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必修1文言文知识点

合集下载

高一必修一期中语文知识点

高一必修一期中语文知识点

高一必修一期中语文知识点一、古文阅读古文阅读是高中语文学习的重点之一,也是期中考试的考查重点。

以下是本学期重点学习的古文篇目及重点知识点。

1. 《木兰辞》:了解文言文的基本语法结构,掌握古文常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倒装等。

分析主旨,理解木兰辞诗意。

2. 《观沧海》:理解作者哲理思想,学会通过诗歌欣赏来表达对生命的思考。

注意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夸张、对比等。

3. 《古诗三首》:学习古诗鉴赏基本方法,通过分析古诗的意境、表达手法等,理解古人对自然、生活的感悟。

4. 《岳阳楼记》:掌握古代散文的写作特点,了解古代士人的思想和人生态度。

重点理解作者写作动机和表达方式。

二、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学习现代文阅读,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和阅读理解能力。

以下是本学期重点学习的现代文篇目及重点知识点。

1. 《记忆的秩序》:学习散文的写作技巧,理解作者借散文来表达对记忆的思考和感悟。

“白”、“红”、“黑”三个颜色的象征意义。

2. 《草房子》:关注社会现实问题,了解农村改革的影响,通过小说了解作者对农民命运的思考和关怀。

3. 《红高粱家族》:分析长篇小说的结构和写作手法,理解小说中展现的历史时期、社会环境和人物形象。

4. 《朝花夕拾》:感受散文的美,通过作者的记忆片段了解历史背景和人文景观。

学习如何通过散文写作表达情感和思考。

三、诗歌鉴赏学习诗歌鉴赏是高中语文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学习不同的诗歌形式和诗人的创作手法,提高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1. 五言绝句:学习绝句的结构和韵律,通过欣赏不同题材的绝句,了解作者对生活、自然和人情的思考。

2. 七言绝句:学习七言绝句的写作技巧,感受七言绝句的节奏感和韵味,理解作者通过诗歌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3. 自由诗:了解自由诗的创作背景和特点,通过阅读不同风格的自由诗,感受诗人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思想情感。

