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输送血液的泵---心脏 第二课时 血 液 循 环

合集下载

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第二课时)

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第二课时)

第三节输送血液的泵—心脏勃利县大四站镇中学武树彬【教材分析】本课内容是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第三节《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第二课时。

在学习了血液,血管和心脏等知识前提下,进而学习人体血液循环的相关知识。

人体需要的氧气和养料必须及时运来,并把产生的二氧化碳运走,人体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而这些都必须通过血液循环来实现,并且把二、三、五、六章内容联系在一起形成知识网络,因此本课是本章内容的重点和核心,在本书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了解了心脏与血管的组成与结构后,学生在头脑中已形成血液循环的概念,此时学习血液循环的途径已是水到渠成。

本课内容在承接第一课内容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教学难度较大,学生不易理解,在课堂上要把握重点,解析难点,让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基本上能够理清血液循环的框架。

【学生情况分析】通过血液、血管、心脏的学习,学生对血液循环的基础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血液循环的途径以及在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发生了什么变化很不了解,而且血液循环途径这一内容相对来说比较枯燥,初一的学生活泼好动,不喜欢老师空洞的说教,因此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安排上,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去学习血液循环知识,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多用动态的小动画来使学生建立起主动学习的兴趣,并且开展一些小活动来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发学生思考,从而使学生对这一内容有更深刻的认识。

【教学目标】1.体循环和肺循环两条血液循环途径及相互关系。

2.明确血液循环中血液成分变化,区别动脉血和静脉血。

3.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其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血液循环的途径;区别动脉血和静脉血。

2.教学难点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及其相互协同的关系;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素材小组合作探究构建循环系统框架教师点拨与指导【教学方法】直观教学——多媒体讲述法小组合作讨论【教学过程】师:(复习式导入)提问学生心脏的结构?生:回答心脏结构。

七年级生物下册4.4.3输送血液的泵__心脏第二课时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生物下册4.4.3输送血液的泵__心脏第二课时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三节输送血液的泵—心脏
(第2课时)
【教材分析】
了解了心脏与血管的组成与结构,学生在头脑中已形成血液循环的管道系统的概念,此时学习血液循环的途径已是水到渠成。

教材设计了“观察与思考”活动,要求学生观察血液循环图,并回答有关问题。

【教学目标】
1.概述血液循环的途。

2.区别动脉血和静脉血。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血液循环的途径;区别动脉血和静脉血。

2.教学难点
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及其相互协同的关系;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教学准备】
血液循环途径的挂图、视频素材
【教学方法】
观察、讲述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第三节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
心脏的外形、结构和功能: 1.心脏的位置和外形
脏位于胸腔的中央偏左下方,在两肺之间,大小与自己的拳头差不多,形状像桃子。

2.心脏的结构
3.心脏的功能:为血液循环提供动力 【课后反思】
通过计算心脏的工作量、感受心脏的跳动等活动,让学生体验生命的存在,并思考将所学知识落实到保护心脏、锻炼身体的行动上来,这对学生形成珍爱生命的情感有一定的帮助。

心壁:主要由心肌组成 瓣膜:保证血液流动方向
四个腔
左心房一肺静脉左心室一主动脉 右心房——上腔静脉、下腔静脉
右心室——肺动脉。

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节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第二课时血液循环

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节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第二课时血液循环

第三节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第二课时、人体的血液循环教学设计知识目标:1、正确概述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

2、区分动脉血和静脉血,理解在血液成分在循环途径中发生的变化。

3、了解血液循环的意义能力目标:1、通过组织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探究的能力;2、通过归纳总结,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判断等思维能力;3、通过多媒体的辅助,训练学生细致观察的能力。

情感目标:1、认识到生命的奇妙,树立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2、认同体育锻炼对心脏的影响,认同健康而强壮的心脏对生命的重要意义,培养珍爱生命的意识。

3、引导学生培养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

教学重点: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血液成分在循环途径的变化。

教学方法:1、问题教学法——设置疑问,引起思考。

2、启发式——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3、直观式——多媒体演示。

4、探究式——发现问题,寻求规律。

学法指导:1、联系已学的血液、血管、心脏相关知识认真仔细观看视频,了解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分析循环过程的血液成分变化,明白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区别,理解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协作关系、血液循环的意义所在。

2、分别联系“消化与吸收”和“人体的呼吸”学习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过程和作用,认识到人体生理活动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初步建立人体是一个整体的意识。

