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菌群分布

合集下载

鱼类消化道微生物的组成和分布

鱼类消化道微生物的组成和分布

鱼类生活的环境和鱼类消化道中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在鱼类生长发育过程中,鱼类消化道逐渐形成了一个由好氧菌、兼性厌氧菌和绝对厌氧菌组成的动态正常菌群。

正常情况下,鱼类消化道的各种微生物生长良好,占主导优势的有益微生物菌群能使消化道处于健康环境中,从而保证鱼类消化道的正常消化和吸收。

同时,有益微生物菌群定植于肠内壁黏膜,形成非特异性的生物保护屏障,抑制病原菌对肠壁的定植,维持肠道正常的微生态平衡。

但当出现饵料或环境变更等应激状态时,这种理想的微生物区系平衡会受到冲击,宿主的正常防御系统被破坏,某些条件致病菌会转移、定植并侵袭鱼体的其它组织器官,导致细菌性疾病的暴发[1]。

因此,如何利用益生素、化学益生素等调控鱼类消化道微生物的组成,保持鱼类消化道微生物区系平衡,维持动物健康正成为国际上的研究热点。

1鱼类消化道微生物的组成和分布鱼卵孵化前表面附着有大量的细菌,但刚孵化鱼的胃肠道通常是无菌的。

孵化后的仔鱼在卵黄囊消耗以前就会开始饮水,水中的细菌得以进入仔鱼的消化道。

稍大一点的仔鱼还会摄食附着有大量细菌的悬浮颗粒和卵黄碎片。

因此,养殖水体、悬浮颗粒和卵黄碎片的细菌成为仔鱼消化道微生物区系的最初来源。

但是,鱼类胃肠道环境不同于水体环境,仅那些能适应鱼类胃肠道环境和宿主的免疫系统的微生物能够定植于胃肠道。

研究表明,仔鱼期形成了最初的不稳定的微生物区系,随后此微生物区系逐渐成熟,幼鱼期形成比较稳定的微生物区系。

例如,罗非鱼(Tilapia mossambica)在孵化后20~60 d内建立起比较成熟的微生物区系[2]。

仔稚鱼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成,它们更多的是依赖非特异性防御机制,其中,胃肠道粘膜上附着的正常菌群可能是仔稚鱼对抗致病菌入侵的第一道屏障。

然而,由于传统方法的严重制约,特别是消化道微生物区系复杂多样且需厌氧环境,目前有关仔稚鱼消化道微生物的研究较少,仔稚鱼胃肠道粘膜上附着的菌群种类、功能和变化尚不清楚。

肠道菌群微生态

肠道菌群微生态

人体的胃肠道微生态系统和微生态失衡1 胃肠道正常菌群人体胃肠道正常菌群是经过长期历史进化在宿主内形成的定植微生物群落,他们对宿主是有益的和必需的,在正常状态下是无害的.在胃肠道中生活的细菌大约有lO14个,由300 —500种微生物组成,相当于人体细胞的l0倍,由厌氧菌、兼性厌氧菌、好氧菌组成,其中专性厌氧菌达97%一99%以上.胃内由于胃酸的影响,细茵的种类和数目较少,通常小于l03 CFU/m1.在胃中仍可以分离出乳酸杆菌、酵母菌、链球菌、葡萄球菌等,但只有乳酸杆菌能被大量分离出来.小肠是个过渡区,肠液流量大,足以将细菌在繁殖前冲洗到远端回肠和结肠.十二指肠正常菌群与胃相似;空肠细菌浓度一般小于105CFU/ml,主要为革兰氏阳性的需氧菌;而回肠末端细菌浓度为l03—107CFU/ml,并且革兰氏阴性杆菌超过革兰氏阳性杆菌.大肠细菌的数量远远超过小肠,数量达1011—1012CFU/m1.这主要是由于结肠内容物移动缓慢所致,且大肠内环境呈中性或弱碱性,有利于细菌大量繁殖.粪便干重的l/3为活细菌,其中厌氧菌的数量超过需氧菌的100—10 000倍.定居于胃肠道的菌群按照对宿主的作用可分为3类:(1)共生型:为专性厌氧菌,是肠道的优势菌群,这些菌对宿主是有益无害的(2)条件致病菌:在正常情况下,由于微生态环境的平衡状态,这些细菌数量少,不会致病,而且是保持微生物群落生态平衡的必要组成部分,但在病理情况下,其数量异常增多,就可致病.(3)病源菌:大多为外籍菌群,长期定植的机会少,生态平衡时这类细菌数量少,不会致病,但数量超出正常水平,就会使人体发病.2 肠道菌群的生理作用1 营养作用(1)物质代谢作用:肠道菌群的重要物质代谢作用就是发酵没有消化的食物残渣和上皮细胞产生的粘液。

