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肠道正常菌群研究进展_宋增福

合集下载

锦鲤肠道不同部位菌群组成结构及多样性分析

锦鲤肠道不同部位菌群组成结构及多样性分析

一步采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3个肠段的菌群组成和生物多样性。【结果】前肠、中肠和后肠样本测序后分
别得到48659、47013和47819条有效序列,按97%相似性水平划分OTU后,分别得到1555、1294和1423个OUTs。α多样
性分析结果显示,后肠菌群样本的Shannon指数、Chao1指数最高。在门水平上,前肠、中肠和后肠丰度最高的5个菌
夫特菌属(Delft)、弓形菌属(Toxoplasma)。UniFrac分析显示中肠和后肠的肠道菌群聚为一支,表明这2个部位菌群组
成结构相似度较高。【结论】锦鲤肠道不同部位具有独特的菌群结构,可能会影响肠道不同部位功能的分化。
关键词:锦鲤;肠道菌群;多样性;16S rDNA
中图分类号:S917.4
文献标志码:A
sun_jf@ 第一作者:孙中石(1998-),https:///0000-0003-4224-6837,研究方向为水产动物疾病与免疫学,E-mail:m13853874119@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研究利用16s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锦鲤肠道3个肠段前肠中肠和后肠的菌群组成及多样性分析其菌群组成结构的差异并应用基于传统培养技术的生理生化试验方法对3个肠段的细菌进行鉴定以期为深入研究锦鲤肠道菌群的功能及肠道不同部位的生理功能分化提供参考
南方农业学报 Journal of Southern Agriculture 2IS期SN 2095-1191;CODEN NNXAAB
DOI:10.3969/j.issn.2095-1191.2021.02.025
2021,52(2):483-490
·483·

