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菌群调节剂的研究进展
脂肪肝的治疗进展最新的研究和疗法

脂肪肝的治疗进展最新的研究和疗法脂肪肝是一种常见的肝脏疾病,其特征是肝细胞内积聚了过多的脂肪。
长期发展下去,脂肪肝可能引发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癌。
近年来,关于脂肪肝的治疗研究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本文将介绍最新的治疗方法和研究成果。
一、生活方式干预脂肪肝的治疗中,生活方式的改变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合理的饮食、适量的运动,可以有效改善脂肪肝患者的病情。
1. 饮食调控控制饮食摄入量是改善脂肪肝的首要步骤。
建议患者减少高糖、高脂肪和高盐的饮食,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
优选水果、蔬菜、全谷类、低脂乳制品等健康食品,限制糖分、油脂和盐的摄入量。
2. 运动适量的有氧运动有助于改善脂肪肝患者的代谢状况。
每日进行30分钟至1小时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可以有效促进脂肪的燃烧,减少肝脂肪堆积。
二、药物治疗除了生活方式干预外,药物治疗也是脂肪肝的重要手段。
下面介绍几种最新的药物治疗方法。
1. 脂肪酸还原药脂肪酸还原药作为治疗脂肪肝的创新药物,可以通过降低肝脂肪合成和增加脂肪酸氧化的方式改善脂肪肝病变。
研究发现,脂肪酸还原药在治疗脂肪肝中具有一定的疗效,但其长期疗效和安全性仍需进一步研究。
2. 肠道菌群调节剂肠道菌群在脂肪肝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肠道菌群失调可能导致脂肪肝的产生。
因此,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的药物也成为脂肪肝治疗的新方向。
近年来,一些研究表明,调节肠道菌群可以改善脂肪肝患者的肝功能和脂肪代谢。
三、新兴治疗方法除了传统的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外,还有一些新兴的治疗方法在脂肪肝的研究中被提出。
1. 抗氧化治疗氧化应激是脂肪肝患者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抗氧化治疗因此成为一种新的疗法。
通过提供足够的抗氧化剂,可以减轻氧化应激对肝细胞的损伤,从而改善脂肪肝的病情。
2. 基因治疗基因治疗在脂肪肝的研究中也逐渐受到关注。
通过调节关键基因的表达,可以干预脂肪肝的发生和发展。
然而,基因治疗涉及复杂的机制和安全性问题,目前仍处于实验阶段,需进一步研究。
肠道菌群与人体健康的研究进展

Advances in Clinical Medicine 临床医学进展, 2021, 11(5), 2221-2227Published Online May 2021 in Hans. /journal/acmhttps:///10.12677/acm.2021.115319肠道菌群与人体健康的研究进展杨丽萍1,马臻棋2*,王学红2,马文霞1,李惠11青海大学研究生院,青海西宁2青海大学附属医院消化内科,青海西宁收稿日期:2021年4月21日;录用日期:2021年5月7日;发布日期:2021年5月25日摘要肠道菌群是在人体消化系统中蕴藏着的数万亿的微生物,其形成和增殖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宏基因组学研究的深入,人们对肠道菌群及其潜在作用的认识也日益加深。
大量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对人体健康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但当肠道菌群紊乱时可以改变肠道的通透性、消化和代谢以及免疫应答等,从而导致许多疾病的发生,本文阐明了影响肠道菌群的因素,并探讨了肠道菌群紊乱与人体健康、疾病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肠道菌群,影响因素,人体健康,疾病Research Progress of Intestinal Floraand HealthLiping Yang1, Zhenqi Ma2*, Xuehong Wang2, Wenxia Ma1, Hui Li11Graduate School of Qinghai University, Xining Qinghai2Department of Gastroenterology, Qinghai University Affiliated Hospital, Xining QinghaiReceived: Apr. 21st, 2021; accepted: May 7th, 2021; published: May 25th, 2021AbstractIntestinal flora is a kind of trillions of microorganisms in human digestive system, whose forma-tion and proliferation are affected by many factors.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e-*通讯作者。
肠道菌群与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进展

㊃综述㊃通信作者:苏亚楠,E m a i l :j m s d s yn @163.c o m 肠道菌群与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进展马光宇1,宋崇东1,韩语纯1,张荣福1,张 哲2,程 爽3,苏亚楠4(1.佳木斯大学医学部临床医学院,黑龙江佳木斯154002;2.佳木斯大学医学部康复医学院,黑龙江佳木斯154002;3.佳木斯大学医学部护理学院,黑龙江佳木斯154002;4.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学教科部,黑龙江佳木斯154002) 摘 要:近年来发现肠道菌群与阿尔茨海默症(A l z h e i m e r s d i s e a s e ,A D )有着密切联系㊂肠道菌群通过微生物-肠-脑轴调节神经元的发育,而肠道菌群紊乱则导致神经系统疾病,如A D ㊂肠道菌群失调引起的中枢神经功能紊乱㊁慢性炎症㊁β-样淀粉蛋白(a m y l o i d β-p r o t e i n ,A β)沉积㊁递质失衡和氧化应激等都会加重A D 进展㊂益生元㊁益生菌㊁中医药㊁粪菌移植㊁抗生素和特定饮食方式可能是A D 防治和治疗的潜在靶点,幽门螺杆菌感染㊁慢性噪声和铝是A D 的潜在危险㊂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肠杆菌科;代谢;微生物学中图分类号:R 593.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583X (2021)02-0174-05d o i :10.3969/j.i s s n .1004-583X.2021.02.016 阿尔茨海默病(A l z h e i m e r sd i s e a s e ,A D )是在记忆㊁认知等方面存在严重缺陷的常见神经退行性疾病㊂A D 发病机制包括β-样淀粉蛋白(a m yl o i d β-p r o t e i n ,A β)过度聚集㊁t a u 蛋白过度磷酸化导致神经原纤维缠结(n e u r o f i br i l l a r y t a n gl e s ,N F T s )㊁神经炎症㊁糖基化终产物(a d v a n c e d g l y c a t i o n e n d pr o d u c t s ,A G E s )与其受体晚期糖基化终产物(r e c e p t o r o f a d v a n c e d g l y c a t i o n e n d pr o d u c t s ,R A G E )相互作用导致的脑细胞损伤等,但A D 发病机制至今还尚未完全研究清楚[1]㊂随着研究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肠道菌群失调与A D 有关[2]㊂本文就肠道菌群目前在A D 发病相关机制及治疗进展阐述,以期为微生物-肠-脑轴与A D 相关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㊂1 肠道菌群失调与A D对A D 与非A D 患者粪便菌群与血液炎性因子比较,A D 患者粪便菌群组成中具有抗炎作用的直肠真杆菌丰度减少,而促炎作用的志贺菌丰度增加,且与炎性因子水平和A D 严重程度呈正相关[3],菌群多样性改变可能触发神经炎症㊁A β聚集和t a u 蛋白病变㊂在人类衰老过程中,也发现了似A