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阅读:16诫子书》公开课获奖教案_0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阅读:16诫子书》优课获奖教案_1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阅读:16诫子书》优课获奖教案_1

《诫子书》设计【教材及学情分析:】《诫子书》是人教版初一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这篇作品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54岁临终前写给8岁儿子的一封家书,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其文短意长、言简意丰,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

它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从另一个侧面表现了诸葛亮这位历史伟人的高风亮节。

学习本文重在引导学生理解内容,把握主旨,体会情感,用情诵读,从中获得精神的力量: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并由此积累背诵相关警言以自励,鼓励学生要有远大的人生目标,好学,惜时,将来做个有志青年。

可以说《诫子书》是一篇勉学劝善的优秀之作。

引导学生学习诸葛亮的这篇家书,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积累,在提高学生文言水平的同时,还可以结合《诫子书》的深刻内容,对学生进行治学、做人和修养方面的教育,升华他们的灵魂和良知,启迪他们的思维。

这篇文言文虽短短86个字,却道出了多层关系:学与静、才与学、学与志。

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怎么讲好这篇短短的文言文呢?新课标要求教师树立大语文的教学观,即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教育观;学生是学习主体的学生观;发挥师生两个主动性、创造性的教学观;开放的、与现实生活和儿童实际紧密联系的大语文教育观。

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的探究式学习。

所以我从引导学生熟练的诵读课文入手,要让学生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在老师的指导下,结合诵读层层疏通课文和理解文意体会作者的情感;对于疑难问题,通过学生的合作讨论探究,共同解决;要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养成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积累文言实词,熟读成诵,培养文言语感。

2、过程和方法: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脉络,学习诸葛亮严密的论证。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品读课文,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教育学生读书修身,静心养德。

做有抱负有智慧有胆识的人。

【教学重点】背诵课文,积累警句; 理解主旨:勤学励志,修身养性【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情感,赏析精彩妙点【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方法】诵读法提问法引导法讨论分析法联系归纳总结法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诸葛亮图像)师:请看这位头戴纶巾,身穿鶴氅,手持羽毛扇的是什么人?二、介绍诸葛亮师:请同学们来简单地介绍一下诸葛亮,说出跟他有关的成语故事和典故,从中看出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阅读:16诫子书》优质课获奖教案_0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阅读:16诫子书》优质课获奖教案_0

《诫子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学生的古典文学素养。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注意词语的积累和文句的精确翻译与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教学重点:诵读课文,积累警句;理解主旨,勤学励志。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意义。

教学方法:阅读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导入由陆游的《书愤》中的诗句导入。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这几句诗写的是哪一位历史人物?(学生回答引出诸葛亮)。

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的智慧的化身,其实他不但是一位智者,更是一位慈父,今天就让我们学习一篇诸葛亮写给他儿子的家信——《诫子书》,去体会慈父的殷殷情怀,智者的谆谆教诲。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2、找学生朗读课文,师点拨存在的问题。

师生共同明确加点字的注音和课文朗读停顿。

夫、澹泊、淫慢、险躁、穷庐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3、全班齐读课文。

三、译读课文。

1、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译读课文。

提示:A、联系实虚词的日常积累(如“以”的常见用法),迁移联想,猜读翻译,合作交流,取长补短,后总结成型。

B、翻译课文时不能直译的便意译,无论哪种译都要保留原句的句式特征(如双重否定)和原文的风格特点(如本文的简洁精警)2、合作探究:小组合作,解决个人翻译过程遇到的难题。

3、师生共同解疑。

教师给予点拨,对学生进行古文学习方法的指导。

四、品读课文。

本环节教师以一系列的问题带动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

1、如何能修身养德呢?方法是“静”与“俭”。

“静”就是淡泊、宁静,是一种摒除杂念和干扰而安宁专一的精神状态。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阅读:16诫子书》优质课教学设计_1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阅读:16诫子书》优质课教学设计_1

《诫子书》教学设计教学理念:该文是一篇文言文,文短意长,言简意赅。

古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因此,本设计以“朗读——译读——品读——背读”作为设计思路,引导学生在读中解疑,疑中治学,学以致用。

