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测试题
安徽省高二语文上册期末测试题(附答案解析)

安徽省高二语文上册期末测试题(附答案解析)第Ⅰ卷阅读题―、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手机或许不是人的一个单纯用具。
实际上,它已经变成了人的一个器官。
手机似乎长在人们的身体上面。
它长在人们的手上,就如同手是长在人们的身体上面一样。
手机是另一个说话器官,是一个针对着远距离的人而说话的器官,因为有了手机,人的语言能力增加了,人们可以将语言传送到非常遥远的地方。
同样,人们的听觉也增加了,耳朵居然能神奇般地听到千里之外的声音。
我们看到了人体身上的新的四位一体:手,嘴巴,耳朵和一个金属铁盒----手机。
它们共同组成了身体上的一个新的说话机器。
手机深深地植根于人体,并成为人体的一个重要部分。
离开了人体,离开了手,它就找不到自己的意义。
正如人们对它的称呼“手机”那样,它只有依附于手,才能获得它的存在性。
手机能够在任何时间和任何空间同另一个人进行交流。
手机这一最基本的无限延展的交流能力,能使人轻而易举地克服时空间距进而超越孤立的状态。
这是人们使用手机的最根本和最初的原因。
一个危机时刻的人,如果有手机相伴,就可能会迅速地解除这种危机。
手机的沉默,在某种意义上,也意味着这个人可能处在一种特殊的状态。
事实上,如果一个人从来不用手机,他发现不了手机的意义和功能,但是,一旦他使用了手机,他会发现,没有手机是一件难以想象的事情。
也就是说,人已经进化到手机人的状态。
社会越是被手机所充斥,手机越是能够发挥自己的潜能。
这从另一个方面要求了手机的普及化。
事实是,手机确实越来越普及了。
手机在多大程度上解放了人们,也在多大程度上抑制了人们。
手机抑制了人体的某些肉体官能:它抑制了行动能力,人们尽可能减少身体运动;抑制了书写能力,人们越来越借助机器通话;抑制了记忆能力.人们越来越依赖手机储存消息。
有时候,手会无意识地去寻找手机,去摸索手机,去把玩手机。
人们偶然丢失了手机,他就会变得烦躁不安。
正是因为人们如此地依赖于手机,反过来,人们又被它所折磨和打扰。
语文基础知识测试题(附答案)

高二语文基础知识测试题命题人:董涛注意:1、本试题为客观选择题,共40小题,每题3分,满分120分。
2、考试时间为60分钟。
3、请将每题的答案写在下面方框中对应题号下面的方框里。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他心爱的书籍,经过再三处理,还是没有地方放置,只能堆在地上或塞在床下,生活的屈辱和窘困,无出其右。
B.个别民警认为工作时间饮点酒是小事一桩,就不以为意,结果因违犯公安部颁布的“五条禁令”而受到查处。
C.要真正营造一个细胞生长的世外桃源也不是一件易事,除了要有合适的培养基之外,还需要许多其他条件。
D.中央书记处书记到党校看望正在这里学习的纪检监察系统的学员,不厌其详地询问他们在基层工作的情况。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走进白云观,庄致和见那道人骨瘦如柴,仿佛大病初愈的模样,却又目光如电,炯炯有神,心中不免暗暗吃惊。
B.入夜,月色溶溶,水天寥廓,我们或坐在树下谈笑自若,或坐在船上叩舷高歌,或立于小石桥上对月凝思。
C.他唾沫四溅地讲了半小时,话音刚落,站在他身边的几个人便拼命地鼓掌,其他的人,都噤若寒蝉,面面相觑。
D.那鼓声,如骤雨,如旋风,气势磅礴,震撼着你,使你惊异于击鼓人那瘦小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如此大的能量!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回到住所,我饶有兴味地翻看着一张张剧照,耳边又隐隐奏起城隍庙小戏台的流云之响和绕梁之声。
B.在《哈利波特》系列电影中,导演借助匪夷所思的特技,为银幕前的我们打开了一扇扇魔法的大门。
C.附庸风雅的人主观意图是为了装点门面,但他们不去学野蛮,却来学风雅,也总算见贤思齐,有心向善,未可厚非。
D.由于构思精巧,章法严密,这幅巨型国画表现的人物与场景虽然众多,但却具有内在联系,画面上各部分水乳交融。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有人编写了“冲击波”病毒来攻击视窗操作系统,微软公司便在网上发布了新的软件供用户下载杀毒,真可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全国高二高中语文同步测试带答案解析

