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章节概述
朝花夕拾各章节概括

朝花夕拾各章节概括《朝花夕拾》是中国现代作家鲁迅的散文集,由十七篇不同主题的文章组成。
下面对其中的各章节进行概括介绍。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者回忆了自己童年时代在百草园的游戏和生活情景,以及年长时在三味书屋读书的经历,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思考和对现实的反思。
2.《描写一个病人》:通过对患阑尾炎的病人的描写,揭示了现代医疗水平低下、社会现象不健康的现实问题,并表达了对传统医学观念的怀疑。
3.《故乡》:回忆故乡的种种景象,描述了农村生活的艰辛和贫困,以及农民的苦劳与希望,展现了作者对故乡和广大农民的深深怀念和关切。
4.《阿Q正传》:通过主人公阿Q的形象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一些丑恶现象,如压迫、奴役、伪装和自卑,也暗示了当时中国的无力和虚弱。
5.《风波》:描写了一个奸商和底层女工的故事,通过对社会不公正现象的揭示和批判,表达了作者对社会阶层与道德观念的反思。
6.《狂人日记》:以一个疯子的视角,表现了社会的疯狂和荒谬。
通过主人公的疯狂思维和行为,鲁迅对中国当时社会现象的嘲讽和揭露。
7.《华盖楼记》:通过对上海街头哲学家与小商人的辩论,展现出当时社会思潮的对立和冲突,批判了中国社会的龌龊现象。
8.《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续)》:继续讲述了作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转变,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和现代知识的追求。
9.《芸芸众生》:通过描绘一些寻常人生活中的细节,展示了普通人所面临的困境和人性的复杂,对人类社会、生命和存在的思考。
10.《杂感》:以散文形式表达了作者对芸芸众生、生与死、价值观和人性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这些章节概括了《朝花夕拾》中的不同主题和内容,通过对社会、个人以及生活的观察和描绘,展现了鲁迅对中国现实的关切和对人性的思考。
朝花夕拾各篇的概括

朝花夕拾各篇的概括
《朝花夕拾》是鲁迅的散文集之一,收录了多篇散文作品,概括如下:
1.《药》:讲述了一位贫穷的农民在医治妻子病情时的挣扎与
无奈,批判了封建社会贫困人民因求医无门而陷入绝望的现象。
2.《狗》:通过讲述自己养的狗的故事,表达了对贫苦人民的
同情和对社会不公的愤慨,暗示了封建社会造成的悲剧。
3.《细菌》:通过儿童生病的故事,揭示了社会的腐败与封建
迷信的危害,并呼吁人们要拥抱科学文明。
4.《故乡》:以作者回忆童年的方式,展示了封建社会农村的
落后、贫穷和傲慢的面貌,揭示了中国农村封建制度的顽固性和罪恶。
5.《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通过对作者在店铺中的亲身经历,揭示了封建社会商业道德的虚伪和压迫,对社会现象进行了尖锐的批评。
6.《我所知道的生活》:描写了作者在北京生活和工作的种种
遭遇,反映了殖民统治的显赫与民众的悲凉。
7.《孟郊悲愤诗传》:通过对孟郊和其诗作的引介和评论,表
达了对封建社会的愤怒和对孟郊的赞美,以及对文化传统的反思。
8.《中国人的精神》:探索了中国人精神的本质和特点,并倡导了中国人要自强不息、团结互助的精神。
9.《从雷峰塔到大堤》:通过对雷峰塔的描绘,表达了对乱世中仍然存在高风亮节的人们的赞美。
10.《于无声处》:该篇是鲁迅的自序,他在序言中以自嘲和自责的方式,表达了对当时中国社会和自身的批评与反思。
朝花夕拾的章节概括

社会观察、文学批评等多个方面。
这部作品以独特的文风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鲁迅对于时代和个人经历的独到见解。
以下是《朝花夕拾》中的主要章节的概括:### 1. **《记忆的沼泽》**这一章节以回忆为主线,以“记忆”为关键词,鲁迅回顾了自己的童年时光,以及在成年后对故乡的追忆。
