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区发展不均2007

合集下载

2007年中国和亚洲或成功或崩溃

2007年中国和亚洲或成功或崩溃
在到达环境极限。 从前,盲目推动国民生产总值是可能的。 但这种做
法 以后行不通 了。
地缘政治。 最近几年, 亚洲市场最大的惊愕不是 出自国内生产总值报告或通货 膨胀恐惧,而是来 自政治。丑闻、推翻领袖的运动、恐怖袭击和核试验 占据头条, 比数据更 能震惊 市场 。 朝鲜仍然是一个 巨大的未知数,大陆与台湾的关系也如此。 在泰国, 人们仍然 没能从 9月的政变中理 出头绪。同时,韩国进入选举年 。马拉西亚总理巴达维 (bu lh hm dB dw ) Ad la h a aa i 越来越受到反对势力的猜疑。而这些只是该地 区的政
明指 出,“ 这会对 整个世界经 济产 生负 面影响 。 ”
五国代表在声明中称其将 “ 节约能源、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发展替代 能源、 利 用清洁高效能源技术包括核能、建立石油储备” 。还特别提到要增加对石油开采的
2 4 海外经济 评论
维普资讯
国 际 大 势
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克鲁曼曾建议亚洲国家应该采取 非常手段, 以高度外汇管制 自救救人, 他这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颠覆性建议, 尽管争议仍 多, 但前首相马哈迪 实施外 汇管 制显然就是采纳 了他 的建议 。若泰国政府 此次金 融 收缩 手段获得成 功 , 管制外汇的声浪势将再次急速高涨,世界金融体系恐将面临巨大的变革。 但管制外汇是行险之举,不一定保证成功,这也是权宜措施 , 不可避免地会产 生很多后遗症。泰国宣布外汇管制首天综指开盘应声重挫逾 1% ,股市损失 20 O 0 亿 美元, 连带区域股市哀鸿遍野。 但亚洲国家在金融自由化的政策上除了走一条属于 自己的道路外,似乎也没有其它的路了。
令问题复杂化的是,中国的经济和其他不同。它的债券市场缺乏流动性,限制 了中央银行的影响。 它也缺乏以北京为中心的有凝聚力的国家金融政策。 就好像是 尝试控 制一辆超速行 驶的汽车 ,但没有可靠的刹 车 闸或 驾驶 装 置。

2007:形势与责任——2007年中国宏观经济新格局

2007:形势与责任——2007年中国宏观经济新格局
金融市场 的流动性过剩 基本是 由于外汇 占款增 长过 快及 居 民储蓄 过 高的 结果 。
钱, 千方百计地由外 币转化为本币。前几
天 我遇到一些外 国朋友 ,在他们 的印 象
中 ,如果从外 国银行贷款来购 买国 内房
产, 年收益率在2 %以上 。如果外 国的居 5
民 及企业都持有 这样的看法 ,资金 岂能 不 快速 流人 中国?因此 , 要减少大 量的外
环, 而不能与国际市场 融为一体 。
旦被 国内某 些人所操 弄 ,更是会成 为 比如 ,0 6 1 月份 国内银行股 的疯 狂 , 20年 2
这种情况下 ,国际上强势 的企业及 机构总是希望通过 正式或非 正式的方式 进入 中国市场 ,总是希望来 分享 中国经 济成长成果 ,甚 至于会借助 于中 国市场
巨额 的长 期贸易赤字及 以东 亚特别是 中
的时机 , 其作用都是+分有限的 。
从近 几个 月央行采取 的货 币政 策来
国的长期 贸易 盈余 。而这 种虚幻理论 的
构造 者认 为 ,全球 的经 济失衡很大程度 上是 由于 汇率造成的 ,特 别是人民 币低 估、 美元高估 。因此 , 要解 决世界经济失
国金融市场 的渗 透 , 同样 , 内金融机 构 国
也会借助于这 种渗透把 国际金融震 荡与 波 动传导到 中国经济 中来。而这些观 念

