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白杨(完整版)
3白杨

通读课文,找出文中出现的问句当成思考题, 想一想,你能在文中找到答案吗?
1.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
2.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
3.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 白杨树吗?
快速浏览文章,找一找“沉思”
这个词在文中出了几次?用
横线标出来。
爸爸第一次是看到什么而陷 入沉思?
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 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界限并 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
出神、沉思→微笑→严肃
↓ 沉思 ↓ 微笑
借物喻人:就是借某一事物的特 点,来比喻人的一种品格。
借白杨高大挺秀,适应性强、生命 力强的特点,比喻像爸爸一样的建 设者扎根边疆、不怕困难、无私奉 献的品格。
托物言志:通过描写客观事 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 感情、抱负和志趣。
通过写白杨寄托了边疆建设者 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 向。
这段话是全文体现(借物喻人)的典型句子。 作者一方面描述了白杨树外在的特点: (高大挺秀),能顶住(任何自然灾害),在 任何环境中都能(茁壮成长); 一方面表现了白杨树的精神:一是(忠 诚无私,尽职尽责);二是(不怕困难,坚强 执著)。这正是边疆建设者身上特有的(奉献 精神),听从祖国安排,无怨无悔地(扎根边 疆),无私奉献地(建设边疆)。 这是人与树的神似处,也是借物喻人的 连接点。
爸爸的第二次沉思
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 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 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1)爸爸望着窗外的白杨树又陷入
沉思,爸爸会想些什么?
(2)为什么爸爸的嘴角又浮起一丝 微笑?
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 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 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 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3 白杨

本文采用了借物喻人的写法。借物喻人就是 用某种具体可感、生动形象的事物来比喻人的性 格、气质、风度等,从而充分表达感情。如文中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 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一句,是写爸爸在勉励 自己也要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不软 弱,也不动摇。 运用借物喻人的写法,必须注意本体与喻体 的相似点。
段析:写孩子们对爸爸妈妈的工作所知道的情况。 现在呢,孩子们多了一点知识。在通向新疆的路 上,有许许多多白杨树。这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 这儿生根了。[句解:“这儿……这儿……”照应 前文“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 长出粗壮的枝干”。] 第三部分(第13~15自然段):写爸爸借白杨表 白自己的心。
shào
绍
【读音提醒】“绍”读“shào”翘舌音,不要读成 平舌音“sào”。 【生字释义】了解或熟悉。 【辨字组词】绍(介绍)(绍兴) 招(zhāo)(招手)(招财) 【巧记有方】绞丝旁边一个“召”,介绍家乡我自豪。 【例句展示】解说员向我们介绍了白杨树的特性。 【书写指导】左旁均匀紧凑,右上左斜,下“口”中正。
释疑解惑
①作者要写白杨树,为什么开篇写这 荒凉的大戈壁?
这样写是告诉我们白杨树所生长的环境很 恶劣。这样的环境描写既为下文写白杨顽 强不屈的性格作铺垫,也烘托了白杨的高 大形象。
②爸爸的几句话写出了白杨树的哪些特点?
爸爸的三句话讲了白杨树的三个特点。第一 句讲白杨树高大挺秀。第二句讲白杨树生长的 范围很广,适应能力强,不论在什么地方都能 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第三句讲白杨树 不怕困难,坚强执著。这三点正是边疆建设者 身上特有的奉献精神,是人、树的神似之处 这里是借物喻人的写法。
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 那就是沿着铁路线的一行白杨树。每隔几秒钟,窗外就 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句解:在荒芜贫瘠的 戈壁,白杨树长得高大挺秀,可见白杨的生命力强。]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写列车在茫茫的戈壁行驶, 窗外不时闪过白杨的身影。 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句解:将 白杨比喻为卫士。白杨树挺立在沙漠中,像卫士一般抵挡 着风沙的袭击,保卫着铁路。]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白杨课文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白杨课文五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白杨》课文讲的是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借以表达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志向。
店铺在此整理了五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白杨》课文,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五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白杨》课文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
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
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那就是沿着铁路线的一行白杨树。
每隔几秒钟,窗外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
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
“爸爸,”大孩子摇着他的腿,“你看那树多高!”爸爸并没有从沉思中回过头来,倒是旁边的妹妹插嘴了:“不,那不是树,那是大伞。
”“哪有这么大的伞!”“你看它多直!”妹妹分辩着。
“它是树,不是伞!”哥哥肯定地说。
小小的争论打断了爸爸的思路,他微笑着,慢慢地抚摸着孩子们的头,说:“这不是伞,是白杨树。
”哥哥还不满足:“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
他想了一会儿,对儿子和小女儿说:“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
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
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现在呢,孩子们多了一点知识。
在通向新疆的路上,有许许多多白杨树。
这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儿生根了。
爸爸搂着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了沉思。
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白杨》课文内容这是一篇精读课文。
5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类文阅读训练题(含答案)——3 白杨

