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论君子之本-孝6-7
孔子论孝

2014-5-13
14
子夏也是孔子的学生,他问老师什么是孝顺。孔子 的回答与上面一段所讲的并没有多大的出入。基本 上还是讲的情感方面的事情,对父母孝顺的一个非 常重要的方面——和颜悦色而待之。孔子的回答并 不是很主观。他采取了发问的方法:啊,你替父母 劳动了,有好吃的也让给父母了。难道这就是孝顺 了吗?孔子之所以这样问,肯定有人是这样认为的。 其实问题远远不止这么简单。孔子说了好吃好喝的 连狗和马等一般的畜类都可以做到。而人就不同了, 人是有思想的动物,高等动物。有着高级的思维, 也有一般的思维。所以我们人类不能和一般的动物 相比。我们对于父母孝顺的内容中还应该包括给父 母精神方面的满足。即言,一方面要求保证让父母 没有衣食之忧,这是最低标准;同时又要让他们有 着快乐的精神生活。我们可以这样说,随着人类文 明程度的不断提高,后者的需求比重越来越大。所 以孔子在发问背后的潜台词是:一个人若仅仅满足 父母的衣食之虑,而没有一个好的态度(色难), 那根本谈不上什么孝。
18
子曰:“事父母几谏。 见志不从,又敬不违, 劳而不怨。”《里仁》
儿女侍奉父母时,对父母的不 当言行要委婉地劝谏。即便父 母没有改正,还是要继续孝敬 他们而不是违背他们的意愿, 尽管这样做有时会很烦劳,但 不能有丝毫怨恨
2014-5-13
19
子曰:“父母之 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 以惧。”(孔子说:
黑二哮 白郎天 无神犬 常堵追 常 出 入
沉生天 香下上 日沉下 夜香凡 哭和三 着爹圣 要住母 寻 母
28
2014-5-13
29
孔 子 论 “ 孝 ”
2014-5-13
2
a尊祖敬宗
《礼记 · 郊特牲》:“万物本乎天,人本乎
论语孔子论孝原文翻译

论语孔子论孝原文翻译论语孔子论孝原文翻译《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论语孔子论孝原文翻译,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原文】有子(1)曰:“(2),而好犯上者(3),鲜(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5)。
君子务本(6),本立而道生(7)。
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8)?”【译文】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
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
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
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注释】(1)有子:的学生,姓有,名若,比小13岁,一说小33岁。
后一说较为可信。
在书中,记载的学生,一般都称字,只有和有若称“子”。
因此,许多人认为即由和有若所著述。
(2)孝弟:孝,时期所认为的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弟,读音和意义与“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
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
旧注说: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
(3)犯上:犯,冒犯、干犯。
上,指在上位的人。
(4)鲜:音xiǎn,少的意思。
书中的“鲜”字,都是如此用法。
(5)未之有也:此为“未有之也”的倒装句型。
古代汉语的句法有一条规律,否定句的宾语若为代词,一般置于动词之前。
(6)务本:务,专心、致力于。
本,根本。
(7)道:在中国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种含义。
此处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的体现。
简单讲,就是治国做人的基本原则。
(8)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又是伦理道德准则。
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为仁的根本。
还有一种解释,认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
【评析】有若认为,人们如果能够在家中对父母尽孝,对兄长顺服,那么他在外就可以对国家尽忠,忠是以孝弟为前提,孝弟以忠为目的。
孔子论学文言文原文翻译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子曰:“君子不器。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子曰:“君子不器。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子曰:“君子不器。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孔子论学文言文翻译: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这不是君子吗?”有子说:“一个人如果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却又喜欢冒犯上司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欢冒犯上司,却又喜欢造反的人,是未曾有过的。
