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周——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中册周周测(含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检测试题卷含参考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检测试题卷含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长期以来,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特征存在着不同理解。
一些观点认为,中华文明属于大陆文明,中华传统文化以内陆文明为底色,与海洋关系不大。
这种观点的形成原因较为多样和复杂,西方文化思想的影响是一个重要来源。
黑格尔就提出东西方拥有不同文明体系的观点: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是内陆文化,是僵化和停滞的;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是海洋文化,是进取和创新的,这种文化的差异造成了人类文明形态的差异。
这种观点是片面的,不符合历史实际。
中华传统文化是开放包容的文化,是多元同构的文化,海洋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特质。
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陆地和海洋的双重品格,海洋特质是其鲜明的文化特征之一。
中国既有广袤的大陆,也有辽阔的海疆,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了悠久的海洋文化,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与文化进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传统文化的海洋特质孕育于远古时期,考古学家在周口店山顶洞人遗址中就发现了海蚌壳、海鱼骨等遗存。
先秦两汉时期,人们对海洋的认识与利用逐渐丰富和拓展。
秦始皇曾数次东巡,并派徐福率众东渡,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海上航行的明确记载。
《庄子》《山海经》等大量早期古代经典文献中也都不乏对海洋的描述,特别是刳木为舟、煮海为盐等记载,都是时人利用海洋的真实写照。
汉代则有了国人走向远海更为具体的文献记载,“海上丝绸之路”开始扬帆远航,贸易与交流东到日韩,南至东南亚各国。
六朝隋唐时期,对于海洋的探索与开发显著推进。
三国时期,造船技术进一步提升,魏国曾在青、兖、幽、冀四州大造海船,当时东吴的造船业最为发达,船舶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分隔舱技术,即使个别船舱受损进水也不影响航行。
据史料记载,孙权曾派遣船队进行了数次大规模海上远航,远至台湾、东南亚等地。
唐代不仅陆上疆域广阔,对于海洋的控制和影响也实现了空前拓展。
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北京专用,选必上全册)含解析

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模拟卷(含解析)(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考生注意:1.答卷前,考生务必在答题纸上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所在学校及班级等填写清楚。
2.所有试题的答案必须全部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一律不给分。
答题时应注意试题题号和答题纸题号一一对应,不能错位。
3.测试范围: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1-4单元。
4.难度系数:0.8。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20世纪中国散文,其基本面貌与唐宋古文、晚明小品、桐城文章大不一样,最明显的特征莫过于使用“白话”而不是“文言”。
借“文白之争”来理解这个世纪文章风格的嬗变..,无疑是最直接也最简便的路径。
从晚清到“五四”的白话文运动,大大拓展了散文驰骋的天地。
可“白话”的成功,不等于“美文”的胜利,这中间虽不无联系,却仍关山重重....。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提倡“白话”反对“文言”发难,照理说得益最大的该是诗文;可革命的直接效果,却是“诗”的脱胎换骨,以及“文”的撤离中心。
从梁启超提倡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到胡适、鲁迅以小说为学术课题,都是借助西方文学观念来改变中国原有的文类等级。
伴随着小说的迅速崛起,散文明显失去昔日的辉煌。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散文的退居边缘,不一定是坏事,起码可以使得作家卸下替圣贤立言的面具,由“载道”转为“言志”。
这其实与传统中国不同文类功能的界定有关——处于中心位置的“文章”,属于“经国之大业”,因而无权过分关注一己之悲欢。
退居边缘,作家不必“搭足空架子”写“讲义体的文字”,小品文自然也就应运而生。
架子的倒塌与戒律的瓦解,使得原本正襟危坐....、目不斜视的“文章”,一转而变得最自由、最活跃,因而也最为充满生机。
脱离象征权力和责任的“中心”,走向寂寞淡泊的“边缘”,20世纪中国散文不但没有消沉,反更因其重个性、讲韵味、洒脱自然而突破明清之文的窠臼..。
2024年人教版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及答案指导

2024年人教版语文高二上学期期中自测试题(答案在后面)一、现代文阅读Ⅰ(18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阅读材料】在广袤的宇宙中,地球是一个独特的存在。
自从生命在地球上诞生以来,便开始了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然而,随着人类文明的快速发展,地球的生态环境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为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我国政府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倡导绿色发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
②近年来,我国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日益严重。
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问题屡见不鲜,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生存环境。
为此,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
