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菌群与衰老关系的研究进展
肠道菌群失调与肝衰竭的关系及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总)广西中医药2019年8月第42卷第4期肠道菌群失调与肝衰竭的关系及中医治疗研究进展刘茵(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南宁530023)关键词肠道菌群;肝衰竭;中医药;综述中图分类号:R57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19(2019)04-0076-03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81560752)作者简介:刘茵(1978—),女,回族,医学硕士,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肝病的中医药诊治研究肝衰竭发病机制复杂,至今仍未完全阐明,但以肠道来源内毒素(LPS )激活Kupffer 细胞(KC )为特征的肠源性内毒素血症(IETM )则早为学术界所认可[1]。
肠道屏障损伤是造成细菌移位(BT )及继发性IETM 的关键促使因素,而肠道菌群紊乱又与肠道屏障损伤关系密切。
肠道是人体最大的消化器官和排泄器官,寄生着100万亿个以上的细菌,这些肠道菌群构成了肠道微生态系统[2]。
每个人的肠道中至少有4×1013个定殖的微生物细胞,超过1000万个微生物基因[3-5]。
肠道中的共生或原生细菌在疾病的发生中具有重要作用,肠道微生物群系由微生物及其遗传物质构成[6]。
肠道和肝脏通过门静脉与体循环进行紧密的双向连接通信。
肝脏将胆汁酸和许多生物活性介质释放到胆道和体循环中与肠通信。
在肠道中,宿主和微生物对内源性及外源性的生物学代谢底物进行代谢加工,其产物通过门静脉转移到肝脏并影响肝功能[7]。
肝损伤可能由各种原因引起,包括病毒感染,毒性损伤及代谢疾病等。
肠道微生物群的变化可能诱发或加重肝损伤[8]。
这些微生物可能在肝病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现在人们普遍认为,肝损伤是由特殊分子和宿主免疫系统通过库普弗细胞介导的肝脏炎症之间广泛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些特殊分子包括乙醛、LPS 等。
1中医学对肝病与肠道关系的认识中医对肝病的认识与研究有着系统的理论基础和大量文献,不仅仅局限于见“肝病”而治肝。
人类肠道菌群的研究进展

人类肠道菌群的研究进展肠道菌群,即肠道微生物,它是人类体内最为庞大的微生物群落之一,有着非常重要的生理和代谢功能。
正常人体内大约有100万亿(10^14)个微生物,其中包括数千种不同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
这些微生物主要分布在人体的肠道、皮肤、口腔、泌尿系统等部位。
在这些细菌中,大多数是有益的,并对人体的生理、代谢、营养吸收等多个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人类肠道菌群的研究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
起初,人们只是对一些肠道细菌的分类、数量和分布进行了一些简单研究。
随着科技进步和技术手段更新,对肠道菌群的研究也迎来了突破性的发展。
下面就来介绍一下肠道菌群研究的最新进展。
一、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分析随着新一代测序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人类肠道菌群的组成和多样性与健康状态密切相关。
例如,有些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与人体免疫系统的稳定性有着密切的关系,并可以预测肠道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和医生开始意识到人体与微生物群落之间的相互作用,并提出了以肠道菌群为重点研究的整体健康观念。
