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及练习
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点

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杭信一中何逸冬一、氧化还原反应1、氧化反应: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还原反应:元素化合价降低的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凡是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反应2、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电子的转移(电子的得失或共用电子对的偏离)口诀:失电子,化合价升高,被氧化(氧化反应),还原剂得电子,化合价降低,被还原(还原反应),氧化剂3、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依据——有元素化合价变化失电子总数=化合价升高总数=得电子总数=化合价降低总数4、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1双线桥法——表示电子得失结果○2单线桥法——表示电子转移情况5、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习题一】(2018•绍兴模拟)下列属于非氧化还原反应的是()A.2FeCl2+Cl2═2FeCl3B.ICl+H2O═HCl+HIOC.SiO2+2C高温Si+2CO↑D.2Na+O2点燃Na2O2【考点】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的先后规律【专题】氧化还原反应专题.【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是元素化合价的升降,从元素化合价是否发生变化的角度判断反应是否属于氧化还原反应,以此解答。
【解答】解:A.Fe和Cl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A不选;B.元素化合价没有发生变化,属于复分解反应,故B选;C.C和Si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C不选;D.Na和O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D不选。
故选:B。
【习题二】(2015春•高安市校级期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1mol Cl2与足量Fe反应,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3molB.工业可采用火法炼铜:Cu2S+O2═2Cu+SO2,每生成2mol铜,反应共转移6mol电子C.称取25g CuSO4•5H2O固体溶于75g水中,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5%D.NO和NO2的混合气体共1mol,其中氮原子数为2mol【考点】氧化还原反应的电子转移数目计算;物质的量的相关计算.电子守恒法的计算【分析】A.根据转移电子=化合价变化×物质的量计算;B.根据转移电子=化合价变化×物质的量计算;C.根据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100%计算;D.根据一个分子中含1个氮原子判断.【解答】解:A.1mol Cl2与足量Fe反应,Cl元素由0价降低为-1价,所以1mol Cl2与足量Fe反应,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2mol,故A错误;B.由方程式可知,每生成1molSO2,有1mol硫被氧化生成SO2,转移电子为1mol ×[4-(-2)]=6mol,故B正确;C.称取25gCuSO4•5H2O固体溶于75g水中,则含硫酸铜为25×=16g,则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6%,故C错误;D.因为论NO还是二氧氮还是NO和NO2的混合气体都是一个分子中含1个氮原子,所以NO和NO2的混合气体共1mol,其中氮原子数为1mol,故D错误。
高中化学必修一二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必修1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一、熟悉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危险化学品标志,如酒精、汽油——易然液体;浓H2SO4、NaOH(酸碱)——腐蚀品二、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1、分离的方法:①过滤:固体(不溶)和液体的分离。
②蒸发:固体(可溶)和液体分离。
③蒸馏: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的分离。
④分液:互不相溶的液体混合物。
⑤萃取:利用混合物中一种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溶解性的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
2、粗盐的提纯:(1)粗盐的成分:主要是NaCl,还含有MgCl2、CaCl2、Na2SO4、泥沙等杂质(2)步骤:①将粗盐溶解后过滤;②在过滤后得到粗盐溶液中加过量试剂BaCl2(除SO42-)、Na2CO3(除Ca2+、过量的Ba2+)、NaOH(除Mg2+)溶液后过滤;③得到滤液加盐酸(除过量的CO32-、OH-)调pH=7得到NaCl溶液;④蒸发、结晶得到精盐。
