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文言文教学内容
六年级语文古文阅读教案

六年级语文古文阅读教案教案标题:六年级语文古文阅读教案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阅读古代文言文,理解古文的基本意思。
2. 学生能够使用古文词汇,进行基本的古文造句。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古文知识,进行古文鉴赏和批评。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古文课文、古文词汇表、古文翻译本等教学资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书写工具。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新课1. 教师用精心准备的图片或故事情节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步骤二:学习古文基本知识1. 教师向学生介绍古文的定义和特点,引导学生了解古文的重要性。
2. 教师讲解古文的基本词汇和句型,帮助学生打下古文基础。
步骤三:阅读古文课文1. 教师带领学生阅读选定的古文课文,并逐句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意思。
2. 学生边听边读,边跟读古文课文,加深对古文课文的理解。
步骤四:词汇练习1. 教师给学生分发古文词汇表,让学生逐个背诵和使用这些古文词汇进行造句练习。
2. 教师分组组织学生进行古文词汇竞赛,以加深学生对古文词汇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步骤五:古文批评与鉴赏1. 教师向学生介绍古文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帮助学生学会用批评眼光看待古文作品。
2. 教师指导学生对选定的古文进行鉴赏和批评,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步骤六:小组讨论和展示1. 学生分组进行古文课文的深度解读和分析,然后分组展示自己的见解和发现。
2. 教师适时给予学生指导和点评,促进学生分析和思考。
步骤七:总结和反思1. 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成果,帮助学生形成古文阅读的思维方法和技巧。
2. 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反思,提出问题并思考如何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教学扩展:1. 给学生布置一篇古文作文,要求运用所学的古文知识和词汇进行写作。
2. 组织学生进行古文阅读小组活动,互相交流和分享学习心得。
教学评估:1. 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课堂积极性、对古文的理解等方面。
2. 教师设定考试题目,测试学生对古文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示范课:文言文二则《书戴嵩画牛》教案(第二课时)教案+教学反思(特级教师)

学习与生活的苦,每一个人必须选择一个。
不管你选择了哪一个,都应该尽最大的努力做到最好,只有做到最好,人生才会在不留遗憾。
老一辈教育我们,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吃得人中苦,方为人上人;吃亏是福,在学习的年龄不要贪图享乐;认认真真听课,勤勤恳恳学习,美好的未来可以值得可期。
《书戴嵩画牛》教案【教学内容】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2课文言文二则【教学过程】一、认识戴嵩、苏轼、斗牛图二、读题目——书的意思,断句三、读文(一)读通课文1.自读2.多音字: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一日曝书画(“曝”字的书写及含义)3.两个难读的句子:(1)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2)此画斗牛也。
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二)注释解意1.自己结合注释理解2.互相释义(1)师说生对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2)动作互猜拊掌大笑【师动作,生猜】笑而然之【生做动作】(3)看图释义尾搐入两股间掉尾而斗(4)互动释义谬矣——然也四、知人(一)品杜处士之“爱”1、读第一段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2、知“爱”之态(1)一个字概括——爱(2)爱的表现——锦囊玉轴,常以自随,曝,所宝以百数3、现人之“神”读出杜处士的爱不释手,自醉自得之态(二)悟小牧童之“笑”1.读第二段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
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处士笑而然之。
2.品“笑”之味牧童拊掌大笑——笑谁?(戴嵩画错,杜处士爱错,众人捧错)牧童为什么会“笑”——不知戴嵩,更不知“斗牛图”,只看见“牛斗的姿态,牛尾巴的位置”,生活与关注点(杜处士关注画的艺术)。
想象:成年后的牧童还会童言无忌吗?由此更知道牧童“笑”的真、纯,可贵;笑而然之——“然”什么?(杜处士的胸怀和对艺术的态度:一赞话有道理,二赞童言无忌“真”)可否换位——不可。
六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曹冲称象》教学设计

六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曹冲称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言文《曹冲称象》,并熟读成诵。
2.理解文言文中重点字词的含义,如“置”“称”“去”等,掌握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和特殊句式。
3.学生能够清晰地阐述曹冲称象的具体步骤和方法,体会曹冲的聪明才智,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感受文言文语言的简洁和韵味,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文言文的文意,掌握重点字词和句式,能够准确翻译文言文。
清晰、有条理地阐述曹冲称象的步骤和原理。
2.难点体会文言文语言的精炼和表达特点,理解古人的思维方式。
引导学生思考曹冲称象办法的创新性和科学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逻辑思维。
教学方法诵读法、讲解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情境教学法教学过程一、趣味导入(5 分钟)1.展示大象的图片,提问学生:“如果在古代,要称出这头大象的重量,你们能想到什么办法?”2.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简单评价。
3.引出课题:“在古代,有一个聪明的孩子想到了一个独特的办法来称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文言文《曹冲称象》。
”二、初读文言文(10 分钟)1.教师范读文言文,要求学生注意字音、停顿和语气。
2.学生自由朗读,同桌之间互相纠正读音和停顿。
3.指名朗读,其他学生评价,教师进行针对性指导。
4.全班齐读,力求读得准确、流利。
