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农发展史

中国三农发展史
中国三农发展史

中国三农发展史

(古代史部分)

中国的农业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末期,距今七千年到五千年(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的新石器时代),我国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和黄河流域的半坡文化,进入到了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阶段。在这一时期,人们已经过着定居生活,进入原始农耕阶段。在这一时期,半坡原始居民掌握了种粟的技术,还有蔬菜和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育水稻和粟的国家。我国农业文明就源于这一时期。大家可以说出这一时期的农业发展的特点吗?1.地域差异,受气候因素影响很大,因地制宜。2.受生产力水平的限制,实行集体劳作。

距今四五千年前,我国一些地区相继进入父系氏族公社时期。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是黄河中下游的大汶口文化中晚期。这一时期已经出现了养蚕缫丝,纺织技术有了新的进步。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养蚕和丝织的国家。在这一时期,生产力有了较大的发展,我们纵观历史会发现生产力的每一次大发展都会加剧社会的贫富分化,这次也是,但它同时也推动着历史的进步,因为贫富分化导致阶级出现,而国家正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传说中的尧、舜、禹时代,是我国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奴隶主和努力两个阶级形成了。

夏商周时期,农作物品种、耕作技术和农田水利都有较大的发展。(五谷:稻、黍、稷、麦、豆),为了配合农业发展,历法也有较大进步,我认为在这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夏朝的《夏小正》,它记载着一年中各个月份的物候、气象、天象、和农事等内容。(此外干支纪日法是商朝历法最大的成就,它是世界上延续至今的最长的纪日方法)

回顾历史和现实我们还可以知道统治者所做出的一切决策和行动都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在经历夏朝和商朝之后,在西周时期,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经济上实行井田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与井田制相适配的政治制度是分封制,这里不多讲),井田制是一种国有土地制度,周朝规定,一切土地属于国王所有,国王把土地分给诸侯臣下,授田者只能时代享用,不得转让与买卖,并要向国王交纳一定贡赋。那是耕地沟洫(xù)纵横,如同井字,称为井田。奴隶主强迫奴隶在井田上集体耕种。

春秋时候,铁农具开始出现。战国时,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铁器时代的到来,标志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牛耕技术在这一时期也开始运用和推广,这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与此同时水利灌溉事业也有很大发展,著名的都江堰就是战国时期秦国蜀守李冰修筑的。

由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广,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出现了许多井田制公田以外的私田。私田主人控制私田产品,不缴纳给国君,而是改变成了对耕田者的剥削方式,即让劳动者交出大部分产品后,可以保留一部分产品。这样,耕种土地的人就转变为封建农民,私田主人就转变为封建地主,农民向地主缴纳地租。这就是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剥削方式。而这种交租方式已持续就是2600多年。直到2006年我国才完全免除农业税,这是后话。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变法。新的国家制度和法律条文,促使土地所有制有国有制向私有制转变,如春秋时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cuī)征”(只根据土地的多少和田质地好坏征收赋税)和鲁国的“初税亩”(实行按亩征税),都属于这一种情况。

战国时期,奴隶主地土地国有制,已大部分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建立地主阶级的统治,时机已经成熟。这样,各国出现了一系列变法运动。其中重要的有李悝(kuī)在魏国的变法(主要内容有,“尽地力之教”、“发展农业生产”,制定《法经》,加强地主阶级专政等)和商鞅在秦国的变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度,从根本上瓦解奴隶制),变法运动先后进行了一百多年,新的封建制度终于在各诸侯国确立起来了。

“秦皇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秦王嬴政以其雄才伟略统一了中国,建立了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为了巩固统治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这里我们只谈有关农业方面的,他在全国实行土地私有制,按亩纳税,让老百姓自己申报土地,载入户籍,户籍上有了年龄、土地等项内容,国家依户籍征发赋税和徭役。这成为封建国家统治人民的根本制度。