加试剂顺序关键:(ⅰ)Na2CO3在BaCl2之后;(ⅱ)盐酸放最后。
3、蒸馏装置注意事项:①加热烧瓶要垫上石棉网;②温度计的水银球应位于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③加碎瓷片的目的是防止暴沸;④冷凝水由下口进,上口出。
4、从碘水中提取碘的实验时,选用萃取剂应符合原则:①被萃取的物质在萃取剂溶解度比在原溶剂中的大得多;②萃取剂与原溶液溶剂互不相溶; ③萃取剂不能与被萃取的物质反应。
三、离子的检验:①SO42-:先加稀盐酸,再加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原溶液中一定含有SO42-。
Ba2++SO42-=BaSO4↓②Cl-(用AgNO3溶液、稀硝酸检验)加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再加稀硝酸沉淀不溶解,原溶液中一定含有Cl-;或先加稀硝酸酸化,再加AgNO3溶液,如有白色沉淀生成,则原溶液中一定含有Cl-。
Ag++Cl-=AgCl↓。
③CO32-:(用BaCl2溶液、稀盐酸检验)先加BaCl2溶液生成白色沉淀,再加稀盐酸,沉淀溶解,并生成无色无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原溶液中一定含有CO32-。
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必背知识点总结

知识点一电解质及其电离1、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酸、碱、盐、水、金属氧化物)2、非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非金属氧化物、NH3、大多数有机物)3、强电解质:完全电离的电解质(强酸、强碱、大部分盐、活泼金属氧化物)4、弱电解质:部分电离的电解质(弱酸、弱碱、水)5、电解质和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单质和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6、SO2 、NH3 、CO2 、NO2等的水溶液虽然可以导电,但电导电的离子不是其自身产生的,故这些化合物属于非电解质7、金属单质(或石墨)导电是因为有自由移动的电子;溶液导电是因为有能自由移动的离子;知识点二离子方程式1.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写—拆—删—查①可以拆成离子形式的有:六大强酸(H2SO4,HCl,HNO3,HBr,HI,HClO4)、四大强碱(KOH,Ca(OH)₂微溶,NaOH ,Ba(OH)2 )、可溶性的盐溶解性口诀:钾钠铵盐硝酸盐,全能溶于水中间,盐酸盐不溶银亚汞,硫酸盐不溶钡和铅碳酸盐类多不溶,易溶只有钾钠铵,碱类能溶钾钠钙钡铵,诸酸多溶解,硅酸不在内。
②微溶物作为反应物时若为澄清溶液拆成离子,若为悬浊液写化学式;若为生成物一般写化学式,并且加沉淀符号;③多元弱酸的酸式盐的酸根离子不能拆开写,如NaHCO3能拆成Na+和HCO3-;而强酸盐的酸根离子在离子方程式中要拆开写,NaHSO4要拆成Na+ 、H+ 和SO42-。
④氨水作为反应物,书写成NH3·H2O;氨水作为生成物,若有加热条件或在浓溶液中生成,则书写成NH3↑+H2O,若无加热条件或在稀溶液中生成,则书写成NH3·H2O。
2、“六查”判断离子方程式的正误①“一查”是否符合反应事实。
如铁与稀硫酸反应生成Fe2+而不生成Fe3+。
②“二查”“===”“⇌”“↓”“↑”是否使用恰当。
③“三查”电解质拆分是否正确。
易溶于水的强电解质拆写成离子形式。
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及练习

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及练习一、物质的分类混合物金属单质单质非金属单质物质稀有气体酸性氧化物纯净物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其他氧化物化合物酸无机物碱盐有机物(缺2、分散系及其分类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分散系。
被分散的物质称作分散质(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起容纳分散质作用的物质称作分散剂(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
溶液、胶体、浊液三种分散系的比较二、物质的化学变化1、物质之间可以发生各种各样的化学变化,依据一定的标准可以对化学变化进行分类。
(1)、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可以分为:A、化合反应(A+B=AB)H2+O2=H2OB、分解反应(AB=A+B)KCIO3△KCI+O2↑C、置换反应(A+BC=AC+B)CuO+H2=Cu+H2OD、复分解反应(AB+CD=AD+CB)CaCI2+Na2CO3=CaCO3↓+2NaCI(2)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离子参加可将反应分为:A、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的一类反应。
主要包括复分解反应和有离子参加的氧化还原反应。
B、分子反应(非离子反应)(3)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可将反应分为:A、氧化还原反应:反应中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反应实质: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特征: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有变化B、非氧化还原反应2、离子反应(1)、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
