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可拓控制算法的改进与仿真研究
基于可拓智能体的概念设计自动化求解方法

刘 海生 齐铁 力
( 山学 院 , 山 0 30 ) 唐 唐 6 00
An e t nc a e t a e u o e in s r t g c a ia r d c o c p u l e i n x e i- g n s d a t d sg ta e y f me h nc l o u tc n e t a sg b or p d L UHa se g, I i-i I i hn Q el — T
6 解方法。建立了设计方案的可拓智能体表达方式, 结合可拓方法设计 了聚合、 交换、 置换、 扩缩等可拓算
;子。 根据关 数和 评判策略建立了 联函 模糊 智能体的能 数和设计方 量函 案评价策 略。
: 5 关键词: 可拓智能体; 概念设计; 进化计算
【bt c A t i aeta d u ds n tt yo m cai l r utoc t s ns A s at n x n —g s t e g re fr ehn apo ccne u d i r 】 e e c n b e a o i sa g c d p a eg i l
通过智 于规则的推理技术嘴 。 为了提高搜索效率文献 出了基 于可拓 率。提 出基于可拓智能体 的概念设计进化生长求解策略 , 提
★来稿 日期 :0 9 O — 6 女基金项 目: 山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规划项 目( 7 6 2 3 一 ) 20 一 8 1 唐 0 1 0 0 B 9
会使层次分析法的应用更为科学合 特点 , 了服从 指数寿命模型 。在应用层次分析法进行其它设 其是探索 合适的模糊处理方法, 假设
可拓创新方法介绍

可拓学作为“介于试验与数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诺贝尔奖 获得者 H.A.Simom)与数学、哲学、行为科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在理论上,可拓学已初步形成了其特有的理论框 架,但在实际应用当中还鲜为人知,还需要不断的积累、优化是由我国学者蔡文研究员在 1983 年创立的 一门新学科,它以不相容问题为研究中心,去寻求事物矛盾的内在机 制。建立物元模型,通过各种变换去寻求事物的解是物元分析解决不 相容问题的方法。也可以这样理解,他是基于事物的矛盾理论基础来 寻求问题的解的。
可拓学的逻辑细胞为物元,表示为:R=(N, c, v),N 为事物的 名称,c 为特征,v 为量值。如中国内地的交通系统的物元模型为: R=(中国内地,交通规则,靠右行驶),假如描述一个事物可以用多个 不同的特征,那么相应就会有多个不同的量值。
定义了物元以后,我们就可以定义物元变换, 所谓物元变换, 就是对物元中的三要素进行相应的变化从而得到新的物元。通过物元 变换可以把不同的物元联系起来形成一个交织在一起的物元的网络。
在给定了物元和物元变换之后,还要对可能的变换和物元进行评 价,这就是由可拓集完成的,所谓可拓集可以写成:A={(x,y)|x∈U,y ∈R},其中 U 是论域 R 是实数域,y 叫做关联度。按照 y 的大小可以 把论域中的元素分成隶属于 A,不属于 A 和可拓隶属于 A 三种情况。 对所有可能由变换得到的物元集合作为论域,在论域上建立可拓集 合,然后就可以利用可拓学的菱形思维方法进行问题的求解。
基于可拓控制的烘房系统群控技术研究

高 低 ;根 据 工 艺 上 的 要 求 ,温 度 直 接 影 响 到 烘 干 时 问 ;
链 输 送 速 度 由烘 干 时 间 和 工 艺 流 程 节 拍 决 定 … I。
者 把 可 拓 控 制 应 用 到 滑 模 控 制 、非 线 性 系 统 控 制 以 及 控 制 系 统 的 信 息 检 测 等 方 面 , 数 值 优 化 、 值 分 析 和 在 数 形式 建模方 面取 得 了一定 成果 。
1 烘 房 结构 及 其控 制 系统
烘 房 的 功 能 是 实 现 对 涂 层 的 烘 干 ,其 室 内 温 度 是
运 行 质 量 的 重 要 指 标 。 保 持 室 内 温 度 恒 定 对 油 漆 表 面
质 量 有 重 大 意 义 。 涂 层 的烘 干 效 果 将 会 直 接 影 响 车 身
的 外 观 装 饰 性 和 耐 腐 蚀 性 , 响 汽 车 的 使 用 寿 命 。 房 影 烘
补 给量来 i节 。 N
图 2中 温 度 调 节 器 通 过 计 算 改 变 给 送 风 机 和 排 风
概 括 、学 习 和 解 决 不 相 W- 题 的 能 力 ,处 理 矛 盾 问 题 、 问
未 预 见 性 的 问 题 和 不 可 预 料 事 件 ] 。近 年 来 , 内 外 学 国
汽 车 烘 房 控 制 系 统 是 一 个 由升 温 加 热 系 统 、 热 风 循 环 系 统 、 风 系 统 、 送 系 统 、 控 系 统 组 成 的 多 变 排 输 电
可拓评价方法的改进及其应用研究_齐福荣

与定量相结合的决策分析方法,它将决策者对复杂系统的决策
思维过程模型化、数量化,决策者可通过将复杂问题分解为若
干层次和若干因素,在各因素之间进行简单的比较和计算,就
可以得出不同方案的权重,为最佳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
根据层次分析法原理,需要根据影响因素进行两两比较,
确定判断矩阵,然后再求出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对应的归一
<1,2>
<2,+∞>
∞ ∞
<0.04,0.06> <0.06,0.08> <0.08,0.1>
<0.08,0.1>
<0.1,+∞>
∞ ∞
∞
<6,9>
<6,9>
<6,9>
<6,9>
<6,9>or<9,14>
∞ ∞
<0,15>
<15,20>
<20,30>
<30,40>
<40,+∞>
∞ ∞
以正实数域作为地表水评价物元的节域。以初等关联函数 作为计算关联度的公式。
妨设有 n 个因素。各个因素对确定问题的影响程度不尽相同,
n
利用权重来表示,即Σαi=1。 i=1
权重的选择对问题的评价结果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权重