全国高二高中语文同步测试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选择题1.下列词语中画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钟鼓馔玉(zuàn)岑夫子(cén)奔流(bēn)B.扪参历井(shēn)噫吁嚱(xī)轻裘(qiú)C.沽名钓誉(gū)恣欢谑(xuè)金樽(zūn)D.烹羊宰牛(pēng)将进酒(qiāng)恣睢(suī)2.对下列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B.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C.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D.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3.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朝如青丝暮成雪B.陈王昔时宴平乐C.会须一饮三百杯D.与尔同销万古愁4.《将进酒》中运用“陈王昔时宴平乐”的典故的作用是()A.运用陈王曹植的典故表现美好的追求。
B.运用陈王曹植的典故表现现在生活的自在。
C.借陈王曹植的典故尽吐心中的不平。
D.借陈王曹植的典故感叹今非昔比。
5.下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岑夫子”姓岑,“夫子”是对人的尊称,“先生”的意思;“丹丘生”名丹丘,“生”是对年轻人的称呼。
B.“将进酒”是“请您喝酒”的意思,是李白根据诗歌的内容所命的诗题。
C.“钟鼓馔玉”形容富贵豪华的生活。
钟鼓,鸣钟击鼓作乐。
馔玉,美好的饮食。
馔,吃喝。
玉,像玉一般美好。
D.置酒会友的并不是李白,“将进酒”是诗人酒酣耳热之际,兴致淋漓之时,将宾作主的狂放之态。
6.对《将进酒》这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将进酒》是一首劝酒歌,诗人借题发挥,尽吐郁积在胸中的不平之气,也表达了施展抱负的愿望。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两句,是诗的主旨句。
B.全篇诗情忽张忽翕,大起大落,由悲转乐,转狂放,转愤激,再转狂放,最后结束于“万古愁”,回应篇首,奔放跌宕。
江苏省镇江市河阳中学高二语文测试题含解析

江苏省镇江市河阳中学高二语文测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走过铁匠铺葛水平①去往铁匠铺的路上,我还是一个撅着厚嘴唇的女孩。
②时光虽然让我的生命中走失了很多东西,很多东西也让我懂得有过的好被我撞见了。
③我的手心再都没有因为遇见一些事物而热过,除了铁匠铺。
有些时候,我甚至怀疑其中某些细节的真实,比如黄泥小路上的晨光,弥漫在空气里冷霜的味道,还有那磕磕绊绊相继走过的脚印。
④秋罢,农家院墙上有一排铁钩,上面挂着闲置下来的犁耙锄锹,一年的生计做完了,该挂锄了。
庄稼人脸上像牲口卸下挽具似的浮着一层浅浅的轻松,农具挂起来时,地便收割干净了。
阔亮的地面上有鸟起落,一阵风刮过来,干黄的叶片刷刷往下掉。
入冬了,落叶、草屑连同所有轻飘的东西都被风刮得原地打转。
早晨和傍晚,落叶铺满了院子,还有街道。
远处重峦叠嶂的山体恰似劈面而立的一幅巨大的水墨画屏,霜打过的红叶还挂在一些干枝梢上,怕冷的人已经裹上了冬装,袖住了手。
跑往山野的风停在农具上歇息,风把农具上的泥尘抖落下来,迷了过路人的眼,想起那金粉飘洒的阳春三月,农人看着挂起来的农具说:该进铁匠铺了。
⑤村庄里的铁匠铺开始热闹了,用了一年的农具需要“轧”钢蘸火。
用麻绳串起的农具挂在铁匠铺的墙角,大锤小锤的击打声此起彼伏。
取农具的人不走了,送农具的人也不走了,或蹲或坐,劣质香烟弥漫着铁匠铺。
轧好钢的锄头扔进水盆,一咕嘟热气浪起来。
龇着牙的农人开始说秋天的事,秋天的丰收总是按年成来计算,雨多了涝,雨少了旱,不管啥年成,入冬就要歇息了。
⑥冬天是一个说闲话的日子,冬天的闲话把历史都要揪出来晒两轮儿。
