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传文学对后世的影响

合集下载

浅论史传传统对中国现代小说的影响

浅论史传传统对中国现代小说的影响

浅论史传传统对中国现代小说的影响【摘要】史传传统是中国文学的重要传统之一,对中国现代小说的影响深远。

史传传统对现代小说创作风格、题材、叙事手法、人物塑造和思想内涵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它通过传统的史传题材和写作方式,为现代小说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底蕴和表现形式。

史传传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现代小说的写作风格,使其更加注重文学的传承和传统的呼应。

史传传统对现代小说的题材选择和展开也有一定的启发作用,丰富了小说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史传传统对现代小说的叙事手法、人物塑造和思想内涵都起到了相应的影响和指导作用。

史传传统对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具有积极影响和推动作用,展现了其在文学传统中的重要性和价值。

【关键词】关键词:史传传统、中国现代小说、影响、创作风格、题材、叙事手法、人物塑造、思想内涵、积极影响、推动作用、重要性。

1. 引言1.1 史传传统介绍史传传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传统之一,它以历史事件和人物为主要对象,结合文学手法进行再现和表达。

史传传统起源于古代史书,如《史记》、《汉书》等,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描述和评价,形成了独特的史传文体。

史传传统主要包括历史故事、传记、史论等形式,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塑造和历史事件的再现,传达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史传传统在中国文学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现代小说创作中,史传传统的元素经常被借鉴和运用。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和思考,现代小说创作者可以深入挖掘人物内心世界,呈现更加丰富的情感和思想。

史传传统的真实性和客观性要求也促进了现代小说的写实风格和批判意识的形成。

史传传统还影响了现代小说的叙事手法和人物塑造技巧,使作品更加生动和具有说服力。

史传传统对中国现代小说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不仅为现代小说提供了丰富的主题和素材,也丰富了作品的风格和内涵,是中国文学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现代小说发展背景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新文学运动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极大的变革和动荡,传统文化面临着重大挑战。

浅论史传传统对中国现代小说的影响

浅论史传传统对中国现代小说的影响

浅论史传传统对中国现代小说的影响1. 引言1.1 史传传统的定义史传传统是指以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为题材的文学传统。

这种传统源远流长,早在中国古代就有着悠久的历史。

史传传统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再现和对历史人物性格的描写,传达出历史的沧桑和人性的复杂。

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史传传统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影响着现代小说家的创作思路和表现手法。

史传传统的定义不仅局限于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描述,更包括对历史背景和时代风貌的描绘,以及对历史文化与传统价值的承载和传承。

史传传统在中国现代小说创作中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广泛的影响范围。

通过对史传传统的深入探讨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轨迹和文学特色,同时也可以认识到史传传统对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性和价值。

【2000字】1.2 中国现代小说与史传传统的关系中国现代小说与史传传统密不可分,史传传统是中国文学传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史传传统以史传为主要内容,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最重要的文学类型之一,包括历史纪传、战国策、史记等。

史传传统注重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叙述,重视传统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的传承,具有丰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而中国现代小说则是在20世纪初兴起并发展起来的文学形式,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演变过程。

中国现代小说在创作中深受史传传统的影响,很多现代小说作品都借鉴了史传传统的题材、叙事手法、人物塑造等方面的特点。

史传传统中悠久的文学传统也为中国现代小说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灵感和借鉴资料。

中国现代小说与史传传统密切相连,受到了史传传统的启示与影响,同时也在不断地对传统进行创新和突破,推动了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与壮大。

【内容结束】2. 正文2.1 史传传统对中国现代小说的影响:历史题材的启发史传传统作为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史传传统对中国现代小说的历史题材起源奠定了重要基础。

