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大安市第二中学校高中语文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 3.3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基础知识】重要字音:堕入(duò) 呢帽(ní) 熙攘(xī) 莅临(lì) 步履(lǚ) 谦逊(xùn) 屏息(bǐng) 激亢(kàng) 同胞(bāo) 澎湃(pài)重要字形:景仰戊戌显宦叱咤风云步履谦逊激亢短小精悍莅临启迪屏息博闻强识迥乎文采津渡涕泗交流近义词辨析:偶尔偶然:偶尔:间或,有时候。
偶然:事理上不一定发生而发生。
偶尔是副词,相对于“经常”而言,例如:姥姥偶尔来一趟,来就给我带来好多好吃的。
“偶然”是形容词,相对于“必然”而言。
例如: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发现一向严厉的父亲也是个温柔的人。
文学常识:梁实秋(1903-1987),现代著名文学评论家、散文家、翻译家。
代表作品有《雅舍小品》《雅舍谈吃》《看云集》《偏见集》,长篇散文集《槐园梦忆》等。
译有《莎士比亚全集》,主编有《远东英汉大辞典》。
【文本释要】这篇课文题为记一次演讲,好像是记事,其实是写人,通过写一次演讲的情景来表现梁任公的一些特点,并表达对老师的崇敬之情。
本文撷取作者学生时代最有价值的记忆片段构思成文,篇幅短小,语言简练,意味深长,精彩纷呈,对老师的真挚情感融化在叙述描写中。
总之,本文精彩纷呈,高潮迭起,开篇写梁任公的政治和学术的影响,写梁任公的演讲稿,都是为着泻染气氛,为后面人物出场铺设背景,为后面的精彩纷呈蓄势;人物登场亮相,气势不凡,已经颇显描写之精彩了;梁氏独特的开场白,是全文最精彩的一段,堪称文章小高潮;接下来直接描写梁任公的演讲,由《箜篌引》过渡到成本大套地背诵时用手指敲打秃头,也是精彩的一段;再往下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己,又张口大笑,大汗淋漓,状极愉快,都是精彩的描写,表明当时的课堂氛围达到高潮,文章本身也自然达到高潮;精彩呈现过后,文章戛然而止,留下一些余味,梁任公的生动表现还留在读者的脑子里。
【疑难点拨】1.本文中的梁任公有什么特点?对梁任公的特点不是抽象的概说,而是具体化为各种表现,有形貌特点,表情特点,声音特点,动作特点,气质特点,讲稿特点等,可以笼而统之概括为:才华横溢,博闻强记,修养良好,开朗直爽,认真细致,风趣幽默,谦逊而自负,稳健而潇洒。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人教版必修一)(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人教版必修一)(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品味文章流利典雅的语言特点,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2.引导学生学习细节描写和白描的写作方法。
3.体会作者对梁启超先生的崇敬之情,感受梁启超先生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难点】(一)重点1.分析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
2.引导学生学习演讲的基本特点(二)难点作者如何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
【教学时数】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同学们看过央视十套的《百家讲坛》吗?许多优秀学者在节目中通过一次次精彩的演讲,展示了深厚的学术修养和儒雅的学者风范,闻名全国。
而今天我们要认识的也是一位演讲高手。
就让我们跟着梁实秋一起走进清华,去领略梁任公的风采。
(板书课题)二、作者及主人公介绍:1.大家学过历史,对本文的主人公梁启超肯定不陌生了,谁为大家介绍一下他政坛上的功绩?”明确:公车上书、戊戌变法、云南起义、康梁。
2.同学们了解的梁启超是政界上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那你们知道他在文学界也是一位难得的才子吗?明确:梁启超(1873-1929),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
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
创办中国近代第一本新文学杂志《新小说》;第一个使用“神话”一词的中国学者;第一个提出建立中国图书馆学。
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
著作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语言学、宗教及文化艺术等,总约千万余字,合编为《饮冰室文集》。
3.了解作者:梁实秋(1902-1987),中国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
北京人,1949年后任台湾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
主要成就:散文集《雅舍小品》、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编撰《远东英汉大辞典》;风格:风趣幽默、朴实隽永。