通过对家乡风土人情的描写,作者表达了对逝去岁月的怀念之情,同时也反映了社会的变迁和对于传统的思考。
### 2. **《故乡》**这一章节延续了对故乡的回忆,强调了故乡的重要性以及作者对故乡的热爱。
在对故乡的描绘中,鲁迅展现了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以及对于乡土情怀的珍视。
这一部分不仅是对家乡的个人感慨,也蕴含着对于中国文化传统的关注。
### 3.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一章节主要以作者对北京城的观察和记忆为线索,通过对百草园、三味书屋等地的描绘,呈现了当时社会风貌和文化生活。
鲁迅通过对这些场所的描写,展现了自己对于文学的热爱以及对于社会现象的敏锐观察。
### 4. **《阿长与山海经》**这一章节通过对阿长与山海经的故事的回忆,鲁迅以讽刺的笔调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的批判。
他通过小说《阿长与山海经》的写作过程,反映了文学创作中的种种困境,同时也对社会的种种弊病提出了质疑。
### 5. **《记忆的盲点》**这一章节以对记忆的反思为主题,讲述了作者从记忆中发现的盲点,以及对于历史和现实的一些思考。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鲁迅提出了对于个体和社会责任的思考,表达了对时局的关切和对人性的深刻认知。
### 6. **《野草》**这一章节以“野草”为主题,通过对野草的描写,表达了鲁迅对于社会弱势群体的同情和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
作者通过对于小人物的观察,反映了社会的不公和对于底层人民的关怀。
### 7. **《阿里郎》**这一章节通过对“阿里郎”这个形象的塑造,展示了作者对于个体命运的思考。
通过对“阿里郎”生命经历的描写,鲁迅反思了社会的残酷和对于弱者的漠视,呼吁社会更多的关注人性的尊严。
(完整版)《朝花夕拾》各章主要内容

《朝花夕拾》各章主要内容《狗猫鼠》——在这篇文章里,鲁迅先生清算猫的罪行:第一,猫对自己捉到的猎物,总是尽情玩弄够了,才吃下去;第二,它与狮虎同族,却天生一副媚态;第三,它老在配合时嗥叫,令人心烦;第四,它吃了我小时候心爱的一只小隐鼠。
虽然后来证实并非猫所害,但我对猫是不会产生好感的,何况它后来确实吃了小兔子!这篇文章取了“猫”这样一个类型,尖锐而又形象地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
《阿长与〈山海经〉》——阿长是鲁迅小时候的保姆。
记述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情,充满了尊敬和感激。
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
《二十四孝图》——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配有图画,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
鲁迅先生从自己小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揭示了中国儿童可怜《五猖会》——五猖会是一个迎神赛会,在童年的我的心目中是一个节日。
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
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无常》——无常是个具有人情味的鬼,去勾魂的时候,看到母亲哭死去的儿子那么悲伤,决定放儿子“还阳半刻”,结果被顶头上司阎罗王打了四十大棒。
文章在回忆无常的时候,时不时加进几句对现实所谓正人君子的讽刺,虚幻的无常给予当时鲁迅寂寞悲凉的心些许的安慰。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揭示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橱教育的尖锐矛盾,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
《父亲的病》——父亲被庸医治死,一直是埋在鲁迅心中的痛苦。
