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舒婷《致橡树》中的新时代女性意识
《致橡树》新颖解读

性别平等
舒婷在《致橡树》中表达了女性追求独立自 主、与男性平等的爱情观念。这种观念在当 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在性别平权 运动日益高涨的背景下,这首诗为女性争取 平等权利提供了有力的精神支持。
反对刻板印象
诗中女性不愿成为男性的附属品,不愿被视 为“凌霄花”或“痴情的鸟儿”,这表明舒 婷反对将女性固定在传统刻板印象中的思维 模式,鼓励女性追求自我实现和独立。
人格尊严
强调个体尊严
舒婷在诗中强调了每个人的人格尊严和自我 价值,不论性别、身份和地位。她呼吁人们 摆脱传统的束缚,追求自由、平等和真正的 爱情,这种思想对于现代人追求个性解放和 自我实现具有启示意义。
反对物化
诗中女性不愿成为男性的“泉源”、“日光 ”或“春雨”,这意味着舒婷反对将人视为 满足他人需求的物品或附属品,强调每个人
共同成长
爱情不仅是情感的交流,更是心 灵的契合。诗中强调了双方在爱 情中共同成长、共同进步的重要 性。
包容与理解
爱情中难免会有矛盾和分歧,但 双方应该学会包容和理解,通过 沟通解决问题,而不是彼此疏远 。
女性独立
自我价值的追求
诗中的女性形象不再依附于男性 ,而是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展 现了女性的独立精神和自主意识
《致橡树》新颖解读
汇报人: 2024-01-09
目录
• 诗歌背景 • 主题分析 • 艺术特色 • 社会影响 • 现代意义 • 个人感悟
01
诗歌背景
创作背景
爱情观的反思
诗人通过创作《致橡树》,反思 了传统的爱情观,强调了平等、 尊重和相互独立的重要性。
社会背景的影响
当时的社会环境对女性的地位和 权利存在一定程度的忽视和限制 ,诗人借助诗歌表达了对这一现 象的不满和反思。
浅析舒婷《致橡树》的爱情底蕴

025文艺评论谢 娟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朦胧诗”以它的奇异光芒闪烁诗坛。
曾在农村插队落户,又返城当过工人的舒婷,就是一位朦胧诗人。
舒婷是一位内向的情感诗人。
同样表现一代青年人从迷惘、失落到觉醒的情感过程,舒婷的诗不像北岛那样富有理性的批判力度和强烈的思辨色彩,而是充分发挥了女性诗人所特有的曲折幽默的心理和细腻委婉的情感长处,以体贴入微、感同身受的人生体验,传达出对自身,对人类的挚爱和关怀。
所以,其诗被人们誉为“女性心灵世界的歌”。
她的诗有追求理想的表白,如《船》;有对女性的体察、同情,如《惠安女子》;有对伟大祖国深情挚爱的抒发,如《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也有对理想爱情的赞歌、宣言,如《致橡树》等。
舒婷的爱情诗可谓极富魅力。
语言清丽晓畅,读后让人回味无穷,恰似石子投河,荡起阵阵涟漪,让你心中久久不能平静。
翟大炳先生说:“舒婷的爱情诗以何其芳为中介受着李商隐和何其芳两个人的影响,有着‘东方式’的含蓄隽永特点。
”(《说舒婷爱情诗的“密码”》翟大炳)。
但我却认为,舒婷的诗更有翟大炳先生没有说到的一种女性“柔”中所蕴含的“刚”的美——这也是《致橡树》的真正的爱情底蕴、最高境界。
《致橡树》共分三节。
第一节,从“我如果爱你”至“甚至春雨”。
从诗开始,诗人没有沿袭“客观叙述式”的老路子,而是大胆采用了“自我抒情式”。
她以非常尖锐的语言首先将批判的矛头指向历来为封建传统思想称道的女性爱情观中的误区:纯粹的依赖性、女性单方面无私的奉献和牺牲精神。
“我如果爱你/绝不学攀缘的凌霄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一个“绝”字,是女性对根深蒂固的世俗女子爱情观斩钉截铁的否定和彻底批判,亦是重塑新的恋爱观、人生观的一种良好开始。
而这个“绝”字,在经历了几千年的风云变幻之后,终于从女诗人的笔下脱颖而出,又该需要多少的力量和勇气。
而后的“也不止”几句,在辩证把握“女性”对“男性”的奉献尺度的同时,也很好展现出了当代女性的智慧美和人格力量。
舒婷《致橡树》诗歌鉴赏与意象分析

舒婷《致橡树》诗歌鉴赏0致橡树舒婷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
正文:《致橡树》是一首绝美的爱情诗,其作者舒婷是中国当代杰出的女诗人,她宣扬的且被人接受的对旧伦理、旧观点、旧婚姻的彻底否定也的确激励过整整一代人。
它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之一。
作为新时期文学的代表作,《致橡树》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
《致橡树》,是一首优美而深沉的爱情诗。
