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罗及其脱体经验研究 - Who Is Robert Monroe

合集下载

门罗

门罗


1951年,门罗结婚了,那时候她才20岁,正就读 大学二年级。“我大学第二年结束之后立即就结婚了。 我20岁。我们搬到了温哥华。结婚是件大事--还有搬 家,也是个巨大的冒险。在加拿大境内,我们搬到了 力所能及最远的地方。我们俩一个只有20岁,另一个 22岁。我们很快建立起了非常适当的中产阶级生活。 我们考虑买个房子,生孩子,而我们也很快做到了这 些。我21岁时就有了老大。”为了结婚,她从上了两 年的大学里辍学,写作的梦想也一度中断了。这在当 时的加拿大社会并不被认为是一个怪异的选择。婚姻 生活、以及女性在于婚姻与家庭中的态度与抉择也成 为门罗的写作中最常见、也最为重要的一个主题。她 接连生了四个女儿。但二女儿出生后不到十五个小时, 便不幸夭折。但她后来还是拉扯了四个孩子,因为女 儿们有个小朋友住在她家。
驯服、逃离:永恒的女性人生困境

《逃离》是2013年诺奖得主爱丽丝•门罗 的代表作。这位一生只写小镇姑娘的女作 家,以平淡温和的笔调,书写着生活的正 常和扭曲、女性的驯服与逃离,淋漓尽致 地刻画出现代女性的生存和心理困境。她 以不动声色的女性叙事话语,反抗了文学 中男性中心主义的叙述专政,以独特的女 性视角来观照人生,改变了“男人讲故事, 女人听故事”的传统。

家庭主妇的身体里藏着一颗作家的心。在怀孕期间, 门罗再度开始写作,用她自己的话说是发了疯地写作, “我在怀孕期间一直像疯了一样写作,因为觉得有了孩子, 我就再也不能写作了。每次我怀孕都刺激着我要在孩子还 没有降生之前完成大部头的作品。但实际上,我从没有完 成过任何大部头的东西。”

写作需要时间,而小说创作需要更多的、成块的时间。 在门罗最早的写作生涯中,她的写作都是在孩子睡着之后, 在等待烤炉间歇的时候完成的。“孩子们小的时候,一出 门上学就是我的时间。所以那些年我非常卖力地写作。我 丈夫和我开了家书店,可就算我在书店上班期间,我也要 在家呆到中午。我本该搞家务的,可我也趁机搞写作。后 来,我不用每天去店里上班的时候,就一直写到大家都回 来吃午饭,然后等他们都走了,大概两点半吧,我就赶快 喝杯咖啡,开始干家务活,争取在傍晚前全弄完。”而每 天晚上,当孩子们睡着了,她也就开始抓紧写作。

艾丽丝·门罗《逃离》中的全球圆形流散

艾丽丝·门罗《逃离》中的全球圆形流散

艾丽丝·门罗《逃离》中的全球圆形流散发布时间:2021-04-14T08:08:14.516Z 来源:《中国科技人才》2021年第6期作者:陈佳仪曾刘景儿王刚[导读] 21世纪是全球化发展的迅猛时期,全球化和地方化是世界人民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

在这样一个时代,文化研究学者已经越来越重视对流散现象及流散写作现象的研究。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外国语学院摘要:21世纪是全球化发展的迅猛时期,全球化和地方化是世界人民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

在这样一个时代,文化研究学者已经越来越重视对流散现象及流散写作现象的研究。

以往,在人们眼中,全球化和流散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但现在,人们认为“它们关系密切,共存相当出色”。

不论是何种原因造成对流散,都是文学对一个永恒的主题,一种观察全球的文学眼光。

本论文借助于王刚提出的全球圆形流散理论,着重研究艾丽斯·门罗小说《逃离》中自我身份的模糊与寻根寻“家”之旅和现实与虚幻交织的复杂情形与对现实的探寻两个主题,剖析书中人物复杂的心路历程以及在流散视野下带给人们的启示。