三、理解文意(20 分钟)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主理解文言文的大意,圈出不理解的字词。
2.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疑难字词和句子,尝试共同翻译。
3.教师巡视各小组,参与讨论,解答学生的疑问。
4.重点讲解以下字词和句子:字词:“置”(放置)、“称”(称重)、“去”(减去)、“然”(这样)句子:“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
”“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
”5.邀请小组代表汇报翻译成果,教师进行补充和完善。
6.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简述文言文的内容。
四、探究称象过程(15 分钟)1.让学生再次默读文言文,找出描述曹冲称象步骤的句子。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学习文言文和作文写作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学习文言文和作文写作一、引言在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中,文言文和作文写作是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掌握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以及培养优秀的作文写作能力,对学生的语文水平提升具有关键性的作用。
本教案将重点介绍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中,如何有针对性地辅导学生学习文言文和作文写作的方法和技巧。
二、文言文教学1. 文言文的特点文言文是古代汉民族写作的文学形式,以文言文字构成的文学作品,具有古朴、严谨、正式等特点。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文言文的句式结构、词汇特点以及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表达方式。
2. 文言文的阅读(1)预习阶段:教师可以提前对文言文进行整理和解读,针对生涩难懂的词句进行注解和解释,让学生在课前对文言文有初步的了解。
(2)阅读理解:在课堂上,引导学生逐句逐词地阅读文言文,对生词、长句进行解析,并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意义。
(3)文言文作品的背景介绍:引导学生了解文言文作品的历史背景、作者背景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言文作品。
3. 文言文的演讲和表演在教学中,可以鼓励学生进行文言文的演讲和表演。
通过演讲和表演,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文言文的魅力,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演讲能力。
三、作文写作教学1. 作文写作的步骤(1)话题选择:教师可以提供一些丰富的话题供学生选择,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引导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写作话题。
(2)素材收集:鼓励学生进行素材收集,帮助他们扩宽思路,丰富写作内容。
(3)构思和组织:指导学生进行构思和组织,帮助他们建立清晰的思维框架,确定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4)初稿写作:鼓励学生进行初稿写作,注重语言表达准确性和逻辑性。
(5)修改和润色:引导学生对初稿进行修改和润色,使文章更加完美。
2. 作文写作技巧(1)注意语言表达:指导学生运用丰富的词汇和恰当的句式进行写作,提高文章的语言表达能力。
(2)注重结构和层次:鼓励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注重文章的结构和层次,使整篇文章有逻辑性和条理性。
六年级语文教案文言文阅读

六年级语文教案文言文阅读教案名称:六年级语文教案——文言文阅读教学目标:1. 了解文言文的特点和基本语法结构;2. 能够正确理解和解读文言文中的词句;3.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教学内容:以《孟子·离娄下》为例,教学文言文阅读技巧和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故事情节介绍文言文的重要性和学习文言文的意义;2. 引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讲解(15分钟)1. 基本概念讲解: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相比现代汉语有明显的差异;2. 特点解读:主要包括词汇、句法和表达方式等方面;3. 语法结构讲解:重点解读文言文中的常见短语、句式结构等。
三、示范(20分钟)1. 教师先读一段文言文,引导学生根据上下文推测词义;2. 解读文言文中的句子结构和语法;3. 教师再带领学生一起阅读,鼓励他们参与翻译和解读。
四、练习(25分钟)1. 学生进行个人或小组活动,根据教师提供的文言文段落进行阅读,借助词典和课本等参考资料解读其中生僻字、短语;2. 学生相互交流讨论,互相分享自己的理解和翻译。
五、反思(10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和方法,回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和解决方法;2. 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提出自己在文言文学习中需要改进的地方。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但也发现部分学生对于生僻字和句式结构的理解还不够深刻,需要在之后的教学中继续加强。
教师下一步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反馈,进一步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学生的文言文识读水平。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学习了文言文的基本知识和阅读技巧。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文言文中的词句和句子结构,增强了对文言文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希望学生能在日后的学习中多加练习,进一步提高文言文阅读的能力。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文言文二则》优秀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2课《文言文二则》教学设计(教案)精选3篇教学设计篇1: 22.文言文二则教学目标1.会写“哉、巍”等7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伯牙鼓琴》。
3.能说出对《伯牙鼓琴》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并结合“资料袋”说出自己的感受。
4.能用自己的话讲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