211214910_投喂冰鲜杂鱼和配合饲料对钝吻黄盖鲽生长性能、肠道结构及菌群多样性的影响

211214910_投喂冰鲜杂鱼和配合饲料对钝吻黄盖鲽生长性能、肠道结构及菌群多样性的影响

第38卷第2期大连海洋大学学报Vol.38No.2 2023年4月JOURNAL OF DALIAN OCEAN UNIVERSITY Apr.2023DOI:10.16535/ki.dlhyxb.2022-211文章编号:2095-1388(2023)02-0217-06投喂冰鲜杂鱼和配合饲料对钝吻黄盖鲽生长性能㊁肠道结构及菌群多样性的影响徐晓莹1,王鹤1,李秀梅2,赵延宁1,张宁2,史文凯1,刘蓬1∗(1.烟台市海洋经济研究院,山东烟台264006;2.烟台宗哲海洋科技有限公司,山东烟台265617)摘要:为研究冰鲜杂鱼和配合饲料对钝吻黄盖鲽(Pseudopleuronectes yokohamae)生长及肠道健康的影响,以同一批培育的钝吻黄盖鲽幼鱼(体长为10.16cmʃ0.06cm)为研究对象,经42d的投喂试验,采用体尺性状测量㊁肠道组织石蜡切片制作和高通量测序等方法,研究了冰鲜杂鱼(FF组)㊁配合饲料(CF组)及二者混合投喂(MF组)对钝吻黄盖鲽生长性能㊁肠道结构和肠道菌群的影响㊂结果表明:与配合饲料组相比,冰鲜杂鱼组幼鱼的增重率㊁特定生长率显著提高(P<0.05),饲料系数显著降低(P<0.05);幼鱼肠道及其菌群结构分析显示,投喂冰鲜杂鱼能显著提高幼鱼肠道绒毛长度和基层厚度(P<0.05),提高幼鱼肠道菌群多样性,并促进红杆菌科等有益菌在肠道中的分布;混合投喂组各项指标介于冰鲜杂鱼组与配合饲料组之间㊂研究表明,在钝吻黄盖鲽的养殖过程中,可在配合饲料中适量添加红杆菌科的有益菌以促进钝吻黄盖鲽的生长和营养吸收,而钝吻黄盖鲽人工配合饲料的配方还应进一步优化,以提高其市场优势㊂关键词:钝吻黄盖鲽;生长性能;肠道结构;肠道菌群;配合饲料;冰鲜杂鱼中图分类号:S963.7;Q938.8㊀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钝吻黄盖鲽(Pseudopleuronectes yokohamae)隶属于鲽形目(Pleuronectiformes)鲽科(Pleruonecti-da)黄盖鲽属(Pseudopleuronectes)[1],主要分布于太平洋西部近海,多产于中国的黄海和渤海,是北温带浅海冷水底栖鱼类[2]㊂其肉质细嫩㊁食性温和㊁适应性强并喜好集群[3],是黄海㊁渤海地区拖网作业的重要对象及理想的增殖对象[4]㊂近年来,随着中国海水养殖业的迅速发展,钝吻黄盖鲽的集约化养殖不断扩大㊂钝吻黄盖鲽养殖过程中使用的饲料主要有冰鲜杂鱼和配合饲料㊂随着水产绿色健康养殖 五大行动 中 配合饲料替代幼杂鱼行动 的不断推广,养殖饵料已经开始逐渐向人工配合饲料转变㊂目前,关于冰鲜杂鱼和配合饲料的饲喂对比研究已在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㊁大黄鱼(Larmichthys crocea)㊁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和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等各种经济鱼类中相继开展,主要涉及生长性能㊁肌肉营养成分㊁免疫功能和肠道微生物结构等方面[5-8],但在钝吻黄盖鲽的相关研究中未见报道㊂不同饲料对鱼类肠道健康状况和菌群组成影响较大,如摄食配合饲料和冰鲜杂鱼的大口黑鲈肠道菌群多样性不同[9],摄食植物和海洋动物的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肠道内优势菌群不同[10]㊂本研究中,通过高通量测序等方法,对投喂不同饲料的钝吻黄盖鲽进行了生长性能㊁肠道结构及肠道菌群分析,从其宏观生长及微观结构㊁肠道菌群等方面探索了钝吻黄盖鲽的营养需求,以期为其饲料的合理配制提供科学参考㊂1㊀材料与方法1.1㊀材料试验用钝吻黄盖鲽为烟台宗哲海洋科技有限公司自繁自育的健康鱼苗,体长为(10.16ʃ0.06)cm㊂配合饲料为赛格林仔稚鱼育苗专用饲料,其常规营养成分为粗蛋白质52%㊁粗脂肪8%㊁粗灰分17%㊁粗纤维8%和水分12%;冰鲜杂鱼捕捞自烟台沿海,其常规营养成分为粗蛋白质21%㊁粗脂肪3%㊁粗灰分4%和水分66%(均为质量分数)㊂㊀收稿日期:2022-07-04㊀基金项目: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项目(SDAIT-12-10)㊀作者简介:徐晓莹(1990 ),女,工程师㊂E-mail:xiaoyingxu810052@ ㊀通信作者:刘蓬(1972 ),男,高级工程师㊂E-mail:135****7477@1.2㊀方法1.2.1㊀试验设计㊀选取健康且规格整齐的钝吻黄盖鲽270尾,随机分为配合饲料投喂组(CF)㊁冰鲜杂鱼与配合饲料混合投喂组(MF)及冰鲜杂鱼投喂组(FF)㊂每组设置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分别放入126L的塑料箱中养殖,水温为(15ʃ1)ħ,盐度为24~30㊂为保证水质,每天定时更换鱼箱中20%的水量㊂试验期间,每天7:30和16:30各投喂一次,混合投喂组上午投喂配合饲料,下午投喂冰鲜杂鱼,冰鲜杂鱼经过粉碎后,每次投饵量为鱼体质量的3%,配合饲料每次投饵量为鱼体质量的1%㊂养殖试验共进行42d㊂1.2.2㊀生长性能指标的测定㊀在试验的第0㊁14㊁28㊁42天时分别称量鱼体质量,第42天时测量鱼体长,每天记录各组鱼的摄食量㊂称量前停食24h,分别从各组随机取10尾鱼进行测量㊂试验结束后,计算各组鱼的增重率(G BW, %)㊁特定生长率(R SG,%/d)㊁饲料系数(R FC)和肥满度(F C,g/cm3)㊂计算公式为㊀㊀G BW=(W t-W0)/W0ˑ100%,(1)㊀㊀R SG=(ln W t-ln W0)/tˑ100%,(2)㊀㊀R FC=F/(W t-W0),(3)㊀㊀F C=W t/L3ˑ100㊂(4)其中:W0㊁W t分别为试验鱼初始体质量(g)和终末体质量(g);t为试验时间(d);F为养殖周期内的摄食量(g);L为试验结束时的鱼体长(cm)㊂1.2.3㊀肠道结构观察㊀养殖试验结束后停食24h,从各组随机取3尾鱼,解剖取其肠道,并立即浸入体积分数为4%的多聚甲醛固定液中固定㊂肠道组织石蜡切片由生工生物工程(上海)股份有限公司制作㊂后肠组织在固定液中固定24h后,用体积分数为70%的乙醇溶液反复冲洗,用叔丁醇脱水,浸蜡包埋,再用冷冻切片机连续切片(厚度6μm),HE染色㊂肠道切片在显微镜下观察拍照,并测量绒毛长度㊁绒毛宽度和基层厚度等指标㊂1.2.4㊀肠道DNA提取与PCR扩增㊀养殖试验结束后,分别从各组随机取9尾鱼,无菌条件下解剖取出完整肠道,每3尾鱼的肠道内容物作为1个混合样品置入冻存管中,将3个混合样品用液氮速冻后保存待测㊂肠道样品基因组DNA的提取和测序由生工生物工程(上海)股份有限公司完成㊂将提取的肠道微生物总DNA用341F(5ᶄCCTAC-GGGNGGCWGCAG3ᶄ)和805R(5ᶄGACTACH-VGGGTATCTAATCC3ᶄ)特定引物扩增16S rDNA 的V3+V4区,构建测序文库后在Illumina平台完成测序㊂1.2.5㊀肠道菌群生物信息学分析㊀下机数据使用FLASH1.2.7[11]㊁QIIME1.7.0[11]对样品原始数据(raw reads)进行拼接㊁过滤及质控,去除嵌合体后获得有效数据(effective tags)㊂应用Uparse 7.0.1001软件[12]在97%的一致性水平上对样品所有effective tags进行聚类分析,获得OTUs㊂基于可操作性分类单元OTUs计算Chao1㊁Shannon㊁Simpson和ACE指数,并进行Alpha多样性分析㊂1.3㊀数据处理试验数据均以平均值ʃ标准差(meanʃS.D.)表示㊂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采用Duncan法进行组间多重比较㊂显著性水平设为0.05,极显著性水平设为0.01㊂2㊀结果与分析2.1㊀不同饲料组钝吻黄盖鲽的生长性能从表1可见:与冰鲜杂鱼组相比,配合饲料组钝吻黄盖蝶增重率㊁特定生长率显著降低(P< 0.05),肥满度变化不大(P>0.05);混合投喂组鱼体的增重率㊁特定生长率及肥满度等指标均高于配合饲料组,但低于冰鲜杂鱼组(P>0.05);以湿物质为基础的饲料系数表现为冰鲜杂鱼组显著高于配合饲料组(P<0.05),而以干物质为基础的饲料系数则表现为配合饲料组显著高于冰鲜杂鱼组(P<0.05)㊂2.2㊀不同饲料组钝吻黄盖鲽的肠道结构钝吻黄盖鲽肠道黏膜形态如图1所示,不同饲料影响了钝吻黄盖鲽肠道组织形态,冰鲜杂鱼组绒毛相对致密且高度较高,排列整齐,配合饲料组及混合投喂组的绒毛稀疏且高度较低㊂从表2可见,冰鲜杂鱼组钝吻黄盖鲽肠道的绒图1㊀钝吻黄盖鲽后肠黏膜形态Fig.1㊀Mucosal morphology in distal intestine of Pleu-ronectes yokohama812大连海洋大学学报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38卷表1㊀各组钝吻黄盖鲽的生长性能Tab.1㊀Growth of Pleuronectes yokohama in each group组别group 初体质量/ginitial bodyweight末体质量/gfinal bodyweight增重率/%body weightgain特定生长率/(%㊃d-1)specific growth rate饲料系数(湿物质)food conversionratio(wet matter)饲料系数(干物质)food conversionratio(dry matter)肥满度/(g㊃cm3)condition factorCF13.72ʃ0.4022.38ʃ1.27b64.85ʃ10.00b 1.18ʃ0.15b 1.54ʃ0.01c 1.36ʃ0.01a 1.44ʃ0.14 MF13.97ʃ0.8524.44ʃ1.43a76.25ʃ7.36ab 1.34ʃ0.09ab 2.44ʃ0.03b 1.17ʃ0.03b 1.45ʃ0.13 FF13.69ʃ1.0725.82ʃ0.73a90.78ʃ11.39a 1.53ʃ0.15a 3.14ʃ0.05a 1.07ʃ0.05b 1.55ʃ0.08㊀注:同列中标有不同字母者表示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标有相同字母者表示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下同㊂Note:The means with different letters within the same column a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in the groups at the0.05probability level,and the means with the same letters within the same column are not significant differences,et sequentia.表2㊀各组肠道黏膜形态参数Tab.2㊀Morphological parameters of intestinal mucosa ineach groupμm组别group绒毛长度villus length绒毛宽度villus width基层厚度muscular thicknessCF410.92ʃ53.39b176.35ʃ32.0941.40ʃ2.30b MF422.56ʃ54.04b178.86ʃ24.9046.40ʃ3.85b FF610.23ʃ62.75a205.63ʃ60.2169.60ʃ7.33a 毛长度和基层厚度显著高于配合饲料组和混合投喂组(P<0.05),配合饲料组最低;3组间绒毛宽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㊂2.3㊀钝吻黄盖鲽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对MiSeg测序原始数据处理后,3组样品共产生157646条优化序列,有效序列数为49331~ 56251条㊂从图2可见,3组钝吻黄盖鲽肠道样品产生的OTUs数目为429~483个,3组共有OTUs 为107个,CF㊁MF和FF组特有OTUs分别为234㊁225和269个㊂图2㊀各组肠道微生物分类Venn图Fig.2㊀Venn diagram of intestinal microbiome in each group对3组钝吻黄盖鲽的Alpha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3组钝吻黄盖鲽肠道菌群的Chao1和ACE指数依次为FF组>CF组>MF组,说明冰鲜杂鱼组鱼肠道菌群的物种丰富度最高,混合投喂组物种丰富度最低;混合投喂组鱼肠道菌群的Shannon指数最小,Simpson指数最大,说明其多样性较低,其余2组肠道菌群多样性基本相似㊂表3㊀各组肠道菌群多样性指数Tab.3㊀Diversity index of intestinal flora in each group组别groupOUT总数totalOTUsACE指数ACEindexShannon指数ShannonindexChao1指数Chao1indexSimpson指数Simpsonindex CF445448.63 4.14449.70.07 MF429430.18 3.97431.00.08 FF483483.28 4.12483.30.07 2.4㊀钝吻黄盖鲽肠道菌群的结构组成在门水平上,钝吻黄盖鲽肠道微生物中丰度排列前10的菌群如图3所示,冰鲜杂鱼和配合饲料对钝吻黄盖鲽肠道优势菌门的相对丰度影响不同, 