二、肠道菌群对人体代谢的影响人类肠道菌群的组成及数量可以影响人体内多种代谢反应的进行。
例如,有研究表明肠道细菌可以促进人体吸收微量元素和维生素、调节血糖、脂肪和蛋白质的代谢等。
肠道菌群也可以产生多种有益物质,如丁酸、丙酸等,这些物质对维护肠道健康和整体代谢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肠道菌群与多种疾病的关系肠道菌群与多种人类疾病的关系已经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
一些研究表明,慢性肠道疾病、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都与肠道微生物群落的异常有关。
这些研究的发现为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带来了新的思路。
四、肠道微生物的功能分析人类肠道微生物可以为人体提供许多生理和代谢上的帮助。
例如,一些能够在人体内产生叶酸和维生素K的肠道细菌,可以帮助人体维持血液凝固机制的稳定性。
此外,肠道细菌还能够分解多种不易被人体消化的食物成分。
衰弱老年人中肠道菌群相关研究进展

衰弱老年人中肠道菌群相关研究进展衰弱是老年人生理储备下降导致机体易损性增加、抗应激能力减退的非特异性状态。
衰弱使老年人发生不良事件的风险增加,并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但是,衰弱的发病机制目前并不十分明确,研究显示免疫功能失调和慢性炎症在衰弱中发挥重要作用。
近年来,由于肠道菌群参与慢性炎症的深入研究,其与老年衰弱的相关性也逐渐受到关注。
一、肠道菌群概述肠道菌群是肠道中寄居的大量细菌、真菌、古生菌等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群落结构,它们与宿主相互作用、共同进化;其构成取决于年龄、种族、饮食、疾病和药物摄入等多种因素。
肠道菌群参与营养物质代谢、药物代谢、免疫调节以及肠道屏障功能维持等多种生理过程,在肠道稳态以及宿主健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肠道菌群与老化1. 老年人肠道菌群多样性改变目前,许多研究对老年人、百岁老人和年轻人的肠道菌群构成进行了比较,但并未得出一致结论。
一些研究发现,与青年人相比较,老年人肠道菌群的变异性增加。
而另一些研究则发现青年人和老年人的粪便微生物组成相似。
这些不一致的结论可能是由于对入选/ 排除标准、研究对象年龄和混杂因素(如共病、药物使用、生活方式和社会经济因素)不同而导致。
关于老龄化对肠道菌群生态系统的丰富性和均匀性(即α 多样性)的影响,其结论亦各不相同。
最初的研究发现,α 多样性在老龄化过程中逐渐下降。
但是一些研究发现,与年轻人相比较,老年人微生物群中的α多样性更多;且有研究显示百岁老人的α 多样性甚至可高于老年人。
由于肠道菌群α 多样性越多,生物稳态更好,且对内环境紊乱的修复力更强,因此推测老龄化本身可能对粪便微生物的α 多样性影响较小,而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才是导致其变化的根本原因。
2. 老年人肠道菌群菌落的改变尽管目前尚未确定老年人的典型肠道菌群,但一些研究仍发现某些特定菌群在老年人中的变化。
有研究显示,与年轻人相比较,老年人群中的抗炎菌群如双歧杆菌属、普鲁士尼茨菌和梭菌群的数量减少,而链球菌属、葡萄球菌属、肠球菌属和肠杆菌属以及有致病和致炎作用的菌属在老年人群中均增加。
肠道菌群与人类健康研究进展

肠道菌群与人类健康研究进展肠道菌群是生活在人体肠道内的微生物群落,与人体健康有着密切的。
近年来,随着微生物组学研究的深入,肠道菌群在人类健康中的作用逐渐受到重视。
本文将概述肠道菌群的概念、历史及其在人类健康中的重要性,并探讨近年来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及未来研究方向。