不同,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因此稍有不慎就会出现错误。在传
统的权重确定方法里,包括专家打分法、简单关联法、神经网络
学习法(ANN)、层次分析法(AHP)等。其中 AHP 法是一种定性
识、有关标准等方式进行确定[1]。传统上关联函数有简单关联函
可拓学在产品创新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可拓学在产品创新设计中的应用研究一、研究背景和介绍可拓学的概念1.1 产品创新设计的重要性和现状1.2 可拓学的定义和原理二、可拓学在产品创新设计中的应用2.1 可拓学思维在产品创新设计中的优势2.2 可拓学设计方法和工具的应用实例三、实证研究:可拓学应用于新产品开发的案例分析3.1 产品创新设计的背景和目标3.2 可拓学设计方法的应用及其效果四、可拓学在产品创新设计中的局限性分析及规避措施4.1 可拓学在产品创新设计中的局限性4.2 规避可拓学在产品创新设计中的风险五、结论和未来研究方向5.1 结论总结5.2 未来研究方向的展望一、研究背景和介绍可拓学的概念1.1 产品创新设计的重要性和现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产品的需求也在不断的更新和迭代。
因此,产品创新设计逐渐成为企业具备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之一。
然而产品创新设计并非易事,各个企业面对的市场和消费者需求各有不同,需要从创新之初就做好规划,以提高创新的成功率。
而可拓学作为一种创新思维方法,恰能满足这一要求,成为产品创新设计的重要手段。
当前,随着人工智能和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产品的更新变得越来越快,而只拥有良好的生产能力并不足以保证企业的成功。
为了在市场上拥有优势,产品创新设计显得更加重要。
1.2 可拓学的定义和原理可拓学,也称“拓扑心理学”,源于脑神经科学研究,是一种系统性思维方法。
它是在动静态系统的网络结构中研究整体和局部之间关系的数学科学,旨在发掘所有事物背后的共性和规律,从而为产品创新设计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考角度。
可拓学的核心思想是将所有思考问题的方式转化为基于图论的拓扑关系。
通过对问题进行分析和重组,把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具有组织性和可视性的结构。
在这个基础上,通过对结构的分析和变形,引导出新的、创新的解决方案。
二、可拓学在产品创新设计中的应用2.1 可拓学思维在产品创新设计中的优势可拓学思维方法在产品创新设计中的优势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在需求分析和定位方面,可拓学能够帮助企业发现并把握市场需求与潜在需求。
2020年《建筑节能》总目录

2020年《建筑节能》总目录2020特别关注02.001九州同愿,共克时艰云访谈02.002江亿院士:战“疫”胜利时与大家共议建筑节能新思路02.005赵锂院长:办公建筑安全运维,确保返岗人员工作健康战“疫”视线02.007许鹏教授:从传染病防治看南方采暖的必要性02.010央企担当,共筑建筑这座战“疫”堡垒03.001朱颖心教授:战“疫”期谈谈“建环”产学研那些事特别视线09.001国内外南极科考站建筑节能策略孙弘历,段梦凡,赵海湉,周浩,庄惟敏,张翼,任飞,林波荣政策法规07.001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民银行国管局银保监会关于印发绿色建筑创建行动方案的通知07.095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农村地区被动式太阳能暖房图集(试行)》和《户式空气源热泵供暖应用技术导则(试行)》的通知建筑碳中和11.001基于数据挖掘的办公建筑运行阶段碳排放分析张仲宸,周浩,林波荣,李嘉麒,田昕,吴佳欣,陈帅元,黄莉11.007公共机构碳排放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朱晓姣,廖虹云,刘馨,桑婧萌绿色建筑设计与评价01.001广州番禺图书馆共享大厅空间自然通风系统联动控制策略研究张进,赵立华,梁耀昌01.007基于实际运行效果的绿色建筑后评估案例研究彭渤,吴雅典,杨彬01.013基于建筑空间尺度的环境感知与能耗研究王莹莹,黄琼,张颀01.020围合式庭院对建筑边界冬季温度场的影响探究孔雪姣,吴克,王蕾,崔苗苗,袁景玉01.024基于PKPM绿色建筑软件的医院建筑室内外风环境模拟及评价刘超,周建民01.030徐州地区农村居住建筑节能状况调查与分析王磊,徐峰01.036公共建筑节能设计中外窗自然通风设计指标的简化与应用胡达明01.040昆明地区办公建筑照明节能设计与实测分析杨柳,张孝怡,周晓慧,赵勇,洪笃勤01.044“纸”材料在建筑中的生态性利用孔俊婷,邢腾腾02.011夏热冬暖地区既有公共建筑能耗调研及分析张志杰,李颜颐,张宇霞,吴晓海,狄海燕,张晓彤02.016基于灰色聚类的绿色农房建造标准评价模型张坤,孟丹,孙晓璇,葛圆圆,刘娟02.021建筑功能与空间的设计趋势及可视化技术探讨周浩,余娟,林波荣,张仲宸,常晨晨,丁杰02.029外围护结构热工参数对变电站建筑能耗的影响刘洋帆,张宇峰,蔡振华,张军,刘倩妮02.034加州大学2018年校园最佳奖建筑作品解析及启示阿不都西库尔·扎依提,陈国瑞02.039基于案例分析的低碳建筑特征及其实施策略研究刘剑03.022美国零能耗建筑最佳案例与激励政策研究吕燕捷,张时聪,徐伟,James Connelly 