⑦从小生活在村镇的那代人,回忆起从前的日子来那是有很多说道的。
每个节气到来都要先敬神,最主要的就是天、地神。
没有辽阔的土地,人们便会失去生存的根基。
拜祭地神与拜祭天神是对应的,天地合称为“皇天后土”。
敬神是护佑来年风调雨顺,铁匠铺则是生活背后的力量。
高二上册语文期末测试(含答案解析)

高二语文期末试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冯友兰人们开始读中国哲学著作时,第一个印象也许是,这些言论和文章都很简短,没有联系。
打开《论语》,你会看到每章只有寥寥数语,而且上下章几乎没有任何联系。
打开《老子》,你会看到全书只约有五千字,不长于杂志上的一篇文章。
可是从中却能见到老子哲学的全体。
习惯于精密推理和详细论证的学生,要了解这些中国哲学到底在说什么,简直感到茫然。
他会倾向于认为,这些思想本身就是没有内部联系吧。
如果当真如此,那还有什么中国哲学?因为没有联系的思想是不值得名为哲学的。
可以这么说:中国哲学家的言论、文章没有表面上的联系,是由于这些言论、文章都不是正式的哲学著作。
照中国的传统,研究哲学不是一种职业。
每个人都要学哲学,正像西方人都要进教堂。
学哲学的目的,是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
其他的学习(不是学哲学)是使人能够成为某种人,即有一定职业的人。
所以过去没有职业哲学家,非职业哲学家也就不必有正式的哲学著作。
在中国,没有正式的哲学著作的哲学家,比有正式的哲学著作的哲学家多得多。
若想研究这些人的哲学,只有看他们的语录或写给学生、朋友的信。
这些信写于他一生的各个时期,语录也不只是一人所记,所以它们不相联系,甚至互相矛盾,这是可以预料的。
以上所说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哲学家的言论、文章没有联系,还不能解释它们为什么简短。
有些哲学著作,像孟子的和荀子的,还是有系统的推理和论证。
但是与西方哲学著作相比,它们还是不够明晰。
这是由于中国哲学家惯于用名言隽语、比喻例证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
《老子》全书都是名言隽语,《庄子》各篇大都充满比喻例证。
这是很明显的。
但是,甚至在上面提到的孟子、荀子著作,与西方哲学著作相比,还是有过多的名言隽语、比喻例证。
名言隽语一定很简短,比喻例证一定无联系。
因而名言隽语、比喻例证就不够明晰。
它们明晰不足而暗示有余,前者从后者得到补偿。
辽宁省沈阳市语文高二上学期2024-2025学年测试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4-2025学年辽宁省沈阳市语文高二上学期测试试卷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Ⅰ(18分)一、现代文阅读Ⅰ(14分)【阅读材料】雨中的歌那年夏天,连日大雨,河水漫过堤岸,淹没了村庄的低洼地带。
村里的广播一遍遍地播放着防汛通知,村民们纷纷行动起来,加固河堤,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洪水。
我那时还只是个孩子,对这样的场面充满了好奇与恐惧。
雨滴打在屋檐上,发出清脆的声响,仿佛是自然界的音乐家在演奏。
那天傍晚,我和几个小伙伴决定去河堤上看看情况。
我们穿着雨衣,脚踏水鞋,小心翼翼地穿过泥泞的小路。
河堤上已经站满了人,他们有的在搬运沙袋,有的在指挥交通,还有的在观察水位。
在一片忙碌之中,一个特别的声音吸引了我们的注意——有人在唱歌。
那是一个中年男子,穿着破旧的雨衣,手持一把吉他,站在临时搭建的避雨棚下。
他的声音并不嘹亮,但唱得很投入。
周围的人们都被歌声吸引过来,暂时忘记了手中的工作。
他唱的是《让我们荡起双桨》,一首老歌,但在这个特定的时刻听起来却格外动听。
雨还在下,但似乎变得柔和了,仿佛也在随着旋律轻轻摇摆。
歌曲结束时,人群爆发出一阵掌声。
男子微笑着向大家致意,然后继续唱起了另一首歌。
那一刻,我看到了人们脸上洋溢的笑容,看到了他们眼中闪烁的希望。
在那个风雨交加的日子里,他的歌声就像是一束温暖的阳光,穿透乌云,照亮了每个人的心房。
【问题】1.(3分)本文的背景是什么?作者通过怎样的描写来营造氛围?2.(3分)为什么中年男子的歌声能够吸引周围的人们?请简要分析。