③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我国政府坚持以下原则:(1)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2)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3)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4)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④我国政府将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国家战略,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
同时,加强生态环境监测和执法,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
⑤在生态环境保护实践中,我国政府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推动绿色发展。
例如,发展绿色能源,推广节能环保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⑥此外,我国政府还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生态环境问题。
通过国际合作,我国在国际舞台上树立了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形象。
1.下列关于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说法,正确的是()A. 我国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问题屡见不鲜B. 我国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得到了彻底解决,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生存环境得到了保障C. 我国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方面,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生存环境D. 我国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但政府尚未采取有力措施解决二、现代文阅读Ⅱ(17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2024_2025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测试卷03统编版

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测试卷03(统编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一(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在这次抗击疫情过程中,中医药参与面之广、参与度之深、受关注程度之高,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前所未有的。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先后派出5批近800人的专业队伍驰援武汉,全国支援武汉的医疗队里有4900余人来自中医药系统。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中,有74187人运用了中医药,占91.5%,其中湖北省有61449人运用了中医药,占90.6%。
临床疗效视察显示,中医药总有效率达到了90%以上。
国际临床评价指标认为,对于新冠肺炎轻症患者,真正反映疗效的关键指标是转重率。
临床发觉,中医验方在减轻发热咳嗽症状、限制病情进展、提升人体免疫力方面有独特优势。
德国病毒学家奇纳特尔近日接受采访时表示:“中西医结合疗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中医药在防止病毒吸附细胞、病毒复制等方面有明显效果。
”作为欧洲第一个实现中医药立法的国家,匈牙利在抗击疫情之初就特别重视中医药的作用。
今年2月底,在匈中医师就起先熬煮可以增加免疫力的中药茶饮,并免费向当地民众发放。
“中医药能因人而异地进行针对性治疗,帮助病人减轻病症,独特优势和作用显著,在欧洲乃至世界范围获得越来越广泛认可。
”匈牙利前总理迈杰希·彼得认为,“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已经是抗击疫情的重要方案,中医药正为全球抗疫作出贡献。
”(摘编自《国际社会主动评价中医药抗疫》,《人民日报》2024年3月24日)材料二:有人质疑,面对一个新发疾病,西医没有特效药,中医为啥有方子?其实,中西医是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二者看待人体和疾病的角度不同,治病方法也不相同。
例如,面对新冠病毒,西医的重点是找寻有效药物,干脆歼灭病原体;而中医则着眼于病因和病机,通过整体调整,清除病原体的生存环境,调动人体的自我痊愈机能,所谓“正气存内,邪不行干”。
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检测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检测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至5题。
材料一:图像叙事可以说是与人类相伴而生,由古至今从未间断,只是随社会发展进程而不断变换着自身形态与表达方式。
在这一漫长的流变长河中,受科学技术、社会文化的不断改变等因素影响,图像呈现出了多元的叙事文化特征。
图像叙事深度参与了人类发展的全过程,对当时人们的生活起了重要的影响。
总体来说图像叙事从原始时期面向大众的自发活动,到后期面向少数的统治阶层或宗教的叙事,再到现代社会面向大众的视觉狂欢,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
传统的图像叙事主要靠手工制作,其主要面对的也是当时的宗教或者统治阶级等少数人群,直到机械复制技术的出现,图像叙事逐渐超越了文字叙事的影响范围,开始大量的传播逐渐扩散到大众人群。
印刷术作为早期的机械复制技术,对图像叙事的促进作用有目共睹,直接改变了传统手工绘制的生产方式,也出现了如版画等新的图像叙事形式,增加了图像叙事的传播广度及速度。
因此需要提出的是在古代中国,长期使用的雕版印刷对于图像叙事的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早期常用于经文与插图及店招宣传等,后期发展成为版画等。
19世纪三四十年代,以摄影术的发明为契机,动态影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动态图像的出现,弥补了静态图像叙事中时间不足的缺点,同时也使得传统静态图像的空间叙事有了动态的线性时间特征,这些改变也使图像叙事超越文字叙事成为当下叙事的主流。
图像叙事开始全面进入人们的生活,在帮助人们交流、传情达意的同时,也在塑造着新的生活方式。