君子致力于根本,根本确立了,道德就会产生。
孝顺父母、尊敬兄长,不正是仁的根本吗?”孔子说:“花言巧语、伪善的人,很少有仁德。
”孔子说:“君子不是没有才能的人。
”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必定有我可以学习的人。
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进行改正。
”孔子说:“温习旧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可以成为老师了。
”孔子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陷入迷茫;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陷入危险。
”孔子说:“我每天都要反省自己:为别人谋划是否忠诚?与朋友交往是否诚信?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孔子说:“君子通过文化交流来结交朋友,通过朋友来辅助仁德。
”孔子说:“君子不是没有才能的人。
”孔子说:“君子坦荡,小人狭隘。
”孔子说:“君子不偏不倚,小人偏袒一方。
”。
_论语_曾子_孝经_三家论孝

第18卷 第9期 牡丹江大学学报 Vol.18 No.9 2009年9月 Journal of Mudanjiang University Sep. 200975文章编号:1008-8717(2009)09-0075-03《论语》《曾子》《孝经》三家论孝焦 庆 艳(许昌学院文学院,河南 许昌 461000)摘 要:作为儒家经典,《论语》、《曾子》、《孝经》虽然产自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却为我们提供了一整套有关孝的理论。
作为孝的基本内容,“孝”、“忠”、“悌”的理论不仅对中国几千年的文明秩序、社会稳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对于今天的道德建设也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孝;忠;悌;现代意义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论语》[1]是有关孔子言行的记录,其中提到了有关孝、忠、悌的理论。
《曾子》为孔门弟子曾参所作,其书虽已久佚,然现存《大戴礼记》[2]中《曾子立孝》、《曾子本孝》、《曾子大孝》、《曾子事父母》(以下简称为《立孝》、《本孝》、《大孝》、《事父母》)四篇是曾子论孝道的。
《孝经》[3]为曾子后学所作,是其追述其祖孔子的思想,依据其师曾参的传授,再加上自己的发挥撰写而成的一部专门阐述孝道和孝治观的著作。
同为儒家经典,《论语》、《曾子》的部分、《孝经》的全部都谈到了“孝”。
其实,这些言论皆祖孔子,只不过后来经过曾子及其后学的充实而更加完善罢了。
因此,三家之间可以互相发明补充,从而为我们提供了一整套有关“孝”的理论。
本文试从“孝”的基本内容入手对儒家的孝道进行粗浅的缕析,不当之处,尚企方家指正。
一、孝的概念稽考历史,甲骨文、金文中已有了“孝”字。
从字形上看,“孝”字像一个曲背老人手扶幼子之头,表示祖父与子孙之间的一种亲爱关系。
《尚书》言:“奉先思孝”;《尔雅》:“善事父母曰孝”;《说文解字》“老部”有:“孝,善事父母者。
”都把赡养父母作为孝原始而基本的涵义。
“孝”从而成为中国古代子女善待父母长辈的伦理道德行为的称谓。
孔子关于孝道的名言_孔子孝道名言有哪些

孔子关于孝道的名言_孔子孝道名言有哪些孔子在论语中提出了关于孝道的论述,那你知道孔子的孝道名言有哪些吗?下面分享了孔子关于孝道的名言,供你参考。
1) 孟子曰:“亲亲,仁也;敬长,义也。
”孟子说:“亲爱父母亲,便是仁;尊敬兄长便是义。
”出自(春秋)《孟子;尽心上》。
2) 孟子曰:“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孟子说:“只要人人各自亲爱自己的双亲,各自尊敬自己的长辈,那么,天下自然就可以太平了。
”出自(春秋)《孟子;离娄上》。
3) 14 .劳苦莫教爹娘受,忧愁莫教爹娘耽。
意思是:不要让父母受苦受累,不要让父母分担你的忧愁。
出自《劝报亲恩篇》。
4) 出入扶持须谨慎,朝夕伺候莫厌烦。
意思是:父母出入(门)要小心搀扶,早晚伺候父母不要厌烦。
出自《劝报亲恩篇》。
5) 爹娘面前能尽孝,一孝就是好儿男;翁婆身上能尽孝,又落孝来又落贤。
意思是:孝敬父母就是好儿男,孝敬公公、婆婆,能落个既孝敬又贤惠的名声。
出自《劝报亲恩篇》。
6)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意思是:少年弟子回到家里要孝敬父母,外出要敬爱兄长。
出自(春秋)《论语;学而第一》。
7)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意思是:父母呼唤,要赶快答应;父母有命令,应赶快去做。
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规》。
8) 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
意思是:孝是天经地义的。
出自《孝经》。
意,面带欢笑。
出自《劝报亲恩篇》。
9) 呼唤应声不敢慢,诚心诚意面带欢。
意思是:父母召唤,应马上答应,不能怠慢,要诚心诚意,面带欢笑。
出自《劝报亲恩篇》。
10) 好饭先尽爹娘用,好衣先尽爹娘穿。
意思是:好饭先给父母吃,好衣先给父母穿。
出自《劝报亲恩篇》。
孔子关于孝道的名言【经典版】1) 家贫知孝子,国乱识忠臣。
