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①必修1.4《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PPT课件

合集下载

人教版必修一1.4《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课件 (共41张PPT)

人教版必修一1.4《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课件 (共41张PPT)

三、中国古代文明繁荣的转型—明 清。是中国古代文明走向衰落并逐渐向 近代文明转型的时期。
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制空前加强,反映了封建制度正在走向衰 落。
高考解读
考纲要求 考情分析
复习重点
1.了解明朝内阁、清 2017·全国卷Ⅱ,27 朝 军 机 处 设 置 等 史 2016·全国卷Ⅰ,27 明清时期的 重点 是 实。 2014·全国卷Ⅱ,27 君主专制制度加强的 2 .认识君主专制制 度的加强对中国社 会发展的影响 2013·全国Ⅱ,41 表现及对社会发展的
(2017·全国卷Ⅱ)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 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 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史实概念]
清代密折制度
密折制度始于康熙晚年,完备于雍正时期。清
人教版必修一
第四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中国各阶段转型时期的政治表现
一、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先秦、秦汉。 先秦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时期;秦汉对整个中国古代 文明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从分封制、宗法制逐渐发展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度。一方面,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另一方面, 官僚体制逐渐代替了贵族体制,专制皇权逐渐形成。 二、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南北朝、 隋唐、宋元。是中国古代文明继续发展并逐渐走向成 熟的历史时期。 中央集权制度在魏晋南北朝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隋唐形成了三省六部制、科举制,标志着中国古代政 治制度的成熟,宋元中央集权制进一步完善。
构成冤狱。文字狱强化集权统治,严重禁锢
了思想,堵塞了言路,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课件 (共14张PPT)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课件 (共14张PPT)


设 计
秦朝。
上下退
推进新课
宰相制度的废除
从秦朝开始的这种君主丞相制度是国家政权的组织 形式,其特征是在一个至皇高帝无上的皇帝之下,同时存在 总 一个“常丞天子,助理万机”(《汉书•百官表》)的 结 丞明相太或祖者又相是国如。何皇做帝的通呢过?丞丞相相治理国家,丞相既对皇帝 归 负责,协助皇帝处理国家大事,又是百官之长,所谓居 纳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是,另一方面,丞相的存在, 客观上起吏着制约户君主的礼作用,兵故使皇刑帝时时工忌惮。隋唐 三省六部制的形成与完善,就是皇权对相权的分离、削 弱的初步成功。
内阁、议政王大 臣会议、南书房
军机处 皇帝专制

上下退
当堂达标
1. “洪武皇帝……希望牢牢将权力抓在自己手中,并试图 独自处理国家大事。但是这样的工作负担被证明是无法承担 的,他于是召集一些忠诚的中级官员组成了一个特别的政府 部门……”材料中“中级官员”的主要职能是( A ) A.协理奏章 B.参与决策 C.执行政令 D.监察百官
上下退
当堂达标
2.雍正皇帝说:“愿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 这反映了清政府时期( C ) A.雍正皇帝重视人才 B.雍正不愿大权独揽 C.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D.君主同情广大人民
上下退
当堂达标
3.中国古代专制皇权不断加强,中枢权力体系也发生了相 应的变化,下列表述符合史实的是( C ) A.汉武帝时建立“中朝”决策机构,废除了三公九卿制 B.宋朝时设枢密院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军事权和司法 权 C.元朝时设枢密院和宣政院,分别管理军事和宗教事务 D.明太祖时废除丞相,设立内阁参与军国大事的决策
上下退
推进新课
宰相制度的废除
皇帝 吏户礼 兵 刑工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课件(共24张PPT)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课件(共24张PPT)
积极 消极
积极影响
封建社会前期
政治上:1、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统一; 2、促进民族融合和中华民族的形成。 经济上: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 文化上:有利于封建文化的发展繁荣。 消极影响
封建社会后期
1、造成皇帝个人专断,不利于社会民主自由发展; 2、造成官僚机构膨胀,贪污腐败之风盛行; 3、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初步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皇权日益强化
废除宰相制度
设内阁
a.创立原因
“人主以一人御天下,不可无辅臣”
b.内阁的形成和发展
明太祖 明成祖 明宣宗 设殿阁大学士 正式设立内阁 授予内阁票拟权 侍从顾问 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 对奏章拟出处理意见
明神宗
内阁首辅权力膨胀
“部权尽归内阁”
明 内 阁 政 治 地 位 演 变 图
Y(政治地位上升情况) “部权尽归内阁” 参与 机密 事务 决策
联系明清辅政机构及其职责的演变来思考
军机处中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其作 用只是上传下达的“传声筒”。军政大权完全 集中于皇帝手中。
三、明清君主专制加强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直接影响
a.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性和随意性,难 免出现失误
b. 造成官僚机构膨胀,导致官僚主义、贪污 腐化之风盛行
2、深远影响 中国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封建社会晚期 西方 君主立宪、民主共和 开始步入资本主义社会
行政
监察
布政司
按察司
都指挥司
三司
地方权力集 中到中央
废宰相
公元1380年,朱元璋借“胡惟庸案”的 机会,规定以后不许再立丞相。
想一想
联系宰相的职责与其在历史上的作用, 分析明朝时期宰相制度被废除的原因。
秦朝 职责:辅佐皇帝,决策机要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1.4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课件PPT(共23张)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1.4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课件PPT(共23张)

