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想:为何中国古建木结构为主?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要素

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要素

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要素
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要素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木构架体系:中国古建筑以木结构为主,由柱、梁、枋、檩等木构件组成木构架体系。

这种结构体系的特点是墙体不承重,只起围护和分隔作用,而屋顶的重量主要由木梁和木柱承担。

2.斗拱:斗拱是中国古建筑的特殊构件,主要由斗形木块和弓形的横木组成,用于支撑屋顶重量并兼具装饰作用。

斗拱的出现增加了建筑物的稳定性和抗震性能。

3.屋顶:中国古建筑的屋顶形式多样,包括庑殿、歇山、悬山、硬山等,每种形式都有其独特的美学特点和象征意义。

屋顶的坡度、曲线和起翘都经过精心设计,既能防止雨水侵蚀,又能增强建筑的美感。

4.木雕和彩绘:木雕和彩绘是中国古建筑的重要装饰手段,用于增加建筑物的视觉效果和艺术价值。

木雕主要应用于梁、柱、门窗等木构件上,而彩绘则是在完成建筑主体结构后,对墙面、屋顶等部位进行的装饰处理。

5.布局与空间层次:中国古建筑的布局强调对称和秩序,通过中轴线对称布置建筑,形成严谨的构图。

同时,通过设置庭院、天井等空间元素,创造出层次丰富的空间效果,使建筑内部空间与外部环境相互呼应。

6.建筑材料:中国古建筑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

木材作为主要的结构材料,其轻质、高强度的优点得以充分发挥;而砖瓦则
主要用于墙体的砌筑和屋顶的铺设,不同地区和不同时期的砖瓦形制各异,反映出不同的工艺水平和审美取向。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要素包括木构架体系、斗拱、屋顶、木雕和彩绘、布局与空间层次以及建筑材料等。

这些要素共同构成了中国古建筑的独特风格和艺术魅力。

论中国古代建筑的主流

论中国古代建筑的主流

论中国古代建筑的主流一.何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主流及其特色以木构柱梁为承重骨架,以其他材料作围护物的木构架建筑体系,为中国传统建筑的主流。

此结构方式,由立柱、横梁、顺檩等主要构件建造而成,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以榫卯相吻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

中国古代木构架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种不同的结构方式。

抬梁式是在立柱上架梁,梁上又抬梁,所以称为“抬梁式”。

宫殿、坛庙、寺院等大型建筑物中常采用这种结构方式。

穿斗式是用穿枋把一排排的柱子穿连起来成为排架,然后用枋、檩斗接而成,故称作穿斗式。

多用于民居和较小的建筑物。

井干式是用木材交叉堆叠而成的,因其所围成的空间似井而得名。

这种结构比较原始简单,现在除少数森林地区外已很少使用。

木构架结构有很多优点,首先,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屋顶重量由木构架来承担,外墙起遮挡阳光、隔热防寒的作用,内墙起分割室内空间的作用。

由于墙壁不承重,这种结构赋予建筑物以极大的灵活性。

其次,有利于防震、抗震,木构架结构很类似今天的框架结构,由于木材具有的特性,而构架的结构所用斗拱和榫卯又都有若干伸缩余地,因此在一定限度内可减少由地震对这种构架所引起的危害。

“墙倒屋不塌”形象地表达了这种结构的特点。

二.木构造为何能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主流可从文化取向、建筑目的、建筑理念上来分析中国古代建筑何以形成木结构的主流其一是建筑目的方面。

西方古代与中世纪的主流建筑,是为彼岸的神灵建造的,要永恒、宏伟,具有威慑人的力量。

而中国古代的主流建筑是为现世的人建造的,如帝王的宫殿、苑囿,政府衙署与各种不同等级的住宅。

因而,追求永恒与久远的西方建筑,采用了石结构;而不求永恒与久远,着眼现世的中国建筑,采用了木结构。

其二是文化取向方面。

西方人对石头有着特殊的爱好。

古代希腊神话中,遭遇大洪水的人类,是通过石头再造出来的,石头是创造人类的物质,因而,用石头建造最重要的建筑,也是合情合理的。

中国的情况就不一样,古代中国人讲求阴阳五行。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斗拱相对于西方古建筑的砖石结构体系来说,中国古建筑是独立的机构体系,其最大的特点有四:以木结构体系为主。