诗人别具一格地选择了“木棉”与“橡树”两个中心意象,让主人公化作一株木棉,以橡树为对象,采用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坦诚、开朗地倾诉了自己爱情的热烈、诚挚和坚贞,表达了爱的理想和信念。
“橡树”的形象象征着刚硬的男性之美,而有着“红硕的花朵”的木棉显然体现着具有新的审美气质的女性人格,她脱弃了旧式女性纤柔、抚媚的秉性,而充溢着丰盈、刚健的生命气息,这正与诗人所歌咏的女性独立自重的人格理想互为表里。
全诗感情色彩强烈,又具有清醒的理性思考,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内涵,耐人咀嚼,令人回味。
将细腻委婉而又深沉刚劲的感情蕴在新颖生动的意象之中。
它所表达的爱,不仅是纯真的、炙热的、而且是高尚的,伟大的。
它象一支古老而又清新的歌曲,拨动着人们的心弦。
诗篇一开始就用了两个假设和六个否定性比喻,表达出了自己的爱情观:“我如果爱你——/绝不象攀缘的冰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象源泉,/终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象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从《致橡树》看女性的觉醒

从《致橡树》看女性的觉醒作者:李婉芬来源:《西江文艺·上半月》2015年第03期【摘要】舒婷以独特的女性视角和女性体验,用诗歌这一充满艺术魅力的形式传达内心的真实情感,追求独立、关爱他人、呼唤自由。
在本文中将通过阐释她的诗歌《致橡树》中对传统理想女性观的向往来看女性的觉醒,所传达出来的女性关怀对当下的女性主义之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舒婷;诗歌;《致橡树》;女性觉醒爱情,一直以来都被无数文人雅士反复吟唱,用他们心中最美的语言表达对爱情永恒的深切的情感,是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课题,也是古今中外诗歌描写最为广泛的题材。
而舒婷,作为朦胧诗人的杰出代表,又是以一种怎样独到的方式来描写她心目中神圣的爱情呢?《致橡树》向人们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爱情标准。
诗中所塑造的爱情形象,鲜明而又生动地昭示了一种独立、平等、互相依存又互相扶持、理解对方的存在意义又珍视自身生存价值所在的爱情观。
这首诗中,作者提出了一组很鲜明的形象:橡树和木棉。
众所周知,橡树是一种木质紧实而高大的用材树,而木棉树又叫英雄树,形象亦高大挺拔,是花树中最高大的一种。
由此可以看出诗人的艺术创造之意义所在:橡树代表男性的阳刚之美,而木棉则贴切地代表了女性的自强自立以及与男性的平等要求。
诗人通过拟物化的艺术手法,用木棉树的内心独白,热情而坦诚地歌唱自己的人格理想以及要求比肩而立、各自独立又深情相对的爱情观。
这首诗一诞生,橡树和木棉,就成为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
这组形象的树立,与传统的青藤缠树大相径庭,同时也超越了牺牲自我而偏向给予的互爱原则,而是深刻地体现出富有现代人文气息的性爱品格:真诚、独立与平等的相爱。
这样一种情爱观,是极其富有思想含量与艺术魅力的,因此在诗学史上显得无比厚重而有力量。
的确如此,舒婷的《致橡树》一诞生,就被普遍认为是新时期诗歌中女性觉醒的一个标志,也是一篇关于“伟大的爱情”的宣言。
我认为,它的女性意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女性是独立而非依附的,二是女性的意愿应当而且必须得到倾听,进而获得尊重。
试析《致橡树》中舒婷的爱情观

试析《致橡树》中舒婷的爱情观作者:尹丽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9年第11期尹丽[江苏商贸职业学院,江苏南通226011]摘要:在中国新时期文学的诗坛中,舒婷是最为杰出的一位女诗人。
《致橡树》是舒婷极具影响力的一首爱情宣言诗。
她传递出平等独立、互相尊重;志同道合,互相理解;同甘共苦,互相扶持;精神守望,互相交融的爱情观,对现代女性的独立自主意识及爱情观树立有着深远的影响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舒婷爱情观影响舒婷,别名龚佩瑜,是20 世纪70 年代末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致橡树》是舒婷最具代表性的成名作,在中国新时期诗坛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舒婷借木棉树对橡树的告白,站在女性视角,传递出新时代女性人格独立、两性平等、坚贞爱情的宣言。
