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工作的风险分析与对策

合集下载

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风险因素分析及安全防范对策

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风险因素分析及安全防范对策

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风险因素分析及安全防范对策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对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并采取安全防范对策非常重要。

下面是对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安全防范对策。

1. 患者身体状况:心血管疾病常伴随其他系统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容易导致患者的身体状况复杂,容易出现多系统并发症。

此时,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全面评估,并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同时加强团队协作,多学科的合作,确保患者的综合护理。

对策:加强患者身体状况的评估,包括患者的疾病史、治疗方案、用药情况等。

加强护理团队之间的协作与合作,制定多学科的护理计划,确保患者综合护理的质量。

2. 技术操作: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常涉及到一些技术操作,如血管造影、心电图监测、心脏起搏器植入等。

这些技术操作需要操作人员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且要掌握相应的操作规范和安全措施。

对策:加强护理人员的技能培训和专业知识学习,确保其具备相应的专业水平。

要加强操作规范的制定和执行,保证技术操作的安全和准确性。

3. 药物治疗:心血管疾病常需要进行药物治疗,药物的使用不当可能引发一系列的并发症,如药物过敏、药物相互作用等。

护理人员在给患者推注药物时需要注意剂量的准确性和推注的速度。

对策:护理人员要掌握药物的使用规范和安全用药的知识,注意药物的剂量和推注速度。

要做好药物的监测和观察,及时发现并处理药物的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

4. 疾病并发症:心血管疾病常伴随多种并发症,如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

这些并发症可能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在护理管理中需要及时发现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对策:加强对疾病并发症的监测和观察,及时发现并处理。

护理人员要具备相应的急救措施和技能,确保在出现疾病并发症时能够迅速应对。

5. 安全意识: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非常重要。

护理人员需要认识到自身的工作特点和工作环境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要加强自我保护和自我调节,预防和避免潜在的危险。

心血管内科护理中危险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

心血管内科护理中危险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

心血管内科护理中危险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主要健康威胁,占据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健康负担。

心血管内科患者的护理工作尤为重要,而危险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是其中关键的一环。

本文将就心血管内科护理中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范对策,以期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危险因素分析1.高血压: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它会增加心脏负担,导致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增加。

控制高血压对心血管内科患者的护理至关重要。

3.糖尿病:糖尿病患者易患心血管疾病,而且发生心脏病和中风风险更高。

对于糖尿病患者,护理工作需特别关注其心血管健康。

4.抽烟:吸烟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烟草中的尼古丁等物质对心血管系统有害,易导致血管痉挛和血液增稠,加速动脉硬化进程。

在护理工作中需帮助患者戒烟。

5.不良饮食:高盐、高脂肪、高糖饮食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易导致血压升高、血脂异常和糖尿病等问题。

护理工作中需要关注患者的饮食习惯,进行健康教育和指导。

6.缺乏运动:缺乏运动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适量的运动可以促进心血管系统健康,而长期缺乏运动易导致肥胖、高血压等问题,增加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

在护理工作中需鼓励患者适当参与运动。

二、防范对策1. 高血压的防范:护理工作中需加强患者的高血压管理,包括定期监测血压,规范用药,饮食控制,适当运动等,同时还需要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其缓解焦虑与紧张情绪,从而稳定血压。

2. 高血脂的防范:对于高血脂患者,护理工作中需加强用药管理,控制好饮食结构,限制摄入高含脂肪的食物,并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游泳等,有助于降低血脂,保护心血管健康。

3. 糖尿病的防范:糖尿病患者需要规范用药,严格控制血糖,饮食上需要限制高糖高脂食物的摄入,适当进行运动,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减少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4. 戒烟的防范:护理工作中需向吸烟患者进行耐心的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帮助其认识到吸烟对心血管健康的危害,并提供戒烟的相关指导和帮助,帮助患者顺利戒烟。