类文阅读-3 白杨胡杨树(节选)肖复兴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树。
我完全被它惊呆、慑服,为它心潮澎湃而热血沸腾。
这便是胡杨树!这样的树只有在这大漠荒原中,才能够见到。
站在清冽而奔腾的塔里木河河畔,纵目眺望南北两岸莽莽苍苍的胡杨林,我的心中感受到一种从未有过的震撼,如同那汹涌的河水冲击着我的心房。
塔里木河两岸各自纵深四十余公里,是胡杨的领地。
前后一片绿色,与包围着它的浓重的浑黄做着动人心魄的对比。
这一片浓重的颜色波动着,翻涌着,连天铺地,是这里最为醒目的风景线。
真的,只要看见这样的树,其他的树都太孱弱渺小了。
都说银杏树古老,一树金黄的小扇子扇着不尽的悠悠古风,能比得上胡杨吗?一亿三千五百万年前,胡杨就生存在这个地球上了。
都说松柏苍翠,经风霜不凋如叶针般坚贞不屈,能比得上胡杨吗?胡杨不畏严寒酷暑,不怕风沙干旱,活着不死一千年,死后不倒一千年,倒地不烂又一千年。
松柏抵得上它这三千年如此顽强的生命力和宁折不弯、宁死不朽的性格吗?更不要说纤纤如丝摇弯了腰肢的杨柳;一抹胭脂红取媚于春风的桃李;不敢见一片冰冷雪花的柠檬桉;不能离开温柔水乡的老榕树……(选自《快乐大阅读五年级》,教育科学出版社)1.文中形容心情激动的四字词语有、,这样的词语我还积累了、等。
2.作者说“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树”指的是树。
“从来没有见过”是因为。
3.找到文中第3自然段的环境描写读一读,说说这样写让读者感受到了什么。
4.在选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作者把胡杨和哪些树进行了对比?这样写有什么好处?5.举例介绍你身边的具有胡杨树一样品质的人。
【参考答案】1.心潮澎湃热血沸腾示例:热泪盈眶欣喜若狂2.胡杨这样的树只有在这大漠荒原中,才能够见到3.这样写介绍了胡杨生长在恶劣的环境中,被浓重的浑黄色的沙漠包围着,这样的绿色让读者感受到了生命的奇迹。
4.作者把胡杨和银杏、松柏、杨柳、桃李等树进行了对比。
这样写突出了胡杨历史悠久、不畏严寒酷暑,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宁折不弯、宁死不朽的性格。
五年级下语文同步阅读及答案-3.白杨-人教新课标

五年级下语文同步阅读及答案3.白杨松树的风格(节选)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
他想了一会儿,对儿子和小女儿说:“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 )需要它,它就在( )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 )遇到风沙还是雨雪,( )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1.在文中空格内填上适当的词语2.根据爸爸的表情,写一写他的内心。
微笑时,心里在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严肃时,心里在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根据文中划线的句子,展开想象,补充下面的句子。
爸爸妈妈他们这样的祖国建设者,也像白杨树一样,遥远的边疆需要他们,就到______________来工作;____________需要他们,就到_________________来工作;________________需要他们,就到_______________来工作。
松树的风格(节选)我对松树怀有敬畏之心从不自今日始。
自古以来,多少人就歌颂过它,赞美过它,把它作为崇高的品质的象征。
你看它不管是在悬崖的缝隙间也好,不管是在贫瘠的土地上也好,只要有一粒种子――这粒种子也不管是你有意种植的,还是随意丢落的;也不管是风吹来的,还是从飞鸟的嘴里跌落的,总之,只要有一粒种子,它就不择地势,不畏严寒酷热,随处随处茁壮地生长起来了。
它既不需要谁来施肥,也不需要谁来灌溉。
狂风吹不倒它,洪水淹不没它,严寒冻不死它,干旱旱不坏它。
它只是一味地无忧无虑地生长。
松树的生命力可谓强矣!松树要求于人的可谓少矣!这是我每看到松树油然而生敬意的原因之一。
我对松树怀有敬意的更重要的原因却是它那种自我牺牲的精神。
你看,松树的叶子可以榨油;松树的干是用途极广的木材,并是很好的造纸原料;松树的脂液可制松香、松节油,是很重要的工业原料;松树的根与枝又是很好的燃料。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3白杨》-精品