同时期东西方的对比
(1)西方
•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建立
•工业化进程起步
(2)中国
•君主专制强化 •自然经济占主导
进步 落后
结论:绝对君主专制违背了世界发展 潮流,极大地妨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中国的发展 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
明:废除宰相制度、设立内阁
明清(顶峰) 清:设南书房、设立军机处
雍正
八旗旗主
“共治国事 ”
议政王大臣 会议
内阁、六部
议政王大 臣会议
内阁、六部
设军机处
跪受笔录 承旨遵办
皇权受限
南书房 君主专制 顶峰
集权于帝
军机处的设置(雍正帝)
①直接原因: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防止泄露军事机密; ②根本目的:加强皇权;
③军机大臣职能: 辅助皇帝处理政务,跪受笔录,传达圣旨。
④特点: 简(机构简单)精(人员精干)速(办事效率高)密(地 处内廷) ⑤作用:
所忽视,这就是在中国所
实行的中央集权制度.此
制度的创行和存在,发展,
完善,是中国古代政治文
明的标志;也应当说,是世 材料二:从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
界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标 志之一.—著名历史学家张传玺
国开始,到1840年鸦片战争为止, 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 的历史。 在此期间,统一是中国历
提高了行政效率,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的标志
军机处和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区别?
• 军机处没有议政王大臣会议那样的决定权。 军机处实际上只是皇帝的一个亲信秘书班子, 军国大事全凭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能惟命 是从,负责往下传达,连建议的权力也没有。
• 这样从中央各部到地方军政首脑,实际上都 直接听从皇帝的指挥。至此,不仅内阁形同 虚设,议政王大臣会议也名存实亡,皇权得 以大大加强。这标志着我国的封建君主专制 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

人教版必修一第四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共18张PPT)

人教版必修一第四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共18张PPT)

