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六年级文言文

合集下载

小学语文五、六年级必背古诗词、文言文、名人名言、格言警句

小学语文五、六年级必背古诗词、文言文、名人名言、格言警句

小学语文五、六年级必背古诗词、文言文、名人名言、格言警句班级: 姓名:一、古诗词、文言文:泊船瓜洲[ ](),。

,。

秋思[ ](),。

,。

长相思[ ](),。

,。

,。

,。

四时之风,。

,。

,。

,。

,。

,。

,。

,。

七律·长征(),。

,。

,。

,。

卜算子·咏梅(),。

,。

,。

,。

浪淘沙[ ](),。

,。

牧童[ ](),。

,。

周过安仁[ ](),。

,。

清平乐·村居(),。

,。

,。

,。

马诗[ ](),。

,。

诗经·采薇(节选),。

,。

春夜喜雨[ ](),。

,。

,。

,。

西江月·()[ ](),。

,。

,。

,。

天净沙·()[ ](),。

,。

,。

,。

元日[ ](),。

,。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

,。

囚歌(),。

:,!,——!,,,!七步诗[ ](),。

,。

,。

鸟鸣涧[ ](),。

,。

芙蓉楼送辛渐[ ](),。

,。

江畔独步寻花[ ](),。

,。

石灰吟[ ](),。

,。

竹石[ ](),。

,。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

,。

,。

,。

己亥杂诗[ ](),。

,。

浣溪沙[ ](),。

?!。

卜算子·()[ ](),。

?!。

朗读停顿:《杨氏之子》(五下)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杨氏之子》译文: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他非常聪明。

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

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

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

”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朗读停顿:《伯牙绝弦》(六上)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小学1到6年级文言文大全

小学1到6年级文言文大全

小学1到6年级文言文大全在小学阶段,文言文的学习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深邃的哲学思想。

以下是小学1到6年级常见的一些文言文选段,这些选段不仅能够让学生感受古文的魅力,还能帮助他们积累词汇、理解句式和学习古代文化。

1. 一年级《三字经》节选: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2. 二年级《弟子规》节选:父母呼,应勿缓。

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

父母责,须顺承。

3. 三年级《论语》节选: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4. 四年级《孟子》节选: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5. 五年级《诗经》节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6. 六年级《左传》节选:晋公子重耳之亡也,过宋,宋襄公曰:“晋公子之贤,不可不礼。

”于是馈以马二十乘,重耳辞曰:“亡人不敢当。

”宋襄公曰:“非以赐公子也,以赠公子之从者。

”重耳乃受之。

这些文言文选段都是小学阶段学生接触的经典之作,通过学习这些文言文,学生不仅能够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还能够对中国古代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五六年级适合自学的文言文精选

五六年级适合自学的文言文精选

文言文课外精选(一)一、楚人学舟楚①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旋②疾徐,惟舟师之是听。

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

遂遮谢舟师,椎③鼓径进,亟犯④大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柁⑤。

【注释】①楚:古国名。

②折:调头。

旋:转弯。

③椎:用椎敲。

古代作战,前进时以击鼓为号。

④亟:突然。

犯:碰到。

⑤柁:同“舵”。

译文:楚地有个学习驾船的人,他(在)开始(的时候)折返、旋转、快、慢,完全听从船师傅的话。

于是在江中岛屿之间小试(身手),所做的没有不得心应手的,便以为学全了驾船的技术。

马上谢别了船师,击鼓(古人大概是靠击鼓来发布号令的吧)快进,立即就遇上大的危险,就四处张望吓破了胆,桨坠(江)舵失去操控。

然而这今天的危急,不就是前面的得意(所造成的)吗?本文告诉人们的道理是:学习、工作不能浅尝辄止(或学习、工作不能自满,或学习、工作应该不断进取).二、鲁人徙越鲁人身善织屦①,妻善织缟②,而欲徙于越。

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③之也,而越人跣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

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选自《韩非子·说林上》)【注释】①屦:麻鞋。

②缟:白绢,周人用缟做帽子。

③履:鞋,这里用作动词,指穿鞋。

④跣:赤脚。

译文:鲁国有个人(他)自己善于用麻、葛编织鞋子,(他的)老婆善于织缟(生绢),(他)想移民到越国去。

有人对他说:“您(去越国)必然会穷的。

”(那)鲁国人说:“为什么?”(回答)说:“屦是用来穿的,但是越人赤脚走路;缟是用来做帽子的,但是越人披发。

以您的所长,去到不使用(你的产品)的国家,想让(自己)不穷,这可能吗?”本文告诉人们的道理是:要根据需要来确定行动,否则只能碰钉子。

三、打捞铁牛宋河中府浮梁,用铁牛八维之,一牛且数万斤。

治平中,水暴涨绝梁,牵牛,没于河,募能出之者。

真定僧怀丙以二大舟实土,夹牛维之,用大木为权衡状钩牛,徐去其土,舟浮牛出。

五升六年级必背古诗词文言文

五升六年级必背古诗词文言文

五升六年级必背古诗词文言文五升六年级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背诵古诗词和文言文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这不仅能帮助他们积累文学素养,还能提高他们的语文成绩。