03.031绿色雪上运动场馆评价指标体系初探王芳芳,王陈栋,李博03.035严寒地区绿色农房多能互补系统设计与运行杨海鸿,田斌守,米应映,邵继新,张馨予03.040动态表皮类型对采光和能耗影响的比较研究汪丽君,史学鹏03.045浅谈宁夏首个绿色运营三星项目刘妍炯,滕飞03.051采光顶下微气候形成效果测试与分析孙多斌,严淇函,王珏,谢笑坤03.055大型公建后评估与绿色建筑评价比较研究卢凌寰03.058北京共有产权房绿色建筑设计方法探索与实践尹灵03.063夏热冬冷地区高校学生宿舍空间位置对能耗的影响项慧珍,程世丹,黄凌江03.070苏州地区公共建筑中庭空间光热环境实测与能耗分析研究杨柳柳,李振全04.091美国高性能建筑研究初探赵小刚,刘雨青,高金峰,张欣烁04.097新疆严寒地区井干式木结构建筑节能设计研究何金春,高颖,熊亚荻04.101章丘山区民宿夏季室内热环境测试与影响因素何文晶,桑志奇,王艺晓04.107兰州市私立幼儿园室内热环境初探刘妍妍,王天鹏05.001绿色住宅适宜技术体系研究与实践邹琼,王雅平,吴邦本,张嘉龙05.007被动式超低能耗住宅节能设计与经济性研究周雯,陈宏,王文超05.011一种相变材料驱动的动态建筑表皮应用研究朱仁杰,刘向峰05.019平面布局对建筑群体风环境的影响模拟研究李静05.027严寒地区居住小区室外风环境研究徐结晶,张永益05.033基于BIM-LCA的建筑方案设计优选方法章驰,李希胜05.040建筑设计视角下呼和浩特高校餐厅热环境实测分析高崇森,贾晓浒,许国强,周家绪05.049基于数值模拟的绿色粮仓储存的节能研究俞晓静,王远成,戚禹康06.027温和地区自然通风办公建筑的实际热环境评价研究孟瑶,牟迪,曹彬,朱颖心06.033夏热冬暖地区超高层绿色办公楼运行实际效果研究周荃,丁可,黄志锋,张广铭06.040基于天然采光的高校教室窗洞口宽度优化设计研究黄博超,苏晓明,郝占国06.046桂林民居冬季室内外热环境测试评价研究梁秒梦,巩新枝,陈爽,刘晶06.051合肥某高校夏季教室物理环境问卷研究董淑月,王旭06.055基于低碳可延续性的高层办公楼遮阳采光节能设计柴云峰2020年总目录202007.039使用需求参数对建筑大数据能耗预测影响规律初探赵海湉,王需,林波荣,朱颖心,张菁华,孙弘历07.043冷通道封闭数据中心机柜热环境指数分析叶思鹭,史伟民,彭来湖,李建强,汝欣07.048穿孔金属板遮阳表皮的开孔构造对室内热缓冲效应的影响崔艳秋,金明明,王志,赖震洲,江朝梅07.053基于全景图的城市街区太阳日总辐射计算方法对比刘衍,张沫岩,陈睿昕,郭向斐,杨柳07.058基于BIM技术的建筑能耗分析与节能设计宋冰,杨蕾07.062基于BIM技术的NFE ES室内外风环境模拟分析高喜峰,刘丹阳,韩庆华,徐杰07.066基于层次熵物元可拓模型的绿色建筑绿色度评价李强年,赵巧妮07.072某商业广场建筑能效理论值测评闫加贺07.076基于CFD通风模拟的剧场建筑设计手法浅析贾逸群,郭智,米俊仁07.081光的非视觉效应国内外研究进展与发展动态张沁宜,林波荣,曾云一,余娟08.001中小学校园建筑的室内自然通风模拟与优化策略研究李璐,陈昌勇08.010景迈山地区传统民居气候适应性研究周钰,李显秋,熊凯,侯志凌,朱栩君,饶成玲,饶峻峰08.018既有居住建筑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化改造实践研究康熙,赵士永,白佳慧,郝雨杭08.024超低能耗居住建筑示范云松金域华府项目高性能外窗应用技术浅析潘玉勤,原瑞增,孙旭灿,杜永恒08.028建筑性能导向的参数化设计方法研究周浩,邓庆坦,陈平,滕绍鹏08.033基于全生命周期的零能耗建筑研究薛一冰,孙雅鑫08.038中国传统民居生态技术经验应用研究纪伟东,袁振皓,乔亚萍,葛葳09.097BIM与绿建设计的结合应用解析卢琬玫,叶青,马辰,赵强,李昕阳09.104公共建筑机电系统能效评价及分级方法研究狄彦强,廉雪丽,张志杰,李颜颐,张宇霞,李小娜,吴晓海09.111从乡土到零能耗———干热地区传统蒸发降温技术的工业化演变尹红梅,王崇杰,房涛09.115基于风环境优化的住宅小区布局模式研究姚昊翊,吴笛,张海麟,任昕瑜,刘迪09.120自然通风系统在地下车站公共区应用分析池东10.021青海国际会展中心夏季室内热环境及人体热感觉分析洪安东,范征宇,时雨辰,胡冗冗10.026北方地区某大型博物馆关键技术节能效果分析王雯翡,吕丽娜,李晓萍,周立宁,李以通,田露10.032陕西关中农村新民居的绿色建构虞志淳,孟艳红10.039高层办公建筑风环境性能优化设计研究与实践宋宇辉,曲冠华,原野,张颀,董伟星10.046某示范建筑中庭冬季光热环境的实测与分析常建国,陈先志,范立,付梦菲,刘鸿超,吕栋10.051建筑能耗预测与建筑节能分析模型构建研究侯广明,卓强,孙宇10.056基于BIM技术的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辅助诊断方法研究张诗达,卢琬玫,宋昆10.063基于被动式视角下的乡村建筑节能设计探讨赵莹莹,何青,赵营,田毓丰,刘长春10.067基于ANP-Fuzzy法的装配式绿色建筑评价李强年,鲍俊超,牛昌林11.045建筑多能源系统优化评价方法研究冯晓梅,张瑞雪,李骥,乔镖,薛汇宇11.051装配式自保温双墙复合系统设计与应用研究张奕,韦佳,徐乐11.058陕西关中农村传统民居绿色优化设计虞志淳,孟艳红11.063基于多目标优化的严寒地区近零能耗建筑适用技术研究李晓萍,李宝伟,王国慧,张成昱,李以通,郭振兴11.067室内高温环境评价指标简化计算方法吕一行,孟晓静,卢棒棒,徐扬帆11.071植物冠层单层模型叶片温差的预测与实测沃文叶,付海明,董玉芳11.075绿色技术在地铁站建筑中的应用策略赵鹏飞,张同杰,郭建民,任爽爽11.080三位地域主义建筑师作品中的气候设计分析高奇枫,黄琼,张颀11.086甘肃地区绿色建筑表皮设计技术策略研究毕晓莉,贾丽芬,李鸿飞11.093绿色商场建筑和普通商场建筑室内环境满意度对比研究张永超12.001既有建筑可持续改造设计策略与节能技术研究董轶欣,李绥,Mar tin Wollensak 12.010既有工业建筑适应性再生及节能后评价研究杜书波,杨丽,赵庆双,张鹏12.015基于LCA性能的高层住宅建筑设计参数敏感度研究杨崴,羊思静12.024遮阳设计与用户行为对夏热冬暖地区住宅能耗的探究分析张楠,刘刚,满孝新12.030未来气候变化下不同屋顶类型的建筑能耗评估闫春辉,任婧,刘吉营暖通空调01.050相变回填材料配比对地埋管换热器蓄能传热特性影响研究杨晶晶,杨卫波01.057相变材料应用于空调蓄冷中的研究进展唐瑞,桂树强,颜俊,李东阳01.062基于数值模拟计算的地源热泵系统精细化设计魏俊辉,褚赛,刘启明,申雪云,鲍超01.068土壤源热泵空调系统在贵阳某建筑的应用分析赖振彬,黄巧玲,王玉麟,张宇01.072主动式冷梁性能实验研究胡晨曦,吕静01.077空气膜防结露型空调辐射板的可行性研究余志锋01.080合肥某小区地源热泵系统冬季运行及节能初探孟欣,王浩,何伟02.043高校宿舍室内新型空调气流组织及舒适度评价赵福云,成瑾,刘宝,徐颖,申广,王汉青02.052一种气流分布量化描述方法佘昭,潘毅群,黄治钟02.058地埋管地源热泵复合水蓄能系统方案设计及经济性分析褚赛,