肠道微生物区系基因的多样性提供了明显不同于宿主的酶的多样性和生化途径的多样性.糖类发酵是主要的能量来源:主要包括不能消化的糖(抗消化淀粉、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和树胶)和一些没有消化的寡糖,同时也能分解部分的多肽和蛋白质.物质代谢的终产物主要是短链脂肪酸.主要的短链脂肪酸是乙酸、丙酸、丁酸.丁酸主要被肠上皮细胞吸收,是肠上皮细胞的主要能量来源.乙酸与丙酸主要由门静脉转运到肝脏,由肝脏代谢.(2)合成作用肠道厌氧菌可以合成多种维生素如B1、B2、B12,维生素A、E、K等,且可产生多种微量元素与矿质离子,参与钙、镁、铁等离子的吸收。

肠道不同解剖部位的菌群组成及其在结直肠癌中的作用

肠道不同解剖部位的菌群组成及其在结直肠癌中的作用

肠道不同解剖部位的菌群组成及其在结直肠癌中的作用肠道是人体最大的微生物生态系统之一,其中包括菌群(也称肠道微生物),它们与人体协同共生。

肠道菌群主要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和其他微生物,其中细菌是最主要的成分。

肠道不同解剖部位的菌群组成有所不同,这种差异可能与解剖部位的物理和化学环境有关。

结直肠是消化系统的一部分,是人体最后一段消化道。

在结直肠中的菌群主要由厌氧菌组成,如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梭菌(Clostridium)和乳酸菌(Lactobacillus)等。

这些厌氧菌能够分解食物中的纤维素和多糖,产生短链脂肪酸(SCFA),如丙酸、乙酸和丁酸等。

SCFA对结直肠健康有益,可以提供能量给结肠细胞,并维持肠道的酸碱平衡。

此外,厌氧菌还能够帮助消化和吸收微量元素。

然而,长期以来的研究发现,菌群在结直肠癌的发展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菌群的异常可以导致炎症反应的增加,从而促进结直肠癌的发生和发展。

例如,一些菌群的过度生长会导致产气菌过多,进而形成肠道增生性息肉,是结直肠癌的前体病变。

此外,炎症反应还可以刺激癌细胞的增殖和侵袭,加速肿瘤的恶性转化。

在结直肠癌的菌群组成中,一些细菌被发现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和发展相关。

例如,肠球菌属(Enterococcus)和埃希氏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的过度生长与结直肠癌的高风险相关。

这些细菌可以分泌致癌物质,如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它可以氧化多酚化合物,并产生对DNA和蛋白质有害的自由基。

此外,这些菌群还可以刺激炎症反应,进一步促进结直肠癌的发生。

另外,菌群的代谢功能也与结直肠癌的发展有关。

例如,肠球菌属和埃希氏大肠杆菌等细菌产生的酶,可以将无机硝酸盐还原成亚硝酸盐,亚硝酸盐可以与肠道中的氨基化合物(如亚硝酸盐和氨基酸)反应生成致癌物质亚硝胺。

此外,一些细菌可以产生一些有毒代谢物,如甲基化物质。

这些代谢物对结直肠细胞和基因组的稳定性具有破坏作用,增加了癌变的风险。

生长猪胃肠道乳酸菌_双歧杆菌和大肠杆菌的数量和分布规律_高巍

生长猪胃肠道乳酸菌_双歧杆菌和大肠杆菌的数量和分布规律_高巍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01,6(5):81~86Jour nal of China Ag ricultural U niv ersity生长猪胃肠道乳酸菌、双歧杆菌和大肠杆菌的数量和分布规律①高巍 孟庆翔② 肖训军 夏兆刚(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摘 要 本研究采用严格的厌氧微生物培养方法,对5头生长猪进行了测定。