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工作中的风险分析与对策

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工作中的风险分析与对策

完善医院环境和管理制度
加强医院环境 管理,确保医 疗环境整洁、
舒适、安全
建立健全医疗 管理制度,规 范医疗行为, 提高医疗质量
加强医护人员 培训,提高医 疗技术水平和
服务意识
加强医疗风险 管理,建立健 全医疗风险预 警机制和应急
预案
01
风险监控与持续改进
风险监控体系的建立与运行
01
建立风险监控体系:制定明确的风险监控目 标和计划,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权限
03
风险评估:对识别出的风险进行评估,确定 风险等级和影响程度
05
风险监控:定期对风险控制措施的实施情况 进行检查和评估,确保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02
风险识别:通过定期检查、评估和监测,及 时发现潜在的风险因素
04
风险控制: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包括 预防性措施、应急措施和纠正措施
06
持续改进:根据风险监控结果,不断优化风 险监控体系,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护理人员风险因素
专业知识不足:缺乏对心血管疾病的深入了解 操作技能不熟练:可能导致护理操作失误 心理压力过大: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可能导致工作失误 沟通能力不足: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不畅,可能导致误解和纠纷
医疗设备及药物风险因素
医疗设备故障:可能导致治疗 延误或错误
药物不良反应:可能导致患者 出现不良反应
风险应对实施: 按照计划实施风 险应对措施,并 进行效果评估和 调整
01
风险应对策略
提高护理人员素质
加强培训:定期进行专业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
提高意识:加强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和安全意识,提高其应对风险 的能力
建立制度:建立健全护理人员的考核和激励机制,提高其工作积极性 和责任心

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风险因素分析及安全防范对策

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风险因素分析及安全防范对策

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风险因素分析及安全防范对策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老龄化人口的增加,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威胁人们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是保障心血管病患者安全的重要环节,而风险因素分析及安全防范对策是其关键内容之一。

本文将从风险因素分析入手,探讨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的风险因素及相应的安全防范对策。

一、风险因素分析1. 患者情况患者在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往往因疾病症状严重、身体虚弱、情绪不稳定等原因而容易产生意外。

尤其是中风、心肌梗塞等急性心血管事件的患者,其病情变化快,需要密切监护和及时救治。

2. 医疗过程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涉及到各种医疗操作和治疗方法,如心电监护、静脉输液、药物注射等,这些操作在不慎下易引发医疗事故。

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常规检查和治疗也需要患者与医护人员进行大量的接触,因此传染病的传播风险也需要引起重视。

3. 护理环境心血管病患者常需要长期卧床,护理环境安全和舒适度对其康复非常重要。

而病房内设备的使用安全、卫生条件和空气质量等因素,都会直接影响到患者的康复效果和身心健康。

以上这些因素都可能会导致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安全隐患,加重患者的病情、危害医护人员的健康,甚至影响整个医疗保健机构的声誉和运营。

二、安全防范对策1. 加强患者观察与监测对于心血管病患者,特别是急性事件患者,护理人员需要时刻保持警惕,定时对患者进行生命体征观察和病情评估,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

建立完善的医疗记录系统,及时准确地记录患者的相关信息,以便医护人员进行分析和跟进。

2. 强化医疗操作的规范化与标准化对于医疗操作,护理人员需要严格按照程序和规范进行,确保操作的正确和安全。

在进行静脉输液、药物注射等操作时,要严格遵守消毒、质量检查和药品管理的规定,避免医疗事故的发生。

3. 加强感染管理护理人员需要加强对传染病的防护,做好个人防护措施,避免传染病的传播。

而临床医疗设施也要保证卫生条件的清洁和消毒,确保患者在医疗过程中不受感染。

心血管内科护理中危险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

心血管内科护理中危险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

心血管内科护理中危险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心血管内科护理是医院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涉及到对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护理管理和预防工作。

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危险因素的分析和防范对策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从危险因素的分析入手,探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存在的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防范对策,以期提高护理质量,减少患者的风险。

一、危险因素的分析1. 高血压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的常见并且危险的因素之一。

高血压可能导致心脏负担增加,进而引发心血管疾病。

高血压还容易导致心脑血管意外,如脑卒中等。

2. 高血脂高血脂也是心血管疾病的一个危险因素,特别是高胆固醇和高甘油三酯。

它们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从而增加心脏负担,引发心脏病和心脑血管意外的风险。

3.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高血压、高血脂等情况,同时糖尿病本身也可能导致心脏病变。

糖尿病患者也是心血管内科护理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对象。

4. 不良生活习惯不良的生活习惯,如吸烟、饮酒、饮食不健康、缺乏运动等,都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这些不良生活习惯容易导致高血压、高血脂等情况,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5. 遗传因素家族史中心血管疾病的个体,容易遗传父母的遗传基因,从而增加心血管疾病的患病几率。