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哉、巍、弦”3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3.能根据注释和“资料袋”的内容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4.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教师出示与知音相关的句子。
知音世所稀。
知音共饮醉当歌千金易得,知音难寻。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2.学生自由朗读,找出诗句的共同点。
(都有“知音”一词。
)3.教师过渡,板书课题。
从刚才我们读的这些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出知音是何等珍贵。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知音的文言文,它讲述的是春秋时期一个动人的故事,故事的名字叫——《伯牙鼓琴》。
(在黑板上板书课题。
)4.学生齐读课题,弄清题意。
“鼓”是什么意思?(弹。
)这里的“琴”指的是七弦古琴。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1.自由读文,注意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1)学生大声读课文,争取读通课文(2)指名读课文,读后评价并相机正音。
“少选之间”的“少”读shǎo。
“汤汤乎若流水”中的“汤”读shānɡ。
“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第一个“为”读wéi,表示“以为,认为”;第二个“为”读wèi,表示行为的对象。
2.教师出示课件,示范读课文,引导学生注意停顿。
3.全班根据朗读停顿齐读课文。
文言文的教学,诵读应放在首位。
学生只有反复诵读,才能深入理解,并品悟出文言文的美感。
这篇文言文篇幅很短,适合反复诵读,所以在教学开始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读准音、读准节奏、读出韵味。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新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新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文言文的基本特点和语法结构;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和古诗词;3.能够读懂课文并理解作者的用意;4.能够完成相关的练习和作文。
二、教学内容1.课文《观鱼》;2.生字词:观察、晕黄、稠密、鲤鱼、哗哗声、凝视、剪影等;3.古诗词:《观沧海》;4.课堂练习及作文。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本单元的主题为文言文,首先向学生讲解文言文的概念和基本特点,提醒学生区别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的区别,以及文言文中的语法结构和常见短语等。
2. 学习课文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方法:•读课文:让学生跟读课文,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
•分析课文:通过分段的形式,逐个分析课文中的每一个段落,并解释其中的生字词和句子结构。
•学习古诗词:让学生学习与本课文相关的古诗词《观沧海》,并分析其中的用词、修辞手法和意义。
3. 课堂练习及作文•区分汉字:让学生通过课堂练习分辨不同意思相同或者相似的汉字。
•填词:让学生根据上下文填充生字词,巩固词汇的学习。
•理解课文: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相关的问题,检查学生对课文理解的程度。
•写作:让学生依据本课文的题材,写一篇与观察相关的作文。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开拓思路,同时注意语言文字的表达规范。
四、教学评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使用以下方式进行教学评估:•课堂讨论:通过对学生的提问,进一步了解学生是否掌握了课堂内容。
•作业批改:根据作业内容,对学生作品进行评价和指导,同时鼓励学生不要放弃重新改写迭代,不断强化自己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五、教学拓展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文言文,可以采用以下拓展方式:•学习更多的古诗词,如唐诗宋词等。
•学习更多的古代名著,如《三国演义》、《红楼梦》等,加深对古代汉语的理解。
•多读文言文,锻炼阅读能力,丰富文学知识。
六、教学总结在本单元的教学中,需要注意语文知识,如生字词、古诗词的学习,还需要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连贯性。
五六年级的语文文言文

五六年级的语文文言文摘要:一、文言文的重要性1.提高文学素养2.丰富历史知识3.培养语言表达能力二、如何学习文言文1.扎实掌握现代汉语基础2.学习古汉语语法和词汇3.多读多练,积累经验三、文言文学习的技巧1.结合注释理解文章2.学习经典,领略古文之美3.学会分析和总结文章结构四、文言文教学方法1.引导式教学,激发学生兴趣2.注重朗读,培养语感3.结合实际,学以致用正文:在我国的语文教学中,文言文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
对于五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习文言文不仅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丰富历史知识,还能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因此,如何在这个阶段有效率地学习文言文,成为摆在他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首先,要扎实掌握现代汉语基础。
文言文与现代汉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只有打好现代汉语的基础,才能在学习文言文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古汉语的语法和词汇。
此外,学习古汉语的词汇和语法也是非常重要的。
这需要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多读多练来积累经验。
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有许多技巧值得学生们注意。
首先,要结合注释理解文章。
在阅读过程中,遇到不懂的词语和句子,要及时查阅注释,通过注释来帮助自己理解文章的内容。
其次,学习经典,领略古文之美。
可以选择一些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进行学习,如《论语》、《孟子》等,通过这些作品来感受古文的韵味和美感。
最后,学会分析和总结文章结构,这对于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观点具有重要意义。
在文言文教学方面,教师也应当采取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
首先,可以采用引导式教学,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