三、课文讲授:1.字词正音戊戌(wùxū)叱咤(chìzhà)风云莅校(lì)精悍(hàn)激亢(kàng)箜(kōng)篌(hóu)酣(hān)畅蓟(jì)北2.默读,理清思路,了解本文记叙的主要内容。
高一语文必修1教案: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人教版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教学目标:
1、外搜集梁启超的事迹,以全面了解他的人格魅力。
2、引导学生学习叙事中表现人物的方法,并适当补充课外资料(如《箜篌引》和《逃花扇》原文),激起学生想象的情感,更好地体会人物讲演时的形象和性格。
3、探究合作,搜索信息,把握文章内容。
4、揣摩分析,借鉴写作技巧。
教学重点
分析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的。
教学难点
学习记叙中加入作者自己的评价和感受的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提问:“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的壮语是谁?引出作者和课题。
二、简介作者,介绍梁启超的生平事迹,增加学生对该文阅读的兴趣
三、推进新课
听录音带并提出以下问题:
1、在你们心目中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梁先生的演讲效果怎么样?何以见得?
四、问题探究(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1、本文写梁启超为什么只谈学术造诣不谈政治作为?
2、如何品味对梁启超的外貌描写?
3、本文的情感表达有什么特点?
4、如何看待本文的简练文风?
(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在课外查找的资料并结合自己的看法发言,要真正的做到各抒己见。
)
【板书设计】
演讲特点人物特点
形象有学问
幽默有文采
动情热心肠
率真幽默率真。
新人教版高中必修一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语文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文学常识识记字词。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叙事中表现人物的方法分析人物形象品味语言。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梁实秋对师长的敬爱之情同时把他们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精神力量。
【教学重点】作者怎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
【教学难点】作者如何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内容及过程一、导入1.解题“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人物:梁启超先生事件:演讲2.梁启超简介学生对梁启超的印象:康梁,公车上书,戊戌变法(政治人物)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
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
创办中国近代第一本新文学杂志《新小说》。
第一个提出建立中国图书馆学。
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
著作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语言学、宗教及文化艺术等,总约千万余字,合编为《饮冰室文集》。
(学者形象)3.梁实秋简介:中国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
北京人,1949年后任台湾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
成就:散文集《雅舍小品》,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编撰《远东英汉大辞典》。
风格:风趣幽默、朴实隽永。
二、整体感知1.字词正音戊戌(wùxū)叱咤(chìzhà)风云莅校(lì)精悍(hàn)激亢(kàng)箜(kōng)篌(hóu)酣(hān)畅蓟(jì)北2.积累词语叱咤风云:形容声势威力很大。
迥乎不同:形容差别很大。
短小精悍:形容人身材矮小而精明强干;也用来形容文章、戏剧等篇幅不长而有力。
博闻强记:指见闻广博,记忆力强。
也作“博闻强识”。
笔而记之:提笔写下这段经历。
3.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梁任公的演讲主题是什么?作者笔下的梁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此次演讲成功吗?何以见得?三、问题探讨1.梁任公的演讲主题是什么?明确:《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2.作者笔下的梁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3.找出文中描写人物的句子,讨论:作者是怎样来凸显人物个性的?示例:他的讲演是预先写好的,整整齐齐地写在宽大的宣纸制的稿纸上面,他的书法很是秀丽,用浓墨写在宣纸上,十分美观。
