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君子论及其现代意义[1]
《论语》中的“君子”及其现实意义

论语》中的“君子”及其现实意义一、孔子和《论语》孔子(公元前551年一前479年),名丘,字仲尼。
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人),儒家学派的开山鼻祖,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二十篇,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首创语录体。
《论语》是记录孔子主要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一部书。
《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
二、君子的内涵“君子”见于《论语》107 次。
孔子所谓君子分为两种:身份意义的君子,即有贵族身份而未必有道德学问的人;道德意义的君子,即非贵族身份而有道德学问的人。
具体要求有以下几方面。
(一)崇德重仁,孝悌安乐。
首先,德是儒家君子人格的基本内涵与至高要求,“君子怀德”(《里仁》)。
其次,仁义是君子人格的核心内涵。
作为道德标准的“仁”见于《论语》105 次。
仁本质在“爱人”,即对人类的爱,包括积极的“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雍也》)和消极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颜渊》),即做一个心地善良的人是君子的基本要求。
二)用礼贵和,恭让忠信。
美国芬格兰特认为,人类的尊严在于礼仪,君子是一尊神圣的礼器。
“礼”见于《论语》74 次,指礼仪、礼制。
有学者认为,儒家的思想核心是礼。
孔子主张运用礼仪规范人的行为,“不学礼,无以立”(《季氏》),君子以仁为本,以礼为质,学礼立身。
“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雍也》),以礼约文;“君子和而不同”(《子路》),“礼之用,和为贵”(《学而》)。
(三)重义轻利,改过徙义。
义即适宜,指内心的道德约束,即做事合于礼仪。
“义”见于《论语》24 次。
“君子义以为质, 礼以行之……”(《卫灵公》),“义”是君子的修身原则和必备品质。
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公冶长》),因态度恭敬、事上负责、施恩于民、役民合道而获君子美誉。
孔子关于君子的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孔子关于君子的理论及其现实意义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被尊称为“至圣先师”。
他的教育思想对于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提出了“君子”这一概念,其理论包含了人格修养和道德规范的核心原则。
本文将探讨孔子关于君子的理论,并分析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1. 君子的品德修养孔子认为君子是具备高尚品德的人。
在《论语》中,孔子提出了三个重要的品德特征:仁、义和诚。
仁指的是关心他人,以仁爱之心待人;义强调公正和道德;诚意味着真诚和忠诚。
君子应当努力修养自己的品德,达到三者的统一。
2. 君子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强调个人修养与家庭、社会以及国家的管理之间的紧密联系。
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不能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就不可能为人民治理国家。
这种理念强调个人先立志、然后规划家庭、再达到治理国家的境界。
3. 君子的修养方法孔子提出了多种修养方法来培养君子的品德。
其中包括学习、自我反省和实践。
他主张通过学习圣贤之道,向先贤学习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从而达到个人修养的目的。
此外,孔子强调自我反省,要求君子时刻审视自身的言行,不断改进和完善。
同时,实践也是培养君子品德的重要手段,通过实际行动来贯彻道德原则,逐渐提升自己。
4. 君子的现实意义孔子关于君子的理论在现实生活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君子理论提出了一套行为规范,为人们树立了榜样。
在现代社会,尊重和关心他人,遵守道德规范,注重诚实和忠诚,这些品德都是孔子所倡导的君子所应该具备的。
君子的理论有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
其次,君子理论强调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的统一。
在个人修养方面,君子应当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并通过自我反省和实践来实现自我完善。
在社会责任方面,君子应当关心他人、正直诚实,并以身作则。
这种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的统一,有助于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
最后,君子理论对于领导者具有重要的启示。
论孔孟“君子”人格的内涵及其现代价值

论孔孟“君子”人格的内涵及其现代价值摘要儒家孔孟“君子”人格产生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以社会新旧交替、动荡不安的时代为背景,以孔子的“仁学”、孟子的“人性本善”理论为依据,有着丰富的理论内涵和思想特质。
孔孟“君子”人格的思想特制主要包括: 君子以仁爱精神为道德准则、君子以重义轻利为荣辱观念、君子要有自强不息的意志、君子要有言而有信的品质等。
孔孟所提倡的“君子”人格不仅在当时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当今社会对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鼓励人们养成优秀的人格也有着积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君子人格中的“仁爱”思想有助于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君子重义轻利的思想有助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君子的坚毅品质有利于社会和个人健康、全面的发展;君子言而有信的品质有助于企业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完善。