到 商业银行手 中的钱太 多,但实 际上流
动性 泛滥 最为根 本的原因是政府管 制下 的低 利率政 策的结果 。如果低 利率政 策
费 力 的变 化 等都 完全 在 这 个 体 系 内循
/ 20年繁荣会得以持续, 07 但同时也
_ 面临 着新 问题

人大中国发展指数(RCDI 2007)编制成果及分析北京2007年

人大中国发展指数(RCDI 2007)编制成果及分析北京2007年
人大中国发展指数(RCDI 2007) 编制成果及分析
北京 2007年12月
中国调查评价中心
RCDI(2007)的编制成果及分析
• 一、RCDI(2007)的编制与结果 • 二、 RCDI(2007)的主要分析
中国调查评价中心
RCDI(2007)的编制成果及分析
一、RCDI(2007)的编制与结果 (2006年数据、不含港澳台地区)
83.44
82.64 82.36 82.29 81.72 81.17 79.76 78.12 77.64 77.25 76.38 76.18 76.13
15
16
湖南
河南
76.87
76.45
内蒙古
广西
79.57
79.56
河南
湖南
76.80
76.55
吉林
宁夏
75.24
75.23
中国调查评价中心
一、RCDI(2007)的主要结果(分指数续)
北京
浙江 天津 江苏 山东 内蒙古 广东 黑龙江 吉林 河北 福建 辽宁 山西
97.47
90.78 86.22 84.79 82.57 80.91 80.34 79.25 78.62 78.11 78.06 77.65 77.32
上海
江苏 山东 海南 天津 广东 浙江 福建 广西 安徽 江西 西藏 内蒙古
• 3、节能减排,降低生产能耗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调换指标后,进一步改善了RCDI对区域发展的测量效率。 中国调查评价中心
一、RCDI(2007)的主要结果(总指数)
序位
1
地区
北京
总指数
97.64
序位
17
地区

2007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

2007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

2007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导读:本文是关于2007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希望能帮助到您!这份年度报告以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为主题,集中讨论在现阶段中国城市发展的战略背景、战略目标、战略任务和战略设计;对于如何贯彻科学发展观和落实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大力推进城市反哺农村、工业支援农业、缓解城乡差别、实现社会公平、完成城乡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系统的研究成果。

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要点一、城际之间、城乡之间是一个区域系统在一个地域中,平面上的空间充填是一个有序的体系。

人为的分割,虽然有利于行政管理,但却与真实的系统行为运行有很大的背离,既不符合几何原则,也不符合生产原则。

因此,大、中、小城市之间的城际关系,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城乡关系,必须如实地看作是一种结构有序、功能互补、具有统一基础的复杂系统。

从地理结构看,城际之间与城乡之间应当符合空间充填原理,它们在宏观上是可辨识的,在微观上是随机的,实际上可以把大、中、小城市看作是立足于乡村平面上的、具有等级特点的一组空间充填物,共同构成一个区域综合体,并相应地发挥各自的功能。

从社会结构看,城际之间与城乡之间符合社会分布原理,它们在本质上是由于社会分工的不同和创造能力的差异,产生了在获取财富、分配财富、消费财富上的差异,但最终它们必须服从一个临界阈值,即作为区域内社会成员的每一个人,都至少应当获得作为体面生活标志的最低门槛,满足基本人权所赋予的“机会平等”。

从产业结构看,城际之间与城乡之间符合产业升级原理,它们在产业链形成与产业集群形成上,既有外在的联系与制约,又有内在的联系与制约。

农村作为第一产业的集中地,提供了生存支持系统和生态环境的保育功能。

城市作为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集中地,提供了产品、服务及相应供需支持系统,从区域的整体上是互补的和不可分的,因此,不应单以“结果平等”的眼光去对待。

从智力结构看,城际之间和城乡之间符合人口流动原理,乡村提供了人力资源的丰厚土壤,不同等级的城市对于人才的吸纳和创造“生态位”的条件差异,表现出宏观可识别的吸附特征。