高一语文新人教版必修1:《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梁实秋[教学目标]1. 让学生领略梁启超的学者风范。
2. 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对材料剪裁得当,安排组织的精妙。
3. 体会文章简洁、准确的特点。
4.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层次,不同程度的实践本课运用语言的方法。
[教学重点]1.让学生领略梁启超的学者风范。
2.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对材料剪裁得当,安排组织的精妙。
[教学难点]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作者对材料剪裁得当,安排组织的精妙,并在此基础上学会运用这种方法。
[媒体设计]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此次与大家交流的课为《记梁任公的一次演讲》,是一篇篇幅不长、看似记事实则记人的散文,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五个阶段:一、情景铺垫二、探讨文本三、难点突破四、能力拓展五、反馈评估[课堂教学实录]一、情境铺垫导语引入(10分钟)师:上课。
(10:20)同学们,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一位非常著名的人物,曾写下了一篇文章,激励了当时无数的中国有志青年,这篇文章是《少年中国说》,有没有同学知道这位著名作者是谁?生答:听说过,好像是梁启超。
师:好,下面,我们通过照片和《少年中国说》的片断来初步感受一下这位伟大的人物梁启超。
(教师通过一组(4幅)梁启超的图片和音乐等手段的渲染,用雄壮的音乐伴随着《少年中国说》引出一位改革家---梁启超。
教师朗诵片断。
)1分钟(10:21)?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 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球。
……?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 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师:同学们学过历史一定知道梁启超是个在政界叱咤风云的人物,我们课下还上网查找了关于梁启超的资料,现在请以小组为单位,给大家2分钟左右的时间,完成课堂回答问题任务表第一项任务:根据你们手中的资料,交流一下梁启超有哪些政绩。
最后,我们请各组选派一位你们组的代表,用简练的语言告诉我们你们讨论的结果,同时说说通过这些政绩你认为梁启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讨论,教师巡视,可以参加讨论。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紧扣文本,能够个性化的解读梁任公先生的人物形象。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批注式阅读法和合作交流这一过程,掌握品读人物形象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师的人格魅力,引导学生认识并培养家国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利用批注式阅读和自主读文、合作交流的形式品读梁任公先生的人物形象,体会梁任公演讲时的风范。
教学难点:理解梁任公在演讲中感情的变化原因,体会他“热心肠”的内在因素。
三、教学方法精读批注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毛主席遇见橘子洲,徐志摩遇见康桥,烛之武遇见秦王,刘邦遇到项羽,我们从中遇见伟人豪情、遇见悠悠离愁、遇见口才的魅力、遇见波谲云诡的历史。
如果我们可以沿时光漫溯,回到民国十年,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清华大学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我们会遇见什么?(梁启超声情并茂的演讲)(梁实秋一脸崇拜地在听梁启超的演讲)(根据学生回答,引导或肯定学生的预习效果)但时光不会倒流,我们不曾亲临现场,观摩这场演讲,但我们可以品读梁实秋的文字——《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去遇见梁任公的大师风范。
(二)预习反馈与与目标解读【预习反馈】1. 查找梁启超资料:丁长伟、李杨莹、周涵、谯思冉(资料详实、书写字迹清晰)2. 大册子预学区:词语(景仰:佩服尊敬,仰慕;屏<bǐnɡ>息以待:屏住呼吸等待;淋漓:明确词义,补充积累淋漓尽致)【目标解读】1.通过精读批注和合作交流,掌握品读人物形象的方法。
2.紧扣文本,能够个性化的解读梁任公先生的人物形象。