木结构体系的优点很多:如维护结构与支撑结构相分离,抗震性能较高;取材方便,施工速度快等等。

同时木结构也有很多缺点:易遭受火灾,白蚁侵蚀,雨水腐蚀,相比砖石建筑维持时间不长;成材的木料由于施工量的增加而紧缺;梁架体系较难实现复杂的建筑空间等。

不过,中国古代建筑中也有少量砖石建筑和金属建筑,如《史记索隐》中称:“石室金匮,皆为国家藏书之处。

”;如《水经注》中有多处记载,《渭水篇》:“磻溪旁有一石室,盖太公所居也”。

砖石结构多用于塔式建筑。

金属建筑以铜为主,著名的铜建筑实例有北京颐和园宝云阁、湖北武当山金殿和昆明太和宫金殿。

中国木结构体系历来采用构架制的结构原理:以四根立柱,上加横梁、竖枋而构成“间”,一般建筑由奇数间构成,如三、五、七、九间。

开间越多,等级越高,紫禁城太和殿为十一开间,是现存最高等级的木构古建筑。

立面上划分三个部分:台基、屋身、屋顶。

其中官式建筑屋顶体型硕大、出挑深远是建筑造型中最重要的部分。

屋顶的形式按照等级分为:单坡、平顶、硬山、悬山、庑殿、歇山、卷棚、攒尖、重檐、盔顶等多种制式,又以重檐庑殿为最高等级。

斗栱是中国木架建结构中的关键部件,其作用是在柱子上伸出悬臂梁承托出檐部分的重量。

特异的外部轮廓:多层台基,色彩鲜艳的曲线坡面屋顶,院落式的建筑群,展现广阔空。

两千多年前汉墓砖画上已经有院落建筑的表现,及至明清最宏大的建筑群——紫禁城,也采用的复杂的围合形式。

在建筑思想上,中国古建筑体现了明确的礼制思想,注重等级体现:形制、色彩、规模、结构、部件等都有严格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建筑形态,但是也同时限制了建筑的发展。

同时,天人合一思想同样体现在中国古建筑的发展过程中,促进了建筑与自然的互相协调与融合。

注重建筑,城市选址;建造时因地制宜,依山就势,园林体现尤其明显,强调风水。

浅谈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

浅谈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

浅谈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一、中国古建筑木结构形式的基本演化中国古建筑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

此结构方式,由立柱、横梁、顺檩等主要构件建造而成,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以榫卯相吻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

中国古代木构架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种不同的结构方式。

1.抬梁式构架这种构架的特点是在柱顶或柱网上的水准铺作层上,沿房屋进深方向架数层迭架的梁,梁逐层缩短,层间垫短柱或木块,最上层梁中间立小柱或三角撑,形成三角形屋架。