魏俊辉,刘启明,樊宏图,李永祥02.062地源、空气源热泵联合空调系统运行策略优化庄浩,李新锐2020年总目录202002.069直接接触冷板式液冷冷却数据中心的热回收探讨肖新文02.074冷却塔免费供冷在不同地区商业建筑内区适用及经济性分王硕03.004适于在线应用的空调机组风量连续测试方法特日格乐,赵天怡,刘中杰,张吉礼03.009用于蓄冷空调的替代型制冷剂水合物研究进展陈嘉雯,谢应明,杨义暄,孙嘉颖,徐政涛03.015不同通风方式对被动式居住建筑采暖耗热量影响的分析李永,句德胜,崔晓梅,刘士龙03.019基于Elman神经网络的新风负荷预测研究李佳殷,周勃,乔清锋04.001集中式空调系统提前关机调度技术的节能分析乔富荣,闫军威,胡小芳04.009空调用共晶盐蓄冷材料的增稠特性实验研究谢奕,史波,冯叶04.014地埋管地源热泵换热区岩土体热承载能力评价王洋04.019地能采集井设计工作的数值模拟分析肖天辉,苏柳文,王辰,刘海明04.024深圳国际会展中心暖通节能技术应用研究吴少光,廖晓华04.028基于建筑调适工作对空调系统设计的反思刘广东,张野,唐千喻,李婷05.054基于深入挖掘制冷站监控数据的节能分析及思考何子睿,刘烨,辛本波,唐千喻05.060夏热冬冷地区复合式地源热泵设计与运行策略研究於继康,温勇萍,于国清05.065竖直平板上蒸汽层流膜状冷凝换热特性的数值模拟研究夏长伦,郭鑫,刘琳05.071天津某文体中心游泳馆空调系统方案设计和分析丁逾凡,吕静,奕婧05.076基于eQUE ST的某商业建筑空调系统节能分析杨福,王衍金,王伟宵06.063膜式叉流新风热回收装置结霜及换热效率的影响因素实验黄俊峰,白姣,张舸,王立峰,曹阳,曲凯阳06.069分体式空调冷凝水产量计算方法研究廖德妮,张玉,蓝静,谢天明,黄文豪,雷敏聪,杨鸿滔,张磊06.074太阳能-热泵热水机组末端应用与分析王宇翔,王芳,刘登辉,汪青青,宋一昂06.080青岛某大型综合医院空调系统设计与节能胡军06.084无锡市公共建筑能耗统计分析研究仇铮,倪文晖06.089某文体中心体育馆狭长静压箱气流组织设计优化刘坡军06.091AC F-TiO2光催化净化室内空气中自然菌的实验研究冯国会,张峥,张亿先06.097不同气流组织方式对厨房PM2.5分布影响及其数值模拟袁扬,朱能,王清勤,李春龙07.003冷风侵入下的大空间地板辐射采暖效果实测分析刘刚,殷宣宣,徐弋,董伟星,黄文龙07.009供热系统换热站供热参数预测模型对比分析朱佳,孙春华,齐成勇,夏国强,陈佳丽07.014强化学习算法在空调系统运行优化中的应用研究丁志梁,潘毅群,谢建彤,王尉同,黄治钟07.021地下水渗流对竖直U型地埋管周围土壤温度场的影响刘卫,张之强,刘琬铭,刘鹏,郭洁,徐博荣07.027基于EED软件的垂直埋管换热器设计分析陶鹏飞,薛宇泽,韩元红07.033大型商业综合体空调系统节能诊断与调试优化王波,刘铁,单斌08.079寒冷地区土壤源供暖系统土壤取热及补热特性吕轶娜08.086医院非供暖季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分析王思叶,于振峰,赵伟08.091某医用直线加速器机房的空调及通风设计赵忠梁08.094道路噪声对临街建筑自然通风被动制冷潜力的影响任宇鑫,柳靖09.018空调外机百叶罩S型叶片最佳叶型及倾斜角度研究祁冰,原瑞增,李展,王可可,段飞09.023基于模糊评判法的多能互补供暖系统评价模型及应用冯艳,王志国,连恩广,赵子琦09.029污水源热泵年运行性能实验研究及预测郑仁春09.036剧场座椅下送风不同上座率的最优参数分析黄华明,聂贤09.042喷射式制冷系统的仿真计算和实验研究张瀚月,罗浩,刘荔,赵宇09.047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夏季性能分析汤海波,翁文兵,李霞,柳艳艳09.051清洁供热规划关键问题的思考王东,左河涛,方豪,李政09.055青岛市某健身房内冬季热环境及舒适性研究王英黎,王海英,徐曼殊,石崇根,王琳09.060室内热环境对室内人员工作效率影响研究郁文红,董娜娜,江超文10.072上海某社区文体建筑人员密度及冷负荷研究吕静,奕婧,丁逾凡10.078结合主动式冷梁的地源热泵系统运行分析郁文红,李辉,白金超10.083上海市某研发中心空调系统整体节能优化分析焦乾峰,曾艺,杨丹10.089胶球在线清洗装置在数据中心的应用实践及节能评估李昶,张建风,刘昊儒,邹凯凯,孙忠尧10.093某体育馆冰蓄冷空调方案经济性分析李兰10.097沈阳商业中心区多尺度温度变化研究杜思宏,孙贺11.012冷源系统能效系数计算方法与实测分析唐辉强11.016严寒C区空气源热泵辅助太阳能供暖系统正交优化分析赵芝蓉,唐汝宁,李军军11.023间接蒸发在数据机房的新风节能与过滤特性谭浪,刘鹏,周雪梅11.028冷却塔供冷技术在数据中心的应用分析刘乃玲,王淑玲,李向东11.033基于TRNS YS的冰蓄冷空调系统能耗和经济性分析吴昊,徐以洋,谢若怡,张绍志,陈光明11.038基于数据挖掘算法的DHC系统负荷时序预测方法焦良珍,陈海生,高革,李冠男,胡云鹏12.055空气源热泵热风机组及毛细管网辐射供暖的节能热舒适性研究胡俊涛,王赞社,尹芳汀,吴越12.062“红飘带”显示屏背后腔体的通风散热方案分析周浩,张菁华,刘建华,刘加根,洪迎迎12.069办公建筑空调冷负荷预测模型贺延壮,曾贺湛,赵晓宇,潘立君12.073基于Airpak的冬季办公室机械通风研究宫克勤,杨子昱,张楠2020年总目录2020运行管理与调适02.137既有公共建筑综合性能监测技术体系需求分析李振全,雷亚平,高信,马思聪,施海星,许政涛03.148上海地铁某基地风冷热泵空调系统能耗分析肖琳04.144医院建筑节能与运维管理分析赵丽娜,许壮莹09.064基于数字孪生的绿色建筑运营成本管理系统设计与应用王艺蕾,陈烨,王文10.001我国建筑调适发展现状与前景逄秀锋,宋业辉,徐伟10.008国内大型公共建筑空调系统运行管理现状调查研究孙洪鹏,陈晨,张广智10.014某高校区域供冷系统节能调控方法研究任德瑜11.116广州市民用建筑能耗总量和强度计算研究与分析李叶红,黄涛,江向阳,杨建坤保温隔热与材料01.129聚合聚苯板燃烧热值测定的试验研究王彬,徐长春,陈刚,于跃洋,李振宇,张文华01.133硅酸盐水泥-碱矿渣配制低密度泡沫混凝土试验研究田聪,陈丽红,秦旭飞,王宏园,张敏02.079不同窗型对建筑外窗传热系数的影响分析潘玉勤,孙旭灿,付梦菲,常建国03.089豫中地区传统民居适宜性节能窗应用探讨于冰清,赵威,吕红医04.033屋顶绿化对