文章重点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10分钟快速读名著:《朝花夕拾》每章概括

10分钟快速读名著:《朝花夕拾》每章概括《朝花夕拾》每章内容概括1、《狗·猫·鼠》——在这篇文章里,鲁迅先生清算猫的罪行:第一,猫对自己捉到的猎物,总是尽情玩弄够了,才吃下去;第二,它与狮虎同族,却天生一副媚态;第三,它老在配合时嗥叫,令人心烦;第四,它吃了我小时候心爱的一只小隐鼠。
虽然后来证实并非猫所害,但我对猫是不会产生好感的,何况它后来确实吃了小兔子!这篇文章取了“猫”这样一个类型,尖锐而又形象地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
2、《阿长与〈山海经〉》——阿长是鲁迅小时候的保姆。
记述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情,充满了尊敬和感激。
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
3、《二十四孝图》——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配有图画,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
鲁迅先生从自己小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4、《五猖会》——五猖会是一个迎神赛会,在童年的我的心目中是一个节日。
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
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5、《无常》——无常是个具有人情味的鬼,去勾魂的时候,看到母亲哭死去的儿子那么悲伤,决定放儿子“还阳半刻”,结果被顶头上司阎罗王打了四十大棒。
文章在回忆无常的时候,时不时加进几句对现实所谓正人君子的讽刺,虚幻的无常给予当时鲁迅寂寞悲凉的心些许的安慰。
6、《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揭示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橱教育的尖锐矛盾,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
朝花夕拾每章概括

朝花夕拾每章概括第一章:《扫墓》这一章是以作者童年时与父亲扫墓为主线展开的。
他描述了乡村墓地的景象,以及扫墓时的状况和人们的行为。
通过描写父亲在扫墓过程中的态度和举止,作者表达了对父爱的理解和感激之情。
同时,他还通过描写墓地的变迁和老人的生活状态,反映了现代化进程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第二章:《村雨》这一章描写的是作者童年时在乡村度过的一个雨天。
他通过细腻生动的描写揭示了村庄的生活状态以及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作者以童年时候的视角出发,展现了自然与人的和谐相处。
并从雨后村庄的景象和人们的活动中,深刻感受到人类与自然之间的亲密关系。
第三章:《小池》这一章以童年时代作者与小池的相遇为主题展开。
作者通过对小池的描写,表达了对小池的敬重和珍惜,并通过小池不幸的遭遇,传达了对生命脆弱性的思考。
同时,作者还透过对小池家庭的描述,表达了对贫困生活的关切和同情。
第四章:《球场》这一章主要描写了作者童年时在球场上踢球的经历。
作者通过对球场的描绘和对队友和对手的描述,表达了对运动的热爱和对团队合作的认可。
在描述比赛胜负和球场氛围的同时,作者还揭示了童年时充满欢乐和友谊的日子,令人回味无穷。
第五章:《老师》这一章以作者童年时代对老师的记忆和思念为主线展开。
作者通过对老师的细腻描写和感慨,表达了对老师的敬重和感恩。
他回忆起老师的教诲和教育方式,传达了对教育工作的认同和对师生情感的珍视。
同时,通过讲述老师离世后人们的反应,揭示了人们对教育的重视和对老师的怀念。
第六章:《草地》这一章主要描写了作者童年时在草地上游戏和观察昆虫的场景。
通过对昆虫、草地和游玩过程的描绘,作者再次表达了对自然界的热爱和对游戏的喜爱。