相邻屋架间,在各层梁的两端和最上层梁中间小柱上架檩,檩间架椽,构成双坡顶房屋的空间骨架。

房屋的屋面重量透过椽、檩、梁、柱传到基础(有铺作时,透过它传到柱上)。

抬梁式构架至迟在春秋时已经有了。

宫殿、坛庙、寺院等大型建筑物中常采用这种结构方式。

目前所见最早的图像是四川成都出土东汉庭院画像砖。

唐代它已发展成熟,并出现了以山西五台佛光寺大殿和山西平顺天台庵正殿为代表的殿堂型和厅堂型两种类型。

《营造法式》的大木作部分主要讲的是抬梁式构梁,明确提出较重要建筑的构架有殿堂型、厅堂型两个类型,并用图说明两者的差别。

2.穿斗式构架中国古代建筑木构架的一种形式,多用于民居和较小的建筑物。

这种构架以柱直接承檩,没有梁,原作穿兜架,后简化为"穿逗架"和"穿斗架"。

穿斗式构架的特点是沿房屋的进深方向按檩数立一排柱,每柱上架一檩,檩上布椽,屋面荷载直接由檩传至柱,不用梁。

每排柱子靠穿透柱身的穿枋横向贯穿起来,成一榀构架。

每两榀构架之间使用斗枋和纤子连接起来,形成一间房间的空间构架。

穿斗式构架以柱承檩的作法,可能和早期的纵架有一定渊源关系,已有悠久的历史。

在汉代画像石中就可以看到汉代穿斗式构架房屋的形象。

穿斗式构架用料较少,建造时先在地面上拼装成整榀屋架,然后竖立起来,具有省工、省料,便于施工和比较经济的优点。

同时,密列的立柱也便于安装壁板和筑夹泥墙。

中国古建筑以木构架为主体的成因探析

中国古建筑以木构架为主体的成因探析

神 工 ” 如 今 该 匾仍 高 悬 于 塔 的 顶层 。13 年 我 国著 名 建筑 , 93
大 师 梁 思 成 教授 首次 考 察 此 塔 后赞 叹 曰 : 这 塔 真 是一 个 独 “
显著 、 流行 范 围 最 广 的 一 个 体 系 。在 历 史 上 , 对 1本 、 它 3 朝 鲜 、印度 支 那 半 岛 等东 亚 邻 国的 建 筑 风 格 也发 生 过 深 远 影
响 , 人 类 文 明 史上 写 下 了光 辉 的篇 章 。 如 中 华文 明是 世 在 正 界 四大 古 文 明 中 唯 一没 有 中断 的 文 明 一样 .我 国的 古 代 建 筑 , 新石器时代 中期( 70 从 约 0 0年 前 ) 由巢 居 、 居 进 化 为 穴 地 面建 筑 的 一 开 始 , 以 木 构 架 为 主 体 , 后 历 经 数 千 年 , 就 以 虽 然 建 筑 技 术上 、 术 上 在不 断 地 发 展 、 高 和 完 善 , 以 艺 提 但 木 构 架 为 主 体这 一 基 本 特 征 至 今再 也 没 有 变 动 过 ,并 且 最
木结 构 本 身 特 点 , 合 我 国 地理 环 境 、 文 、 会 经 济 等 建 筑 文化 因素 , 求对 其 形 成 原 因进 行 深 层 次 的探 析 和 较 全 面的 综 结 人 社 力
述。
[ 关键词】 中国古建筑; 木构架; 探析 成因 [ 图分 类N ]U 6 . 【 献标 ̄ r ] [ 中 - 36 T 2 文 Pa A 文章N  ̄]o 5 6 7 (0 1 0 — 0 1 0 ,- q io — 2 0 2 1 )2 0 0 — 3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Absr t: he p pe k s a e p n lss a d r s a c f t e r a o s u i g t e tmb r fa s t e man t ac T a r ma e d e a a y i n e e r h o h e s n sn h i e r me a h i fa wo k i i e e a c e ta c ie t r talt e tme r me r n Ch n s n i n r h tc u e a l h i . Ke r s y wo d :Ch n s n in r h t cu e h i e a i e e a ce tac ie t r ;t e tmb rf me;r a o sa ay i l e s n n lss

中国古建筑木结构

中国古建筑木结构

中国古建筑木结构中国古建筑木结构是中国建筑史上的瑰宝,它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木结构建筑的魅力在于它的独特性和卓越的技艺,它代表了中国人智慧的结晶。

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有着浓厚的民族特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既反映了中国古人的审美追求,也凝聚了历代建筑师的智慧和努力。

木结构建筑的设计和制作需要经验丰富的工匠,他们使用传统的工具和技术,以及对木材的深入了解。

木结构建筑最早出现在中国的古代文明发源地,如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在这些地区,木材是最常见的建筑材料之一。

木材的优点是相对容易获取和加工,而且最重要的是,木材在中国的自然环境中主要是暗示了稳定和长寿的象征。

中国古建筑木结构的特点之一是它的精巧建筑工艺。

无论是屋顶的编配还是柱子的雕刻,木结构建筑都表现了古代中国人的细腻与严谨。

屋顶的檐口和封闭纹样是中国建筑的标志,让人忍不住赞叹古人的智慧。

柱子的雕刻则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界的把握,以及对美的追求。

从木材的选择到结构的安排,每一个细节都经过精心计算和设计,保证了建筑的稳固和美观。

此外,木结构建筑在中国古代还承载着许多符号象征和文化内涵,如吉祥的图案和传统的风水理念。

另一个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古建筑木结构的防火性能。

木材是一种容易燃烧的材料,但中国古人早就发现了木材的防火秘密。

他们采用不同的方法来处理木材,使其在火灾中具有较高的耐火性。

例如,他们会使用沥青和其他防火涂料来保护木材表面,以防止火势蔓延。

此外,中国古代建筑还采用了灰泥的填充技术,将木材与石块相结合,以增加防火性能。

虽然中国古建筑木结构在现代建筑中已经不再常见,但它的精神和价值仍然被人们所珍视。

中国古建筑木结构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之处,体现了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

它也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重要遗产,承载了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记忆。

