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胶体溶液(2011.9)

合集下载

第2章溶液与胶体1

第2章溶液与胶体1
c(B) W % 1000
MB
2020/5/28
上一页
下一页
10
本章目录
【例】:已知浓硫酸的密度ρ为1.84g/ml, 其质量分数为95.6%,一升浓硫酸中含有的 n(H2SO4)、n(1/2H2SO4)、c(H2SO4)、c(1/2 H2SO4)各为多少?
解: n(H2SO4) = 1.84×1000×0.956/98.08
xi
ni n
【例】:将10克NaOH溶于90克水中,求此溶液的物质 的量分数浓度。
解: n(NaOH) =10/40 = 0.25 (mol) n(H2O) = 90/18 = 5(mol) x (NaOH) = 0.25 /(0.25+5) = 0.048
2020/5/28
上一页
下一页
12
本章目录
5、质量浓度 ρB = mB / V
6、质量摩尔浓度
定义:指1 kg 溶剂中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表示为 质量摩尔浓度,符号b(B) ,单位为:mol/kg
bB = nB/mA= mB / (MB ·mA)
【例】:250克溶液中含有40克NaCl,计算此溶液的 质量摩尔浓度。
解: 水的质量=250-40 = 210(克)
2020/5/28
上一页
下一页
14
本章目录
2.3 稀溶液的依数性
2020/5/28
上一页
下一页
15
本章目录
溶液的性质 ①与溶质本性有关,如酸碱性、导电性、颜色等。 ②与溶质本性无关,只与溶质的数量有关。
依数性:只与溶质粒子的数目有关而与溶质本性无关
的性质称为溶液的依数性。溶液的依数性只有在溶液的 浓度很稀时才有规律,而且溶液越稀,其依数性的规律 性越强。

溶液和胶体溶液

溶液和胶体溶液

网络“小能手”
• 网络“小能手”,是一种网线测线仪,适用 于比较简单的链路测试,测试8芯的网线和四 芯的电话线。
• “小能手”分两单元:一部分是发送单元, 采用一块9V叠层电池进行供电,并有电源开 关和绿色的电源指示灯。另一部分是接收单 元,有发光二极管指示网线连接状态。
• 网线是RJ45的插口,电话线是RJ11的接口。

c。物质B的物质的量浓度应写成 用[B]表示。
cB或c
(B),也可以
– 定义:
– 单•• 位物 物质质:的的量量n浓除度以的溶S液I单的位体为积mVol。/m即3;:在化学c和B医=学上nVB
常用mol/L和mmol/L。
(一) 物质的量浓度
• 举例:
– [例1]临床上使用的生理盐水(即NaCl注射液 )的规格为0.5L中含4.5gNaCl。求NaCl注射液的 物质的量浓度。
光纤打光笔
• 光纤打光笔是一款专门为光纤寻障、光纤连 接器检查、光纤寻迹等现场施工人员设计的 笔式红光源。
• 光纤打光笔具有输出功率稳定、检测距离长 、结构坚固可靠、使用时间长、功能多样等 多种优点,是现场施工人员的理想选择。
• 按其最短检测距离划分为: 5Km、10Km、 15Km、20Km、25Km,30Km,35Km,40Km 等,距离越远,价格越贵。
• 解:
n NaCl
=
mNaCl M NaCl
= 4.5 = 0.077mol 58.5g / mol

c答Na:Cl 生= 理nVN盐aCl水=的0物.07质07.的m5Lo量l /浓L度=为0.115544
mol / L = 154
mmol/L。
mol
/
L

