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诗两首:祖国-黑人谈河流》 导学案
《祖国》和《黑人谈河流》教学设计

《祖国》和《黑人谈河流》教学设计《祖国》和《黑人谈河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莱蒙托夫、休斯的经历及其创作。
2.领略诗歌深厚的文化底蕴。
能力目标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感受诗人的爱国思乡情怀。
2.品味诗歌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内涵。
3.体会诗歌或平实中见真情,或深邃中显自豪的特点。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爱国情感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1.了解诗歌的深厚文化背景。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及诗人由此抒发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由于民族文化背景不同,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意念和情绪并深入诗中的意境。
教学方法1.诵读法教师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内容及其形式特点。
2.合作研讨法休斯的诗意象凝练、表意深刻。
《黑人谈河流》中“河流”意象以及以夸张手法回顾历史等,可引导学生合作研讨,加深认识和体会。
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要点]了解诗人简历及写作背景,诵读、研讨、理解诗歌内容。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同学们,爱国主义是诗歌的永恒主题,是民众。
更是诗人的永恒歌唱。
在我国诗歌长河中是这样,在外国优秀的作品中也不乏其例。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外国诗两首》,去聆听俄罗斯诗人莱蒙托夫和美国诗人休斯的吟唱。
(板书文题、作者)二、作者介绍1.密哈依尔·莱蒙托夫(1814~1841)十九世纪俄国继普希金之后的伟大诗人。
十四岁开始写诗,1837年他为普希金因决斗而死写的《诗人之死》一诗名震文坛。
由于反抗专制统治,因此屡遭流放和入狱,最后死于预谋的决斗,年仅二十七岁。
莱蒙托夫在短短十三年的创作生涯里,一共写下了四百多首抒情诗,名篇有《帆》《浮云》《祖国》,长诗二十余部,以《恶魔》《童僧》为代表,还有剧本《假面舞会》和杰出的长篇小说《当代英雄》等。
诗人继承了普希金和十二月党人诗人的传统,把热爱祖国和歌颂自由作为诗歌创作的基本主题,其风格沉郁中有刚劲,手法上既能出色地运用浪漫主义,又擅长现实主义的描写。
《外国诗两首:祖国黑人谈河流》 导学案(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外国诗两首:祖国|黑人谈河流》导学案(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学习目标1.了解莱蒙托夫、休斯的经历及其创作。
2.领略诗歌深厚的文化底蕴。
3.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感受诗人的爱国思乡情怀。
4.品味诗歌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内涵。
一、预习导学【链接材料】1--作者简介:密哈依尔莱蒙托夫(1814~1841)十九世纪俄国继普希金之后的伟大诗人。
十四岁开始写诗,1837年他为普希金因决斗而死写的《诗人之死》一诗名震文坛。
由于反抗专制统治,因此屡遭流放和入狱,最后死于预谋的决斗,年仅二十七岁。
《祖国》发表于1841年4月号的《祖国纪事》杂志。
1839年俄国斯拉夫派诗人霍米亚柯夫发表一首《祖国》,认为俄罗斯的伟大在于人民的温顺和对东正教的虔信,沙皇统治集团的御用文人也借爱国主义来炫耀他们的文治武功,莱蒙托夫针锋相对地提出了自己对祖国的“奇异的爱情”,把祖国美好的大地和勤劳的人民视为祖国概念的真正内涵,表现出他想了解和接近人民并休戚与共的强烈愿望。
【链接材料】2--休斯简介:(1902~1967)美国黑人诗人、小说家,美国黑人文艺复兴运动的领导者,被誉为“黑人桂冠诗人”。
休斯写过小说、剧本、自传和新闻速写,以诗歌方面的成就最为突出。
他创作了十多部诗集,比较重要的有《哈莱姆的莎士比亚》《单程票》《延迟的梦之蒙太奇》等。