不畏严寒开荒种地
不畏严寒开荒种地
修建铁路铺坦途
爸爸搂着孩子,他多么喜欢他的两个 孩子呀。但是望着窗外的白杨树,他 又陷入沉思。
思考: 爸爸望着窗外的白杨树又陷入 沉思,爸爸会想些什么?
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 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 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 着风沙成长起来。
你心目当中最欣赏的树和植物是哪一种? 请你模仿本课的写作手法写一篇作文。 本课的写作手法是什么?
答:借物喻人,托物言志。
要求:以日记形式作文。本文写作特点:借Fra bibliotek喻人(托物言志)
借物 。 白杨
喻人
边疆建设者
你想对像白杨树一样的祖国建设者 们说些什么?
本文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 作者借大戈壁的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 设者们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 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读后感言:
那些生长在茫茫大戈壁上的白杨树令我们敬佩。然 而,更令我们敬佩的是那些立志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 建设者们,他们用自己的青春、汗水和坚定的信念掀起 了西部建设的高潮。他们博大的胸怀,坚强的意志,无 私奉献的精神感染着一代又一代人。
问:从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到爸爸“也在表白着自己 的心”? 答:“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
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 疆工作。 可是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去新疆 工作?做什么工作? 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 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 可是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要把他们 接到新疆念书? 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 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思考与交流
3.白杨

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 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 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 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 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 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爸爸自己扎根边疆,献身边疆, 爸爸自己扎根边疆,献身边疆, 他希望自己的子女如小树一样经 受锻炼, 受锻炼,成为建设边疆的栋梁之 才,反映了老一辈的西部开拓者 献了青春献终身, "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 子孙"的博大胸也"字说明爸爸说树即说 爸爸看到戈壁滩上高大的白杨树, 人.爸爸看到戈壁滩上高大的白杨树, 触景生情,以白杨自勉,托物言志, 触景生情,以白杨自勉,托物言志, 勉励自己要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 勉励自己要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建 设边疆,不软弱,不动摇. 设边疆,不软弱,不动摇.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哪儿需要 快地生根发芽, 它,它就在哪儿很 快地生根发芽,长 出粗壮的枝干. 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 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 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他总是 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 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 摇.
植物白杨(即毛白杨) 植物白杨(即毛白杨) 名 称: 毛白杨 别 名: 大叶杨,响杨,颤杨 科 属: 杨柳科 杨属 类 别: 落叶乔木 毛白杨为3种杨柳科(Salicaceae) 杨属(Populus)植物的通称,原产 北半球,较其他杨属植物分布于 较北较高处,以叶在微风中摇摆 而闻名.因分蘖快,多生长成林, 罕见单株者,甚有益於自然景观. 树皮灰绿平滑,分枝自然;绿叶 茂密,秋天转为鲜黄;雌雄异株, 春天葇荑花序先叶开放.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 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而这, 自己的心. 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 在还不能理解 不能理解. 在还不能理解. 你是如何理解"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你是如何理解"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你认为现在孩子们不能理解的是什么? 的?你认为现在孩子们不能理解的是什么? 并说说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并说说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3白杨课文