《溶液和胶体》PPT课件

《溶液和胶体》PPT课件

3.同物质,不同根本单元物质的量间的关系
例:硫酸的质量为147g,计算n (1/2H2SO4) , n (H2SO4) , n (2H2SO4) 。
解g:n·(mmB=)o=1l-M 417m (gB) M(1/2H2SO4)= 49
M(H2SO4)= 98 g · mol-1 M(2H2SO4)= 196 g · mol-1
要使等物质的量规那么成立,就要选择适宜 的根本单元。
〔2〕确定根本单元的方法 根本单元的选择,一般是以化学反响的
计量关系为依据的。 ① 在酸碱滴定中,以得失1mol H+为
标准,确定酸碱的根本单元。
例: H2SO4+2NaOH=Na2SO4+2H2O ∵ 2mol 的NaOH得到2mol H+,即1mol NaOH得到 1mol H+ ∴ 碱的根本单元应为〔NaOH〕 ∵ 1mol H2SO4失去2mol H+, ∴ 酸的根本单元为(1/2H2SO4) 等物质的量规那么 : n (1/2H2SO4) = n (NaOH)
《溶液和胶体》PPT课件
本课件PPT仅供大家学习使用 学习完请自行删除,谢谢! 本课件PPT仅供大家学习使用 学习完请自行删除,谢谢! 本课件PPT仅供大家学习使用 学习完请自行删除,谢谢! 本课件PPT仅供大家学习使用 学习完请自行删除,谢谢!
1.1 物质聚集状态
一、气体 1、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2、道尔顿分压定律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应用
计算p,V,T,n四个物理量之一:pV =
nRT
n m M
pVmR T M m R T
计算气体摩尔质量:
M
pV
m
V
计算气体密度: M RT

基础化学胶体溶液

基础化学胶体溶液
2.胶体分散系
分散相粒子的半径在1 nm-100 nm之间的体系。目测是均匀 的,但实际是多相不均匀体系。
3.粗分散系
当分散相粒子大于100 nm,目测是混浊不均匀体系,放置后 会沉淀或分层,如黄河水。
一、溶胶的性质
(一)溶胶的光学性质—Tyndall效应
1869年Tyndall发现,若令一束会聚光通过溶胶,从侧 面(即与光束垂直的方向)可以看到一个发光的圆锥体, 这就是Tyndall效应。其他分散体系也会产生一点散射光, 但远不如溶胶显著。
胶团的结构表达式:
胶团的图示式:
[(AgI)m n Ag+ (n-x)NO3–]x+ x NO3–
胶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胶__粒__( __带 __正 ___电__)_______________|
胶团(电中性)
胶核 胶粒 胶团
谢谢
胶核
[(AgI)m n I – (n-x)K+]x– xK+
胶粒(带负电) |____________胶__团__(__电__中__性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胶团的图示式:
胶核 胶粒 胶团
二、胶团的结构
例2:AgNO3 + KI→KNO3 + AgI↓ 过量的 AgNO3 作稳定剂
胶体溶液
胶体溶液
分散相与分散介质
把一种或几种物质 分散在另一种物质 中就构成分散体系。 其中,被分散的物 质称为分散相,另 一种物质称为分散 介质。
按分散相粒子的大小分类
1.分子分散系
分散相与分散介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彼此混溶,没有界面, 是均匀的单相,分子半径大小在10-9 m以下 。通常把这种 体系称为真溶液,如CuSO4溶液。

第3节 胶体溶液

第3节 胶体溶液

油水
细小的水滴分散 在空气中形成的 云雾
CO2分散在水 中形成的汽水
二、分类
1、φ<1nm
以分散质直径分 分子分散体系------真溶液
2、1nm<φ< 100nm (1)高分子化合物溶液 (2)溶胶 3、φ>100nm (1)悬浊液 (2)乳浊液
胶体分散体系
粗分散体系
分子分散系也称溶液。通常所说的溶液是 指液态溶液,常把分散相称为溶质,把分散介 质称为溶剂。 胶体分散系又可分为溶胶和高分子溶液。 溶胶的分散相粒子是由许多小分子或小离 子聚集而成,溶胶是高度分散的非均相系统, 较不稳定。 高分子溶液的分散相粒子是单个大分子或 大离子,高分子溶液很稳定,属于均相系统。 粗分散系包括悬浊液和乳浊液。 悬浊液是固体小颗粒分散在液体介质中形 成的粗分散系。 乳浊液是液体小液滴分散在另一种液体中 形成的粗分散系。
胶粒的 Brown 运动是由于胶粒受到处于 不停运动的分散介质分子撞击, 其合力不为 零而引起的。
(三)溶胶的电学性质
1.电泳现象
在电场的作用下,带电胶粒在分散 介质中的定向 移动称为电泳 。 电泳现象证明了胶体粒子带有电荷。
记住:Fe(OH)3胶体粒子带正电荷,硅 酸(H2SiO4)胶体粒子、土壤胶体粒子 带负电荷,淀粉胶体粒子、蛋白质胶 体粒子不带电荷。
x NO3–
胶团的图示式: 胶核 胶粒 胶团
胶粒(带正电)
胶团(电中性)
胶团结构分析:氢氧化铁胶体 [Fe(OH)3]m · nFeO+· (n-x)Cl- x+ · xCl-
五、溶胶的稳定与聚沉
胶体是热力学不稳定的介稳体系,但具有动力 学稳定性。 1. 稳定原因: 胶粒带电