历史题材在古代中国文学中占据重要位置,由于史书对历史事件的描述具有权威性和客观性,因此成为中国现代小说借鉴和创作的重要素材。

《史记》的文学成就:史记对后世的影响有哪些

《史记》的文学成就:史记对后世的影响有哪些

川剧汉剧秦腔)、《萧何月下追韩信》(京剧 川剧 汉剧 秦腔)、《霸王别姬》(京剧)、《大风歌》(话剧)。
传记文学 在传记文学方面,由于《史记》的纪传体为后代史书所继承,由此产生了大量的历史人物传记。
虽然,后代史书的文学性显著不如《史记》,但其数量既浩如瀚海,如果将其中优秀传记提取出来,也是极为可观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宋元时期,随着中国戏剧的形成与成熟,《史记》的内容与艺术也影响到戏剧创作。例如宋元戏文有《赵氏孤儿报冤记》;元明杂剧有《冤报冤赵氏孤儿》(元·纪君祥)、《卓文君私奔相如》(明·朱权)、《灌将军使酒骂座记》(明·叶宪祖);。明清传奇有《窃符记》、《易水歌》(清·徐沁);地方戏及新编历史剧有《搜孤救孤》(京剧)、《卧薪尝胆》(汉剧越剧)、《和氏璧》(同州梆子)、《完璧归赵》(京剧)、《鸿门宴》(京剧
三、建立了史传文学传统 司马迁的文学修养深厚,其艺术手段特别高妙。往往某种极其复杂的事实,他都措置的非常妥贴,秩序井然,再加以视线远,见识高,文字生动,笔力洗炼,感情充沛,信手写来,莫不词气纵横,形象明快,使人“惊呼击节,不自知其所以然”。(《容斋随笔·史记简妙处》)。其中,《廉颇蔺相如列传》被列入小学生语文实验教科书第18课《将相和》。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各民族早期文学中,都有这样的现象,这是人类通过艺术手段认识自身的一种方法。只是中国文学最初的类型化人物出现在历史著作中,情况较为特别。
由此,《史记》为中国文学建立了一批重要的人物原型。在后代的小说、戏剧中,所写的帝王、英雄、侠客、官吏等各种人物形象,有不少是从《史记》的人物形象演化出来的。
戏剧 戏剧方面,由于《史记》的故事具有强烈的戏剧性,人物性格鲜明,矛盾冲突尖锐,因而自然而然成为后代戏剧取材的宝库。

史传文学的发展历程

史传文学的发展历程

史传文学的发展历程史传文学是一种以史实为基础,通过叙事和描写的方式,展现历史人物的生平和时代背景的文学体裁。

它起源于中国古代的传记文学,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古代传记文学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社会风气注重个人行为和品德修养,因此出现了一批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传记文学作品。

例如《左传》中的史官所著《公仪传》和《叔孙通传》,记录了各个时代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事迹,对后世的传记文学影响深远。

进入汉代,传记文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汉书》是西汉史学家班固所撰写的一部史传文学巨著,收录了汉朝的历史和人物传记。

班固在撰写《食货志传》和《王莽传》时采用了小说的手法,给予人物更多的想象和表达空间,使传记文学更富有艺术性。

到了唐宋时期,传记文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唐代的传记文学主要以官吏和文人为主题,如《新唐书》和《旧唐书》等。

这些著作不仅记录了历史事件,也逐渐发展为介绍官员的政绩和文学成就的工具。

宋代的传记文学更加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心理描写,代表作有《宋史》和苏轼的《状元日记》。

这些作品注重个性化的叙事和生动的描写,使得传记文学更加丰富多样。

明清时期,传记文学进一步壮大。

明代良渚的《明史》和朱权的《朱子文集》都是重要的传记文学作品。

清代以纪实为主的传记文学作品则更加广泛,如黄宗羲的《明儒学案》和周南谷的《纪事堂读书志》等。

这些作品通过记录历史事件和人物生平来反映当时的社会现象和思想风貌。

现代史传文学则在近现代迎来了一次新的高潮。

鲁迅的《南腔北调集》和《中国小说史略》等作品,不仅记录了当时社会的历史事件,也对人物的心理和社会环境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评论。