结果表明,在生长猪的胃肠道内容物中和粘膜上均有相当数量的乳酸菌、双歧杆菌和大肠杆菌分布,且乳酸菌的数量显著高于其他2种菌(P<0.01)。

3类菌在内容物中的分布为:乳酸菌在猪后肠内容物中的数量分布显著高于胃和小肠(P< 0.01);双歧杆菌在盲肠内容物中数量最高(P<0.01);而盲肠和结肠内容物中大肠杆菌的数量分布大于其他部位(P<0.01)。

粘膜上的分布为:乳酸菌在结肠、双歧杆菌和大肠杆菌在盲肠粘膜上的数量分布显著高于其他各区段(P<0.05)。

猪胃肠道各区段中,除直肠内容物中双歧杆菌的数量显著高于大肠杆菌外(P<0.01),其他各区段中2种菌的数量统计差异不显著(P>0.05);结肠和直肠粘膜上双歧杆菌的数量显著高于大肠杆菌(P<0.05)。

关键词 胃肠道微生物;乳酸菌;双歧杆菌;大肠杆菌;生长猪中图分类号 S852.6;S828Numeration of Lactic Acid Producing Bacteria,Bifidobacteria and E scherichia coli Populations in GastrointestinalTract of Growing PigGao Wei M eng Qing xia ng Xiao Xunjun Xia Zhao gang(Colleg e of Anim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C AU)Abstract A study was co nducted to determine the num ber of lactic acid Producing bacteria, Bif idobacteria a nd Escherichia coli in the g astrointestinal co ntents a nd a ssociated with mucus lay ers o f v arious seg ments(gastric,small-intestine,cecum,co lon and rectum)of g rowing pigs.Results sho w ed tha t there w ere sig nificant bacterial po pula tio ns presenting in g astrointestinal co ntents and mucus layers alo ng the w hole gastrointestinal tract. Furthermo re,the popula tion of lactic acid Pro ducing bacteria presented bo th in g astrointestinal contents a nd associated w ith mucus layers w as sig 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 f Bifidobacteria or E.c oli(P<0.01).The distributio n o f the three gro ups in the co ntents o f the w hole tract w as:the num ber o f Lactic acid Producing bacteria in the hindgut co ntents w as sig nificantly hig her than that of g astric o r sm all-intestine(P<0.01);the po pulatio ns of Bif idobacteria in the cecum contents w as the g rea test(P<0.01);the co ncentratio n of E.c oli in the contents o f cecum and colo n w as higher than that o f other seg ments(P<0.01). The distributio n of the th reeg roups associated with the gastrointestinal m ucus layers w as:收稿日期:2001-03-12①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9870589)②孟庆翔,北京圆明园西路2号中国农业大学(西校区),100094the populations of Lactic acid-producing bacteria in colo n,Bifidobacteria o r E.coli in cecum and co lon w ere sig nificantly g reater than that o f other seg ments o f gastrointestinal tract(P<0.05).There w as no significa nt difference of the populations betw een Bifidobacteria andE.c oli in the gastrointestinal co ntents except in the rectum.The num bers of Bif idobacteria associated with the colo n and rectum mucus layers w ere sig nificantly hig her than tha t o f E.c oli(P<0.05).Key words no rm al g astrointestinal bacteria;lactic acid-producing bacteria;B if idobacteria; Esc herichia c oli;g row ing pig乳酸菌和双歧杆菌为动物消化道内的正常寄生菌,而嗜酸乳杆菌(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和假长双歧杆菌(Bif idobacterium psuedolongum)为猪消化道内革兰氏阳性菌的优势菌种[1,2],在动物的营养、免疫、防病等各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肠道菌群科目-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肠道菌群科目-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肠道菌群科目-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肠道菌群作为人体内一种重要的微生物群落,由各种不同类型的微生物组成,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这些微生物与人体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人体健康和疾病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肠道菌群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过去,人们对菌群的认识仅限于起到消化食物、合成维生素等作用,然而现在我们已经认识到,肠道菌群在维持人体免疫系统、调节代谢、影响情绪等方面的重要性。

