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等水准测量记录表

合集下载

四等水准测量记录表

四等水准测量记录表
四等水准测量记录表
时间:年月日天气:成像:
观测者:记录者:班级:小组:










上丝


上丝
方向及
尺号
水准尺中丝
读数(mm)
K+黑
-红
(mm)
高差
中数
(m)
备注
下丝
下丝
后视距
前视距
黑面
红面
视距差d
Σd

必须标注尺号,并注明红面底数
K=?
高差中数的计算要先把红面高差进行处理后再与黑面高差取平均值

后-前


后-前


后-前


后-前


后-前

后-前


后-前


后-前


后-前


后-前
四等水准测量记录表
时间:年月日天气:成像:
观测者:记录者:班级:小组:










上丝


上丝
方向及
尺号
水准尺中丝
读数(mm)
K+黑
-红
(mm)
高差
中数
(m)
备注
下丝
下丝
后视距
前视距
黑面
红面
视距差d
Σd

必须标注尺号,并注明红面底数
K=?
高差中数的计算要先把红面高差进行处理后再与黑面高差取平均值

四等水准测量记录

四等水准测量记录

四等水准测量记录
承包单位:合同号:组别:监理单位:编号:仪器号码:
观测:记录:复核:年月日K为常数(红面以48开头则中丝读数加4.787,以47开头则中丝读数加4.687)例如第一个测站点红面以48开头,第二个点的后视读数就为47开头。

所以第一个点的后视(黑+K—红)就为:黑面读数加4.787减后视红面读数,前视黑面读数加4.687减前视红面读数,第二个测站点的后视(黑+K—红)就为黑面读数加4.687减后视红面读数,前视黑面读数加4.787减前视红面读数,以此类推,如上表为例。

Σ视距差为累计视距差
..........5.米.
..........,视距差不能超过正负
平均高差
..C=1011
..如黑
......那么平均
....
......红.C=1112
...C.为准
..C+..红.C.±.10cm
....=.(黑
....)÷
..2.大.数.均以黑
高差
......红.C=1012
......=.
......如黑
......那么平均高差
..C=1111
..2=..1.0115
..=.(.1.011+1.112
...........-.0.1
...)÷
(.1.111+1.012+0.1
......
...............)÷
..2=..1.1115
两水准点
.....................
....之间的
...高差等于这两点之间所有测站点的平均高差之和。

四等水准测量记录表计算过程

四等水准测量记录表计算过程

四等水准测量记录表计算过程操作方法01:水准测量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水准仪提供的水平视线,读取两点间垂直放置的水准标尺的读数,以此来确定两点的高差。

通过已知点的高程,可以计算出未知点的高程,四等水准测量就是为了给地形测绘和工程建设提供必要的高程控制点。

技术要求包括:视距不得超过100米,前后视距差需小于3米,累计视距差应小于10米,红黑面读数差应小于3毫米,红黑面高差差应小于5毫米。

步骤1:瞄准后视标尺的黑面,记录下丝、上丝和中丝的读数。

如果是非自动安平水准仪,观测前需要进行精平。

计算后视距离,公式为:后视距离 = 100 × (下丝 - 上丝)。

步骤2:瞄准前视标尺的黑面,记录下丝、上丝和中丝的读数。

如果是非自动安平水准仪,观测前需要进行精平。

计算前视距离,公式为:前视距离 = 100 × (下丝 - 上丝)。

计算视距差,确保其小于3米;计算视距累计差,确保其小于10米;计算黑面高差,公式为:前视黑面中丝读数 - 后视黑面中丝读数。

步骤3:瞄准前视标尺的红面,记录中丝的读数。

如果是非自动安平水准仪,观测前需要进行精平。

计算黑面与红面读数差,确保其小于3毫米。

步骤4:瞄准后视标尺的红面,记录中丝的读数。

如果是非自动安平水准仪,观测前需要进行精平。

计算黑面与红面读数差,确保其小于3毫米;计算红面高差,公式为:前视红面中丝读数 - 后视红面中丝读数;计算红黑面高差之差,确保其小于5毫米;计算高差中数,公式为:((红面高差 ± 100) + 黑面高差) ÷ 2,单位为米。