教学准备:学生: 1、预习有关血液循环的内容2、阅读科学家的故事——血液循环的发现。

教师:制作血液循环的课件教学过程:复习提问:1、为什么贫血患者会出现头晕、乏力、容易疲倦的症状?2、识别图中的三种血管,指出适合进行物质交换的血管并说明其特点。

3、心脏有哪几个腔?分别与什么血管连通?预习自测:1、血液循环可人为地分成哪两条路线?2、把这两者连通起来的是什么器官?这两条路线的共同点是都从→→各器官的毛细血管→→。

3、你怎么理解体循环的“体”?你认为通过体循环起到什么作用?4、肺循环是发生在哪两部分之间的血液循环?你认为肺循环有什么作用?5、判断正误:(1)动脉里流的血叫动脉血()(2)静脉里流的血叫静脉血()6、动脉血与静脉血的主要不同之处是什么?导入新课:我们已学习了血液、血管、心脏的内容,了解到心脏和全身的血管组成一个封闭的管道系统,血液就在这个管道中循环地流动着。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4.4.3.2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第2课时)教案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4.4.3.2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第2课时)教案设计

第三节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第2课时血液循环的途径1.描述心脏的结构与功能。

2.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区别动脉血与静脉血。

3.观察新鲜的动物(猪或羊)的心脏的结构。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人只要活着,心脏就会不知疲惫地博动,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你想知道血液在人体中究竟是怎样循环的吗?由完全隔开的心脏左右两部分泵出的血液又有什么联系呢?二、师生互动,传授新课知识点一血液循环的途径◎新知梳理1.体循环(1)途径:左心室→主动脉→全身各级动脉→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2)作用①为全身组织细胞运输营养物质和氧。

②把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带走。

(3)成分变化:血液由含氧丰富、颜色鲜红的动脉血变成含氧较少、颜色暗红的静脉血。

2.肺循环(1)途径: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网→肺静脉→左心房(2)作用: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肺泡中的氧进入血液,完成气体交换。

(3)成分变化:血液由含氧较少、颜色暗红的静脉血变成含氧丰富、颜色鲜红的动脉血。

3.冠脉循环(1)途径:左心室→主动脉→主动脉基部的冠状动脉→心肌内部的毛细血管网→静脉→右心房。

(2)作用:给心脏自身输送氧和营养物质,并运走废物。

(3)冠心病:冠状动脉发生病变(如动脉硬化、管腔变窄等)致使心肌缺血引起。

如果冠状动脉发生梗塞,就会危及生命。

4.探究心率与运动的关系(1)心率指每分钟心脏跳动的次数。

(2)脉搏是随心脏节律性的收缩和舒张,动脉血管壁出现相应的扩张与回缩,在体表浅动脉(如腕部内侧)上可触到搏动。

(3)脉搏是因心脏跳动而产生的,一分钟内脉搏的次数与心率是一致的。

5.血压与测量(1)血压指血液对血管壁的侧压力,可以用血压计在上臂肱动脉处测得。

医生常用“收缩压/舒张压”的形式来表示血压。

(2)高血压指血压持续达到或高于18.6/12千帕,低血压指血压低于12/6.7千帕。

◎互动交流【问题1】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起止点各是什么?【交流点拨】体循环起点是左心室,止点是右心房;肺循环起点是右心室,止点是左心房。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4.4.3《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第二课时课件(共23张PPT)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4.4.3《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第二课时课件(共23张PPT)

课堂探究活动:
讨论下面的问题: 一名同学的下肢受伤后发炎,通过在手腕处静脉注射药物
进行治疗。试说出药物到达伤口炎症处所经过的循环路径。
上肢静脉
上腔静脉
右心房
右心室
左心房 肺静脉 肺部毛细血管网 肺动脉
左心室
主动脉 下肢动脉
下肢伤口
拓展提高:
有人说:动脉中流动脉血,静脉中流静脉血,这句话对吗?
不对,动脉、静脉是血 管的类型,判断依据是血流 方向。动脉血、静脉血是血 液类型,判断依据是含氧量 高低和颜色。
右心室 左心室 细 细血管