另外,马季文的《中国历代人物辞典》也开创了一种新的传记文学形式,通过对历史人物的逐一分类和介绍,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了解中国历史的工具。

总的来说,史传文学经历了从古代传记文学到现代史传文学的漫长发展过程,同时也兼收并蓄了文学和历史研究的成果。

在未来,史传文学将继续发展,适应时代的需求,为读者提供更加丰富和多样的历史故事。

浅论史传传统对中国现代小说的影响

浅论史传传统对中国现代小说的影响

浅论史传传统对中国现代小说的影响史传传统作为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现代小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清末以来,一批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开始尝试用小说的方式反映社会现实,开创了中国现代小说的先河。

在创作过程中,这些作家不仅汲取了西方现代小说的技法,还深刻地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学中的元素,尤其是史传传统中的史学思想和史书体裁。

史传传统对中国现代小说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形式上。

在小说中,作家们常常使用史书体裁来构建叙事结构。

比如《红楼梦》中的“批评本”和“草图本”,仿佛是一部史书的注释和插图,而且还包括了种种学术质疑和论证。

此外,《围城》的结构抽象压缩,也是借鉴了史书的记录和分析方式。

这种用史书思维来构建小说结构的方式,让小说在阐释意义和刻画人物方面更具有思辨性,不只是纯粹的故事讲述。

其次,史传传统在小说中的运用还影响了小说的叙事风格和语言形态。

传统的史正史采用了太史公的“纪传体”,注重史实的客观性和叙述的整齐流畅;而民间的编年史则采用了口头语言,比较生动鲜活。

在小说中,这两种风格都有所体现。

比如《天涯海角》运用的就是太史公的“纪传体”,而《小李飞刀》则是以民间口语为基础。

这种运用于小说中的不同风格,既反映了对史传传统的致敬,也表现了对现实世界中不同群体的语言风格和思维方式的关注。

最后,史传传统在小说中的运用还有助于增强小说的文化自信心。

在近代中国,因为种种原因,汉族的自尊感遭受了一些冲击。

所以,在创作小说时,部分作家借鉴了西方文学,并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越性,以弥补精神上的不足。

这乃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重要特点,但也不容忽视其中的局限性。

因此,融入史传传统的小说便是突破这一局限性的尝试。

在这些小说中,史传传统不仅得以得到传承,更成为小说理论观念的重要构成部分,从而拥有了更为坚定的文化自信心。

总之,史传传统对于中国现代小说的影响是多层次、多方面的。

史传传统的思想、形式、语言和文化自信心都对现代小说的创作和发展产生了深刻而长久的影响,让小说这个文学形式在中国社会的变迁中始终保持着生机和活力。

先秦两汉史传文学史论

先秦两汉史传文学史论

先秦两汉史传文学史论摘要:一、引言二、先秦史传文学的发展1.诗经和楚辞2.史传散文和诸子散文三、秦汉史传文学的演变1.秦统一六国后的文学变化2.汉代文学的发展和影响四、先秦两汉史传文学的特点1.社会背景的影响2.文学主题和表现手法五、结论正文:一、引言先秦两汉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黄金时期,史传文学作为其中的重要分支,不仅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而且对后世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对先秦两汉史传文学的发展、演变、特点进行探讨,以期更深入地了解这一时期的文学风貌。

二、先秦史传文学的发展先秦时期,史传文学主要以诗歌和散文的形式存在。

其中,诗经和楚辞是这一时期最为重要的文学成果。

1.诗经和楚辞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共有诗歌305 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诗经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表达了人们的思想感情,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楚辞是先秦时期楚国文化的结晶,以屈原的《离骚》为代表。

楚辞具有鲜明的楚地特色,形式多样,情感丰富,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史传散文和诸子散文先秦时期,散文得到了迅速发展,其中史传散文和诸子散文是这一时期散文的代表。