肠道菌群是由多种微生物组成的复杂生态系统,这些微生物通过与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人体的消化、代谢、免疫等方面产生影响。
早在20世纪初,科学家们就开始研究肠道菌群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肠道菌群的认识逐渐深入,肠道菌群在维护人体健康方面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
肠道菌群通过影响人体的消化、代谢、免疫等方面,对人类健康产生影响。
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失调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如肥胖、糖尿病、炎症性肠病等。
通过对比不同疾病患者与健康人的肠道菌群,科学家们发现疾病患者的肠道菌群多样性减少,有害菌增多,有益菌减少。
肠道菌群的调节机制主要包括遗传、环境、饮食等因素。
近年来,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受到宿主代谢的影响,而肠道菌群也可以通过影响宿主代谢来调节人体健康。
例如,益生菌可以通过调节肠道屏障功能、影响脂肪和糖代谢、增强免疫功能等方式来改善人体健康状况。
益生菌是指对宿主有益的肠道微生物,如双歧杆菌、乳酸菌等。
研究表明,益生菌可以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增强免疫力等方式来改善人体健康状况。
益生菌还可以缓解抗生素使用引起的肠道菌群失调,减少抗生素相关腹泻等不良反应。
肠道菌群与人类健康之间的关系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许多问题和争议。
不同研究之间存在差异,部分研究结果可能受到研究方法、样本选择等因素的影响。
肠道菌群与疾病之间的因果关系仍需进一步探讨,部分研究发现可能仅仅是相关性而非因果性。
益生菌的应用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益生菌种类和剂量的选择、益生菌的安全性等。
为了进一步深入探讨肠道菌群与人类健康之间的关系,未来的研究方向包括:进一步探讨肠道菌群的作用机制,特别是肠道菌群如何影响人体代谢、免疫等方面的研究;加强肠道菌群与常见疾病发生发展之间关系的研究,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开展大规模、多中心的临床研究,以验证益生菌在改善人体健康方面的效果;研究不同人群肠道菌群的差异,为个体化营养和健康管理提供依据;益生菌的安全性及其对肠道微生态的长期影响,为益生菌产品的研发和应用提供科学支持。
肠道双歧杆菌多寡与人体衰老息息相关

肠道双歧杆菌
多寡与人体衰老息息相关
婴儿在出生时,肠内几乎不含细菌,24h 后,就会产生大量细菌,最早出现的是大肠杆菌、葡萄球菌等需氧菌,2 ~3 天后,出现双歧杆菌,在第5 天时,双歧杆菌就占到绝对优势,此时肠内细菌群才趋于稳定,婴儿健康也处于相对稳定阶段。
进入幼儿期,肠道内双歧杆菌逐渐减少,种类也有所变化。
此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肠内细菌群也面临老化,人到了60 岁,肠道内双歧杆菌仅剩下1% 。
肠道内环境的老化,使腐败菌等有害菌占优势,进一步促进人体衰老,此时如能采取某种措施,增加双歧杆菌的数量,制止肠道细菌群的老化,则可延缓身体衰老。
科学研究发现,功能性低聚糖在通过胃和小肠时,不会被酸和酶分解,可以直接进入大肠被双歧杆菌所利用,而兼性菌和有害菌则由于缺乏必要的酶系统难以利用。
当肠道中双歧杆菌等有益菌群占优势时,可以有效地抑制有害菌的生长、繁殖,减少疾病,延缓衰老。
对青壮年、老年人和长寿老人肠道菌群的调查研究表明,长寿老人肠道中双歧杆菌的水平和青壮年相近,而腐败菌等有害菌则都明显低于普通老年人。
老年人与益生菌

老年人与益生菌国际筋膜学研究院排版救星益生菌2号小组编辑导读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中国人超过65%(约7亿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其中中老年人居多。