D 菌群样改变,肠道益生菌减少,促炎菌增加[4]㊂A D 患者肠道菌群组成与人类肠道菌群生理演替基本相符,或许可以证明为什么A D 是年龄相关疾病,老人易高发㊂2 肠道菌群代谢产物与A D2.1 短链脂肪酸(s h o r t -c h a i n f a t t y a c i d s ,S C F A ) 研究发现,A D 患者肠道S C F A 显著减少[4]㊂S C F A是结肠微生物降解膳食纤维的产物,有利于调节糖脂代谢㊁肠道菌群平衡㊁免疫力和促进神经递质释放,抗衰老等[5]㊂S C F A 可经肠道进入血液循环,并依赖单羧酸转运体通过血脑屏障(b l o o d -b r a i n b a r r i e r ,B B B ),影响大脑功能[6]㊂A D 广泛存在组蛋白去乙酰化,乙酰基通过组蛋白乙酰转移酶添加到组蛋白高度保守的N 端L -赖氨酸残基,并通过组蛋白脱乙酰基酶(h i s t o n ed e a c e t yl a s e ,H D A C )除去,H D A C 抑制剂可改善记忆力㊁衰老㊁脑损伤㊁p 25介导的神经元丢失和A β沉积,S C F A 中丁酸钠是H D A C 抑制剂,可参与学习的基因的表达,恢复海马组蛋白乙酰化水平,改善晚期A D 记忆功能[7-8]㊂S C F A 有助于调节小胶质细胞的活化,在调节神经免疫过程中存在潜在益处,对A D 起重要作用,缺乏S C F A 受体F F A R 2的无菌小鼠,小胶质细胞活化相关基因M a p k 8㊁F c g r 2β㊁白细胞介素(i n t e r l e u k i n ,I L )-1α)㊁C D 86等表达下调,小胶质细胞功能缺陷,喂养S C F A 后,小鼠大脑皮质正常小胶质细胞密度恢复,S C F A 缺乏或肠道菌群紊乱可能引起神经免疫障碍[9]㊂并且,小胶质细胞对于清除A β沉积物是至关重要的,S C F A 缺乏可能导致A β清除障碍,引起A D 的发生[10],小胶质细胞活化异常或许可以通过肠道菌群或S C F A 得到一定程度的纠正,缓解A D ㊂2.2 脂多糖(l i p o p o l ys a c c h a r i d e s ,L P S ) 为胃肠道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结构成分,可经受损肠黏膜屏障进入血液循环,并可通过B B B ,对神经元具有促炎作用物质㊂Z h a o 等[11]首次报道了A D 海马和上颞叶新皮层中L P S 的存在,与年龄匹配的对照组相比,L P S 水平从新皮层的两倍增加到海马区的3倍,㊃471㊃‘临床荟萃“ 2021年2月20日第36卷第2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 ,F e b r u a r y 20,2021,V o l 36,N o .2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晚期A D海马病例样本中的L P S可超过年龄匹配对照组的26倍,可见A D与L P S的过度分泌存在较为密切的关联㊂L P S可激活氧化应激,产生活性氧,破坏B B B,引起细胞氧化㊁萎缩㊁突触相关蛋白破坏和丧失,促进神经元变性[12]㊂L P S也可触发神经炎症反应,激活T o l l样受体4(T o l l-l i k er e c e p t o r4,T L R4)导致小胶质细胞过度活化,产生过多I L㊁肿瘤坏死因子-α㊁N O,增强N-甲基-D-天冬氨酸(NM D A)受体介导的细胞毒性作用,导致不可逆性A D病理性改变和认知记忆功能障碍[13]㊂而血清中I L-1㊁I L-6㊁转移生长因子等促炎因子的升高,可加速t a u蛋白磷酸化,降低突触可塑性,导致认知度障碍[14]㊂并且,脆弱拟杆菌(B a c t e r o i d e s f r a g i l i s,B F)的L P S可通过B B B进入神经细胞质,活化促炎性转录因子核蛋白(N F-κB),激活m i c r o R N A-146a和m i c r o R N A-155的多个N F-κB结合位点,使m i R N A-146a和m i R N A-155显著上调,随后下调m i R N A-146a-m i R N A-155调节的补体因子H m R N A靶点,下调的S C F H可激活补体系统,导致神经炎症[15]㊂L P S过度释放导致的小胶质细胞和补体系统激活,可能是介导神经炎症作用的重要因素之一,并且L P S已经应用于A D造模,进一步为L P S导致A D的炎症学说提供了证据㊂2.3 Aβ根据 Aβ假说 ,Aβ肽在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中的积累是驱动A D的主要因素㊂肠道内鼠伤寒沙门菌㊁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细菌可产生Aβ[16],A D 胃肠道黏膜和B B B都具有高通透性[17],肠道承受不住Aβ压力,进入血液并在脑内积累,造成神经损伤,促A D病发㊂并且,细菌Aβ通过T L R2介导小胶质细胞活化,引起I L-17A和I L-22水平升高,活化T L R2触发N F-κB信号转导和环氧酶2(C O X2)活化,诱导炎症反应,细胞吞噬作用,加重脑损伤[18]㊂有趣的是,A D模型中过量的Aβ42肽也可激活小胶质细胞T L R2介导炎症反应[19],细菌Aβ与人Aβ有相同的免疫原性,共激活小胶质细胞,因此细菌Aβ的过渡积累能够加重A D的炎症反应,两者起到协同作用㊂已有证据表明,L P S糖脂对神经元核膜具有异常高的亲和力,而且Aβ42会促进L P S进入脑神经元细胞核,进入核后下调神经元特异性成分神经丝蛋白L和突触蛋白1,导致神经功能缺陷,诱发A D[20]㊂2.4神经递质研究发现,肠道内双歧杆菌㊁乳酸杆菌等有益菌具有将谷氨酸转化为γ-氨基丁酸(γ-a m i n o b u t y r i c a c i d,G A B A)的能力,肠道的有益菌减少,会减少内源性G A B A的产生,而大脑中G A B A 信号的异常与认知障碍㊁A D㊁焦虑和抑郁有关[21]㊂此外,有研究表明,肠道菌群还可以改变与突触可塑性的蛋白质和受体[22],肠道菌群可以通过影响鸟尿氨酸途径等调节机制的神经递质功能变化,或通过改变大脑中S C F A的含量来调节中枢神经系统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功能㊂但是,细菌性神经递质如何调节大脑功能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具体机制还尚未明确㊂3肠道微生态调节在A D的应用3.1益生元㊁益生菌研究表明大量摄入益生菌和益生元,能提高神经认知能力并降低A D病发风险㊂P i s t o l l a t o等[23]给A D动物喂养低聚果糖后,发现脑内神经元凋亡数目减少,t a u蛋白磷酸化减少和Aβ42表达下调㊂临床盲选A D患者60例,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分别给予12周的牛奶(对照组)和益生菌(治疗组)治疗,两组分别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 S E)评分,以评估益生菌对A D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经过治疗后,治疗组MM S E评分有所改善[24]㊂并且,用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可减少海马区注射Aβ42大鼠的脑内Aβ沉积,促进超氧化物歧化酶(S O D)生成,降低血清丙二醛(MA D)水平,因此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可改善A D记忆㊁学习缺陷和氧化应激[25]㊂益生元与益生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延缓A D的进展,显示出了其可能治疗A D潜力,这种治疗的成本可能相对便宜且无不良反应,或许可以与临床治疗A D药物合用,以起到协同治疗作用㊂3.2中医药其调节肠道菌群优势逐渐被发现,巴戟天低聚果糖对A D产生有益作用,可增加S O D,过氧化氢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 S H-P x)活性改善氧化应激,提高乙酰胆碱调节胆碱能系统,改善钠钾三磷酸腺苷酶(N a+/K+-A T P a s e)活性增加脑能量代谢,降低脑组织肿胀㊁神经元凋亡㊁下调Aβ1-42表达,以改善A D症状[26]㊂同时,影响肠道形态㊁黏蛋白和肠道通透性,降低厚壁菌门,增加嗜黏蛋白阿克曼菌㊁B F,罗斯菌,双歧杆菌属等有益菌丰度,维持菌群多样性与稳定性[27]㊂另外,芍药当归散可增加A P P/P S N转基因A D小鼠肠道菌群中的乳酸杆菌科的丰度,降低幽门螺杆菌(H e l i c o b a c t e r p y l o r i, H p)属㊁黏液性细菌相对丰度,升高5-羟色胺(5-h y d r o x y t r y p t a m i n e,5-H T)与G A B A水平[28]㊂中医药的双重机制对于A