本文是部编第四单元的课文,本单元课文,从不同方面诠释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关于修身养德的谆谆教诲。

最后,体会父亲的教子之意,以及深深父爱。

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2、体会作者深切的教子之心,体会深深父爱。

3、能有感情地背诵本文。

教学重点:熟读文章,并能有感情地背诵本文。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深切的教子之心。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点拨法、品读法等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与简介诸葛亮的故事及成语导入。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琅琊人。

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官至丞相。

这篇《诫子书》是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书信。

(板书课题:诫子书)二、朗读课文1、看视频跟读。

2、学生自由朗读,要求:①读得流畅、自然。

发音准确清晰,不增字,不减字,不重复。

②读得有韵味,可以带点古人的味道,注意语调的轻重,语速的快慢。

3、抽查个别学生朗读,全班齐读。

注意体会作者深切的教子之心。

4、无句读划分节奏,考察朗读停顿。

结合课文,找出停顿错误处。

5、朗读古文《诫子书》。

三、译读课文1、根据查找朗读停顿错误处,引出课文翻译。

2、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注释,小组讨论。

3、学生口译本文(一人翻译一句,教师指导)。

有道德修养的人,他们是这样进行修炼的。

(夫君子之行)。

他们以静心反思警醒来使自己尽善尽美。

(静以修身)。

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的高尚品德。

(俭以养德)。

除了清心寡欲、淡泊名利,没有其他办法能够使自己的志向明确清晰、坚定不移。

(非淡泊无以明志)等。

四、初读感知课文1.本文的主要内容?2.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3.本文作者就哪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从这几个方面又是怎样展开论述的?4.淡泊立志诗句的总结。

部编新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年级 第16课 《诫子书》 优质课教案

部编新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年级  第16课 《诫子书》 优质课教案

《诫子书》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识记并积累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

(2)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3)赏析精彩妙点,背诵全文,积累警句。

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把握文章主旨,体会作者情感,积累警句。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作者的殷殷教子之情,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魄力,提升自己的品德素养。

【教学重点】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背诵课文,积累警句,理解主旨。

【教学难点】把握文章主旨,赏析精彩妙点。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课前准备】1.教师自制多媒体课件。

2.搜集有关诸葛亮的诗句或成语或典故。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由题入文“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书信作为万里相隔的亲人之间维系感情的方式,自古至今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你知道我国古今有哪些著名的家训,家书吗?曾国藩家书、郑板桥家书、了凡四训、傅雷家书等,今天我们学习诸葛亮著名的《诫子书》,即告儿子的一封家书。

题目表明文章的内容是诸葛亮对儿子的谆谆教诲。

这是他自己学习修养经验的结晶,修身治家之道的概括。

诫,告诫、劝勉。

子,一般认为是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

书,书信。

这篇《诫子书》是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

目的在于告诫儿子要注重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学生活动:学生讲自己心目中的诸葛亮。

课件出示:诸葛亮(公元181—234年),字孔明,号卧龙,山东琅琊郡阳都人(今山东省沂水县)。

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曾隐居隆中,后来任蜀国丞相。

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后世称诸葛武侯。

著有《诸葛亮集》。

这篇《诫子书》是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

目的在于告诫儿子要注重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

三、朗读课文,感知文意。

1.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要求,借助工具书扫清生字障碍,注意停顿。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阅读:16诫子书》公开课教学设计_0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阅读:16诫子书》公开课教学设计_0

《诫子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诵读课文,掌握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容。

2、研读课文,赏析精彩妙点,积累名言警句。

3、熟读文章成诵,聆听先哲教导,汲取精神养料。

教学重点背诵课文,积累警句;理解主旨:勤学励志,修身养性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情感,赏析精彩妙点课时:一课时课前预习:1、查找有关诸葛亮的生平及名言诗句,明确写作背景。

2、熟读课文,结合注释,圈划不明白的字词句子,试译全文。

3、你最喜欢文章哪个警句?谈谈你的理解和受到的启发,由此你联想到了那些名人名言?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一位海外游子说:他接触过世界各国多种语言,但再也没有找到比中国的古文更简练,更优雅的语言了,今天,我们再来领略一下古文汉字之美(板书《诫子书》诸葛亮)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千古良相诸葛亮不但是陆游、文天祥笔下的精英忠魂,更是后人眼中的智慧化身。