保护和传承中国古建筑木结构的艺术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无论是通过修复古建筑,还是通过推广木结构建筑的特点和价值,我们都应该尊重和保护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中国古典建筑的特点

中国古典建筑的特点

1、中国古建筑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 此结构方式,由立柱、横梁、顺檩等主要构件建造而成,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以榫卯相吻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

中国古代木构架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种不同的结构方式。

抬梁式是在立柱上架梁,梁上又抬梁,所以称为“抬梁式”。

宫殿、坛庙、寺院等大型建筑物中常采用这种结构方式。

穿斗式是用穿枋把一排排的柱子穿连起来成为排架,然后用枋、檩斗接而成,故称作穿斗式。

多用于民居和较小的建筑物。

井干式是用木材交叉堆叠而成的,因其所围成的空间似井而得名。

这种结构比较原始简单,现在除少数森林地区外已很少使用。

木构架结构有很多优点,首先,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屋顶重量由木构架来承担,外墙起遮挡阳光、隔热防寒的作用,内墙起分割室内空间的作用。

由于墙壁不承重,这种结构赋予建筑物以极大的灵活性。

其次,有利于防震、抗震,木构架结构很类似今天的框架结构,由于木材具有的特性,而构架的结构所用斗拱和榫卯又都有若干伸缩余地,因此在一定限度内可减少由地震对这种构架所引起的危害。

“墙倒屋不塌”形象地表达了这种结构的特点.2、中国建筑的平面布局具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就是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元,组成各种形式的组群.就单体建筑而言,以长方形平面最为普遍。

此外,还有圆形、正方形、十字形等几何形状平面。

就整体而言,重要建筑大都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以庭院为单元,沿着纵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借助于建筑群体的有机组合和烘托,使主体建筑显得格外宏伟壮丽。

民居及风景园林则采用了“因天时,就地利”的灵活布局方式.3、中国古代建筑造型优美尤以屋顶造型最为突出,主要有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卷棚等形式。

庑殿项也好,歇山顶也好,都是大屋顶,显得稳重协调。

屋顶中直线和曲线巧妙地组合,形成向上微翘的飞檐,不但扩大了采光面、有利于排泄雨水,而且增添了建筑物飞动轻快的美感.4、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丰富多彩包括彩绘和雕饰。

浅谈中国木结构建筑

浅谈中国木结构建筑

浅谈中国木结构建筑中国木结构建筑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古代建筑。

在古代,木材是中国主要的建筑材料之一,而木结构建筑也成为了中国建筑的独特风格之一、本文将从历史、特点和未来发展的角度,对中国木结构建筑进行深入浅析。

历史:中国木结构建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当时人们使用原始的工具和技术,利用独特的木结构系统建造了诸如楼阁、桥梁、寺庙等各种建筑。

这些木结构建筑在后来的汉代和唐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成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

其中最著名的例子是寺庙建筑,如佛教的寺庙,有龙口、调根等独特的木结构元素,既体现了佛教教义,又能抵御地震和风灾。

特点:中国木结构建筑有以下几个独特的特点。

首先,中国木结构建筑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

通过选择合适的木材和独特的结构系统,木结构建筑在保持建筑美观的同时,更好地与自然环境相融合。

例如,将自然元素融入木结构设计,如树叶、花朵以及其他自然纹饰,使建筑更加生动活泼。

其次,中国木结构建筑强调木材的实用性和环保性。

木材是一种天然的建筑材料,可以有效地节约资源并减少碳排放。

同时,木材还具有良好的隔音、保温和透气性能,使得这些木结构建筑更加舒适和环保。

第三,中国木结构建筑具有很高的抗震能力。

中国地处地震带,木结构建筑在经历数百年的实践和改良后,形成了独特的抗震结构系统。

通过采用传统的接合技术和新型的结构材料,木结构建筑不仅能够承受地震的冲击,还能够迅速恢复正常状态。

最后,中国木结构建筑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这些建筑通过自身的设计和构造,传达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和价值观。

例如,一些古代的寺庙建筑寓意着人们追求心灵平静和超脱尘世的愿望。

未来发展:在当今社会,中国木结构建筑正经历着一定的复兴和发展。

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木结构建筑作为一种环保、可再生的建筑材料,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青睐。

同时,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为木结构建筑的创新提供了更多可能。

例如,新型的材料和工艺可以增强木结构建筑的抗震性能和耐久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猜想:为何中国古建木结构为主?
非法懒惰