D的治疗可起到协同作用,可以说是潜在的微生态调节剂和治疗药物,也可能成为A D治疗的新靶点㊂3.3粪菌移植(f e c a l m i c r o b i o t at r a n s p l a n t a t i o n,F MT)近年来,F MT确实给菌群失调类疾病的治㊃571㊃‘临床荟萃“2021年2月20日第36卷第2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F e b r u a r y20,2021,V o l36,N o.2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疗带来了新的方向,将正常菌群移植到菌群失调个体肠道中以达到平衡菌群的目的㊂杨璐等[29]将A P P+转基因小鼠施行F MT,F MT可下调脑内P21㊁P53㊁S i r t1等衰老相关蛋白的表达,并减少脑内Aβ沉积,可见F MT能延缓A D的衰老过程,改善认知㊂国外一项类似研究显示,A D L P A P T转基因小鼠肠道菌群失调,肠黏膜受损,并患有慢性肠道和全身炎症,将正常小鼠粪便移植到A D L P A P T小鼠,改善了Aβ沉积,N F T s,记忆缺陷和神经㊁肠道炎症[30]㊂F MT的治疗手段在实验动物身上取得了很好疗效,是很有前景的治疗方法,但由于证据有限,并未找到临床相关研究,仍需要验证㊂4饮食条件与A D4.1膳食纤维膳食纤维来源的S C F A可干扰Aβ1-40和Aβ1-42肽组装成神经毒性Aβ聚集体,抗Aβ聚集效力依次为:戊酸>丁酸>丙酸,并且一定程度上也干扰α-突触核蛋白和t a u蛋白的组装,对A D起保护作用[31]㊂老年人咀嚼能力下降,膳食纤维吸收少,细菌结肠发酵能力下降,导致S C F A吸收少,可能加重A D㊂膳食纤维饮食可助于预防或缓解对A D的抵抗力,S C F A改善A D的其他机制仍需要探索,膳食纤维治疗A D是可行性的,并且开发支持戊酸生成的膳食纤维制剂是有必要的㊂4.2改良的地中海生酮饮食(MMK D)饮食结构可能在A D的进程中起重要作用,含有高饱和脂肪和简单碳水化合物的饮食模式可增加罹患A D风险,而多不饱和脂肪酸㊁蔬菜㊁水果和蛋白质含量高瘦肉饮食则降低了风险[32]㊂MMK D是在生酮饮食基础上增加蔬菜和水果的摄入量和源自健康来源(如橄榄油和鱼)的脂肪和蛋白质,MMK D可调节轻度认知障碍受试者的肠道微生物组和S C F A,有助于维持和恢复肠道微生物的稳态[33]㊂可见,特定饮食条件肠道微生物组的主要调节剂之一,MMK D有助于降低A D风险㊂5抗生素与A D抗生素可以减少因肠道菌群失调而引起的神经炎症,对A D产生有益效果,包括神经保护作用㊁抗炎㊁抗t a u蛋白磷酸化㊁抗Aβ和抗胆碱能作用㊂在A D动物模型中给予利福平,可降低脑Aβ和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34]㊂B u d n i等[35]发现米诺环素也有类似作用㊂此外,雷帕霉素除了可以减少Aβ聚集㊁小胶质细胞的活化㊁t a u蛋白磷酸化外,可作为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抑制剂,改善A D认知缺陷[36]㊂由此推测抗生素治疗A D是可行的,关键因素是鉴定与A D相关的肠道微生物群,研发具有选择性的抗生素是极其重要的,目前,还没有发现A D 中哪些类型的肠道微生物发生改变的确切证据㊂尽管有这些发现,但抗生素耐药性也存在着较大的风险㊂值得注意的是,有证据表明抗生素可致A D,施用抗生素混合物的年轻小鼠,其肠道菌群组成改变和促炎因子增加,并永久性改变其记忆与认知功能[37]㊂6H p与A DH p属于变形菌门,是肠道常见的致病菌㊂经研究发现,A D患者存在H p感染,H p感染的A D患者MM S E评分较低,与较严重的精神认知障碍相对应,并且脑脊液和血清中H p特异性I g G抗体效价与A D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38]㊂H p可释放促炎性分子和诱导活性氧导致B B B破坏和神经细胞凋亡[39]㊂H p滤液还可激活神经母细胞瘤细胞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 S K-3β),导致t a u蛋白过度磷酸化[40]㊂这表明根除H p可能预防和缓解A D的进展,因此其根除可能提高学习记忆,改善A D的认知障碍㊂7环境危害因素与A D7.1慢性噪声慢性噪声会导致持续神经炎症㊁Aβ沉积㊁t a u蛋白磷酸化和A D样认知功能障碍[41],持续性环境慢性噪声暴露可能会增加罹患A D的风险㊂并且,慢性噪声暴露也可导致肠和脑内皮屏障功能障碍,肠道菌群失调,血液G A B A和5-H T降低,增加炎性介质水平,施行F MT后症状得到缓解[42]㊂这为慢性噪声暴露与微生物-肠-脑轴之间存在密切联系提供了证据:肠道菌群可能是慢性噪声作用靶点,引起肠道菌群改变,导致A D相关的神经递质和炎症异常,促进A D样变化;肠道菌群失调与慢性噪声可能对A D伤害起协同作用;调节肠道菌群可能是防止或减缓慢性噪声暴露导致A D的干预措施㊂7.2铝人类可通过食物㊁食品添加剂㊁饮用水和铝器具等接触铝㊂流行病学表明,铝是A D发病机理中的环境因素之一,高浓度的铝会增加Aβ聚集和沉积,激活N F-κB增加炎症信号,也可引起氧化应激㊁细胞凋亡㊁基因表达缺陷等[43]㊂研究表明,铝可诱导人胃肠道菌群B F的L P S的产生,可知铝促炎特性不仅可以通过铝本身介导,还可以通过刺激肠道菌群促进生成L P S来介导[44]㊂肠道菌群与A D的发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1)肠道细菌代谢产物S C F A,可改善学习与记忆功能,抗衰老,调节小胶质细胞活化,对神经起保护功能,缺乏可加重A D㊂(2)肠道菌群促炎产物L P S㊁Aβ可㊃671㊃‘临床荟萃“2021年2月20日第36卷第2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F e b r u a r y20,2021,V o l36,N o.2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能是A D脑内炎症的诱发因素,都是R A G E和T L R 受体的强激活剂,受体共激活会放大炎症信号,导致A D持续慢性炎症㊂(3)有益细菌产生的细菌源性神经递质,可影响大脑活动水平,其减少可增加患A D 风险㊂(4)以减少肠道菌群失调介导的神经炎症为出发点,利用微生态调节剂(益生元㊁益生菌㊁中医药㊁F MT)调整A D患者肠道菌群紊乱或使用抗生素和特点饮食进行预防性和治疗性干预,可能缓解A D 脑内炎症㊂(5)要注意H p,慢性噪声因素对A D直接或间接影响㊂参考文献:[1]J a g u s t W.I m a g i n g t h e e v o l u t i o n a n d p a t h o p h y s i o l o g y o fA l z h e i m e r d i s e a s e[J].N a tR e vN e u r o s c i,2018,19(11):687-700.[2]J i a n g C,L i G,H u a n g P,e ta l.T h e g u t m i c r o b i o t a a n dA l z h e i m e r sd i s e a s e[J].JA l z h e i m e r sD i s,2017,58(1):1-15.[3] C a t t a n e oA,C a t t a n eN,G a l l u z z i S,e t a l.A s s o c i a t i o no f b r a i na m y l o i d o s i s w i t h p r o-i n f l a mm a t o r y g u tb ac t e r i a lt a x a a n dp e r i p h e r a l i n f l a mm a t i o n m a r k e r s i n c o g n i t i v e l y i m p a i r e de l d e r l y[J].N e u r o b i o lA g i n g,2017,49:60-68.[4] Z h u a n g Z Q,S h e nL L,L iWW,e t a l.G u tm i c r o b i o t a i s a l t e r e di n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A l z h e i m e r sd i s e a s e[J].J A l z h e i m e r s D i s,2018,63(4):1337-1346.[5] M a c f a r l a n eG T,M a c f a r l a n e S.B a c t e r i a,c o l o n i c f e r m e n t a t i o n,a n d g a s t r o i n t e s t i n a l h e a l t h[J].JA O A C I n t,2012,95(1):50-60.