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必修一、二文学常识文言文知识点梳理(1)
高中语文必修1、2文言文常识、文化常识

高中语文必修一、必修二文言文常识、文化常识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比如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
3、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4、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
5、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6、大夫:官职等级名。
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
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一.汉字——出现在商代,“图画字”或“象形字”是最早的形状。
汉字字体的演变经历了八个阶段:①甲骨文→②金文→③大篆→④小篆→⑤隶书→⑥草书→⑦行书→⑧楷书关于汉字的构成,前人有所谓“六书”的说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但前四种才是构字的方法,后两种只是用字的方法。
二.对联——是我国一种传统的文学样式。
形成于唐宋,盛行于明清。
由上联、下联组合而成,要求上下联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句法相似)、对仗工整、平仄协调。
平声在现代汉语中指阴平、阳平,仄声则指上声、去声。
张贴时,上联在右边,下联在左边。
三.《论语》——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最大的是儒家思想。
春秋战国时代,最著名的五个学派是儒、道、墨、名、法。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写于春秋战国之际。
书中提出的“仁”,核心是“仁者爱人”。
书中提到的“礼”,就是周代的礼节仪式、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
“半部《论语》治理天下”相传出自宋代宰相赵普之口,显示它是不朽的著作。
四、其他要点——(1)古文学常识★《左传》★《战国策》★《史记》(2)文化常识★【晋侯、秦伯】(公侯伯子男)★【子】★【轲卿】★【竖子】★【为变徵之声】(古时的七音: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郎中】(宫廷侍卫)★【山东】(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地区)★【左司马】(官名,掌管军事)★【诹生】★【臣战河南】【参乘】(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荆轲刺秦王》1、《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
高一语文必修一必修二文学常识总览

高一语文必修一必修二文学常识总览
本文主要总结了高一语文必修一和必修二中的文学常识,包括
以下内容:
必修一文学常识
1. 《诗经》
- 《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了305
篇诗歌。
- 《诗经》的内容主要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涉及到社会生活、爱情、战争等各个方面。
- 《诗经》是我国古代文学的重要起源之一,也被誉为中华文
化的瑰宝。
2. 《红楼梦》
-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巅峰之作,作者是曹雪芹。
- 《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展现了封建
社会的荣华与沉沦。
- 《红楼梦》以其细腻的描写、丰富的人物形象和深刻的社会思考而成为经典。
必修二文学常识
1. 《荷马史诗》
- 《荷马史诗》是古希腊的两部史诗,分别是《伊利亚特》和《奥德赛》。
- 《伊利亚特》是关于特洛伊战争的史诗,描写了希腊勇士们与特洛伊人的英勇斗争。
- 《奥德赛》则是描述了主人公奥德修斯的冒险故事,以及他回到家园的艰辛旅程。
2. 莎士比亚戏剧
- 威廉·莎士比亚是英国文学的巨匠,他创作了许多经典戏剧作品。
- 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包括《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李尔王》等,涵盖了爱情、悲剧、历史等多个题材。
- 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具有深刻的人物形象、丰富的情节和精彩的对白,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以上是高一语文必修一和必修二中的文学常识总览。
通过学习这些文学作品,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欣赏各个时期、各个国家的文学之美。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11、以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②敢以烦执事——以乱易整——拿,用,介词③越国以鄙远——表目的,来,连词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表结果,用来,连词⑤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把,介词2、而①今急而求子——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表顺承,连词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却,连词3、焉①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副词,为什么,哪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代词,何,哪里④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何,哪里)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之⑥永之人争奔走焉——兼词,于此,4、其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代词,指代“行李”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代词,指代“那件事” ③失其所与,不知——代词,自己的④吾其还也——证据助词,还是,表商量5、之①公从之——代词,此,代佚之狐的'建议(烛之武)许之——代词,这件事不患人不之知——代词,他②是寡人之过也——结构助词,的③行李之往来——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做全句的主语邻之厚,(乃)君之薄也——主谓间取消独立性,一作主语,一作宾语,省略判断词谓语“乃” ④何厌之有——宾语前置,有何厌,“之”无义莲之爱⑤石之铿然有声者——定语后置标志,无义;太子及宾客知此事者——“者”与“之”都是定语后置标志⑥公子驾车之市——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君(到,前往⑦君将哀而生之乎?——代词,我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2《荆轲刺秦王》1、鉴赏荆轲形象,注意所用表现手法。
首先,作者善于通过人物的对话和神态描写来刻画人物。