即使是四十年后,时代变迁,这样的爱情观及女性独立意识依然对现当代女性爱情有着深刻的影响。
一、《致橡树》产生的背景在20 世纪70 年代末至80 年代期间,新时期文学迎来了思想大解放和艺术民主的思潮,这给文学创作提供了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
而妇女解放运动使女性社会地位提高,大胆追求男女平等。
一大批女性作家创作女性文学,凸显女性独立意识的觉醒,成为新时期文学一道亮丽的风景。
其中,舒婷的女性诗歌更是以鲜明的女性意识来重构对女性生活及命运的思考。
爱情是文学创作中亘古不变的一个主题,女性文学中更是如此。
舒婷的女性诗歌中否定传统的爱情观,唱响新时期女性独立人格的宣言。
《致橡树》就是这样一篇在开放的社会文化环境下,女性独立意识觉醒的产物。
舒婷曾在《真水无香》一书中回忆了《致橡树》的创作背景。
舒婷早期的诗歌创作曾受益于归侨老诗人蔡其矫的帮助。
在1975 年的一个晚上,与蔡老散步途中,蔡老向舒婷讲述了他一辈子遇到的女孩,总是不能十全十美,不是不漂亮就是没有才气,要么性格凶悍。
而在舒婷听来,觉得蔡老太过于大男子主义,没有男女的平等。
于是,舒婷在当天晚上就写下了一首诗《橡树》,后改为《致橡树》,用拟物化的手法,借木棉树对橡树的情感表白,热情歌唱平等独立、坚贞质朴的爱情。
《致橡树》的爱情观

《致橡树》的爱情观舒婷的《致橡树》一直以来被认为是一首标志女性意识觉醒的诗,是一首宣言伟大爱情的诗。
我认为,说它是一首伟大爱情的宣言诗还可以,但若说是女性意识觉醒的诗,未免太牵强附会。
所谓女性意识,就是指女性对自身作为人,尤其是女人的价值的体验和醒悟,对于男权社会,其表现为拒绝接受男性社会对女性的传统定义,以及对男性权力的质疑和颠覆;同时,又表现为关注女性的生存状况,审视女性心理情感和表达女性生命体验。
女性意识是一个全面的、多层次的概念。
而《致橡树》只是诗人对爱情的个人看法,因而说它是女性意识觉醒的标志就显得不太确切。
从诗的主题来看,它确实是一首爱情诗。
诗人以橡树为对象,表达了自己的爱情观——爱情需要人格平等、个性独立、互相尊重、彼此情投意合。
但这只是诗人自己的爱情观,自己的爱情理想。
我们无需评价她的爱情观是好是坏,也没有必要去评价。
自古以来,每个时代都有时代的爱情标准,而每一个个人也都有自己的爱情观。
谁的是正确的呢?我们无以回答,因为爱情没有固定的标准。
我想,只要是符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吧!我们的诗人舒婷想要平等、独立的爱情,希望与爱的人比肩而立、终身相依、同甘共苦,这是伟大的爱情,但那“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爱情,谁又能说它是渺小的爱情呢?鸟儿、泉涌、险峰、日光、春雨,它们的这种为爱奉献,谁又能说这不伟大,不令人感动呢?爱情本来就是自私的,总要有人为爱情而牺牲。
能够为自己爱的人送去歌声、清凉的慰藉,对于付出者来说,也许就是一种幸福。
无论是那种爱情观,我们都只能去借鉴,而不应该去评判孰是孰非。
从诗的内容来看,仅从新英美派文本“细读”的角度看。
诗中诗人说:“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一个“必须”是多么的肯定,诗中的“你”是否愿意“我”作为木棉和“你”站在一起呢?是否愿意与“我”比肩而立呢?是否愿意共同分担寒潮、风雷、霹雳,共享雾霭、流岚、虹霓呢?这都是未知,一个“必须”忽视了“你”的存在,剥夺了“你”的发言权,让你成为了一个依附于“我”的一个形象。
论舒婷诗歌中体现的女性意识

论舒婷诗歌中体现的女性意识【摘要】舒婷,当代著名女作家,朦胧诗派的典型代表人物,她的诗歌柔婉舒畅而饱含深情,是新时期女性诗歌创作的先声代表。
她的诗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和理想主义色彩,并以鲜明的女性认识全面而深刻地构建出了作为“自然形象”的崭新而独立的女性意象。
本文将通过探索舒婷诗歌女性的自我价值,解答诗歌中女性对爱的诉求,树立女性的独立意识。