肠道菌群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体的遗传因素、饮食习惯、生活环境、药物使用等。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饮食结构和饮食方式改变,以及长期使用抗生素等药物,都可能对肠道菌群的种类和数量产生影响。

一旦菌群失衡,可能导致肠道疾病的发生,甚至影响整个身体的健康状况。

本文旨在全面介绍肠道菌群的科目,详细探究肠道菌群的定义、功能、影响因素以及其在人体健康中的重要性。

同时,还将探讨未来研究的方向,提出对菌群调节的策略和方法,以期更好地研究和利用肠道菌群,促进人体健康的发展。

通过本文的阅读,读者将对肠道菌群的重要性和研究意义有更深入的了解,为人类的健康提供更好的指导和参考。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为读者介绍肠道菌群科目的相关知识。

具体的文章结构如下所示:1. 引言1.1 概述在这个部分,我们将简要介绍什么是肠道菌群以及其在人体中的重要性。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展开:- 第二部分:肠道菌群的定义和功能- 第三部分:影响肠道菌群的因素- 第四部分:结论- 4.1 肠道菌群的重要性- 4.2 未来研究方向1.3 目的本文旨在提供读者对肠道菌群科目的全面了解,并探讨其在健康和疾病中的潜在作用。

2.1 肠道菌群的定义和功能在这一部分,我们将详细介绍肠道菌群的概念、组成和功能。

我们将探讨肠道菌群在营养吸收、免疫调节和代谢等方面的作用,并提供相关的研究和证据支持。

消化系统细菌感染课件

消化系统细菌感染课件

October 26, 2010
18
2.慢性胰腺炎 慢性胰腺炎
慢性胰腺炎大多由胆道病变、酒精中毒或 胰管堵塞,特别是胰管内结石梗阻引起。 临床处理通常给予胰酶制酸剂、胰岛素、 营养素、止痛剂等内科治疗手段缓解病痛 等症状,以对症处理为主,如有梗阻感染 引起,可酌情使用抗菌药物配合治疗,用 药同上。
October 26, 2010 22
抗厌氧菌:硝基咪唑类(甲硝唑、替硝唑、 抗厌氧菌 奥硝唑)、克林霉素、头酶素类(头孢西 丁、头孢美唑)、 β-内酰胺霉抑制剂复合 制剂 抗G+菌:克林霉素、大环内酯类(罗红霉 素、克拉霉素、阿奇霉素)、万古霉素
注:红色显示主要为肝代谢 肝排泄药物,肝功异常(特 红色显示主要为肝代谢/肝排泄药物 肝功异常( 显示主要为肝代谢 肝排泄药物, 别是黄胆指数高)时尽量不用。抗大肠杆菌时尽量不用 别是黄胆指数高)时尽量不用。 或不单独使用喹诺酮类药物。 喹诺酮类药物 或不单独使用喹诺酮类药物。氨基糖苷类药物在胆汁浓 度低,不首选用药。 度低,不首选用药。
胃:正常一般无 正常一般无 菌,或为口咽 部和食物中残 存细菌 小肠:乳酸杆菌 小肠 乳酸杆菌 肠球菌、 、肠球菌、拟 杆菌
口腔菌群:链球菌( 口腔菌群:链球菌(甲 型或乙型)、 )、乳酸杆菌 型或乙型)、乳酸杆菌 螺旋体、梭形杆菌、 、螺旋体、梭形杆菌、 白色念球菌、(真菌) 、(真菌 白色念球菌、(真菌) 表皮葡萄球菌、 表皮葡萄球菌、肺炎球 奈瑟氏球菌、 菌、奈瑟氏球菌、类白 喉杆菌等。 喉杆菌等。 大肠(专性厌氧菌占 大肠 专性厌氧菌占 90%~95%):类杆菌、 :类杆菌、 双歧杆菌、大肠杆菌、 双歧杆菌、大肠杆菌、 厌氧性链球菌、 厌氧性链球菌、粪链 球菌、葡萄球菌、 球菌、葡萄球菌、白 色念球菌、乳酸杆菌、 色念球菌、乳酸杆菌、 变形杆菌、 变形杆菌、破伤风杆 菌、产气荚膜杆菌等。 产气荚膜杆菌等。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细菌和真菌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微生物。