3.感受大师的人格魅力,提高我们的文学修养,培养我们的家国情怀。
(三)合作探究——走近经典,品读人物1.整体感知,初识形象大家预习时阅读了课文,那同学们能不能来说一说你对任公的初印象?2.精读批注,再品形象通过题目“记”,可见这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文章。
2021年高中语文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2021年高中语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其一【教学目标】⒈探索作品主旨,了解“文革”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灾难,体会本文的思想内容。
⒉品味作家勇于自我解剖的精神,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
⒊学习文章以小见大的写法及记叙与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⒈发掘文章的思想价值。
⒉借鉴写法特征。
【教学设想】本文故事虽小,意义却很深广。
让人看到“文革”风云之一角,连狗都难以幸免。
让人看到“文革”对人的精神的伤害之深,真切地体会到所谓“浩劫”的含义;让人看到一个只名作家,一个经历了几十年的社会动荡、社会变迁而执著地保持一颗清醒头脑的老人,真诚地解剖自己,用真理和良心感染读者;看到一个不合理的时代的结束,一个理性的合乎人性的新时代的到来。
这些思想价值学生未必都能想到,这需要教师循循善诱的启发也需要设置重点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体会探究、发现的乐趣。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仔细阅读课文,梳理文章内容。
①品读全文,用自己的话概述文章内容(一位艺术家和他的小狗的故事,以此带出作者的朋友—小狗包弟;包弟的来历;包弟的聪明伶俐与家人的亲密关系;包弟惨遭厄运;包弟之死给作者永久的心灵伤痛。
)②小狗包弟是怎样的一条小狗,你喜欢它吗?(聪明伶俐、善解人意)三、探讨文章的思想价值①本文写一位艺术家与狗的故事,有何意义?(对下文包弟故事起铺垫、启发作用;给散文定下伤痛的感情基调;与包弟故事形成对照)②包弟遭遇和艺术家的小狗的遭遇有何异同?(同样死于那个荒唐、残酷的年代;不同的是艺术家的小狗为主人悲愤而死,它信任人类和人类的友谊生死不渝,包弟是被出于自我保全的人类放弃而死)③个残酷的时代在自身难保的情况下放弃一只会给自己带来麻烦的小狗这在今天看来是未可厚非的,而作者却为此歉疚、忏悔。
对此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自我反省、自我解剖的勇气,这唤起人们的良心、良知)④作者旨在写这样的一条小狗旨在反映什么?如何理解这种写法?(写小狗反映文革,那个时代任何生命都不能免受侵害;写小狗为了反映自己的一段心灵历程。
高中语文9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教案

1.自由诵读课文,找出描写梁启超的句子,并进行批注:这些句子反映了梁任公先生的什么特点?
梁任公先生是一位才华横溢、博闻强识、修养良好、开朗直爽、风趣幽默、办事认真、谦逊而自负、稳健而潇洒的学者。用作者的话来说,就是“有文采,有学问,有热心肠”的学者。
2.梁任公先生的这样精彩的演讲给听众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从文中找出依据
【课外作业】
请模仿本文写人手法描写一个你熟悉的老师
0-3
3-5
10-12
20-23
3-5
学生独立思考
师讲生听(听+想)
(讲+想+看+听)
师正音,学生读学生合作探究总结文章段意
想+写+讲+听主要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在草稿纸上组织答案并派代表作答,老师进行点评
师点拨,生答,师总结
总评或
反思
备注
备课内容多的可以加页,课堂模式位置也可以变动。
时间
设计意图
方法、策略
个人备课
①检查预习(或当堂预习)
②导入、目标、重难点呈现
③新授
④课内练习(及检测)
⑤课堂
小结
⑥布置作业及预习任务
【检查预习】
1检查学生对梁启超及作者梁实秋的了解
2检查文中出现的生字词
【导入及目标重难点】
1.导入
以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导入
2.目标
⑴分析体会作者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
9《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教学目标
1、分析体会作者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
2、学习细节描写及侧面烘托人物的写作手法。
3、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吉林省大安市第二中学校高中语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背景材料】一、作者简介梁实秋(1902—1987),中国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
原名治华,浙江杭县(今余杭)人,生于北京。