3.(4分)“雨还在下,但似乎变得柔和了”,这句话有什么含义?4.(2分)本文表达了什么主题思想?5.(2分)根据文章内容,请你给这篇文章拟一个标题,并说明理由。
答案1.背景是夏天的村庄遭遇洪水,村民们正在河堤上忙碌。
通过描绘雨滴打在屋檐上的声音和村民们紧张而有序的工作场景来营造氛围。
2.中年男子的歌声之所以能吸引人们,是因为它在紧张的防汛工作中提供了一种精神慰藉,让人们暂时忘却烦恼,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高二语文40分钟测练题

高二语文40分钟测练题班别:姓名:成绩:全卷9小题,共40分,测试时间为40分钟。
一、基础题(1---4题,前三题每题3分,第四题5分,共15分)1.下列各句中,画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A.你的这个不情之请让我很为难,过两天我再答复你吧。
B.在学习上也是这样,吃别人嚼过的馍不香,要善于动脑筋,师心自用,才能学深学透。
C.这些年轻的科学家以无所不为的勇气,克服重重困难,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D.当年日本侵略者在发动侵华战争,在中国所犯下的罪行,简直是罄竹难书!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由于这种思想上的局限性,使得韩愈的文体改革运动仅仅以模仿先秦诸子的散文为目标,而不能像先秦诸子和司马迁那样以接近人民口语为目标来创造新的散文。
B.在中外经典作品中摘选精彩的描写、抒情等段落,并将故事梗概作为线索,以简明的叙述连接其精彩段落,让学生在了解作品内容的基础上,欣赏精彩片段。
C.韩剧《来自星星的你》不仅有爱情的美好,有穿越时空的奇思妙想,也有诚实守信、谦恭礼让的传统美德,而且充满了时尚文化元素,给中国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D.父母对孩子监护管理的缺失是造成青少年流浪乞讨的根本原因。
所以,能否进一步完善未成年人的监护制度,是解决青少年流浪乞讨问题的重要途径。
3.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中国珠算是以算盘为工具进行数字计算的一种方法,借助算盘和口诀,通过人手指拨动算珠,就可以完成高难度计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3年12月4日,“中国珠算”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①即便是不识字的人也能熟练掌握②珠算算盘结构简单,操作方便③包含了珠算的所有秘密④蕴含了坐标几何的原理⑤用珠算运算,无论速度还是准确率都可以跟电子计算器媲美⑥珠算口诀则是一套完整的韵味诗歌A、②③⑥④⑤① B.②④⑥③①⑤C.⑤①②⑥③④ D.⑤②③⑥④①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高二第一学期期末测试语文试题(附答案解析)

高二第一学期期末测试语文试题(附答案解析)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们对“钱”的追求,促进了全球交往。
发现新大陆的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西班牙人和抵达印度的葡萄牙人等,他们都是追逐着“钱”而走遍世界的。
国家、地区之间的贸易,不仅繁殖了各行各业的商人,而且还呼唤着以“钱”为商业对象的商人──“钱商”,私人金融活动应运而生。
这些私人金融活动的风险很大,但是,“钱”的商业利润实在太大,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现在,钱的符号化电子化,让银行结算的速度大幅度提高,社会前进的步伐加快,极大地提高了经济的效率,在这方面,发达国家走在了前头。
金融电子化、货币符号化,是顺着使“钱”尽可能方便的逻辑往前走的。
“钱”方便到可以看不见的地步,越来越多看不见的“钱”在我们身边如洪水般高速流动,终于出现了一种比自然界灾害更为可怕的灾害──“钱灾”。
在国际经济关系中,人们以“钱”炒“钱”,“钱”越炒越热,终于升腾为“泡沫”。
发达国家的投机资本大肆购买某国的货币,然后急剧抛出,足以使经济规模较小的国家爆发金融危机。