4. 古体诗:了解古体诗的韵律和格律,分析古体诗中的意象和意境,理解古人的文化背景和思想内涵。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梳理一、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了..2.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3.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4.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5.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二、古今异义词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使者;出使的人;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那个人;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4.亦去之古:离开;今:与来相对;离开所在地方到别处三、词类活用一名词活用①夜缒而出表时间;在晚上②朝济而夕设版焉表时间;在早上;在晚上③既东封郑;又令人欲肆其西封表处所;在东边;在西边①晋军函陵 / 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②与郑人盟名词作动词;结盟、订立同盟①既东封郑封:边界..名作意动;把……当作边界②越国以鄙远鄙:边邑..名词作意动;把……当作边邑二动词的活用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动词作名词;恩惠①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使……灭亡③烛之武退秦师使动;使……退却撤兵三形容词的活用①越国以鄙远远;远地②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①邻之厚;君之薄也厚;增加;薄;减少;削弱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损害③阙秦以利晋形容词作使动;使……获利四数词活用且贰于楚也数词“贰”活用为动词;从属二主四、一词多义一重要实词:①又欲肆其西封..扩大;延伸;动词②筵肆设席陈设;动词③百工居肆以成其事作坊;名词④家贫无书;常游于洛阳市肆;阅所卖书店铺;名词;成语:鲍鱼之肆;词语:酒肆⑤肆无忌惮.. 放肆;动词①蜀之鄙有二僧边邑;边远的地方②越国以鄙远把……当作边邑③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庸俗;鄙陋;目光短浅..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④我皆有礼;夫犹鄙我..看不起;轻视..⑤鄙人谦称①准许同现代汉语②答应;听从例:本文:“许之”、“许君焦、暇”③赞同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④约数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⑤表处所例: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①què古代宫殿前两边的高建筑物..虢君闻之大惊;出见扁鹊于中阙史记·扁鹊传②què城楼③què皇宫;引申为朝廷诣阙上书;书久不报汉书·朱买臣传④quē通“缺” ;缺少;空缺去年米贵阙军粮;今年米贱大伤农..杜甫岁宴行⑤quē;缺点;过错有驰慢之阙..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⑥quē侵损;削减..本文:若不阙秦⑦jué挖掘若阙地及泉左传·昭公二十年①细小;轻微同现义②衰败国势衰微③卑贱例:史记·曹相国世家:“参如微时;与萧何善..”④幽微;精妙.. 微言大义成语⑤隐蔽;不显露..见微知着成语⑥假如没有.. 例: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本文:微夫人之力不及此①坏;破旧..例: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屦..”成语“敝帚自珍”②谦词敝人③疲惫例:资治通鉴:“曹操之众;远来疲敝..”④损害本文:因人之力以敝之.. ⑤衰败民生凋敝二重要虚词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介词②敢以烦执事拿;用;介词③越国以鄙远表顺承;来;连词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表顺承;来;连词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把;介词①今急而求子才;连词;表顺承②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表顺承;连词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却;连词①子亦有不利焉.. 啊;句末语气助词;表感叹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为什么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④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之⑥永之人争奔走焉兼词;于此⑦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代词;指代“行李”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代词;指代“那件事”③失其所与;不知代词;自己的④吾其还也语气助词;还是;表商量①子犯请击之代词;他们;指秦军②是寡人之过也结构助词;的③臣之壮也主谓间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④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⑤辍耕之垄上动词;往、到荆轲刺秦王一、通假字1;高兴 yuè 2;已经3;凌辱 4;回来5;诀别 6;震慑7;显露出来 8;绕9;突然二、文言实词1;亲近;接近2;;刻毒3;解除;解救4;有勇气做;敢于 5;回来6;遭受 7;礼品、钱物8;图谋;筹画 9.拔剑;剑长;;剑鞘10;皇帝下的命令;诏书三、词类活用一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状语①进兵北略地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②函封之名词作状语;用匣子③发尽上指冠名词作状语;向上④箕踞以骂曰名词作状语;象簸箕一样⑤秦兵旦暮渡易水名词作状语;马上;很快2.名词作动词①前为之谢曰方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②樊於期乃前曰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走上前③左右既前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走上前④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白衣冠:名作动;穿白衣;戴白帽⑤乃朝服;设九宾朝服:名作动;穿朝服二动词的活用使使以闻大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三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远方2.