但亚健康正趋于年轻化,产生所谓“三十岁的年纪、四十岁的骨骼、五十岁的身体、六十岁的肠子!”另外,中国已经快步走向老龄化社会。
老龄化社会和我们的生活最息息相关的,就是会给整个社会的医疗和健康带来巨大的压力。
人到老年,负责重要生理功能的各种部件渐渐老化、效率低下、思维迟缓、记忆力减退、老年痴呆症慢慢显现。
免疫机制渐渐失去平衡,导致各种症状:有的降低导致各类疾病乘虚而入;有的升高带来各类过敏症;有的出现自身免疫。
老年人体内酶活力降低,造成消化功能减退,出现乳糖不耐症、腹泻、脂泻、甚至出现代谢紊乱综合征。
老年人体内毒素增加:几十年的药物、农药、污染空气、吸烟、酒精、内毒素等在体内积累越来越多,体内微环境污染极严重。
后果是大便臭、放屁臭、口臭、各种炎症、癌症粉墨登场。
老年人对各种恶劣环境适应能力减弱,遇到冷、热、致病因子,立刻就有反应。
衰老虽然不可逆转,但衰老不等于就要疾病缠身,许多疾病的发生来源于我们对自身的无知和对环境的忽视。
国际卫生组织对世界第五长寿区——中国广西巴马地区百岁以上老人体内的双歧杆菌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发现长寿老人体内的双歧杆菌比普通老人要多50-100倍。
肠道微生态是人体最大最复杂的微生物系统。
正常情况下,这些微生物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维持平衡,保持一定的数量和比例。
肠道微生态系统具有代谢、营养及免疫防护等多种功能。
但当肠道菌群紊乱时便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甚至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一、肠道微生态与肠道疾病肠道内的菌群随着人的年龄增加变化显著,随着年龄的增大,双歧杆菌逐渐减少甚至消失,而产气荚梭菌等腐败细菌大量增加,再加上老年人牙齿松动、脱落或由于疾病、喜欢进食精细软烂的低渣食物,进食富含纤维素的食物较少,这种不合理的饮食习惯易使中老年人肠道内益生菌减少,腐败菌增加,从而出现肠道菌群紊乱,诱发一些中老年肠道疾病。
科普文章-肠道健康与抗衰老

肠道健康与抗衰老(苏州先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江苏苏州 215200)肠道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它掌管着70%以上的免疫细胞,也是人体内最大的微生态系统,共有500多种菌群,10万亿个细菌生活其中。
根据对人体的影响,肠道内微生物可分为有益菌、有害菌和两性菌。
人体肠道内的这些微生物菌群互相制约互相依存,按照一定的比例组合,维持一定的自然平衡,构成人体最大的微生态环境。
因此,调整肠道的菌群结构,使双歧杆菌等益生菌群处于优势状态,维护人体内微生态平衡,对于人体的健康及抗衰老具有重要意义。
1 肠道菌群失衡与常见的肠道疾病肠道是“身体健康的第一道防线”,是人体最劳累也最容易生病的的器官。
仅在我国,每年就有3000多万人承受着慢性顽固性肠道疾病的困扰,有1.2亿人口患有不同程度的胃肠疾病,每年有超过10亿人次出现腹泻或便秘症状;每年新增大肠癌患者达40万。
另有75%的人处于“似病非病”的亚健康状态。
这些病症都与肠道菌群失衡有关。
正常健康的人体,不会引发任何肠道疾病。
但由于膳食结构不合理,工作压力过大和焦虑心情,缺乏运动,年龄增长,环境污染,抗生素滥用等原因引起肠道内有益菌数量减少,特别是滥用抗生素,广谱抗生素往往是“好坏通杀”。
长期使用,会减弱肠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导致致病菌生长,引起肠道菌群失调,导致葡萄球菌乘机大量生长繁殖,产生外毒素,引起肠道急性炎症反应,表现为腹泻、便秘、腹痛等多种胃肠道不适。
便秘是老年人常见的消化道疾病,据统计60岁以上的老年人便秘发生率为11.5%,且随着年龄的增加逐年增高。
经常便秘的人,都存在肠道菌群失调,且诱发癌症的几率比不便秘的人要高出3倍。
便秘患者容易引起肠壁细胞病变,诱发肛裂、痔疮、肠炎和肠道肿瘤,便秘是最具普遍性和代表性的病症,堪称百病之源。