意思是:在家庭贫困的时候,才能发现真正的孝子,在国家危难的时候,才能识别真正的忠臣。
出自《名贤集》。
2) 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
意思是:不尊敬别人父母的人,肯定也不会敬重自己的父母。
出自《三国志;魏书》。
试析_论语_中_孝_的思想内涵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9期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No.192011“孝”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道德规范之一,也是儒家传统思想中最基本的范畴。
儒家的“孝”不仅仅指对父母的孝顺,还包括了所有的人伦关系。
“孝”是个人修养之德的自然流露,也是臣对君的“忠”,是为政之道和治国之策。
“孝”的落实必须合乎“礼”制。
一、“孝”的基础:个人修养之德“孝”是个人的修养之德,它是父子之间自然的血缘情感的流露,它产生于子女对父母的回报。
一个人只有拥有了“孝悌”之德,才不会有“逆理乱常之事”,才可以称其为“仁”。
当然,不让父母为子女担心,这是最重要的个人修养之德,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做到“心安”。
第一,“孝”是以自然的血缘情感为基础的。
《论语·子路》云:“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其子证之。
’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郑玄注:“隐谓不称扬其过失也。
”《白虎通·谏诤》曰:“君不为臣隐,父独为子隐,何?以为父子一体,荣耻相及。
故《论语》曰:‘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为何君不为臣隐,父独为子隐呢?这正是由于父子之间存在一种自然的血缘情感关系,而君臣之间并不存在,所以才会有“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的情愫的自然流露。
第二,“孝”不是外在强加的,它产生于子女对父母之爱的回报。
《论语·阳货》云:“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孔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
’‘女安则为之。
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
今女安,则为之。
’宰我出。
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
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在孔子看来,君子的“三年之丧”是对孝子初生被父母抱在怀里的一种回报,它是一种自然的血缘情感的流露。
孝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古人眼里,天之极恶莫过于淫,天下最善当首推孝。
孔子曾言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这句话高度概括了孝在中国传统教育中的地位,孝是中国传统教育、社会教化得以产生的根源、起点和基本内容。
儒家经典《孝经》,非常详细的记载了孔子对“孝”的内涵的解释。
孔子说“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大意是说,孝,在小处体现在同亲人的关系上,中体现在同君主的关系上,在大处体现在一个人的为人处世和道德修养上。
换句话说,对父母的孝,是孝在小处的体现,孝是一个更广义的人的品德。
因为一个人所处的地位不同,所要承担的责任也不同,“孝”的具体表现也不完全一样。
真正的“孝”是指一个人能够象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对待身边的一切人,“孝”是一种超越了血缘关系的更广意义上的博爱。
“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
”对父母亲人的爱是无私博爱的基础,而宽广的博爱是这种对父母亲人爱的升华。
很多人都有这样一种观念,那就是顺从父母的要求就是孝。
其实这是将“孝”片面理解的结果。
做臣子的“孝”是不要陷君王于不义,做子女的“孝”是不要陷父母于不义。
所以如果君主或者父母做的不对,做臣子或者子女的一定要争。
也就是说,对父母的孝顺不能以牺牲是非为代价。
如果以孝顺父母为名做了不对的事情,其实也是陷父母于不义,那就更谈不上“孝”了。
现在很多人一提起“孝”,就想起“光宗耀祖”。
我想这大概来源于孔子在《孝经》中也说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珍惜自己的身体生命,是孝的开始;修身遵从道义,名扬后世,使父母荣耀,是孝的终极。
可是大家看到了“扬名于后世”,却忽视了“立身行道”。
要知道,“立身行道”在前,“扬名于后世”在后。
在人类普遍道德水平比较高的时候,扬名后世的都是有德之士,“扬名于后世”是“立身行道”的必然结果,却不是做人的目的。
“孝”是通过“立身行道”达到的。
当人类道德开始下滑的时候,“扬名于后世”变成了目的,于是就有了不择手段向上爬的人。
初一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文言知识及内容解析

初一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文言知识及内容解析作者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是以“仁的学说”,“因材施教”和“有教无类”的教学理念来教育学生。