荆轲和樊於期的对话,荆轲先用话挑起樊於期对秦的仇恨,再问樊於期对这样的深仇大恨怎么办,然后针对“顾计不知所出耳”的表示,试探地提出了既能为樊於期报仇,又能保全燕国的计划,一层进一层,结果是樊於期慷慨陈辞,毅然自刎。
见秦王时“秦武阳色变振恐”,“荆轲顾笑武阳”而向秦王作了解释,在千钧一发之际,镇静的神态和得体的言辞消弥了危机。
语文必修一二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语文必修一二文言文知识点总结高一的文言文知识点不知道大家都学了多少,有没有进行总结呢?下面是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语文必修一二文言文知识点,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语文必修一二文言文知识点(一)【古今异义】①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痛哭流泪今义:流鼻涕②持千金之资币物古义:礼物今义:货币与物品③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窘困无出路今义:贫穷困难④乃引其匕首提秦王古义:用力掷今义:用手提起⑤进兵北略地古义:抢夺,夺取今义:简略,⑥顾计不知所出耳古义:但是,只是今义:看守,照顾⑦愿足下更虑之古义:重新,改变今义:更加⑧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古义:露出一只手臂今义:袒护一方⑨诸郎中执兵古义:宫廷卫士今义:中医⑩愿大王少假借之古义:原谅今义:假托,托词语文必修一二文言文知识点(二)【词类活用】①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函:名作状,用匣子② 又前而为歌曰前——名作动,上前③ 乃朝服,设九宾朝服——名作动,穿上朝服④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迟——形容词意动,认为…迟⑤ 使使以闻大王闻——使动,使…知道,禀告⑥ 箕踞以骂曰箕——名作状,像畚箕一样⑦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信——动作名,信物⑧ 皆白衣冠以送之白衣冠——名作动,穿白衣,戴白帽语文必修一二文言文知识点(三)【古今异义词】1.山东古:指崤山以东地区。
今:指太行山东边的一个省。
2.非常古:意外的变故。
今:程度副词,很不一般。
3.河北古:黄河以北地区。
今:黄河北部的一个省。
4.河南古:黄河以南地区。
今:黄河南部的一个省。
5.婚姻古:儿女亲家今:结婚的事或者说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一词多义】1.谢谢罪、道歉: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感谢: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辞谢:乃令张良留谢。
2.辞推辞: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 告别: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讲究、计较:大礼不辞小让3.故故旧、交情:君安与项伯有故? 因此:故听之特意: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4. 且将:且为之奈何?况且: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5. 胜尽:刑人如恐不胜禁得起:沛公不胜杯杓6. 之到: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高中语文必修一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烛之武退秦师一.一词多义“之”①公从之代佚之狐的建议②许之人称代词,郑文公③将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词④子犯请击之秦国,代词⑤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⑥邻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⑦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而”①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过也连词,表承接②敢以烦执事介词,拿③越国以鄙远连词,表承接④因人之力而敝之连词,表转折⑤以乱易整,不武介词,拿、用“焉”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何③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在那里④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其”①以其无礼于晋代词,郑国②君知其难也代词,这件事③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语气二.通假字①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③秦伯说同“悦”④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三.词类活用①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②既东封郑封,疆界。
这里用作动词,使……成为疆界③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④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⑤越国以鄙远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用法,使……灭亡⑦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撤兵四.古今异义①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②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五.特殊句式1 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A.以其无礼于晋 B.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C.佚之狐言于郑伯2 省略句A.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略介词“于”B.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省略主语C.敢以之烦执事省略介词宾语,以之3 宾语前置夫晋,何厌之有“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荆轲刺秦王一、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2.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3.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4.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5.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捧着。
6.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出现。
必修一二古代文化常识整理