通过讲故事、互动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文言文。
其次,注重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
朗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通过朗读,学生可以更好地感知古汉语的音韵和节奏。
最后,结合实际,学以致用。
教师可以将文言文知识融入到实际生活中,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文言文的价值和魅力。
总之,对于五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习文言文既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机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六年级文言文《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wéi)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wù),所恶(wù)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bì)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wù)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bì)患者何不为(wéi)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bì)患而有不为(wéi)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wù)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dān)食,一豆羹(gēng),得之则生,弗(fú)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fú)受;蹴(cù)尔而与之,乞人不屑(xiè)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wèi)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dé)我与(yú)?乡(xiàng)为(wèi)身死而不受,今为(wèi)宫室之美为(wéi)之;乡为(wèi)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wéi)之;乡为(wèi)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dé)我而为(wéi)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陋室铭》原文及解释原文山不在⑴高,有仙则名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⑶。
斯⑷是陋室,惟⑸吾德馨⑹。
苔痕上⑺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⑻,往来无白丁⑼。
可以调素琴⑽,阅金经⑾。
无丝竹⑿之乱耳⒀,无案牍⒁之劳形⒂。
南阳⒃诸葛庐⒄,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⒅?”注解(1)在:在乎、在于,动词。
(2)名:这里用为动词,成为名山。
(3)灵:这里用为动词,成了灵异的水。
(4)斯:这。
是:判断动词。
陋室:陈设简单而狭小的房屋。
(5)惟:只。
(6)惟吾德馨: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德馨:品德高尚。
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吾,我,这里指住屋的人。
〔7〕上:方位名词用作动词,长上。
(8)鸿儒:大儒,学识渊博的人。
鸿:大。
儒:旧指读书人。
(9)白丁:没有官职的人。
平民,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
(10)调(tiáo)素琴:调,弹奏。
素,不加装饰的。
(11)金经:古代用泥金书写而成的佛经,一说《金刚经》。
(指佛经)(12)丝竹:琴、瑟、萧、笛等乐器的总称,“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
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13)乱耳:扰乱耳朵。
(14)案牍(dú):官府的公文。
(15)劳形:使身体劳累。
形,形体、身体。
劳,使……劳累。
(16)南阳:地名,今河南省南阳市西。
诸葛亮在出山之前,曾在南阳卧龙岗中隐居躬耕。
(17)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杨子云的亭子。
这两句是说,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出仕前曾隐居南阳郡隆中山中。
杨雄,字子云,西汉时文学家,蜀郡成都人。
(18)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的呢?之,表宾语提前。
全句意为“有何陋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
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
”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
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译文: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能天下闻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能降福显灵。
这(虽)是间简陋的房子,好在主人有美好的德行。
苔藓给阶前铺上绿毯,芳草把帘内映得碧青。
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的没有浅薄的人。
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
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
(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
孔子说:(虽然是陋室,但只要君子住在里面)有什么简陋的呢?原文爱莲说(北宋)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水里、陆上各种花草树木,值得喜爱的很多。
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自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大多很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污泥里长出来却不受污秽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荷梗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传送到远处,更加使人觉得清幽,它笔直洁净地挺立在那里,可以在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去玩弄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富贵的(花);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的人,该是很多了。