他后来被尊称为“圣人”。
孔丘排行老二,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陬邑(zōu yì)人。
孔子是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
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
据有关记载,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南辛镇鲁源村);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子姓,以孔为氏,名丘,字仲尼。
排行第二“子”,古代对成年男子的尊称,在春秋战国时期,拥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成年男子都可以称为“子”,而且都希望别人称自己为“子”,因为“子”还是一种爵位,所谓“公侯伯子男”也。
但是,真正能获得别人以“子”相称的,一般是两种人:要么在社会上公信力较高的,如“老师”;要么就是较有道德的贵族;孔子、老子属于前者。
而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著名的文学名人。
与孟子并称“孔孟”,孔子被尊为“至圣”,孟子为“亚圣”。
创作背景《论语》是我国先秦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编纂而成。
全书二十篇。
四百九十二章。
首创语录之体,其书比较忠实地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
今本共二十篇。
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核心是“仁”、“礼”、“义”。
《论语》作为孔子及门人的言行集,内容十分广泛,多半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过重大影响。
直到近代新文化运动之前,约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一直是中国人的初学必读之书。
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
《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论君子之本—孝
孝是为人之本。
“人学”的核心思想是仁,出发点和根本是孝,这就是仁和孝的关系。
孝悌之道根源于人类纯真的亲情之情,生长于中国特有的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族和家族社会之中,在以农耕文明为基础的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孝悌之道不仅具有道德约束的功能,而且具有法律条文的性质,成为封建统治的工具。
因此,其中既有充满着人性和人伦色彩的传统美德,又有封建专制主义的糟粕。
对于中华文化的这种遗产,我们应当去粗取精,古为今用。
孔子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就是认为人类的仁爱精神始于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真情实感,这是人与人关系中最切近最根本的感情。
孔子的学生有若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做一个君子,首先要专心致力于对父母的孝,只有把这个本立起来,人与人相处的仁爱之道才得以通行。
孔子还说“人之行莫大于孝”,“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他把孝看作是人的最根本的品德,也是对人进行道德教化的前提和基础。
儒家认为,人与人之间有五种基本关系,这就是君臣关系、父子关系、夫妇关系,兄弟关系、朋友关系,称为五伦。
从古至今,每一个人作为社会中的一员,都是处于这五种关系之中。
如今虽然时代变了,但作为
人的这些基本关系大体上说没有改变,只不过君臣之间的关系不存在了,而被上级与下级之间的关系替代了。
在《大学》这部经典中,对于人与人之间关系作了这样的规范:“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这个“止”字就是达到的意思。
作为君王,你要达到仁的标准;作为臣子,你要敬业,恪尽职守;作为儿子,你要对父母尽孝道;作为父亲,你要对子女行慈爱。
与朋友,与同事、与国人相交,要坚守诚信的原则。
虽然不同的关系有不同的规范,但其中贯穿着一个基本精神,就是仁爱。
孔子认为,人类的这种仁爱精神,是从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真挚感情中生发出来的。
父母对于子女的爱,称为“慈”,子女对于父母的爱,称为“孝”,“父慈子孝”是相互的、对应的关系。
父母对子女付出了慈爱,子女回过头来报答父母就是孝。
孔子论述了三年之丧之所以会成为“天下之通丧”的道理。
他说,一个婴儿出生以后,需要三年的精心呵护,才能脱离父母的怀抱,因此子女也应有三年的爱心回报他死后的父母。
这就是说,孝是子女对父母爱的回报。
当今社会,三年之丧的旧礼制作为一个具体的制度已经过时了,但是子女要对父母的爱给予回报,要有感恩之心,这一点,对于今天物欲横流的社会现实来说,非但没有过时,而且更值得珍视和提倡。
孔子还认为,兄弟之间哥哥对弟弟要关爱,弟弟对哥哥
要尊重,这就是“悌”,就是“兄友弟恭”,它也是相互的、对应的关系。