关键词:孔孟,“君子”人格,现代价值Of Confucius and Mencius, "Gentleman" The Concept and Its Modern ValuesAbstractConfucius and Mencius, "gentleman" personality generated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based on social inter-face, the background of turbulent times, to Confucius, "Benevolence," Mencius "basically good" theory, has a rich theoretical content and id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Confucius and Mencius, "gentleman" special ideological character include: the caring spirit of the gentleman code of ethics, the gentleman Valuing Loyalty to honor the concept of self-improvement will be a gentleman, a gentleman to be true to its word and so on. Confucius and Mencius, "gentleman" personality not only at the time had a tremendous impact on our building a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to encourage people to develop good character has a positive meaning.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gentleman's character in "love" thinking, help to promote interpersonal harmony; gentleman Valuing Loyalty ideas will help form the correct values, the gentleman in the determined quality conducive to social and personal health and overall development A gentleman true to its word contribute to the organization and the market economy improved.Key words: Confucius and Mencius, "gentleman" personality, modern value一、孔孟“君子”人格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理论基础(一)孔孟“君子”人格产生的时代背景孔子生活在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以血缘为基础、以礼法为特征的传统的宗法体制开始解体,新的社会制度还未建立,社会处在一个新旧交替的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
儒家君子观的现实意义

儒家君子观的现实意义儒家君子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儒家君子观是以“君子”为人格理想的社会伦理观,通过塑造道德高尚的君子形象,提倡道德修养、仁爱和社会责任,对于现代社会的道德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儒家君子观强调道德修养与自我完善。
君子追求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富裕和声名利禄,更重要的是道德品质和内心的丰盈。
在现代社会,道德风气的败坏和道德缺失成为许多社会问题的根源。
儒家君子观提倡个人通过道德修养、努力实践仁德、克己奉公,以身作则,从自身做起,树立良好的道德榜样,引领社会风尚,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素质。
其次,儒家君子观注重仁爱和人际关系的建立。
君子以仁爱为核心,推崇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追求社会的和平稳定。
在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不断增加,需要通过儒家君子观来引导人们建立正确的人际关系。
君子观提倡的仁爱精神激发了人们的同理心和关爱之情,使得社会更加和谐。
君子观倡导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原则,引导个人从自身利益出发,调和个人和集体的关系,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
再次,儒家君子观重视社会责任与公共利益。
君子视社会责任为己任,关心社会公共事务,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为社会作出贡献。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常常面临着许多社会问题,如贫困、环境污染、道德沦丧等。
儒家君子观告诉我们,作为个人和社会的一员,应该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为社会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并参与到实际行动中。
儒家君子观所强调的“见义勇为”、“行善积德”等观念,可以引导人们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在社会发展中追求公共利益,推动社会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最后,儒家君子观还具有教育意义。
儒家君子观关注个体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具有道德修养和良好品质的人才。
在现代社会教育中,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是不够的,还需要关注学生品格的养成。
儒家君子观强调的品德教育、心灵培养和个人修养,可以帮助年轻一代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孔子的君子论及其现代意义