关键词:艾丽斯·门罗;《逃离》;全球圆形流散;现实与虚幻的交织The Global Circular Diaspora in Alice Monroe’s RunawayAbstract:The 21st century is a period of rapid development of globalization,and globalization and localization are hot topics of general concern to the people of the world. In this era,cultural scholars have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the study of the phenomenon of diaspora and diaspora writing. In the past,in people's eyes,there was no inevitable connection between globalization and dispersion. But now,people think that “they are closely related and coexist quite well”. Regardless of the reason for the convection,it is an eternal theme of literature,a literary vision of observing the world.?This paper,through the theory of “Global Circular Diaspora” put forward by Wang Gang,mainly focuses on the two themes of the fuzziness of self identity and wandering experience of root and “home”?and the appearance of scattered drift,the mixed situation of reality and illusion and the exploration of the real world in Alice Monroe's novel Runaway.Keywords:Alice Monroe;Runaway;Global circular diaspora;intertwined reality and illusion一、引言全球化是全球连接性方面的复杂的、加速的、融合的过程,是是当今社会发展不可避免对趋势,它起源于经济领域,但对文学领域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世界各国的文学在全球化的推动下,打破原先狭隘眼界的束缚走向了世界。

门罗出体法——精选推荐

门罗出体法——精选推荐

门罗出体法当人们在死亡边缘挣扎时,会发生濒死经验,很多时灵魂出窍是频死经验的其中一部份。

当濒死者昏迷时,他们会感觉到自己脱离了自己的肉体飘起,然后是见到自己的身体以及抢救自己的医务人员。

很多时在他们回复知觉後,都能够清楚地描述当时的情形。

但那个时候,濒死者其实已被断定失去知觉,甚至脑部活动停止,但他们就是能够准确地说出在他昏迷失去知觉期间所发生的事情。

有些人练习冥想,气功,瑜珈等精神修练时,也会发生灵魂出窍现象。

他们可以在出窍时去到遥远处看到那裏发生的事情。

这个现象有时候也会自然地发生,据欧美方面的统计,全球约有四分之一人记得自己曾经在睡眠时有过灵魂出窍的经验。

这个现象多数是在睡眠的时候发生,出窍者多数会先发生鬼压床现象,然後才会经历灵魂出窍。

睡眠中的灵魂出窍是由于肉体比精神疲倦,所以肉体比精神更快地入睡,这个时候便是发生鬼压床的时候,即是头脑清醒而身体入睡。

当肉体完全入睡之後,那个人的意识便有可能离开肉体活动了。

和普通发梦不同的是,灵魂出窍的人是完全清醒的,他可以清晰地思考,和清醒时一样接收外界的讯息,自由地控制自己的任何行动,而且行动会比清醒时更为方便。

因为灵魂出窍後没有了肉体的限制,很多平时做不到的事情,都可以在灵魂出窍时做到。

举例来说,你可以在出窍後飞,也可以穿墙过壁。

在欧美,有专门研究灵魂出窍的机构,对灵魂出窍作出科学性的研究,欧美方面称灵魂出窍作「出体经验」(out-of-body exp.)。

资料显示,出体现象是人类意识状态的一种。

而基本上,每个人都是可以灵魂出窍的。

出体後的世界在讨论灵魂出体的时候,我们惯于把自己离开了身体的部份称为「意识体」或「灵体」。

我们的「意识」离开了我们的肉体後会见到甚麼呢?而当我们在出体状态之下,又会进入一个怎样的世界呢?物质界和非物质界现实世界又称为物质界,即是我们清醒时活动的世界,在物质界中每一样物件皆有实体,都有一定的耐久性。