1915年就学于清华学校(今清华大学)。
1923年留学美国。
回国后,曾先后任教于东南大学、暨南大学、青岛大学、北京大学等校,主编《时事新报》副刊《青光》《益世报·文学周刊》《中央日报》副刊《平明》等。
一度主编《新月》月刊。
创作以散文小品著称,风格朴实隽永,有幽默感,以《雅舍小品》为代表作。
1949年后曾任台湾省立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
主要著作尚有散文集《雅舍小品》(续集),文学评论集《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秋室杂文》,译著《莎士比亚全集》等。
主编《远东英汉大辞典》。
(选自《辞海》,上海辞书出板社1999年板)二、梁启超梁启超,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
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
广东新会人。
清光绪举人。
和其师康有为一起,倡导变法维新,并称“康梁”。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赴北京参加会试,追随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
1896年在上海主编《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编辑《西政丛书》,次年主讲时务学堂,积极鼓吹和推进维新运动。
1898年入京,参与百日维新,以六品衔办京师大学堂、译书局。
戊戌变法后逃亡日本。
初编《清议报》,继编《新民丛报》,坚持立宪保皇,受到民主革命派的批判。
但介绍西文资产阶级社会、政治、经济学说,对当时知识界有较大影响。
辛亥革命后,以立宪党为基础组成进步党,出任袁世凯政府司法总长。
1916年策动蔡锷组织护国军反袁;后又组织研究系,与段祺瑞合作,出任财政总长。
五四时期,反对“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
早年所作政论文,流利畅达,感情奔放,颇有特色。
晚年在清华学校讲学。
著述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语言学、宗教及文化艺术、文字音韵学等。
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出处同上)三、梁启超: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同样是梁实秋,其描述梁启超的讲演,完全变了一副笔墨。
在《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中,梁实秋回忆1922年梁启超在清华讲演《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示的情感》:任公先生的这一篇讲演稿,后来收在《饮冰室文集》里。
他的讲演是预先写好的,整整齐齐的写在宽大的宣纸制的稿纸上面,他的书法很是秀丽,用浓墨写在宣纸上,十分美观。
但是读他这篇文章和听他这篇讲演,那趣味相差很多,犹之乎读剧本与看戏之迥乎不同。
……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
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
听他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
在另一则短文里,梁实秋将同在台下听讲的梁思成也拉扯上,场面更为生动:他讲得认真吃力,渴了便喝一口水,掏出大块毛巾揩脸上的汗,不时的呼喊他坐在前排的儿子:“思成,黑板擦擦!”梁思成便跳上台去把黑板擦干净。
每次钟响,他讲不完,总要拖几分钟,然后他于掌声雷动中大摇大摆的徐徐步出教室。
听众守在座位上,没有一个人敢先离席。
(摘自《四位文化名人的演讲风采》)【示范教案】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引导学生学习叙事中表现人物的方法,重点剖析第四段和第八段。
2.适当补充课外资料,如《箜篌引》和《桃花扇》原文,激起学生想象的情感,更好的体会人物讲演时的形象更好的体会人物讲演时的形象和性格。
二、能力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从课外搜集梁启超事迹,让学生讲述,学习梁启超先生的优秀的性格、气质和修养,以全面了解他的人格魅力。
重点、难点重点:分析体会作者怎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的。
难点:学习记叙中加入作者自己的评论和感受的写法。
学生活动设计本文虽说语言风趣而又带情感地刻画出了梁任公的个性,但要让学生有深切体会必须细细品读,抓住细节分析文章。
所以应先让学生默读感知人物形象,再圈点筛选主要段落语句,进行讨论评析,了解梁启超的讲演特点及其性格特征。
最后让学生表演性范读,以淋漓尽致地表现人物的性情。
讲授结束后,让学生展示交流自己所找的材料,以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引导学生学习叙事中表现人物的方法。
2.激起学生想象的情感,更好的体会人物讲演时的形象更好的体会人物讲演时的形象和性格。
3.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