肺动脉
主动脉
二、肺循环:静脉血变动脉血
记忆窍门 心脏内部,左边动,右边静; 体循环中,动中动,静中静; 肺循环中,动中静,静中动。
谢谢观看! 制作人:程丽君
提示: 心率是指每分钟心脏跳动的次数。脉搏是随心脏节律性的收缩和舒 张,动脉血管壁出现相应的扩张与回缩,在体表浅动脉(如腕部内 侧)上可触到搏动。脉搏是因心脏跳动而产生的,一分钟内脉搏的 次数与心率是一致的,因此可以通过测量在不同运动状态和安静状 态下的脉搏,来研究心率与运动的关系。记录表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你和两位同学在运动前、运动后1分钟内、运动结束10分钟后的心 率。
一循环途径称为体循环。
全身各处 毛细血管网
上、下腔静脉
静脉血 动脉血
课堂探究学习活动:
血液在血管和心脏内是怎样循环流动简图
肺动脉
肺部毛细血管网
2、肺循环:血液由 右心室进入肺动脉, 经肺部的毛细血管 网,再由肺静脉, 汇集流回到左心房, 这一循环途径称为
肺循环
肺静脉
肺循环。
静脉血
动脉血
课堂学习活动:

人教版生物七下《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第二课时

人教版生物七下《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第二课时

这种药物? ( A )

A.右心房
B.右心室
C.左心房
D.左心室
4.人体内某血液循环图解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
右心室 → A → B → C → 左心房 ①↓↑② D
(1)这是人体的 肺 循环图解。 (2)C、D代表的结构分别是 肺静脉 和 肺泡 。
(3)B与D在结构上的相同之处都是由一层
上皮细胞 构成。
动脉血:
含氧丰富、二氧化碳 少、颜色鲜红的血。
静脉血:
含氧少,二氧化碳 多,颜色暗红的血 。
心率是指单位时间(1分钟)内心 脏跳动的次数。心率和脉搏(动脉 随着心脏的收缩和舒张而搏动)的 次数是相同的。
正常心率≈75次
心率随年龄、性别和健康状况而不同。如 :出生婴儿一般120—130次/分,三岁以内 一般大于100次/分,总的讲,女性心率快 于男性,缺乏锻炼的人快于经常锻炼的人 ,同一个人,在安静、睡眠时的心率比运 动、激动紧张时的心率慢。 正常变动范围:60--100次/分
如果心率 <60次,心动过缓(运动员除外 ) >100次,心动过速。
身体上部的毛细血管
主动脉 上腔静脉
右心房
右心室 下腔静脉
肺部的毛细血管
肺静脉
肺动脉
左心房
左心室





腹腔内器官

的毛细血管

身体下部的毛细血管
体循环
上腔静脉 右心房
下腔静脉 各级静脉
主动脉 左心室
各级动脉
全身各处毛 细血管网
判断的依据是 红细胞单行流动 。
B
(3)图中C代表的血管是 静脉 。
C
2.与心房相连的血管是( B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液循环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a、能够复述血液循环的概念,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b、通过分析血液循环的血液成分变化,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

c、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血液循环的途径。

教学难点:血液在循环途径中成分的变化。

教学设计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心脏四个腔的名称及与它们相连的血管分别是什么?
2、血液循环的概念?(学生回答后,要求及时纠正错误)
导入:我们已学习了血液、血管、心脏,心脏和全身的血管组成一个密闭的管道系统,血液就在这个管道中循环地流动。

3、血液在心脏内如何流动?(回答:从静脉到心房再到心室再到动脉)
过渡:那么血液在血管内按什么方向流动?
下面我们通过多媒体课件来了解人的血液循环途径。

二、血液循环途径:
体循环:指导观察:(1)体循环的起点、止点及大致路径(或体循环是由心脏的哪一腔开始?血液流经何处?最后流回心脏的哪一
腔?)(2)在体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有哪些变化?在何处发生的变化?并反馈观察情况。

肺循环:指导观察:(3)肺循环的起点、止点及大致路径(或肺循环是由心脏的哪一腔开始?血液流经何处?最后流回心脏的哪一腔?)(4)在肺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有哪些变化?在何处发生的变化?并反馈观察情况。

三、分析体循环中的血液成分的变化:(师生一同分析)
四、分析肺循环中的血液成分的变化
五、课堂检测:多媒体展示。

六、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一)血液循环概念:
血液在心脏和全身的血管所组成的密闭管道系统内循环地流动叫做血液循环。

体循环:起于左心室,止于右心房,血液变化的部位是:全身毛细血管与组织细胞处,血液成分的变化是:动脉血变为静脉血。

肺循环:起于右心室,止于左心房,血液变化的部位是:肺部毛细血管与肺泡处,血液成分的变化是:静脉血变为动脉血。

体循环与肺循环同时进行,在心脏处会合。

(三)血液循环的意义:
为人体各个组织细胞不断地运来养料和氧气,又不断地运走二氧化碳等废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