史传散文主要以《左传》、《国语》、《战国策》为代表,诸子散文主要以《论语》、《孟子》、《庄子》为代表。

这些散文作品,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反映了当时社会思想、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变革。

三、秦汉史传文学的演变秦汉时期,史传文学在继承先秦文学的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1.秦统一六国后的文学变化秦统一六国后,文学创作受到了政治统一的影响,出现了许多歌颂统一、反映时代风貌的作品。

同时,秦朝实行焚书坑儒,对文学创作产生了一定的限制。

2.汉代文学的发展和影响汉代是史传文学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丰富多样,有《史记》、《汉书》、《后汉书》等巨著。

汉代文学以历史为背景,以人物为中心,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先秦两汉史传文学的特点先秦两汉史传文学具有以下特点:1.社会背景的影响先秦两汉史传文学的发展,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背景密切相关。

中国小说与史传文学的关系和影响

中国小说与史传文学的关系和影响

中国小说与史传文学的关系和影响导读:中国古典小说的发展有文言和白话两大系统,二者和史传文学都有很紧密的关系。

最早用“小说家”这个名词去收录古代书籍的《汉书艺文志》是把它视作为子部的,称为《诸子略》,但所收书籍的性质,照鲁迅的说法,则介乎子部、史部之间,即《史略》所谓的“托人者似子而浅薄,记事者近史而悠缪”。

其后史家及目录学家将小说家的范围不断扩大,把很多原属史部的作品转入小说家,也有一些原属小说的作品归到史部去,例如同样是杂史杂传的东西,《燕丹子》多入“小说”类,而《吴越春秋》则入于“史部”。

此外,文言笔记小说的创作,有一些在内容上也标榜是正史所不载,由作者加以整理收集,如葛洪的《西京杂记》和殷芸的《小说》等,所以文言系统的小说和史书关系千丝万缕,是很明显。

值得注意的是白话系统的小说,或者是接近现代意义的传奇小说和史传文学的关系。

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典小说发展的趋势,是如何由纪实的史传著作,逐渐过渡到以虚构为基础的小说创作,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看到小说文体的发展,也看到史传对小说创作的巨大影响力。

首先,史传和小说的共通点是叙事。

当然二者发展到后来的性质有不同,历史讲求真实,而小说则容许而且必须虚构。

董乃斌的《中国小说的文体独立》一书中认为文学和“事”的关系有“含事、咏事、述事和演事”四个阶段,大概历史只是述事,小说戏剧则可以称之为“演事”。

第二,中国历史著作中的主体“正史”有编年体和纪传体两大系统,史书的这种结构,对后来的小说创作有很多影响。

尤其是史书主流的纪传体,它以人物为中心的写法,对后来小说至少有两点影响,一是合乎现代小说以写人为主,小说必须创作出令人难忘人物形象的要求,例如唐传奇很多便类似个人的传记。

二是在结构上,很多长篇小说的总体结构是一个个人物的遭遇的联结,人物之间的关系不是很有机的联系在一起,似乎是分别给人物写传一样,最有代表性的是《水浒传》和《儒林外史》等。

这种结构方式,有自由灵活的优点,也有松散零碎的缺点。

2022级《古代文学1》(先秦至五代文学)学习要点

2022级《古代文学1》(先秦至五代文学)学习要点

先秦文学一、填空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收录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共305篇。

2.《诗经》最初只称为“诗”或“诗三百”,到汉代儒家著作被奉为经典才称为《诗经》。

3.收录古代神话故事较多的先秦典籍主要有《山海经》,其次是《淮南子》。

4.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5.背诵并默写朱熹对“赋、比、兴”的解释。

6.《左传》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代表了史传散文的最高成就。

7.《春秋》“三传”是指《公羊传》、《榖梁传》和《左传》。

8.《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辑录,是一部先秦的一部语录体著作。

9.《孟子》一书是先秦说理散文中文学成就最高的。

10.成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出自于《周易》(或《易经》)。

11.《庄子》一书仿佛是一部寓言故事集,“寓真于诞,寓实于玄”是其主要特征。

12.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他利用楚国民歌形式和楚国方言,创造了“楚辞体(骚体)”。