兰叶青 无机化学专业课考研复习第2章 溶液和胶体

兰叶青 无机化学专业课考研复习第2章 溶液和胶体

p
pA* xB
p* A
nB nA nB
pA*
nB nA
Δp =
p A*·xB
=
pA*
nB=
nA
= pA*
nB mA / M A
pA*·bB·MA = K·bB
第二节
第二章
据此,拉乌尔定律又可表述为:一定温度下,难挥发 非电解质稀溶液的蒸气压下降与溶质的质量摩尔浓度 成正比。
若组成溶液的两组分间不产生相互作用,即在任
wB
mB m
第二节
第二章
2、物质的量浓度
物质的量浓度是指每升溶液中所含溶质B的物质
的量。物质的量浓度用符号cB或c(B)表示:
3、质量摩尔浓度
cB
nB V
1 kg 溶剂A中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称为溶质 的质量摩尔浓度。溶b质B B的mnBA质量摩尔浓度用bB表示:
第二节
第二章
对于稀溶液,且要求不严格时,可用物质的量浓度近 似地代替质量摩尔浓度。
MB
Kb
mB mATb
MB
2.53
2.69 0.100 0.531
128
g·mol-1
第二节
第二章
3、凝固点下降
凝固点是指在一定的外压下,该物质的液相和固相 达到平衡共存时的温度。从蒸气压的角度而言,某物 质的凝固点就是固相蒸气压和液相蒸气压相等时的温 度。
△T f = K f ·b(B)
剂低的常凝数Tf是,固溶单点液位,的为Tf凝为K·固溶kg点液·m下的o降l凝–1,值固它,点与T;f 溶K=f是剂Tf溶的- T剂性f 的质,T有凝f 关固为点,纯降溶与 溶质的性质无关。
【例2-5】 有一蛋白质的饱和水溶液,每升含有蛋白 质5.18 g。已知在293.15 K时,溶液的渗透压为0.413 kPa。求算此蛋白质的摩尔质量。

溶液和胶体——精选推荐

溶液和胶体——精选推荐

溶液和胶体第⼆章溶液和胶体溶液和胶体是物质的不同存在形式,在⾃然界中普遍存在,与⼯农业⽣产以及⼈类⽣命活动过程有着密切的联系。

⼴⼤的江河湖海就是最⼤的⽔溶液,⽣物体和⼟壤中的液态部分⼤都为溶液或胶体。

溶液和胶体是物质在不同条件下所形成的两种不同状态。

例如NaCl溶于⽔就成为溶液,把它溶于酒精则成为胶体。

那么,溶液和胶体有什么不同呢?它们各⾃⼜有什么样的特点呢?要了解上述问题,需要了解有关分散系的概念。

2.1分散系及其分类2.1.1 分散系的概念⼀种或⼏种物质分散在另⼀种物质⾥所形成的系统称为分散系统,简称分散系。

例如粘⼟分散在⽔中成为泥浆,⽔滴分散在空⽓中成为云雾,奶油、蛋⽩质和乳糖分散在⽔中成为⽜奶等都是分散系。

在分散系中,被分散的物质叫做分散质(或分散相),⽽容纳分散质的物质称为分散剂(或分散介质)。

在上述例⼦中,粘⼟、⽔滴、奶油、蛋⽩质、乳糖等是分散质,⽔、空⽓就是分散剂。

分散质和分散剂的聚集状态不同,分散质粒⼦⼤⼩不同,分散系的性质也不同。

我们可以按照物质的聚集状态或分散质颗粒的⼤⼩将分散系进⾏分类。

2.1.2分散系的分类物质⼀般有⽓态、液态、固态三种聚集状态,若按分散质和分散剂的聚集状态进⾏分类,可以把分散系分为九类,见表2-1。

表2-1 分散系分类(⼀)若按分散质粒⼦直径⼤⼩进⾏分类,则可以将分散系分为三类,见表2-2。

表2-2 分散系分类(⼆)分⼦与离⼦分散系统中,分散质粒⼦直径<1nm,它们是⼀般的分⼦或离⼦,与分散剂的亲和⼒极强,均匀、⽆界⾯,是⾼度分散、⾼度稳定的单相系统。