物质界中所发生的所有事件都可以被不同的人共同感知。

艾丽丝·门罗的消解艺术

艾丽丝·门罗的消解艺术

乐影子之舞》 荣获加拿大 总督 文学奖 ,此后 门罗 因其作品频频获奖 而声名鹊起 ,直到 2 0 1 3年斩获 诺 贝尔文学奖更是将门罗推上了短篇小说女王的神 坛之 上 ,门罗受 到 了更 多 的赞美 和 关 注 。艾 丽丝 ・ 门罗 和契 柯夫 一样 ,都 迷 恋于无 法 逆转 的时 间 以及 它给我 们带 来 的令人 悲 伤 的无 力感 ( G a r a n H o l — c o mb e ) 。她 的作 品 风 格 简 练 纯 粹 、细 腻 感 人 并 且

LI U Ho n g—y u
( F o r e i g n L a n g u a g e D e p a r t m e n t ,X u z h o u I n s t i t u t e o f T e c h n o l o g y ,X u z h o u 2 2 1 1 1 1 ,C h i n a )
接 近人 性 。 门罗 常怀着 一种 悲悯 之 心讲 述着一 个个 满 含悲 伤 的故 事 ,其 中 自有 一股 暗 流涌 动去启 发读 者 凿开 文 字 的壁垒 探究人 与人之 间微妙 曲折 的种种 关 系 ,窥见 人 心深 处 隐秘 的伤痛残酷绝望、孤独清冷都赤裸呈现 ,带给
c l o s e t o h u ma n i t y w i t h d e l i c a t e p u r i y t f r o m f e ma l e c h a r a c t e r s a n d t h e i r i n n e r wo r l d . Mu n r o ma k e s a n e x p l o r a i t o n o f
第3 7卷 第 4期 2 0 1 5年 4月

关于托妮·莫里森的国内外研究概述

关于托妮·莫里森的国内外研究概述

关于托妮·莫里森的国内外研究概述美国当代着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妮·莫里森从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已发表 11 部长篇小说,包括《最蓝的眼睛》、《秀拉》、《所罗门之歌》、《柏油娃》、《宠儿》、《爵士乐》、《天堂》、《爱》、《恩惠》、《家》和《上帝,救救孩子》。

1993 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肯定了莫里森在小说创作领域取得的突出成就,使她跻身美国和世界主流作家之列。

莫里森的文学地位建构于对边缘和他者的书写,其小说创作的中心主题是美国黑人的历史、命运和精神世界,讲述他们在一个不公正的社会里寻找自我和建构文化身份的经历。

身为女性的莫里森把小说的重心置于黑人女性的命运,但对女性的关注却又时常超出种族的范围。

莫里森继承了美国文学和非裔美国文学的空间叙事传统,并以独特的方式描写了美国黑人和女性的空间实践,空间成为莫里森小说创作的重要叙事策略。

莫里森立足他者,通过“他者空间”的书写重现美国黑人和女性的历史在场,以表达强烈的种族与性别意识,并试图借此重塑他者的主体性。

莫里森小说丰富的主题和典型的创作风格吸引了世界众多学者的关注,莫里森研究的成果也甚为丰硕。

西方的莫里森小说研究开始于 20 世纪 70 年代中后期。

最早的莫里森研究见于史密斯(BarbaraSmith)的《美国黑人女性研究》(1976),1977 年和1978 年斯特普陀(Robert Stepto)与贝克尔曼(JaneBakerman)分别在《美国多种族文学》和《美国黑人文学论坛》上发表了与莫里森的访谈。

在《所罗门之歌》发表以后,《Callaloo》刊登了狄克逊(MelvinDixon)的书评《如果你屈服于空气》。

随着莫里森小说的陆续发表,有关书评、采访和论文不断增加,到了 20世纪80 年代,莫里森研究不断升温。

1985 年出现了第一部由琼斯(Bessie W. Jones)和文森(Audrey L. Vin-son)所着的莫里森研究着作《托妮·莫里森的世界:文学批评探索》,该书探讨了《最蓝的眼睛》中的童话故事、莫里森小说中的场景、《秀拉》里的心理扭曲、《柏油娃》里的花园隐喻和基督象征,同时考察了莫里森小说中的神话人物、虚无主义和希腊悲剧母题[1]。