3组鱼肠道主要菌群均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㊁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㊁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异常球菌-栖热菌门(Deinococcus-Ther-mus)等,随饲料中冰鲜杂鱼比例的增高,钝吻黄盖鲽肠道菌群中变形菌门相对丰度增大,而厚壁菌图3㊀钝吻黄盖鲽肠道门水平上的物种相对丰度Fig.3㊀Bacterial communities in intestinal flora of Pleu-ronectes yokohama at the phylum level912第2期徐晓莹,等:投喂冰鲜杂鱼和配合饲料对钝吻黄盖鲽生长性能㊁肠道结构及菌群多样性的影响门相对丰度则降低㊂在属水平上,钝吻黄盖鲽肠道菌群中相对丰度较高的10个主要菌群如表4所示,3组鱼肠道的优势菌群均为微杆菌属(Microbacterium ),其中,配合饲料组的次优势菌群为巨型球菌属(Macro-coccus )和异常球菌属(Deinococcus ),混合投喂组的次优势菌群为巨型球菌属(Macrococcus )和发光杆菌属(Photobacterium ),冰鲜杂鱼组的次优势菌群为红杆菌科未分类菌群unclassified_Rhodobacter-aceae 和巨型球菌属(Macrococcus )㊂表4㊀各组钝吻黄盖鲽肠道菌群优势度最高的10个属Tab.4㊀Top ten genera of bacterial communities in intestinal flora of Pleuronectes yokohama in each groupCF 组group CFMF 组group MFFF 组group FF菌种strain species相对丰度/%relative abundance菌种strain species相对丰度/%relative abundance菌种strain species相对丰度/%relative abundance未知菌群other29.41未知菌群other24.96未知菌群other24.49微杆菌属(Microbacterium )20.66微杆菌属(Microbacterium )22.72微杆菌属(Microbacterium )21.69巨型球菌属(Macrococcus )14.77巨型球菌属(Macrococcus )11.07红杆菌科未分类unclassified_Rhodobacteraceae8.60异常球菌属(Deinococcus ) 6.60发光杆菌属(Photobacterium )7.15巨型球菌属(Macrococcus )8.48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 ) 3.89异常球菌属(Deinococcus ) 5.99异常球菌属(Deinococcus )5.20紫色杆菌属(Janthinobacterium ) 3.85紫色杆菌属(Janthinobacterium ) 3.82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 ) 3.18细菌未分类unclassified_bacteria2.71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 )3.78紫色杆菌属(Janthinobacterium ) 3.10鞘脂单胞菌属(Sphingomonas ) 2.61博斯氏菌属(Bosea )3.68发光杆菌属(Photobacterium ) 3.09博斯氏菌属(Bosea ) 2.43细菌未分类unclassified_bacteria 2.68希瓦氏菌属(Shewanella ) 2.45乳球菌属(Lactococcus )2.37鞘脂单胞菌属(Sphingomonas )1.93弧菌属(Vibrio )2.443㊀讨论3.1㊀不同饲料对钝吻黄盖鲽生长的影响集约化养殖鱼类的营养取决于饲料,饲料的质量决定了养殖鱼类的生长发育情况㊂本研究中,冰鲜杂鱼组钝吻黄盖鲽的特定生长率分别比配合饲料组和混合投喂组提高了29.66%和14.18%,说明冰鲜杂鱼更能促进钝吻黄盖鲽的生长,这与佟伟等[13]对大菱鲆㊁丛林梅等[14]对珍珠龙胆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 ɬˑE .lanceolatus ȶ)㊁牛行健等[7]对斜带石斑鱼及朱择敏等[15]对大口黑鲈的研究结果一致㊂人工配合饲料虽营养丰富,但与天然饵料在营养成分㊁适口性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差异㊂本研究中,钝吻黄盖鲽对人工配合饲料还未形成很好的适应性,因而影响了养殖鱼体的生长速度㊂就饲料系数而言,虽然冰鲜杂鱼组的湿物质饲料系数比配合饲料组增加了2倍,但因冰鲜杂鱼水分含量较高,通过计算干物质量饲料系数发现,冰鲜杂鱼组的干物质量饲料系数比配合饲料组更低,加之冰鲜杂鱼的价格优势,配合饲料还应进一步改善质量以提升其饲料利用率,增加市场优势㊂3.2㊀不同饲料对钝吻黄盖鲽肠道结构的影响鱼类肠道健康与肠道绒毛形态密切相关,绒毛的长度和宽度影响着肠道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16]㊂肠道基层厚度影响肠道稳固性,对鱼体健康极为重要㊂本研究中,摄食配合饲料的钝吻黄盖鲽肠道绒毛长度显著低于冰鲜杂鱼组,结合生长数据,配合饲料组的钝吻黄盖鲽生长较慢,这可能是配合饲料适口性差㊁诱食作用弱等原因,导致钝吻黄盖鲽肠道形态发育不如冰鲜杂鱼组好,从而影响肠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进而影响了鱼的生长㊂3.3㊀不同饲料对钝吻黄盖鲽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影响鱼类肠道中微生物与宿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稳定的共生关系,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宿主的营养吸收㊁代谢免疫等功能[17]㊂鱼类肠道菌群组成与其摄食的饲料也有关[18]㊂本研究中,配合饲料降低了钝吻黄盖鲽肠道菌群的多样性,结合配合饲料高温高压的生产加工方式,这可能与配合饲料中的微生物多样性较低有关㊂本研究中,3组钝吻黄盖鲽肠道的优势菌门均为变形菌门,第二位是放线菌门,第三位是厚壁菌门㊂变形菌门是细菌中最大的门,许多病原菌均位列其中,可导致生物功能失调,增加疾病风险[19]㊂冰鲜杂鱼组变形菌门丰度最高,这可能与冰鲜杂鱼携带的微生物数量高于配合饲料有关㊂放线菌门是水生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的细菌门,是抗生素的主要生产菌,其中许多种类属于潜在的益生菌[20]㊂厚壁菌门中存在许多能够促进碳水化合物转化的细菌,有助于提高宿主对饲料的消化能力[21]㊂研究022大连海洋大学学报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38卷表明,拟杆菌门与厚壁菌门丰度的比值影响养殖鱼类的生长速度[9]㊂本研究中,配合饲料组拟杆菌门与厚壁菌门丰度的比值最低,钝吻黄盖鲽的生长速度也最慢,这与郁二蒙等[9]对摄食不同饲料的大口黑鲈肠道菌群的研究结果一致㊂推测摄食配合饲料的钝吻黄盖鲽生长较慢,可能与其肠道中拟杆菌门与厚壁菌门丰度的比值下降有关㊂研究表明,红杆菌科中的大多数成员具有合成维生素B12的路径,而维生素B12可促进水产动物的生长[22]㊂红杆菌科中的鲁杰氏菌(Ruegeria mo-bilis)对致病菌有抑制作用,具有开发成为益生菌的潜能[23]㊂本研究中,在属水平上对钝吻黄盖鲽肠道进行分析发现,冰鲜杂鱼组未分类的红杆菌科丰度显著高于配合饲料组和混合投喂组㊂由此可见,投喂冰鲜杂鱼相对提高了钝吻黄盖鲽肠道有益菌的含量,这也为钝吻黄盖鲽肠道微生态制剂的开发提供了数据支撑㊂4 结论1)通过分析投喂配合饲料和冰鲜杂鱼在钝吻黄盖鲽生长性能㊁肠道结构和肠道菌群方面的差异,发现冰鲜杂鱼更能促进钝吻黄盖鲽的生长及肠道健康㊂2)配合饲料组钝吻黄盖鲽肠道菌群多样性减少,可能与人工配合饲料的营养成分无法满足鱼体及其肠道内土著细菌的生长需求有关㊂因此,在养殖过程中可在配合饲料中添加有利于钝吻黄盖鲽肠道健康的益生菌,以促进钝吻黄盖鲽的健康生长㊂参考文献:[1]㊀李思忠,王惠民.中国动物志:硬骨鱼纲鲽形目[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214-216.㊀㊀㊀LI S Z,WANG H M.Zoology of China:Bonefish,Pleuronecti-formes[M].Beijing:Science Press,1995:214-216.(in Chinese) [2]㊀张岩,肖永双,高天翔,等.钝吻黄盖鲽野生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J].水产学报,2008,32(3):492-496.㊀㊀㊀ZHANG Y,XIAO Y S,GAO T X,et al.Analysis of genetic diver-sity of natural population in Pleuronectes yokohamae[J].Journal of Fisheries of China,2008,32(3):492-496.(in Chinese) [3]㊀窦硕增,杨纪明.黄河口黄盖鲽的食性及摄食的季节性变化[J].海洋学报,1992,14(6):103-112.㊀㊀㊀DOU S Z,YANG J M.Seasonal changes of feeding habits and food intake of Pseudopleuronectes yokohamae in the Yellow River Mouth [J].Haiyang Xuebao,1992,14(6):103-112.(in Chinese) [4]㊀陈大刚.黄渤海渔业生态学[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1.㊀㊀㊀CHEN D G.Fisheries ecology in the Yellow and Bohai Seas[M].Beijing:Ocean Press,1991.(in Chinese)[5]㊀王煜恒,丁威,陈军,等.投喂配合饲料和冰鲜杂鱼对大菱鲆生长速度和饲料成本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16,44(7): 282-285.㊀㊀㊀WANG Y H,DING W,CHEN J,et al.Effects of mixed feed and chilled mixed fish on growth rate and feed cost of Scophthalmus maximus[J].Jiangsu Agricultural Sciences,2016,44(7):282-285.(in Chinese)[6]㊀李志斐,龚望宝,王金林,等.冰鲜杂鱼和人工配合饲料对大口黑鲈肌肉品质及健康状况影响的评价[J].动物营养学报, 2017,29(11):4180-4188.㊀㊀㊀LI Z F,GONG W B,WANG J L,et al.Evaluation of effects of fro-zen fresh fish and artificial compound feed on muscle quality and health status of Micropterus salmoides[J].Chinese Journal of Ani-mal Nutrition,2017,29(11):4180-4188.(in Chinese) [7]㊀牛行健,冯瀚墨,赵兴巧,等.冰鲜杂鱼与颗粒饲料对斜带石斑鱼的对比饲养效果[J].集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26(1):8-13.㊀㊀㊀NIU X J,FENG H M,ZHAO X Q,et al.The effect comparisons between frozen trash fish and artifical compound feed for grouper (Epinephelus coioides)[J].Journal of Jimei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2021,26(1):8-13.(in Chinese) [8]㊀关胜军,吴锐全,谢骏,等.两种饲料对大口黑鲈生长㊁消化道指数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J].饲料工业,2007,28(2):32-36.㊀㊀㊀GUAN S J,WU R Q,XIE J,et al.Effects of two diets on growth, digestive tract index and digestive enzyme activities of Micropterus salmoides[J].Feed Industry,2007,28(2):32-36.(in Chinese) [9]㊀郁二蒙,张振男,夏耘,等.摄食不同饵料的大口黑鲈肠道菌群分析[J].水产学报,2015,39(1):118-126.