酸、碱、盐都是电解质。
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
盐:电离时生成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叫非电解质。
注意:①电解质、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不同之处是在水溶液中或融化状态下能否导电。
②电解质的导电是有条件的:电解质必须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才能导电。
③能导电的物质并不全部是电解质:如铜、铝、石墨等。
必修1化学第二章知识点归纳总结

必修1化学第二章知识点归纳总结一、物质的分类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分散系。
被分散的物质称作分散质(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起容纳分散质作用的物质称作分散剂(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
溶液、胶体、浊液三种分散系的比较分散质粒子大小/nm 外观特征能否通过滤纸有否丁达尔效应实例溶液小于1 均匀、透明、稳定能没有NaCl、蔗糖溶液胶体在1—100之间均匀、有的透明、较稳定能有Fe(OH)3胶体浊液大于100 不均匀、不透明、不稳定不能没有泥水Fe(oH)3胶体的制备:二、物质的化学变化1、物质之间可以发生各种各样的化学变化,依据一定的标准可以对化学变化进行分类。
(1)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可以分为:A、化合反应(A+B=AB)B、分解反应(AB=A+B)C、置换反应(A+BC=AC+B)D、复分解反应(AB+CD=AD+CB)(2)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离子参加可将反应分为:A、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的一类反应。
主要包括复分解反应和有离子参加的氧化还原反应。
B、分子反应(非离子反应)(3)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可将反应分为:A、氧化还原反应:反应中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反应实质: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特征: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有变化B、非氧化还原反应2、离子反应(1)、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
酸、碱、盐都是电解质。
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叫非电解质。
注意:①电解质、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不同之处是在水溶液中或融化状态下能否导电。
②电解质的导电是有条件的:电解质必须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才能导电。
③能导电的物质并不全部是电解质:如铜、铝、石墨等。
④非金属氧化物(SO2、SO3、CO2)、大部分的有机物为非电解质。
(2)、离子方程式: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
它不仅表示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而且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人教高中化学 必修一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总结

课标要求1.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2.知道根据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3.知道用丁达尔效应区分溶液和胶体4.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能正确书写强酸、强碱和可溶性盐的电离方程式。
5.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的意义及其发生的条件,能正确书写常见的离子方程式。
6.能够根据溶液中存在的离子判断是否发生复分解反应,从而判断溶液中离子能否大量共存。
7.了解Cl-、SO42-、CO32-等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8.了解常见变化的分类方法。
9.根据实验事实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
10. 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
11.熟记常见物质的化合价,能根据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有无变化,判断反应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
12.能判断氧化剂和还原剂。
要点精讲一、物质的分类二、分散系相关概念1、分散系: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以粒子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所形成的混合物,统称为分散系。