长期便秘会使人体提早衰老。
腹泻主要表现为发酵性消化不良,肠炎是腹泻最突出的表现,常伴有腹疼、腹胀、恶心呕吐、发热、血便,严重脱水控制不好可危及生命。
国外流行的养生保健方法

衰老(aging)的信号通路与长寿的机制 ✓ SIRT6去乙酰化酶的研究结果受到广泛关注,该蛋白在
基因组稳定性中起作用。把SIRT6基因转移到C57BL/6J 和BALB/cOlaHsd两种品系的小鼠中,使其高表达,发 现SIRT6增加雄性小鼠的平均寿命分别为14.8%、16.9%, 但对雌性小鼠没有作用
✓ 日本森林浴起步稍迟,但发展迅速。1982年,日本引进德 国的森林疗法及俄罗斯的“芬多精科学”,组织林学、化 学、医学、健康生理学等学科专家联合实验研究后,在全 国大力倡导“森林浴”。
✓ 日本森林研究所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指出,人体在吸入杉 树、柏树等香味之后,可以达到降低血压、稳定情绪等作 用。
日本的森林浴 ✓ 日本在原有森林浴基础上提出森林疗法(forest therapy)概
念,日本森林协会将解释为:森林疗法在医学上确证了森林 浴的效果,以利用森林环境增进身心健康,预防疾病为目 的。森林疗法与森林浴只是程度上存在差别。 ✓ 目前日本各大森林浴基地和学界普遍认为,森林疗法是在 森林环境中利用五感来感受自然的风景、自然的声、色、 触感、生命力,或利用森林气候、地形、立地效果来维持 和增进人的身心健康。。
现代主要衰老学说中的绝大部分都属于现代西医学理论 范畴,可以说现代抗衰老研究的发展是以西方医学为主 导。在西医抗衰老研究中主要采用药物抗衰方法
自由基学说。自由基又称游离基,是在体内氧化代谢过程 中产生的,它是与核酸蛋白质和脂肪等物质反应生成的相 应氧化物和过氧化物。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不能完全清 除自由基,多余的自由基就会在细胞内积累并扩散到细胞 外,产生过氧化脂肪,同时还可影响遗传物质DNA或一些 酶的活性,导致机体衰老。它是当前国际抗衰老研究中的 主流理论学说
2012年8月18~19举行的第六届澳大利亚、亚洲抗衰老医 学学会年会的主题是“预防性保健及长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屏障作用 、 人体能量代谢 、 肠道微环境稳定 、 肠道及机 体的炎性和免疫反应 , 并可抑制有害病菌的繁殖和生 长 。 当肠道菌群发生紊乱时 , 人体就可能罹患急慢性 胃肠道疾病 , 如腹泻 、 便秘 、 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 等 。 肠道菌群还与肥胖 、 糖尿病 、 心血管疾病 、 骨质疏 松、 自闭症和痴呆等多种疾病有关 系, 本文就此作一综述 。 1 人体肠道菌群的组成及老年人肠道菌群的特点 人体肠道菌 群 的 数 量 从 食 道 、 胃、 空 肠、 回肠到 结肠是呈 梯 度 递 增 的 , 胃 细 菌 浓 度 小 于 10 3 CFU / 5 空 肠 细 菌 浓 度 10 CFU / 回肠细菌浓度 mL、 mL、 / 结 肠 细 菌 浓 度 达 10 1 1 ~ 10 1 2 10 6 ~ 10 7 CFU mL, [ ] / CFU mL 6 。 目前常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末端结
[ 23 ]
白和抗菌肽具有非 特 异 性 免 疫 防 御 功 能 , 其中黏蛋 白可以在肠道上皮细胞表面形成黏液层并捕获病原 菌, 防止病原菌与肠道上皮细胞表面接触 ; 而抗菌肽 可以在宿主被感染 后 的 极 短 时 间 内 控 制 、 延缓甚至
29 ] 30 ] 阻止细菌的生长 [ 。 研究 [ 发现 , 益生菌可使小鼠
7] 肠的肠道菌群 结 构 。 研 究 [ 发 现, 肠道菌群主要是 [ 5]
拟杆菌在 60 岁以上意大利老年人中减少 , 但在德国 78 ~ 94 岁的健康老年人和奥地利 70 岁 以 上 的 。 厚壁菌门与拟杆菌的数