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注释这是诗人对河边采摘荇菜的美丽姑娘的恋歌。
关关:水鸟叫声。
雎(音居)鸠:水鸟,一名王雎,状类凫鹥,生有定偶,常并游。
洲:河中沙洲。
窈窕:美心为窈,美状为窕。
淑:善,好。
逑(通仇):配偶。
参差:长短不齐。
荇(音杏)菜:多年生水草,夏天开黄色花,嫩叶可食。
流:顺水之流而取之也。
寤(音务):睡醒。
寐(音妹):睡眠。
思:语助。
服:思念。
悠:忧思貌。
辗:半转。
反侧:反身,侧身。
琴:五弦或七弦乐器。
瑟:二十五弦乐器。
友:交好。
芼(音帽):有选择之意。
钟:金属打击乐器。
鼓:皮革打击乐器诗经·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编辑本段]注释蒹葭(jiān jiā):蒹,荻,像芦苇。
葭,芦苇。
苍苍:茂盛的样子。
为:凝结成。
所谓:所念. 伊人:这个人或那个人.指诗人所思念追寻的人。
在水一方:在河的另一边。
溯洄(sùhuí)从之:意思是沿着河道走向上游去寻找她。
溯洄,逆流而上。
从,追,追求。
阻:险阻,难走。
溯游从之:沿着直流的河道走向上游寻找她。
游,流,指直流的水道。
宛在水中央:(那个人)仿佛在河的中间。
宛,仿佛,好像。
凄凄:茂盛的样子。
现在写作“萋萋”。
晞(xī):干。
湄(méi):水和草交接的地方,指岸边。
跻(jī):登,上升。
坻(chí):水中的小洲或高地。
采采:茂盛鲜明的样子。
已:止,这里的意思是“干,变干”。
涘(sì):水边。
右:向右拐弯,这里是(道路)弯曲的意思。
沚(zhǐ):水中的小块陆地。
饮酒二十首【全】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
顾影独尽,忽焉复醉。
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
纸墨遂多,辞无诠次。
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
其一∶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
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
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忽与一樽酒,日夕欢相持。
其二∶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
善恶苟不应,何事空立言!九十行带索,饥寒况当年。
不赖固穷节,百世当谁传。
其三∶道丧向千载,人人惜其情。
有酒不肯饮,但顾世间名。
所以贵我身,岂不在一生?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
鼎鼎百年内,持此欲何成!其四∶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
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
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
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
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
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饮酒》其五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其六∶行止千万端,谁知非与是。
是非苟相形,雷同共誉毁。
三季多此事,达士似不尔。
咄咄俗中愚,且当从黄绮。
其七∶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
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一觞虽独进,杯尽壶自倾。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其八∶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
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
提壶抚寒柯,远望时复为。
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
其九∶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
问子为谁与?田父有好怀。
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
褴缕茅檐下,未足为高栖。
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
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
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
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
其十∶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
道路迥且长,风波阻中途。
此行谁使然?似为饥所驱。
倾身营一饱,少许便有馀。
恐此非名计,息驾归闲居。
十一∶颜生称为仁,荣公言有道。
屡空不获年,长饥至于老,虽留身后名,一生亦枯槁,死去何所知,称心固为好,客养千金躯,临化消其宝,裸葬何必恶,人当解意表。
十二∶长公曾一仕,壮节忽失时;杜门不复出,终身与世辞。
仲理归大泽,高风始在兹。
一往便当已,何为复狐疑!去去当奚道,世俗久相欺。
摆落悠悠谈,请从余所之。
十三∶有客常同止,取舍邈异境。
一士常独醉,一夫终年醒,醒醉还相笑,发言各不领。
规规一何愚,兀傲差若颖。
寄言酣中客,日没烛当秉。
十四∶故人赏我趣,挈壶相与至。
班荆坐松下,数斟已复醉,父老杂乱言,觞酌失行次,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
十五∶贫居乏人工,灌木荒余宅。
班班有翔鸟,寂寂无行迹。
宇宙一何悠,人生少至百。
岁月相催逼,鬓边早已白。
若不委穷达,素抱深可惜。
十六∶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
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
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
敝庐交悲风,荒草没前庭。
披褐守长夜,晨鸡不肯鸣。
孟公不在兹,终以翳吾情。
十七∶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
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
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
觉悟当念迁,鸟尽废良弓。
十八∶子云性嗜酒,家贫无由得,时赖好事人,载醪祛所惑。
觞来为之尽,是谘无不塞。
有时不肯言,岂不在伐国。
仁者用其心,何尝失显默。
十九∶畴昔苦长饥,投耒去学仕。
将养不得节,冻馁固缠己。
是时向立年,志意多所耻。
遂尽介然分,拂衣归田里,冉冉星气流,亭亭复一纪。
世路廓悠悠,杨朱所以止。
虽无挥金事,浊酒聊可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