皇太极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康熙时期
军机处的设立
康熙皇帝亲政后,从翰林院 学士中选拔亲近大臣到南书 房值班,实际上是借陪读之 名参与军国机要事务,重大 政务也不再由议政王大臣会 议商讨。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雍正时期
军机处的设立
军机处是辅助皇 帝处理政务的最 重要中枢机构, 军政大事完全由 皇帝裁决,军机 大臣按皇帝旨意 拟写成文,经皇 帝审阅同意后传 达给中央各部和 地方机构去执行。
实质:君主专制的强化
皇太极
康熙
议政王大臣会议 南书房
雍正
乾隆
军机处 撤销议政王大臣会议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总结-专制皇权与相权的博弈
秦西 隋 北 元 明 清 朝汉 唐 宋 朝 朝 朝
皇帝 皇帝 皇帝 皇帝 皇帝 皇帝 皇帝
三公九 中 三 两 中 废宰 军 卿三权 朝 省 府 书 相设 机 分立相 外 六 三 一 内阁 处 互牵制 朝 部 司 省
这些奏折3吧!这叫“票拟”,懂不?!
(身边太监:哈哈,没我们什么事儿!) 明英宗:老祖宗的话我都不想听! 明神宗:内阁首辅干活去!(张居正他居然不听我的!)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内阁的出现
宰相制与内阁制比较
宰相制
内阁制
相同
职责都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权力来源 不 同 职权
宰相制度赋予 皇帝个人信任
决策权
②内阁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的大 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 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内阁的出现
大家来找茬:你知道他们错在哪儿吗?
后现代“舞台剧”《明朝的“大爷们”》人物:明太祖、明成祖、明宣宗、明英宗、明神宗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课件 (15张PPT)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课件 (15张PPT)


专制中央
中 央 集
特点 集权制度 不断发展
中央严格控制 地方

制 度
积极方面
影响
消极方面
课堂练习
1.光绪《大清会典》载:“谕军机大臣行者,既述,则封寄焉。凡有旨存记者, 皆书于册而藏之,届时则提奏。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材料 说明军机处
A.地处内廷,专管军务
B.参与政务,秉旨办事
C.设有官衙,机构完备
• A.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
B.明朝废除丞相制度
• C.清朝设置军机处
D.元朝建立行省制度
• 4.明朝《东林列传》中记载:明太祖“一宗朱子之学, 令学者非五经、孔孟之书不读。”这段材料表明
• A.儒学始终受到统治者的推崇
• B.理学出现了严重的宗派之争
• C.明朝统治者推崇儒学,加强思想控制
• D.当时统治者注重民众的家庭教化
废行省,设“三司”
中央
布政司 按察司 都指挥司
(行政) (监察) (军政)
三司
地方权力集 中到中央
二、内阁的出现
1.创立原因 “人主以一人御天下,不可无辅臣。” 2.内阁的形成和发展
3.内阁的性质及作用
议一议
明朝的内阁首辅就是 变相重设的宰相吗?
内阁首辅不同于宰相,不能对皇权 起到制约作用。
二、内阁的出现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据史料记载,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
的八天内,内外诸司送到皇宫的奏章共1160件。这些奏章 有讲一件事的,也有讲两三件事的,共计有3291件事,皇 帝平均一天要处理411件事。
——《中国古代史资料选辑》
(1)大量奏章送达皇宫,是因为朱元璋对“内外诸司” (中央、地方行政部门)作了哪些改革?

人教版历史必修1: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ppt课件(41页)