同时,他还通过对周围人的观察和环境变化的反思,传达了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类在现代社会中远离自然的遗憾。
第七章:《高考》这一章以作者青少年时代参加高考的经历为主线展开。
通过对高考前后紧张氛围和自己心情的描写,作者展示了对学习的重视和对未来的焦虑。
朝花夕拾内容概括每章

朝花夕拾内容概括每章《朝花夕拾》是鲁迅唯一一部回忆性散文集。
包含《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共计10篇。
本文整理了《朝花夕拾》每章内容概括,有需要的同学赶快收藏吧!《朝花夕拾》每章主要内容1.《狗·猫·鼠》主要人物---鲁迅、阿长主要内容---通过对猫和鼠的一些秉性、行为的描写来比喻所谓的“正人、君子”并阐述作者仇猫的原因。
2.《五猖会》主要人物---鲁迅,父亲主要内容---对旧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方法的抨击,表达了作者对此的厌恶之情。
3.《无常》主要人物---鲁迅,无常主要内容---描绘迷信传说的勾魂使者,讽刺了当时自称“正人君子”的军阀统治文人。
4.《阿长与〈山海经〉》主要人物---鲁迅,阿长,长妈妈主要内容---本文通过记叙“我”儿时与长妈妈相处的八件事,刻画了一位虽然没有文化、粗俗、好事,但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对生活有着美好希望,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的普通保姆形象,表达了作者对长妈妈的尊敬、感激和怀念,祝愿之情。
5.《二十四孝图》主要人物---鲁迅、老莱、郭巨主要内容---批评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6.《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主要人物---鲁迅主要内容---通过对百草园自由欢乐生活和三味书屋学习生活的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7.《父亲的病》主要人物---鲁迅主要内容---揭露庸医害人和对封建孝道的不认同。
8.《琐记》主要人物---鲁迅主要内容---介绍鲁迅先生冲破封建束缚,追求新知识,离家求学的一段故事。
9.《藤野先生》主要人物---鲁迅,藤野先生主要内容---本文回忆藤野先生对自己亲切关怀和严格教诲,赞扬了他的政治热忱,严谨治学和博大胸怀,抒发了感激和怀恋之情,并追述自己当年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过程,表现了思恋老师的教导,认真做人的决心。
朝花夕拾概括每章内容

朝花夕拾概括每章内容第一章,童年的阳光。
这一章主要描述了作者在童年时期所经历的一些美好的记忆,比如与家人一起在院子里玩耍、在田野里奔跑、与小伙伴们一起玩耍等。
作者通过这些记忆,让读者感受到了童年时光的快乐与纯真。
第二章,少年的梦想。
少年时期的作者对未来充满了憧憬与梦想,他渴望长大后能够成为自己心目中的英雄,实现自己的理想与抱负。
这一章节描述了作者对未来的向往和憧憬,以及他为实现梦想所付出的努力。
第三章,青年的迷茫。
进入青年时期后,作者开始面临各种选择与挑战,他感到迷茫和困惑。
这一章节描述了作者在追寻梦想的道路上所遇到的困难与挫折,以及他对未来的迷茫与犹豫。
第四章,中年的坚守。
随着年龄的增长,作者逐渐学会了坚守与承担。
他在工作与生活中经历了许多风雨,但始终坚持着自己的理想与信念。
这一章节描述了作者在中年时期所经历的成长与坚守,以及他对生活的感悟与体会。
第五章,暮年的回望。
到了暮年,作者开始回首自己的一生,回忆起过去的点点滴滴。
他感慨万千,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感悟。
这一章节描述了作者在暮年时期对人生的回顾与总结,以及他对人生的感慨与思考。
第六章,人生的真谛。
最后一章是对全书的总结与反思,作者通过自己的经历和感悟,探讨了人生的真谛和意义。
他希望通过自己的故事,能够给读者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让大家更加珍惜眼前的幸福与美好。