如今,互联网和终端技术的发展,为图像叙事提供了多元化渠道的同时,也提供了一个更加开放而广阔的交流平台。
日常生活中看电影看电视,出门逛街看到的各种广告图像、指示符号等已然成为不可或缺的一种生活方式,这一时代被称为图像叙事的狂欢时代也不为过。
材料二:在新中国建立以来的主题性美术创作中,宏大叙事的模式是最为常见的选择。
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义”与“利”的关系,是中国思想史上争辩不休的一个大问题。
先秦儒家认为“义”和“利”是对立的。
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孟子说:“何必言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他们认为,对利的追求是造成社会混乱、国家动荡的根源。
实际上,儒家也并不是根本不言利,只是要把义放在首位,反对后义而先利罢了。
在这个问题上,墨家和儒家有所不同。
由于墨子把“利”作为实践“兼爱”的行为准则,因此,在墨子那里,“利”也就是“义”,“重利”也就是“贵义”,二者是统一的。
这里有一个对于“利”的不同理解的问题。
孔子和孟子所谓的“利”,指的是专“利吾国”“利吾家”“利吾身”的狭隘“私利”。
虽然他们也提出什么“天下为公”,但这个“天下”只是封建君主的“家天下。
”。
墨子所谓的“利”,则是“爱利万民”“天下之利”的“公利”。
维护这样的公利,正是仁义的要求、道德的标准。
很明显,在墨家那里,“天下之利”“人民之大利”,是最高的伦理准则。
墨子认为“义”就是“利”,“利”就是“义”,主张贵义重利,追求义利合一。
墨子认识到,人类首先必须求得生存,为了生存,就不能不追求物质利益。
所以,避苦求乐、趋利避害是人的天性,“利,所得而喜也”,“害,所得而恶也”。
利和害、苦和乐都是相对的,人们通过比较权衡,利中取大,害中取小,趋利避害,此种行为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莫不如此。
墨子从人性的角度,论证了人们追求物质利益的合理性,对人们的求利动机给予了有力的辩护。
墨子认为公利,即社会的整体利益是至上的,个人只能作为群体的部件而行动,任何人只有维护并实现了整体利益,个人利益才能得到显现。
在他利与自利之间,应该从他利出发再到自利。
虽然墨子重视天下之利,把“亏人”“自利”视为人们互不相爱的思想根源,但是墨子并不是笼统地反对“自利”,墨子反对的是“亏人”而“自利”、损人而利己的行为。
2024年人教版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及解答参考

2024年人教版语文高二上学期期中自测试题(答案在后面)一、现代文阅读Ⅰ(18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原文】在浩瀚的宇宙中,地球是一个渺小的存在。
然而,正是这个渺小的星球,孕育了丰富多彩的生命,成为人类唯一的家园。
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还维持着生态平衡,保障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近年来,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生物多样性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威胁。
保护生物多样性,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保护生物多样性,首先要从了解和认识生物多样性做起。
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各种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基因的多样性是指生物体内基因的组合方式不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指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生态价值:生物多样性是维持地球生态平衡的重要基础。
各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例如,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为生态系统提供能量,动物则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维持生态平衡。
2.经济价值:生物多样性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药品和工业原料等。
据统计,全球约三分之一的药品来源于天然生物资源。
此外,生物多样性还有助于提高农业产量,促进经济发展。
3.文化价值:生物多样性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各种生物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不仅为人类提供了生活资料,还丰富了人类的精神世界。
例如,植物在中医药、民间传说、艺术创作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生物多样性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导致许多物种濒临灭绝。
以下是一些主要威胁生物多样性的原因:1.生物入侵:随着全球贸易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生物入侵现象日益严重。
入侵物种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威胁着生物多样性。
2.生态环境破坏: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例如,森林砍伐、湿地破坏、土壤侵蚀等,使许多物种失去栖息地。
2024_2025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测试卷03新人教版

2024-2025学年人教版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测试卷03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鸦片斗争以来,中国在内忧外患的挤压之下、在东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之中开启了近代化的进程。
中国人在相识世界的同时,也起先反省自身,起先自觉不自觉地更新文化传统。
在这个过程中,深厚绵长的“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在近代中国的文化转型中相互支撑,相互影响,均衍生出新的内容,可以称为“近代互构”。
鸦片斗争以后,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高呼“自强”“求富”,主见学习先进技术来富国强兵,都是在复活经邦济世的士人精神以求民族自救;甲午斗争之后,士人们在“保国、保种、保教”的理念中,提出制度革新的要求,清政府被迫在军事、教化、工业政策等方面做出调整。
随着新的学问分子、了解西方的官吏、新兴工业资本家群体的扩大,人们有了大量关于富强、进化、民主、自由等话题的思索,与传统基于道德而言的忧患意识相较,增加了对于科学技术和民主制度的憧憬,具有更加显明的近代特征。