建筑围护结构节能的模拟研究任婧,闫春辉,赵莹莹,刘吉营04.039阜新地区居住建筑墙体保温节能材料的应用研究巩玉发,郑文瑶04.044湖北省公共建筑外墙自保温系统热工性能及适用性研究黄倞04.048相变材料耦合太阳能在冬季建筑采暖中的应用晁岳鹏04.052一种热致变色调光玻璃的光学性能研究陶勤练05.111全钢化真空玻璃支撑物参数与导热性能的相关性赵伟同,胡东方,江春伟05.115建筑外墙保温材料的开发与应用性能研究姜奇奇06.001典型外墙构造复合相变层的热工性能研究乔宇豪,鲍嘉阳,刘衍,杨柳06.006墙体热阻测试过程三维导热的模拟研究寇方铖,王馨,邹瑜,莫金汉06.012外循环双层玻璃幕墙能耗模拟研究俞天琦,王艳06.018SEPS-VIP复合外墙外保温系统的保温性能研究原瑞增,李展,贾云飞06.022围护结构二维稳态传热的数值模拟研究王立娟,王海波07.090双层定型相变墙体结构在中国三种典型气候区的温度与能耗模拟研究亓文超,刘志强,俞佳明,张冠华07.096α石膏制备轻质发泡隔墙材料的研究李永生,韩菲菲,徐龙,李美红09.071蒸压加气混凝土毛细吸水试验中尺寸效应的影响研究李艳娟,孙立新,杨静芬,张孟林,张松浩09.074建筑玻璃贴膜节能性能研究谢建华,宋文荣,龚延风,段凯09.082门窗用未增塑聚氯乙烯型材的尺寸变化率试验研究胡薇月09.086气候变化下蓄热层构筑墙体保温改造热性能研究邓蕾10.102相变特朗贝房关键影响因素优化研究邓仁洁,朱娜,胡平放,雷飞,罗振宇,吴涛,唐广11.098国内规范岩棉板外保温抗风设计对比分析曾松春,徐晓攀,李安娜11.102夏热冬冷地区墙体外保温对建筑节能影响的研究杨少玮,张伟捷12.036西藏传统民居改造中的墙体蓄热性能建议李峥嵘,斯阳,赵群,谢一建,陆世康12.041常见外窗型材填充保温材料对热工性能的影响研究梅国永,李琪,杨娇娇,李海滨,李迪12.046农村建筑外墙局部保温及性能测试王冬计,刘联胜,高英,王爱新,祁广钰,王恩宇,胡玉洁12.051再生聚丙烯颗粒对水泥砂浆性能的影响研究叶邦土,吕润平可再生能源及其应用03.075基于气候风洞的大型太阳辐射模拟系统研究李令令,孟庆林,张磊03.080基于空气源热泵辅热的复合地源热泵系统应用研究高朋,刘启明,魏俊辉,刘嘉,张伟东03.084基于弃风利用的空气源热泵供热系统的研究信博文,南新元,陈慧05.080江水源热泵系统取退水对水体温度场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李瑞霞,郭啸峰,张彬彬,岳玉亮,钱堃06.102中深层地源热泵系统在区域集中供热中的应用杨凡09.008公共机构浅层地热能与主动式能源耦合利用适宜性研究冯国会,柳梦媛,李环宇09.013空气源热泵供暖系统在青海省循化县的运用研究祁焕嵬11.106商业综合体建筑减排路径分析方法研究刘烨,燕达,郭偲悦12.077公共机构综合能源系统模拟计算平台开发乔镖,倪晶,冯晓梅,李骥,薛汇宇12.083严寒地区供暖用空气源热泵机组群热环境模拟田晓焱,马广兴,梁春阳12.089太阳能百叶窗应用于主被动结合式太阳房的室内热环境研究白梦梦,王沣浩,王志华,康彦青,郑爱平节能改造与技术01.115旧工业建筑绿色化改造设计探析毕晓莉,徐杨杨,张顺尧01.122轴向微槽结构平板热管毛细力表征及性能研究张芳莉,杨庆,丁昀,卢玫洁01.127高校教室智慧照明改造案例分析卢彦铮02.097中国公共建筑的建筑典型模型建立陈智博,沙华晶,许鹏,奚培峰02.100传统民居外围护结构节能优化姜向阳02.103低温烟气余热回收装置性能研究李御锋,杨金钢,朱林,曹东旭,邓兰西02.107基于CFD的变压器室通风散热数值模拟及优化分析张勇,徐天光,王永庆,朱超,马玉龙,傅金柱02.112冀南地区农村民居生态节能改造策略研究孔俊婷,刘苗02.118某高校校园建筑节能改造有效方法探讨陈岩02.121节能监管平台在高校用水管理中的应用王洪瑞,耿守浩03.094热激活蓄能墙体流热耦合特性动态分析及优化李佳奇,曲世琳,胡玮聪03.100小区级灵活分布式可调控供暖系统研究杨波,宋健京,陈卉,杨肖,杨冬梅2020年总目录202003.106公共机构既有办公建筑绿色节能改造实践朱晓姣,柳松,宋波,张思思,叶少华03.111泉州农村石构民居冬季室内热环境测试及优化吴钟奇,夏博,韩婧,梁坤03.116高校既有学生公寓外窗节能改造方案评价赵泰,程东03.121某示范建筑暖通和给排水绿色节能设计分析邹宇亮,杨少林,金鹏04.057天津农村既有住宅现状及节能改造策略研究岳晓鹏,罗浩,高源,王舒扬04.062多孔铝介质-石蜡复合蓄能炕的热性能对比研究陈月,马秀琴,贺晓杨,胡明月,王慧04.068基于热响应试验地埋管分层热物性研究汪启龙,张卫东,田东蒙04.073开式地表水源热泵引水管道颗粒沉积现象的模拟和优化节能分析郭啸峰,李瑞霞,熊泽宇,齐月松,钱堃04.081夏热冬冷地区既有农村住宅节能改造初探李德新,安欣然,李浩宇04.087高校浴室节能改造及优化提升方案探析姜永增,潘军刚05.084基于软件模拟的北京农村民宿节能改造研究魏广龙,付钰,李睿乾,褚娟娟05.090坝上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学楼新型节能窗适寒设计研究杨孟秋,于沈尉,王金奎05.095鄂西北地区乡村住宅的节能设计优化研究徐楚星,赵敬源05.100无锡市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示范技术研究仇铮,倪文晖05.106超高层建筑给水方式的能耗计算黄玉珠06.117基于双源热泵能源耦合系统的相变储能研究梁栋06.122基于既有传统乡村建筑改造的研究芮如忆,莫弘之,刘晓哲,项浚,李钢06.126山东地区农村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调查研究徐振红,李星宇,王鸿宇,刘俊红07.123土体热物性对能量桩换热效率特性的影响研究令永春,刘大鹏,季伟伟,陆浩杰07.128寒冷地区大型医院能耗分析及节能策略王玉来,李永安07.134传统民居的天然光环境优化研究侯薇,袁景玉,高源,谭柯07.141严寒地区近零能耗建筑风管穿外墙热桥研究刘少亮,强万明07.146建筑用电流向分析在医院节能改造中的应用探索汪剑,冯一,代勇,杜栩08.042某校区供热系统改造及分时分区运行优化姚震,周美玲,林日亿08.048基于绿色建筑技术的山地乡村民居改造研究任彬彬,安晓莹,冯策08.053冀西山区传统村落石窑洞民居节能改造初探赵小刚,闫晓颖,吴楠,刘雨青,徐良08.059