孔子的君子论及其现代意义孔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其崇尚的“君子”观念在中国社会文化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
孔子认为君子应当具有道德上的高尚品质和高尚的行为,并倡导君子应具备“仁义礼智信”的道德素养。
在现代社会中,孔子的君子论仍然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的道德水平和道德观念也在不断变化。
而孔子所倡导的君子精神正是人们伦理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个真正的君子应该具备明辨是非的智慧和处事的能力,以至心待人,尊敬他人,以礼待人,正直无私,兢兢业业,宽容包容,以及建言献策,辅佐国家等品质。
这些都是目前人们所最需要的道德素养和品质。
同时,君子还应该有自信、有耐心、有理智,时刻保持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努力做出符合道德准则的事情。
这些品质不仅是对自己的修养有要求,也是对整个社会道德风尚的影响。
总的来说,孔子的君子论对于现代社会的道德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通过倡导君子精神,我们可以更好地培养和推广一种守礼、尊重、理解、友善、博爱的社会道德风尚,建立一个和谐、文明、进步的社会环境。
孔子学说的现代意义

孔子学说的现代意义
孔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学说对于现代也有很大的意义。
首先,孔子提倡的“仁爱”思想是现代社会所倡导的人文主义的基石。
在当今世界,人们越来越重视人的尊严和价值,关注人类的全面发展和幸福,这与孔子的“仁”思想不谋而合。
其次,孔子的“中庸之道”思想是现代社会追求平衡发展的倡导,追求“和谐社会”的理念也是一脉相承。
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利益、观念和文化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冲突,但孔子的思想在此时依然能够给我们提供启示和帮助。
再次,孔子的教育思想也有着重要的现代意义。
孔子主张“学以致用”,重视实践操作,注重道德品质和人格培养。
这也是现代教育所追求的目标,即培养有才干、有品德、有创新意识和适应能力的优秀人才。
总结来说,孔子学说在当代社会中有着很大的意义,它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涵盖了人文主义、平衡发展、和谐社会、实践操作和人格培养等多个方面,在现代社会中随处可见。
孔子思想在当代中国的意义和价值

孔子思想在当代中国的意义和价值孔子,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文化名人,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孔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文化所建立的伦理、道德和价值观的基石,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精神支柱。
在当代中国,弘扬孔子思想,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国家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一、孔子思想的精髓孔子思想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体系,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孔子思想强调“仁爱”和“道德”,提倡道德自觉,注重修身养性,强调学习和教育的重要性。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种道德要求是通过教育和修养来实现的。
孔子思想的精髓在于其具有传统、革新、进取的深刻内涵,既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生活所必须的道德规范,又是思想家对社会变迁的反思所得之结晶。
二、孔子思想的现代价值1. 促进社会和谐孔子思想鼓励人们讲究人际关系的和谐,提倡人们以“仁义礼智信”为处世准则,对待他人时要体现出尊重、理解和包容,这也是社会和谐的根本所在。
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和经济文明的进步,虽然给人们带来了诸多的便利,但也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和挑战,如社会矛盾加剧、道德水平下降等。
在这种情况之下,弘扬孔子思想,倡导道德自觉,打造和谐社会就显得更加重要。
2. 提升自身素质孔子思想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即先要从自己做起,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才能在家庭、社会和国家层面上做出贡献,这也是现代社会发展所必需的一种素质。
我们身处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之中,往往被各种信息和诱惑所影响,所以要求我们不仅要学会正确的伦理和道德,还要注重个人素质的提升,发挥自己的所长,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3. 推进现代化建设孔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多个方面。
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弘扬孔子思想,注重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有助于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和谐发展。
孔子君子之道及其现代价值观意义

孔子君子之道及其现代价值观意义摘要:在儒学开始有了些许复兴和有学者开始将孔子大众化之际,我们绝对不能忽视孔子在《论语》中提到的一个做人标准君子之道。
其中主要有四条准则: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伟大和高尚的人;做一个能合群和善于协调不同意见的人;做一个言行一致的人。
这对这现代生活仍然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观意义。
关键词:孔子;君子之道;和谐社会;价值观;九思近几年来,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儒学开始有了些许复兴的迹象,其路行可以说是有甜蜜有苦涩,不过总体来讲是甜蜜多于苦涩,这大概是因为几个世纪以来孔子及其思想受了很多限制和苦难的缘故吧!但无论其褒贬如何,本人认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都绝对不能抹杀他的学术精华,尤其是被他奉为人格理想的君子之道。