必修一二古代文化常识整理必修一古代文化常识整理1.《左传》: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
“传”意为注释,《左传》即是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
《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晋侯.、秦伯.围郑侯、伯:春秋时期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中的两种。
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3.敢以烦执事..执事:在古代有多种意思,①从事工作,主管其事;②有职守之人,即官员;③指供役使者,仆从;④对对方的敬称;⑤侍从。
本文指对办事的官吏的敬称。
4.《战国策》: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西汉刘向整理编写,共33卷,分为12策。
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是《国语》。
5.至易水..上,既祖.易水:也称易河,河流名,位于河北省易县境内,分南易水、中易水、北易水。
因荆轲刺秦易水诀别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而扬名天下。
后人常用“易水”代指荆轲或易水歌。
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6.为变徵..之声复为慷慨羽.声变徵、羽声:古时音乐分为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
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凉。
7.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中庶子: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
8.乃朝服,设九宾..九宾:九宾之礼,是我国古代外交上最为隆重的礼节,有九个迎宾赞礼的官员司仪失礼,并延引上殿。
9.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陛下:陛下的“陛”指殿前的台阶。
“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
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
后来“陛下”就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的敬称。
10.诸郎中..执兵郎中:宫廷的侍卫11.《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起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到汉武帝太初年间。
分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类。
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表记各个时期的简单大事记,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等。
必修一二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复习

不耻相师;而耻学于师 (意动用法,以……为耻)
小学而大遗
(形容词作名词,小/大的方
是故圣益圣
面)
(形容词作名词,圣人)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顺流而东也 侣鱼虾而友麋鹿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正襟危坐 渔樵于江渚之上 不知东方之既白 日与其徒上高山 望西山,始指异之
(名词作状语,向西/东) (名词作动词,攻占) (名词作动词,向东进军) (意动用法,以……为伴侣, 以……为朋友) (使动用法,使……舞动, 使……哭泣) (形容词作动词,整理) (名词作动词,打鱼,砍柴) (形容词作动词,显出白色) (名词作状语,每天) (意动用法,以……为异,认为 奇异)
11、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始指异之 游于是乎始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动词,走到尽头) (名词,尽头) (副词,曾经、尝) (副词,才) (动词,开始) (起初)
二.文言虚词
1、而 吾尝终日而思矣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侣鱼虾而友麋鹿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连词,表修饰) (连词,表转折) (连词,表并列)
(连词,表递进) (连词,表承接)
2、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兼词,于之,从这里,在这里)
圣心备焉
(句末语气词,了)
盘盘焉,囷囷焉
(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
3、之
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代词,它)
蚓无爪牙之利
(助词,定语后置标志)
非蛇蟮之穴
(结构助词,的)
郯子之徒
(代词,这些)
古之学者
(助词,的)
5、乎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其皆出于此乎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高一语文必修一必修二文化常识总结

高一语文必修一必修二文化常识总结微语微文 2016-12-30必修1文化常识1.选自《左传·僖公十年》。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它以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四十五年间的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烛之武,郑国大夫。
《左传》:《左传》是记录春秋时期社会状况的重要典籍。
取材于王室档案、鲁史策书、诸侯国史等。
记事基本以《春秋》鲁十二公为次序,内容包括诸侯国之间的聘问、会盟、征伐、婚丧、篡弑等,对后世史学、代学都有重要影响。
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对各类礼仪规范、典章制度、社会风俗、民族关系、道德观念、天代地理、历法时令、古代代献、神话传说、歌谣言语均有记述和评论。
晋范宁评“春秋三传”的特色说:“《左氏》艳而富,其失也巫(指多叙鬼神之事)。
《左传》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代献,它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
它补充并丰富了《春秋》的内容,大大提高了《左传》的史料价值。
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等爵位。
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男爵等还真不是西方独有的,我们周朝就开始了。
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就是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
总体就是分封的土地多,人口多,相应名号也就高了。
3.子:古代对男子尊称。
4.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