[6] V i j a y N,M o r r i sM E.R o l e o fm o n o c a r b o x y l a t e t r a n s p o r t e r s i nd r u g de l i v e r y t o t h e b r a i n[J].C u r r P h a r m D e s,2014,20(10):1487-1498.[7] G o v i n d a r a j a n N,A g i s-B a l b o a R C,W a l t e rJ,e ta l.S o d i u mb u t y r a t e i m p r o v e sm e m o r y f u nc t i o n i na nA l z h e i m e r sd i se a s em o u s e m o d e l w h e n a d m i n i s t e r e d a t a n a d v a n c e d s t a g e o fd i se a s e p r o g r e s s i o n[J].JA l z h e i m e r sD i s,2011,26(1):187-197.[8] B o u r a s s a MW,A l i m I,B u l t m a n S J,e t a l.B u t y r a t e,n e u r o e p i g e n e t i c s a n d t h e g u tm i c r o b i o m e:C a n a h i g h f i b e r d i e ti m p r o v e b r a i nh e a l t h[J].N e u r o s c i L e t t,2016,625:56-63.[9] E r n y D,d e A n g e l i s A L H,J a i t i n D,e ta l.H o s t m i c r o b i o t ac o n s t a n t l y c o n t r o lm a t u r a t i o na nd f u n c t i o no fm i c r o g l i a i nt h eC N S[J].N a tN e u r o s c i,2015,18(7):965-977.[10] D o e n s D,F e r nán d e z P L.M i c r o g l i a r e c e p t o r s a n d t h e i ri m p l i c a t i o n s i nt h er e s p o n s et o a m y l o i dβf o r A l z h e i m e r'sd i se a s e p a t h o g e n e s i s[J].JN e u r o i nf l a mm a t i o n,2014,11:48.[11] Z h a oY,J a b e rV,L u k i w W J.S e c r e t o r y p r o d u c t s o f t h e h u m a nG I t r a c tm i c r o b i o m e a n d t h e i r p o t e n t i a l i m p a c t o nA l z h e i m e r sd i se a s e(A D):D e t e c t i o nof l i p o p o l y s a c c h a r i d e(L P S)i n A Dh i p p o c a m p u s[J].F r o n tC e l l I n f e c tM i c r o b i o l,2017,7:318.[12] B a r t o nS M,J a n v eV A,M c C l u r eR,e t a l.L i p o p o l y s a c c h a r i d ei n d u c e do p e n i n g o ft h eb l o o db r a i nb a r r i e ro na g i n g5X F A Dm o u s em o d e l[J].JA l z h e i m e r sD i s.2019,67(2),503-513.[13] A z i zQ,D o réJ,E mm a n u e l A,e ta l.G u t m i c r o b i o t aa n dg a s t r o i n t e s t i n a l h e a l t h:c u r r e n t c o n c e p t s a n d f u t u r ed i r e c t i o n s[J].N e u r o g a s t r o e n t e r o lM o t i l,2013,25(1):4-15.[14] W a n g MM,M i a oD,C a oX P,e t a l.I n n a t e i mm u n e a c t i v a t i o ni nA l z h e i m e r sd i s e a s e[J].A n n T r a n s l M e d,2018,6(10):177.[15] A l e x a n d r o v P,Z h a i Y,L i W,e ta l.L i p o p o l y s a c c h a r i d e-s t i m u l a t e d,N F-k B-,m i R N A-146a-a n dm i R N A-155-m e d i a t e dm o l e c u l a r-g e n e t i c c o mm u n i c a t i o n b e t w e e n t h e h u m a ng a s t r o i n t e s t i n a l t r a c t m i c r o b i o m e a n d t h e b r a i n[J].F o l i aN e u r o p a t h o l,2019,57(3):211-219.[16]I a d a n z aM G,J a c k s o n M P,H e w i t tE W,e t a l.An e we r a f o r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a m y l o i d s t r u c t u r e s a n d d i s e a s e[J].N a t R e vM o lC e l l B i o l,2018,19(12):755-773.[17] M a r q u e sF,S o u s a J C,S o u s aN,e t a l.B l o o d-b r a i n-b a r r i e r s i na g i n g a n di n A l z h e i m e r's d i s e a s e[J].M o l N e u r o d e g e n e r.2013,8:38.[18] H i l l J M,L u k i w W J.M i c r o b i a l-g e n e r a t e d a m y l o i d s a n dA l z h e i m e r s d i s e a s e(A D)[J].F r o n tA g i n g N e u r o s c i,2015,7:9.[19] Y uY,Y eR D.M i c r o g l i a lAβr e c e p t o r s i nA l z h e i m e r s d i s e a s e[J].C e l lM o lN e u r o b i o l,2015,35(1):71-83.[20] L u k i w W J,L i W,B o n d T,e t a l.F a c i l i t a t i o n o fg a s t r o i n t e s t i n a l(G I)t r a c t m i c r o b i o m e-d e r i v e dl i p o p o l y s a c c h a r i d e(L P S)e n t r y i n t o h u m a n n e u r o n s b ya m y l o i db e t a-42(Aβ42)p e p t i d e[J].F r o n t C e l l N e u r o sc i,2019,13:545.[21]S o l a s M,P u e r t a E,R a m i r e z M J.T r e a t m e n t o p t i o n si nA l z h e i m e r'sd i s e a s e:t h e G AB A s t o r y[J].C u r rP h a r mD e s,2015,21(34):4960-4971.[22] M a q s o o dR,S t o n eTW.T h e g u t-b r a i na x i s,B D N F,NM D Aa n dC N Sd i s o r d e r s[J].N e u r o c h e m R e s,2016,41(11):2819-2835.