形容词作动词;亲近、接近3.形容词的意动;以……为迟;以……为怪四、古今异义1..今义:鼻涕2;陷于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3、丹不忍以己之私;;此指樊将军..今义:年长之人4;此引申为同意、愿意..今义还有“故意”之意5;遇;古义:对待..今义:遇到;碰到..深;古义:刻毒;今义:有深度;与“浅”相对6、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古义:在这时;今义;表顺承关系或另提一事7..今义:不照顾;不考虑不顾忌8..今义:表两种方向;或表大体范围;有时亦有控制之义9、今有一言古义:可以用它来;为“可以之”的省略..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10、秦王购之金:古代指金属总称;用于流通货币时;先秦指黄金;后来指银;文中指铜..今义:特指黄金11今义:货币12今义:袒护双方中的某一方13今义:中医医生14.乃引其匕首提dǐ秦王古义:投击今义:拿着五、成语典故1.切齿拊心:语出本文;又作“切齿腐心”..形容愤恨到极点..2.一去不复返:语出本文..一去之后就不再回来..后亦称人或者已成陈迹..唐崔颢黄鹤楼诗:“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3.发上指冠:语出庄子·盗跖:“盗跖闻之大怒;目如明星;发上指冠..”毛发竖起的样子..形容极度愤怒..本文“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暗引此语..4.图穷匕见:语出本文..比喻事情发展到了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出来..5.无可奈何:语出本文..没有办法;无法可想..表示事已如此;再要挽回已是无能为力.. 6.悲歌击筑:亦作“悲歌易水”..典出本文..常用以抒写悲壮苍凉的气氛..7.变徵之声:语出史记·刺客列传:“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乐声中的徵调变化;常作悲壮之声..徵;古代五声之一;读zh ǐ..六、一词多义一实词1.亲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动词;亲近;接近..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名词;父母..每得降卒;必亲引问委曲副词;亲自..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形容词;亲生的..2.深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形容词;刻毒..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形容词;深刻..夜深忽梦少年事形容词; 时间久..桃花潭水深千尺名词; 形容词;深度..3.解可以解燕国之患动词;解除;解救..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动词;此用本义;用刀剖开动物肢体..少年大骇;急解令休止动词;分开..后经吾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动词;解释..毁其盆;解其棕缚动词;解开.. 土崩瓦解:动词;分裂;涣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解答..谓颜太师以兵解动词解除..缉捕使臣已将秋公解进动词; 解送;读jiè..解元:乡试中第一名为“解元”;读jiè..4.教乃今得闻教名词;指教;jiào.. 曲罢曾教善才服动词;使;让;jiāo..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名词;教化..读jiào..十三教汝织:动词;传授知识技能;读jiāo..5.敢人不敢与忤视动词;有勇气做;敢于..进止敢自专副词;表反诘语气;为“岂敢、不敢”的省词..敢以烦执事副词;表反诘语气;为“岂敢、不敢”的省词6.还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动词;回来.. 秦王还柱而走动词;通“环”;绕..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还走动词;通“旋”;掉转身..计日以还动词;归还.. 一尊还酹江月副词;还是;huán..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副词;通“旋”;马上;立即;读xuán..7.资持千金之资币物名词;礼品..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名词;资本..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动词;资助..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名词;费用;物资..唯是脯资饩牵竭矣名词;通“粢”;谷类总称;粮食..如姬资之三年动词; 为动用法;为……蓄积准备 ..8.振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动词;通“震”;害怕;恐惧..振长策而御宇内:动词;挥动.. 大命将泛;莫之振救:通“赈;赈济..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动词;通“震”;震动..且迁我如振落叶耳:动词;振动.. 振奋作声:动词;振作;奋起..9.图乃骇而图之动词;图谋;筹画.. 图穷匕首见名词;地图..不图子自归动词;料想.. 唯君图之动词;考虑..10.室拔剑;剑长;操其室名词;剑鞘.. 斯是陋室;唯我德馨名词;居所..今其室十无一焉名词;人家..11.诏非有诏得不上名词;皇帝下的命令;诏书.. 诏赐抚臣名马衣缎动词;皇帝下令.. 12.被秦王复击轲;被八创动词;遭受.. 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介词;表被动;被 ..被明月兮佩宝璐动词; 通“披”;戴..13.得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 非有诏不得上能够诚能得樊将军首/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得到14.诚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果真;如果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的确;确实15.顾顾计不知所出耳不过、只是终已不顾 / 荆轲顾笑武阳回头看16.就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靠近; 登上轲自知事不就成功17.