短期流动资本大进大出,是东亚金融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
十多年前长春“疯狂的君子兰”,就是泡沫经济的本土例子,在城市职工人均收入不足百元的时候,一株君子兰却居然可以炒至十几万元的价位。
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经济增长幅度不大,房地产却在疯炒,经济泡沫一破灭,迄今十年不振。
钱啊钱,认为它贵,它就贵,不贵也贵,一旦泡沫破灭,认为它不贵,它就不贵,本来不贵。
经济发展怎样才有后劲?经济学家发现,在土地、劳动、资源和资本、科学技术和和平环境这些重要因素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国内市场的容量。
迄今为止,没有哪个国家的国内市场容量能够比得上美国,这是美国在经济发展方面能够长期独领风骚的重要原因。
一个大国,只有当人民购买力得到普遍提高、市场整合得好的时候,国内市场才会显示容量优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语文测试题◆命题∕尤红春第Ⅰ卷(选择题共42分)一、(18分,每小题3分)⒈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对的一组是A.差.错(chā)饿莩.(piǎo)央浼.(miǎn)辎.重(zī)B.赝.品(yàn)燥.热(zào)忖.度(chǔn)束缚.(fù)C.蹩.进(bié)癖.好(pǐ)偏裨.(pí)连累.(lěi)D.瘐.毙(yǔ)打烊.(yàng)便宜.(biàn)愀然..(qiū)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亲昵撕打板滞犄角之势B.涵养告罄黯淡备尝艰苦C.起迄混帐膏粱无精打采D.补丁服帖座落层层迭迭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利用激光的单色性特征制成的激光测距仪,是目前世界上最标准、最_______的“尺子”。
②金钱_______的范围,最初不过是在交换货物时充当一种媒介品。
③飞船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七大系统的核心,研制飞船要______“三大难题”。
④太阳好像是天空中最亮的天体,_______把它放到恒星的位置上,那也只是一颗不太明显的小星星,_______肉眼完全看不见它。
A.精致效用破译如果/甚至B.精致效力破解即使/以至C.精细效用破解如果/甚至D.精细效力破译即使/以至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由于美国在朝核问题的僵局化解之前拒绝与朝鲜建立外交关系,朝鲜依然在很大程度上与世隔绝....。
B.韩红是中国大陆炙手可热....的歌星,是追星族心中的“大星”。
C.如果日中两国在经济和政治上都能够开诚布公....地交换意见,寻求1加1大于2的结果,“东亚共同体”轮廓就逐渐清晰了。
D.中国教练执教海外有不少成功的例子,但国内对他们的评价往往是毁誉参半....。
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化”和“都市化”也是中国戏剧的一种自我保护方略。
B.最新民调显示,越来越多的岛内民众支持两岸语言沟通。
宋楚瑜说,只要我们回到《九二共识》和相关的原则上来,两岸这样的沟通是可以让台湾的乡亲安心的。
C.美国国务院副发言人埃雷利表示,美国已经表明反对任何影响台湾现状的措施;埃雷利强调,美国相信两岸对话是解决问题的方式。
(2004年1月6日《参考消息》)D.杨振宁先生曾是诺贝尔奖获得者,且有深厚的人文素养。
《邓稼先》一文写得不错,但遗憾的是标点上多有明显的硬伤。
6.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A.中国银联总裁万建华日前透露,2005年中国银联还将再拓展7至8个国家的收单市场,从而在年底之前,使人民币银联卡至少可以在10个国家刷卡消费。
B.日前,我国首台动画春节晚会已经制作完成,将于2005年2月6日晚7点30分通过湖南金鹰卡通频道向全国电视观众首播。
这台晚会的主持人将由“红猫”和“蓝兔”两位三维虚拟主持人担当,所有节目由卡通人物进行表演。