因为这不仅仅只是对孔子及其君子之道的评价,而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孔子及其君子之道应该是学者的,大众的,人民的,历史的。
一、君子之整体要求“九思”总体来说,孔子君子之道讲的就是“九思”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论语·季氏篇第十六》)这段话的核心内容是讲“思”,其实质是用脑想问题。
孔子为什么以“九思”概述?因为“九”是阳数之极,意思是多方面思考、多角度想问题。
这“九思”从视听感官、面部表情、言谈举止等人的日常行为方面引发我们多方位的思考,告诫我们思考的具体途径和方法。
孔子对君子提出的要求“九思”其关键是看自身的信仰和价值取向。
所谓君子视思明,就是说看就要想看得清楚明白。
看有三种对象:人、事、物。
看人要看其表里;看物要看其本末;看事要看其始终。
既要多角度、多侧面地看,也要有所侧重地看,运用分析、比较等方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近及远,由表及里,通过表面探其本质。
君子听思聪是说听就要集中精力去听清楚。
要听清楚,就要多听多想。
即要善于倾听,还要做到博采众长。
君子要多听,要听得出什么对,什么是错。
要学会倾听,学会尊重倾诉者,即先当学生,后当先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兴,这是今天面对梁漱溟的中西文化观应当深思的问题。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批准号07&ZD038。
]参考文献:[1]章开沅.离异与回归——传统文化与近代化关系试析.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2][4][5][6][7][8][9][11][12][17]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一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376、352、352、381-382、353、383、525-526、338、493-494、326.[3]梁漱溟.人心与人生.上海:学林出版社,1984:3.[10]胡适.读梁漱溟先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陈菘.五四前后东西文化问题论战文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13]丹尼尔·贝尔著、赵一凡等译.资本主义文化矛盾.北京:三联书店,1989:198-200.[14][15][16]理查德·罗蒂著、李幼蒸译.哲学和自然之镜.北京:三联书店,1987:106、409、9.编辑叶祝弟孔子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社会秩序处于混乱状态。
面对严重的社会危机,各家各派都在寻求医治社会弊病的良方。
道家以无为而治为救世之方,墨家以兼爱非攻为平乱之术。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则认为,要维护社会秩序,必须恢复周王朝所建立的一整套礼仪规范,亦即“复礼”。
如何“复礼”?孔子感到,单纯采取强制性的手段,已经不能凑效。
因为当时诸侯割据,周天子的威仪已经丧失。
于是孔子创造性地以“仁”释“礼”,认为“礼”本是根源于人的仁爱之心,不过是人的仁爱之心的外在表现。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没有“仁”,当然不会有什么“礼”,要复兴“礼”,当从“仁”字入手。
如果说,“礼”是孔子思想的出发点,那么,“仁”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那么,又如何行“仁”呢?孔子认为,行仁由己。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我欲仁,斯仁至矣。
”(《论语·述而》)行仁是内于己而发于外的,是一种自觉的无任何外在强迫或利益驱动的行为。
就个体而言,如果一个人能够在无外在强迫、无利益驱动下,自觉自愿地实行“仁”,那么,这样一个人,就是所谓的君子。
就此而言,“仁”是靠君子来落实的。
孔子的仁论是要靠君子论来实现的,仁论必然要指向君子论。
君子释义“君子”一语,广见于先秦典籍。
《易经》《诗经》《尚书》广泛使用“君子”一词。
《周易·乾》:“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尚书·虞书·大禹谟》:“君子在野,小人在位。
”对“君子”一词的具体说明,始于孔子。
孔子对于君子的论述,不仅限于“君子”一词,“士”、“仁者”、“贤者”、“大人”、“成人”、“圣人”等,都与“君子”相关。
如果将这些论述都包括进来,《论语》一书,所论最多的,无疑是关于君子的论述。
□罗安宪内容摘要“君子”是孔子的人格理想。
君子以行仁、行义为己任。
君子也尚勇,但勇的前提必须是仁义,是事业的正当性。
君子处事要恰到好处,要做到中庸。
如何做到中庸?则需要当事人依据原则结合当时的具体情况给予灵活处理。
人并非天生就是君子,要成为君子,必须加强修养。
修养不仅包括内在精神的修养,还包括文、艺的培养。
孔子的君子论在现代仍具有重要的意义,现代社会需要新型的君子。
关键词孔子君子论仁义作者罗安宪,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教授、博士。
(北京:100872)孔子的君子论及其现代意义□□□□□□□□□□□□□□□□□□□□□□□□□□□□□□□□□□□□□□□□□□□□□□□2009·3 62何为君子?在孔子之前,君子一语主要是从政治角度立论的,君子的主要意思是“君”。
“君”,从尹,从口。
“尹”,表示治事;“口”,表示发布命令。
合起来的意思是:发号施令,治理国家。
《诗经·谷风之什·大东》:“君子所履,小人所视。
”孔颖达《诗经正义》曰:“此言君子、小人,在位与民庶相对。
君子则引其道,小人则供其役。
”《春秋左传·襄公九年》:“君子劳心,小人劳力,先王之制也。
”此处君子、小人,仍着眼于地位而非道德品质。
到孔子时代,君子一词开始具有道德品质的属性。
孔子讲君子,主要是从道德品质上立论的。
君子由原来意义上的有位之人,演变为孔子心目中的具有理想人格之人。
虽然孔子也讲圣人,但是在孔子看来,圣人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
”(《论语·述而》)在孔子看来,君子的反面,即是小人。
《论语》中君子、小人对举者甚多。
孔子将君子、小人对举,是为了通过对照,彰显君子的品质。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论语·为政》)孔安国注曰:“忠信为周,阿党为比”。