国君、诸侯别称:比如春秋后期燕国通过兼并,土地也多了,但是一般称呼还是燕侯。
但是春秋后期周天子没什么地位,后期礼器乐崩,就是各诸侯礼仪、用的器物、奏的音乐都比较混乱,好多都用天子的,所以称呼也就混乱了。
到春秋后期,称呼大国国主公也行,也可以按照最初周天子分封的爵位称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课本文学常识梳理必修11.词:又叫诗余、长短句、曲子词,起源于隋唐之际,盛行于宋。
根据长短来分,有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三种,词的一段叫阙,也叫片。
依据创作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
2.《雨巷》作者戴望舒,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因成名作《雨巷》而被叶圣陶赠予“雨巷诗人”的美称。
3. 《再别康桥》作者徐志摩,“新月诗派”代表人物,曾提出现代诗歌创作的“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主张。
4.艾青,原名蒋海澄,现代著名诗人。
作者把个人的悲欢融合到民族和人民的苦难与命运中,表现出对光明的热烈向往与追求,富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性,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推动一代诗风的重要诗人,被誉为“卓越的民族诗人”。
代表作有《大堰河——我的保姆》、《我爱这土地》、《北方》、《向太阳》。
5.《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又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
因为《左传》、《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
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西汉司马迁著。
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东汉班固著。
《后汉书》作者是南朝范晔。
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如《春秋》、《左传》、宋朝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国别体:以国家为依据记录历史。
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是《国语》。
6.《荆轲刺秦王》选自《战国策》。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由西汉末年刘向编订。
7.《鸿门宴》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史记》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
鲁迅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7.《记念刘和珍君》选自杂文集《华盖集续编》。
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代表作: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杂文集《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等。
8.《小狗包弟》选自散文集《随想录》。
作者巴金,原名李尧棠,与鲁迅、郭沫若、茅盾、老舍、曹禺合称“鲁郭茅,巴老曹”。
主要作品:中篇小说《灭亡》;“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长篇小说《寒夜》,《憩园》等。
《随想录》是巴金最后一部重要的书,被誉为“一部说真话的大书”。
9.报告文学是采取文学手段及时地反映真人真事的一种新闻文体,具有新闻性和文学性的特点。
10.通讯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将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或事件及时、具体、生动地予以报道的新闻体裁。
除去真实、时效的新闻性特征,通讯的主要特点有:生动性、完整性、评论性。
11.《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作者是美国记者罗森塔尔。
12.《包身工》节选自《夏衍选集》下,作者夏衍,代表作品有话剧剧本《赛金花》《在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等。
必修2文学常识1. 《荷塘月色》作者朱自清,字佩弦,毛泽东称颂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散文名篇有《背影》、《绿》、《匆匆》、《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2. 《故都的秋》作者郁达夫。
郁达夫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
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等。
3.《诗经》又称为《诗》或《诗三百》,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收集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
《诗经》按内容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指十五国风,绝大部分是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诗宫廷乐歌;“颂”有“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诗经》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
4. 《离骚》作者是屈原,战国时期楚国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
《离骚》为中国古代最长的(《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最长的叙事诗)。
在文学史上,还常以“风”、“骚”并称,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括《楚辞》,分别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源头。
5. 乐府诗是一种合乐的古诗,因传自乐府官署而得名,乐府原为汉武帝刘彻设置的音乐机关,专事制作乐章并采集整理各地民间俗乐和歌辞,分别用于朝廷典礼和宴会时演唱。
这些乐章、歌辞,后来就叫“乐府”,成为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
《孔雀东南飞》原名《古诗为焦仲卿妻作》,选自南朝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
它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
后人把《孔雀东南飞》与北朝的《木兰辞》及唐代韦庄的《秦妇吟》并称为“乐府三绝”,并且前两者又被称为“乐府双璧”。
6.《涉江采芙蓉》选自南朝梁萧统所编的《文选》。
《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被称为“五言之冠冕”。
7.《短歌行》作者是曹操,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其诗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