见图穷而匕首见通“现”;显现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介词;被二虚词之①使工以药淬之/愿大王少假借之第三人称代词;“他们”/“它们”②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结构助词;“的”/不译③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而①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连词;表假设;如果②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 /荆轲和而歌连词;表并列③伏尸而哭/自引而起/秦王还柱而走/倚柱而笑连词;表修饰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图穷而匕首见连词;表承接⑤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连词;表递进以①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介词;因为②使工以药淬之/而乃以手共搏之/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介词;用③以次进介词;按照④日以尽矣副词已经⑤皆白衣冠以送之/不敢兴兵以拒大王/遂拔以击荆轲连词;表目的;“来”⑥箕踞以骂曰连词;表修饰为①乃为装遣荆轲动词;做;整治②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介词;被③嘉为之先言于秦王曰介词;替其①第三人称代词;他们的;它们的尽收其地/疑其有改悔/剑长;操其室②指示代词;那其人居远未来鸿门宴一、通假字1.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2.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背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早早地5.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 6.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7.交戟之士欲止不内内;通“纳”;使……进入8.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否则9. 具告之以事具;通“俱”;全;都二、古今异义1.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古: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今:指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2.所以遣将守关者古:……的原因;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意外的变故;今:很;十分4.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古:黄河以北;今:;古:黄河以南;今:5.沛公居山东时古:指崤山以东地区.. 今:山东省..6.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古:小人的谗言..今:详细地讲述..7.今人有大功而击之古义:现在别人指沛公今义:现在的人;与古人相对.. 8.若入前为寿.. 古义:敬酒祝寿..今义:年龄三、重点文言实词释义 12个1.军沛公军霸上:名词作动词;驻扎..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名词;军营..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名词;军队.. 勇冠三军:名词;军队的编制单位..2.击急击勿失:动词;攻击;攻打.. 因击沛公于坐:动词;杀..秦王不肯击缶:动词;敲打;敲击..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名词;碰撞..3.内毋内诸候:内;通“纳”;动词;接纳.. 帘内掷一纸出:名词;里面;与“外”相对..内无法家弼士:名词作状语;在内部.. 色厉内荏:名词;内心;心里..4.如劳苦而功高如此:动词;像.. 沛公起如厕:动词;往、去..固不如也:动词;及、比得上闻妻言;如被冰雪促织如同、像天时不如地利得道多助比、及如扬州;过瓜州扬子桥〈指南录〉后序到、往、去万事如意成语顺、随如其离违;宜别图之赤壁之战如果、假如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过秦论好象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子路、曾……侍坐或、或者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同上:至于空空如也成语:形容词词尾……的样子5.倍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动词;通“背”;违背.. 每逢佳节倍思亲:副词;愈加..6.谢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动词;道歉;谢罪..乃令张良留谢:动词;辞别..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动词;感谢..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动词凋落7.意然不自意:动词;料想、意料、估计.. 其意常在沛公也:名词;心意、意图..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名词;意思..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名词;神态;神情..8.坐项王、项伯东向坐:动词;坐下.. 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名词;座位..坐北朝南:动词;坐落;指位置所在.. 但坐观罗敷:介词;因为..9.举杀人如不能举;举国同庆:副词;全;尽..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动词;举起..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动词;举行、施行.. 举不胜举:动词;列举、举出..戍卒叫;函谷举:动词;攻占众议举向宠为督:动词;推荐;选拔10.胜沛公不胜杯杓:动词;禁得住.. 刑人如恐不胜:副词;尽..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形容词;优美的.. 此时无声胜有声:动词;胜过、超过..11.斗玉斗一双;献与亚父:名词;酒器..仅凿斗大一池;植数茎以塞责:名词作状语;像斗一样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 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动词;争斗..12.置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动词;放弃、丢下..置之坐上:动词;安放;放置.. 乃置酒大会宾客:动词;摆、设..“道芷阳间行..”