【关键字】舒婷;诗歌;女性意识;男女平等Theory of ShuTing poems reflect female consciousnessGrade2011,Chinese Department,Shaoyang UniversityCui yuAbstract: ShuTing,the famous contemporary woman writer,typical representative of obscure poetry,her poetry soften a refreshed and full of deep feeling, is the first sound represents the female poetry writing in the new period.Her poetry is full of romantic and idealism color,and with distinct women know comprehensively and deeply build out as a "natural" new and independent female image.This article explores ShuTing poetry women's self-worth,answer poetry women appeal for love, set up the ideas of women's independence.Key words: ShuTing; Female consciousness; independent、前言舒婷,作为上世纪80年代朦胧诗的代表和“朦胧诗”的第一个女性诗人,她的诗从女性视角出发,对有关女性的问题做出了很多思考。
舒婷致橡树的思想

舒婷致橡树的思想舒婷致橡树的思想篇一《致橡树》,是舒婷的一首优美、深沉的抒情诗。
以下是小编带来的舒婷《致橡树》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出生,福建省泉州人,当代女诗人。
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
1971年开始写诗,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至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
主要著作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等。
舒婷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
她的诗注重自我表现,追求心灵的自由,诗作贯穿着以个性和人道主义为核心的人生忧患意识和社会批判意识,表达了对现代社会人的处境的关怀。
她的诗富于想象,而且刻意有新的创造,能在一些常常被人漠视的常规现象中发现尖锐深刻的诗化哲理,在艺术表现上往往采用暗示、局部或整体象征的手法,注重诗歌意象的组合,由意象群构成整体性的诗歌象征结构,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阐述的余地,从而给诗歌带来了朦胧美、含蓄美、弹性美。
本诗选自《诗刊》1979年第4期。
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1],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籍;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2],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的红硕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3],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
[1]凌霄花:又名“紫葳”,木本蔓生,茎攀援他物而高升,高可数丈。
夏秋开花,橙红色。
[2]木棉:常绿乔木,产于热带,高可数丈。
[3]虹霓:雨后空中出现的彩色圆弧,有七种颜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舒婷《致橡树》中的新时代女性意识 刘里燊 中文系2011级汉语言文学四班 201113000211 【内容摘要】 女诗人舒婷的《致橡树》包括了三个层次的女性意识: 自我觉醒、自我审视、自我超越, 是时代与经历孕育诗人诗歌女性意识的主旋律。舒婷诗歌的女性意识是对传统女性文学中的女性意识的传承, 人格独立是当代女性文学回归这种女性意识的表现。 她在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基础上提出了崭新的爱情观。这首诗不仅是一首爱情诗, 同时也是人道主义大潮中泛起的一朵别致的浪花。它标志着中国新女性的的意识的觉醒。 【关键字】 自我觉醒;自我审视;自我超越 一、从意象浅谈文本内容。 “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在这里,橡树是高大威仪的,挺拔的,有魅力的,有深度的,并且有着丰富的内涵——“高枝”和“绿阴”就是一种意指,此处采用了烘托的写作手法。诗人不愿要附庸的爱情,不愿作趋炎附势的凌霄花,依附在橡树的高枝上而沾沾自喜。