休斯的创作植根于美国黑人生活,对他们痛苦生活给予同情,讴歌他们美好的情感,颂扬了他们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
诗歌的主题思想有积极的社会意义,休斯创造性地把黑人民歌艺术引进诗歌创作,吸收了黑人爵士音乐和布鲁斯民歌的形式和手法,形成了轻松活泼豪迈奔放的风格,对美国黑人诗歌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1、生字注音:虔信慰藉2、词语积累:虔信:二、探究展示:(一)《祖国》探究展示:1、从诗歌内容看,诗人对祖国奇异的“爱情”指什么?2、思考:《祖国》一诗充分显示了诗人在描摹自然景物上的卓越才能。
诗中构置了哪些充满浓郁诗意的画画?3、诗人所抒发的爱国之情主要是通过描写俄罗斯的夜色及夜色中人们的活动来表现出来的。
第4课《外国诗两首》(祖国黑人谈河流)教案2(人教新课标初三下)doc初中语文

第4课《外国诗两首》(祖国黑人谈河流)教案2(人教新课标初三下)doc初中语文1.导入:地球是我们的家园,当我们将身心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她会以博大的胸怀给予我们灵感与力量。
英国诗人济慈的«蝈蝈与蛐蛐»和俄罗斯诗人叶赛宁的«夜»,确实是他们用身心和自然熔铸而成的美的赞歌。
2.老师〔配乐范读〕«蝈蝈与蛐蛐»,同学闭眼倾听,展开想象,假设自己置身其中,用〔视频:我感受到。
〕讲述你听读之后的感受我感受到……看起来听到蝈蝈和蛐蛐的叫声。
我感受到夏天的炎热,有专门多东西。
感受到夏天专门多具有生命力的事物?3.〔学生自由朗读〕在朗读过程中,你在诗歌的情感表达上发觉了什么?〔视频:〝我发觉了。
〕我发觉诗人专门喜爱蝈蝈,他用〝欢乐〞〝舒服〞来形容它。
我发觉诗歌读起来令人专门舒服。
我发觉诗人喜爱大自然,颂扬蛐蛐和蝈蝈确实是在颂扬大自然。
4.指名朗读点评朗读时要注意语速、语调、节奏、轻重音,还要依照对诗歌情感的明白得,读出感情。
5.〔大伙儿举荐一位同学朗诵〕感情朗诵,其他同学边听边划出你不大明白得的诗句。
〔视频:我不明白得:。
〕〝豪华的盛夏〞〝诗歌第二层次写冬天的蛐蛐,前面写景内容写的是冬天冷寂的氛围,第12、13行什么缘故写人家的暖气?是不是有些破坏气氛?〞什么缘故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6.女同学朗诵,其余同学自主赏析。
〕〔视频:我观赏:。
〕夜赏析诗歌的方法是相通的,关于第二首诗可由学生自主学习。
依照上面的学习过程,俄罗斯诗人叶赛宁也是一位大自然的歌手,他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又把自己融入自然,通过对夜景的描画,传递了自己的情感与对生命的体会。
〔全班齐读«夜»〕〔视频出示咨询题:1、诗歌抓住了〝夜〞什么特点?2、诗歌传达了作者如何样的心境?3、试比较«夜»与«蝈蝈与蛐蛐»的异同。
外国诗两首 祖国黑人谈河流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黑人种族是有着悠久传统的种族) 幼发拉底河沐浴 深邃 刚果河畔盖茅舍 中显 尼罗河畔建金字塔 自豪 密西西比河听歌声
课后练习 基本流程
教 学 内 容
练习册基础题
教学环节设计
导入新课(3 分钟)—出示目标(1 分钟)—自主学习(12 分钟)—合作探究(20 分钟)—拓展
灯光,远近相映、声色兼备,把俄罗斯山河的雄壮之美
作业布置
和秀丽之美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绚丽变幻而朦胧流动
的画面。打谷场丘堆满丰收的谷物,农家茅舍覆盖着稻
草,小窗上的浮雕窗板,更有节日夜晚,农人醉酒笑谈、
尽情舞蹈的场面,恰似一幅绝妙的民俗图,洋溢着俄罗
斯的生活气息。
3、诗人描绘了俄罗斯的山河风景和俄罗斯人民的生活,
拓展延伸
以理解为由于黑人对“河流”(历史)的见证,人类文 明、文化的成果都在黑人的“灵魂”里有所沉淀。这 句诗,是作者代表全体黑人发出的自豪的宣言:黑人 种族是有着悠久传统的种族。这句诗在第二节和第五 节两次出现,形成结构上的前后呼应。
2.这首诗语言上有哪些特点? 【交流点拨】这首诗在语言结构上的特点:长句、短 句互相交错,参差跌宕;四个排比句,上半句结构相 似,下半句发生变化,均不相同。这样的变化既有诗 行结构整齐均衡的一面,又不失之呆滞化一;既有诗 行形式上的跳跃,又不失节奏上的宫商之声。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 学习难点 反复朗读,感知诗意,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 近 五 年 中 高 诗歌意象赏析,鉴赏现代诗歌表达技巧 考命题特点 趋势
祖国
莱蒙托夫
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 统摄全诗
板书设计
俄罗斯原野—— 草原、森林 河流、白桦