[23] P i s t o l l a t oF,I g l e s i a sR C,R u i zR,e t a l.N u t r i t i o n a l p a t t e r n sa s s o c i a t e d w i t ht h e m a i n t e n a n c eo fn e u r o c o g n i t i v ef u n c t i o n sa n d t h e r i s ko f d e m e n t i a a n dA l z h e i m e r s d i s e a s e:Af o c u so nh u m a n s t u d i e s[J].P h a r m a c o lR e s,2018,131:32-43.[24] A k b a r i E,A s e m iZ,D a n e s h v a rK a k h a k iR,e ta l.E f f e c to fp r o b i o t i c s u p p l e m e n t a t i o no nc o g n i t i v e f u n c t i o na n d m e t a b o l i c s t a t u s i nA l z h e i m e r sd i s e a s e:a r a n d o m i z e d,d o u b l e-b l i n da n dc o n t r o l l ed t r i a l[J].F r o n tA g i n g Ne u r o s c i,2016,8:256.[25] N i kA z m S A,D j a z a y e r iA,S a f a M,e ta l.L a c t o b a c i l l ia n db i f i d o b ac t e r i aa m e l i o r a t e m e m o r y a n dl e a r n i n gdef i c i t s a n do x i d a t i v e s t r e s si nβ-a m y l o i d(1-42)i n j e c t e dr a t s[J].A p p l P h y s i o lN u t rM e t a b,2018,43(7):718-726. [26] C h e n D,Z h a n g P,L i n L i,e t a l.P r o t e c t i v e e f f e c t o fo l i g o s a c c h a r i d e sf r o m M o r i n d a o f f i c i n a l i s o n b e t a-a m y l o i d-i n d u c e dd e m e n t i a r a t s[J].Z h o n g g u o Z h o n g Y a o Z a Z h i,2013,38(9):1306-1309.[27] C h e n D,Y a n g X,Y a n g J,e t a l.P r e b i o t i c e f f e c t o fF r u c t o o l i g o s a c c h a r i d e sf r o m M o r i n d a o f f i c i n a l i s o n A l z h e i m e r sd i se a s e i n r o d e n tm o d e l s b y t a r g e t i n g t h em i c r o b i o t a-g u t-b r a i na x i s[J].F r o n tA g i n g N e u r o s c i,2017,9:403.㊃771㊃‘临床荟萃“2021年2月20日第36卷第2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F e b r u a r y20,2021,V o l36,N o.2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28]杨玉芳.当归芍药散对A P P/P S N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及分子机制[D].皖南医学院,2016. [29]杨璐,李庆华,许玲,等.粪菌移植对阿尔茨海默病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7,52(6): 702-706.[30] K i m M,K i m Y,C h o i H,e t a l.T r a n s f e r o f a h e a l t h ym i c r o b i o t a r e d u c e s a m y l o i d a n d t a u p a t h o l o g y i n a nA l z h e i m e r s d i s e a s ea n i m a l m o d e l[J].G u t,2020,69(2):283-294.[31] H oL,O n oK,T s u j iM,e ta l.P r o t e c t i v er o l e so f i n t e s t i n a lm i c r o b i o t a d e r i v e d s h o r tc h a i n f a t t y a c i d si n A l z h e i m e r'sd i se a s e-t y p eb e t a-a m y l o i dn e u r o p a t h o l o g i c a lm e c h a n i s m s[J].E x p e r tR e vN e u r o t h e r,2018,18(1):83-90.[32] G uY,S c a r m e a s N.D i e t a r yp a t t e r n s i n A l z h e i m e r'sd i s e a s ea n d c o g n i t i v ea g i n g[J].C u r r A l z h e i m e rR e s.2011,8(5):510-519.[33] N a g p a lR,N e t hB J,W a n g S,e t a l.M o d i f i e d M e d i t e r r a n e a n-k e t o g e n i c d i e tm o d u l a t e s g u tm i c r o b i o m e a n d s h o r t-c h a i n f a t t ya c i d si n a s s o c i a t i o n w i t h A l z h e i m e r's d i s e a s e m a r k e r si ns u b j e c t sw i t h m i l dc o g n i t i v ei m p a i r m e n t[J].E B i o M e d i c i n e, 2019,47:529-542.[34] Y u l u g B,H a n o g l uL,O z a n s o y M,e t a l.T h e r a p e u t i c r o l eo fr i f a m p i c i n i n A l z h e i m e r s d i s e a s e[J].P s y c h i a t r y C l i nN e u r o s c i,2018,72(3):152-159.[35] B u d n iJ,G a r c e z M L,d e M e d e i r o s J,e t a l.T h e a n t i-i n f l a mm a t o r y r o l e o fm i n o c y c l i n e i n A l z h e i m e r sD i s e a s e[J].C u r rA l z h e i m e rR e s,2016,13(12):1319-1329.[36] W a n g C,Y u J-T,M i a o D,e ta l.T a r g e t i n g t h e m T O Rs i g n a l i n g n e t w o r kf o r A l z h e i m e r sd i s e a s et h e r a p y[J].M o lN e u r o b i o l,2014,49(1):120-135.[37] D e s b o n n e tL,C l a r k e G,T r a p l i n A,e ta l.G u t m i c r o b i o t ad e p l e t i o n f r o m e a r l y a d o l e s c e n c ei n m i c e:I m p l i c a t i o n sf o rb r a i na n db e h a v i o u r[J].B r a i nB e h a v I mm u n,2015,48:165-173.