间;从小路“至京口;得间奔真州”机会空子间“少间;帘内抛一纸出”片刻;一会儿“谗人间之;可谓穷矣”挑拨离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介入“侯生乃屏人间语”私下;暗地里四、词类活用1、名词用作动词道芷阳间行道;取道沛公军霸上军;驻军沛公欲王关中王;称王籍吏民;封府库籍;登记名册范增数目项王目;使眼色若入前为寿前;上前2、形容词用作名词此其志不在小小;小的方面3、形容词用作动词素善留侯张良善;对……友善4、名词用作状语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夜;在夜晚吾得兄事之兄;像对待兄长一样;表对人的态度日夜望将军至日夜;每日每夜;日日夜夜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像鸟张开翅膀一样沛公已去;间至军中/道芷阳间行间;从小道;抄小路;表方式头发上指上;向上5、使动用法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使……活下来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使……跟随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让他为王..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止;使……止步五、特殊句式1、判断句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此亡秦之续耳..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亚父者;范增也..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亡去不义2、倒装句具告以事介词结构后置长于臣介词结构后置得复见将军于此介词结构后置籍何以至此宾语前置客何为者宾语前置大王来何操宾语前置沛公安在宾语前置3、被动句若属皆且为所虏“为所”表示吾属今为之虏矣“为”表示4、省略句为击破沛公军省介词宾语“吾”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省略状语“于其”六、固定结构1、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无所…;…无所…”;“…没有被…;…没有被……”其中“无所”还可以换作“有所”..2、孰与君少长“……孰与……”;表选择问的句式;可译作“与……比;哪一个……”3、何辞为“何……为”;表反问的句式;可译作“为什么……呢”;“还要……干什么呢”;“为”是语气词..七、成语1.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无犯2.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项庄舞剑;意在沛公3.劳苦而功高如此劳苦功高 4.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5.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八、虚词因一、介词1、依靠;凭借例:因人之力而敝之梦游天姥吟留别2、根据、依据、按照例:“因河为城;践华为池”过秦论3、乘、趁着、趁、顺着例:“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4、因为、由于、因例: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疏5、通过、经由例:“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项如列传二、动词1、沿袭例:“因遗策”过秦论2、顺应例:“变法者因时而化”吕氏春秋3、继续例:“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子路公西华冉有侍坐三、副词于是;就..例:“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荆轲刺秦王四、连词1、因为、由于例:“十娘因见鸨儿贪财无义;久有从良之志2、因此、于是例:“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五、名词缘由;机缘例:“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且1、将要副“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2、尚且副“臣死且不避”3、并且连“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4、将近副“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于1、对;对于介佚之狐言于郑伯曰/贪于财货2、到介:吾每念;常痛于骨髓3、在介:燕王拜送于庭/得复见将军于此4、比介:良曰:“长于臣..”/苛政猛于虎也..5、在……方面介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地6、和介:今为君计;莫若遣心腹自结于江东..7、从;自;自从介:青;取之于蓝8、被介不拘于时;学于向余 9、向介: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九、名句积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无犯劳苦而功高如此——劳苦功高十、成语集锦解释: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出处: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解释: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出处: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解释:项庄席间舞剑;企图刺杀刘邦..比喻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别有所指..出处:史记·项羽本纪:“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解释:当:相当..一个人抵挡十个人..形容军队英勇善战..出处:战国策·齐策一:“一而当十;十而当百;百而当千..”史记·项羽本纪:“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解释:沐猴:猕猴;冠:戴帽子..猴子穿衣戴帽;究竟不是真人..比喻虚有其表;形同傀儡..常用来讽刺投靠恶势力窃据权位的人..出处:史记·项羽本纪:“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解释:楚、汉相争中双方控制地区之间的地界与河流..后常比喻战争的前线..解释:萧何:汉高祖刘邦的丞相..成事由于萧何;败事也由于萧何..比喻事情的成功和失败都是由这一个人造成的..十一、重点翻译句子1.“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2.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3.“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4.“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5.“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高一上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笔记