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后人的谆谆教诲。

(二)知人论世对于诸葛亮,你有什么要说的?(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幻灯片展示)(三)初读,读熟课文:解题:《诫子书》,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

1、播放录音,学生听读,完成下列任务:(1)标记生字注音。

示例:淡(澹)泊(dàn)(bó)(2)注意词句停顿。

示例: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2、学生自由朗读,互读,提问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全班尝试国学吟诵式朗读,指定两小组PK读,其他学生点评。

(四)品读课文、展示交流(学生活动一)1、自主学习: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自主译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圈画疑难问题。

师巡回指导。

2、合作探究:小组合作,解决个人疑难问题。

探究不成的,小组代表上台板书,师生共同解决。

难点预见:A、词语:诫:书:夫:以:广大:成学:励精:B、句子:a、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b、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阅读:16诫子书》赛课教案_0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阅读:16诫子书》赛课教案_0
5.拓展法。老师引导学生谈谈学习这则家书后,获得的启发。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到经典的力量:箴规子弟,泽被后世。从中获得精神的力量,补给精神之钙,从而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
PPT呈现诸葛亮写给诸葛瑾的信
初读课文
出示朗读节奏,注意有节奏的正确朗读。师范读
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全班正确、有节奏地朗读。
PPT展示朗读的节奏
译读课文
1、同学们根据课下注释,结合工具书,疏通文意,有疑惑的地方可以小组讨论解决。2、检查文言字词、句子翻译。
1、疏通文意、交流讨论、2、回答重点词句的翻译
三、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理解“诫”的内容。
2、熟读课文,体会作者深切的教子之心。
四、教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移动学习□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2.诵读法。课文虽然只有五句话,但文言词义比较艰涩难懂,七年级的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因此,在学习本文时,我用朗读贯穿整个课堂,以“初读——译读——研读——背读”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读中译,读中思,读中赏,读中议,读中悟。读的方式多样,自由读、听老师范读,集体读,个人读,默读……通过反复地读让学生自然成诵。借助朗读,帮助学生理解诸葛亮告诫儿子的内容,感受作者的谆谆告诫和殷殷期望。
二、学生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也只是刚接触了《论语十二章》《咏雪》《陈太丘与友期》这三篇文言文的基础。所以,学习本文,既要给一定时间学生自主梳理文言词句义,更重在引导学生理解内容,把握主旨,体会情感,并由此积累背诵相关警言以自励。而因为本文蕴涵的思想哲理深刻,七年级的孩子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不宜往深处难处开掘,所以文章结构特点及哲学辩证思想不列为教学目标。

新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年级优质课教案16诫子书.docx

新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年级优质课教案16诫子书.docx

16 诫子书知识目标在理解重点词语的基础上翻译全文。

能力目标领会文章的思想意义,弄清文章的层次关系。

情感目标1 •诵读课文,积累警句;理解主旨,勤学励志。

2.引导学生理解成才的三个条件:志、学、才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诸葛亮是在5 4岁的时候逝世的,在逝世前他曾经对他五岁的儿子说过一段话,这段话后来一直被诸葛家族奉为祖训,可见他对诸葛子孙有着多么深远的影响。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段话(板书:诫子书),相信大家也一定受益匪浅。

二、教学新课第目标导学一:准确朗读,疏通大意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2.师生共同明确课文朗读停顿。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 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3 •全班齐读课文。

【教学备注】II教学提示II欣赏诗歌一定要放声朗读,而朗读不仅要正确流利,关键还要有感情,这样才能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鸣,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人生启示。

塚目标导学二:精读课文,准确翻译。

1.合作探究:小组合作,解决个人翻译过程遇到的难题。

2.教师强调屮点词句。

(1)重点词语解释静以修身(修养身心)非宁静无致远(实现远大FI标)无以广才(扩展);淫慢则不能励精(过度怠慢)年与时驰(消失、逝去.)遂成枯落(形容人韶华逝去)(2)重点句子翻译①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翻译: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②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