量比值可能反映肠 道 微 生 物 的 整 体 状 态 , 厚壁菌门 但在 与拟杆菌的比值在 爱 尔 兰 老 年 人 中 是 降 低 的 , 意大利百岁 老 年 人 、 60 ~ 80 岁 的 老 年 人 和 20 ~ 40 4] 岁的成年人中却无差异 [ 。 目前我国尚没有相 关 的 数据 。 如 80 % 以上的肠 道 细 菌 是 对 人 体 有 益 的 细 菌 , 双歧杆菌 、 乳酸杆 菌 、 乳 链 球 菌 等, 但也有少数对人 体有害 , 如产气荚 膜 杆 菌 、 假 单 胞 菌、 葡萄球菌和绿 脓杆菌等 。 随着年 龄 的 增 长 , 兼性厌氧菌的数量增 如 链 球 菌、 葡 萄 球 菌、 肠 球 菌 和 肠 杆 菌 等。肠 杆 加, 菌科细菌具有潜在的致病性 , 最近 被 定 义 为 “ patho , 即细 菌 在 健 康 的 肠 道 环 境 下 浓 度 不 高 , 但 bionts” 当机体发生炎性反 应 、 抵抗力下降或衰老时大量增
1 3] 14 1 6] 加[ 。 早期研 究 [ 用 16 sRNA 基 因 测 序 分 析 发 现, 人体衰老时 , 肠道双歧杆菌的丰度和物种多样性 1 7] 减少 。 有研究 [ 发现 , 在 90 岁 以 上 的 老 年 人 中 , 双 [ 1 1] 歧杆菌的数 量 减 少 ; 但也有研究 显 示, 双歧杆菌
27 ] 种真菌 ) 感 染[ 。紧密连接( 是 tight j unction, TJ ) 维持肠道黏膜上皮 机 械 屏 障 和 通 透 性 的 重 要 结 构 。
。 健康的 饮 食 结 构 是 指 膳 食 中 含 有 较 多 的
蔬菜 、 水果 , 而含有 较 少 的 高 脂 食 物 , 这种情况下的 肠道菌群结构是普氏菌的种类和丰度比拟杆菌高 。 在衰老过程中 , 牙齿数目的减少 、 咀嚼功能的失 调、 嗅味觉的退化 、 唾 液 腺 功 能 衰 退、 肠道蠕动时间 延长 、 饮食 结 构 的 改 变 都 能 影 响 肠 道 菌 群 的 组 成 。 在一些动物模型及 小 规 模 的 人 体 研 究 中 已 证 实 , 控
2014. Vol. 21 , No. 6 中国临床医学 2014 年 12 月 第 21 卷 第 6 期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74 5
· 综述 ·
肠道菌群与衰老关系的研究进展
邬佳瑜 罗蔓 (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老年病科 , 上海 200032 )
[ 1 8]
胞共同参与阻挡 “ 的侵害 。 pathobionts” 正常 情 况 下 , 肠道菌群与肠道黏膜上皮细胞和 平共处 , 互惠互利 , 通 过 精 密 的 调 控 机 制, 二者处于 动态平衡状态 ; 但在病理状态或衰老时 , 促进炎性反 应的 “ 逃 脱 了 免 疫 监 视, 使人体处于高 pathobionts” 炎性反应状态 , 并最终影响到胃肠道微生物的平衡 。 肠道上皮 细 胞 的 杯 状 上 皮 细 胞 、 潘 氏 细 胞、 M 细胞和内分泌细胞 组 成 完 整 的 肠 道 细 胞 屏 障 , 其作 为固有免 疫 系 统 在 第 一 线 防 止 病 原 微 生 物 入 侵 肠 道 。 缺乏髓 样 分 化 因 子 MyD88 的 小 鼠 易 被 35 种 病原菌 ( 包 括 19 种 细 菌 、 7 种 病 毒、 5 种寄生虫和 4
。
近年 来 , 有研究发现肠道菌群与衰老有密切关
由厚壁 菌 门 和 拟 杆 菌 门 ( 组 成, 此外还 90 % ~ 99 % )
基金 项 目 : 黎介寿院士肠道屏障研究专项基金( 编 号: LJS 2009098) 通讯作者 罗蔓 , E mail:luo. man@ zs hospital. sh. cn
[ 25 ]
。肠道相关淋巴组织
调 。 衰老时肠道黏 膜 的 免 疫 功 能 发 生 了 改 变 , 包括
32 ] 1 1] 。 Biagi 等 [ 对 肠道抗原特异性 IgA 抗体的减少 [