以下是一些适合五升六年级学生必背的古诗词和文言文:1.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 《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3. 《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4. 《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5. 《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6. 《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7. 《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8. 《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9. 《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10. 《醉翁亭记》(节选)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曰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这些古诗词和文言文都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通过背诵和理解,学生可以更好地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同时也能够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小学五至六年级小古文

小学五至六年级小古文

九星级第一组我们是山川大地的孩子1、山川之美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具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山川的美丽,自古以来都是人们共同欣赏赞叹的啊!山峰耸入云端,溪流清澈见底。

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清晨薄雾将要消散,猿猴、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置身于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①歇:消散。

②颓:坠落。

③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④欲界:佛家语。

即指人世间。

⑤康乐:南朝宋代诗人谢灵运,封康乐公,山水诗派创始人。

因世袭康乐公,世称康乐。

2、春日寻芳时芳草鲜美,儿童放纸鸢于村外,春花绚烂,妇女戏秋千于杏园,小姊妹或三三五五踏青陌上,寻芳水滨,桃红柳绿,日丽风和,一年节令此为最佳时也。

正值花草鲜艳美丽的时候,孩子们在村外放风筝,妇女们在开满绚丽春花的庭院中荡秋千。

有些小姐妹三五结伴成群到郊外踏青,在水边寻找好看的花草。

随处可欣赏桃红柳绿的美景,并且享受风和日丽的天气。

一年之中,要数春天是最好的时节了。

3、苏堤杂花苏公堤,春时晨光初起,宿(sù,隔夜的)雾未散,杂花生树,飞英蘸(zhàn,落花沾染水面)波,纷披掩映,如列锦铺绣。

览胜者咸(xi án,全,都)谓四时皆宜,而春晓为最。

【译文】杭州西湖苏堤,春天里,晨光刚露,夜的雾尚未散去,,树上繁花盛开,飞落的花瓣溅落在碧波之上,花枝错杂相互掩遮,就像铺满锦绣。

前来欣赏美景的人都说,(这个地方的风景)一年四季都很美,然而,春天的早晨最好。

4、浙江之潮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五年级古文

五年级古文

五年级古文1、五年级古文《古人谈读书》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论语》二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宋]朱熹2、五年级古文《自相矛盾》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3、五年级古文《田忌赛马》孙膑是齐国大将田忌的门客,田忌对他非常赏识。

田忌经常同齐威王及贵族们赛马。

孙膑看了几场比赛后发现,大家的马脚力相差不多,而且都能分成上、中、下三等。

一天,孙膑对田忌说:“将军,我有个办法,保证能让您在赛马时获胜。

”田忌问道:“你是说换几匹更好的马?”孙膑说:“一匹也不用换。

”田忌有些不明白:“那怎么能有赢的把握呢?”孙膑胸有成竹地说:“将军请放心,按照我的主意办,一定能让您赢。

”田忌很信任孙膑,决定全听他的。

于是,他同齐威王及贵族们约好一起赛马。

田忌和齐威王的对阵就要开始了。

比赛双方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观众们也兴致勃勃地猜测着比赛结果。

就在这时,孙膑把田忌请到一边,悄悄地把办法告诉了他。

第一场,田忌先用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齐威王的马遥遥领先。

田忌输了,但他不动声色,一点儿都不着急。

接着,第二场比赛开始了。

田忌用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胜了第二场。

田忌微微一笑。

第三场,田忌用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又胜了一场。

田忌满意地笑了。

比赛结束了。

田忌胜两场输一场,赢了齐威王。

齐威王好奇地问田忌:“你这样安排马的出场顺序,是不是有人给你出谋划策了?”田忌如实相告,并引荐了孙膑。

六年级必备文言文原文及解释

六年级必备文言文原文及解释

六年级必备文言文1、爱莲说宋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子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译文: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

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欢菊花。

自唐朝以来,世人很喜欢牡丹。

我则惟独喜爱莲——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没有(缠绕的)蔓,(也)没有(旁逸的)枝;香气远播,更显得清芬;它笔直地洁净地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

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对于牡丹的爱,那当然是有很多的人了!2、陋室铭唐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译文: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这句话是说,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但因为主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呢?”(见《论语•子罕》篇)南阳,郡名。

