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广谱β-内酰胺酶与超广谱酶对头孢哌酮的水解作用及两种酶抑制剂的抑酶效应

合集下载

头孢哌酮和哌拉西林与_内酰胺酶抑制剂对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后效应研究

头孢哌酮和哌拉西林与_内酰胺酶抑制剂对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后效应研究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1240·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05年 12月第 28卷第 12期 Chin J Lab Med, December 2005, Vol 28, No112
PASM E)进行了研究 。 PL IE 在 1996 年由 Thorburn 等 [ 2 ]首次提出 ,后陆续被证实其存在 [ 2, 3 ] , PL IE指细 菌与 β内酰胺抗生素 /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接触 一段时间 ,去除 β内酰胺酶抑制剂后 ,细菌生长受 到持续抑制的效应 。
பைடு நூலகம்材料和方法
一 、材料 1. 受 试 菌 及 培 养 基 : 大 肠 埃 希 菌 ( E1coli) ATCC35218 和 肺 炎 克 雷 伯 菌 ( K1pneumonia ) ATCC700603,上海施贵宝公司惠赠 ; M ueller2H inton B roth, 杭 州 微 生 物 试 剂 厂 生 产 ; Gelose M ueller H inton 2,系生物梅里埃产品 。 2. 抗 菌 药 物 : 注 射 用 头 孢 哌 酮 钠 : 批 号 20040402,含量 10210% ,海口奇力制药有限公司惠 赠 。注射用哌拉西林钠 :国药准字 H37020555,齐鲁 制药厂生产 。克拉维酸 :批号 K21444,含量 8119% , 南京 本 原 制 药 有 限 公 司 产 品; 舒 巴 坦: 批 号 04391010,含量 9111% ,辉瑞制药大连有限公司惠 赠 。三唑巴坦 :批号 0307001,含量 9017% ,海口奇 力制药有限公司惠赠 。 二 、方法 11最低抑菌浓度 (M IC)测定 :试验药物为头孢 哌酮和哌拉西林单方 ,以及头孢哌酮 、哌拉西林与克 拉维酸 、舒巴坦 、三唑巴坦不同比例 ( 1 /1、4 /1、8 /1 ) 的复方 ,以肉汤稀释法测定其对大肠埃希菌和肺炎 克雷伯菌的 M IC。 21 PAE、PL IE、PASM E测定 : ( 1 )菌悬液的制备 试验菌的纯培养平皿上挑取 4 ~5 个相同形态的 单个菌落种于肉汤培养基中 , 35℃培养 6~8 h,取对 数生长期的细菌培养物用生物梅里埃比浊仪调节菌 浓度至 108 CFU /m l。 (2)抗菌药溶液的制备 头孢 哌酮 /克拉维酸 、头孢哌酮 /舒巴坦 、头孢哌酮 /他唑 巴坦的比例为 1∶1;哌拉西林 /克拉维酸 、哌拉西林 / 舒巴坦 、哌拉西林 /三唑巴坦的比例为 8∶1。临用前 用无菌 MH肉汤配制成一定浓度溶液 。 ( 3) PAE测 定 试验管 ( T)用抗生素冲击细菌 2 h (药物终浓度 为 10M IC,细菌终浓度为 106 CFU /m l) ;对照管 ( C) 不加抗生素 , 35℃同步培养 2 h。 T管离心去除药物 后 ,加入无药肉汤 ,恢复至原体积 , C管离心后 1 000 倍稀释 ,确定此时为观察零点 。将 T管和 C 管于 35℃恒温箱继续孵育 8 h。 ( 4) PL IE测定 试验管

什么是超广谱β内酰胺酶

什么是超广谱β内酰胺酶

什么是超广谱β内酰胺酶超广谱β-内酰胺酶(也称为ESBLs)是一类由质粒介导的2be类β-内酰胺酶,能水解氧亚氨基- β内酰胺抗生素,大多数能被β-内酰胺酶抑制剂如克拉维酸(CA)所抑制。

临床药师建议,根据加用甲基苯丙胺患者血友病感染指数增高情况,停用头孢菌素-舒巴坦和阿莫西林;根据痰培养结果,建议放弃糠醛,继续使用美洛戊烷;根据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ESBLS引起的肺炎推荐继续使用头孢菌素舒巴坦治疗,同时停用醋曲沙明。