[1]也可以说,君子能够坚持原则,而小人则结党营私。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和而不同,是对于某个人的意见,既有赞成,也有反对;同而不和,则是一味赞同,没有主见,因人而取言。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君子做事,以义为准则,只问此事当做不当做;小人做事,则以利为准则,总是计较做此事对自己有多大的好处。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述而》)君子胸怀坦荡,没有自己的私利;小人做事,则以私利为准则,所以总是患得患失。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论语·颜渊》)君子总是善于帮助他人,看到他人成功,君子总是感到高兴;小人则嫉贤妒能,唯恐他人超过自己,唯恐他人过上好日子。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论语·卫灵公》)君子在自己的志向不能得到实现时,仍然能够固守自己的志向;小人一旦身处困境,则有可能胡作非为。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论语·卫灵公》)君子做事,依靠自己的能力,如果不成功,也总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小人做事,总是依赖他人,如果不成功,也总是把责任推到他人身上。
君子的精神追求君子担道行义,以张扬仁义为己任。
孔子曰:“君子义以为上”。
(《论语·阳货》)何谓义?孔子没有明言。
《中庸》曰:“义者,宜也。
”董仲舒曰:“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
”(《春秋繁露·仁义法》)韩愈曰:“行而宜之之为义”。
(《原道》)义所考究的是行为本身的正当性,是不计后果的正义性,是当下意义的无条件的“应当”,所以要“见义勇为”。
孔子曰:“见义不为,无勇也。
”(《论语·为政》)君子的精神追求就是行仁行义。
“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论语·里仁》)君子做事的基本价值尺度就是义,就是只问行为本身正当与否。
孔子不否认人有追求正当利益的权利,但孔子强调人对于利益的追求一定要符合正当性的要求。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论语·述而》)“不可求”之事,也就是不义之举。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违背义的事情,即使再有利也不应当做。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里仁》)追求富与贵,无可非议,但不能因为追求富贵而伤害仁义。
所以,“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君子的精神追求是担道行义,在孔子看来,“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论语·里仁》)子贡问孔子:“伯夷、叔齐何人也?”孔子曰:“古之贤人也。
”又问:“怨乎?”对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论语·述而》)君子无所怨,君子应当把维护自己的精神追求,当成最高的追求,甚至可以为此而不惜牺牲一切。
一个人,如果能够真正懂得这个道理,那么,也可以做到死而无憾了。
“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君子之德君子追求的目标是仁义。
追求仁义,需要知,亦需要勇。
孔子将仁、知、勇当作君子之德。
孔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论语·宪问》)《中庸》曰:“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
”何谓知?樊迟问知,孔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论语·雍也》)“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问知,子曰:‘知人’”。
(《论语·颜渊》)知是明白事理,是知晓他人。
明白事理、知晓他人也是智慧的表现,所以,知也就是智。
孔子对子路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知就说知,不知就说不知,这也是智慧的表现。
现实之中,每个人可能都会被人误解,不因他人的误解而郁闷、惆怅,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君子。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不要担心自己被人所63误解,所要担心的是自己不了解他人、误解他人。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学而》)君子首先应当是一个仁者,君子需要知,也需要智,但君子作为一个仁者与作为一个智者,还是有差异的。
孔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论语·雍也》)朱熹注曰:“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
动静以体言,乐寿以效言也。
动而不括故乐,静而有常故寿。
”[2]君子以行仁义为事业,也需要勇。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
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论语·阳货》)君子也尚勇,但勇的前提必须是仁、是义,是事业的正当性。
“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论语·宪问》)“见义不为,无勇也。
”(《论语·为政》)无义而有勇可能作乱,也可能成为强盗。
君子还要做到中庸。
孔子很强调中庸,在孔子看来,“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论语·雍也》)《中庸》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中庸是不偏不倚,是无过无不及,是一种恰到好处的适中。
程颢、程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3]过与不及都不好。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孔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孔子曰:“过犹不及。
”(《论语·先进》)《中庸》借孔子之言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