通过对每章内容的概括,我们可以看到《朝花夕拾》这部作品以作者自己的人生经历为线索,通过对不同阶段的生活体验和感悟的描述,展现了一个人从童年到暮年的成长历程和内心变化。
这部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给人们带来了许多启发和思考,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朝花夕拾狗猫鼠《狗·猫·鼠》是鲁迅先生的散文名篇,初看题目,以为是三个动物的故事呢,细读才知道是当时的“猫论”引起了先生的回忆。
文章选取了“猫”这样一个典型形象,尖锐而又形象地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
文章阐述了鲁迅先生仇猫的原因,这些原因其实跟人类的行为,性格很像,第一,猫对自己捉到的猎物,总是尽情玩弄够了,才吃下去。
就像某些人,抓住了别人的弱点或不足之处,就想尽办法慢慢地折磨别人,好像如果不折磨够,就不甘心一样,如果别人犯了什么错,受到批评,说不定那种人就会在某个角落里偷偷地奸笑。
第二,它与狮虎同族,却天生一副媚态。
正同我们现在的某些人,常常刻意掩饰自己的某种本性,其是反而会让别人觉得他更加虚伪。
猫平时总是吃饭不管事,就像一些好吃懒做的人,有东西吃就比谁都积极,一要他做事,就一溜烟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
第三,它老在交配时嗥叫,令人心烦。
第四,它吃了作者小时候心爱的一只小隐鼠。
其实小小的隐鼠本不值得喜爱,但因为有了猫的对比,却让我们感到了老鼠其实也有它的可爱之处。
看了这篇带有深刻寓意的文章,虽说不是受益匪浅,却在其中悟出了一些做人的道理。
作者追忆童年时救养一只可爱的隐鼠遭到摧残的经历和感受,嘲讽了所谓“正人君子”散布的“流言”。
表述了对“尽情折磨”弱者、“到处嗷叫”、时而“一副媚态”等人的特性的憎恶,表现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同时也表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
阿长与山海经文章记述了我与长妈妈,这个连姓名都被人忘却的旧中国农村妇女的典型代表相处的八件事,刻画了一位虽然没有文化、粗俗、好事,但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对生活有着美好希望,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的平凡保姆形象,表达了作者对长妈妈的尊敬、感激和怀念,祝愿之情我对长妈妈,时而充满厌烦,因为她有的时候喜欢切切察察,十分啰嗦,且睡相不好。
但时而又充满敬意,第一次的敬意是由长妈妈讲“长毛”的故事引起的,长妈妈竟具有“伟大的神力,让我从此对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
但这种敬意随着“隐鼠事件”的发生而逐渐淡薄甚至“完全消失”。
直至长妈妈为“我”买来了渴慕已久的《山海经》,我对长妈妈敬重之情再次升起。
我觉得长妈妈是一个好人。
虽然她是一个粗俗,没有文化的人。
但后来,她竟然送给了鲁迅4本他最喜欢的绘图的《山海经》,其实她也是一个爱孩子的人,心地善良,希望给孩子带来快乐。
文中有一句非常精彩的感慨:“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这一句话最能让人感怀,年幼的鲁迅被善良朴实的长妈妈默默的爱震惊了,尽管长妈妈有着这样那样的不尽人意,长得也实在不好看,但掩盖不了她的真诚和朴实,她的故去,令人怀念,这使鲁迅长舒胸臆而发出一声: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荡人心魄,感人之深,这也是全篇感情的最高升华,阿长,一个并不华丽却温暖的名字,她只有这个名字,我不知道她还拥有什么,哦,还有那颗淳朴、善良的心。
二十四孝图《朝花夕拾》中有一篇叫《二十四孝图》的文章,给我印象十分深刻,颇有感受。
鲁迅先生从当时的儿童读的书谈起,回忆了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是先高兴,高兴之余接着是扫兴,知道了“孝”有如此之难,以前妄想做孝子的计划,也彻底从“我”的心底消失了的感受。
从文章字字句句,也反映了封建社会的孝道的虚伪。