结果:医生遵循了临床药师的建议。

治疗后,患者体温、化验指标恢复正常,痰培养结果为阴性。

胸部CT显示感染源较之前明显吸收。

出院后,经随访发现患者预后良好。

什么是超广谱β内酰胺酶第一,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耐药性特征:如果临床出现产ESBL菌株,则对第三代头孢菌素(如头孢他啶、头孢克肟、头孢曲松等)和单环酰胺类抗生素(铵盐)耐药。

实验室有专门的ESBL检测方法。

如果患者的药敏报告表明是产ESBL菌株,MIC>=2μg/ml,或CAZ=<22mm,ATM=<27mm,CTX=<27mm,Cro=<25mm,则说明该菌株产ESBL酶。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是实验室报告“敏感”的第三代头孢菌素和单环酰胺类抗生素也不推荐用于临床。

第二,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传播:导致ESBL出现和传播的主要因素是第三代头孢菌素的过度使用。

如果ESBL产生的菌株出现在临床环境中,它们将在医院和不同病区之间传播,导致高临床死亡率和高可持续性培养,应引起应有的重视。

一旦ESBL产生菌株,应立即停止使用第三代头孢菌素和单环酰胺类抗生素治疗。

对于产ESBL菌株,碳青霉烯类如:亚胺培南西司他汀,是首选治疗方法。

其次是选用头霉素类,如头孢美唑等,再次,β内酰胺酶的抑制剂复方制剖,如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

如何治疗超广谱β内酰胺酶由产生ESBL的细菌产生的诱导物被去除。

这些措施包括及时拔除各种侵入性导管、尽量缩短住院时间、严格使用抗生素以防止产生ESBL的细菌在医院内传播。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的治疗进展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的治疗进展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的治疗进展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ESBL-EC)是一种对大多数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肠道细菌。

ESBL-EC引起的感染在临床上日益增多,且越来越难以治疗。

本文将介绍ESBL-EC的治疗进展,包括抗菌药物的应用、联合用药、新型抗菌药物以及其他治疗手段,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一、抗菌药物的应用目前,对于ESBL-EC感染,临床上常用的抗菌药物有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等。

由于ESBL-EC对这些抗菌药物产生了耐药性,因此单一使用这些抗菌药物往往难以取得良好的疗效。

而且,长期使用这些抗菌药物还容易诱导耐药菌株的产生,因此必须慎重使用。

二、联合用药针对ESBL-EC的感染,联合用药是一种常用的治疗策略。

联合用药旨在通过不同的抗菌机制互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头孢哌酮-舒巴坦和左氧氟沙星的联合应用,可以通过抑制β-内酰胺酶和破坏细菌DNA合成,从而有效对抗ESBL-EC感染。

三、新型抗菌药物近年来,一些新型抗菌药物的应用为治疗ESBL-EC感染提供了新的选择。

一种名为“头孢替汀-甲氧西林”(Ceftazidime-Avibactam)的联合制剂备受关注。

头孢替汀是一种第三代头孢菌素,而甲氧西林是一种β-内酰胺酶抑制剂,通过联合使用可以对抗ESBL-EC产生的β-内酰胺酶,恢复头孢替汀的抗菌活性,从而有效治疗感染。

四、其他治疗手段除了抗菌药物的应用外,一些其他治疗手段也被应用于治疗ESBL-EC感染。

尤其是重点强调了免疫增强疗法的应用。

免疫增强疗法通过调节和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帮助机体更好地对抗细菌感染。

特定的免疫球蛋白制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机体对细菌的抵抗力,辅助治疗ESBL-EC感染。

ESBL-EC感染的治疗相对较难,需要综合考虑个体情况和实验室检测结果,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会有更多更有效的治疗手段出现,更好地帮助医生应对ESBL-EC感染。

细菌的耐药性与超广谱β—内酰胺酶

细菌的耐药性与超广谱β—内酰胺酶

细菌的耐药性与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耐药性分为固有耐药(intrinsic resistance)与获得耐药(acquired resistance)。