一方面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一方面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具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
这种风格被称为“建安风骨”或“魏晋风骨”。
8.《归园田居》(其一)作者陶渊明,东晋浔阳柴桑人。
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号五柳先生,他开创了田园诗体,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五柳先生传》《饮酒》等。
9.《兰亭集序》作者王羲之,东晋书法家。
世称“王右军”,又有“书圣”之称。
10. 《赤壁赋》作者为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教材选取的“前赤壁赋”。
11. 《游褒禅山记》作者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
世称王荆公,卒谥文。
临川人。
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主张文章应“有补于世”。
著作收在《临川先生文集》里。
12.《我有一个梦想》是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1964年度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1968年被人谋杀,年仅39岁。
13.《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德国思想家、哲学家、革命家恩格斯在马克思的葬礼发表的演讲词。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点一、通假字:无能为也已:已,同“矣”,了。
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秦伯说:说,通“悦”,高兴。
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二、实词活用:1、名词活用:名词活用作状语:夜缒而出:夜,在夜里。
既东封郑:东,在东边。
名词活用作动词:晋军函陵:军,驻扎。
且贰于楚也:贰,从属二主。
夜缒而出:缒,用绳子栓着往下送。
与郑人盟:盟,订立盟约。
2、形容词活用: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越国以鄙远:远,远地。
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肆其西封:肆,扩张。
3、使动用法:烛之武退秦师:退,动词使动用法,使……撤退。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亡,动词使动用法,使…灭亡。
阙秦以利晋:阙,动词使动用法,使…减少。
削减。
利,名词使动用法,使…得到好处。
因人之力而敝之:敝,形容词使动用法,使……破损。
损害。
4、意动用法:越国以鄙远:鄙,名词意动用法,以…作为边境,把…当作边境。
既东封郑:封,名词意动用法,以…作为边境,把…当作边境。
三、古今异义:今:现在。
以为:以(之)为,把……当作。
行李:出使的人。
夫人:那人。
去:离开,距离。
四、固定句式:言于……曰:对……说。
“所字结构”:所+动词=名词性短语五、特殊句式:1、判断句:是寡人之过也。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2、省略句: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烛之武)辞曰敢以(之)烦执事3、变式句(倒装句):状语后置:以其无礼于晋:于晋无礼且贰于楚也:且于楚贰也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于君有益宾语前置: 何厌之有:何有厌?六、重点虚词:之1、代词。
公从之2、助词:(1)“的”。
是寡人之过也(2)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邻之厚,君之薄也(3)提前宾语。
(4)补足音节,无实义。
3、动词,到,去,往。
以1、介词,凭借,用。
因人之力而蔽之2、连词,因为。
以其无礼于晋3、相当于“而”:越国以鄙远 (表顺承,连词)(1)表并列(2)表转折(3)表递进(4)表承接(5)表修饰4、表目的,连词,来。
焉用亡郑以陪邻?为wéi动词,做。
wèi介词,替,给。
夫fū名词,男子;老师;丈夫。
fú句首发语词,无实义。
夫晋,何厌之有?代词,那。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句尾语气助词,表感叹。
悲夫!《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一、通假字: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高兴。
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回来。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震慑。
愿大王少假借之:少,通“稍”,稍微。
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显露。
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卒起不意:卒,通“猝”,突然。
被八创:被,同“披”,遭受。
二、实词活用:1、名词活用:名词活用作状语:进兵北略地:北,向北。
秦兵旦暮渡易水:旦暮,早晚。
函封之:函,用匣子。
箕踞以骂曰:箕,像簸箕一样。
名词活用作动词:樊於期乃前曰:前,走上前。
2、使动用法:使使以闻大王:闻,使……听见,禀告。
3、意动用法:太子迟之:迟,以……为迟,认为……晚。
群臣怪之:怪,以……为怪,认为……奇怪。
三、古今异义: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可,可以;以,用来。
涕】眼泪【信】信物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穷困,走投无路,陷入困境【币】礼品【顾】回头【走】跑【郎中】宫廷的侍卫【股】大腿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偏袒,袒露一只臂膀。
四、特殊句式:1、判断句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2、被动句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3、变式句(倒装句):(1)状语后置常痛于骨髓燕王拜送于庭见燕使者(于)咸阳宫秦王购之(以)金千斤取之(以)百金(2)定语后置: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五、成语:切齿拊心:又作“切齿腐心”。
形容愤恨到极点。
一去不复返:一去之后就不再回来。
后亦称人或者已成陈迹。
发上指冠:毛发竖起的样子。
形容极度愤怒。
图穷匕见:比喻事情发展到了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出来。
无可奈何:没有办法,无能为力。
悲歌击筑:亦作“悲歌易水”。
常用以抒写悲壮苍凉的气氛。
变徵之声:乐声中的徵调变化,常作悲壮之声。
《鸿门宴》文言知识点一、通假字:成五采:采,通“彩”,色彩。
具以事告:具,通“俱”,全,都。
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
内,通“纳”,使……进入,接纳。
吾得兄事之:事,通“侍”,侍奉。
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