人教版历史必修1: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ppt课件(41页)
第一单元 第四课
成才之路 · 高中新课程 · 学习指导 · 人教版 · 历史 · 必修1
2.内阁的出现
(1)原因:全国重大政务都由明太祖决断,深感力不从心。 (2)过程 殿阁大学士 作为侍从顾问,但其很少能参 ①明太祖设______________ 决政事。
②明成祖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开始参与机密事务
钱宰被征入朝编纂《孟子节文》,散朝回家后,吟诗道: “四鼓咚咚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 人间饭熟时。”第二天上朝,朱元璋问他:“昨日的诗作得 好。不过我并没有‘嫌’迟啊,改作‘忧’字如何?”钱宰吓 得连忙磕头请罪。这则小故事从侧面反映了明清时期封建君主 专制的强大。
第一单元 第四课
的决策,“_______ 内阁 ”出现。 票拟 权,主持阁 ③后来,内阁地位提高,大学士有了________ 务的首辅更是权压众臣。
第一单元
第四课
成才之路 · 高中新课程 · 学习指导 · 人教版 · 历史 · 必修1
(3)实质: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 内侍机构 。 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___________ (4)影响: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 走出误区:明朝的内阁首辅并不是宰相。内阁是皇帝为加
成才之路 · 历史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人教版 ·必修1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成才之路 · 高中新课程 · 学习指导 · 人教版 · 历史 · 必修1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成才之路 · 高中新课程 · 学习指导 · 人教版 · 历史 · 必修1
第一单元
第四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第一单元
成才之路 · 高中新课程 · 学习指导 · 人教版 · 历史 · 必修1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课件(共19张PPT)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课件(共19张PPT)
下列有关历代宰相制度的演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汉武帝为消弱相权,任用亲信,在内廷办公形成中朝 B唐代设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三省长官都是宰相 C宋代设置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了宰相的权力 D明太祖废丞相职位,以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决策机构
3、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
A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 B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 C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 D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 4、下列有关我国古代集权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左上图:隆宗门内军机处 右上图:军机处内景 左图:军机处的位置
• 军机处没有议政王大臣会议那样的决定权。军机处实际上只是 皇帝的一个亲信秘书班子,军国大事全凭皇帝裁决,军机大臣 只能惟命是从,负责往下传达,连建议的权力也没有。
• 这样从中央各部到地方军政首脑,实际上都直接听从皇帝的指 挥。至此,不仅内阁形同虚设,议政王大臣会议也名存实亡, 皇权得以大大加强。
二、内阁
明太祖: 殿阁大学士(侍从顾问)-------奠定基础 明成祖: 文渊阁大学权)-----发展 明神宗: 内阁首辅(消弱六部权力)---全盛
课堂讨论
内阁首辅 ?= 宰相 明代的内阁制=前?代的宰相