㊀㊀㊀YU E M,ZHANG Z N,XIA Y,et al.Effects of different diets on intestinal microflora of largemouth bass(Micropterus salmoides) [J].Journal of Fisheries of China,2015,39(1):118-126.(in Chinese)[10]㊀INGERSLEV H C,JØRGENSEN L V G,STRUBE M L,et al.Thedevelopment of the gut microbiota in rainbow trout(Oncorhynchusmykiss)is affected by first feeding and diet type[J].Aquacul-ture,2014,424/425:24-34.[11]㊀段健诚,胡吉卉,沈宇航,等.虾肝肠胞虫感染对脊尾白虾肠道菌群的影响[J].渔业科学进展,2022,43(3):75-83.㊀㊀㊀DUAN J C,HU J H,SHEN Y H,et al.Effect of Enterocytozoon hepatopenaei infection on the intestinal microflora of Exopalaemoncarinicauda[J].Progress in Fishery Sciences,2022,43(3):75-83.(in Chinese)[12]㊀WANG Q,GARRITY G M,TIEDJE J M,et al.Naive Bayesianclassifier for rapid assignment of rRNA sequences into the newbacterial taxonomy[J].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2007,73(16):5261-5267.[13]㊀佟伟,张劲松,寇锋,等.大菱鲆养殖全程使用全价配合饵料与冰鲜杂鱼对比试验[J].河北渔业,2014(2):38-39,69.㊀㊀㊀TONG W,ZHANG J S,KOU F,et al.A comparative study on Scophthalmus maximus by using full price combined bait andchilled mixed fish[J].Hebei Fisheries,2014(2):38-39,69.(inChinese)[14]㊀丛林梅,王蔚芳,高淳仁,等.配合饲料和冰鲜太平洋玉筋鱼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生长㊁抗氧化和脂质代谢的影响[J].122第2期徐晓莹,等:投喂冰鲜杂鱼和配合饲料对钝吻黄盖鲽生长性能㊁肠道结构及菌群多样性的影响水产学报,2016,40(9):1398-1407.㊀㊀㊀CONG L M,WANG W F,GAO C R,et al.Effects of compound diet and fresh frozen Ammodytes personatus on growth,antioxidantability and lipid metabolism of hybrid grouper(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ɬˑEpinephelus lanceolatusȶ)juveniles[J].Journalof Fisheries of China,2016,40(9):1398-1407.(in Chinese) [15]㊀朱择敏,马冬梅,白俊杰,等.配合饲料㊁冰鲜杂鱼对大口黑鲈生长和LPL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J].大连海洋大学学报,2014,29(4):360-363.㊀㊀㊀ZHU Z M,MA D M,BAI J J,et al.Effects of formulated diets and frozen trash fish on growth and expression of LPL gene mRNA inlargemouth bass Micropterus salmoides[J].Journal of Dalian O-cean University,2014,29(4):360-363.(in Chinese) [16]㊀WANG Y P,LU Y,ZHANG Y,et al.The draft genome of thegrass carp(Ctenopharyngodon idellus)provides insights into itsevolution and vegetarian adaptation[J].Nature Genetics,2015,47(6):625-631.[17]㊀SHU Y L,HONG P,TANG D,et parison of intestinal mi-crobes in female and male Chinese concave-eared frogs(Odorra-na tormota)and effect of nematode infection on gut bacterialcommunities[J].Microbiology Open,2019,8(6):e00749. [18]㊀MANSFIELD G S,DESAI A R,NILSON S A,et al.Characteriza-tion of rainbow trout(Oncorhynchus mykiss)intestinal microbiotaand inflammatory marker gene expression in a recirculating aqua-culture system[J].Aquaculture,2010,307(1/2):95-104. [19]㊀SHIN N R,WHON T W,BAE J W.Proteobacteria:microbial sig-nature of dysbiosis in gut microbiota[J].Trends in Biotechnolo-gy,2015,33(9):496-503.[20]㊀杜瑞,王梦歌,彭金金,等.环境未培养微生物中新型抗生素的发掘研究进展[J].生物加工过程,2022,20(2):172-181.㊀㊀㊀DU R,WANG M G,PENG J J,et al.Advances in discovery of new antibiotics in uncultured microorganisms[J].Chinese Journalof Bioprocess Engineering,2022,20(2):172-181.(in Chinese) [21]㊀EVANS N J,BROWN J M,MURRAY R D,et al.Characterizationof novel bovine gastrointestinal tract Treponema isolates and com-parison with bovine digital dermatitis treponemes[J].Applied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2011,77(1):138-147. [22]㊀吴凡,文华,蒋明,等.维生素B12对草鱼幼鱼生长㊁体组分和造血机能的影响[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7,29(6):695-699.㊀㊀㊀WU F,WEN H,JIANG M,et al.Effects of dietary vitamin B12on growth,body composition and hemopoiesis of juvenile grass carp(Ctenopharyngodon idellus)[J].Journal of Jil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2007,29(6):695-699.(in Chinese) [23]㊀SONNENSCHEIN E C,NIELSEN K F,D ALVISE P,et al.Globaloccurrence and heterogeneity of the Roseobacter clade speciesRuegeria mobilis[J].The ISME Journal,2017,11(2):569-583.Effects of iced trash fish and formulated diet on growthperformance,intestinal structure and microflora diversity ofmarbled flounder(Pseudopleuronectes yokohamae)XU Xiaoying1,WANG He1,LI Xiumei2,ZHAO Yanning1,ZHANG Ning2,SHI Wenkai1,LIU Peng1∗(1.Yantai Marine Economic Research Institute,Yantai264006,China;2.Yantai Zongzhe Ocean Technology Company Limited,Yantai265617, China)Abstract:In order to evaluate effects of iced trash fish,formulated diet and their mixture on growth,intestinal structure and microflora of marbled flounder(Pseudopleuronectes yokohamae),the same batch of marbled flounder juveniles with body length of(10.16ʃ0.06)cm were reared in a126L plastic tank and fed iced trash fish,formu-lated diet and their mixture at water temperature of(15ʃ1)ħfor42day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fish fed iced trash had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the body weight gain and specific growth rate(P<0.05),and decrease in the feed conversion ratio(P<0.05).The intestinal histological structure showed that the length of intestinal villi and the thickness of basal layer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the fish fed iced trash(P<0.05).The intestinal microflora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fish fed iced trash had increase in the intestinal flora diversity,promoting the distribution of beneficial bacteria such as Rhodobacteraceae in the intestinal tract of marbled flounder.It was speculated that the marbled flounder fed formulated diet had slower growth may be involved in the poorly developed intestinal muco-sa and the decline in the ratio of Bacteroides to Firmicutes.The indices in the mixed diet group were mediated be-tween iced trash fish group and formulated feed group.Therefore,beneficial bacteria in Rhodobacteraceae were added in diet to promote the growth and nutrient absorption of marbled flounder during cultivation.The artificial compound feed of marbled flounder should be further optimized to improve market advantage.Key words:Pseudopleuronectes yokohamae;growth performance;intestinal structure;intestinal microflora;formu-lated feed;iced trash fish222大连海洋大学学报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38卷。