湖南省双峰县伟训堂建筑物理环境模拟与分析彭小洪,伍国正,任雯,郭俊明08.065影响建筑整体气密性关键因素研究综述李扬捷,徐伟,董宏08.070基于多指标综合评分法的既有建筑节能规划分析吴豆豆,斯依提艾力·艾麦提,吴振08.076上海传统民居屋顶节能特性研究刘晓哲,莫弘之,芮如忆,王海松09.124供暖邻室数量对非供暖房间热环境的实验研究沙心奕,李进,龙恩深09.130天津某医院冷凝锅炉节能改造及运行策略优化董明,刘勇,王永亮09.134大型冷库室内保温吊顶创新施工关键技术任斌向,张增国,郭卫萍09.139高寒地区铁路站房雨水利用技术研究刘韦伟,赵艳,严建伟,张兴艳,欧眉10.109既有居住建筑宜居改造技术体系研究王建军,李东彬,熊珍珍,郭向勇,袁骥10.116绿色生态视角下乡村空间改造策略研究舒平,郭昊阳,解丹10.122基于绿色建筑技术的城市老旧小区改造策略研究李建华,刘阳,郑欢欢10.129颗粒浓度对含纳米氧化铝石蜡光热特性的影响高梦,杨瑞桐,卢丽冰,李栋,吴洋洋11.124严寒地区住宅围护结构节能性能敏感性分析金虹,张乙川11.129基于过渡季舒适性的寒冷地区东西向学生公寓节能改造初探李建华,刘玉,任彬彬,梁志恒11.135自动脱气设备在高校供暖系统中的应用研究姜永增,潘军刚11.140PP P模式下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项目风险研究李强年,徐弘毅,牛昌林12.096广州市公共建筑室内照明情况现状调研与分析罗运有,刘畅,余鹏12.099基于实际热需求的单一建筑类型区域供热系统节能调控方法研究姜永增,刘涛,潘军刚12.105医院业务增加引起的能源浪费及节能措施分析李智慧,赵琨浩,李树勋12.111集中淋浴废水余热回收利用研究蔡辉旺,陈亦文,曾清标准规范与检测02.126建筑门窗保温性能国内外检测方法研究万成龙,张素丽,单波,王昭君,王俊洋,王洪涛02.130民用建筑典型场所机械排烟口分布因素分析陈捷,刘国成02.134建筑保温砂浆抗压强度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王学成,曹杨,张新玉,吴美升03.144广西居住建筑节能65%技术体系研究张小静05.125马鞍山公共建筑能耗现状及能耗定额研究黄志甲,甘琳,江陆军,沈正05.128建设“以人为本”的高质量绿色建筑———浅析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019版的修订郭夏清06.059住宅通风设计标准研究任俊,高峣12.129建筑节能率的计算和转换关系研究殷健,瞿海霞电气与智能建筑07.100基于非线性特征工程的短期建筑能耗预测方法王振亚,范成,李达生,曾妍洁,刘明辉07.108低压直流配电在建筑中的应用研究秦文军,陈文波,房建军,李忠,严建海11.111基于BIPV示范项目的低压直流配电一些关键问题研究房建军节能经济与行业研究01.137北京市公共租赁住房能耗特点王会粉,徐俊芳,王皆腾,梁元元,赵会刚。
可拓创新方法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Re e r h Pr g e s i t n i n nn v to e h d a t s a c o r s n Ex e s o I o a i n M t o nd is App i a i ns lc to
Ya g Ch n. a ,LiXi g s n n u yn n .e 。
Absr c :I h spa r t a t n t i pe ,by c mp r d wih t e TRI o a e t h Z,i s ws t a h xe so n v to t o a t ho h tt e e tn in i no ain meh d h s
新方法 的方法体系及其基本 特征 , 并综述其应用研究进展 。可拓创新 方法的进一 步完善 , 将为各领域 的创 新活动提
供可操作 的方法 , 对技术创新 、 明创 造的形式 化定量化研究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 。 发 关键词 : 可拓学 ; 创新 ; 可拓创新方法 ;发明问题的解决理论 ( R Z T I) 中图分类 号: 0 ; 0 N 3 C3 文献标 志码 : A 文章编 号 : 0 -3 5 2 1 )10 3 —7 1 777 (0 2 0 —1 10 0
杨 春 燕 ,李 兴 森2
(. 1 广东工业大学 可拓工程研究所 , 广东 广州 5 09 ; 10 0 2 浙 江大学 宁波理工学院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研究所 , . 浙江 宁波 3 50 ) 1 10
摘要 : 通过对可拓创新方性又具有可操作性 , 说 然后介绍可拓创
Ke r s x e i s n o ai n;e tn in i n v t n meh d;T Z y wo d :e tn c ;i n v t o x e s n o ai t o o o RI
基于可拓理论的可重构制造系统综合评价方法

中图分类 号 :H1 , P 9 文 献标识 码 : T 6T 3 1 A
可重构制造系统( eo f ua lMauatr g yt R ) 个 ) R cn grbe nfcui s m, MS i nS e 因素或 准则 , 将第 k层 与之有关的全部 个 因素 , 通过两两 是一种复杂的系统。 当市场需求发生变化时 , M R S能否在现有构形 比较 , 利用可拓 区间数定量表示它们 的相对优劣程度( 或重要程 基础上 , 按照一定指标 陕速的确定重构方案是 R S实施的关键。 M 因 度 )从而构造一个可拓区间数判断矩阵 。 中 A ( 中的元 , 其 = 嘶) < 左> 为了把可拓判断矩 阵中的每 此对可重构制造系统做一个综合的评价 ,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素 嘞= , 是一个可拓 区间数 , 1 1 1 2 ] 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 以及运用灰色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分别对 R 个元素定量化 , MS 可拓区间数 的中值 ( + / 左) 2就是 AH P方法中比
段 晓荏 芮延年 朱兴满