职责都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制度、职 位
A秦朝的郡县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 B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主要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C元朝的行省制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D明朝的内阁不是中央一级正式行政机构
5、在我国古代,秦朝设立丞相,明朝废除丞相,对这种现象 的评析正确的是:
A都是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B都是国家统一的需要 C都是因为相权威胁皇权 D都体现了权力的互相制衡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课标: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 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南书房 为了适应统一事业的完成和君主集权政治的 需要,康熙帝亲政后,在宫内设南书房,挑选翰 林院学士入值。当值的翰林院学士陈陪同皇帝读 书写字外,也参与机密,替皇帝草拟谕旨,实际 上成为皇帝的机要秘书班子。从此,内阁、议政 王大臣会议权力削弱。康熙帝把中枢权力一分为 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南书房。三者互相 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手中。
议一议
阅读第17页的“学思之窗”,思考:你 是否同意这位学者的观点?请你谈谈宰相制 度的废除,究竟有何利弊?
中央
布政司
按察司
都指挥司
(行政) (监察)
三司
(军政)
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
◎ 内阁的出现
宰相制度废除后,由于行政量巨大,事务繁 忙,各种奏章批阅,施政方略的出台,大事小事 的处理皆需皇帝裁决。皇帝不但精力不够,才能 和经验也难以胜任。为此,明洪武十五年,又设 殿阁大学士,备皇帝顾问,“传旨当笔”,充当 秘书。明成祖以后,职权越来越大,不但“参与 机务”,而且成为国家中枢机构,形成内阁制度。
明 成 祖 朱 棣
文渊阁:位于故宫文华殿北面,明成祖朱棣 正式在此设立内阁,使殿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 大事的商讨。清朝乾隆以后,文渊阁成为皇家重 要藏书地。
张居正(公元 1525-1582 ) , 字 叔 大,号太岳,明江陵人; 明穆宗时入内阁,神 宗时为内阁首辅。他 在任期间,厉行改革, 是著名的政治家。
问题探究
君主专制制度在中国古代历史的后期 (封建社会后期),产生了怎样严重的影 响?
①皇帝个人专权,政治十分腐败; ②思想专制,严重妨碍了文化的进步与发展; ③造成官僚机构膨胀,财政开支庞大,官场黑暗; ④阻碍了资本主义早期萌芽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清代皇帝 的批红
——康熙御笔
皇太极
设立南书房 三足 鼎立 议政王 大臣会 议 内阁
前情回顾:丞相的设立起源于何时?有何职权? 丞相的设立始于秦朝。 从秦朝开始的这种君主丞相制度是国家政权的 组织形式,其特征是在一个至高无上的皇帝之下, 同时存在一个“常丞天子,助理万机”(《汉书•百 官表》)的丞相或者相国。皇帝通过丞相治理国家, 丞相既对皇帝负责,协助皇帝处理国家大事,又是 百官之长,所谓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是,另 一方面,丞相的存在,客观上起着制约君主的作用, 故使皇帝时时忌惮。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形成与完善, 就是皇权对相权分离、削弱的初步成功。
明清君主专制 的加强
一、新课导入
从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到1840年鸦片战争前 夕为我国明清时期,共跨历史470多年,这是我国 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封建统治时期,也是我国封建制 度由盛转衰的一个历史时期。那我国封建制度由盛 转衰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呢?
导致中国我国封建制度由盛转衰的最重要的因 素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汉 清:不断发展完备 围绕矛盾: 皇权与相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
结果:中央集权与皇权占了上风,皇 帝越来越成为国家中枢权力体系的核 心,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
历史回顾
夏商周: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 皇帝制度 秦朝:创立专制主义中央 三公九卿 集权制度 郡县制 中央:内、外朝制 两汉: 地方:郡、国制 隋唐: 中央:三省六部 地方:隋:州县;唐:道、州县 中央:二府三司三衙 宋: 地方:路、州县 元: 中央:一省二院 地方:省、路、府、州、县 明: 废除宰相制度、设立内阁 清: 设南书房、设立军机处
a.设置目的、时间、地点、人选
b.职能
跪受笔录,承旨传达
人员简单
军机处 的设立
c.特点:简、速、密
办事效率高 地处内廷
d.影响: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宏观掌控
秦朝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度的形成
从汉到元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度的发展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度达到顶峰
课堂小结
封建 专制 主义 中央 集权 制度 演变 秦 朝:建立
明朝内阁大堂旧址
1、创立原因 “人主以一人御天下,不可无辅臣”
2、内阁的形成和发展 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侍从顾问 明成祖:正式设立内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 明宣宗:授予内阁票拟权,对奏章拟出处理意见 明神宗:内阁首辅权力扩大,“部权尽归内阁”