这种分散系统即通常所说的溶液,如蔗糖溶液、⾷盐溶液。

胶体分散系中,分散质粒⼦直径为1~100nm,它包括溶胶和⾼分⼦化合物溶液两种类型。

⼀类是溶胶,其分散质粒⼦是由许多⼀般的分⼦组成的聚集体,这类难溶于分散剂的固体分散质⾼度分散在液体分散剂中,所形成的胶体分散系称为溶胶。

例如氢氧化铁溶胶、硫化砷溶胶、碘化银溶胶、⾦溶胶等。

溶液和胶体溶液PPT课件

溶液和胶体溶液PPT课件

-
17
1.2.1溶液的蒸气压下降
(二)溶液的蒸气压下降 溶液的蒸气压低于溶剂的蒸气压——溶液的 蒸气压下降(vapor pressure lowering)
-
18
纯溶剂
◆ ◆◆
◆◆ ◆
◆ ◆◆
溶液
原因:溶液表面溶剂接触空气的面积减小, 溶剂分子不易逸出,v蒸减小,v凝>v蒸,平 衡向凝结的方向移动,达到新的平衡时, p下降,故蒸气压降低。p=po-p与浓度有 关。
-
14
第二节 稀溶液的依数性
一、溶液的蒸气压下降 二、溶液的沸点升高与凝固点降低 三、溶液的渗透压力 四、稀溶液的依数性
-
15
1.2.1溶液的蒸气压下降 (一)蒸气压
-
16
1.2.1溶液的蒸气压下降 (一)蒸气压 动能较高的水分子自水面逸出,扩散到水面上部的空间, 形成气相——蒸发(evaporation)
-
19
Raoult定律: 一定温度下,稀溶液的蒸气压等于纯溶剂的蒸气
压乘以溶剂的摩尔分数。
p = po xA xA= 1- xB Δp = po- p = po xB 一定温度下,溶液的蒸气压下降Δp 与溶质的摩 尔分数成正比。 稀溶液,nA>> nB ,因而nA + nB ≈ nA,则
若稀释前后溶液浓度分别为c1、 c2 ,体积分别为V1、 V2 ,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分别为n1、n2 ,可得:
c1 V1 = c2 V2 ∴12V1 =0.2×1000 由此解得: V1 17ml.
休息
-
9
例题:要配制c(NaOH)=0.2mol·L-1的NaOH溶液1000 ml,需称取NaOH多少克?
-
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丁达尔现象(Tyndall)——一束波长大于溶胶分散相粒子 尺寸的入射光照射到溶胶系统,可发生散射现象
光源 透镜
溶胶 丁达尔效应
丁达尔现象
丁达尔现象的产生与胶粒大小和入射光波长 有关。
产生原因:胶粒直径小于可见光波长 (400nm~700nm),当可见光照射在胶粒上 时产生的散射作用。
丁铎尔现象
乳状液的类型主要取决于乳化剂 一般来说,亲水性较强的乳化剂易形成O/W型乳状液
亲油性较强的乳化剂易形成W/O型乳状液




O/W型乳状液
W/O型乳状液
乳化作用在医学上的意义
乳状液和乳化作用在医学上有重要的意 义。
油脂在体内的消化吸收过程中,依赖于 胆汁中胆汁酸盐的乳化作用。医药学中乳状 液称为乳剂。药用油类常需乳化后才能作为 内服药,如鱼肝油乳剂。此外,消毒和杀菌 用的药剂也常制成乳剂,如煤酚皂溶液。
++ +
++
+++
++ +
+
++