2、分散质:分散系中分散成粒子的物质。
3、分散剂:分散质分散在其中的物质。
4、分散系的分类:当分散剂是水或其他液体时,如果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来分类,可以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
分散质粒子直径小于1nm的分散系叫溶液,在1nm -100nm之间的分散系称为胶体,而分散质粒子直径大于100nm的分散系叫做浊液。
下面比较几种分散系的不同:注意:三种分散系的本质区别:分散质粒子的大小不同。
三、胶体1、胶体的定义: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在10-9~10-7m之间的分散系。
2、胶体的分类:①根据分散质微粒组成的状况分类:如:胶体胶粒是由许多等小分子聚集一起形成的微粒,其直径在1nm~100nm之间,这样的胶体叫粒子胶体。
②根据分散剂的状态划分:如:烟、云、雾等的分散剂为气体,这样的胶体叫做气溶胶;AgI溶胶、溶胶、溶胶,其分散剂为水,分散剂为液体的胶体叫做液溶胶;有色玻璃、烟水晶均以固体为分散剂,这样的胶体叫做固溶胶。
化学高一必修1第2章知识点总结

化学高一必修1第2章知识点总结第二章知识点总结高中化学是一门涉及物质的转化、组成和性质的科学学科。
在高一的学习中,我们首先学习了必修一《物质的结构和性质》,其中第二章对化学知识点进行了总结。
下面将对这一章的重要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总结。
一、物质的分离方法1. 过滤法:根据物质的颗粒大小和形状的不同,通过滤纸等障碍物分离物质。
2. 结晶法:通过物质在溶剂中溶解度的差异,通过结晶的形成来分离物质。
3. 蒸馏法:根据物质的沸点差异,利用液体的汽化和凝结过程将混合物分离。
4. 精馏法:在蒸馏法的基础上,通过对蒸馏过程进行一系列操作,得到更纯净的物质。
5. 分液漏斗法:根据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差异,通过分液漏斗将混合物分离。
6. 电解法:利用电流通过电解槽,将离子化合物分解成原子或离子进行分离。
二、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1. 化学式:用来表示化合物的元素种类和元素的个数比例关系的符号组合。
分为分子式和电离式。
2. 化学方程式:表示化学反应过程的化学式的组合。
由反应物和生成物组成,通过箭头表示反应方向。
三、氢、氧、水1. 氢气(H₂)是一种无色、无臭的气体,具有很高的燃烧性和可燃性。
2. 氧气(O₂)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是大部分物质燃烧所必需的氧化剂。
3. 水是由氢和氧元素组合而成的物质,是地球上最常见的物质之一。
水的分子式为H₂O,具有许多特性和性质,如溶解性、比热容等。
四、溶液的浓度1. 溶液的浓度是指单位体积(或单位质量)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或摩尔数。
2. 摩尔浓度(mol/L)表示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的摩尔数。
3. 质量浓度(g/L)表示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五、理论计算1. 摩尔质量:元素的摩尔质量是指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2. 物质的摩尔质量是指单位摩尔所含有的质量。
3. 摩尔比:反应物在化学反应中的化学计量比例关系。
4. 反应的限量与过量:在反应中,反应物的摩尔比与实际用量之间的关系。
5. 反应的理论产量和实际产量:反应的理论产量是在理论计算中根据摩尔比例关系计算出的产物的质量或摩尔数,而实际产量是实验中测得的产物质量或摩尔数。
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复习知识点整理

高一化學必修1第二章復習提綱及試題第二章化學物質及變化班別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第一節物質の分類1、物質の分類方法有多種,常見の有:樹狀分類法、交叉分類法等等。
用樹狀分類法將物質分類一般分為:混合物:溶液、濁液、膠體金屬單質:Na、Fe、Cu等物質單質非金屬單質:Cl2、H2、、O2、O3、C60等純淨物酸:HCl、H2CO3等無機化合物堿:NaOH、Ba(OH)2、NH3·H2O等化合物鹽:Na2CO3、NaHSO4、Cu(OH)2(CO3)2氧化物:CO、CO2、CuO等有機化合物:CH3COOH、CH4、C2H6、CH3CH2OH等[練習2、膠體の概念和性質①概念——分散質微粒の直徑大小在1nm~100nm之間の分散系稱做“膠體”。
根據分散劑狀態,可將膠體分為液溶膠,如氫氧化鐵膠體、澱粉溶液;氣溶膠,如雲、霧、煙;固溶膠,如有色玻璃、煙水晶。
②膠體有如下の性質丁達爾效應——丁達爾效應是粒子對光散射作用の結果。
布朗運動——在膠體中,由於質點在各個方向所受の力不能相互平衡而產生の無規則の熱運動,稱為“布朗運動”。
*電泳——在外加電場の作用下,膠體の微粒在分散劑裏向陰極(或陽極)做定向移動の現象。
注意:電泳只是膠粒定向地向電極運動,並沒有凝聚而沉澱。
凝聚——膠體分散系中,分散質微粒相互聚集而下沉の現象稱為“凝聚”。
能促使溶膠凝聚の物理或化學因素有加電解質(酸、堿及鹽)、加熱、溶膠濃度增大、加帶相反電荷の膠體等。
[練習2].下列關於膠體和溶液の說法中,不正確の是 ()A、膠體粒子直徑為1-100nm,比較穩定,無色透明B、往Fe(OH)3膠體中逐滴加入稀硫酸會產生沉澱而後沉澱逐漸溶解C、江河入海口三角洲の形成通常與膠體の性質有關D、濁液、溶液、膠體の本質特徵在於分散質粒子大小不同第二節離子反應1、電解質與非電解質①電解質:在水溶液裏或熔化狀態下能夠導電の化合物,如酸、堿、鹽、水、金屬氧化物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一、物质的分类