诗人也不愿要奉献施舍的爱情,不愿作整日为绿阴鸣唱的小鸟,不愿作一厢情愿的泉源,不愿作盲目支撑橡树的高大山峰。诗人不愿在这样的爱情中迷失自己。爱情需要以人格平等、个性独立、互相尊重倾慕、彼此情投意合为基础。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诗人要的是那种两人比肩站立,风雨同舟的爱情。诗人将自己比喻为一株木棉,一株在橡树身旁跟橡树并排站立的木棉。两棵树的根和叶紧紧相连。诗人爱情的执著并不比古人“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逊色。橡树跟木棉静静地、坚定的站着,有风吹过,摆动一下枝叶,相互致意,便心意相通了。那是他们两人世界的语言,是心灵的契合,是无言的会意。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 两人就这样守着,两棵坚毅的树,两个新鲜的生命,两颗高尚的心。一个像勇敢的卫士,每一个枝干都随时准备阻挡来自外面的袭击、保卫两人世界;一个是热情的生命,开着红硕的花朵,愿意在他战斗时为其呐喊助威、照亮前程。他们共同分担困难的威胁和挫折的考验;同样,他们共享人生的灿烂,大自然的壮美。也许各自有各自的性格特点、爱好等,但作者希望两人能够求同存异,多听对方的意见和建议,多换位思考。 诗人要的就是这样的伟大爱情,有共同的伟岸和高尚,有共鸣的思想和灵魂,扎根于同一块根基上,同甘共苦、冷暖相依。 诗歌以新奇瑰丽的意象、恰当贴切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心中理想的爱情观。诗中的比喻和奇特的意象组合都代表了当时的诗歌新形式,具有开创性意义。另外,尽管诗歌采用了新奇的意象,但诗的语言并非难懂晦涩,而是具有口语化的特征,新奇中带着一种清新的灵气和微妙的暗示,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 二、自我觉醒意识的浅析 在人类的历史上, 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 女性由于长期的男权中心社会的文化而被变成了一种依附性的存在。因此, 即使是被人们无数次歌颂的爱情, 也无不以男性的眼光和价值标准作为取舍的依据。中国古代有/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说法, 有对孟姜女式的忠贞的歌颂; 有对民间传说中对苦苦守望丈夫归来直到化为石头依旧痴心不改的神女峰传说的迷恋; 即使是代表女性发言, 表达对男性的不满与抗争的作品, 也无非是怨这样一种情绪的流露而已。女性在婚姻的道路上更是备受男性折磨,男性可以三妻四妾,忍受公公婆婆的不平等待遇,甚至被当成生殖工具„„ 然而时代毕竟在发展。随着社会文化的进步,女性作为人而不仅仅是作为性的意识开始觉醒。法国存在主义文学家、女权主义运动的理论家西蒙波伏娃在她的第二性中曾通过大量的妇女传记、社会和历史资料的研究, 深入探讨了女性问题。她认为, 男女两性间的差别并不比两个单个人间的差别更大。是以男人为中心的社会使女人成了第二性, 她被拒绝给予、她自己也拒绝接受和男人一样的成为具有自主选择和自我设计能力的主体的权力。她被教导, 她必须取悦别人, 她必须将自己变成-物。 人们才会喜欢;因此, 她应该放弃自发性。人们对待她, 像对待一俱活娃娃, 她得不到自由。一种恶性循环就此形成: 因为她愈不运用她的自由去了解、捕捉她周围的世界, 她的源泉便愈枯竭, 而她也愈不敢自己肯定为一有主见之自我。因此她极力呼吁全社会应给予女性以平等的权利和地位, 同时也呼吁女性自身自主意识的觉醒。无独有偶, 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女诗人舒婷则以自己的创作表达出同样的观念。 诗人选取橡树和木棉两棵树的物象作为抒发情志的载体, 形象地表达了崭新的爱情观念。诗人既抓住了物象自身的特点, 又将其拟人化, 以木棉对橡树表白自己的爱情观念的方式宣告了理想的爱情模式。因而, 读来既是情人间的喁喁私语,又是女性为自己的平等的人的权力而向对方要求理解的真诚大胆的努力。 诗人一开始就开诚布公, 直面爱人橡树表明了自己的爱情观: 作为新时代的女性, 绝不学攀高附贵的凌霄花, 去夫贵妻荣地爱; 也不做陪衬式小鸟, 虽充满痴情却无足轻重地作为附丽——无论是借男性的高贵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的粗俗者还是只有痴情却无力付出真爱的浅薄者, 都不是自己所要扮演的; 因为她们都在传统的模式下丧失了女性作为人的自我。这是对传统爱情模式中两种女性惯常角色的否定,一种女性为自己争取权利的一种觉醒。 三、自我审视意识的浅析 作者从全新的角度,肯定了女性的生存和社会价值,对传统的女性附庸意识进行彻底的鞭挞。“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男女双方应该是平等的。