忧患意识的近代转变,对家国情怀产生了困难的影响。
一方面,人们的民族情感的自发作用,产生了一系列反侵略的防卫本能,如三元里抗英运动、义和团运动等等;进而,学问精英们把对外御辱与对内改革结合在一起,发展为对民族前途的理性思索,如“公车上书”、新文化运动等等。
另一方面,强调“祖宗之法不行变”的保守性观念也在“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刺激和民族情感的自发作用下,愈发顽固,渐渐沦为社会发展的阻力。
“变与不变”之争始终存在于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导致社会变革困难重重,往往不够彻底。
尽管如此,忧患意识整体上推动了家国情怀的近代转型,这集中表现为对“中国向何处去”的思索。
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传统家国情怀从“天人合一”直觉式的初级共同意识,渐渐转变为以同等、自由、民主、法治等基本价值为基础的理性共同体意识,在传统的情感认同中加入了对国家强大、民族振兴的真诚憧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周——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中册周周测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文本一: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学而》)文本二:(《论语·学而》)1、下列对两则文本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弟子入则孝入:在家B.泛爱众,而亲仁泛:广泛C.贤贤易色易:轻视D.能致其身致:招致2、下列对文本一中加粗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古代对老师或有道德、有学问的人的尊称。
文中是对孔子的尊称。
B.弟子:多指门徒或接受他人教导并帮助传播和实行的人。
文中指孔子的三千门徒。
C.悌:是敬爱兄长的意思。
“孝悌”是孔子非常重视的道德准则。
D.仁:孔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文中指有仁德的人。
3、下列对两则文本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谨信、爱众、亲仁等,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这些比“学文”更重要。
B.孔子认为如果在道德修行之外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文”应该是在完善道德修行之后才追求的。
C.子夏认为道德修养是君子立身行事的根本。
“贤贤”就是尊崇贤者,就是“亲仁”,是在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D.儒家重视人的道德修养,轻视文化知识的学习,这样的教育观,完全是站在剥削阶级的立场上,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4、把文本二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事父母,能竭其力。
(2)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5、这两则《论语》选段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文本一:齐人伐燕,胜之。
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
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
不取,必有天殃。
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
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
取之而燕民齐人伐燕,取之。
诸侯将谋救燕。
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孟子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
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
《书》曰:‘汤一征,自葛①始。
’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
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
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
《书》曰:‘后来其苏。
’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
王速出令,反其旄倪②,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文本二:太史公曰: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
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
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节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注】①葛:夏代诸侯国之一。
②旄倪:老人和幼儿。
6、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B.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C.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D.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7、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万乘之国,文中指大国。
“乘”指车,兵车,四马一车为一乘。
B.狄,对居住在北方的部族的泛称,古有“北狄南蛮”之说。
C.《孟子》,由孟子的弟子编写而成,有对孔子学说的传承。
D.合从连衡,“合从”指“合众弱以攻一强”;“连横”指“事一强以攻众弱”。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商汤征伐天下,得到当地百姓的信赖,是因为商汤能够怜惜当地百姓,实施的政策能够让百姓高兴。
B.孟子认为齐宣王如果能够尊重燕国人民的意愿,实施“仁政”,那么还来得及阻止各国对齐国动兵。
C.孟子认为功利是祸乱的开始,为防备这个祸乱的根源,他很少谈及利。
后世司马迁对此极为赞叹。
D.孟子的政治主张得不到当时各诸侯国国君的采用,国君们把能攻善伐看作贤能,孟子的“德政”不合时宜。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