《祖国》和《黑人谈河流》教案1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立志当早,存高远《祖国》和《黑人谈河流》教案1
《祖国》和《黑人谈河流》是两首抒发爱国思乡情怀的外国诗歌。
俄国诗人莱蒙托夫从独特的角度,以自己的方式,抒发了对祖国的“奇异的爱情”。
全诗平实中见真情,最平常的景色,最普通的农家生活,蕴蓄着的是诗人纯洁而真挚的情感。
《黑人谈河流》是豪放的黑人诗人兰斯顿休斯的成名诗作。
诗中“河流”是一个高度凝练的意象。
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历史的象征,黑人对河流的追溯,就是对自身历史的追溯,就是对祖先和故土的寻根。
全诗在深邃中显自豪。
教读课文,要引导学生了解作品中表现的异国情趣,如俄罗斯风情、黑人种族的文明史。
教读过程中,要结合两位诗人各自国家和种族的特点,选用恰当的助读资料,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去认识和理解。
把握诗中艺术形象的意义及诗人由此抒发的思想感情,是教学的重点。
由于民族文化背景不同,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意念和情绪并深入诗中的意境,则是教学的难点。
教读中,要通过多种形式组织学生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内容及形式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莱蒙托夫、休斯的经历及其创作。
2.领略诗歌深厚的文化底蕴。
能力目标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感受诗人的爱国思乡情怀。
2.品味诗歌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内涵。
3.体会诗歌或平实中见真情,或深邃中显自豪的特点。
《外国诗两首》(《祖国》《黑人谈河流》)教学设计

《外国诗两首》(《祖国》《黑人谈河流》)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同学们,爱国主义是诗歌的永恒主题,在我国诗歌长河中是这样,在外国优秀的作品中也不乏其例。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外国诗两首》,去聆听俄罗斯诗人莱蒙托夫和美国诗人休斯的吟唱。
【设计意图】直入主题,引导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二、整体感知1.资料助读(1)密哈依尔·莱蒙托夫(1814~1841)十九世纪俄国继普希金之后的伟大诗人。
十四岁开始写诗,1837年他为普希金因决斗而死写的《诗人之死》一诗名震文坛。
由于反抗专制统治,因此屡遭流放和入狱,最后死于预谋的决斗,年仅二十七岁。
《祖国》发表于1841年4月号的《祖国纪事》杂志。
1839年俄国斯拉夫派诗人霍米亚柯夫发表一首《祖国》,认为俄罗斯的伟大在于人民的温顺和对东正教的虔信,沙皇统治集团的御用文人也借爱国主义来炫耀他们的文治武功,莱蒙托夫针锋相对地提出了自己对祖国的“奇异的爱情”,把祖国美好的大地和勤劳的人民视为祖国概念的真正内涵,表现出他想了解和接近人民并休戚与共的强烈愿望。
(2)休斯(1902~1967)美国黑人诗人、小说家,美国黑人文艺复兴运动的领导者,被誉为“黑人桂冠诗人”。
休斯写过小说、剧本、自传和新闻速写,以诗歌方面的成就最为突出。
他创作了十多部诗集,比较重要的有《哈莱姆的莎士比亚》《单程票》《延迟的梦之蒙太奇》等。
2.字词学习深邃(suì)晨曦(xī)瞰望(kàn)黝黑(yōu)沐浴(mù)3.朗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标出停顿、重音。
【教师点拨】《黑人谈河流》在语言结构上。
长句、短句互相交错,参差跌宕;四个排比句,上半句结构相似,下半句发生变化。
均不相同。
这样的变化既有涛行结构整齐均衡的一面,又不失之呆滞化一;既有诗行形式上的跳跃,又不失节奏上的宫商之声。
三、研读《祖国》1.诗歌的哪一句统摄全篇?【参考】诗句“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是解读诗意的关键。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外国诗两首》-祖国、黑人谈河流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外国诗两首》教学目标:1.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独特魅力2.理解诗歌中的象征、暗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3.