C.宋楚瑜表示,经过50多年的隔阂之后,大多数台湾民众对大陆缺乏了解,比如对大陆的巨大改变和进步,台湾民众如果不来亲自看看,是不会清楚的。
D.北京时间2005年2月4日上午,NBA官方公布了2005年全明星投票结果,最终姚明以2558278票创造了NBA历史全明星得票最高纪录,奥尼尔以微弱的差距排在第二位。
二、(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1992年,世界上第一条短信在英国发送成功,这拉开了短信文化的序幕。
我国是1998年开通手机短信的,使用短信的手机用户逐年增多,随着手机短信由纯文本形式到融声音、图片、文字于一体的多媒体短信的进化,我国手机短信用户在2002年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手机短信的兴起是与手机的普及密切相关的。
最初,手机还是一种奢侈性消费,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水平的提高,手机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用品。
据统计,至2002年,仅中国移动用户就已达到1亿多户。
在初期,手机的功能主要是作为移动的电话,是一个方便、快捷的通话通讯用品,随着短信功能的开发,具有短信功能的手机才是一款完整意义上的手机。
在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多的手机购买者在问过手机的价钱以后,紧跟的问题就是:这款手机能发中文短信吗?短信与手机同步增长,手机用户中已经有大部分人收发过短信。
据北京勺海市场研究公司近期对北京、上海、广州三地居民手机短信消费行为的调查显示,63.1%的被访者曾经使用手机向他人发送过短信,其中年轻人发送短信的比例高达89.0%。
短信,作为一种新的沟通方式,已经深深嵌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曾经在网上有过调查:“过节了,你想以什么样的方式去问候他(她)?”结果发短信祝福占总数的67.1%。
通过手机短信相互问候已不鲜见,每到春节、情人节期间,中国移动每秒能处理470条短信的短信平台就被挤得水泄不通。
网络在数年前掀起了一场生活方式的革命,而日益普及的短信文化则似乎在悄然酝酿着一场新的生活革命。
在日本,成千上万的人群,既有染着各种颜色头发的青少年,也有背负着家庭责任的主妇以及严肃的“办公一族”,都不约而同的拿着各种颜色、各种型号、各种款式的手机,不断的用拇指在手机上按动。
对他们而言,通过手机发送短信已不仅仅是一种时尚,而是一种新兴的沟通、娱乐和生活方式。
短信文化在中国的兴起是近几年的事,但中国却是短信使用量增长最快的国家。
尤其是在善于追逐时尚的青年“手机一族”中,手机短信这样一种新的文化方式已经被普遍接受。
手机短信是一场“全民运动”,但毫无疑问的是,它更是一种年轻人的文化。
尽管每一个手机用户都可以收发短信,但中年人思想相对保守,不善于接纳新生事物,因此,年轻人无疑是“短信一族”的主力。
另据调查,年轻人在将来使用短信的意向也显著强于中老年群体。
短信文化是一种年轻的文化,是一种年轻人的文化。
这注定了这种流行现象绝非昙花一现,而是具有很强的生命力的。
尽管由于手机尚未大量普及,短信文化也没有深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但谁又能忽视这具有极强生命力,有可能引起社会生活方式巨大变革的流行文化呢?7.对文中画线句“短信文化是一种年轻的文化,是一种年轻人的文化”的理解,全面准确的一项是()A、因为使用短信的多是年轻人,所以称短信文化为年轻的文化、年轻人的文化。
B、因为我国短信的开通是1998年才有的事,使用时间非常短,所以称之为年轻的文化。
C、因为短信是一种新生的文化,使用短信的又大多是年轻人,所以称之为年轻的文化,年轻人的文化。
D、因为短信在中国的使用量增长非常快,极具生命力,所以称之为年轻的文化。
8.以下不能作为“日益普及的短信文化则似乎在悄然酝酿着一场新的生活革命”依据的一项是()A、调查显示,已有过半数的被访者选择使用短信这种新兴的沟通方式。
B、在重大的节日,人们越来越倾向于选择发送短信的方式相互问候,致辞祝福。
C、不同身分的人都纷纷选择短信交流,并把它当成一种新兴的娱乐和生活方式。
D、短信技术发展迅速,已由纯文本的形式发展到融声音、图片、文字于一体的多媒体形式。