+++
电泳
(2)电渗-在外电场作用下,限制胶粒不能移动, 而液体介质发生定向移动的现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Fe(OH) 3 (新鲜沉淀)FeCl3 Fe(OH) 3(溶胶)
AgCl(新鲜沉淀) AgNO3 AgCl(溶胶)
3)超声波分散法:用超声波(频率大于600Hz) 所产生的能量来进行分散作用。 这种方法目前只用来制备乳状液。
如图所示,将分散相和分散介质两种不混溶 的液体放在样品管4中。样品管固定在变压器 油浴中。在两个电极上通入高频电流,使电 极中间的石英片发生机械振荡,使管中的两 个液相均匀地混合成乳状液。
胶粒带电,但整个胶体分散系是呈电中性的。
Fe(OH)3胶体的电泳
二、胶团的结构
[(AgI)m· 胶核
nI- ·(n-x)K+·]x- ·xK+ 吸附层
胶粒
扩散层
胶团
在电场的作用下,胶核和吸附层作为一个 整体移动,而扩散层中的反离子则向相反 的方向移动。
NO3Ag +
NO3Ag +
AgI溶胶( AgNO3过量 )
第二章 胶体溶液
第一节 分散系
胶体的概念是以分散系的概念和分类作为基础的。
分散系: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介质中
所形成的体系称为分散系。 被分散的物质称为分散相, 容纳分散相的连续介质称为分散剂
例: 糖水溶液、蛋白质水溶液、淀粉溶液、 悬浊液、乳浊液等等。
分散系的分类
分散系 微粒直径
粗分
散 系(悬浊 液、乳状液)
表面现象与物质的表面积有密切关 系,一定体积或一定质量的物质分割成的 粒子越细,即分散程度越高,暴露的表面 积越大,表面现象就越突出。
一、表面能和表面张力
表面张力
在两相(特别是气-液)界面上,处处存在着一种张 力,它垂直与表面的边界,指向液体方向并与 表面相切。把作用于单位边界线上的这种力称 为表面张力,用γ 表示,单位是N·m-1
透膜
水溶液
由此可见,胶体分散系(简称胶体)
是物质的一种分散状态,不论何种物质, 凡粒子以1——100nm大小分散在另一 物质中时,就成为胶体。
固态分子、原子或离子的聚集体分散在液体 介质(如水)中所形成的胶体,称为胶体溶 液(简称溶胶)。
高分子化合物以单个分子分散在水中即形成 高分子溶液。
+