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思想情感和深刻内涵教学重点:1.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独特魅力2.理解诗歌中的象征、暗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教学难点:1.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思想情感和深刻内涵2.理解诗歌中的象征、暗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介绍诗歌的基本常识,包括诗歌的类型、特点、表现手法等。
引导学生了解诗歌对于表达情感和传递信息的重要作用。
二、学习《祖国》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和体会情感。
2.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指导节奏和韵律。
3.学生分小组朗读,教师纠正读音和情感处理。
4.教师讲解诗歌的背景和主题,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含义。
5.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情感和韵味。
6.教师引导学生探讨诗歌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何作用?并进行归纳总结。
7.学生思考: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8.教师小结: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通过抒发祖国的美丽、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人民的优秀传统等方面的感受,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美好未来的信心和期望。
同时也突显了诗人作为祖国的儿子所肩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学习《黑人谈河流》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和体会情感。
2.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指导节奏和韵律。
3.学生分小组朗读,教师纠正读音和情感处理。
4.教师讲解诗歌的背景和主题,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含义。
5.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情感和韵味。
6.教师引导学生探讨诗歌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何作用?并进行归纳总结。
7.学生思考: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8.教师小结: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河流的热爱之情,通过抒发河流所流经的地域、河流所拥有的历史文化等方面的感受,表达了诗人对河流作为生命之源所具有的伟大意义和崇高价值。
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敬畏和珍惜以及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和呼唤。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外国诗两首》(黑人谈河流,祖国)教学设计之一

外国诗两首学习目标:1.识记字词文常。
2.领略诗歌深厚的文化底蕴。
3.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感受诗人的爱国思乡情怀。
(重点)4.品味诗歌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内涵。
(难点)学习时数:一课时学习过程与步骤:一、导入:同学们,爱国主义是诗歌的永恒主题,是民众。
更是诗人的永恒歌唱。
在我国诗歌长河中是这样,在外国优秀的作品中也不乏其例。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外国诗两首》,去聆听俄罗斯诗人莱蒙托夫和美国诗人休斯的吟唱。
(板书文题、作者)二、资料助读:1.密哈依尔·莱蒙托夫(1814~1841)十九世纪俄国继普希金之后的伟大诗人。