诸葛亮的躬耕隐居之地在邓县隆中,属于南阳郡。

诸葛,指诸葛亮,三国时蜀国的丞相,著名的政治家。

西蜀,现在的四川。

子云,指杨雄,西汉文学家。

3、木兰诗《乐府诗集》唧(jī)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zhù)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tiě),可汗(kèhán)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五六年级文言文复习(寓言类)

五六年级文言文复习(寓言类)

文言文专项【原文链接】三年级下册守株待兔①宋人有耕者。

田中有株②。

兔走③触株,折颈而死。

因④释⑤其耒⑥而守株,冀⑦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注释】①本文选自《韩非子·五蠹》。

②株:树桩。

③走:跑。

④因:于是。

⑤释:放下。

⑥耒:古代用来耕田的一种农具。

⑦冀:希望。

【重点笔记】宋()复()释()身()【我来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切磋琢磨】(江西南昌小升初真题)(一)买椟①还珠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②,薰③以桂椒④,缀⑤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

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注释】①椟:盒子。

②为木兰之柜:用木兰香木做的盒子。

③薰,通“熏”,用香料熏。

④桂椒:肉桂和花椒,都是香料。

⑤缀:点缀。

1、“饰以玫瑰”中的“饰”是();“玫瑰”是()。

2、“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的意思是()。

3、读了这个故事,你想对那个郑人说()。

(湖北麻城小升初真题)(二)掩耳盗铃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棰①毁之,钟况然②有声。

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③掩其耳。

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④也!【注释】①棰(chuí):槌子或者棒子。

②况然:拟声词,形容钟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熟练掌握小学课内四篇文言文。

在复习这些文言文时,需注意背诵课文下的字词解释,并开口读文言文,以培养自己的语感,完成“划分节奏”的题目。

《杨氏之子》【原文】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译文】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中的小孩九岁了,很聪明。

孔君平去看望小孩的父亲,父亲不在家,就把孩子叫了出来。

小孩摆出水果招待客人,水果中有杨梅。

孔君平指着杨梅对小孩说:“这是你们家的水果吧。

”小孩应声回答:“我没听说孔雀是您的家禽呀。

”【词句与题目解析】(1)对句子的理解。

①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这句话点明了文章要讲的人物,以及人物的特点。

起到总起全文的作用。

②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从孔君平来拜见孩子的父亲一事看,两家的关系很好,常来常往。

所以当得知孩子的父亲不在时,孔并没有马上离开,而是叫出了这个孩子。

可见,孔与孩子很熟。

③为设果,果有杨梅。

谁为谁设果?联系上下文自然知道,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看起来孩子很有礼貌,很会招待客人。

④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2)对词语的理解氏:姓氏,表示家族的姓。

夫子:旧时对学者或老师的尊称。

设:摆放,摆设。

甚:很。

诣:拜见。

未闻:没有听说过。

示:给……看。

惠:同“慧”,智慧的意思。

乃:就;于是。

曰:说(3)对题目的理解杨氏之子:杨氏:姓杨的;之:助词,相当于“的”;子:儿子,把它连接起来,为:姓杨的儿子。

【课文背景】《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

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的九岁男孩的故事。

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

【拓展】“文言文”是相对于“白话文”而言。

第一个“文”,是书面文章的意思。

“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

“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

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

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

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及用书面语言来表述,是不同的,例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用书而语言进行表述,就是“饭否?”。

“饭否”就是文言文。

我国的古代,所有的文章都是用书面语言写成的。

所以,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

《伯牙绝弦》【原文】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译文】俞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于倾听。

俞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好啊!高峻的样子像泰山!”俞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说:“好啊!浩荡的样子像江河!”俞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说出他心里想的。

钟子期去世后,俞伯牙觉得世界上再也没有比钟子期更了解自己的知音了。

于是,他把自己最心爱的琴弦挑断,把琴摔碎,终生不再弹琴。

【注释】[1]绝:断绝。

[2]鼓:弹。

[3]志在高山:心里想到高山。

[4]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5]峨峨:高。

[6]兮:语气词,相当于“啊”。

[7]洋洋:广大。

【对词语的理解】伯牙绝弦:绝,断绝。

伯牙因为子期死了,就把琴摔碎,再也不弹琴。

比喻知己丧亡后,弃绝某种专长爱好,表示悼念。

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比喻真正了解自己的人。

【课文简说】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

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中华文化在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阐释,莫过于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

“伯牙绝弦”,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它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

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说它是东方文化之瑰宝也当之无愧。

【课文背景】这个故事发生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俞伯牙、钟子期相传为春秋时代人,关于他们二人成为知音的传说《列子》《吕氏春秋》等古书均有记载,也流传于人间。

我国古诗常有提及,如,“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弦绝已无声”“高山流水琴三弄,明月清风酒一樽”“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明代小说家冯梦龙根据这个传说创作了《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收在《警世通言》中。