它们生活在各种环境中,包括水、土壤、空气和人体等。

在此,我们将探讨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规律以及影响它们分布的因素。

一、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规律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规律与它们的生存环境密切相关。

以下是常见的环境及其相应的细菌和真菌。

1.土壤土壤是细菌和真菌的主要栖息地之一。

一般来说,土壤中有丰富的有机物和各种微生物,这为细菌和真菌提供了生存和繁殖的温床。

常见的土壤细菌有假单胞菌、芽孢杆菌、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等。

常见的土壤真菌有黑曲霉、霉菌和酵母菌等。

2.水体水体是细菌和真菌繁殖的好地方。

河流、湖泊、海洋等水域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质,提供了细菌和真菌的生存条件。

在水域中,较常见的细菌有肠杆菌、弧菌和螺旋体等;常见的真菌有水藻、霉菌和酵母菌等。

3.人体在人体内,细菌和真菌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人体内的细菌主要分布在消化道、呼吸道和皮肤表面。

消化道中常见的细菌有大肠杆菌、乳酸菌和肠球菌等;呼吸道中常见的细菌有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皮肤表面中常见的细菌有表皮葡萄球菌和变形杆菌等。

真菌感染可以导致口腔念珠菌病和阴道假丝酵母病等疾病。

二、影响细菌和真菌分布的因素1.温度细菌和真菌的生长和繁殖受温度的影响很大。

通常情况下,生物体的最适生长温度与其来源的生态系统温度相关。

例如,热带地区细菌和真菌要比寒带地区少。

在合适的温度下,微生物的生长是快速的。

但如果温度过高或过低,微生物的代谢过程就会变得较为缓慢,生长和繁殖都会受到不利的影响。

2.水分和营养物质细菌和真菌需要水分和营养物质来维持生命。

水分作为溶剂,帮助细胞内化学反应和养分的吸收。

土壤和水体富含有机物,为微生物提供了充足的营养。

而人体内的细菌和真菌则在口腔、肠道和皮肤等地方找到了它们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3.氧气对于某些细菌和真菌而言,氧气的存在或不存在可以是一个限制生长的因素。

有些菌群需要氧气来进行代谢运作,称为好氧菌,如肠球菌和芽孢杆菌等;而有些菌群则不能容忍氧气,这称之为厌氧菌,如对厌氧菌家族硫还原菌等。

一、细菌在自然界的分布

一、细菌在自然界的分布

一、细菌在自然界的分布1.土壤中的细菌土壤具备了细菌生长繁殖的良好条件,因此,土壤中含有大量的细菌和其他微生物。

土壤中的细菌来自天然生活在土壤中的自养菌和腐物寄生菌以及随动物排泄物及其尸体进入土壤的细菌。

它们大部分在离地面10 cm~20 cm深的土壤处存在。

土层越深,菌数越少,暴露于土层表面的细菌由于日光照射和干燥,不利于其生存,所以细菌数量少。

土壤中的微生物以细菌为主,放线菌次之,另外还有真菌、螺旋体等。

土壤中微生物绝大多数对人是有益的,它们参与大自然的物质循环,分解动物的尸体和排泄物;固定大气中的氮,供给植物利用;土壤中可分离出许多能产生抗生素的微生物。

进入土壤中的病原微生物容易死亡,但是一些能形成芽胞的细菌如破伤风梭菌、产气荚膜梭菌、肉毒梭菌、炭疽芽胞杆菌等可在土壤中存活几年或几十年。

因此土壤与创伤的厌氧性感染有很大关系。

2.水中的细菌水也是微生物存在的天然环境,水中的细菌来自土壤、尘埃、污水、人畜排泄物及垃圾等。

水中微生物种类及数量因水源不同而异。

一般地面水比地下水含菌数量多,并易被病原菌污染。

在自然界中,水源虽不断受到污染,但也经常地进行着自净作用。

日光及紫外线可使表面水中的细菌死亡,水中原生生物可以吞噬细菌,藻类和噬菌体能抑制一些细菌生长;另外水中的微生物常随一些颗粒下沉于水底污泥中,使水中的细菌大为减少。