十四岁开始写诗,1837年他为普希金因决斗而死写的《诗人之死》一诗名震文坛。
由于反抗专制统治,因此屡遭流放和入狱,最后死于预谋的决斗,年仅二十七岁。
《祖国》发表于1841年4月号的《祖国纪事》杂志。
1839年俄国斯拉夫派诗人霍米亚柯夫发表一首《祖国》,认为俄罗斯的伟大在于人民的温顺和对东正教的虔信,沙皇统治集团的御用文人也借爱国主义来炫耀他们的文治武功,莱蒙托夫针锋相对地提出了自己对祖国的“奇异的爱情”,把祖国美好的大地和勤劳的人民视为祖国概念的真正内涵,表现出他想了解和接近人民并休戚与共的强烈愿望。
2.休斯(1902~1967)美国黑人诗人、小说家,美国黑人文艺复兴运动的领导者,被誉为“黑人桂冠诗人”。
休斯写过小说、剧本、自传和新闻速写,以诗歌方面的成就最为突出。
他创作了十多部诗集,比较重要的有《哈莱姆的莎士比亚》《单程票》《延迟的梦之蒙太奇》等。
三、研读《祖国》:1.学生听读课文录音,整体感知诗意。
教师提示:诗句“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是解读诗意的关键。
诗人把对祖国的感情比喻为“爱情”,统摄全诗。
2.学生自由诵读,认真领会诗句、诗段所表达的意思,思考:从诗歌内容看,诗人对祖国奇异的“爱情”指什么?明确:诗人没有用豪言壮语去盛赞祖国的光荣历史、英雄业绩,也没有去歌颂名山大川,无尽宝藏,而是以平实的笔调描写俄罗斯原野的景色和农家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国诗两首:祖国|黑人谈河流》导学
案
学习目标
1.了解莱蒙托夫、休斯的经历及其创作。
2.领略诗歌深厚的文化底蕴。
3.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感受诗人的爱国思乡情怀。
4.品味诗歌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诗
歌的内涵。
一、预习导学
【链接材料】1——作者简介:密哈依尔莱蒙托夫(1814~1841)十九世纪俄国继普希金之后的伟大诗人。
十四岁开始写诗,1837年他为普希金因决斗而死写的
《诗人之死》一诗名震文坛。
由于反抗专制统治,因此屡遭流放和入狱,最后死于预谋的决斗,年仅二十七岁。
《祖国》发表于1841年4月号的《祖国纪事》杂志。
1839年俄国斯拉夫派诗人霍米亚柯夫发表一首《祖国》,认为俄罗斯的伟大在于人民的温顺和对东正教的虔信,沙皇
统治集团的御用文人也借爱国主义来炫耀他们的文治武功,莱蒙托夫针锋相对地提出了自己对祖国的“奇异的
爱情”,把祖国美好的大地和勤劳的人民视为祖国概念
的真正内涵,表现出他想了解和接近人民并休戚与共的
强烈愿望。
【链接材料】2——休斯简介:(1902~1967)美国黑人诗人、小说家,美国黑人文艺复兴运动的领导者,被
誉为“黑人桂冠诗人”。
休斯写过小说、剧本、自传和
新闻速写,以诗歌方面的成就最为突出。
他创作了十多
部诗集,比较重要的有《哈莱姆的莎士比亚》《单程票》《延迟的梦之蒙太奇》等。
休斯的创作植根于美国黑人生活,对他们痛苦生活给予同情,讴歌他们美好的情感,
颂扬了他们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
诗歌的主题思想有积
极的社会意义,休斯创造性地把黑人民歌艺术引进诗歌
创作,吸收了黑人爵士音乐和布鲁斯民歌的形式和手法,形成了轻松活泼豪迈奔放的风格,对美国黑人诗歌的发
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1、生字注音:虔信慰藉
2、词语积累:虔信:
二、探究展示:
(一)《祖国》探究展示:
1、从诗歌内容看,诗人对祖国奇异的“爱情”指什么?
2、思考:《祖国》一诗充分显示了诗人在描摹自然
景物上的卓越才能。
诗中构置了哪些充满浓郁诗意的画画?
3、诗人所抒发的爱国之情主要是通过描写俄罗斯的
夜色及夜色中人们的活动来表现出来的。
这样写有什么
好处?
(二)《黑人谈河流》探究展示:
1、诗人想通过谈“河流”来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诗两次出现有什么表达效果?
3、全诗的艺术构思是跳跃的,但又有严密的思维逻辑。
请归结诗歌内在的思维逻辑。
三、练习反馈:
淡竹
苏沧桑
初秋,我和他相遇在江南湖州一个叫“百草原”的
山林中。
他是竹——植物中的另类。
他看上去清瘦且憔悴,
相对于百草原其他植物,像一个混得不太好的中年人。
稻子,正是扬花灌浆的妙龄,名牌大学新生般踌躇
满腹;银杏终于褪去一身浓艳,和蓝天的高洁媲美;法
国梧桐是老实人,沉浸在年代久远的优越感里,并不知道,有一种鹅掌梧桐,要悄然代替它无敌的位置;兰花
三七,像极熏衣草,却更美,所有的花都虔诚地朝往一
个方向,像被一种崇高使命蛊惑;浮萍无根,却有心肺,挣脱着随波逐流的命运。
贪婪的蔓,不知羞耻地攀爬在
高大的冷杉上,一边嗜血,一边甜言蜜语……
几乎所有的植物,都攒足劲儿,在喊——我要生存!我要开花!我要结果!