3、 内阁的性质及作用 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是君主专制强化的 产物,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
明 太 祖 朱 元 璋
◎ 宰相制度的废除
1.宰相制度妨碍皇权集中(背景)
明朝建立初期,社会矛盾复杂,政局动荡不安。 面对严峻形势,明太祖不断总结经验,寻找巩固封 建统治的办法。明太祖认为,元灭亡的原因之一, 是“人君不能躬览庶政”,君主不够专制,导致 “主荒臣专,威福下移,由是法度不行,人心涣散, 遂至天下大乱”。为此,明太祖对国家机构进行了 改革,加强君主专制。
C
3.明朝中期以后的内阁首辅 A.是最高级的官员 B.已经形同虚设 C.完全拥有了宰相的职权 D. 统领六部长官
4.康熙帝强化皇权的主要措施是 A.设议政王大臣会议 B.设南书房 C.设军机处 D.设内阁首辅
A
B
5.对军机处这一政治机构的理解正确的是 A.相当于唐代三省合一的机构 B.替代了宰相的职能 C.主要职能是监督各级大臣 D.是皇帝的机要秘书集团
扩大皇权
康熙帝
雍正帝
隆宗门内军机处外景
军机处内景
军机处和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区别? (1)军机处没有议政王大臣会议那样的决定 权。军机处实际上只是皇帝的一个亲信秘书班子 而已,军国大事全凭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能惟 命是从,负责往下传达,连建议的权力也没有。
(2)这样从中央各部到地方军政首脑,实际 上都直接听从皇帝的指挥。至此,不仅内阁形同 虚设,议政王大臣会议也名存实亡,皇权得以大 大加强。这标志着我国的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 集权制度达到顶峰。
胡惟庸案大捕杀
胡惟庸(?—1380),安徽定远人。1355年投奔 朱元璋。1370年升至中书省参知政事。后任丞相七年。 朱元璋感到胡惟庸是极大威胁,以“擅权枉法”罪把 他逮捕,并将其处死,牵连致死者达3万余人,史称 “胡狱”。 胡惟庸被杀后,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使 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皇权极大加强。
殿阁大学士
殿阁大学士是明太祖朱元 璋时设立的。开始时只是五品 官,侍立皇帝左右,以备顾问。 明成祖即位后,殿阁大学士开 始参预决策,起草诏令,批答 奏章,成为实际上的宰相。画 面上的殿阁大学士像是洪武十 六年文华殿大学士的形象。大 学士头戴乌纱帽,脚穿皂靴, 手执笏,毕恭毕敬地侍奉在皇 帝面前。
明内阁政治地位演变图
(2006全国卷三)明朝建立后,为加强中 央集权,在地方实行三司分权。“三司”指 的是: ①布政司 ②按察司 ③奴儿干都司 ④都指挥司 A.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巩固练习
1.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写道:“有明之无 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这里的“高皇帝” 是指 A.元世祖 B.明太祖 B C.明神宗 D.明成祖 2.明初,明太祖设置“三司”取代了 A.丞相的职权 B.内阁的职权 C.中书省的职权 D.行中书省的职权
3.军机处
军机处原名军需房,最初是为了筹划西北军事而 设(始于1726年,1729年正式改为军机处)。军机大臣 由皇帝选派“亲臣、重臣”担任。 军机处虽然逐渐发展成为处理全国军政大事的常 设核心机构,“承旨、出政皆在于此”,但它并没有 议政王大臣会议那样的决定权。军国大事全凭皇帝裁 决。这样,地方军政首脑实际上也直接听从皇帝指挥。 军机处的设立,取代了南书房,使内阁职权进一 步缩小,更使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到乾隆时, 议政王大臣会议撤销。国家一切政务,均由皇帝一人 独断朝纲。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 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
2.废除宰相制度 (1)在地方:废行中书省,实行三司分权, 相互牵制。 (2)在中央,废丞相制,职权分给六部,隶 属皇帝。 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借有人告 发中书省丞相胡惟庸有不法行为,一方面他将胡 惟庸以擅权枉法的罪名抄家灭族,另一方面,宣 布撤销中书省,废除宰相,将六部升格,由其亲 自掌管,国家政事由皇帝一人决断,并且下令今 后不许任何人再提设宰相一事。
D
6.“内阁”是中西方共有的政治概念。中国明 朝的内阁与西方国家内阁的最大不同是 A.掌握着最高的决策权 D B.是最高的行政机构 C.行使立法和司法大权 D. 是皇权专制的产物
内阁首辅=宰相
宰相 性质 职权 一级行政机构 行政、决策
内阁 内侍机构 侍从、咨询
任职方式
对皇权影响
选拔任命
制约皇权
直接由皇帝决定
强化君主专制
内阁首辅不同于宰相,不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 军机处的设立
1.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内阁 清初,中央机构大体采用明朝制度,设内阁, 置六部。但最高的决策和中枢机构是议政王大臣会 议和内阁,前者的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它 全部由满洲贵族和八旗首脑组成,汉人不得参与。 1658年顺治帝将内三院(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 弘文院)改为内阁,负责起草、传达诏令,代批拟 旨等。内阁的最高长官是大学士,地位很高但没有 实权,实际上只相当于皇帝的私人秘书。仅仅是名 义上的决策机关,屈尊于“国议”之下。
资料回放
“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自秦始置丞相,不 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 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五军都 督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 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 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 ” ──《明太祖实录》
Y(政治地位上升情况)
“部权尽归内阁” 参与 机密 事务 决策
票 拟 权
侍 从 顾 问

X(时期)
O
明太祖
明成祖
明宣宗
明神宗
课堂设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