固有耐药是由细菌染色体决定,代代相传的耐药性。

获得性耐药是指细菌在接触抗生素后,改变代谢途径,自身对抗生素或抗菌药物具有不被杀灭的抵抗力。

这种获得性耐药大多由质粒介导,少数由染色体介导[1]。

β—内酰胺酶可由质粒介导或染色体介导而产生,分别称之为质粒介导酶(plamid-mediatedβ-lactamase)和染色体介导酶(chromosome-mediatedβlactamase)。

超广酶β-内酰胺酶(ectended-spectrumβ-lactamases,ESBLs)是能水解第三代头孢菌素如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及单氨类抗生素如氨曲南并介导细菌对这些抗生素耐药的β-内酰胺酶[2]。

目前临床分离产ESBLs菌不断增加,医院感染暴发流行也时有报道[3、4],其难治性愈来愈引起临床医生重视。

所以,弄清产ESBLs细菌的种类、生物特性、了解产ESBLs细菌在医院内的易感因素及流行概况,对选择适当抗生素进行治疗以及探索新药研制途径均有重要意义。

1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发展概况与β-内酰胺酶自1929年发现青霉素,1940年将其研制成功并用于临床至今,β-内酰胺类抗生素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见表1),为治疗人类感染性疾病起了重要作用。

目前,用于临床的各类抗生素近200种,其中仅β-内酰胺类抗生素就达130多种。

然而随着抗生素的应用,细菌的耐药性随之产生,细菌产生耐药性的原因很多,如产生各种各样的酶,水解、钝化相应抗生素;细胞壁通透性下降或排泄力提高;抗生素作用的靶位发生改变等等[1],但是β-内酰胺酶仍是细菌对抗生素耐药的主要原因[5]。

β-内酰胺酶分类主要有Richmond &Sykes分类、Bush分类和分子分类三种[6、7]。

(1)Richmond &Sykes分类:1973年Richmond &Sykes对来源于革兰阴性菌β-内酰胺酶进行了分类。

头孢哌酮及哌拉西林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对产酶E.coli及K.pneumonia的抗菌活性及其后效应的研究

头孢哌酮及哌拉西林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对产酶E.coli及K.pneumonia的抗菌活性及其后效应的研究

头孢哌酮和哌拉西林与F,-I勾酰胺酶抑镧剂复方对产酶E.coli和K.pneumonla的抗菌活性及其后效应的研究中文摘要背景众所周知,B一内酰胺类抗生素(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以及非典型p.内酰胺类等)在世界抗生素市场占主导地位,随着p.内酰胺类抗生素广泛使用,其耐药问题越发严重。

细菌的耐抗生素机制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灭活酶的产生、靶位结构的改变、外膜通透性降低、细胞膜主动外排、生物胶膜形成等。

细菌对B.内酰胺类抗生素主要耐药机制是通过产B一内酰胺酶来水解抗生素,使抗生素失去活性。

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之一是应用p.内酰胺酶抑制剂,p一内酰胺酶抑制剂与p.内酰胺酶有较强的亲和力,当p.内酰胺酶抑制剂与p.内酰胺酶结合后,p.内酰胺酶即失去活性,从而使p.内酰胺类抗生素免于水解,发挥原有的抗菌作用。

所以研究13-内酰胺酶抑制荆/B.内酰胺抗生素复方制剂的药代/药效动力学的过程就显得特别重要。

近年来对B.内酰胺酶抑制剂与B.内酰胺抗生素复方制剂的抗生素后效应(postantibioticeffect,PAE)的研究在国内外已引起重视。

6.内酰胺酶抑制剂后效应(post13-1actamaseinhibitoreffect,PLIE)在1992年由ThorbumCE等首次提出,并陆续被国外学者证实。

但是迄今为止在国内还未对PLIE有所关注。

体外亚抑菌浓度后效应(postantibioticsub.MICeffect,PAsME)能更好地模拟体内药效的动力学过程,因此PASME是一个更好的药效动力学参数。

基于以上理论,本文就三种B.内酰胺酶抑制剂与头孢哌酮、哌拉西林的六种组合,分别研究了对产酶株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抗菌活性和PAE、PLIE及PASME,为评价新抗菌药物和优化给药方案提供资料,以期有效控制产酶耐药菌的感染。