在秦朝末年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徭役繁重、刑罚严酷、赋税十分沉重,土地兼并严重(整个封建社会没有一个朝代解决过这一问题,为什么?因为统治者是地主阶级的代表,他们首先要维护的是地主阶级的利益),大量农民

失去土地。秦的暴政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率领九百多戍卒,在大泽乡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封建地主阶级。陈胜、吴广的首创精神,为历代农民树立了榜样。

自公元前207年秦国灭亡到公元前202年初,这是楚汉之争的五年,公元前202年初项羽乌江自刎,刘备称帝建立汉。西汉建立后,刘邦吸取秦亡的教训,“反秦之弊,与民休息”。他采取了一系列轻徭薄赋慎刑的措施。例如,他推行的重农抑商政策包括:大量士兵罢归家乡,复故爵田地,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抑制商人,减轻田租为十五税一。(上述政策的实行有哪些好处?增加了农业劳动力,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有利于恢复和发展生产等)【汉初规定:商贾及其子孙禁止出仕做官;商贾不得拥有土地,但要加倍征收人口税;商人不得穿名贵纺织品,不得乘骑车马、携带武器。以限制商人势力的过度膨胀。其实整个封建社会都不同程度的实行过重农抑商政策。问:封建统治者为什么要实行重农抑商政策?这对封建统治有什么作用?○1我们前面说过统治者所采取的一切措施都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采取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巩固国家的统治基础;○2封建社会的统治者是地主阶级,他们是不能容忍商人的大量滋生和发展的,因为商业要和农业争夺劳动力,你愿意当一个没有农民为你种地的地主吗?○3商人的流动性比较大,这不利于国家的户籍管理和行政管理,还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性;○4征兵征税比较困难。等等】。

汉文帝、汉景帝在位期间,推行修养生息政策,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中国封建社会出现了第一个治世“文景之治”。文景之治的出现主要原因是:一、文帝和景帝重视农业生产。他们多次减免田租赋税,后定田租为三十税一。(这样农业得到较大发展,粮价大幅下降。汉初米一石值五千钱,文景时降到一石仅值数十钱至十余钱,这证明了农业总产量的提高)开放山林川泽,鼓励农民进行副业生产,活跃商业市场(但统治者并没有放弃重农抑商政策);二、改革法律;三、提倡节俭反对奢侈,俭省财政支出。

汉武帝即位后,西汉国库里积蓄了大量的粮食和钱财,国家实力相当雄厚,有条件加强中央集权(需要说明的是,中国的封建社会同样是一个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社会)。同时,国家也存在着土地兼并,商贾膨胀,边境不安定等问题。为此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这里不作详细阐述,

只看一下经济方面:改革币制,铸造五铢钱,作为通行全国的法定货币;盐铁官营,由国家垄断经营盐铁的生产和销售;平抑物价、征收工商业者的营业税和财产税,等等。汉武帝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封建皇帝,在他的大一统之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价钱,西汉统治达到鼎盛。

统治者是不愿意用鼎盛这一词的,因为鼎盛之后就是衰落了。西汉后期,重用外戚和宦官(在中国封建史上宦官不止一次干政乱政,至于其原因大家自己想),政局混乱,国家权力削弱。公元9年,外戚王莽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新,西汉灭亡。

西汉后期社会矛盾已经相当严重,而这个王莽,在即位后,为解决日益激化的社会矛盾,进行了不切实际的王莽改制(如对货币的改革,他推行新的货币去取代五铢钱,二此时五铢钱在社会上流通率相当高,人们不愿意用新的货币,于是就把新币放在一旁继续使用五铢钱)。

沉重的赋役,战争的破坏,残酷的刑法,使农民完全丧失了活路。他们纷纷起义,最后汇成几支大的起义军,推翻了王莽政权。(中国的农民非常善良,除非被逼的没有活路时才会起来反抗。谁让农民没活路,谁就自寻死路!)公元25年,参加过农民起义的汉宗室刘秀称帝,沿用汉的国号,建都洛阳,史称东汉。东汉初年,经济凋敝,社会动荡。刘秀采取安抚的统治方法,即以“柔道”治天下。在经济方面,恢复西汉三十税一的田租制度,鼓励流民返乡垦荒种地;裁并地方官衙,消减官吏,复原军队,让大批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经过光武帝的多年努力,社会安定下来,经济得到恢复,户口增加,史称“光武中兴”)