[38] C o n t a l d i F,C a p u a n oF,F u l g i o n eA,e t a l.A u t h o r c o r r e c t i o n:T h e h y p o t h e s i s t h a t h e l i c o b a c t e r p y l o r i p r e d i s p o s e s t oA l z h e i m e r's d i s e a s e i s b i o l o g i c a l l y p l a u s i b l e[J].S c i R e p,2018,8(1):6061.[39] K o u n t o u r a s J,G a v a l a sE,Z a v o sC,e t a l.A l z h e i m e r's d i s e a s ea n dh e l i c ob ac t e r p y l o r i i n f e c t i o n:def e c t i v e i mm u n e r eg u l a t i o na n d a p o p t o s i s a s p r o p o s e d c o mm o n l i n k s[J].M e dH y p o t h e s e s,2007,68(2):378-388.[40] W a n g X L,Z e n g J,Y a n g Y,e t a l.H e l i c o b a c t e r p y l o r i f i l t r a t ei n d u c e sA l z h e i m e r-l i k e t a uh y p e r p h o s p h o r y l a t i o nb y a c t i v a t i n gg l y c o g e ns y n t h a s ek i n a s e-3β[J].JA l z h e i m e r sD i s,2015,43(1):153-165.[41] C u i B,L i K,G a iZ,e ta l.C h r o n i c n o i s e e x p o s u r e a c t sc u m u l a t i v e l y t o e x a c e r b a t eA l z h e i m e r sd i se a s e-l i k ea m y l o i d-βp a t h o l o g y a n dn e u r o i n f l a mm a t i o n i nt h e r a th i p p o c a m p u s[J].S c i R e p,2015,5:12943.[42] C u iB,S uD,L iW,e t a l.E f f e c t s o f c h r o n i c n o i s e e x p o s u r e o nt h em i c r o b i o m e-g u t-b r a i na x i s i ns e n e s c e n c e-a c c e l e r a t e d p r o n em i c e:i m p l i c a t i o n s f o r A l z h e i m e r s d i s e a s e[J].JN e u r o i n f l a mm a t i o n,2018,15(1):190.[43] B h a r a t h i,V a s u d e v a r a j uP,G o v i n d a r a j u M,e ta l.M o l e c u l a rt o x i c i t y o fa l u m i n i u m i nr e l a t i o nt o n e u r o d e g e n e r a t i o n[J].I n d i a nJM e dR e s,2008,128(4):545-556.[44] A l e x a n d r o vP N,H i l l J M,Z h a oY,e t a l.A l u m i n u m-i n d u c e dg e n e r a t i o n o f l i p o p o l y s a c c h a r i d e(L P S)f r o m t h e h u m a ng a s t r o i n t e s t i n a l(G I)-t r a c t m i c r o b i o m e-r e s i d e n t B a c t e r o i d e sf r ag i l i s[J].J I n o r g B i o ch e m,2020,203:110886.收稿日期:2020-09-21编辑:武峪峰㊃871㊃‘临床荟萃“2021年2月20日第36卷第2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F e b r u a r y20,2021,V o l36,N o.2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肠道菌群及其对宿主健康的影响研究

肠道菌群及其对宿主健康的影响研究
肠道菌群是指生活在肠道内的微生物群落,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肠道菌
群对人类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正常的肠道菌群可以帮助消化和吸收养分,抵抗病原菌的侵袭,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等。
而肠道菌群失调则会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例如肥胖、炎症性肠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肠道菌群的构成是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的,其中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生活
方式因素等。
饮食是影响肠道菌群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研究发现,不同的饮食习惯会对肠道菌群的构成和功能产生不同的影响。
例如,高纤维素的饮食可以促进有益菌的生长,从而有利于肠道健康;而富含脂肪和糖分的西式饮食则会导致有害菌的增殖,从而增加肥胖和代谢性疾病的风险。
除了饮食因素外,药物、抗生素和疾病等也会影响肠道菌群的构成。
例如,抗
生素的使用会破坏肠道菌群的平衡,导致菌群失调,从而增加肠道炎症和肠道感染的风险。
此外,炎症性肠病、肠道肿瘤等疾病也会影响肠道菌群的构成,从而影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可以预防和治疗多种疾病。
例如,肠道菌群的失调与肥胖和代谢性疾病的发生有关,而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可以改善这些疾病的发展。
研究表明,益生菌和益生元可以改善肠道菌群的构成,从而改善肠道健康和免疫功能。
此外,肠道菌群调节剂也被广泛研究和应用于炎症性肠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疾病的治疗中。
在未来的研究中,肠道菌群和宿主健康之间的关系将会进一步深入研究和了解。
同时,肠道菌群调节剂和其他治疗方法的研究和应用也将会得到更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2024肠道菌群在强迫症治疗中的研究进展(完整版)

2024肠道菌群在强迫症治疗中的研究进展(完整版)摘要强迫症是—种病因未明的致残性精神障碍,其发生发展过程与肠道菌群的关联尚未被完全阐明。
虽然强迫症的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但现有证据表明脑肠轴通过免疫炎症、神经递质及内分泌等多条通路参与强迫症的发生发展。
本文综述了肠道微生物群参与强迫症病理生理学的新证据及其作为新的治疗手段的潜力,同时总结了目前脑肠轴研究的主要研究方法和不足。
探讨了益生菌和粪便移植等微生物重组策略在强迫症治疗中的潜力和挑战,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期待通过对脑肠轴的深入研究能够为强迫症的防治提供新的靶点和方向。
强迫症是—种以反复持久出现的强迫观念(obsession)和(或)强迫行为(compulsion)为基本特征的病因未明的精神疾病[1]。
世界卫生组织将强迫症定位为世界十大致残性疾病之—[2 ]。
据统计,强迫症的终生患病率为0.8%~3%[ 3 ] ,其发病呈双峰分布,第—个高峰在青春期前(平均年龄三11岁),第二个高峰在成年早期(平均年龄22~24岁1有关强迫症病理生理学机制的研究—直是精神卫生领域的焦点问题,学者们从神经解剖、神经生化、神经心理、免疫及基因遗传学等多学科角度开展了系列研究,但仍未达成普遍共识。