海水鱼消化道菌群结构研究进展

海水鱼消化道菌群结构研究进展
结 构 不 同研 究 手 段 , 明 了 消 化 道 微 生 物 分 子 生 态 学 研 究 的 学 术 价 值 。 为 筛 选 高 效 、 一 性 、 定 植 阐 专 可
性 的海 水鱼 益 生菌奠 菌群 结构 文 献识 别码 A 文章 编 号 1 0 —0 5 2 0 ) 50 2 —9 0 07 7 ( 0 7 0 — 1 30
周 志 刚 石鹏 君 姚 斌 何 夙 旭 苏 永 全。 。
( 中 国农 业 科 学 院饲 料 研 究 所 , 京 1 0 8 ) 北 0 0 1 ( 汕 头 大 学 海 洋 生 物 研 究 所 , 1 0 3 5 56 )
(厦 门大 学 海 洋 与 环 境 学 院 ,6 0 5 。 3 10 )
ABS TRACT
Th s pa e e i we he r s a c r g e s s o h ir fo a s r c u e i i i p r r v e d t e e r h p o r s e ft e m c o l r t u t r n d —
X1 2 Q9 9 4 7 ; 5.
A e i w f t e m i r fo a s r c u e i he d g s i e r v e o h c o l r t u t r n t i e tv t a t o a i i ih r c f m r ne fnfs
( M a i ol y I tt e,Sha o ni r iy,51 63) 。 rneBi og ns iut nt u U ve st 50 ( M a i nd En r 。 rne a vionm e t Cole e, Xim e ni r iy, 3 005) n lg a n U ve st 61

发酵饲料投喂方式对斑点叉尾生长、肠道菌群及代谢组学的影响

发酵饲料投喂方式对斑点叉尾生长、肠道菌群及代谢组学的影响

第45卷 第3期 渔 业 科 学 进 展Vol.45, No.3 2024年6月Jun., 2024* 江苏现代农业(大宗鱼类)产业技术体系种质创新与苗种繁育创新团队[JATS(2023)37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2002378)和国家特色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CARS-46)共同资助。

周丽颖,E-mail:*****************① 通信作者:钟立强,副研究员,E-mail:**********************;王明华,正高级工程师,E-mail:******************收稿日期: 2023-02-20, 收修改稿日期: 2023-03-17DOI: 10.19663/j.issn2095-9869.20230220001 /周丽颖, 钟立强, 张世勇, 陈校辉, 刘洪岩, 王明华. 发酵饲料投喂方式对斑点叉尾生长、肠道菌群及代谢组学的影响. 渔业科学进展, 2024, 45(3): 140–148ZHOU L Y, ZHONG L Q, ZHANG S Y, CHEN X H, LIU H Y, WANG M H. Effects of fermented feed feeding mode on intestinal flora and metabolomics of channel catfish (Ictalurus punctatus ). Progress in Fishery Sciences, 2024, 45(3): 140–148发酵饲料投喂方式对斑点叉尾生长、肠道菌群及代谢组学的影响*周丽颖1,2,3 钟立强1,3①张世勇1,3 陈校辉1,3 刘洪岩1,3 王明华1,3①(1. 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 江苏 南京 210017;2. 扬州大学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 江苏 扬州 225009;3. 江苏省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平台 江苏 南京 210014)摘要 本研究对斑点叉尾(Ictalurus punctatus )的发酵饲料进行了合理饲喂,并确定了其对斑点叉尾生长、肠道菌群和代谢组学的影响。