二、名词解释1.《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辞。

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作品内容十分广泛,深刻反映了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诗经》关注现实,抒发现实生活触发的真情实感,都显示出我国最早的诗歌作品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就,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光辉起点。

2.赋、比、兴:是指《诗经》的三种基本表现手法。

关于赋、比、兴的意义,朱熹《诗集传》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赋、比、兴”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3.春秋笔法:《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春秋笔法”是指在作品中灌注强烈感情色彩的写法。

《春秋》的思想倾向是维护周礼、反对僭越、贬斥暴行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左传》叙事手法的特色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摘要:《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

通过对这部书的研读, 我发觉它最突出的成就在于其叙事方式。

《左传》的叙事方式不仅为后世史学家在写史书时提供了借鉴,对后世文学其他方面同样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这也是部书能长久的流传原因之一。

关键词:左传;叙事手法;影响
《左传》作者作为“中国叙事文学中第一个将倒叙手法成功运用到创作实践中的人,其首创之功后莫能比。

”[1](P52)其特色首先是将逆时序的叙事方式运用于创作之中,从而起到了避免叙事时间单一和促进史传文学心理描写发展的作用,同时也给阅读者带来独特的审美体验。

这就是《左传》叙事手法上的三个特色。

一、叙事时间多元化事件主旨深度化
《左传》作为编年体史书,出色地继承了《春秋》顺时序的叙事方式,同时为突破编年体例对叙事的限制,创造性地采用了倒叙等逆时序的叙事方式。

这种以顺时序为主、逆时序为辅的叙事方式,不仅避免了叙事时间的单一,还深化了各个事件的主旨。

左传是在继承了诗、书、易、国语等关于叙事方面的成就后
得以全面的发展的。

二、史传文学心理描写发展的摸索
《左传》不但继承了《春秋》的体例,而且继承了《春秋》的笔法。

《春秋》笔法之一就是“不待贬绝而罪恶见”[2](P2316)即以人物自己的言行来表现其自身。

《左传》正继承了这一点,以白描手法记录人物性格化的语言和行动,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性格。

左传在塑造人物方面是具有开创性的,它的一些方法直接被后世的史传文学所继承。

比如说,在《左传》中被大量应用的通过人物的对话, 人物的行为动作,人物之间的对比等塑造人物, 也是后世史传文学塑造人物的主要方法。

象史记中的“互见法”就是从《左传》中的人物对比的方法中演化而来的。

在《左传》中,人物的外貌描写和心理描写并不发达,“正像《左传》里对楚灵王的皮冠、秦复陶、翠被的描写一样,如果离开人物的言语和行动,它
们便没有独立存在的意义”,[3](P97)所以《左传》中关于人物心理的描写,是与人物的语言描写、行为描写紧密相联的。

三、促进阅读者产生独特的心理体验和审美感受
《左传》叙事重视事件发展的全过程,追究事件内在的因果关系,为探寻人们行为得失、成败的原因,《左传》作者常以逆时序的叙事方式,如插叙,来讲述事件的起因。

这种追述方式打破平铺直叙的顺时序叙述,增加了情节容量,丰富了读者的审美感受。

[4](P78)它在叙事的语言上大量的引用经典、谚语和民间的口语,追求简练、精准, 这一点为后世散文家的学习的楷模, 还有它直言不讳的精神和观点鲜明的特性也一直被后世史学家所集中继承。

对人物生动的刻画,作者独特的视野及其编年体的结构性, 造就《左传》在叙事上的辉煌成就。

《左传》由动态的叙事过程到静态的叙事文本,不仅将那个时代的特色风貌全面地展示了出来,同时也将作者对那个时代的阐释与理解流传了下来。

再由静态的叙事文本到后人的不断重新阐释的动态过程, 这样不仅流传下了文本所呈现出来更多有意义、价值的东西, 同时也填充进了许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得以发展的文学观念与新的思维方式。