“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作者希望是共同的付出而不是单方面的,女人也有自己的价值所在,不是任男人宰割的——“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上的独立就会决定了一个人人格上的独立。舒婷致橡树在某种程度上提醒某些女性, 女人可以接受男人的真心付出, 但是绝对不可以借此抬高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女人可以接受男人诚挚的爱情, 但是绝对不可以泯灭自我; 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我们仿佛看到舒婷对裴多菲说: 感谢你的真心付出, 不过我也会让你知道我的存在。我是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你从来就不是孤军奋战,我是与你共同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从来就不是独享快乐, 我是与你共享雾霭、流岚、虹霓。所以, 作为女性要想真正做一棵与丈夫并立的木棉, 必须有自己独立的人生空间。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 衬托你的威仪, 此处透露出了一位女性应有远大的生活目标的自觉意识, 女人绝不可以做男人的附属物, 不可以为男人的成功作一个默默无闻的幕后牺牲者。是啊! 当一位女性在经济和情感上都不依赖男子时, 她就有足够的勇气对男子的某些不负责任的行为说不, 来捍卫自己的尊严。不过, 这份经济和情感上的独立并不意味着女子就可以把它当做在男人面前强逞威风无理取闹的借口。舒婷也并没有告诉女性不可成为奴隶就一定成为将军, 她只要求女性在自立的基础上追求一份真正平等的爱情, 能让爱人与自己共得了患难, 更享得了甘甜。 该诗作者从全新的角度审视了女性在爱情中的价值地位,是对新时代女性爱情的指导,是对传统女性婚姻价值观的批判。 四、自我超越意识的浅析 《致橡树》热忱而坦诚地歌唱了诗人的人格理想, 以比肩而立、各自独立的姿态深情相对的橡树和木棉, 成为我国爱情诗歌中一组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这组形象的树立不仅否定了旧的青藤缠树、夫贵妻荣式的以人身依附为根基的两性关系、同时又超越了以牺牲自我、只注重相互给予的互爱原则, 它完美的体现了富于人文精神的现代爱情品格: 真诚、高尚的互爱应以不舍弃各自独立的位置与人格为前提。这是新时代的人格在爱情观念上对前辈的大跨度的超越。正像诗人自己所说: 花与蝶的关系式相悦,木与火的关系式互需, 只有一棵树才能感受到另一棵树的体验, 感受鸟儿、阳光、春雨的给予。 该诗能够超越自我,从更多社会角度去思考、去探索女性应该处于什么地位、接受怎么样的爱情价值观等问题。它更是超越了社会对女性几千年来对女性观念的一种束缚,大胆的去表达、去追求、去恋爱。 舒婷宣扬的且被人接受的对旧伦理、旧观点、旧婚姻的彻底否定也的确激励过整整一代人。但是舒婷的价值恐怕不仅在于适时发表了一篇战斗檄文。其深刻意义被前者所深深遮蔽。今天,剔除岁月的尘埃,重新审视解读《致橡树》,我们不能不说舒婷的价值更在于对旧伦理、旧观念、旧道德以及这种既定传统在那个特定的荒唐时代的新的表现方式的深刻洞察和表现在这种深刻洞察中的一往无前的否定勇气。 五、结语 写作本文的目的,在于探讨舒婷《致橡树》中的崭新爱情观。女性的解放是时代进步的标志。当女性真正在生活中赢得了自己不仅仅是作为性0同时也作为人的地位的时候, 当男人也不仅仅将女性当作性, 而是当作与自己有着同样的平等人格和独立的社会追求的人的时候, 人类的真正解放和爱情的真正幸福才会为期不远。这是这首诗给我们的非常有益的启示。我们期待着这一天的早日来临。也希望女性能为自己的合法权利而不懈斗争。
【参考文献】 [1]舒婷诗歌的女性意识解读》,朱美华,江苏南通市中等专业学校. [2]张岩冰. 女权主义文论[M] .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8. [3]《女性自尊的觉醒—— 舒婷的解读》,刘双贵,洛阳师范学院中文系. [4]张军蓉. 女性觉醒意识与男性爱情宣言之对话[ J] .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1, ( 1) . [5]《呼唤女性独立意识的赞歌——谈舒婷中女性爱情观的现实意义》,辛 梅,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第08期( 总第1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