人大中国发展指数(- R- C- D- I-2007)编制成果及分析北京2007年培训课件.ppt

人大中国发展指数(- R- C- D- I-2007)编制成果及分析北京2007年培训课件.ppt

内蒙古 79.57
河南
76.80
吉林
75.24
广西
79.56
湖南
76.55
宁夏
75.23
精品课中件国调查评价中心
一、RCDI(2007)的主要结果(分指数续)
序位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地区
内蒙古 河北 广西 安徽 四川 宁夏 新疆 海南 陕西 江西 青海 甘肃 云南 西藏 贵州
健康 指数
100.51 97.66 90.33 86.14 85.72 84.49 83.09 80.71 79.25 79.13 78.97 78.76 77.89 76.99 76.87 76.45
一、RCDI(2007)的主要结果(分指数)
社会
教育
生活水平
环境
地区 指数 地区
指数 地区 指数
北京
一、RCDI(2007)的主要结果(总指数)
总指数
序位
地区总Βιβλιοθήκη 数97.6417河南
76.31
94.96
18
海南
75.42
87.08
19
广西
75.40
83.85
20
重庆
75.38
82.66
21
新疆
75.00
81.15
22
宁夏
74.95
80.52
23
江西
74.66
80.41
24
陕西
74.12
80.33
25
健康指 数 地区
74.77
山东
74.30
河北
73.87

中国内部的不平等-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中国内部的不平等-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中国内部的不平等-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中国是一个拥有多样性的国家,无论是地理环境还是人口分布都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然而,这种差异并不仅仅是表面上的,更深层次的问题是在中国的内部存在着不平等现象。

这种不平等主要体现在内部地区的发展差异、社会阶层分化以及教育不平等等方面。

首先,中国内部地区的发展差异是一个突出的问题。

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资源分布不均和政府政策的不同落实,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逐渐加大。

沿海地区拥有更多的经济机会和资源,吸引了大量人口和投资,与此同时,内陆地区却面临着经济滞后、基础设施不完善和就业机会不足等问题。

这种发展差异不仅加剧了地区之间的差距,也带来了国内城乡之间的不平等问题。

其次,社会阶层分化也是中国内部不平等的显著特征之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社会阶层的分化日益明显。

高收入群体与低收入群体之间的差距逐渐拉大,中产阶级的形成也呈现出分化趋势。

这种阶层分化加速了社会的不平等现象,使得富裕地区和贫困地区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扩大,也增加了社会稳定和和谐的压力。

最后,教育不平等也是中国内部不平等的重要方面。

尽管教育在中国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在内部地区和城乡之间的教育资源分配仍然不平衡。

一方面,城市地区拥有更好的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优质教育机会集中在少数城市中。

另一方面,农村地区的教育条件相对较差,学校设施简陋,教育质量不高。

这种教育不平等不仅制约了农村地区学生的发展机会,也加剧了城乡之间的不平等和社会流动的难度。

综上所述,中国内部存在着不平等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内部地区的发展差异、社会阶层分化和教育不平等等方面。

这些问题不仅引发了社会的不稳定和不公平感,也制约了国家整体的发展。

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以实现中国内部的均衡发展和社会的公平正义。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将介绍本文的组织结构,以引导读者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逻辑顺序。

本文主要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

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

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
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所面临的一些实际问题包括但不限于:
1. 经济结构调整: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需要加快推动产业升级,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2. 收入分配不均:尽管中国的经济总量在全球居于前列,但收入分配不均问题依然存在。

需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强收入分配调节,促进收入分配更加公平合理。

3. 区域发展不平衡:中国东部地区相对发达,而西部地区发展相对滞后。

需要推动东中西部协同发展,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4. 环境污染和生态保护:中国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面临着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

需要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实施更加严格的环境政策与法规。

5. 社会问题:随着社会进步,中国也面临着一些社会问题,如就业压力、教育质量、医疗资源不足等。

需要加强社会公平正义的建设,提供更好的教育、就业和医疗服务。

以上问题只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一部分,针对这些问题,中国政府会采取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来解决。