(2)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
10、孟子认为“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请从所给文本中列举两个可以论证这个观点的例子。
二、默写题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鉴,可明得失。
”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里仁》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论语·卫灵公》中,子贡询问孔子有没有一个字可以拿来终生奉行的,孔子告诉他是“恕”。
接着孔子又对“恕”做了进一步的解释,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的人,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表达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孟子认为,人本然地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这是人和“非人”的分水岭。
从这个根本点上来看,人和人是完全平等的:君子和庶民是平等的;尧、舜和路人,甚至桀、纣也是平等的。
( ):一条是向上成为君子圣贤的路;一条是向下沦为普通人、小人甚至___________的路。
这两条路在起点处交汇,就看你选择哪一条并且努力走下去了。
自己想成为德行高尚的人,可最终成了___________的人,这样的结局,是让人感到悲哀的。
孟子说,把仁、义、礼、智四端___________一点都不难,关键是要努力实践推已及人的恕道。
看到头发斑白的老人背着或者顶着东西在路上,就去帮他拿,不让他辛劳。
做这样的事情都是___________,却可以成就一件美德,使自己含有的仁、义、1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每一个人最初都面临着两条路B.最初有两条路,可供每一个人选择C.每一个人都要不忘初心,牢记来时的路D.但是,尧、舜最初也都面临着两条路13、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社鼠城狐卑躬屈膝发扬光大吹灰之力B.衣冠禽兽卑鄙无耻踵事增华吹灰之力C.衣冠禽兽卑鄙无耻发扬光大举手之劳D.社鼠城狐卑躬屈膝踵事增华举手之劳14、文中画框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如此简单而不去做,任从自己堕人邪恶甚至流于凡庸,难道让人感到悲哀不成?B.如此简单而不去做,任从自己流于凡庸甚至堕人邪恶,怎么能不让人感到悲哀呢?C.如此简单而不去做,任从自己堕人邪恶甚至流于凡庸,怎么能不让人感到悲哀呢?D.如此简单而不去做,任从自己流于凡庸甚至堕人邪恶,怎么能让人感到悲哀呢?15、在下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幸福是人们孜孜以求的生活状态。
先秦诸子的幸福观对我们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先秦诸子认为,物质财富对幸福来说并非不重要,①_______________,精神快乐更是幸福所必需的。
因此,他们主张对物质财富、贵贱穷达、外在环境持淡泊态度,应该更加注重心灵的知足,领略精神的高贵,关注那些符合人之本性并来自内心的幸福。
先秦诸子反对自私自利,主张将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祉结合起来。
他们认为将个人发展与社会结合,心怀天下,为社会谋福利,②_______________。
在先秦诸子看来,一个人即使生计维艰也不能见利忘义、丧失操守,不能因为外在诱惑而丧失气节,不能因为外在压力而改变主见。
③_______________,才有真正的快乐、真正的幸福。
参考答案1、答案:D解析:致:给予,献出。
2、答案:B解析:文中的“弟子”泛指年少者。
3、答案:D解析:首先,儒家重视道德修养,并没有轻视文化知识的学习;其次,儒家只是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并不是“完全是站在剥削阶级的立场上,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4、答案:(1)侍奉父母,能尽心竭力。
(关键点:事,竭其力)(2)与朋友交往中,说话讲信用。
(关键点:交,言,信)解析:5、答案:两则文本都体现了孔子教育重在德行的观点。
从第一则中“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一句看,孔子强调以道德教育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而将对书本知识的学习摆在第二位。
在第二则中,子夏所说的这段话,实际是对第一则的进一步发挥。
子夏认为,一个人有没有学问,他的学问的高低,主要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识,而是要看他能不能遵循“孝”“忠”“信”等传统伦理道德。
只要做到了这几点,即使他说自己没有学习过,但他也已经是有道德修养的人了。
解析:首先理解两则文言文的意思,了解其中蕴含的思想观点,然后加以比照,就可以发现它们在强调道德教育这一点上是相同的。
6、答案:C解析:“通”的主语是“道”,“游”的主语是“孟子”,故“通”后应断开,排除A、B两项。
“不果所言”为动宾结构,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项。
7、答案:C解析:《孟子》一书是孟子和他的弟子一起编写而成的。
8、答案:C解析:由文中的“太史公曰……利诚乱之始也”可知,认为功利是祸乱的开始的是司马迁;由“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可知,很少谈及利,以防备祸乱根源的是孔子。
9、答案:(1)(百姓)用箪装着饭食,用壶盛着浆汤来迎接大王的军队,难道有别的原因吗?只是想摆脱水火一般的统治。
(2)在这时候,秦国任用商鞅,使国家富足,兵力强大;楚国、魏国任用吴起,打了胜仗,削弱了敌人。
解析:10、答案:①周武王征伐他国,当地百姓高兴,就兼并这个国家;②周文王征伐他国,当地百姓不高兴,就不兼并这个国家;③商汤征伐他国,实施了百姓满意的措施,百姓便欢迎他来征伐。
解析:“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说的是先王实施政令都是以百姓的好恶为依据的。
由“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
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可得出答案①;由“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
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可得出答案②;由“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
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可得出答案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