二、防范对策1. 严格控制患者的生活习惯在护理过程中,护士应该教育患者注意饮食,避免摄入过多的高糖、高脂肪食物,鼓励适量运动,提倡戒烟戒酒,以及保持充足的睡眠。

通过控制患者的生活习惯,可以大大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

2. 行为干预护士应该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行为干预方案。

对于高血压患者,可以进行血压监测和药物干预,同时教育患者定期锻炼,避免高钠饮食,减轻压力等。

3. 药物治疗对于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患者通常需要长期服药控制。

护士应该协助医生进行用药监测,指导患者按时按量服药,并及时发现和处理药物不良反应。

4. 患者教育在护理中,护士应该对患者进行相关疾病的知识普及和宣传,让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和治疗方案。

心血管内科护理中危险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

心血管内科护理中危险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

心血管内科护理中危险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心血管疾病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也是导致死亡的首要原因。

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危险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更是护理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本文将就心血管内科护理中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范对策,以期为护理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及帮助。

一、危险因素分析1. 高血压: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若不及时控制可能会导致多种并发症,如心肌梗死、脑卒中等。

2. 高血脂:高血脂是心血管疾病的另一个重要危险因素,过高的血脂水平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3.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易患心血管疾病,而心血管疾病患者中又有相当比例为糖尿病患者,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4. 吸烟:吸烟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吸烟者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是非吸烟者的1.5-2倍。

5. 饮食不良:高盐、高油、高糖的饮食习惯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长期过量摄入这些食物可能导致血压升高、血脂异常等。

6. 缺乏运动:长期缺乏运动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适度的运动有助于心血管健康。

二、防范对策1. 健康教育:护理人员应加强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工作,指导他们正确的饮食、运动、生活方式,并解释各种危险因素对心血管的影响。

2. 定期监测:护理人员应定期对患者的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进行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

3. 用药指导:护理人员应加强对患者用药的指导,让他们了解药物的作用、服药时间、剂量等信息,确保用药的正确性。

4. 心理护理:心理压力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护理人员应进行心理护理,帮助患者缓解压力,保持心情愉悦。

5. 定期康复训练:对于心血管病患者,在稳定期应定期参与康复训练,帮助他们恢复体力,增强心肺功能。

6. 家庭支持: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需要得到家人的支持,护理人员应加强家庭支持力度,让患者感受到家人的关爱与支持。

7. 早期干预:对于具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人群,护理人员应进行早期干预,采取措施防范疾病的发生。

心血管内科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及防范

心血管内科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及防范

心血管内科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及防范心血管内科是一门专门研究心血管疾病的科学,心血管内科护理是对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护理的一项重要工作。

在护理过程中,可能会存在一些不安全因素,因此进行不安全因素分析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非常重要。

以下是心血管内科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及防范的一些措施。

一、护理环境方面的不安全因素:1.肺部感染:病房通风不良、护理操作不规范等可能导致患者感染。

护士应保持病房通风,严格执行手卫生和消毒措施,减少交叉感染的发生。

2.跌倒:患者可能存在乏力、头晕等症状,容易发生跌倒。

护士应对患者进行评估,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如安装扶手、适时提供辅助器具等。

3.噪声:病房噪音过大会影响患者的休息和康复,护士应控制噪音,避免过于吵闹。

二、用药方面的不安全因素:1.药物错误:护士在给患者用药时可能发生错误,如给予错误的药物、剂量不准确等。

护士应严格执行用药规范,核对患者身份、药物名称和剂量,避免用药错误的发生。

2.药物不良反应:部分药物可能会引起患者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药物相互作用等。

护士应了解患者的过敏史和用药情况,及时观察患者的反应,如有异常应及时处理或通知医生。

3.药物管理不规范:护士在药物配置和储存过程中可能存在操作不规范,如药品过期、存放混乱等。

护士应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药品管理,注意药物的有效期和存放方式,保证药品的质量和安全。

三、护理操作方面的不安全因素:1.导管感染:因使用导管,如尿管、中心静脉导管、动脉导管等时,易引起感染。

护士应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在操作前进行手卫生,严格按照导管相关的操作规范进行操作,定期更换导管,减少感染的风险。