高一上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笔记

高一上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笔记一、文言文阅读理解1.篇章结构:文言文通常遵循“引起,正文,结论”的结构,引起部分一般用于开篇交代背景,正文部分叙述事实论证推理,结论部分总结全文。

2.文言文句式:a)杂句结构:文言文中常常使用杂句,即多个意义完整的句子并列或嵌套在一起。

b)主谓宾结构:文言文的句子通常采用主谓宾结构,其中动词大多是及物动词,需要宾语来进行修饰或补充。

c)并列结构:文言文往往采用多个句子并列的方式来进行并列结构的句子。

3.文言文虚实用典:文言文中经常使用虚指、实指和用典。

虚指是指用字不直接点明,而是藉由词语的间接表达来言简意赅。

实指是用明确的字眼指明,具体表达。

用典则是以古代典籍的名篇、典故、诗词等来丰富文意。

4.文言文修辞手法:文言文常使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夸张等,以形象生动地表达文意。

5.阅读策略:b)整体理解:通过整体阅读文章,把握文章的语境和背景,理解词句的意义,阅读整篇文章。

二、文言文翻译1.翻译方法:a)正确理解句子结构:文言文句子结构通常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应正确理解句子的结构,明确主谓宾的关系。

b)辨析多义词:文言文中有很多词语具有多义性,要根据上下文来确定词义。

c)用词准确恰当:翻译文言文时要用准确、恰当的词汇,避免口语化和俗语化的表达。

2.虚词意义:a)的:表示所属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

b)之:表示动作的方向,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向”。

c)不:表示否定,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不”。

3.常用文言词汇:a)人物词汇:仆、辈、儿、姑子、妾、舅、妇人等。

b)动词词汇:对、拂、徇、挟、骋、庠序等。

c)形容词词汇:洁、好、公、以、直、明等。

三、文言文写作1.病文应答:病文是一种固定格式的文章,由题目和答案两部分构成。

要求作文者用七言绝句的形式以“问答”的方式回答题目。

2.议论文写作:仿古议论文写作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a)题目:要突出主题,准确概括议论的中心内容。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翻译及字词复习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翻译及字词复习

必修一文言翻译复习《劝学》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所以木头用墨绳量过就能变得笔直,金属(做成的刀剑)放在磨刀石上(磨)就能变得锋利。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就会变得智慧聪明,在行为上没有过失了。

3、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我曾经整天地思考,不如片刻间的学习(收获多);我曾经踮起脚跟向远处眺望,不如登上高处见到的范围广。

4、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君子的天赋(资质、禀性)不是和一般人有什么不同,只是他们善于凭借外物罢了。

5、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雕刻(一下)就放弃,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雕刻一直不停,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没有强健的筋骨,却能在地上吃到尘土,在地下喝到泉水,因为(它)用心专一。

7、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螃蟹有六条腿两只大螯,如果没有蛇、鳝鱼的洞穴就没有能藏身的地方,因为(它)用心浮躁。

《师说》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知识、解决疑难问题的人。

2、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我学习道理,哪里要知道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3、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所以不论地位高贵还是低贱,不论年长还是年轻,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跟从老师学习的风气不流传很久了,要人们没有疑难问题很困难了。

5、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不知道句读,不理解疑难问题,有的向老师请教,有的不向老师请教,学习小的知识却丢掉大的问题,我看不出他聪明。

6、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以地位低的人(为老师)就感到很耻辱,以地位高的人(为老师)就认为是谄媚讨好。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

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整理《劝学》一、通假字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輮同煣,使……弯曲)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有同又,再暴同曝,晒干)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同智,智慧)4、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生同性,禀性,资质)二、古今异义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古:以……为,把……作为今:认为)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广泛地学习今:学识渊博)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古:爪子和牙齿今:坏人的党羽古:地下的泉水)4、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古:藏身今:把感情理想等放在某物或某人上)三、词类活用1、輮使之然也。

(輮,动作名,輮这种工艺)2、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輮,使动用法,使……弯曲)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日,名作状,每天)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水,名作动,游泳)5、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十步,名作动,跨出十步)6、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上下,名作状,向上向下)四、文言虚词而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表转折)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表递进)3、知明而行无过矣。

(表并列)4、吾尝终日而思矣。

(表修饰)5、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表修饰)6、而闻者彰。

(表转折)7、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表顺承)于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从比)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向)焉1、圣心备焉。

(句末语气词)2、风雨兴焉。

(兼词,在这里)3、且焉置土石。

(兼词,在哪里)之1、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结构助词,的)2、锲而舍之。

(代词)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定后标志)4、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结构助词,的)五、文言句式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状后)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状后)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判断)4、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高一新生要作好充分思想准备,以自信、宽容的心态,尽快融入集体,适应新同学、适应新校园环境、适应与初中迥异的纪律制度。

这里给大家整理了一些有关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1文言实词兴文言翻译-īng起;兴起。