( 苏州大 学 机 电工 程学院 , 苏州 2 52 ) 10 1
Sy t e ia l v u t n o n h t l e ala i fRMS b s d o x e so h or c y o a e n e t n in t e y
DUAN a —r n, Xi o e RUIYa — a ZH U n — a n nin, Xi g m n
d t,xes ne aut nW m l e ac lt tev u p n e t u ci n MSW y - aae t i v a o a e p o dt c ua h a eo d e d nf n t na dR a sn no l i s y ol e l f e o s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可拓控制算法的改进与仿真研究作者:杨刚余永权张维威黄英来源:《现代电子技术》2009年第04期摘要:可拓控制是应用可拓学的信息转换方法来解决实际控制系统中的矛盾问题的一种新型的智能控制方法。
首先简要介绍传统的可拓控制器的结构及算法,在此结构基础上提出一种改进的可拓控制算法,并且借助于Matlab仿真平台观察改进算法的控制效果,最后与其他算法控制效果进行比较。
研究结果表明,改进后的可拓控制算法不但能达到基本的控制要求,并且具有参数整定简单、响应快速、稳定性好等特点。
关键词:可拓控制;关联度;控制仿真;Matlab中图分类号:TP39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73X(2009)04-138-03Improvement and Simulation Research of Extension Control AlgorithmYANG Gang,YU Yongquan,ZHANG Weiwei,HUANG Ying(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angzhou,510006,China)Abstract: Extension control is a new intelligent control method,which is applied in the means of information transform to solve the inconsistent question of the actual control system.The structure and algorithm of traditional extension controller are introduced,an improved control algorithm is proposed,and Matlab simulation platform is adopted to observe effect of the algorithm,the control effect is compared with others.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mproved algorithm can satisfy the basal control desire and it is better than the others in parameter tuning,response time and stabilization.Keywords:extension control;dependent degree;control and simulation;Matlab0 引言可拓控制是在可拓学的基础上提出的从信息转换的角度来处理控制问题的理论与方法。
可拓控制以控制输入信息的合格度(关联度)作为确定控制输出校正量的依据,通过可拓变换,使被控信息转换到合格的范围内,解决控制系统中不可控和需要控制之间的矛盾[1]。
文献[2]提出了一种可拓控制器的设计方法,并探讨了特征模式划分与关联度计算等问题;文献[3]提出了包括上层可拓控制器和基本可拓控制器的双层自学习可拓控制结构。
该文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可拓控制算法,并对其进行仿真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其算法具有简单、快速等优点。
1 可拓控制器可拓控制方法是将可拓集合论的研究事物的转化关系理论与方法应用到控制问题研究上,通过将不合格范围内的控制变量转化到合格范围内,从而使控制效果从不满意转化到满意。
基于这种思想,建立了如图1所示的可拓控制器的结构框图。
图1 可拓控制器结构图图1所示即为包含上层可拓控制器和基本可拓控制器的双层自学习可拓控制器的结构图。
由图可知,特征量选取,特征模式划分,关联度计算,测度模式划分,控制输出5部分组成了下层的基本可拓控制器,其主要完成基本的控制功能。
上层可拓控制器主要依靠人们的经验和知识对参数进行整定,作为基本可拓控制器的补充和完善,完成对基本控制的优化,保证良好的控制效果,同时反映可拓控制所强调的矛盾转化问题。
1.1 可拓控制的基本概念首先介绍与可拓控制相关的基本概念:(1)特征量:表征系统运动状态的变量,记为;(2)特征状态:由特征量C描述的系统状态,记为S;(3)经典域:由控制指标决定的系统特征状态的取值范围;(4)可拓域:控制器输出随系统特征状态可调整到合格范围内的特征状态的取值范围;(5)非域:系统输出不能被调整到合格范围内的特征状态的取值范围;(6)可拓集合:可拓域内建立的关于特征状态的集合;(7)特征状态关联度:当前的特征状态与系统控制目标可拓集合之间的关系,记为K(s)。
将其分为K(s)≤-1,-1≤K(s)<0,K(s)≥0三种情况进行讨论,可拓控制主要研究-1≤K(s)≤0的情况;(8)特征模式:由特征量表示系统运动状态的典型模式,记为:Φi=fi(C1,C2,…,Cn),i=1,2,…,r。
其中:Φi表示第i个特征模式;fi表示关于Φi的模式划分;(9) 测度模式:根据特征状态关联度划分的模式,记为Mi。
1.2 基本可拓控制算法这里参照文献[3]采用偏差e和偏差微分作为系统的特征量,并将特征状态划分为8个特征模式。
假定被控对象的偏差和偏差微分的容许范围分别为eom和om,系统可调的最大偏差和偏差微分分别为em和m。
关于特征状态S(e,)的可拓集合可用图2表示,其中阴影部分代表经典域。