同时,由千已有的药理机制治疗—直处千较低的治疗反应率,因此可能还有其他的病因途径有待探索。
随着测序技术的进步,“微生物-肠道-大脑轴',(microbiota-gut-brain, MGB)轴逐渐成为各个领域的研究热点,有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参与了自闭症、精神分裂症、情感障碍、帕金森病等疾病的发生发展。
但关千MGB与强迫症的研究,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
本文综述了肠道菌群参与强迫症病理生理机制的新证据和研究手段,并探讨其作为潜在靶点在新治疗方法中的作用,旨在为强迫症发病机制的研究和诊疗手段的选择提供新思路。
—、“微生物报5道-大脑"轴肠道菌群是人类胃肠道中微生物的集合体,它在调节肠脑轴方面的作用似乎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
肠道菌群与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有研究表明,给鹌鹑喂饲高嘌呤饮食,肠道 菌群结构发生变化,盲肠内容物和外周血中的 LPS 水平都升高,血清和肝脏中XO 活性升高, 血UA 水平升高。但如果预防给予抗菌药物,使 肠道菌群结构改善,盲肠内容物和外周血中的 LPS 水平下降,XO 活性也降低,血UA 水平趋向 正常。 由此可见,高嘌呤饮食诱导肠道菌群结构发生 变化,导致外周血中LPS水平升高和XO 活性增高, 可能是HUA 发生的重要原因。
随着肠道基因组学、代谢组学、 蛋白组学的不断发展,肠道微生物越 来越受到重视。近年来,作为医学领 域重要的新技术——粪菌移植技术 (FMT)逐步成熟并健全,通过将健康人 群粪便中的菌群(肠道菌群)转移到患者 的体内,使得患者获得健康人群的肠 道。
粪菌移植技术是在肠道微生 物与疾病的相关研究理论基础上 建立起来的全新疾病治疗技术, 随着对肠道微生物中不同种属细 菌在人体肠道中发挥作用的深入 研究,可以有针对性的选择相关 菌种对特定疾病进行治疗,这是 治疗特定疾病的一种方法,该方 法将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谢谢大家
粪球菌、柔嫩梭菌有共同的代谢 特征———产丁酸。动物实验表明, 丁酸可以抑制结肠平滑肌收缩而引起 慢传输型便秘,又可以刺激结肠对水 的吸收使粪便干硬。由此可推断,大 量产丁酸盐的粪球菌和柔嫩梭菌的丰 度增加可以加重便秘。
五 肠道菌群与糖尿病的关系
糖尿病是一组由于胰岛素分泌缺 陷和/或胰岛素作用障碍所致的以高血 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 1型糖尿病过去又称为胰岛素依赖 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过去又称为非胰岛素依 赖型糖尿病
Turnbaugh的研究说明了喂食高 脂肪的老鼠肠道中细菌群落的结构发 生了改变,引发了拟杆菌门向厚壁菌 门的转移。
zhang等通过454焦磷酸测序技术比较 了3名正常体重者、3例肥胖患者、3例 减肥手术成功后患者的肠道菌群,结果发 现肥胖患者肠道中产氢的普雷沃氏菌和耗 氢的产甲烷古菌数量明显较正常体重者和 减肥手术后体重下降者升高,且耗氢细菌 与产氢细菌之间基本呈正相关,由此提出 假说:细菌和古细菌之间氢的转移可能是 肥胖者肠道能量摄取能力提高的重要机制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焦虑-抑郁状态与肠道菌群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综述·基金项目:内蒙古自治区卫生健康科技计划项目(202201259)、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NJZZ22657)作者单位:010000 内蒙古呼和浩特,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消化内科(张铭麟、王珏、陈平、丛春莉、田莉娜、杨琴、 侯叶廷),检验科(福泉)通信作者:侯叶廷,Email:*********************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焦虑-抑郁状态与肠道菌群相关性的研究进展张铭麟 王 珏 陈 平 丛春莉 福 泉 田莉娜 杨 琴 侯叶廷【摘要】 肠易激综合征(IBS )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肠道疾病,该病患者常伴有焦虑、抑郁等精神疾病,严重影响了其生活质量。
肠道菌群-脑-肠轴在IBS 发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通过神经、内分泌、代谢和免疫这4种途径实现大脑与肠道菌群的沟通。
该文就IBS 患者与焦虑-抑郁患者肠道菌群的相关性,以及益生菌治疗对IBS 伴焦虑-抑郁状态患者效果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 肠易激综合征;焦虑;抑郁;肠道菌群;脑-肠轴DOI: 10. 3969/j. issn. 1673-534X. 2024. 02. 003肠易激综合征(IBS )是一种功能性肠病,以反复发作的腹痛为主要症状,可伴有腹胀,且与排便频率或粪便性状改变有关[1]。
除上述症状外,IBS 患者还常合并精神心理异常[2]。
一项荟萃分析结果显示,IBS 患者合并焦虑或抑郁状态的发生率分别为39%和29%[3]。
IBS 患者的生活质量与其精神心理状态显著相关,IBS 患者的精神心理障碍越严重,则其IBS 症状越严重,生活质量下降越显著[4]。
全球范围内IBS 的患病率为3.3%~31.6%[5]。
IBS 患者的病程较长且反复发作,严重影响了其生活质量,给社会造成了巨大负担。
目前IBS 患者可选择的治疗方案有限、总体疗效欠佳,导致患者的满意度较低。
这可能是因为IBS 是一种异质性疾病,其治疗通常未针对其根本病因[6]。
克罗恩病的病因研究进展和新药开发展望

克罗恩病的病因研究进展和新药开发展望克罗恩病是一种典型的炎症性肠道疾病,其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明确。
克罗恩病的发病和发展与遗传、环境、免疫、肠道菌群失调等多种因素有关。
近年来,众多研究团队致力于深入探究克罗恩病的病因,并积极开展新药研发,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选择。
研究进展1. 遗传因素的研究克罗恩病具有家族聚集性,遗传因素在疾病的发生中起到关键作用。
大量的基因关联研究表明,多个基因位点与克罗恩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如NOD2/CARD15、ATG16L1、IRGM等。
这些基因的功能异常可能导致肠道免疫系统的紊乱和肠道菌群失调,从而引发炎症反应。
2. 免疫失调的研究克罗恩病患者的免疫系统异常活化,并产生过度的炎症反应。
研究表明,T细胞、B细胞、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的异常功能与克罗恩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此外,炎性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的高表达也是克罗恩病的一个特征。
3. 肠道菌群失调的研究肠道菌群的紊乱对于克罗恩病的发生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已有研究发现,克罗恩病患者的肠道菌群多样性降低,某些致病菌数量明显增加。
肠道菌群的失调可能导致肠道黏膜屏障功能受损,使有害物质易于渗透进入肠道黏膜,引起炎症反应。
新药开发展望1. 靶向免疫调节剂针对克罗恩病患者免疫系统异常活化的特点,研究人员正在开发靶向免疫调节剂。
这类药物能够调节炎症细胞的活性,抑制过度的免疫反应,从而减轻克罗恩病症状。
在临床试验中已出现一些具有潜力的候选药物。
2. 肠道菌群调节剂肠道菌群的失调是克罗恩病的一个重要病因,因此,调节肠道菌群成为一种新的治疗策略。
目前,研究人员正在积极探索肠道菌群调节剂,用于恢复肠道菌群的平衡,减少有害菌数量或增加有益菌的比例,以达到治疗克罗恩病的目的。
3. 靶向炎性细胞因子的药物克罗恩病患者炎性细胞因子的过度表达是疾病进展的一个关键环节。
因此,研究人员致力于开发能够靶向炎性细胞因子(如TNF-α)的药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菌群失调是指肠道正常菌群的种类、数量和比例发 生异常变化,偏离正常的生理组合,转变为病理性组合 状态。临床上以腹泻为最明显症状,其它如肠道菌群中 潜在致病菌引起的内源性感染和一些过敏性疾病如特 异性反应性湿疹、过敏性皮炎和炎症性肠病等,被认为 与菌群变化致肠一屏障功能损害及免疫紊乱有关。随 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特别是抗菌谱过广,应用时间长, 是引起菌群失调的主要诱发因素。同位素、激素及放射 治疗和化疗均可在治疗疾病的同时降低抗体免疫力,影 响益生菌。使人体潜在的致病菌定植。手术、外伤、感