9.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手机短信的兴起与手机的普及密切相关。
B、手机的畅销得力于其短信功能的出现与不断增强。
C、随着短信功能的开发,人们开始觉得具有短信功能的手机才是真正的手机。
D、每个购买手机的人都会关注它的短信功能。
10.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短信文化开始于1992年。
它的重要标志是在英国第一条短信的发送成功。
B、短信之所以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是和它自身的不断完善密不可分的。
C、在日本,人们无论什么身份,都喜欢在同一时间用手机短信来交流和娱乐。
D、在今天,年轻人是“手机一族”的主力;在将来,这种情势也将依然存在。
三、(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11~14题。
马怀素,润州丹徒人也。
寓居江都,少师事李善。
家贫无灯烛,昼采薪苏,夜燃读书,遂博览经史,善属文。
举进士,又应制举,登文学优赡科,拜郿尉,四迁左台监察御史。
长安中,御史大夫魏元忠为张易之所构,配徙岭表,太子仆崔贞慎、东宫率独孤祎之饯于郊外。
易之怒,使人诬告贞慎等与元忠同谋,则天令怀素按.鞫,遣中使促迫,讽.令构成其事,怀素执正不受命。
则天怒,召怀素亲加诘问,怀素奏曰:“元忠犯罪配流,贞慎等以亲故相送,诚为可责,若以为谋反,臣岂诬罔神明?昔彭越以反伏诛,栾布奏事于其尸下,汉朝不坐,况元忠罪非彭越,陛下岂加追送之罪。
陛下当生杀之柄,欲加之罪,取决圣衷可矣。
若付臣推鞫,臣敢不守陛下之法?”则天意解,贞慎等由是获免。
时夏官侍郎李迥秀恃张易之之势,受.纳货贿,怀素奏劾之,迥秀遂罢知政事。
怀素处事平恕,当时称之。
使还,迁考功员外郎。
时贵戚纵恣,请托公行,怀素无所阿顺,典.举平允,擢拜中书舍人。
开元初,为户部侍郎,加银青光禄大夫,累封常山县公,三迁秘书监,兼昭文馆学士。
怀素虽居吏职,而笃学,手不释卷,谦恭谨慎,深为玄宗所礼令与左散骑常侍褚无量同为侍读。
怀素病卒,年六十,上特为之举哀,废朝一日,赠润州刺史,谥曰文。
(选自《旧唐书》)1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则天令怀素按.鞫。
按:查办B.怀素无所阿顺,典.举平允。
典:主管C.时夏官侍郎李迥秀恃张易之之势,受.纳货贿。
受:同“授”,接纳。
D.遣中使促迫,讽.令构成其事。
讽:用含蓄委婉的话暗示。
12.下列各项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怀素处事平恕,当时称之。
B.寓居江都,少师事李善。
C.怀素奏劾之,迥秀遂罢知政事。
D.怀素无所阿顺,典举平允,擢拜中书舍人。
1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说明马怀素处事平恕的一组是①家贫无灯烛,昼采薪苏,夜燃读书,遂博览经史,善属文。
②元忠犯罪配流,贞慎等以亲故相送,诚为可责。
③陛下当生杀之柄,欲加之罪,取决圣衷可矣。
④李迥秀恃张易之之势,受纳货贿,怀素奏劾之,迥秀遂罢知政事。
⑤讽令构成其事,怀素执正不受命。
⑥上特为之举哀,废朝一日。
A.①④⑤B.②③⑤C.②④⑤D.②④⑥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马怀素家境贫寒,他白天砍柴割草,在晚上燃柴读书,终于博览群书,尤其擅长文章写作。
B.马怀素用汉朝不给向被处死的彭越奏事的栾布判罪,说明判处给被流放的朋友送行的崔贞慎等人是不恰当的,从而使武则天改变了初衷。
C.张易之诬陷崔贞慎和独孤祎之,武则天让马怀素按照诬辞审问,但马怀素坚持正义,最终使崔贞慎和独孤祎之获免。
D.当时权贵和外戚放纵无忌,请求怀素假以官府的名义行(他们的私事),但怀素没有阿谀顺迎他们。
第Ⅱ卷(48分)四、(18分)15.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①贞慎等以亲故相送,诚为可责,若以为谋反,臣岂诬罔神明?(3分)译文:②陛下当生杀之柄,欲加之罪,取决圣衷可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