《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就文言翻译jiù接近;靠近;趋向。

《劝学》:“木受绳则直,金~砺则利。

”望文言翻译wàng远望;远看。

《劝学》:“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长文言翻译cháng长,与“短”相对。

《劝学》:“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文言虚词而<连词>1.表修饰关系。

《劝学》:“吾尝终日~思矣。

”2.表示递进关系。

《劝学》:“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3.表假设关系。

《劝学》:“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焉(1)兼词,相当于“于是”、“于之”。

《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

”于(1)<介>介绍比较的对象,可译为“比”。

《劝学》:“冰,水为之,而寒~水。

”也<助>语气助词,用于句中1.表陈述或解释。

《劝学》:“君子生非异~,善假于物~。

”乎<介>相当于“于”1.连词,表递进。

《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己。

”之(1)<助>定语后置的标志。

《劝学》:“蚓无爪牙~利。

”通假字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通“煣”或“揉”,用火烘木使弯曲) 生非异(生,通“性”,资质、天赋)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更,再。

暴,同“曝”,晒干。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古今异义1.博学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2.参古义:检验。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加入。

3.假古义:凭借,借助。

例:假舆马者。

今义:与“真”相对。

4.金古义:金属制的刀剑。

高一必修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汇总

高一必修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汇总

高一必修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汇总在高一的学习中,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其中文言文更是考验学生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的重要部分。

了解文言文的知识点,对于学生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提高中文水平都有着重要的帮助。

下面将对高一必修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进行汇总,供学生参考。

一、文言文的基本语法1. 句读:文言文的句子以顿号(、)为停顿标志。

停顿时不可加声调,阴平和阳平都可以。

2. 通假字:文言文中许多字有不同的读音,这些字称为通假字,要根据语境选择正确的读音,如兮(音xi)、矣(音yi)等。

3. 元音字:文言文中只有六个元音字:之、之、者、之、寡、者。

其中之、之、者读为平声,之、寡、者读为仄声。

4. 整齐格律:文言文的格律要求句子之间用法律约束,要求字数整齐、平仄相间,以体现句子的韵律之美。

二、文言文修辞手法1. 倍增:指在文句中重复前一句的成分,增强语气或表达。

2. 比拟:用其中一种事物的特征比拟另一种事物的特征,以达到修辞效果。

3. 夸张:通过夸大叙述或描述,以达到引起阅读者注意、构思文章的目的。

4. 比喻:通过寓意的隐喻来描述某一事物,给读者以联想和感受。

5. 排比:将一系列同类事物或成分按次序排列,增强修辞效果。

三、文言文的常见写作方法1. 众议论述:在文中提出一种论点,然后通过引用古今名人的观点或陈述众多人士的意见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2. 典故引用:通过引用古代的文献、典故或故事情节,以扩充文章的内容,使文章更具文辞。

3. 对事论事:将自己文章中要表达的观点与一些真实的事例相对比,以论证观点的正确性。

4. 进退刚柔:文章要具有刚柔相济的特点,既要有坚定的论点和观点,又要有方法和技巧。

5. 分析问答:文言文的写作中,提出问题并逐一剖析和回答这些问题,以凸显你文章的逻辑性和严密性。

四、文言文的词汇和常见句型1. 文言虚词:如之、乃、其、若、焉等,这些虚词常常在文言文中使用,了解其用法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句子的完整含义。

高一上册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

高一上册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

高一上册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一】(一)师1、古之学者必有师。

(老师)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从师求学)3、吾从而师之。

(以……为师)4、吾师道也。

(学习)(二)传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传授)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流传)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解释*的着作)(三)穷1、穷回溪。

(走到尽头)2、穷山之高而止。

(走到尽头)3、而不知其所穷。

(尽头)(四)绝1、而绝江河。

(横渡)2、不绝如缕。

(断)(五)梦1、卧而梦。

(做梦)2、梦亦同趣。

(名词)(六)始1、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曾经)2、始指异之。

(才)3、游于是乎始。

(开始)(七)则1、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却)2、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就)3、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那么)(八)惑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疑惑)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糊涂)(九)行1、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走路)2、余嘉其能行古道。