2.误吸误吞:病情严重的患者可能存在吞咽困难,容易发生误吸误吞。

护士应进行风险评估,给予相应的饮食指导和护理措施,如调整饮食质地、提供辅助进食等。

3.失禁:部分患者可能存在大小便失禁的情况,护士应及时观察和更换尿布,保持患者的干燥和舒适。

以上仅为心血管内科护理不安全因素的一些分析及防范措施,实际护理工作中还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和采取相应的措施。

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风险因素分析及安全防范对策

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风险因素分析及安全防范对策

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风险因素分析及安全防范对策引言心血管疾病是目前全球范围内致死率最高的疾病之一。

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对于风险因素的分析及安全防范对策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风险因素分析及安全防范对策两个方面出发,分析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的风险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以期提高患者的安全水平,减少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

一、风险因素分析1.高血压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长期不受控制的高血压会导致心脏、血管等器官的损伤,增加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

护理管理中需对高血压患者进行严密的监测和控制,避免高血压引发的并发症。

2.高血脂高血脂是心血管疾病的另一个重要危险因素,特别是高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升高,易导致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增加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护理管理中应注重高血脂患者的饮食控制和药物治疗,降低血脂水平,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3.糖尿病4.肥胖肥胖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肥胖者易患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多种心血管疾病。

护理管理中需要对肥胖患者进行饮食控制和体重管理,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5.吸烟吸烟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烟草中的尼古丁和其他化学物质会造成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导致血管收缩和斑块形成,增加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

护理管理中需要对吸烟患者进行戒烟宣教和戒烟干预,降低吸烟对心血管的损害。

6.缺乏运动二、安全防范对策1.定期健康体检定期健康体检有助于早期发现心血管疾病的迹象,及时进行干预和治疗,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护理管理中应鼓励患者定期进行心血管健康体检,并根据体检结果进行个性化的健康管理。

2.饮食控制合理的饮食结构对于心血管健康至关重要,护理管理中应对患者进行饮食指导,提供合理的饮食方案,控制胆固醇摄入和钠盐摄入,促进患者的心血管健康。

3.药物管理心血管疾病患者需要长期服用药物进行治疗和控制,护理管理中应加强对患者药物的管理和监测,提醒患者按时按量服药,避免漏服或过量服药,减少药物引发的不良事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工作的风险分析与对策
作者:赵娜
来源:《今日健康》2014年第12期
【摘要】目的对心血管内科临床工作中的护理风险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积极寻找其防范措施,以减少风险事件的发生。

方法对心血管内科 72 例发生风险事件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本组72例患者中,共有10例(13.24%)患者发生护理风险事件。

风险事件包括:坠床、跌倒、换错液体、标本送检错误、护患纠纷及其它。

风险因素包括患者及家属因素(16.67%)、护理人员因素(61.11%)、药物和医疗器械因素(11.11%)及其它
(11.11%)。

风险防控对策为:①加强健康宣教;②提升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③加强器械及药物安全管理;④加强病区环境管理。

结论在心内科临床护理中存在诸多的风险因素,可通过有效的防范及解决措施,提高护理人员的防范意识,降低护理工作中的风险,减少风险事件的发生,提高医疗质量。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护理风险风险管理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患有高血脂、高血压等心血管危险因素导致心血管疾病发生增多。

临床护理风险是指在护理过程中由不安全因素直接或间接导致患者伤残或死亡的可能性。

剖析护理工作中潜在的风险因素,并探讨护理风险的防控对策对提高临床护理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1]。

探讨心内科临床护理工作的风险因素及其对策,以寻求将护理风险减至最低,提高护理质量,更好服务患者。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心血管内科2010年4 月-2013 年4 月收治住院且发生风险事件的患者 72 例,其中男49 例,女 23例;年龄 21 ~ 76 岁,中位年龄 58 岁;患单一病种 13 例占18.1% ,同时并发 2 种或以上疾病者 59 例占 81.9% 。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该组72例患者的临床护理病历资料进行分析,统计风险事件发生率;根据风险事件,与科室主任、护士长、医师、护士等成员组成研讨组,共同探讨护理工作中的潜在风险因素;针对风险因素,提出护理风险的防控对策[2]。