目的测定头孢哌酮和哌拉西林与克拉维酸、舒巴坦、他唑巴坦三种6.内酰胺酶抑制剂的不同复方制剂的抗菌活性,探索每种组合抗生素与酶抑制剂的最佳比例;绘制每种组合的杀菌曲线,借此确定各自的最低饱和杀菌浓度和判断它们对于时间或浓度的依赖性;检测每种组合的PAE、PLIE和PASME,并与单方作比较,分析复方制剂的持续效应在临床给药方面的应用价值。

两种筛选超广谱β-内酰胺酶方法的比较

两种筛选超广谱β-内酰胺酶方法的比较

两种筛选超广谱β-内酰胺酶方法的比较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是指由质粒介导产生的能赋予细菌对多类β-内酰胺类抗生素水解的一类酶,该酶能被棒酸等抑制剂抑制。

由于许多产生ESBLs菌株为革兰阴性杆菌,临床以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中检出ESBLs较高。

我们采用双纸片协同试验和E-test法对产生ESBLs大肠埃希菌进行了比较测定,现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1.1材料1.1.1 菌株实验用大肠埃希菌50株,其中产生ESBLs25株,ESBLs阴性25株。

菌株鉴定和药敏实验确认均采用 Vitek32系统,为生物梅里埃公司产品,大肠埃希菌(Ecoli)质控菌株为ATCC25922、产ESBLs酶Ecoli为ATCC35218。

1.1.2 药敏纸片头孢三嗪、舒普深、头孢他啶、阿莫西林/棒酸(20μg/10g)、氨曲南、头孢噻肟、头孢哌酮。

1.1.3 MH肉汤和MH琼脂1.2方法1.2.1 抗生素敏感性试验纸片扩散法按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推荐标准实施。

1.2.2 双纸片协同试验按常规氏片扩散法在MH上涂布好受试菌,先在平板中心贴上阿莫西林/棒酸纸片,而后在其上下左右贴30μg片头孢三嗪、头孢哌酮、头孢他啶和氨曲南纸片,各纸片中心距复合剂纸片中心为30mm或20mm,35℃卵育18~20h。

结果解释,如周围4个药敏纸片中有任何一个抑菌环在靠近复合剂纸片一侧的边缘出现扩大或加强,说明该菌产ESBLs。

1.2.3 E-test法E-test法试剂条含有两个梯度浓度,一端是头孢他啶(0.5~32μg/ml),另一端是头孢他啶(0.125~8μg/ml)+4μg/ml棒酸。

如单独头孢他啶MIC与头孢他啶+棒酸MIC比值>提示菌株产ES- BLs。

4种方法检测结果菌株有差异,重复试验,仍是相同结果,才作为统计数据。

2.结果2.1双纸片协同试验25株中检出23株产ESBLs的菌株,有2株产ESBLs菌株未被检出,25株ESBLs阴性株中,有1株假阳性结果。

头孢哌酮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研究进展

头孢哌酮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研究进展
extensive use and abuse of cefoperazone in the clinic.the drug.resistance rate increased.The production of 13-lactamase iS the main cause of drug resistance to cefoperazone.The CO—fom ulation of cefoperazone with D.1actam ase inhibitors
fl-lactamase Inhibitors
Liu Yi ’。,Fu Si·hai ,Gao Tai—ping ,一,Gong M ei—fang ,。 (1 Guangzhou Welman New Drug R&D Co.,Ltd,Guangzhou 5 1 0620; 2 Xiangbei W elman Pharmaceutical CO.,LTD,Changsha 410331)
目前 , 由于 头 孢 哌酮 在 临床 上 大 量 应 用 及 不 合 理 应 用,细菌 流 行病 学表 明该 药 的耐药 率 非 常高 ,使 得 单 独 使 用 该 抗 生 素 无 法 发挥 出应 有 的抗 菌 活 性 ,
国 外 头孢 哌 酮 原 研 单 方 制 剂 已退 市[s]。尽 管 该 药 单 独 使 用 耐 药 严 重 , 由于头 孢 哌酮 对 铜 绿 假 单 胞 菌 有 很 好 的疗 效 [ ],近 年 来 研 发 的该 药 与 酶 抑 制 剂联 用 的 复 方 制 剂 仍 然 被 认 为 具 有 非 常 大 的 临 床 应 用 价 值 。市 场 上 现 有 头孢 哌酮 和 舒 巴坦 钠 及 三 唑 巴坦钠 的不 同配 比复 方 制剂 。 由于 细 菌 耐 药 性 的变 化 , 以 及 该 类 复 方 制 剂 临床 研 究 时 间较 短 ,可 参 考 的 临床 应 用 相 关 的 文 献 资料 很 少 ,临 床 实 际 应 用 中存 在 着 大 量 的超 说 明 书使 用 ,该 类 药 物 的配 比、 用法 用 量 的合 理 性及 安 全 性 尚 需进 一 步 评 估 。本 文 对 头孢 哌 酮 与 B一内酰 胺 酶 抑 制 剂 、不 同配 比和 用 法 用 量 进 行