白杨袁鹰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
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
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那就是沿着铁路线的一行白杨树。
每隔几秒钟,窗外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
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
“爸爸,”大孩子摇着他的腿,“你看那树多高!”爸爸并没有从沉思中回过头来,倒是旁边的妹妹插嘴了:“不,那不是树,那是大伞。
”“哪有这么大的伞!”“你看它多直!”妹妹分辩着。
“它是树,不是伞!”哥哥肯定地说。
小小的争论打断了爸爸的思路,他微笑着,慢慢地抚摸孩子们的头,说:“这不是伞,是白杨树。
”哥哥还不满足:“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
他想了一会儿,对儿子和小女儿说:“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
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
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现在呢,孩子们多了一点知识。
在通向新疆的路上,有许许多多白杨树。
这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儿生根了。
爸爸搂着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
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了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
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爸爸的第二次沉思
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 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 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 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爸爸自己扎根边疆,献身边疆,
他希望自己的子女如小树一样经 受锻炼,成为建设边疆的栋梁之 才,反映了老一辈的西部开拓者 “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 子孙”的博大胸怀。
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 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 白着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 现在还不能理解。
设问句。“也”字说明爸爸说树
即说人。爸爸看到戈壁滩上高大 的白杨树,触景生情,以白杨自 勉,托物言志,勉励自己要像白 杨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不 软弱,不动摇。
孩子们不知道爸 爸妈妈为什么要到新 疆工作,不知道爸爸 为什么要接他们到新 疆去上学,不知道新 疆是个怎样的地方。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 它,它就在哪儿很 快地生根发芽,长 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 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他总是 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 摇。
这段话是体现借物喻人的典型句子。作 者以“哪儿……哪儿……”“不管……不 管……总是……”这样的关联词语,一气呵 成地刻画了戈壁上的白杨树。一方面描述了 白杨树外在的特点,高大挺拔,能顶住任何 自然灾害,在任何环境中都能茁壮成长;一 方面表现了白杨树的精神:一是忠诚无私, 尽职尽责;二是不怕困难,坚强执著。这正 是边疆建设者身上特有的奉献精神,听从祖 国安排,无怨无悔地扎根边疆,无私地建设 边疆。这是人与树的神似处,也是以物喻人 的连接点。
白杨树从来就那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 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 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这段话是全文体现(借物喻人)的典型 句子。作者一方面描述了白杨树(外在的特 点),(高大挺秀),能顶住(任何自然灾 害),在任何环境中都能(茁壮成长);一 方面表现了白杨树的(精神):一是(忠诚 无私),(尽职尽责);二是(不怕困难), (坚强执著)。这正是边疆建设者身上特有 的(奉献精神),听从祖国安排,(无怨无 悔)地扎根边疆,(无私奉献)地建设边疆。
文章写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 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 着车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
快速浏览文章,找一找“沉思” 这个词在文中出现了几次?用横 线标出来。
爸爸第一次是看到什么而陷 入沉思?
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 没有山,没有水,也没人烟.
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 都是浑黄一体.
爸爸向孩子们介绍了白杨树的 哪些特点?你是从那些句子中看 出来的?
白杨 高大挺秀
建设者(爸爸) 扎根边疆
哪儿需要就在 哪儿生根发芽 不怕风沙雨雪,干旱洪涝
教育下一代
共同建设边疆
赞颂扎根西部的建设者博大的胸怀
托物言志(借物喻人),即讲个人之“志”依
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 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 愿或理想的寄托者。作者的个人之“志”,借 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 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 白杨{不择环境,不惧困难,坚强执着,无私 奉献}边疆建设者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 只知道 疆工作。 可是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去新疆 工作?做什么工作? 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 只知道 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 可是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要把他 们接到新疆念书? 只知道 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 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可是他们不知道新疆具体是个什么样 的地方?
生字词抄三遍,组词组两个。 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作业本。
爸爸希望孩子们像白杨树一
样做个正直、高尚的人;像白杨
树那样,哪儿需要他们,就到哪 儿去工作、生活;希望孩子们到
新疆后能像白杨树一样不畏艰难。
思考爸爸神情变化的过程 是怎样的?从课文中找出 相关词语,并思考为什 么会发生这样微笑
出神、沉思:看到车窗外高大挺秀的白杨树触景生 情,想到环境,想到了自己和战友,浮想联翩。 微笑:听到孩子关于白杨的争论是那么天真幼稚。 严肃:与孩子们谈白杨特点,尽管孩子们还不懂, 而实质是在借树喻人,抒怀言志。 沉思:由白杨树想到了子女,从自己想到孩子的未 来。 微笑:想到孩子们也将扎根边疆,为事业后继有人 而感到欣慰。
在你认为概括得最准确的中心思想后面画 √ ”。 “
(1)课文讲的是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 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 ×) (2)课文表达了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 设边疆的志向。(× )
(3)课文通过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 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这件事,赞 杨了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 √) 志向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戈(gē)壁 高大挺秀 新疆 分辩
清晰 抚摸 陷入 抚摸
浑黄一体 介绍 插嘴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通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读 音,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个别不理解的新词用
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
2.默读课文,同学们自读课文思考: (1)本文写了几个人物? (2)在什么地点写了一件怎样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