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儒家的仁爱精神,就是从对父母的孝开始,延伸到对兄弟的悌,对朋友的信,以至于对天下人广泛的爱。
同时要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向他们学习。
孔子论“孝”的要义和精华
孔子对孝悌之道有详细的论述。
关于“孝”的要点:一是“能养”。
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能养就是赡养父母,这是子女尽孝应承担的最基本的义务。
二是要“敬”。
孔子进一步指出:“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就是说如果只把赡养父母当作孝,那是很不够的,是一种世俗偏见,就是犬马也一样有人养着。
如果没有对父母的尊敬之心,又与养犬马有什么区别呢?孔子强调的是对父母尽孝要有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要有尊敬之心。
三是要和颜悦色。
子夏问孝,孔子说:“色难。
”就是说对父母尽孝难在子女的态度上。
如果总是给父母脸色看,即使让他们吃的再好,穿的再暖,他们心里也不会痛快,这就不能说是孝。
四是要“几谏”。
孔子说“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这个“几”字是轻微、委婉的意思。
孔子并不主张子女对父母要绝对地服从,他认为子女侍奉父母,假如父母有过错,应当委婉地进行劝告,如果父母不听从,也要照常地恭敬,不能违逆,再看时机进行劝解,这样做虽然操劳而
忧心,但也不能对父母产生怨恨之心。
五是要无违于礼。
鲁国大夫孟懿子问孝,孔子回答了两个字:“无违。
”他的学生樊迟问他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生,事之以礼。
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他所强调的是,要以礼事亲,不可违背于礼。
孔子教人是很讲针对性的,孟懿子这个人不能遵从他父亲贤而好礼之教,不听他父亲的话,所以孔子针对他讲得“无违”,就是不要违背父亲的教诲,这是孔子就具体情况所做的回答。
但是就普遍的事理而言,孔子强调的是无违与礼,父母在世,如有不合乎礼的言行,子女是不应当顺从的,而要以合乎礼的方法对待,这是对父母真正的爱护、尊敬。
父母去世以后,要按照礼制去安葬他们,这才算是真正的孝。
六是要“尊亲。
”《祭义》说,“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这就是说,一个人能以自己的所作所为而使父母受到尊敬,这是最大的孝,是“达孝”。
其次是不能因为自己的行为而使父母受到侮辱,你在外面干了坏事,让人家指责你的父母,这是绝对不应当的。
再其次才是能养活父母。
可见,儒家所提倡的孝,最重要的是要建功立业,光宗耀祖。
以上各点是充满人性色彩,具有穿越时空价值的伦理思想,是值得我们认真继承和大力弘扬的。
孝悌之道中被附加上去的糟粕
自汉代独尊儒术以后,儒家所倡导的孝悌之道,就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原则和思想基础,被附加上去一些维护
专制统治的政治内容,甚至成为了法律。
例如所谓“不孝罪”,就属于“大逆不道”,可以动用各种刑法直至死刑。
只要认为你犯了“不孝罪”,父亲可以处死儿子,一个家族,一个宗族可以动用各种刑罚去处死。
再如,子女和后辈对于父母、长辈必须绝对地服从,包括对于子女的婚姻问题,对于子女财产的支配权,甚而至于“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如此等等,这样一些由专制集权制度附加上去的糟粕,是必须予以剔除的。
孝悌之道的当代价值
我们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提倡孝悌之道。
由于近代以来,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中把孝道一概斥之为封建余孽,影响所极,在长幼关系上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因此,当前尤其需要继承、改造和升华这种植根于父母与子女之间纯正情感的人类之爱,让它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更加发扬光大。
从2008年起,清明节被定为国家的法定节假日。
清明节是对历史的缅怀,是对逝去的亲人的缅怀,其中蕴含着我们民族尊重历史、孝敬父母和祖先的深刻文化内涵。
确定清明节为法定节假日,一个重要的意义就是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中敬老孝老的传统美德,继承和发扬孔子的孝悌之道。
首先,我们在家庭生活中,应该弘扬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传统美德,引导人们自觉地履行家庭责任,建设和谐的家庭。
这是我们社会和谐的细胞,最基础的单位。
在全社会,
要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的新风尚。
其次,在子女的婚姻问题上,作为父母应该摒弃那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旧观念,既要关心子女,为他们当好参谋,又要尊重他们的婚姻自由,这两个方面的关系应该处理好。
第三,在养老的问题上,突出强调子女和晚辈对于父母和长辈的孝道,在今天显得格外重要。
子女不但要在物质上承担赡养父母的法定义务,而且应该在精神上去尊重、体贴、关爱父母,多和他们进行感情上的交流,让他们在身心两个方面都得到幸福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