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高山流水》,为中国十大古曲之一。

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描绘“巍巍兮志在高山”和“洋洋兮志在流水”。

伯牙惊道:“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

”钟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身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高山流水》曾被带上太空,放在一张镀金唱片里。

《学弈》【原文】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译文】弈秋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

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天鹅。

这样,虽然他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

能说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应该说:不是这样的。

【注释】弈:下棋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弈秋: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

通国:全国。

之:的。

善:善于,擅长。

使:让。

诲:教导。

其:其中。

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

虽:虽然。

之:指弈秋的教导。

鸿鹄:天鹅。

援:引,拉。

缴:本课指带有丝绳的箭。

(读音:zhuó)。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之:他,指前一个人。

俱:一起。

弗若:不如。

矣:了。

为:谓,说。

与:吗。

曰:说。

非:不是。

其:他,指后一个人。

然:这样。

【来源】《学弈》选自《孟子·告子》。

孟子(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邹国人。

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

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

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

全书分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等七篇。

这段古文共有4句,有三层意思。

第一句是一层意思,指出弈秋这个人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

这句话为下文做了铺垫,因为“名师出高徒”,他的学生肯定都是高手,而且定是高手如云。

第二层(第二、三句)却出现了一种不和谐的现象:弈秋教的两个学生,其中一个专心致志,把弈秋所教的话完全记在心里;另一个虽然在听,心里却在想着也许就有天鹅飞来,想着要拿起弓和带丝绳的箭去把它射下来。

结果虽然一同学习,后一个比前一个却是远远比不上了。

第三层(最后两句)是自问自答:是不是后一个比不上前一个聪明呢?我可以说:完全不是。

联系第二层可知,后一个只因为他不肯专心致志地学习才落后的啊!只有四句话,却层次分明地讲明白了不专心致志便学不好本领的道理,告诉我们,只有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成就。

文言文的简洁精炼由此可见一斑。

《两小儿辩日》【原文】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yú),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cāng)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shú)为汝(rǔ)多知(此处念“智”)乎?”【译文】孔子到东方游学,途中遇见两个小孩儿在争辩,便问他们争辩的原因。

有一个小孩儿说:“我认为太阳刚升起来时离人近,而到中午时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儿则认为太阳刚升起时离人远,而到中午时离人近。

有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升起时大得像一个车盖,到了中午时小得像一个盘盂,这不是远小近大的道理吗?”另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来时清凉而略带寒意,到了中午时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热,这不是近热远凉的道理吗?”孔子听了不能判定他们谁对谁错。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识渊博呢?”【词语解释】(1)游:游学,游历。

(2)辩斗:辩论,争论。

(3)故:原因,缘故。

(4)以:以为,认为。

(5)去:离。

(6)日中:中午。

(7)车盖:古时车上的篷盖,像雨伞一样,呈圆形。

(8)及:到了。

(9)则:就。

(10)盘盂:过去吃饭的碗,盘子。

盘:圆的盘子,盂:一种装酒食的敞口器具。

(11)为:是。

(12)沧沧凉凉:清凉而略带寒意。

(13)探汤:把手伸到热水里去。

意思是天气很热。

(14)决:裁决,判断。

(15)孰:谁,哪个。

(16)汝:你。

【辩日启示】宇宙无限大,知识无限多,学无止境。

即使是博学多闻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

我们要不断学习。

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不要强不知以为知”。

认识事物从不同角度出发考虑,会有不一样的结果。

多听听身边孩子们的声音,也许能有所长进。

知识是不分年龄,不分界限的。

我们在平常阐明自己道理时也该像两小儿一样有根有据,用道理说明问题。

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人生有限,知识无涯。

从不同的角度会得出不同的看法,而要克服片面性就必须深化认识,进行辩证思维。

【中心思想】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二、要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明白了学无止境的道理。

三、片面地看待问题,是得不出结论的,也告诉我们要用全面的眼光来看待事物。

【科学解释】原因根据不同感觉来说明地面距离太阳的远近,并不正确。

《两小儿辩日》里的一个小孩说因为早晨太阳冷,中午的热所以早上远中午近;另外一个说早上的太阳大,中午小,所以早上的近中午的远;而且事实的观察的确如此,那么如何解释?到底又是怎么回事?初升的太阳看上去比中午的大,是因为早晨阳光进入大气层折射角比较大,我们看到的是被放大了的太阳的像,看上去比中午的太阳大很多。

[原文:看起来早晨的太阳比中午时大些是因为眼睛的错觉。

我们看白色图形比看同样大小的黑色图形要大些。

这在物理学上叫“光渗作用”。

当太阳初升时,四周天空是暗沉沉的,因而太阳显得明亮,而在中午时,四周天空都很明亮,相对之下,太阳与背衬的亮度差没有那样悬殊,这也是使我们看起来太阳在早晨比中午时大些的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