自-中国区域差距的视角

自-中国区域差距的视角

交通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中国区域差距的视角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经济增长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然而,基于市场化的改革也给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问题,其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地区发展差距在不断扩大。

到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已经形成了十分明显的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①,东部富裕、中部次之、西部贫穷。

这种扩大了的区域发展差距给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带来了挑战。

导致这种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扩大的最重要因素来自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要高于内陆地区②。

1987—2007年,经济增长最活跃的地区江苏省的人均实际GDP年均增长率为11.96%,而经济增长最缓慢的青海地区,年均增长率仅为7.62%。

1987—1991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有一个逐渐缩小的过程,而1992—1999年,省际经济发展差距逐渐扩大,2000—2004年区域经济差距出现一定的波动,直到2004年之后,省际经济发展差距出现较为明显的缩小趋势。

而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人均实际GD P的比值在1987—2004年间基本上呈逐渐上升的态势,到了2004年之后才逐渐下降。

ﻫ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差距主要体现在内陆地区与沿海地区的差距上,因此加速内陆地区的经济增长十分必要。

而如何才能够加速内陆地区的经济增长呢?根据Demurger (2001)的观点,主要包含两种方式,一种是直接的方式,那就是给予内陆地区政策性的倾斜,加大对内陆地区的投入和政策上的优惠措施。

另一种则是间接的方式,那就是引导迅速发展的沿海地区向落后的内陆地区经济溢出,通过这种溢出效应来带动内陆地区的经济增长。

第一种方式可以从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得到实证检验,改革开放后,尤其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沿海地区获得了一系列的政策优惠条件,这些优惠条件引导沿海地区进行了深刻的工业化和贸易方面的改革,这些都成为沿海地区经济加速增长的重要条件(Raiser, 1998; Wu, 1999; Demurger, 2000;魏后凯,2002),而有关第二种方式则有待于进一步的实证检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从产业的角度讲,中国经济体存在着显著的以农业为代表的传统部门和
以工业为代表的现代部门的二元经济结构反差。

利用比较劳动生产率、二元对比系数、二元反差指数等指标测度可以发现:改革开放以来,二元经济结构并不是沿着一条平滑轨道在持续转化,而是经常表现出波动、迂回、反复甚至强化的趋势。

在这种背景下,不考虑物价的名义人均收入差距、剔除物价的实际人均收入差距以及人均消费差距,这三个指标均体现为以1984年、1993年和1997
年为拐点的“W型”变动轨迹。

由于中国的收入分配不公主要表现在城乡居民
之间,因此可以理解中国的基尼系数在2004年为0.46,在2005年升至0.47,远超过了国际上公认的0.40的警戒线。

由于经济的高速增长并没有伴随着城乡居
民收入的相对收敛,因此我们尤其要关注类似于沃尔芬森的警告:“今后10年内,如果以目前的速度发展下去,中国有可能成为世界上贫富差距最大的国家……中国在10年―15年时间内面临的最大挑战基本上是社会正义。


2.从地区的角度讲,中国整体经济的快速增长并没有伴随着理论预期的区域发展收敛倾向。

在一定意义上,改革开放之后各省区的经济差距以1990年为拐点经过了一个“先减后增”的变化轨迹,而在上世纪90年代之后中国的地区经济发展表现出显著的东部地区的有限“俱乐部趋同”,东部、中部和西部的地区间收入差距实际上是逐渐扩大的。

1978年―2005年东部、中部和西部的GDP占全国比重的平均值分别为56%、26%和18%,1978年收入最高的上海人均GDP 是收入最低的贵州的14.3倍,2005年收入最高的上海人均GDP是收入最低的贵州的14.1倍。

在收入水平影响消费水平和结构的情形下,不同区域居民的消费
水平差距和消费格局差距不仅没有缩减,反而有相对拉大的趋势。

如果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省区的经济增长速度,与世界其他114个经济体1965年―1997年的平均增长速度进行比较,可知中国省区经济增长差距从全球范围来看也是极高的。

国家统计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