如果这一站数据合格,可以进行下一站测量。

步骤5:关于限差的解释。

视距限制在100米以内是为了确保读数精度,同时考虑人眼分辨力和望远镜放大倍数的影响;水准面的曲率导致超过100米时高程误差增大,因此视距限制在100米以内。

步骤6:关于观测顺序的解释。

四等水准观测采用“后前前后”的顺序,这有助于减少仪器下沉的影响,并且较小的前后视距差有助于削弱i角的影响。

四等水准测量记录表-四等水准测量记录表图

四等水准测量记录表-四等水准测量记录表图
-1 0 -0.8695 -1
1 1 -0.521 0
0 -2 1.248 2
1 -2 1.4355 3
0 1 -0.9745 -1
后尺1# 1.778 前尺2# 0.341 后-前 1.437
6.464 5.13 1.334
后尺2# 0.853 前尺1# 1.828 后-前 -0.975
5.64 6.514 -0.874
2 1 -2.0905 1
0 -1 -1.2285 1
-3 -1 -1.899 -2
0 0 -1.914 0
|
2.508 34
0.62 35.2
前尺1# 0.797 后-前 1.881
5.481 1.981
-1.2
0
1.735
1.111 后尺1# 1.621 6.309
|
1.509 22.6
0.902 20.9
前尺2# 1.005 后-前 0.616
5.794 0.515
1.7
2.103
1.959 后尺2# 2.014 6.8
四等水准测量记录表所有资料文档均为本人悉心收集全部是文档中的精品绝对值得下载收藏
四等水准测量外业记录表
日期: 观测者:
天气: 记录者:
仪器型号: 司尺者:
组号:
上丝
测 后 (m)
点 尺 下丝

(m)
号 后距(m)
上丝 前 (m) 尺 下丝
(m) 前距
方向 及 尺号
中丝读数
黑面 (m)
红面 (m)
视距差(m) 累加差(m)
后尺2# 0.519 前尺1# 2.609 后-前 -2.09
5.304 7.295 -1.991

四等水准测量记录表格

四等水准测量记录表格

四等水准测量记录表格
日期:第组天气:
观测者:记录者:自时分始至时分结束
四等水准测量记录表格
日期:第组天气:
观测者:记录者:自时分始至时分结束
四等水准测量记录表格
日期:第组天气:
观测者:记录者:自时分始至时分结束
四等水准测量记录表格
日期:第组天气:
观测者:记录者:自时分始至时分结束
四等水准测量记录表格
日期:第组天气:
观测者:记录者:自时分始至时分结束
四等水准测量记录表格
日期:第组天气:
观测者:记录者:自时分始至时分结束
四等水准测量记录表格
日期:第组天气:
观测者:记录者:自时分始至时分结束
四等水准测量记录表格
日期:第组天气:
观测者:记录者:自时分始至时分结束。

四等水准测量记录表

四等水准测量记录表

首先填写天气,仪器,风向,土质等项,以备以后出现问题可以有个参考,要是三四等水准测量先填写前后视距的差值,先是下丝,后是上丝,计算前后视距差,然后累加,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有限差。