2 结果
发生风险事件的患者中,因护理人员因素而引发的风险事件 47 例占总数的 65.3%;因心血管内科药物使用不合理以及设备使用不当而引发的风险事件 33 例占总数的 45.8%;因患者及家属对所患疾病缺乏了解,或者发生意外时对临床的救护工作产生误解而引发纠纷等风险事件 12 例占总数的 16.7%;其他风险事件 6 例占总数的 8.3%。

3 护理风险因素及措施分析
3.1 患者及家属因素
心血管疾病病情变化较快,潜在的危险性很强;且高龄患者为该病的高危人群,该患病群体身体条件差,往往伴有糖尿病等其它疾病基础。

这些客观因素的存在,必然增加了临床护理的难度,也增加了临床护理风险[3-4]。

为此,护理工作者一定要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

3.2 药物设备因素
除了护理人员因素外,药物设备因素为引发风险事件的第二大原因。

本文中有 33 例,占到所有事件总数的 45.8%。

因为心血管内科对相关药品的使用有着特殊要求,如:硝酸酯类药物在使用时,对滴速的控制有着严格的要求;硝普钠在使用时应注意避光使用和按时间及时更换;多巴胺、胺碘酮等药物对血管具刺激性,极易引起静脉炎;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易引起血肿、皮下淤血等。

另外,心血管内科患者特别是恶性心律失常患者,当病情危重或变化较快时,极易引发心室颤动,如果对除颤仪疏于日常管理和维护,或对仪器操作不熟练,应急能力不足,易导致患者抢救的延误,引起纠纷。

针对由药物设备因素引发的风险事件,要求护理人员在日常的工作中,对药物使用特别是新药在使用前一定要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对于特殊用药需用醒目的标记予以标明并严格执行交接班工作的相关规定,配置新药前查看配伍禁忌表,对于未出现在禁忌表中但在使用时出现配伍禁忌的药物,对不良反应做及时的登记。

对于药物的使用剂量、使用方法及时间等,严格执行查对制度,确保准确无误,对临床用药的各个环节加强管理,确保安全。

另外,对心血管内科的常用抢救仪器加强日常维护,对仪器的使用加强学习,避免不必要的纠纷发生。

3.3 护理人员因素
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专业素质及职业道德是影响临床护理质量的最关键因素。

心血管内科疾病患者的临床护理工作中,部分护理人员缺乏临床护理经验,工作责任心不强,业务水平提高热情不高,加之护理风险防范意识薄弱,导致护理工作中对病情变化观察不仔细,缺乏病情变化的预见性等,无法为患者提供及时、有效的护理措施,从而引发护理风险。

护理人员应强化风险意识和工作责任感教育,对典型的风险事件案例组织讨论,分析原因,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并引以为戒,杜绝相类似事件的发生。

另外,要求护士不断加强学习,更新和充实自身的知识储备。

对于心血管内科中常见疾病的特点、治疗方法、护理中的注意事项以及急重症例的抢救,要求每位护理人员都要熟练掌握。

增加护理人员扎实的理论知识以及敏锐
的观察能力和对临床护理中的突发事的件快速应急处理能力,从而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护理服务,防止风险事件的发生。

3.4 其他因素
药物和医疗器械本身存在客观的安全性,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在提高医学治疗水平的同时,也增加了临床护理工作的风险。

4 讨论
综上所述,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工作的风险较高,患者及家属因素、护理人员因素及药物和医疗器械因素是构成护理工作风险的主要因素,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工作中心血管内科护理人员应在对风险有充分认识的基础上,不断学习新知识和了解新技术,提高自身素质,增强法律意识和医疗安全意识,把风险事件的发生率降至最低。

参考文献
[1]阮杏菲,钟华,邓建飞. 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工作的风险分析与对策[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15:66-67.
[2]陈幼嫦. 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工作的风险分析与对策[J]. 实用预防医学,2012,04:621-622.
[3]叶小红,陈伟琼,黄惠香. 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工作的风险分析与对策[J]. 临床医学工程,2013,06:733-734.
[4]刘夫红. 心血管内科护理风险分析与对策[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16:167-168.
[5]吕宗霞,徐文利. 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工作的风险分析与对策[J]. 中国保健营养,2013,08:185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