黄连素与聚β-羟基丁酸酯对大口黑鲈生长、免疫和肠道菌群的影响

黄连素与聚β-羟基丁酸酯对大口黑鲈生长、免疫和肠道菌群的影响

南方农业学报 Journal of Southern Agriculture 2024,55(2):378-387ISSN 2095-1191; CODEN NNXAABDOI:10.3969/j.issn.2095-1191.2024.02.008黄连素与聚β-羟基丁酸酯对大口黑鲈生长、免疫和肠道菌群的影响刘雅荣1,2,夏耘2,魏东1,张凯2,谢骏2,王广军2,龚望宝2,郁二蒙2*,孙金辉1*(1天津农学院水产学院,天津300384;2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农业农村部热带亚热带水产资源利用与养殖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380)摘要:【目的】探究饲料中添加黄连素(BBR)与聚β-羟基丁酸酯(PHB)对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反季幼苗生长、免疫和肠道菌群的影响,为BBR与PHB在大口黑鲈配合饲料中的应用和大口黑鲈反季繁育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以大口黑鲈秋苗(体质量130.34±0.26 mg)为试验材料,以投喂基础饲料为对照(CK),B、P和MIX组分别投喂饲料B(1‰ BBR)、饲料P(1‰ PHB)和饲料BP(1‰ BBR+1‰ PHB),BP5、BP7和BP14组分别以每5、7和14 d的频率交替投喂饲料B与饲料P,养殖30 d,测定大口黑鲈生长性能、肝脏和肠道生化指标,分析肠道菌群结构及功能。

【结果】在生长性能上,与CK相比,除P和MIX组外,其余处理组终末总体质量均显著提高(P<0.05,下同),饲料系数均显著降低;BP5、BP7和BP14组增重率、存活率均显著高于CK;BP7组终末总体质量、增重率和存活率均最高,饲料系数最低。

在肝脏中,B、P、BP5、BP7、BP14和MIX组的ACP和AKP活性均显著高于CK,同时GOT和GPT活性均显著低于CK。

在肠道中,与CK相比,其他处理组MDA和IL-6含量均显著降低,CAT和LZM含量均显著提高;BP5和BP7组TNF 含量均显著低于CK。

鱼类消化道乳酸菌的分布及功能研究进展

鱼类消化道乳酸菌的分布及功能研究进展
12 幼 鱼 .
鱼类 胃肠道 的分 布和 功能 则研 究较 少 。现 有 研究 表 明 ,
鱼 胃肠道 中比较 常见 的乳 酸菌 种类 有 肉杆 菌 、 酸杆 菌 乳
等… 。作为鱼 胃肠道 固有菌群 的组 成 部分 , 乳酸 菌 能定 植 于鱼类消化道 , 大量 占据 肠壁 上 的靶 细胞 , 成生 物保 形 护屏障 , 抑制病原 菌对肠壁 的定 植 , 维持肠 道正 常 的微 生
1 乳 酸 菌在 不 同生长 阶段 鱼消化 道 的分 布
1 1 仔 稚 鱼 .
 ̄-g湿重 。R no 北极 嘉 鱼 胃 内分 离 到 了各种 细菌 , ' / ig 从
但是 乳 酸 菌 仅 占 这 些 细 菌 总 量 很 小 的 一 部 分 ( 为 约
研究表 明 , 卵孵化前 表面 附着有 大量 的细菌 , 刚 鱼 但
孢 的革兰 氏阳性菌 , 可在厌 氧 、 性厌 氧条件 下生 长。乳 兼 酸菌对 营养要 求 比较苛 刻 , 需要 碳水 化合 物 、 氨基 酸 、 蛋 白胨 、 酸和维生素等 。乳酸菌通常耐酸 , p 核 在 H为 3 0~ .
4 5时仍可 生长 , 耐受 动物 胃肠道 的酸性环 境 , . 能 因此 乳 酸菌能在恒温动物和鱼类 胃肠 道 中广 泛分 布。乳酸 菌在 恒温动物 胃肠道 的分 布 和功 能 已有 大量 的研 究 , 但其 在
肠道正 常菌群 的主 要组 成成 分 , 海水 鱼类 肠 道 中乳 酸 而 菌数量较少 … 。但是 ,crdr Sho e 等 和 Srm等 分别先 t o
维普资讯
第2 8卷第 4期
水 , 利 渔 业
20 0 8年 7月
・1 1・
鱼 类 消 化 道 乳 酸 菌 的分 布 及 功 能 研 究进 展

植物蛋白质对海水养殖鱼类肠道健康的研究进展

植物蛋白质对海水养殖鱼类肠道健康的研究进展
1 肠道黏膜屏障
肠道黏膜屏障包括肠道 机 械 屏 障[肠 上 皮 细 胞及其 紧 密 连 接 ( tight junction,TJ) 等]和 免 疫 屏 障( 肠相关淋巴组织、弥散免疫细胞以及细胞因子 等) 。结构完整、功能健全的肠道机械屏障能够有
收稿日期:2018 - 08 - 18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41576137,31202006)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973 计划) ( 2014CB138601) 作者简介:郑 晶( 1995—) ,女,黑龙江佳木斯人,硕士研究生,从事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研究。E-mail: zhengjing@ stu.ouc.edu.cn * 通信作者:张彦娇,副教授,硕士生导师,E-mail: yanjiaozhang@ ouc.edu.cn
我国是 世 界 最 大 的 海 水 养 殖 生 产 国 家,具 有 养殖规模 大、密 度 大、产 量 高、品 种 全 的 特 点。随 着养殖产量 的 逐 年 上 升,海 水 养 殖 的 诸 多 问 题 也 愈发凸显: 一方面,养殖鱼类排泄的粪便会污染水 质; 另一方面,目前在海水养殖中冰鲜鱼的使用仍 十 分 普 遍 ,而 冰 鲜 鱼 的 利 用 率 低 ,大 部 分 未 被 利 用 的冰鲜鱼沉 入 水 底 加 剧 了 水 体 的 恶 化,这 不 仅 污 染 环 境 、浪 费 资 源 ,而 且 也 不 利 于 绿 色 健 康 海 水 养 殖的发展 和 持 续。所 以,水 产 人 工 配 合 饲 料 的 推 广和普及是海水养殖业中势在必行的关键保障。 同 样 ,近 年 来 受 鱼 粉 资 源 和 价 格 的 限 制 ,植 物 蛋 白 质替代鱼粉蛋白质在水产饲料中的应用已经十分 广泛,在海水 养 殖 鱼 类 中 植 物 蛋 白 质 的 使 用 比 例 也有较大提高,如 1993 年大西洋鲑( Salmo salar ) 中植物蛋白质的添加量为 0,近年来大部分大西洋 鲑中植物蛋白质的添加量可以达到 30. 00%[1],最 多可以 达 到 36. 50%[2]。但 因 为 绝 大 部 分 的 海 水 养殖鱼类为 肉 食 性 鱼 类,所 以 其 对 饲 料 中 植 物 蛋 白质的添加 较 为 敏 感,通 常 会 发 生 植 物 蛋 白 质 诱 导 型 肠 炎 ,进 而 威 胁 养 殖 鱼 类 的 健 康 和 生 长 ,可 见 我国的海水 鱼 类 养 殖 虽 然 取 得 了 一 定 的 成 就,但

乳酸环丙沙星对鲤鱼肠道菌群的影响

乳酸环丙沙星对鲤鱼肠道菌群的影响

乳酸环丙沙星对鲤鱼肠道菌群的影响杨雨辉1佟恒敏1*卢彤岩2赵吉伟2 李晓霞1王君1(1.东北农业大学150030 2.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 150076)本文采用常规细菌的鉴定方法,研究了乳酸环丙沙星对鲤鱼肠道菌群的影响,结果表明鲤鱼经口灌服乳酸环丙沙星前后,细菌的数量和组成比例都发生了明显的改变。