性或生长繁殖,起着增进宿主健康的作用,如双歧因 秘,缓解肠易激综合征,肝病的治疗)降血脂、抗衰老、
子、各种寡聚糖,常见的有乳果糖、蔗糖寡聚糖和棉子 防止细菌移位、抗肿瘤及自身免疫性疾病防治。
寡聚糖及寡聚麦芽糖,只能被人体少数几种细菌利用,
急性腹泻,微生态调节剂在急性腹泻中应用广泛,
可以起益生菌同样效果,促进益生菌生长,抑制有害菌 包括急性轮状病毒感染、旅游者腹泻、复发性难辨梭状
细胞( )。肝功总胆红素
" / ,直接胆红素
" / ,多项酶明显升高。腹部 超显示肝脏稍长大,
小网膜囊少量积液,脾脏长大。骨髓象显示无缓解骨髓象。
讨论
淋巴瘤是原发于淋巴结或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临床上
以无痛性、进 行 性 淋 巴 肿 大 最 为 典 型。 原 发 病 变 可 见 于 淋 巴
结,也可见于淋巴 结 以 外 的 组 织 器 官,如 扁 桃 体、鼻 咽 部、胃 肠
常。血常规正常,骨髓检查显示感染骨髓象,肝功能轻度异常,
直接胆红素及间 接 胆 红 素 正 常,肾 功 能、电 解 质 无 异 常。 因 无
痰未做痰细胞 学 及 细 菌 学 检 查。胸 片 检 查 显 示 双 中 下 肺 间 质
性病变。胸部 显示双肺间质性改变伴多数结节病灶,纵隔
及肺门淋巴结不大。给予头孢派酮—舒巴坦 , 次/ ,丁胺卡
方案(第一天给
予:环磷酰胺
,阿霉素
,长春新碱 ,静脉滴注;
强的松
/ ,口服第 、、、、 天化疗。在化疗过程中出
现巩膜黄疸及 腹 壁 下 结 节。取 结 节 送 华 西 医 科 大 学 病 检 结 果
作者单位:
四川省绵阳市中心医院呼吸科(吴友茹);华西医
科大学呼吸科(冯玉麟、程德云)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显示:脂肪炎样 淋巴细胞细胞瘤,免疫组化: ( ),
··
临床内科杂志 年 月第 卷第 期
,
, ,,
·综 述 与 讲 座·
肠道菌群调节剂的研究进展
郭贵海 王崇文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
[摘要] 肠道菌群失调可致人体许多疾病,保持肠道微生态平衡是维持人体健康所必需的。
微生态调节剂指益生菌及其代谢产物和生长促进物质制成的制剂。它包括:益生菌、益生元、合生
常用的微生态调节剂及作用机理[ ,] 丽珠肠乐:又名回春生胶囊,含青春双歧杆菌,
主要补充对人体有益的生理性细菌,恢复肠道的正常 微生态平衡。
整 肠 生:地 衣 芽 胞 杆 菌,具 有 双 向 双 重 生 物 效 应,其为兼性厌氧菌,在有氧的状态下,能迅速消耗环 境中的游离氧,产生强大的生物夺氧作用,促进厌氧菌 的生长,代谢过程中产生抗菌活性物质。
促 菌 生:蜡 样 芽 胞 杆 菌 制 成 的 制 剂,属 于 共 生 菌,其作用机理为生物夺氧作用。
米雅 :酪酸菌的活菌制剂,属厌氧菌,为人 体肠道暂住的正常有益菌群,具有耐热、耐酸、保存时 间长和对常见抗生素有抗性为特点,可以与许多抗生 素同时服用。
培菲康:三联菌制剂,主要含两歧双歧杆菌,嗜 酸乳杆菌及肠球菌,三个菌种分别定植在肠道上、中、 下部位,上部分定植是粪链球菌,中部为嗜酸乳杆菌, 下部为双歧杆菌,这样组成了不同条件下都能生长、作
达到调整肠道微生态平衡的目的。近年来,我国研制 芽孢杆菌感染和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等。有报道认为,
的中草药作为微生态调节剂,引起国内外高度重视,发 益生菌用于治疗痢疾杆菌,致病性大肠杆菌及伤寒杆
现阿胶、五味子、刺五加等中药对双歧杆菌有明显促进 菌引起的疾病。这些研究报道,均来自不同的人群、不
作用,这可能与中药的低聚糖类等物质有关。
[ ]熊德鑫编著 现代微生态学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 ]刘厚钰 消化道疾病护生治疗 胃肠病学, ,(增刊):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收稿日期:
)
(本文编辑:杨泽平)
·短 篇 报 道·
肺原发性 淋巴细胞淋巴瘤一例
吴友茹 冯玉麟 程德云
素三部分。微生态制剂临床应用广泛,对急性腹泻,如病毒性肠炎、旅游者腹泻、抗生素相关性肠炎
等有肯定疗效;对慢性腹泻肠易激综合征有很好疗效;对炎症性肠病,囊袋炎治疗评价尚需进一步
临床观察。微生态制剂发展方向有筛选新的益生菌菌种,开发复合制剂,构建基因工程菌菌种等。
本文对肠道菌群调节剂的近期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性
与美沙拉嗪同样有效,认为益生菌是 的
维持治疗一种方案。
微生态制剂的问题[ ]
用快而持久的联合菌群。
微生态制剂临床应用尚有许多待解决的问题。( )
金双歧:含长双歧杆菌,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 目前尚无微生态制剂的药代动力学的系统描述,益生菌
链球菌。
在肠道发挥作用的有效剂量及定植所需剂量无法明确。
威特四联活菌片:由双歧杆菌、乳杆菌、肠球菌 ( )尚没有一种微生态制剂长期在肠道定植,停用益生
同种属及不同菌种制成的益生菌,使用不同剂量及不
合生素(
):是指益生菌与益生元合并使 同剂型所得出的结论。因此,需要在临床上进一步总
用的制剂,既可发挥益生菌的生理性细菌活性,又可选 结出最有效的益生菌,摸索出最适宜的使用剂量及方
择地增加这种菌的数量使益生作用更持久。
法,探明确切的作用机理。当然,益生菌不是万能药,
那
, 次/ ,静脉滴注,共治疗 天,病情无缓解,体温高
时给以氢化可的松体温可暂时下降。入院 个月后复查胸部
:双肺结节病灶增大,纵隔淋巴结长大。复查纤支镜:右下叶
外后基底段开口 见 新 生 物,活 检 标 本 送 华 西 医 科 大 学 病 检 示:
淋巴细胞淋巴瘤,免疫组化: ( ),
细胞( ),确
诊为肺原发性 淋巴细胞淋巴瘤。给以
其他产品:( )乳酸菌素片为乳酸菌的发酵产 物,非活菌制剂。( )乐托尔为含热处理的嗜酸性乳酸 杆菌及代谢产物,为死菌制剂。
微生态制剂临床应用[ ]
益生元(
):是一种不被宿主消化的食
随着微生态制剂在临床上的应用,其对疾病的防
物成分,能选择性刺激一种或几种结肠内常住菌的活 治越来越重要。主要用于胃肠道疾病的防治(缓解便
[关键词] 肠道菌群; 微生态调节剂
,
,
,
,
[
]
’
’
,
,
[
]
;
微生态学是近年来发展的一门生命科学。微生态 调节剂指在微生态学理论指导下,调整微生态失调,保 持微生态平衡,提高宿主健康水平或增进健康佳态的 益生菌及其代谢产物和生长促进物质制成的制剂[ ]。 人体肠道是一个巨大的细菌库,在人体构成微生态平 衡。若这种平衡破坏,出现菌群失调,将会引起许多相 关疾病。自 年代以来,国外有 多种微生态制 剂,国内也有 余种制剂,应用于临床,在肠道菌群失 调所致的相关疾病的防治方面起重要作用。
道、脾脏、骨髓及皮肤等,而原发于肺的淋巴瘤非常少见。文献
报道约占结外 淋 巴 瘤 的
。发 病 年 龄 往 往 较 轻( !
岁),男性多于女性,病程长,多数无症状或仅有呼吸道症状(咳
嗽、咯血、胸闷),部分出现发烧、皮肤瘙痒等。影像学揭示肺内
结节灶(可单发或多发,单发较多发常见)。本病易误诊为肺结
复 发,对 照 组
复发(! ! ),认为微生态制剂阻止囊袋炎
的复发是有效的。
微生态制剂在炎症性肠病的急性期治疗作用有待
于进 一 步 的 临 床 观 察, [ ]和
[ ]等 报
道,应用非致病性
作为溃疡性结肠炎( )的维
持治疗,并与美沙拉嗪作对照,维持治疗时间 个月
后观察复发率,结论均认为,维持 缓解方面非致病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关键词] 淋巴瘤,肺
()
患者,男性, 岁,发热 个月。 个月前不明原因高热,
热型不规则,最高体温达 ,无其他伴随症状。入院时查体:
, 次/ , /
, 次/ ,一般情
况良好,浅表淋巴 结 未 扪 及,双 肺 叩 呈 清 音,语 颤、呼 吸 音 无 异
常,双肺未闻 及 干、湿 罗 音,心 腹 及 其 它 各 系 统 检 查 均 未 见 异
··
临床内科杂志 年 月第 卷第 期
,
, ,,
菌后,其作用只能维持 ! ,最长一周作用即消失。 ( )缺乏对微生态制剂的认识和使用经验,尤其是大规
模、多中心、随机、双盲和前瞻性临床试验少,评价种类 也少。( )微生态制剂发挥作用确切的机制尚有待于进 一步阐明,目前提到的有:生态占位,定植抗力,生物夺 氧,免疫调节,降低肠腔 和细菌代谢产物抗菌作用 等。每一种益生菌作用机理需进一步研究[ ]。( )大 部分微生态制剂不能与抗生素合用,部分限制其临床应 用。如果与抗生素合用,活菌也会产生耐药性,耐药因 子是否被传递。( )免疫缺陷或抑制的患者,使用益生 菌的安全性,尚无确切结论。有学者认为,这些患者使 用益生菌是安全的[ ],这方面有待进一步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