水中的病菌如伤寒沙门菌、痢疾志贺菌、霍乱弧菌、钩端螺旋体等主要来自人和动物的粪便及污染物。

因此,粪便管理对控制和消灭消化道传染病有重要意义。

但直接检查水中的病原菌是比较困难的,常用测定细菌总数和大肠埃希菌的菌群数,来判断水的污染程度,目前我国规定生活饮用水的标准为1 ml水中细菌总数不超过100个;每1升水中大肠菌群数不超过3个。

超过此数,表示水源可能受粪便等污染严重,水中可能有病原菌存在。

3.空气中的细菌空气中的微生物分布的种类和数量因环境不同有所差别。

空气中的微生物来源于人畜呼吸道的飞沫及地面飘扬起来的尘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消化道微生物群落分布及构成具有空间特异性。

纵向来看,食管、胃、十二指肠、回肠、空肠和结肠的细菌群落构成及菌量存在差异,各部位细菌数目分别为101~2、104~5、106~7、107~8和1010~12CFU/ml;横向来看,胃液与胃黏膜菌群、粪便与大肠黏膜的菌群构成及数量不尽相同。

消化道真菌群落虽然含量远远低于细菌群落,但同样是消化道微生物群落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常情况下,粪便中真菌细胞数为10~103个/g,相应细菌群落含量较高,为1011~1012个/g。

人类出生后数天或数周消化道内即出现真菌定植。

早期基于培养方法的研究认为,70%健康人消化道内存在真菌,其中大部分为念珠菌和酵母菌等。

因受到分类和鉴定方法的限制,有大量与人体相关的真菌仍然未知。

一、食管
早期基于细菌培养的研究认为,食管无菌或仅有少量暂住菌。

目前少量针对食管细菌群落高通量测序分析的研究报道,正常食管菌群主要以链球菌属、普里沃菌属和韦荣球菌属为主,多来自于口咽部的定植细菌;食管菌群构成虽复杂但相对稳定,大部分食管内细菌已知并可培养。

有学者将食管菌群构成分两型:Ⅰ型,见于正常食管黏膜,以链球菌属为主;Ⅱ型,见于食管炎和Barrett's食管,以普里沃菌属、拟杆菌属、嗜血菌属和韦荣球菌属等革兰阴性厌氧菌/微需氧菌为主。

Ⅰ型至Ⅱ型的转变可能导致食管炎症和肠化。

二、胃、十二指肠
胃酸的酸度很高(pH2-3),以前认为胃内基本无活菌。

但是目前少量基于微生物高通量测序的研究证实,胃内除幽门螺杆菌()之外仍有大量其他细菌种属,常见有链球菌、奈瑟球菌和乳酸菌属等。

与胃内其他菌群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如乳杆菌、双歧杆菌和酵母菌属等益生菌种可以阻止在胃黏膜的定植、黏附和生长。

十二指肠内的细菌与胃类似。

三、结肠、直肠
结肠和直肠则有大量细菌,主要是类杆菌(Bacteroides)、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大肠埃希氏菌、乳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变形杆菌(Proteus)、梭菌(Clostridium)等。

1克干粪含菌总数在4千亿个左右,约占粪重的40%,其中99%以上是厌氧菌。

肠道菌群受饮食、年龄等因素影响很大。

多食蛋白质的人,大肠埃希氏菌生长旺盛;以吃淀粉为主的人,乳杆菌较多。

哺乳期婴儿的肠道菌群主要是双歧杆菌,占总菌数的90%左右;随着成长,双歧杆菌下降,类杆菌、乳杆菌、梭菌等逐渐增多。

婴儿刚出生时肠道是无菌的,1-2小时后就有菌出现。

开始时菌种和数量少,随后逐步增多。

先定殖的是需氧菌,然后是厌氧菌。

因前者生长繁殖需消耗周围微环境中的游离氧,这有利于厌氧菌的繁殖。

此过程约1周左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