近三十年来国内外艾丽丝·门罗研究述评

近三十年来国内外艾丽丝·门罗研究述评
张 芳
( 林航天工业学院 桂 外语 系 , 西 广 桂林 510) 4 0 4
摘 要
艾 丽丝 ・ 门罗是享誉世界文坛的加拿大短篇 小说女皇 。论文从批评 的热点和视角对 国内外 门罗研 究进行 了
梳 理 和 总结 , 现 国 外 的 门罗 研 究 系统 而 深 入 , 究 视 野 宽 阔 而 多 元 , 究 成 果 丰 硕 。相 较 之 下 , 内 的 门罗 发 研 研 国 研究还很薄弱 , 译介 资料 匮乏 , 体 性研 究稀 缺 , 究 范 围 和研 究 视 角趋 于集 中 , 整 研 深层 次 的研 究 有 待 发 展 。
拿 大 文 坛 上 的 地 位 , 逐 渐 享 誉 世 界 文 坛 。 在 其 后 四 十 多 方 评 论 界 的注 意 , 关 研 究 迅 速 升 温 。不 仅在 英 语 国家 , 并 相 在
年 的创 作 生 涯 中 , 作 频 出 , 仅 在 加 拿 大 屡 获 大 奖 , 国 世 界 其 它 地 区 , 究 其 小 说 的 学 术 论 文 和 书 评 文 章 都 大 量 佳 不 在 研
部类似故事集的长篇小说 , 余篇短篇小说 , 百 大部 分 收 录在 在 中 国的 发 展 。
1 部 短 篇 小 说 集 中 。 16 3 9 8年 , 的 首 部 短 篇 小 说 集 《 乐 她 快
影 子 之 舞 ) D n eo h p yS a e ) 版 发 表 , 到 了 ) a c f e Ha p h d s 出 ( t 受
1 国外 门 罗研 究
二 十 世 纪 八 十 年 代 , 罗 的 短 好 评 和 评 论 界 的 关 注 , 年 即 获 得 加 拿 大 最 高 文 学 当
奖 项 — — 总 督 文 学 奖 。 自此 声 名 鹊 起 , 始 确 立 自 己 在 加 大 、 国 和美 国等 国家 出版 的各 类 小 说选 集 , 渐 引起 了 西 开 英 逐

试论《诗刊:一本诗文杂志》的审美现代性

试论《诗刊:一本诗文杂志》的审美现代性

54试论《诗刊:一本诗文杂志》的审美现代性刘红丽 四川外国语大学 研究生院摘要:哈丽特·门罗于1912年创办了《诗刊》,毋庸置疑,《诗刊》为现代主义诗歌开启了新篇章,使现代主义诗歌美有了新的标准。

因此,哈丽特·门罗推动了现代主义的发展并且其所创办的《诗刊》也成了审美现代性的寄居地,用现代派的创新抵御传统,用现代派的先锋精神抵御资产阶级,以此揭示出哈丽特·门罗以及她所创办的《诗刊》体现出的审美现代性特征。

关键词:哈丽特·门罗;《诗刊》;审美现代性作为《诗刊:一本诗文杂志》(以下简称《诗刊》)创始人的哈丽特·门罗在美国诗歌复兴过程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可以说《诗刊》作为现代主义诗歌的阵地,作为“英美现代主义诗歌的生发摇篮”(董洪川,74)为二十世纪现代主义的发展打开了一扇门。

从1912年创办《诗刊》伊始直至她去世,门罗发掘了诸多现代派诗人,包括 T.S.艾略特、华莱士·史蒂文斯、威廉·巴特勒·叶芝、D.H.劳伦斯等等。

在此过程中,《诗刊》无不体现出审美现代性的特征,恰如卡林内斯库所说,“美学现代性应该被理解成为一个包含三重辩证对立的危机观念——对立于传统;对立于资产阶级文明(及其理性、功利、进步理想)的现代性;对立于它自身,因为它把自己设想为一种新的传统”(卡林内斯库17)。