翻译:年华随时光消失,意志随岁月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3 .生译全文。

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应该)用静來修善启身,用俭朴来淳养品德。

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表明自己的志向,不静心思考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阅读:16诫子书》赛课教案_3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阅读:16诫子书》赛课教案_3

16.《诫子书》教案教材分析:《诫子书》是“部编本”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

本单元课文从不同方面诠释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本文是关于修身养德的谆谆教诲。

其文短小精悍,辞约意丰,字字珠玑,有谆谆告诫之语,更溢满殷殷期盼之情。

学习本文重在引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理解内容,把握主旨,体会情感,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提升自己的品德素养,并由此积累背诵相关警言以自励。

教学目标:1.通过自主学习,掌握重点、难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借助注释与补充资料读懂文意。

2.反复诵读,结合作者生平,体会文章主旨,思考其现实意义。

3.通过品读课文,培养古典文学素养,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教育学生读书修身,静心养德。

教学重点:抓住关键词,借助生活经验去理解语句内涵及句间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和体会文中蕴含的殷殷教诲与深切希望。

教法学法:1.以“读”贯穿课堂始终,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读出情感。

2.品析关键语句,理解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让学生感受其现实意义。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朗诵格言导入新课(1)齐读:1、养不教,父之过。

(《三字经》)2、人皆有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

(《曾国藩家书》)3、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治家格言)4、应知重理想,更为世界谋。

(陈毅《示儿女》诗)5、得失成败尽量置之度外,只求竭尽所能,无愧于心。

(《傅雷家书》)6、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

(《颜氏家训》7、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增广贤文》)8、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增广贤文》)板书课题、作者)(2)解题:诫子书哪位同学能说说题目的含义?诫:告诫、劝勉。

(出示“诫”字的篆书写法,理解其含义)子:古代指儿女,现在专指儿子。

文中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

书:字典中的含义很多,这里指书信。

用一句话来概括:告诫儿子的家书。

二、辨析字形读准课文第一遍:文不加点地读;(我发现同学们预习都很充分,不仅字词读的准确,停顿也有节奏感,而且有几个字我们读得特别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诫子书
诸葛亮
学习目标:
1、读准字音,熟读成诵;
2、掌握文章内涵。

学习重点:
1、积累“淡泊”“明志”等实词的涵意;
2、掌握“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等文句的
精确翻译与理解。

学习难点:
1、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导入:千古忠魂诸葛亮不仅是杜甫、陆游笔下的精英良相,更是后人眼中智慧的化身。

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及后人的谆谆教诲。

一、走进诸葛亮
诸葛亮(181—234)三国时蜀汉著名政治家,军事家。

字孔明,号卧龙,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做军师之后提出著名的“隆中对策”,策动孙、刘联盟,大破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

蜀汉建立,拜为丞相。

后来他辅佐后主,北抗强魏,终因积劳成疾而逝世,享年54岁,他以自身言行激励着自己的子孙,深为后人传诵。

本文一般认为是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

二、放声朗读: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三、名家朗读
诵读:央视主持人王雪纯
四、识记重点词语
1、静:
2、淡泊:
3、明志:
4、致远:
5、励精:
6、险躁:
7、治性:
8、将复何及:
五、翻译课文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六、合作探究:
一、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对本文进行了论述?
1、修身立志;
2、勤奋学习;
3、珍惜时间。

二、试分析文中“静”“志”“诫”的内涵。

1、“静”的内涵:(如何理解文中的“静”?)
2、“志”的内涵:
3、“诫”的内涵:(作者写此信的用意是什么?)
三、诸葛亮告诫儿子,成才需具备几个条件?
七、课堂反馈:
(一)解释词语:
(二)翻译句子:
(三)作者写此信的用意是什么?
八、拓展延伸:
1、搜集关于“志”的名言并加以理确:
(1)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

(北宋•苏轼)
(2)志不强者智不达。

(战国•墨翟)
(3)学之广在于不倦,不倦在于固志。

(东晋•葛洪)
2、古代关于劝诫子女的名篇中的名句:
(1)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
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曾国藩家训(2)“勤”字功夫,第一贵早起,第二贵有恒。

——曾国藩家训(3)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一朱子家训
3、听今日《教子歌》
九、作业及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写一篇抒情散文:《致日渐衰老的父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