头孢哌酮联合β-内酰胺酶抑制剂体外抗菌活性分析

头孢哌酮联合β-内酰胺酶抑制剂体外抗菌活性分析

的耐 药性 。结 论 头 孢 哌 酮 与 他 唑 巴坦 或 舒 巴坦 联 合 应 用 可不 同程 度 地 提 高 头 孢 哌 酮 的体 外 抗 茵 活性 , 于 临 床 常 见 致 病 茵 头 对 孢 哌 酮 / 唑 巴坦 ( 1 体 外 抗 茵 活 性 优 于 头孢 哌 酮 巴 坦 ( 1 和 ( 1 。而 对 于 泛 耐 药 鲍 曼 不 动 杆 茵 , 他 8: ) 舒 1: ) 2: ) 头孢 哌 酮 / 巴 坦 ( 舒 1
Li a g Z a g L ie , o g Xi o o g , a n uQi n , h n e l i S n a y n Xi oXi
( . p rme tJ Cln c lLa o ao y; . p rme t f Ph r c 1 De a t n 『 i ia b r tr 2 De a t n o a ma y,Hu i e ah
6 、 6 6 、 6 6 g mI, 曼 不 动 杆 菌 对 三 者 的 MI / C 4 1 / 4 l / 4“ / 鲍 C MI 为 6 / 2 、 6 3 、 6 6  ̄ / 4 1 8 1 / 2 1 / 4/ mL。不 同病 原 茵 对 抗 茵 药物 显 示 不 同 g
( . 南大 学淮河 医院检验 科 , 南开封 4 5 0 ;2 河 南大 学淮河 医院 药剂科 , 南开封 4 5 0 ) 1河 河 7 00 . 河 7 0 0
摘 要: 目的 评 价 头 孢 哌 酮 联 合 不 同含 量 酶 抑 制 剂 对临 床 常 见 致 病 菌 的体 外 抗 茵 活 性 。 方 法 用 琼 脂 稀 释 法检 测 药物 对
Ho p t f ' n Unv ri KaJe g He a 7 0 0, i a s ia r He a iest o n y, i ' ' n 4 5 0 Chn ) n n Ab tat 0吣e t e Toe au t h i o a tb ceil feto eo ea o ec m bn dwi i e e tc n e t f -a tmae sr c : ci v v laet ei vt nia tra efc fcf p r zn o ie t df rn o tn so lca s n r h f ihbtr g is l ia ah g n . t o s Ag rdlto t o su e o d tc I au fc fp rz n ,c f p rz n / n iio sa an tci c lp t o e s Meh d n a i in meh dwa s dt ee tM C v leo eo ea o e eo e ao e u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atmas di iio f - t s b - a n i 3a 1l a
t z ba t m n s l c a a o ca a d u ba t m
Z a gX a g h n in , L iJ n Yu n B n e u , a i, Lu Ga g a d L n od n i n n igBa —o g
维普资讯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 0 6年 l 0月第 3 卷第 l l 0期
’ 嘈
l 药理与临床 i
品_ ‘ c ‘ ‘ 00
文章编号 :0 18 8 (0 6 1 .6 00 10 6 9 20 )00 0 -4
细菌广谱 1 内酰胺 酶与超广谱酶对头孢 哌酮的 3 - 水解作用及两种酶抑制剂的抑酶效应
中 图分 类号 :R 7 . 1 98 1 文 献 标 识 码 :A
S u i s n h d o y i f eo e a o eb r a - n x e d d- t d e y r lsso f p r z n y b o d- d e tn e - o c a
C Zadihbt gB1c m s t I P n iin . . t aer e( n i aa a R)o Ba dT a u ni t p c h tm tcl n a ua d eut f n B w sq a ta dset o0 e i l a dcl l e .R sl S te mp ray c t s