图2 二维可拓集合S(e,)设特征平面e-的原点为S0(0,0),记M0= e2om+ 2om ,M-1= e2m+ 2m ;定义平面内任意一点到原点的距离为Ds=e2+2,称为状态距[4],则有D0=M0,Dm=M-1;定义特征平面e -上任意一点的关联度为:K(s)=(1-|SS0|)/M0,S∈X(M0-|SS0|)/(M-1-其中e2+K22,K1,K2是由系统所处的特征模式决定的;X表示经典域。
特征状态关联度K(s)表明了系统特征状态S与特征状态(e,)的可拓集合的关联程度,由此测度模式的划分,即关联度在[-1,0]范围内的特征状态的划分可表示如下:(1)测度模式M1,对应的特征状态处于经典控制域内。
M1={s|K(s)≥0}(2)测度模式,对应的特征状态处于可拓域内。
M2={s|-1≤K(s)<0},M2i={s|ai-1≤K(s)≤ai,S∈M2,-1=a0<…<ai-1<ai<am=0}(2)测度模式,对应的特征状态处于非域内。
M3={s|K(s)<-1}可拓控制器的输出[3]如下:u(t-1),K(s)>=0y(t)/k-KciK(s)sgn(e)+ε,-1≤K(s)<0um,K(s)<-其中-1)分别为控制器当前时刻和前一时刻的输出;y(t)为当前时刻被控量的采样值;k为过程的静态增益;Kci为第M2i个测度模式的控制系数;K(s)为特征状态S的关联度;为偏差的符号函数,取法如下:sgn(e)=1,e>00,e=0-1,e<0为小范围修正量,用来消除扰动和过程增益的不准确性,取法如下:ε=Ki∫t0edτ+Kpe,|e|≤δ0,|e|>δ其中为适当常数为小正数。
1.3 改进的可拓控制算法由上述可拓控制算法可知,进行可拓控制时需要整定等参数。
其整定过程依靠人们的经验知识,因此整定比较困难,尤其是Kci的整定直接影响到可拓控制效果的好坏。
另一方面,通过仿真实验发现,小范围修正量ε的整定效果不明显。
因此,提出改进的控制算法,采用状态距Ds=e2+2来代替原有参数的整定。
(1)测度模式M1。
经典控制域在完全可控的范围内,而可拓控制主要是在可拓域内发挥作用,因此在此范围内采用PID控制算法,旨在补偿经典域内可拓控制效果不理想的缺点。
此时,控制器的输出如下:u(t)=KPe(t)+KI∫t0e(τ)dτ+KDde(t)dt其中:分别为PID控制器的输入和输出;三个参数的整定采用Ziegler-Nichols方法。
为方便起见,此时记。
(2)测度模式M2。
采用改进的可拓控制算法,控制器的输出为:u(t)=y(t)/k-K(s)psgn(e)+D(s)sgn(e)其中:-1)分别为控制器当前时刻和前一时刻的输出;y(t)为当前时刻被控量的采样值;k为过程的静态增益;Kci为第M2i个测度模式的控制系数;K(s)为特征状态S的关联度;D(s)为状态距;p为修正因数;sgn(e)为偏差的符号函数,与上述取法相同。
(3)测度模式M3。
测度模式对应的特征状态较大地偏离经典域,处于非域范围内,此时控制器的输出取幅值。
综上所述,可拓控制器的输出算法如下:u(PID),K(s)>=0y(t)/k-K(s)psgn(e)+D(s)sgn(e),-1≤K(s)<0um,K(s)<-2 可拓控制算法的仿真研究在该仿真部分,将采用相应的线性对象、延迟对象和非线性对象对改进的可拓控制算法进行仿真试验,并与传统的可拓控制算法和PID控制算法进行比较。
其中,PID控制参数的选取均采用Ziegler-Nichols方法整定后的参数,输入信号为单位阶跃信号,仿真时间为500 s。
2.1 线性对象取线性对象的传递函数为:,则控制效果如图3所示。
图3 线性对象的控制仿真结果图3中,PID表示PID控制输出,EC表示传统的可拓控制算法输出,IEC表示改进后的可拓控制算法输出。
由图3中曲线可知,在误差允许范围内,PID控制、EC和IEC均能收敛,从而达到较满意的控制效果。
与其他两种控制方法相比,IEC不但能更快地收敛于稳定值,而且超调量也比较小。
2.2 延迟对象取延迟对象传递函数为:-10s/(5s+1)4,则控制效果如图4所示。
图4 延迟对象的控制仿真结果由4图中曲线可知,在误差允许范围内,PID控制、EC和IEC均能收敛从而达到较满意的控制效果。
与PID控制相比,IEC能更快地收敛于稳定值;与EC相比,除了能更快地收敛外,IEC的波动较小、超调量几乎为0。
2.3 非线性对象取非线性对象为开环传递函数的单位反馈输出的平方,控制效果如图5所示。
图5 非线性对象的控制仿真结果由图5中曲线可知,在误差允许范围内,PID控制、EC和IEC均能收敛从而达到较满意的控制效果。
与PID控制相比,IEC能更快地收敛于稳定值;与EC相比,除了能更快的收敛外,IEC的波动和超调量均较小。
3 结语从仿真研究来看,改进的可拓控制算法具有参数整定简单、响应快速且稳定等特点。
并应用于线性对象、延迟对象和非线性对象进行仿真研究,验证该算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结果证明了可拓控制具有良好的控制品质和较好的自学习能力,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1]杨春燕,蔡文.可拓工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2]王行愚,李健.论可拓控制[J].控制理论与应用,1994(1):125-128.[3]潘冬,金以慧.可拓控制的探索与研究[J].控制理论与应用,1996(3):305-311.[4]Huang Ying,Yu Yongquan,Zhang Ling.Extension Control Algorithm Using Extension Set in Control System[A].Proceedings of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s\.2005.[5]师黎,刘炜.移动机器人可拓控制器的设计[J].微计算机信息,2008(2):224-225.[6]刘金琨.先进PID控制Matlab仿真[M].2版.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4.[7]翁庆昌,陈珍源.非线性系统的自适应可拓控制器设计[J].中国工程科学,2001,3(7):54-58.[8]潘健,王俊,汤才刚.基于倒立摆的两种控制策略的研究[J].现代电子技术,2008,31(1):129-143.作者简介杨刚男,1983年出生,河南人,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