东汉后期,土地兼并现象严重,统治越来越腐朽。皇帝大造宫殿,对百姓搜刮无度。民不聊生,被迫铤而走险。184年,巨鹿人张角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作为号召,利用宗教,组织全国几十万人同时起义。起义民众头裹黄巾,称为“黄巾军”。黄巾军焚烧官府,攻打豪强地主田庄,队伍一度发展到一百多万人。但最终还是被镇压了下去。

两汉的农业发展:

汉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农业备受重视,因此发展迅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农具得到改进,牛耕广泛推广(耕犁上安装了翻土碎土的

犁壁,这比欧洲早一千多年;西汉农学家赵过发明了播种耧车;等);水利事业发展,农耕区域扩大(黄河流域流域以营建灌溉渠系为主,著名工程如漕渠、白渠等;江淮、江汉之间以修制天然陂池为主;东南一排水筑堤、变湿淤之地为良田为主;西北则主要利用雪水或地下水,修筑特殊的水利工程坎儿井。);稻麦种植的推广;耕作、管理技术进步较快;农学研究取得可喜成绩(农学家氾胜的《氾声之书》以关中为对象,细致地探索了精耕细作的生产方法,总结出著名的区种法;《四民月令》是东汉后期叙述一年例行农事活动的专书)。

魏晋南北朝时期:

社会大动荡、民族大融合的魏晋南北朝,社会经济特点明显:江南迅速发展,中原发展相对缓慢;土地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商品经济水平较低;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随着民族融合的发展,各民族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促进了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这一时期农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一)江南农业的开发:六朝时期,特别是东晋南朝,江南农业的开发从江东扩展到整个长江流域,进而波及到岭南和闽江流域。那时,江南土地大量开垦,耕作技术进步,农田水利兴修较多,农作物品种增多,单位面积产量提高。但各地发展还很不平衡,三吴地区最发达,洞庭、鄱阳湖平原和成都平原也是重要的粮区。江南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充实了江南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融合,加速了当地经济大发展;一些统治者推行劝课农桑、奖励耕织、安抚流民、兴修水利等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二)北方农业的恢复和发展:这一时期,中原农耕规模缩小,畜牧业因少数民族的内迁有所扩展,两汉时期过度开垦导致的环境破坏状况有所缓解。北方农业虽屡遭破坏,但总体上还在恢复和发展。主要表现在:第一、研制了新农具,推广了新技术(曹魏时,马钧改进了翻车,用于农业灌溉。水碓、水磨等广泛用于谷物加工。西北嘉峪关都已采用二牛一人或一牛一人的耕作方式。深耕细作、积粪肥田,后来还传播到南方);第二、曹魏兴修了许多渠堰堤塘(北魏孝文帝下令有水田之处,都要通渠灌溉);第三、开发边疆地区(十六国北朝时河西走廊和辽东地区的开发,都取得可喜成就)。

隋唐农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一、江南地区的农业得到进一步开发,水稻产量大面积提高。【圩田更加普遍,适于种植高产的水稻;放火烧山,开垦土地的现象也很多。围湖造田和向山要田,对自然生态平衡造成影响,江淮地区大面积种植水稻,江南地区成为两市的重要产地。安史之乱(公元755—763年安禄山、史思明趁唐朝政治腐败,内地兵力空虚先后发动叛乱。此次叛乱严重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唐朝从此由强盛转向衰落)以后,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二、农田灌溉的发展和农具的改进。【隋朝开通的大运河有利于农田灌溉;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各地兴修了不少水利工程,仅江南兴建和修复的水利工程,就大大超过了六朝时期的总和。那时还创造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江南地区出现的曲辕犁,便于水田工作】三、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尤其是茶叶在唐朝已成为生活必需品,市场广泛,唐朝中期政府开始征收茶税】隋末农民起义:

