歌,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
6、这首诗歌很富有田园诗的情趣,意境优美,洋溢着明朗欢快的情调。
“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隐藏在阴凉的林中”“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可喜的草丛”,这些描写展现了盛夏生机勃勃的景象,烘托了夏天白日“蝈蝈的乐音”的美妙;“它争先/沉醉于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自己的喜悦消逝,一旦唱得疲劳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渲染了“蝈蛔的乐音”浓郁、喜悦的感情色彩。
“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一片宁静”“在逐渐升高的暖气,/昏昏欲睡中”等句,表现了严冬寂寞宁静的冷清景象和人们家中的温馨气氛,衬托了冬天夜晚“蛐蛐的歌儿”的动听。
最后,在诗人的联想中,两幅画面叠印在一起。
7、诗的第一节描写夜的静谧。
随着夜的降临,自然万物都归于沉寂:平静的河水仿佛悄悄进入梦乡,松林不再喧响,夜莺停止歌唱,秧鸡也不再喧嚷。
第二节写在夜的寂静之中,潺潺的溪水在轻轻地歌唱,这是以动写静、以动衬静而更显其静。
然后由听觉转入视觉,引人月光的意象描写夜的美丽:明月的银辉静静地洒落大地,周围的一切都沐浴在月色之中。
第三节进一步描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大河,小溪,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
都在月光下熠熠生辉。
第四节又回到夜的静谧,并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这是以反复的吟咏造成诗的节奏美和旋律美,深化夜的静谧、美丽的氛围。
【合作探究】
1、全诗分为前后对应的两部分,分别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灭亡”和“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开头,点明主旨;又分别描绘盛夏“蛔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并通过联想使二者巧妙地联系起来,生动地表现了“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主题。
这首诗仅仅勾勒了夏、冬两幅小景,而没有描绘春、秋两季的景色;仅仅描写了蝈蝈、蛐蛐这两种昆虫的鸣唱,而没有去写大地上其他百鸟千虫的歌唱。
但它所表现的却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景象,歌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永恒美。
全诗讴歌大自然的无限美好、无限生机,着墨不多却能以少胜多,富有内涵,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角度新颖独到,构思颇具匠心。
2、诗人创造蝈蝈和蛐蛐的意象,表露了济慈的创作思想,即诗应该给人以安慰,并提高人们的思想。
蝈蝈和蛐蛐充满活力,它们的鸣声周而复始,永不停息,那就是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鼓舞人们乐观地对待生活。
3、诗人叶赛宁是大自然的歌手,他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又把自己融人自然。
纯然绘景中,渗透着生命的底蕴,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拓展延伸】1、示例: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杜牧《江南春》)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韦应物《滁州西涧》)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赵师秀《约客》)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辛弃疾《西江月》)
2、示例: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春晓》)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赵师秀《约客》)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杜甫《春夜喜雨》)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刘方平《月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