然后是黑红面或主辅,计算黑红或主辅差值,等级水准测量也有限差。

假如都不超限,就可以继续了。

水准测量的等级是根据国家水准网来定的。

国家水准网布设成一等、二等、三等、四等4个等级。

其布设原则采用从高级到低级,从整体到局部,分级布置,逐级加密的原则,等级划分是根据环线周长、附和路线长、偶然中误差、全中误差来分的。

一、二等水准测量称为“精密水准测量”,是国家高程控制的全面基础,可为研究地壳形变等提供数据。

三、四等水准测量直接为地形测图和各种工程建设提供所必需的高程控制。

水准测量又名“几何水准测量”,是用水准仪和水准尺测定地面上两点间高差的方法。

在地面两点间安置水准仪,观测竖立在两点上的水准标尺,按尺上读数推算两点间的高差。

通常由水准原点或任一已知高程点出发,沿选定的水准路线逐站测定各点的高程。

由于不同高程的水准面不平行,沿不同路线测得的两点间高差将有差异,所以在整理国家水准测量成果时,须按所采用的正常高系统加以必要的改正,以求得正确的高程。

四等水准测量外业观测记录表格及内业计算表格完整版

四等水准测量外业观测记录表格及内业计算表格完整版

四等水准测量外业观测记录表
观测日期:
测后上丝前上丝


尺下丝尺下丝
编后视距离前视距离

号视距差累积差
〔m〕〔m〕记录员:
方向
标尺读数
K+黑高差
备及-红中数
黑红注尺号(mm)(m)
面面
后视1#标尺前视
的常数
K=
后-前
2#标尺
的常数后视
K=
前视
后-前
后视
前视
后-前
后视
前视
后-前
注:各测站高差中数取位至1mm。

表2
水准测量成果计算表
场次-线路抽签号:计算者〔号〕:
点号路线长度实测高差改正数改正后高差
高程(m)备注(km)(m)(mm)(m)


助f h=f h允20L=v1km
f h
L 计

说明:1.距离取位至,测段高差、改正数及点之高程取位至1mm。

f h允20L v1km
f h
L
2.采用路线长度进行高差闭合差的分配。

四等水准测量操作考核记录表

四等水准测量操作考核记录表

四等水准测量操作考核记录表概述四等水准测量是一种常用的大地测量方法,用于确定两个或多个测量点之间的高程差。

测量操作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对于获取可靠的高程数据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四等水准测量操作考核记录表进行详细探讨,包括表格的结构、填写要点以及对测量过程的评价和考核。

一、四等水准测量操作考核记录表结构四等水准测量操作考核记录表的结构主要分为表头和表体两部分。

1. 表头表头包括以下几个字段:•日期:记录测量操作的日期。

•测量组:填写参与测量的组别或个人姓名。

•测站:填写测量的起始站和终止站。

•气压:记录测量过程中的气压,单位为千帕。

•温度:记录测量过程中的温度,单位为摄氏度。

•湿度:记录测量过程中的湿度,单位为百分比。

•近似高差:填写起始站和终止站的近似高差。

2. 表体表体包含多个记录行,每行对应一个测量操作。

•测站:填写实际进行测量的测站名称。

•倾斜角:记录测站的倾斜角,单位为度。

•视线长度:填写测站视线的长度,单位为米。

•放样:勾选测站是否经过放样操作。

•瞄准:勾选测站是否经过瞄准操作。

•调直:勾选测站是否经过调直操作。

•杆高:填写测站处的测杆高度,单位为米。

•视线高差:填写该测站的视线高差,单位为米。

•净高差:填写该测站的净高差,单位为米。

•累积高差:填写该测站的累积高差,单位为米。

二、四等水准测量操作检查要点在填写四等水准测量操作考核记录表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1. 记录准确性确保填写的日期、测量组、测站、气压、温度和湿度等信息准确无误。

这些信息对后续数据处理和分析十分重要。

2. 测量操作的完整性对于每个测站,记录相应的测杆高度、视线高差和净高差等信息。

确保每个测站的测量操作都被记录下来,以便对测量过程进行评价和校核。

3. 勾选项的正确性对于进行了放样、瞄准和调直操作的测站,确保相应的勾选项被正确勾选。

这些操作对于提高测量的准确性至关重要,需要在表中进行明确记录。

4. 高差计算的准确性根据测站的视线高差和测杆高度计算净高差,并填写在相应的列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等水准测量记录表
测自 至 年 月 日
天气 成像:


站 编 号 后尺 下丝 前尺 下丝 方向 及 尺号 水准尺读数 K+黑 减红 高差
中数
备注

上丝 上丝

后视距离 前视距离
黑面 红面
视距差d

(m) ∑d (m)

K1=4787
K2=4687


后-前



后-前



后-前



后-前



后-前



后-前



后-前



后-前

测量:
计算:

第 页 共 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