因此,本文试论《诗刊》的反传统与反资产阶级文明特征,亦即《诗刊》的美学现代性特征。

一、反抗传统,立志求新现代主义在二十世纪初成为了艺术领域发展趋向,与此同时美学现代性也呈现出它与传统的决裂以及其奋勇向前的先锋精神。

“先锋”这个明显的军事化用语恰如其分地指明了先锋派“强烈的战斗意识、对不遵从主义的颂扬,勇往直前的探索,以及在更一般的层面上对于时间与内在性必然战胜传统的确信不疑”(卡林内斯库 103)。

事实上,文学现代主义急切想要打破传统的欲望,与先锋派的精神不谋而合。

“门罗主义”发展演变探析

“门罗主义”发展演变探析

“门罗主义”发展演变探析作者:李永龙来源:《西部学刊》2023年第19期摘要:“门罗主义”产生的背景是拉美独立运动兴起、欧洲国家加大对拉美地区的干涉、美国企图在拉美地区扩张势力,其主要内容是坚决反对欧洲国家继续在拉美地区的殖民政策、不干涉主义、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

“门罗主义”的演变历程包括从“门罗主义”到泛美主义、从大棒政策到金元外交、富兰克林·罗斯福的睦邻政策、冷战时期的拉美政策。

在“门罗主义”的指导下,美国赶走欧洲势力,大肆扩张,将拉丁美洲变成了自己的势力范围,在促进了本国繁荣的同时造成拉美各国现在贫穷落后以及动荡的局面。

关键词:门罗主义;美国;对外政策;拉丁美洲中图分类号:D83/8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3)19-0115-04An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Monroe Doctrine”Li Yonglong(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 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 Hohhot 010022)Abstract:The background of the emergence of “Monroe Doctrine” was the rise of the Latin American independence movements, increased European intervention in the Latin American region,and the United States’ attempt to expand its influence in the regi on. Its main content involves a staunch opposition to continue European colonial policies in Latin America, non-interference,and the fact that the Americas belong to the Americans. The evolution of “Monroe Doctrine” includes the shift from “Monroe Doctrine” to Pan-Americanism, and from Big Stick Policy to Dollar Diplomacy,Franklin Roosevelt’s Good Neighbor Policy, and the Latin American Policy during the Cold War. Under the guidance of “Monroe Doctrine”, the United States drove out European powers and expanded aggressively, incorporating Latin America into its sphere of influence. While promoting its own prosperity, this has resulted in poverty, backwardness, and instability in various countries in Latin America.Keywords: Monroe Doctrine; the United States; foreign policy; Latin America由于拉美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资源禀赋,美国历届政府不得不采取一种积极的政策以对其施加影响,使得拉美国家不至于站到欧洲阵营一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门罗及其脱体经验研究文:杜夫来源:新时代网时间:2005-2-1 15:56:27 点击:405/qdw/ArticleShow1.asp-BigClassName=dml.htmlWho Is Robert Monroe?门罗及其脱体经验研究AUTHOR: Duv作者:杜夫CONTENTS:目录:WHO IS ROBERT MONROE?罗勃特·门罗是谁?THE SECOND BODY第二身体LOCALE II现场IIATTAINING THE OUT OF BODY EXPERIENCE获得脱体经验THE MIND心智HEA VEN AND HELL天堂和地狱WHO IS ROBERT MONROE?罗勃特·门罗是谁?Robert Monroe,founder of the Monroe Mind Research Institute in Virginia,began studying altered states of consciousness in 1958. At that time,Monroe was a succesful businessman,having graduated from Ohio State University with a degree in engineering,and a second one in journalism. As an executive of a radio station,Monroe led a busy and normal life. That same year Monroe began studying what happens to consciousness while the body is asleep. His first experiments consisted of listening to tapes that contained various types and combinations of sounds. He researched out of body experiences (oobe's) until his own death. In his 3 books (Journey Out of Body,Journeys Beyond the Universe,and The Ultimate Journey),Monroe shares what he has found after years of researching,studying,and experimenting using most often his own experiences as reference and/or basis for his observations. His notes are very sober and clear,and he manages to transmit clear,impartial,'reporter' type descriptions. His narrations are consistent and well organized,and his writings slowly go into details about life,death,and much,much more. (subjects presented in his second and third books are not discussed in this paper)罗勃特·门罗是维吉尼亚州门罗心智研究学会的创办人,他在1958年开始研究意识的变易状态。