我是个彻头彻尾的外行,但是一直很喜欢建筑。这个问题其实是很宏大的,很多专家学者都没定论,在此只是一
点最近的感想,来源于最近的工作。

这篇东东的铺垫有点长,但其实可以再写得详细些,但鉴于可能会产生视觉疲劳,省去了很多可以展开的细节,
这些细节我将视为“你懂的”,当然也许有很多表述不清的地方,可是我也随时准备迎接来自四面八方的板砖,
所以暂且如此。写这文章的目的在于探讨,一本正经不带客套的抛砖引玉,因为不能入建筑这行一直很遗憾,所
以扯扯闲篇成了我的业余乐趣,如果有错误的地方能引来行家的指正,正是我写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

废话结束, 猜想开始。
就像一个人的性格可以反映到他的衣着谈吐中一样,一个民族的性格也可以反映到她的建筑中,这也许不像1+1=2
可以直接推到100+100=200,但也不是完全没有依据:

首先,我相信世界是混沌的世界,就像树枝向上乱七八糟的生发,海岸线无规则的曲折,云朵漫无边际的飘移。
但是混沌也不是完全无规可依,有一个混沌学专有词汇可以概括其中一方面的特征,就是“分形”,用我的理解
就是,某一样东西的局部特征和整体特征具有很强的相似度,或者不准确的说,无数个形态相似的分身凑成一个
整体,这个整体可以由分身的形态特征推演出来。用之前举的例子解释就是,你虽不知道下一根树枝具体往哪个
地方生发,但它生发的形态和角度肯定和之前长出的树枝是相似的,如果将一棵树上稍粗的树枝照片比例缩小,
和稍细的树枝照片比较后,肯定无法区别谁是主枝谁是次枝,因为他们在形态及分叉的角度上都太相似。

然后,有句话叫做性格决定命运,所以,连命运都能决定了,发型、衣着、谈吐之类的东东在性格的掌控中就不
言而喻了。

因此,分析中国人的民族性格也许是解释为什么中国古建筑是木结构为主的一条可行的思路,虽然由我这门外汉
来写这样的文章有点班门弄斧的味道,而且肯定有不少前辈专家们写过此类文章(我没看过),但鉴于我脸皮厚
度向来有增无减的趋势,还有无知者无所谓的白痴精神,决定一踩油门,飙向未知但又向往的领域。

中国人的民族性格是咋样的呢?不要举出什么勤劳、善良、以和为贵之类教科书上的词语,那样会太和谐的。
个人觉得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就是两个字:现实。
你可能觉得当代中国人很现实还有据可依,古代人很现实有啥证据呢,有一个我觉得比较有力的证据就是:中国
本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宗教,儒教不算真正意义的宗教,而道教在基层不具有广泛影响力,即
使有外来的宗教传入,也被盖头换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实主义宗教。
当耶稣到处奔忙为犯错误的教徒洗净灵魂时,当释迦摩尼为众生轮回超度时,中国是哪位大神在忙碌呢?扳扳手
指头,在中国最受欢迎的怕是观音菩萨了吧,这位大神最擅长的就是救苦救难了,也就是说,在我最困难的时候
你得来帮我,要的是现金,而不是定期存款,更不是期货。

当基督教徒和穆斯林们相互厮杀相互pk时,中国在现实感十足的儒家学说中,毫无思想障碍的包容着佛教、伊
斯兰教等等异教,反正都是为天子为中央服务嘛,只要对生存发展没阻碍,四海之类皆兄弟啊。也就在中国,不
管你是不是佛教徒、道教徒,每碰见一个庙一个堂,国人习惯见神就拜,刚拜完观音,就拜太上老君,如果这事
放在国外,估计早就被火刑了,信仰不忠贞啊。可在中国,没事的,国人向来了悟死后一片虚无,讲究现世报就
行,托神办事就得多管齐下,所以就有了国人见神就拜的习俗,而投资来世等太遥远的事风险很大,即使说什么
积阴德也是为了福泽子孙,而不是为了自己的来世。

所以说,中国从古人开始就深谙投机,而不擅长投资。
这种性格其实也可以解释为啥20世纪初的祖宗们为啥引进了现在最具传播力的马克思思想了,那时的人们被外
国人欺负得两眼花,怎样能独立、富国、强民的问题很是逼出了一堆放眼看世界的思想家们,在达尔文进化论的
强势洗脑下,在马克思爷爷严密逻辑的华丽忽悠下,关键是在苏联老大哥这个社会主义的成功产品的问世后,中
国这颗种子发芽了,因为要让中国人觉得你行,你拿出企划书还不够,得看见样品,得有一条既有的成功之路才
行。而X爷爷之所以能成为最高领导人,就是因为他是当时那一堆人中最具现实感的人,不然“枪杆子里出政权”
咋可能从一群理想主义的人脑子里蹦出来呢。