甚至动物。
三只人工繁殖的小老虎,眼睛都未睁开,拼命争抢着狗奶妈的乳头。
甚至那口奇异的千年古井,都像藏着无穷的欲望,
日夜暗涌不息的水,居然漫过高出地面一米的井沿。
如
果将井沿继续垒高,水会怎样?
他是竹,是植物中的另类。
其实,名利、金钱、权势,如同阳光雨露的垂爱,蜜蜂花蝶的青睐,他不是不
想要,可是,要弯下腰,要费心机——要将每一条根都
变成利爪,团结土壤,虚伪地赞美越来越污浊的空气;
要与昆虫讲和,与风霜妥协;要对苍蝇漠视,对强加在
身上的种种不公委曲求全……这样才能安身立命,才能
有飞黄腾达的可能。
可是,他的节生来就是直的,他不能弯腰。
他的心
生来就是空的,他不愿费尽心机。
真是空的吗?
不,那一节节空里,早已成就一个美妙的小宇宙
——有与生俱来的一些坚持,有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的豁
达智慧,有对土地的感恩,有和另一棵竹的爱,与笋的亲,与周围无数青光绿影的促膝长谈、开怀畅饮,有鸟
儿偶尔驻足的呢喃,有清风明月的和唱……笑忘功名利禄、荒芜繁杂的每一秒时光都格外静谧而美好。
那一节节空里,是永远的满盈。
更让我惊异的,他不仅直,空,而且淡。
他是淡竹——全球原始淡竹林最大群落中的一员。
从外表到骨子,都是竹子中的最淡——淡紫、淡红、淡褐、淡绿,淡泊。
所以,他与世无争到看淡生死。
他可以很入世。
生可以防风,成荫,美化环境,死
可以做篾,成为最土最实用的晒竿、瓜架、凉席,竹桌
竹椅竹篮。
他也可以很出世。
他是箫与笛的前世,不死的魂魄
随天籁之音往来天地之间,优雅散淡而隽永。
当然,这并不表示他逆来顺受,他会和压在头顶上
的积雪抗争,他不允许荒草占领脚下的领地,他摇曳着
枝竿向毒蛇示威,他告诉所有的竹要独善其身兼爱天下。
他是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他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他是郑板桥,“盖竹之体,瘦劲孤高,枝枝傲雪,
节节干霄,有君子之豪气凌云,不为俗屈”。
他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他是苏轼,“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他是疯疯颠颠的释道济公,“数枝淡竹翠生光,一点无尘自有香”。
他是岳飞,辛弃疾,他是中国儒家,“山南之竹,不操自直,斩而为箭,射而则达”……
他是我们身边那些还坚守着什么的人。
他们懂得,浓墨重彩是一辈子,云淡风清也是一辈子。
奴颜婢膝是一辈子,坦荡潇洒也是一辈子。
他们选择了后者,等于选择了物质上的清瘦,心灵的丰衣足食。
于是,这些自由快乐的心灵,站在一个孤寂的阵营里,成为人世间越来越弥足珍贵的另类,风雨过处,仰天长笑。
(选自《散文》2009年第12期)
1.本文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文章主要写淡竹,为什么在第3-5段写到稻子、银杏、法国梧桐、千年古井?又为什么在第16-22段写到李白、陶渊明、郑板桥等人?
3.赏析下面的句子。
①稻子,正是扬花灌浆的妙龄,名牌大学生般踌躇
满志。
②浓墨重彩是一辈子,云淡风轻也是一辈子。
奴颜婢膝是一辈子,坦荡潇洒也是一辈子。
4.结合本文对“淡竹”的描写,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你对人生的理解。
5.第②段突出了所写事物怎样的共同特点?描写这些事物有什么作用?
6.文中竹“直”“空”“淡”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7.第⑧段写了李白等诗人及其诗句,能否把这段内容删掉?为什么?
8.本文写“竹”,为什么用“他”来称代?
9.本文语言形象优美、含蓄隽永,试举一例并加以赏析。
罗有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