二、整体感知1.作者简介。
梁实秋(1902—1987),中国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
原名治华,浙江杭县(今余杭)人,生于北京。
1915年就学于清华学校(今清华大学)。
1923年留学美国。
回国后,曾先后任教于东南大学、暨南大学、青岛大学、北京大学等校,主编《时事新报》副刊《青光》《益世报·文学周刊》《中央日报》副刊《平明》等。
一度主编《新月》月刊。
创作以散文小品著称,风格朴实隽永,有幽默感,以《雅舍小品》为代表作。
1949年后曾任台湾省立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
主要著作尚有散文集《雅舍小品》(续集),文学评论集《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秋室杂文》,译著《莎士比亚全集》等。
主编《远东英汉大辞典》。
2.通读全文,掌握内容要点。
这篇课文题为记一次演讲,好像是记事,其实是写人,通过写一次演讲的情景来表现梁任公的一些特点,并表达对老师的崇敬之情。
本文撷取作者学生时代最有价值的记忆片段构思成文,篇幅短小,语言简练,意味深长,精彩纷呈,对老师的真挚情感融化在叙述描写中。
课文大致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简述演讲的一些背景,为写演讲作铺垫。
第二部分(第2段到倒数第2段):描写这次演讲的主要情况。
第三部分(最后一段):点明梁任公作为学者的主要特点,结束全文。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和目标完成过程(一)导入新课1.从政治革命角度谈起,设问:同学们学过历史,对梁启超肯定不陌生了,谁为大家介绍一下他政坛上的功绩?学生查到的资料:戊戌变法、云南起义、康梁2.同学们大多了解的他是政界上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那你们知道他在文学界也是一位难得的才子。
同学们找到的大多是转述或评论,要想看到一个真实而又活生生的梁任公,就要读读梁实秋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课1.默读,解决生字词问题。
了解本文记叙的主要内容,即:梁任公演讲时的音容笑貌、学者风度。
可设如下问题:文章主要记叙了梁启超讲演时的哪些情况?2.梁启超的这次讲演给听众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回答:深刻的印象。
感染影响了读者。
追问:何以见得?依据:第一段和第八、九段。
让学生读出有关句子,并用线划出。
(“过去也有不少显官,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
但是他们没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巾了。
”“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3.接着的一个问题是抓梁启超讲演的特点。
要求细读课文。
过渡语及提问:可以说,到清华大学这所名校讲演做报告的人数不胜数,但他们却没给作者留下什么印象。
为什么梁启超的一次讲演给作者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使之常常想起,并笔而记之?(提示:梁任公演讲时有什么特点?或问梁任公这个人怎么样?)这是需要小组讨论后推荐代表发言,教师归纳整理板书。
如下:演讲特点:开场白——独特声音——沉着有力、洪亮而又激亢内容——丰富而有趣表情——成为表演,酣畅淋漓人物特点:外貌——身材(短小精悍)步履(稳健)气质(风神潇洒)眼神(光芒四射)讲演时的神态、语言、动作——生动有趣,旁征博引,手舞足蹈,(自负、谦逊、博闻强识、自由洒脱)总之,他是个有文采有学问的学者。
总结、扩展如何看待本文的简练文风?简练是一种很好的文风,用较少的文字表达丰富深刻的内容,是一件很不容易做到并值得称赞的事。
梁实秋是自觉追求文体简洁美的作家,他主张散文“篇幅不一定要长”,主张简单,“简单就是经过选择删芟以后的状态”,力求全文无无用的材料,无多余的话,可以说他是一位有理念追求、有创作特点的散文大家,本文确实做到了简练、传神,将二者统一起来,非高手难能为之。
像他这样追求文体简洁美的作家不多,尤其是在当代文坛更加少了。
但是散文创作,尤其是当代散文创作,不能把简洁美当做惟一的或最高的文体美的追求。
任何追求有好的一面,同时也难免产生意想不到的缺漏、缺陷。
本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之好,上面已经详述,至于本文由于追求简洁美而带来的意想不到的不足之处,也可稍稍指点一二。
本文给人一种感觉,好像没有充分展开,一是材料不够充分、丰富,或者说辅料不多,其实除了直接写演讲,还可以写梁任公的其他的事,或与梁任公的演讲有关的事,如作者写自己后来在茅津渡候船渡河的情景就是一种延伸,可是全文仅此一处,别无他述;二是语言简省,固然是好,但也略有不好的地方,那就是过于简、过于省,如此精彩的人物形象和场景的描绘本该描写得充分一些,用语可多一些,可惜简省了、紧缩了,如结尾一段:“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
笔而记之。
”简则简矣,只是读起来感觉有点“紧”,不够舒展。
布置作业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