文章中重点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孝道的故事,指责了封建社会孝道残酷,不顾儿童性命,将肉麻当做有趣,“以不情为伦纪,污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
”从文章中我感受到了鲁迅先生对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给予的强烈抨击。
《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
但其中的“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尝粪忧心”令人发指。
“郭巨埋儿”的故事是说一个孝子郭巨,家里贫穷,生了儿子之后怕养不起老母,就要把亲生儿子埋掉。
郭巨虽有孝心,但杀儿之举,却有违人性。
看似大孝,其实是残忍。
为了节约粮食,就想把自己的亲生儿子杀了,一则有违老母爱孙之心,二则陷老母于不仁。
所以后来有人把这种孝举,称为愚孝孝是应该的,迂腐是愚蠢的,盲从是可悲的,卫道是可恨的。
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神州大地,最源远流长的中华美德,我们应该懂得理解长辈的心,懂得感恩、懂得孝敬长辈。
只有孝敬父母的人,才是一个有责任心的、高尚的人。
五猖会《五猖会》是鲁迅儿时回忆去东关看五猖会的一件罕逢的盛事,在童年的我的心目中是一个节日。
如此难逢的盛大的庙会,鲁迅自然兴奋的不得了。
但在出发的时候,父亲却让鲁迅背诵一字也不懂的《鉴略》。
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吧。
父亲说:给我读熟,背不出来就不准去看庙会。
一盆冷水把鲁迅的兴致全浇灭了,放纵热情的兴奋和快乐顿时像肥皂泡一样的幻灭了。
待他读熟了, 太阳升得很高了,鲁迅才有把握走进了父亲的书房,梦似的就背完了。
大家高高兴兴陪他出门了。
可鲁迅却回忆到:“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
开船以后,小径中的风景,坛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车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什么大意思”,以至于“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读书”文章通过描述了儿时父子之间一场微妙的冲突,“我”对五猖会的热切盼望和父亲的阻难,表现了父亲对儿童心理的无知和隔膜,含蓄地批判了封建思想习俗的不合理。
鲁迅说出了孩子在父母毫不顾及孩子心理时的无奈和厌烦。
封建时代的教育泯灭了儿童的童心,扼杀了孩子的天性,作者通过对五猖会中一段小小插曲的描写有力地抨击了封建教育对儿童身心的巨大伤害。
让孩子们拥有一个美好的童年吧,别让那天真的稚气都被抹杀了,别让那幼小的心灵又受伤害。
无常《无常》这篇文章描写了迎神赛会那天出巡的神。
而这其中各路神明,先生最喜欢的是白无常了。
“他不但活泼而诙谐,单是那浑身雪白这一点,在红红绿绿中就有鹤立鸡群之概。
”挺有人情味的无常,是鲁迅小时候看大戏时感兴趣的角色。
在戏中有唱到:去勾魂的时候,看到母亲哭死去的儿子那么悲伤,决定放儿子“还阳半刻”,结果被顶头上司阎罗大王打了四十大棒。
无常懂得人间的亲情与家人的悲伤,怪不得有人说他是人,只因为在梦中入冥去当差的。
文章还通过回忆无常,时不时加几句对现实中所谓正人君子的讽刺,虚幻的无常给予当时鲁迅先生寂寞悲凉的心些许的安慰。
同时,文章深刻表达了旧时代中国人民绝望于黑暗的社会,愤慨于人世的不平,只能在冥冥中寻求寄托,寻求“公正的裁决”。
故在文中也可看到先生写道:活的“正人君子”们只能骗鸟,若问愚民,他就可以不假思索地回答你:公正的裁判在阴间!这是怎样的一种戏谑的讽刺!可是也显示了先生对黑暗的现实的无奈和失望!整篇文章都洋溢着作者对活无常的敬佩及赞美之情。
“无常”这个“鬼而人,理而情”,爽直公正的形象受到民众的喜爱,是因为人间没有公正,恶人得不到恶报,而“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
最后一段鲁迅先生写得尤其精妙:有人说,无常是生人走阴,故有些人情味,而现下那些会走阴的却是生人。
这其中的奥妙,难言之矣。