其实说明中国人自古以来就现实的例子还很多,至于为啥会这么现实我就不多说了,因为再不进入正题,我这文
章就要改题目了。当然在这里要强调一下,我所说的是中国大部分人的性格,因为在如此现实的国度里也产生了
很多思想华丽彪悍不靠谱不和谐的各种家们,在这里向异类的他们致敬。

佐料终于炒得差不多了,现在终于可以加主要食材了。上回书说到性格决定命运,一个民族的性格可以决定她的
建筑风格,而我提出的一个论点是,中国古人的性格可以用“现实”二字概括。

现实的性格恰恰决定了中国古人不得不用木结构作为建筑的主体。
很武断的结论吗?不,举个例子,如果你在等一辆不知道什么时候来的公交车(也许一天也许一年),旁边有一
桶水,一堆一次性杯子,一堆未成形的陶土,一个制陶机器,你是用一次性杯子喝水,喝一次扔一次,还是先制
作一个永久使用的陶土杯子再喝水?恐怕大多数人会选择一次性杯子吧,因为我们都是中国人啊,呵呵。当然也
有说边用一次性杯子,边制作陶杯的,可恐怕没人会一开始就选择制作陶杯吧,而且如果考虑到你在制作当中公
车就来了,你之前不管做没做成的功夫都白费了,所以只选择一次性杯子的可能性就很大。
再来看看中国正统文明的发祥地,黄河流域,恩,我们的母亲河,她是一个脾气反复无常的母亲,九年可以泛滥
10次的那种类型,因此古人在生存中有着很大的不确定性,这个不确定性就像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来的公车一样,
而我们又不能离开水源,所以木材作为当时最容易得到,搭建起来不怎么费功夫,且遮风避雨能力相对较强的材
料,成为了我们祖先居家的首选,也就成了我们古建筑的基调。有人也许会说,既然黄河那么容易灾害,为嘛不
搬到长江去,那是因为那时的生产工具很落后呢,我们祖先当时使用的工具刚好能应付黄河流域一带细软的土壤,
其他难搞的土质得等到工具升级后才能去开发呢。所以啊,有句话说“三岁看大”,在自然环境的折磨下,再加
上部落间不间断的资源争夺,中国古人现实的性格基调就形成了,建筑风格基调也形成了。

这样的基调一形成,就像一个惯性,开始了在时间坐标上的延续,虽然期间也有什么高台建筑之类的东东出来露
露脸,但性格基调决定了木结构成为了中国古建筑的主角。

到了教科书上定义的封建时代的开始,这种现实主义更是有增无减,木建筑可以让一个王朝的宫殿快速矗立,也
可以使前一个王朝的痕迹很快覆灭,覆灭的方法不一定是火烧,也可以是拆了重新裁剪搭建新王宫,这也和中国
总是在王朝更替中重新轮回循环而没有实质进步很呼应的。

当然,使用木建筑也和气候之类的因素有关,但即使是气候,也是古人们出于现实的考虑。
比较一下欧洲的以石头建筑为主的风格,他们的国王虽然不确定,但长时间都是基督教当老大,所以他们可以在
这种确定中用一两百年来虔诚的修一座教堂,在没有质监局检测的情况下,这教堂再屹立不倒几百年。即使是有
同样泛滥史的尼罗河,因为人家是定期泛滥,也是确定的,所以人家建筑也都是土石建筑,当然了,他们那个地
方确实也是无树木可砍。

这样说来,好像是个就地取材的问题,但其实还是和性格很大相关,砖在汉朝就有了,但到明朝期间,中国的建
筑才开始大量的使用,也许是因为好的树木都被砍得差不多了吧,古人也很破坏环境的,比如金丝楠木在古时候
是很多的,后来因为这材料太好,所以盖宫殿修陵墓都大量使用,而这树木长得又慢,所以就渐渐变得稀有了。

今世福今世用,因为不相信永恒,因为对自然的敬畏,所以这样现实感的祖先们将木材作为了建筑的主要材料,
这是他们的智慧,但也许也是他们的缺失。

·发表评论
[更多评论] [更多话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