混合物
金属单质 单质 非金属单质
物质 稀有气体
酸性氧化物 纯净物 氧化物 碱性氧化物
其他氧化物
化合物 酸 无机物 碱
盐
有机物 (缺
2、分散系及其分类
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分散系。
被分散的物质称作分散质(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起容纳分散质作用的物质称作分散剂(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
溶液、胶体、浊液三种分散系的比较
二、物质的化学变化
1、物质之间可以发生各种各样的化学变化,依据一定的标准可以对化学变化进行分类。
(1)、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可以分为:
A、化合反应(A+B=AB)H2+O2=H2O
B、分解反应(AB=A+B)KCIO3△KCI+O2↑
C、置换反应(A+BC=AC+B)CuO+H2=Cu+H2O
D、复分解反应(AB+CD=AD+CB)CaCI2+Na2CO3=CaCO3↓+2NaCI
(2)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离子参加可将反应分为:
A、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的一类反应。
主要包括复分解反应和有离子参加的氧化还原反应。
B、分子反应(非离子反应)
(3)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可将反应分为:
A、氧化还原反应:反应中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反应
实质: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
特征: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有变化
B、非氧化还原反应
2、离子反应
(1)、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
酸、碱、盐都是电解质。
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
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
盐:电离时生成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
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叫非电解质。
注意:①电解质、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不同之处是在水溶液中或融化状态下能否导电。
②电解质的导电是有条件的:电解质必须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才能导电。
③能导电的物质并不全部是电解质:如铜、铝、石墨等。
④非金属氧化物(SO2、SO3、CO2)、大部分的有机物为非电解质。
(2)、离子方程式: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
它不仅表示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而且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复分解反应这类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生成沉淀、气体或水。
(3)、离子共存问题
所谓离子在同一溶液中能大量共存,就是指离子之间不发生任何反应;若离子之间能发生反应,则不能大量共存。
A、结合生成难溶物质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Ba2+和SO42-、Ag+和Cl-、Ca2+和CO32-、Mg2+和OH-等
B、结合生成气体或易挥发性物质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H+和C O 32-,HCO3-,SO32-,OH-和NH4+等
C、结合生成难电离物质(水)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H+和OH-、CH3COO-,OH-和HCO3-等。
D、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水解反应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待学)
注意:题干中的条件:如无色溶液应排除有色离子:Fe2+、Fe3+、Cu2+、MnO4-等离子,酸性(或碱性)则应考虑所给离子组外,还有大量的H+(或OH-)。
3、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发展比较
得氧失氧的观点(狭义)
化合价升降观点(广义)
电子转移观点(本质)
氧化反应:得氧的反应,化合价升高的反应,失去(或偏离)电子的反应
还原反应:失氧的反应,化合价降低的反应,得到(或偏向)电子的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有氧得失的反应,有化合价升降的反应,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中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如下:
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是还原剂(有还原性)