电渗
原因:胶体微粒带同种电荷,当胶粒带正电 荷时向阴极运动,当胶粒带负电荷时向阳极 运动。
胶体的胶粒有的带电,有电泳现象;有的不 带电,没有电泳现象。如:Fe(OH)3胶体粒子 带正电荷,硅酸(H2SiO4)胶体粒子、土壤胶体 粒子带负电荷,淀粉胶体粒子、蛋白质胶体 粒子不带电荷。
胶粒带同种电荷,相互间产生排斥 作用,不易结合成更大的沉淀微粒,这 是胶体具有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NO3Ag + (AgI)m
NO3碘化银胶团结构及示意图(AgNO3为稳定剂)
Ag +
胶体应该带什么电
胶体粒子吸附溶液中的离子而带电,当吸附了正离 子时,胶体粒子带正电,吸附了负离子则带负电。
不同情况下胶体粒子容易吸附何种离子,与被吸附 离子的本性及胶体粒子表面结构有关。
法扬斯规则表明:与胶体粒子有相同化学元素的离 子优先被吸附。
如:硅胶粒子为SiO2的多分子聚集体,表面上 的SiO2 生成H2SiO3,H2SiO3是弱酸,部分 电离出SiO32-离子;
三、溶胶的聚沉
(一)溶胶的稳定因素:
(1)胶粒间同种电荷的排斥作用 (2)胶粒的溶剂化作用 (3)胶粒的布朗运动
(二)溶胶的聚沉
定义:使胶体微粒凝聚成更大的颗粒形成沉 淀,从分散剂里析出的过程叫胶体的聚沉。
Ⅰ称为表面非活性物质或表面惰性物质
Ⅱ 、 Ⅲ 均可称为表面活性物质或表面活性 剂。
Ⅱ Ⅲ
c
溶液表面张力与浓度的关系图
表面活性剂
表面活性剂的结构特点——分子中同 时有疏水基团(烷烃基)和亲水基团(羧基、 氨基)。例如:肥皂(高级脂肪酸钠)
疏水基团 亲水基团
三﹑乳状液和乳化作用
定义 乳状液是一种液体以直径大 于100nm
> 100nm
外观 稳定性
不稳定 不透明 不均一
粒子能 否透 过滤纸 半透膜
举例
均 不 能 泥浆,乳汁 通过
分 子、离子 分散系 (真溶液)
胶体 分散系 (溶胶、大 分子体系)
< 1nm
稳 定 透 明 均 能 通 过 NaCl、葡萄
均一
糖等水溶液
1~100nm
较稳定
通过滤纸 氢氧化铁溶
透 明 均 一 不能通过 半 胶、蛋白质
(4)电弧法:用金属Pt ,Cu ,Au等为电极, 浸在不断冷却的水中,水中加 入少量NaOH (稳定剂),外加20—100V的直流电,调节 两极的距离使之产生电弧,形成金属溶胶。 在放电时,金属原子因高温而蒸发,随即又 被溶液冷却而凝聚。因此,此法实际包括分 散和凝聚两个过程。
类型: “水包油”(O/W);“油包水” (W/O)
乳状液中一相为水,用“W”表示。另一相为有机物, 称为“油”,用“O”表示。
油作为不连续相分散在水中,称水包油型,用O/W 表示;
水作为不连续相分散在油中,称油包水型,用W/O 表示。
牛奶、鱼肝油乳剂、农药乳剂等属于O/W型;而油 剂青霉素注射液等属于W/O型。
电解质聚沉能力的大小:
①聚沉能力主要取决于与胶粒带相反电荷的离子的价数。价数越 高, 聚沉能力越强。 ②同价离子的聚沉能力随离子水化半径的增大而减小。
实例: ①浑浊的井水中加入少量石灰能使水变澄清; ②豆浆里加盐卤(MgCl2·6H2O)或石膏
(CaSO4·2H2O)溶液使蛋白质凝聚成豆腐; ③水泥里加石膏能调节水泥浆的硬化速率; ④在江河与海的交汇处形成的沙洲。
Ⅱ、明矾的净水作用:明矾溶于水,水解形成
Al(OH)3溶胶,结构为 {[Al(OH)3]m﹒n Al3+﹒(n-x)SO42-}2x+﹒x SO42- ; 胶粒带正电,而天然水中的悬浮粒子一般带负电荷。
3、加热
加热能破坏胶体的主要原因: ①胶粒源自动加剧,碰撞机会增多。 ②胶粒所带电量减少。
温度升高,胶粒的吸附能力减弱,减少了胶粒所吸引的阴离子 或阳离子数量,胶粒所带的电荷数减少,胶粒间的斥力作用减 弱,使得胶粒在碰撞时容易结合成大颗粒,形成沉淀或凝胶。
要使胶体凝聚成沉淀,就要减少或消除胶体 微粒表面吸附的电荷,使之减弱或失去电性 排斥力作用,从而使胶粒在运动中碰撞结合 成更大的颗粒。
•三种溶胶聚沉. (左)Al(OH)3; (中)Fe(OH)3; (右)Cu(OH)2
(三)溶胶聚沉的方法
1、加入电解质
电解质聚沉的主要原因:
①中和了胶粒的电荷 ②破坏了胶粒的溶剂化膜
里巴托夫规则(Liepatoff’s Rule):溶胶粒子选 择吸附和它组成相同或相类似的离子。
思考
氢氧化铁胶体一定带正电吗? 胶体都是由于吸附离子而带电吗?
胶体都是由于吸附离子而带电吗?
在某些胶体粒子的生成过程中,粒子表面上 的一部分分子发生电离,把与粒子组成相类 似的离子作为决定电位的离子吸附到表面上 使粒子带电。
(3)、浊液:浊液分散质微粒太大,大于入射光波 长很多倍,发生光的反射而无散射,故光线不能通 过。
(二)溶胶的动力学性质:布朗运动
布朗运动——悬浮微粒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现象
布朗运动
这种现象是植物学家(Brown)于1827年 首先从水中悬浮花粉的运动中观察到的. 用超 显微镜可以观察布朗运动.
实例:淀粉溶液加热后凝聚成了浆糊凝胶,蛋清 加热后凝聚成了白色胶状物(同时发生变性)。
四、溶胶的制备和净化(略)
(一)溶胶的制备
1 .分散法:用适当的方法使大块物质在稳定剂存在下分散成 胶体粒子的大小。
(1)研磨法:研磨粉碎的方法。
(2)胶溶法(也称解胶法):使暂时凝聚的分散相又重新
分散的方法。许多新鲜沉淀经洗涤除去过多的电解质后, 再加入少量的稳定剂(又称胶溶剂)又可制成溶胶。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