(履行)(十)复1、师道之不复可知矣!(恢复)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再)(十一)如1、纵一苇之所如。

(往)2、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像)(十二)东1、东望武昌。

(向东)2、顺流而东也。

(东下,东进)(十三)然1、凌万顷之茫然。

(……的样子)2、何为其然也(这样)(十四)所以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用来……的)2、圣人之所以为圣。

(……的原因)(十五)异1、始指异之。

(以……为异)2、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

(独特)(十六)特1、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特别)2、然后知是山之特立(超出一般)(十七)为1、余自为戮人。

(成为)2、故为之文以志。

(介词,表目的)3、輮以为轮。

(做)(十八)夫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句首语气助词)2、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那)(十九)道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道理)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风尚,传统)【二】(一)而1、连词,表转折。

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⑵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⑶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语文必修1文言文知识点
一、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同“矣”)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供应。

读gōng)
秦伯说(“说”通“悦”,高兴)
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高兴,喜欢。

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回来。

燕王诚振怖“振”,通“震”,害怕。

秦王还柱走“还”,通“环”,绕。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卒”,通“猝”,突然。

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内”通“纳”)
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
愿伯俱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
旦日不可不蚤来谢项王(“蚤”通“早”)
今者有小人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
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如果不这样)
二、解释下列划线词语的古今意义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

今义:请客的主
人。

2、行李之往来。

古义:出使的人。

今义: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等。

3、共其乏困
古义:缺少的东西。

今义:疲劳。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那人。

今义:对已婚女子的尊称。

5、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古义:走投无路。

今义:贫穷。

6、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
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

7、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
古义:袒露一只臂膀。

今义:袒护双方中的某一方。

8、持千金之资币物
古义:礼品。

今义:货币。

9、诸郎中执兵,皆阵殿下
古义:宫廷的侍卫。

今义:中医医生
10、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古义:指崤山以东地区。

今义:指山东省。

11、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古义:意外的变故。

今义:程度副词,很不一般。

12、将军战河北
古义:黄河以北地区。

今义:黄河北部的一个省。

13、臣战河南
古义:黄河以南地区。

今义:黄河南部的一个省。

14、庄则入为寿
古义:敬酒。

今义:长寿。

15、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古义:小人的谗言。

今义:详细地讲述。

16、约为婚姻
古义:儿女亲家今义:结婚的事或者说因结婚而主生的夫妻亲眷关系。

三、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类型并解释其含义
1、烛之武退秦师(退,使动用法,使……撤兵。

)
2、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军,名词作动词,驻军。

)
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亡,使动用法,使……灭亡。

)
4、越国以鄙远(鄙,名词意动,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作名词,远地。

)
5、邻之厚,君之薄也(厚,薄,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变薄弱。

)
6、既东封郑(东,名词作状语,向东;封,名词意动用法,以……为疆界。

)
7、若不阙秦(阙,动词使动用法,使……削弱。

)
8、阙秦以利晋(利,名词使动用法,使……获利。

)
9、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敝,形容词用作动词,损害。

)
10、共其乏困(乏困,形容词作名词,缺少的东西。

)
11、樊於期乃前曰前:名词活用为动词,上前。

12、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函:名词作状语,用匣子。

13、顷之未发,太子迟之迟:形容词用作意动词,以……为迟,即认为迟。

14、皆白衣冠以送之(白)衣冠:名词活用为动词,穿上(白)衣,戴上(白)帽。

15、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祖:名词活用为动词。

出行前举行祭路神的仪式。

16、使使以闻大王使1:动词,派遣,使2:名词,使者。

17、乃朝服,设九宾朝服:名词活用为动词,穿上上朝的礼服。

18、群臣怪之怪:意动用法,以……为怪。

19、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前:名词活用为动词,走上前。

20、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使:名词,使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