鲤鱼在应用乳酸环丙沙星前,肠道前、中、后肠段的细菌数量为106-108CFU/g,经口灌服乳酸环丙沙星后肠道细菌的数量减少,并且组成比例也发生了改变,用药后120h细菌的组成比例尚未完全恢复到用药前的水平,肠道内细菌的变化情况主要为,肠道前、中、后肠段的气单胞菌属的比例都明显下降,其它的细菌比例明显升高,而且出现有些种属的细菌在用药后不能检出的现象。

这些结果表明乳酸环丙沙星应用于水产养殖后,容易导致水产动物肠道菌群的失衡,且恢复到用药前的水平较慢。

关键词:乳酸环丙沙星肠道菌群鲤鱼研究表明,在正常情况下鱼类肠道内存在着大量的细菌群落[1],这些细菌群落是动物长期进化的结果[2],它们和动物的免疫功能、营养需求都有着及其密切的关系[3,4]。

在水产养殖中,由于鱼病的发生而造成许多重大的经济损失,为了减少这种损失,各种抗菌药物被大量的使用,但是如果这些药物不被科学合理的应用,往往就会造成被应用动物的肠道菌群失衡,而引起新的疾病。

由于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造成肠道疾病的病例在人医和兽医上已有不少文献的报道[5,6]。

乳酸环丙沙星是第三代喹诺酮类药物,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人医和兽医临床,并且也被应用于水产养殖作为治疗鱼类细菌性感染的药物,但是有关该药对鱼类肠道菌群的影响在国内外还未见报道。

本研究以鲤鱼为模型动物,检验了鲤鱼经口灌服乳酸环丙沙星后肠道内好氧及兼性厌氧菌群的种群和数量的变化,旨在为评价该种药物应用于水产动物后对肠道菌群的影响,同时为评价该药应用于水产养殖是否科学提供理论参考。

1材料与方法1.1乳酸环丙沙星原粉含量98.5%,批号010914,浙江新昌县康乐兽药有限公司生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6卷第8期2007年8月

水产科学

FISHERIES SCIENCEVol.26No.8

Aug.2007

鱼类肠道正常菌群研究进展宋增福1,吴天星2(1.上海水产大学生命学院,上海 200090;2.浙江大学化学系,浙江 杭州 310027)

关键词:鱼;肠道;正常菌群中图分类号:S917.1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3-1111(2007)08-0471-04

收稿日期:2006-10-19; 修回日期:2006-11-29.作者简介:宋增福(1971-),男,博士,研究方向:水产微生态与疾病防治;E-mail:zfsong@shfu.edu.cn.通讯作者:吴天星(1963-),男,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动物营养学与饲料科学;E-mail:wutx@tianbang.com

鱼类肠道正常菌群是肠道的正常组成部分;是肠道微生物与宿主以及所处的水生环境形成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微生态系;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免疫反应以及器官的发育等方面具有其他因素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影响到鱼类的生长、发育、生理和病理。笔者拟就鱼类肠道菌群的形成、结构与数量、生理功能以及影响菌群结构的因素、与益生菌的关系等方面加以综述。1 鱼肠道正常菌群的形成 研究表明细菌最初的定植过程在幼鱼发育阶段是非常复杂的,通常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但主要是决定于鱼卵表面、活的饵料和幼鱼饲养水体中的细菌[1-2]。处于孵化阶段的幼鱼具有一个发育不完全的消化道,其内是无菌的。处于孵化过程中的幼鱼主要依靠卵黄来供给营养物质,当其从卵中孵化出来,一旦接触到周围的水生环境和活饵料,多种细菌就开始在肠道上皮定植[3-7]。Mroga等[6]研究发现肠道菌群的主要来源是所摄取的活饲料而不是养殖水体。另有结果表明,最先定植的细菌能调节上皮细胞的基因表达,从而使最先定植的细菌与宿主肠道环境相适应,并且可以阻止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后来的细菌的定植。因此,最初的细菌定植与成年最终稳定的肠道菌群组成结构具有高度相关性。然而,也有的试验结果表明肠道的菌群与鱼的饲料和水体环境中的细菌并不相同[8]。2 鱼类肠道菌群的特性、组成及数量 鱼类肠道菌群细菌种类繁多,数量极大。有研究报道指出,淡水鱼肠内细菌的数量基本为105~108[9],而海水鱼肠内细菌的数量为106~108[10]。肠道的优势细菌为革兰氏阴性菌,同时也存在革兰氏阳性菌[11]。 由于鱼类的生存生长环境与陆生动物不同,因此,在肠道微生态系中其细菌的某些生理生化特征也表现出特异性。Smith对鱼的肠道的大肠杆菌进行研究时就发现,鱼肠道的大肠杆菌可以液化明胶,不产生吲哚,而这些特性是从陆生动物肠道分离的大肠杆菌所不具备的。 不同种类的鱼之间,由于所处的水体环境、食性等因素,其肠道细菌组成和结构也不尽相同的。研究表明淡水鱼类肠道内专性厌氧菌以A、B型拟杆菌科等为主[11-12],好氧和兼性厌氧细菌则以气单胞菌属、肠杆菌科等为主[9]。乳酸菌在陆生动物是常驻菌,而在鱼类也是肠道菌群的组成部分。Ring 等[13-19]曾对乳酸菌进行了系统研究。王红宁[20]对淡水养殖池中的鲤鱼肠道的菌群结构研究发现,在鲤鱼肠道中的需氧和兼行性厌氧菌的数量依次为:气单胞菌、酵母菌、大肠杆菌、假单胞菌、葡萄球菌、需氧芽孢杆菌。气单胞菌和酵母菌的数量更多。可以认为是肠道里的优势需氧、兼性厌氧菌。厌氧菌的数量依次是:拟杆菌、乳酸杆菌、梭状芽孢杆菌,其中拟杆菌数量最多,可以认为是肠道中的优势厌氧菌。尹军霞等[21]对淡水养殖池中的4种不同食性鱼—乌鳢、鲢、鳊、鲫的肠道壁菌群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发现不论是好氧菌还是厌氧菌,同种鱼前肠壁分布一般比中肠壁和后肠壁少;同一肠段相比,都是厌氧菌总数远大于好氧菌总数,一般相差2~3个数量级;不同鱼种之间,肠壁的好氧菌总数差别比厌氧菌总数差别大得多;厌氧菌中的乳酸球菌和双歧杆菌具有一定的正相关性。4种鱼肠道壁中的厌氧菌总数和双歧杆菌分布的规律是:肉食性的乌鳢>杂食性和广食性的鲫>食浮游植物为主的鲢>草食性的鳊,即鱼类肠道壁中的厌氧菌总数和双歧杆菌随着从草食性向肉食性发展而逐渐增加。Rachel等[22]从淡水扁鲨和Oscars以及南方比目鱼中分离到梭菌、革兰氏阴性菌属的梭菌、拟杆菌等细菌。因此,鱼类肠道的菌群组成结构随着鱼种类、食性、生长的环境的不同而呈现出差异。

3 鱼类肠道正常菌群的生理功能 肠道正常菌群在鱼类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担当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既要参与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同时又要担当机体的防御功能,维护机体的健康。3.1 营养功能 根据微生态的三流运转理论,微生态系统中存在能源流动、物质交换和基因传递。动物、人类及植物的组织细胞与正常微生物之间以及正常微生物与正常微生物之间都存在着能源的交换。电镜观察发现肠上皮细胞表面的微绒毛与菌体细胞壁上的菌毛极为贴近,并有物质交换的迹象。 在鱼类肠道微生态环境中,正常菌群的建立通常被认为是对动物发育不完全肠道酶系的有益补充,尤其是在幼鱼发育阶段。它能合成分泌一些天然食物中不含有而宿主