得到电子——化合价降低——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是氧化剂(有氧化性)
练习题
相对原子质量:Na 23 Al 27 Fe 56 Cu 64 H 1 O 16 C 12 S 16 Cl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 13 小题,1-9题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 3分,10-13题每题有1-2个答案,每小题4分,共 43 分。
)
1.下列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A.O2 B.Na2O C.NaClO D.FeSO4
2.根据我省中心气象台报道,近年每到春季,我省沿海一些城市多次出现大雾天气,致使高速公路关闭,航班停飞。
雾属于下列分散系中的
A.溶液B.悬浊液C.乳浊液D.胶体
3.能用H++OH-=H2O来表示的化学反应是
A.氢氧化镁和稀盐酸反应B.Ba(OH)2溶液滴入稀硫酸中
C.澄清石灰水和稀硝酸反应D.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4.下列反应中必须加入还原剂才能进行的是
A.Cl2→Cl- B.Zn→ Zn2+ C.H2→H2O D.CuO→CuCl2
5.将饱和FeCl3溶液分别滴入下列液体中,能形成胶体的是()
A.冷水B.沸水C.NaOH溶液D.NaCl溶液
6.某溶液中只含有Na+、Al3+、Cl-、SO42-四种离子,已知前三种离子的个数比为3∶2∶1,则溶液中Al3+和 SO42-的离子个数比为
A.1∶2B.1∶4C.3∶4D.3∶2
7.在碱性溶液中能大量共存且溶液为无色透明的离子组是
A.K+、MnO4-、Na+、Cl-B.K+、Na+、NO3-、CO32-
C.Na+、H+、NO3-、SO42-D.Fe3+、Na+、Cl-、SO42-
8.对溶液中的离子反应,下列说法:①不可能是氧化还原反应;②只能是复分解反应;③可能是置换反应;
④不能有分子参加。
其中正确的是
A.①③B.③C.①②D.③④
9.下列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CaCO3+2HCl=CaCl2+CO2↑+ H2O B.CaO+H2O=Ca(OH)2
C.2H2O22H2O+O2↑D.CaCO3CaO+CO2↑
10.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氯化铜溶液与铁粉反应:Cu2++Fe=Fe2++Cu
B.稀 H2SO4与铁粉反应:2Fe+6H+=2Fe3++3H2↑
C.氢氧化钡溶液与稀 H2SO4反应:Ba2++SO42-=BaSO4↓
D.碳酸钙与盐酸反应:CO32-+2H+=H2O+CO2↑
11.从海水中提取溴有如下反应:5NaBr+NaBrO3+3H2SO4=3Br2+Na2SO4+3H2O,与该反应在氧化还原反应原理上最相似的是
A.2NaBr+Cl2=2CaCl+Br2
B.AlCl3+3NaAlO2+6H2O=4Al(OH)3↓+3NaCl
C.2H2S+SO2=2H2O+3S↓
D.C+CO22CO
12.下列物质属于钠盐的是
A.Na2O B.CH3COONa C.NaHSO4D.Na2O2
13.在下列反应中, HCl 作氧化剂的是
A.NaOH+HCl=NaCl+H2O
B.Zn+2HCl=ZnCl2+H2↑
C.MnO2+4HCl(浓)MnCl2+2H2O+Cl2↑
D.CuO+2HCl=CuCl2+H2O
二、填空题:(25分)
14.下列物质:⑴Na⑵ Br2⑶Na2O ⑷NO2 ⑸CO2⑹ SO3⑺NH3 ⑻H2S ⑼HCl ⑽ H2SO4⑾Ba(OH)2⑿NaCl ⒀蔗糖⒁NaCl溶液。
属于电解质的是,属于非电解质的是,
能导电的是。
15.在Fe3O4 +4CO3Fe+4CO2的的中,是氧化剂,是还原剂,元素被氧
化,元素被还原。
(4分)
16.写出下列物质的电离方程式:(3分)
NaHSO4,
K2SO4 ,
NH4NO3 。
17.胃液中含有盐酸,胃酸过多的人常有胃疼烧心的感觉,易吐酸水,服用适量的小苏打(NaHCO3),能治疗胃酸过多,请写出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5分)
;
如果病人同时患胃溃疡,为防胃壁穿孔,不能服用小苏打,原因是:;
此时最好用含氢氧化稆的胃药(如胃舒平)离子方程式:。
三、简答题:(4分)
18.已知NaCl中混有Na2CO3固体,请用简要的语言说明除去Na2CO3的方法,并写出有关的反应化学方程式。
(4分)
四、实验题:(17分)
19.用下列仪器的编号回答问题(7分)
①容量瓶②蒸馏烧瓶③酸式滴定管④量筒⑤烧杯⑥托盘天平⑦分液漏斗
⑴加热时必须垫石棉网的有,
⑵使用时必须检查是否漏水的有,
⑶标有零刻度的有。
20.如图所示,在一烧杯中盛有H2SO4溶液,同时有一表面光滑的塑料小球悬浮于溶液中央,向该烧杯中缓缓注入 Ba(OH)2溶液至恰好完全反应[设H2SO4和Ba(OH)2溶液密度相同]。
(4分)
试回答
⑴此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有
①,
②。
⑵写出实验过程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21.由A和B两种盐组成的混合物,进行了下列实验:(6分)
试判断,A、B分别是。
写出实验过程中加水时时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五、计算题:(15分)
22.实验室制取氧气时,取一定量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加热:
2KClO32KCl+3O2↑
开始时二氧化锰含量为26.5﹪,当二氧化锰的含量为30﹪时,求氯酸钾的分解率是多少(7分)23.将锌放入足量的稀硫酸中充分反应,得到80mL密度为mL的溶液。
试计算所得溶液中硫酸锌的物质的量浓度和质量分数各是多少(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