( steo Ma r d a o hScunM dcl o ee N nhn 3 0 7 I tu f t i Mei ,N a i a e i H g, n it ea c h aC aco g67 0 )
A SR T B T AC obet e jci T o aeh doyi o e p rzn C Z y bodse t m plc m ee v o cmp r y rls fcf eao e( P )b ra — cr — t as s o p u aa ( S L )wt ta b xe ddset m 3lc m ee E B s n eetn iin -— c m eeat ie f ao a— B B s i t yetn e . c - t as ( S L )add t hbt gBl t a s ci t so zb c hh p r u aa ci i aa vi t t T )adslatm( B . to s Ff v ris f rm. gt e a iirm teAfi e opt ot a B n bc m( u a S ) Meh d iy e t n a n ai c lf fl tdH si l f r t f sa o G i e v b l o h ia aoN h Scu nMe i l o e e( a c ogCt,Sc u nPo i e w r i pe i l ao i w v n er — c mae i a dc l g N nh n i h aC l y i a rv c ) eed r t wt ut snc aea dt iB l t ss h n s u d h r h aa
张翔 雷军 袁斌 刘 刚 凌保 东
( 川北 医学院药物研 究所 , 南充 6 7 0 ) 3 0 7
摘要 : 目的 比较超广谱 B 内酰胺酶 ( S L ) . E B s和广谱酶 ( S L ), B B s ̄" - J 头孢哌酮 ( P ) C Z 的水解作用及三唑巴坦和舒巴坦之抑酶效
著抑制 两类酶对 C Z的水 解作用 ,B和 S P T B对 E B s S L 的抑酶率> 0 8 %的 比例分别 为 9 . % (7 2 ) 7 . %(0 2 ) P 0 0 )但 6 4 2 / 8 和 14 2 / 8 ( < .5 , 两 药对 B B s S L 的抑制效应无显著差异( > . 5 。 P O 0 ) 结论 临床分离 菌株 的 E B s S L 活性高于 B B s E B s C Z的水解作用较 B B s S L;SL 对 P S L 强 ,B和 S T B能有效抑制两类酶对 C Z的水 解 , T P 且 B对 E B s S L 的抑制作用强于 S 。 B 关键词: 头孢 哌酮 ; 三唑 巴坦 ; 舒 巴坦 ; 超广谱 B 内酰胺酶 ; 细菌 ; 水解 .
w r et c d he i n i a ts f . c m s a e ome .BL ca s ci t s y rls t H ee xr t .T redmes nl et o B1 t aew s r r d .at ae o r a a pf maeat ie,h doyi r e( R)o vi sa f
数 分别为 3 I . 1 I5和 3 8 P 0 0 ) 三种常见 细菌 的酶 活性高 低依 次为大肠埃 希菌 、 5 U( < .5 。 阴沟 肠杆菌 和铜绿假单 胞菌 ( 中位 数分别 为 2 1 、20和 19 ( < .5 。 S L 对 C Z的水解率 ( 2 8 15 1 U P 0 0 )E B s P 中位数 4 . % ) 4 5 显著高于 B B s中位数 1 . % ) P 0 0 )T S L( 0 3 ( < . 5 。 B和 s B均 能显
应。 方法
用超声破碎法提取细菌 B 内酰胺酶 , . 用三维法鉴定 B .内酰胺 酶类 型 ; 用紫外分光 光度 计测定并计算酶活性及酶对抗 生
素 的水解率。结果 5 5株细菌中产 超广 谱酶( S L ) 2 E B s者 8株 , 广谱酶 ( S L) 2 产 B B s者 7株 ; 两类酶 的活性 大小 呈非正态 分布 , 中位 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