我们也只得姑且置之弗论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回忆中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没有浓浓的笔墨,却也流露着童年的快乐,甚是打动人心。
百草园中美丽的景色,“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
被送到三味书屋后,虽然学习紧张但也不乏快乐。
“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鲁迅这话,让人看了不觉发笑。
并不是笑鲁迅的无知,而是赞美他求知的渴望和对他童真的美好吧。
突然间,我仿佛看到了幼年的鲁迅.趁大人不注意,钻进了百草园.与昆虫为伴,采摘野花野果,与同伴捕鸟,但由于性急,总是捕不到很多;爱听长妈妈讲故事,对百草园中的那条美女蛇既渴望又害怕.在三味书屋里,虽然有寿先生严厉的教诲,却仍耐不过学生们心中的孩子气,趁先生读书读得入神时,学生们正在干着各式各样的事,有的正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而鲁迅正聚精会神地在画画……总的来说,鲁迅先生的这篇充满对童年回忆的散文,揭示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塾教育的尖锐矛盾,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
读着我们可以感到鲁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童真童趣.童年的美好,令我们每个人都无比向往,童年的记忆,被我们藏在心里最秘密的角落,时而翻阅,回味那一丝美好。
再次读起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像是走进了百草园,走进了三味书屋,走进了童年……父亲的病在鲁迅年轻时,父亲患了水肿,很长时间都无法康复。
家人用重金请来两位“神医”给鲁迅的爸爸看病。
可父亲的病越来越重。
甚至在其弥留之际,鲁迅也没有按照父亲的意愿给他最后的安宁,而是遵从封建思想,不断地呼唤父亲,使他吵嚷的结束一生。
正是这个行为,使父亲的病成为鲁迅后来最后悔的一件事父亲被江湖庸医治死,一直是埋在鲁迅心中的痛苦。
文章尖锐的讽刺了两位名医为父亲治病,却只是故弄玄虚,勒索钱财。
第一位圆而胖的名医不告诉病人具体症状,只是模棱两可地说明白了,其实也说不出一个所以然。
病人已经没有脉了,他还是从从容容的,只能说明他是一个惯骗。
他还自己为自己造舆论,把自己和真正的名医叶天士先生相提并论。
实在办法治父亲的病,便拉陈莲河来替罪,自己脱身了。
作者巧妙地将何廉臣化名为陈莲河,是为了表达对他的恨意,名字颠倒,说明这个人颠倒黑白不分是非。
当时的旧社会就像这两个庸医一样无能,就像鲁迅爸爸病的一样重。
封建迷信对旧国内封建社会置成的巨大危害,父亲悲惨地病故便是这颗罪恶的种子迅猛生长而结出的苦涩果实。
父亲死前的声声喘息,能否敲碎那些愚昧的国人的心外包裹着的愚昧外壳,让他们看到真理?鲁迅用他的文章来提醒后人,要像打倒庸医一样推翻无能的旧政府,医治患了重病的旧社会,振兴中华。
琐记《琐记》是鲁迅先生为追求新知识,离家求学至出国留学的一段生活随笔。
可通观<琐记>,真可谓“琐记”不“琐”,鲁迅先生仅仅有条的记述了他求学经历。
他认识到求学之路的艰辛,怀着琐碎的心情写下了这篇文章文章先从衍太太这一角色入手,回忆了鲁迅先生儿时与和衍太太之间的故事。
鲁迅笔下的衍太太是个背后经常怂恿孩子们干坏事,事后又充当“老好人”的一个角色。
她怂恿孩子们冬天里去吃水缸里结的冰;她鼓励孩子们比赛“打旋子”,还在旁边计数,但当其中一个孩子跌倒,那个孩子的大人出来时,她却变换口吻说道,“你看,不是跌倒了么?不听我的话。
我叫你们不要旋,不要旋……”她对自己的儿子虽然狠,对别家的孩子却好的,那是因为她不负责。
鲁迅的父亲过世后,她竟唆使鲁迅偷母亲的首饰变卖。
鲁迅没有去偷,可却有流言说鲁迅偷了家里的东西变卖,很明显就是衍太太到处乱说的。
鲁迅表面上赞扬她,实际心中却是鄙视衍太太的。
这个自私自利,多嘴多舌,喜欢使坏的妇人,实在不讨人喜欢。
先生不想再留在S城,便去南京求学,可江南水师学堂和矿务铁路学堂的种种弊端,使先生的求学之路更加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