( 监督着这 associated lymphatic tissue, GALT) gut 些微生物 , 同时肠道 黏 膜 上 皮 细 胞 通 过 监 测 肠 道 微 生物的密度与 距 离 来 协 同 参 与 GALT 介 导 的 免 疫 26 ] 反应和免 疫 耐 受 [ 。肠道菌群定植在远离肠道上 皮细胞的黏液层里 , 对于这些共生菌 , 肠道上皮细胞 发出耐受信号 , 使局部树突状细胞免疫耐受 。 但是 , 当各种原因导致这 种 平 衡 被 打 破 时 , 上皮细胞递呈 抗原给天然 CD4 + T 细 胞 , 使其成为具有促炎作用 的 CD4 + T 辅 助 细 胞 ( ; 同 时, TH 1 、 TH 2 和 TH 1 7 ) 上皮细胞 也 将 抗 原 递 呈 给 B 淋 巴 细 胞 , 使其分泌 IgA 到浆细胞 。 2 个 IgA 分子在浆细胞间 隙 合 并 成 胃肠道特有的分泌型 sIgA, 最终被释放到肠上皮细
[ 28 ]
普拉梭菌和直肠真 杆 菌 产 生 丁 酸 , 这两种菌分别来 自梭状芽孢杆菌 Ⅳ 和 Ⅹ Ⅳ a。 丁 酸 能 通 过 表 观 遗 传 调节和肠道屏障作 用 等 发 挥 抗 癌 、 抗炎及调节衰老 作用 。 对肠道菌群 组 成 进 行 分 析 发 现 , 杂食老年人 梭状芽孢 杆 菌 Ⅳ 和 Ⅹ Ⅳ a 的 比 例 低 于 素 食 老 年 人 , 肠道丁酸的产生量也较少
。
此外 , 居住环境也影响着老年人肠道菌群的组 成 。 相对于住院老 年 人 , 居家护理老年人的肠道双
24 ] 歧杆菌的物种多样性较好 、 平 均 数 量 较 高[ 。双歧
的 分 泌 增 加, 前者对 回肠 sIgA 和白介素 10 ( IL 10 ) 病原体产生非特异 性 固 有 免 疫 , 后者是抗炎性细胞 因子 , 可以调节炎性反应 。 此外 , 肠道菌群可以对肠 黏膜的抗原提呈起 活 化 作 用 , 如对小鼠骨髓树突状 细胞与乳酸杆菌共同培养 , 结果发现 , 组织相容性复 合体 Ⅱ 类 ( 和 CD86 的 表 达 增 加 , 表明乳 MHC Ⅱ) 酸杆菌促进了小鼠树突状细胞的成熟和分化 。 免疫 衰 老 即 当 人 类 衰 老 时 , 固有免疫和适应性
[ 3] [ 4] 为“ 超级有机体 ” ( meta organisms) 。 肠道微生物一 方面利用胃肠道里的食物残渣为人体提供各 种维生
有放线菌门 ( 、 变形菌门 ( 、 疣 3 % ~ 1 5 %) 1 % ~ 20 % ) 微菌门 ( 、 梭 杆 菌 门、 螺旋体门和黏胶球形菌 0. 1 %) 门。 厚壁菌主要由梭菌 Ⅹ Ⅳ a 和 Ⅳ ( 组 50 % ~ 80 % ) 8 1 1] 发现 , 梭 菌 Ⅹ Ⅳ a( 也称为产气荚膜梭 成 。 研究 [ 菌或真杆菌相关菌株 ) 在 74 ~ 94 岁的健康日本老年 人、 60 岁以上的意 大 利 人 、 70 岁 以 上 的 芬 兰 人 和 意 大利的百岁老年人中减少 , 而在 60 岁以上的德国老 年人中却是增加的 。 梭菌 Ⅳ 的子群普拉梭菌已被证 实与衰老有关 , 其在意大利的 60 岁以上老年人和百 岁老年人中是减 少 的 , 但 在 法 国、 德 国、 瑞典和爱尔
21] 22 ] 。 研究 [ 已证实 , 素食可促进人类肠道的 康状况 [
ZO 1 和 ZO 2 是 重 要 的 紧 密 连 接 蛋 白 。 在 T84 单 层肠道上 皮 细 胞 模 型 中 , 大 肠 杆 菌 EcN 通 过 上 调 来加固和修复肠道屏障 。 ZO 1 和 ZO 2 的 表 达, 一些正常菌群与肠道黏膜上皮细胞结合产生的黏蛋
中图分类号 R 339 . 3 + 8 文献标识码 A
Progress in Research on the Association of Intestinal Microbiota with Aging WU J ia y u LUO Man De Zhong shan Hos p ital , Fudan Universit y , Shang hai 200032 , China p artment o f Gerontolo gy , 肠道微生物的重要性已经得到公认 , 它 近年来 , [ 1] 们是影响人体健康且与人类共同进化的共生菌 。 人体肠道的共生菌种类繁多 , 有 500 ~ 1000 种 , 数量 [ 8 6 2] 达 10 个 , 而 人 体 自 身 的 体 细 胞 不 足 10 个 。 人 类肠道细菌基因组计划证明人体 肠 道 菌 群 约 有 300 万个基因 , 而人体细胞核内的基因约有 2 万个 , 肠道 菌群的基因数量约为人体基因数量的 1 50 倍 。 肠道微生物和人体为互利共生的关系 , 近年被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