DOI:10.16378/j.cnki.1003-1111.2007.08.012生长发育所必需的维生素、酶、调节因子等,且能分解产生一些易被宿主吸收的物质供宿主吸收。同时,正常菌群及其某些新陈代谢产物能促进宿主对某些营养物质的吸收,改变宿主消化酶的活性,从而对宿主的新陈代谢起着不可缺少的影响作用。Sugita等[23]从罗非鱼和鲶鱼肠道里分离出具有产生维生素B12的细菌。早期对胭脂鱼的研究表明,从肠道内分离的弧菌和肠道菌具有分泌蛋白酶、淀粉酶、几丁质酶和卵磷脂酶的能力[24]。Das等[25]研究草鱼消化酶时,为校正肠道细菌分泌的酶所引起的误差,用抗菌素饲喂草鱼,然后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鱼肠道狡甲基纤维素分解菌,发现肠道细菌的纤维素酶对草鱼消化食物中的纤维素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Sugita等[26]分析了香鱼、日本鳗鲡、鲤、罗非鱼、斑点叉尾鲴回等淡水鱼类肠道菌群的产酶能力,认为肠道菌群在淡水鱼的淀粉消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潘康成等[27]利用2种有益地衣芽孢杆菌,饲喂鲤鱼,对鲤鱼的生长有明显地促进作用和显著提高鲤鱼肠道消化酶的活性。Bachel等[22]分析了淡水扁鲨、Oscars和南方比目鱼的肠道厌氧菌的产酶功能,发现这些肠道的厌氧菌可以产生酸性和碱性磷酸酶、四碳和八碳的酯酶、十四碳的脂肪酶、芳基化合物分解酶和糖苷酶等。Schrijiver[28]研究发现,当日粮中添加解蛋白弧菌时,解蛋白弧菌会提高表观氮消化率(P<0.01)。由此可见,肠道菌群分泌的蛋白酶、淀粉酶等消化酶可以辅助鱼类营养物质的消化,包括一些难以分解的纤维素等物质,从而促进营养物质的转化和吸收;产生的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可以弥补饲料中营养物质的不足。这就为外源益生菌的添加会促进鱼的生长提供了科学依据。3.2 防御功能 正常微生物群覆盖在肠道黏膜的表面作为物理屏障可以拮抗致病菌的入侵;同时可以刺激机体产生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反应从而加强机体的保护作用。这种防御机制主要包括定植阻抗、病原菌抑制和免疫调节作用。3.2.1 定植阻抗 在动物肠道中,正常菌群其厌氧菌占99%,它们是构成动物肠道屏障之一。定植阻抗是指肠道菌群具有排斥病原菌在肠道上皮细胞定植的作用,也可以形象地理解为肠道菌群就像栅栏一样起到了阻拦病原菌的作用。动物模型试验在这方面提供了有力的证据。20世纪60年代的小鼠沙门氏菌感染试验最具有说服力。试验结果表明,无菌鼠的沙门氏菌致死量只有普通鼠的十亿分之一。由此可见,肠道菌群的屏障保护作用非常显著。Bergh[29]指出,鱼类的体表和消化道黏膜内定居着共生性细菌,他们形成菌丛,从而成为防止病原菌定居和增殖的屏障。3.2.2 病原菌抑制 试验证明,在从鱼肠道里分离的部分细菌具有抑菌的作用,可以保护宿主免受病原菌的侵害。Sugita等[26]对从鱼类的肠道菌群中分离出304株细菌进行抗菌的试验研究发现,3.23%表现出抗菌的能力,尤其是嗜水单胞菌、假单胞菌、梭状芽孢杆菌的几个菌株可以抑制7~12个靶菌株。在此基础上的抗菌效果显示,抗菌活力随鱼的种类、采样时间、部位而有差别,同时这些抗菌物质对肠道菌群的组成也有影响。Olsson[30]用鳗弧菌饲喂大菱鲆,发现肠道肉杆菌可以抑制鳗弧菌的生长。3.2.3 免疫调节 鱼类免疫反应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生理现象,受很多环境因素的影响。鱼类在进行自身免疫保护时,主要行使非特异性(先天性)与特异性(获得性)两大免疫防御功能。 李莉[31]研究发现,随着肠道内气单胞菌(Aeromonas)百

分含量的下降,肠拟杆菌(Enterobacteriaceae)百分含量的上升,草鱼白细胞的吞噬百分比和吞噬指数明显上升,这说明草鱼肠道优势菌群气单胞菌、肠拟杆菌的变化可能与白细胞吞噬活性增强有关。Panigrahi[32]发现,虹鳟鱼饲喂乳酸菌(LactobacillusrhamnosusJCM)时,活的乳酸菌比热致死的乳酸菌能够更好地诱导巨噬细胞的吞噬活性和补体功能,并且使血浆免疫球蛋白水平呈现增加趋势。因此,鱼类肠道菌群的变化或者外来益生菌的添加均会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但是他们之间内在的关系尚不清楚,还有待于更多的试验探讨。

4 影响鱼肠道菌群结构与组成的因素 动物微生态系统是由动物、微生物和环境彼此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统一整体,这个整体是由不同层次、不同环节相互联结成的立体交叉网络,这个网络就是微生态系统的多维空间结构。作为鱼的肠道微生物菌群,由于所处的宿主的肠道生长环境是和周围的水体环境紧密相关,形成一个整体,其平衡更容易受到外界水体环境变化、饵料的变换等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在幼苗时期。Cahill[33]曾就众多的试验结果总结认为,水环境中的细菌影响肠道微生物的菌群结构,同时肠道的菌群结构也影响水体环境的微生物结构,肠道里的微生物是那些和环境中的微生物相同的种类或者是那些在日粮中存在的并且能在肠道繁殖的微生物。Ring 等[14]曾对肠道的乳酸菌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发现不

饱和脂肪酸、营养竞争、三氧化二铬、盐度和应激等因素都会对肠道的乳酸菌产生影响。因此,与鱼直接接触的水体环境对鱼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影响要远远大于陆生动物和人所处的外部环境对肠肠道微生物菌群的作用。 鱼类是变温动物,消化道的微生物也会随体温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曾勇等[34]研究了草鱼肠道中气单胞菌的季节变化。在冬季停食阶段,前肠壁的气单胞菌的占总菌数比例明显升高。Janina等[35]研究发现,在3月未检测到比目鱼肠道的菌群,而在夏天检测到细菌数为14.5×106。

饲料的组成能改善鱼消化道微生物菌群的结构。曹志华等[36]的研究发现,饲喂鲤鱼含有尿素的饲料,对照组肠道中的优势菌为气单胞菌、芽孢杆菌、葡萄球菌和微球菌,可利用尿素的细菌占细菌总数的55%。试验组的优势菌为芽孢杆菌,肠杆菌和葡萄球菌,可利用尿素的细菌占85%。陈孝煊[37]的研究发现,饱食状态下草鱼的肠道菌的平均为8.7×107cfu/g,空肠状态下为7.29×106cfu/g,差异显著。 在正常生理条件下,肠道正常的菌群会发生变化;在病理条件下,肠道菌群的变化往往是病因或结果。在发病的时候,条件致病菌大量繁殖,会导致肠道菌群的平衡失调,进而导致整个病情的恶化。蒋长苗等[38]研究了草鱼肠道正常菌群与肠炎病原菌间的关系,发现发生肠炎的草鱼,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