这些对后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在叙事的核心方面。

在《左传》中, 对人物的塑造就已相当的重视, 就已经有以人物为中心而展开叙述, 而后世的史传文学充分地继承了这一点, 几乎都是以人物为中心展开叙述的。

在人物塑造的类型上更是继承了《左传》的模式,尤其是《史记》。

在静止的和发展的人物类型之间, 第三种状态的存在更是明显。

[5](P4)
其次,在情节叙事方面。

《左传》在情节叙述方面所采用的顺叙、倒叙、插叙、预叙、补叙等也都被后世的史传文学所广泛地应用着。

尤其是《史记》当中的插叙应用得更加成熟与广泛。

在广泛的应用编年体的同时, 在继承《左传》的基础上,《史记》开创了纪传体,更是将《左传》的编年性、传记性、游记性、和
戏剧性的情节类型全面地继承并进一步地细化。

再者,在叙事主体意识方面。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具有叙事文学意味的历史作品, 其叙事主体意识较之《春秋》、《国语》要强烈得多。

叙事主体意识在《左传》中的觉醒有一个明显的标志, 这就是“君子曰”之类的频繁出现。

据统计, 《左传》中“君子曰”、“君子谓”凡六十五见,“孔子曰”、“仲尼曰”凡二十二见。

[3]这些数字表明大约每述三年史事便有“君子曰”“孔子曰”出来感慨一番。

几乎是采用全知角度进行历史叙事的。

从《左传》开始, 到《史记》及后来的史传作品几乎都是这样。

只是在全知的角度之外, 再一定程度地存在着第三人称的限知角度。

最后,在叙事结构上。

有完整的情节上。

《左传》的战争描写是以《春秋》的记事为纲, 把《春秋》中的简短的记事发展成为叙事完整历史散文, 有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例如《春秋》隐公元年载: “夏, 五月, 郑伯克段于鄢。

”,[6]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都有, 但事件的因果和过程, 人物的行为和性格, 都无从知道。

而在《左传》中作者用了五个段落详细地描述了这一历史事件,使其具有生动的故事性和丰富的情节性。

如事件的起因: 公叔段恃宠作恶;结果: “公伐之, 大叔出奔共”;[6]人物的性格: 武姜,自私、偏狭、昏庸。

庄公, 阴险狡诈。

公叔段, 贪婪、才疏。

这一点对后代史传文学的影响: 如《史记》对于《左传》中战争描写的史实有的略加改动便加以运用; 有的对于特别精彩篇目, 甚至不加改动直接运用, 这都是由于《左传》具有完整的故事性和生动的情节性。

对古代小说的影响: 奠定了古典小说的基本叙事结构。

我国的古代小说常按时间顺序安排结构; 串联情节, 特别重视对故事起因、过程和结果的完整描写。

总而言之,《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历史著作, 又是优秀的文学作品, 它开了历史文学的先河, 对后代的传记文学, 尤其是司马迁的《史记》有很深远的影响。

[7](P46)它叙事的语言生动、简练、优美,刻画, 肖物传神, 为后世散文家的楷模, 还有他秉笔直书的精神和叙述时鲜明的倾向性也一直被“良史”
所承,对后世文学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丁琴海. 史传文体演化的轨迹——《史记》与《左传》在时间结构上
的比较[J].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 1995, (3).
[2]春秋公羊传注疏. 十三经注疏[M ]. 北京:中华书局影印阮元校刻本,
1980.
[3]孙绿怡.《左传》与中国古典小说[M ].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
[4]王靖宇.中国早期叙事文研究[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
[5]刘宁. 中国叙事理论的发展及研究评价[ J].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科版), 2005,(8).
[6]杨伯峻. 春秋左传注[M ]. 北京:中华书局, 1990, 5.
[7] 童庆炳( 主编) . 文学概论[ M] .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0, 25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