当时,门罗是一个成功的商人,他毕业于俄亥俄州立大学,获得工程学士学位和新闻学士学位。

门罗身为广播电台的主管,过着忙碌而平常的生活。

同年,门罗开始研究身体入睡时的意识状况。

他的第一个实验是听包含各种类型和组合的声音。

他从此一直致力于脱体经验(oobe's)的研究,直到他去世为止。

在他的三本著作(《脱体之旅》、《世外之旅》、《终极之旅》)中,门罗介绍了他多年来的研究、探索和实验的发现,大多以他亲身经历作为他观察的参考和基础。

他的笔记非常严肃、清晰,他力求准确、公正和“记者”式的表述。

他的叙述前后一致、组织良好,他的作品逐渐对生命、死亡和其他更多问题作了详尽的探究。

(本文对他的第二、第三本书的内容不作讨论。

)In his first book,Monroe describes an oobe as,"1. A person perceives part of the environment that cannot be perceived by the physical body 2. The person is fully aware that this is not a dream state" (Journeys Out of Body,pg. 8). That is,all of the subjects critical faculties are normal,and they bear full consciousness of his/herself and of the environment. He points out that not only have oobes been reported all over the world,coming from different ethnic and social backgrounds,but that most of our ideas concerning life,death,souls,rebirth,and so on,resulted from experiencing oobes. The difficulty in studying the out of body phenomenon arises out of the fact that it is usually very spontaneous. Few people manage to repeat them,and even fewer have any sort of control over out of body states. Nonetheless,Monroe set out to scrutinize such states,dedicating much of himself to understanding the process behind an out of body experience (and consequently,understanding himself). A great part of his books consists of notes taken immediately after he would awaken from his experiences,and definite conclusions,though few,are present.在他的第一本书中,门罗把脱体经验描述为:“1. 一个人感知到不能被肉身感知到的环境的一部份。

2. 他完全知道这不是梦”(《脱体之旅》第8页)。

就是说,所有当事人的判断力都是正常的,他们具有对他/她自己和环境的完整意识。

他指出,不仅世界各地都有脱体经验的报道,它们来自不同的人种和社会背景,而且我们大部分有关生命、死亡、灵魂、再生等观念都来源于脱体经验。

研究脱体经验现象的困难之处在于实际上它通常都是非常自发的。

几乎无人能成功地重复它们,甚至更没有人能对脱体状态加以任何控制。

然而,门罗开始对这种状态进行细察,他致力于了解脱体经验背后的过程(并因而了解自己)。

他书中的大部分内容由他的笔记所组成——从他的脱体经验中醒来之后,他立刻作记录——以及明确的结论,尽管他提供的结论极少。

As he began his work,Monroe started experiencing a particular altered state of consciousness. He referred to this state as the second state,the first state being our normal,everday waking attention. This second state includes feelings of vibrations,looseness of the limbs,a sense of being inflated,not to mention a definite change in state of mind. He also began noting he could feel what seemed to be a second body. Since Monroe lacked any sort of mystic,superstitious approaches,he began differentiating between what he called Locale I and Locale II. He was never confortable with the term astral,since its origins are mostly mystic and occult in nature,often involving witchcraft,sorcery,and magic,and this was never Monroe's temperament. He had a very western,science oriented mind thus being very analytical and with a keen sense of logic. And so Monroe designated these terms: Locale I is the everday physical world we all perceive,while Locale II is a nonphysical environment. Our physical body is thus our 'vehicle' for Locale I,and the 2nd body the vehicle for Locale II.当他开始他的研究工作时,门罗开始经历一种特别的意识变易状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