隋炀帝的暴政【赋税徭役繁重,修运河(晚唐诗人皮日休《汴河怀古》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建东都洛阳城,三征高丽,严刑酷法】使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加之天灾严重,民不聊生。百姓被迫起而反抗。611年,山东长白山农民首先反动起义,各地农民纷纷响应。其中,最主要的是翟让、李密领导的瓦岗军。在农民军的打击下,隋朝统治风雨飘摇。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唐末农民战争:

唐朝末年的社会矛盾比起隋朝有过之而无不及,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唐朝的宦官专权远甚于东汉,举个例子,唐后期,共有8个皇帝由宦官拥立,两个皇帝被宦官害死),朋党之争等都在加深唐朝的没落。唐朝后期,从皇帝到各级官吏腐朽贪婪,他们大肆兼并土地,灾荒年月照旧催交赋税。各地节度使对百姓大都残暴压榨,加之藩镇之间战火连绵,广大农民困苦不堪,终于揭竿而起。【想必大家都知道这一首诗: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是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写的《不第后赋菊》】公元875年,山东、河南农民几千人由王仙芝、黄巢领导先后起义。几年以后,王仙芝战死,起义军由黄巢领导,采取流动作战的方针,转战大

半个中国。后来,起义失败,黄巢自杀。唐末农民战争波及大半个中国,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这次起义使腐朽的唐王朝从此分崩离析,名存实亡;农民军首次提出平均思想,反映了广大农民均产、均田的要求。

907年,存在了290年的唐朝,为藩镇所灭。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农业生产的发展:

北宋时候,农业技术有了一些新的发展。农民使用始于不同土壤的圆头、尖头的犁铧。为解决耕牛不足的困难,有些地方使用了人力操作的踏犁。农民还在山坡上开垦梯田。北方的粟、麦等在江南大量种植,江北广种水稻。从越南引进的水稻良种占城稻,也传播到江淮地区。棉花的种植由福建、广东推广到长江流域。经济作物种植扩大,反映出农产品商品化的加强。【北宋农民很讲究耕作技术。生活在两宋之交的农学家陈旉(fū)在他所著《农书》中说“种之以时,择地得宜,用粪得理”。北宋墓葬中曾出土成组的铁制农具,其中耙、锄等中耕的农具很多,说明当时很重视田间管理。】

南宋时,全国的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到南方【一个重要原因是南宋的政治中心(临安,今浙江杭州)在南方】。南方最发达的江浙地区长期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南宋时,流传“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史书记载“今之沃壤,莫如吴、越、闽、蜀”,“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辽代统治者采取赐贫民耕牛、垦荒免赋等措施,大力发展农业。到10世纪中期,辽海地区已成为编户数十万、耕垦千余里、人烟稠密的沃野。

西夏的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有较完备的灌溉系统,是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耕作方法与中原没有多少差异。

金统治者进入中原以后,将具有先进文明的汉人迁置到东北各地,充实户口,开垦荒地,促进这一地区农业发展。

元世祖对农业十分重视。中央设立负责农业和水利的机构大司农司,向全国颁发《农桑辑要》一书,指导农业生产。元朝时,农作物品种增多,棉花种植已遍及南方。畜牧业在北方得到空前发展。农牧业的恢复和发展,促使人口增加。元朝人口最多时达到八千多万。

明清时期:

明清是我国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说它衰落是因为封建统治已经开始不能适应经济进一步发展的要求了,当然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这一时期的农业政策和农业生产发展还是比较大的。

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1581年,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为了缓和阶级矛盾,改革赋役制度,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一条鞭法将原来的田赋、徭役、杂税,“并为一条”,折成银两,把从前按户、丁征收的役银,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少来分担。【一条鞭法是我国赋役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赋役征银的办法,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纳银代役的规定,可以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也有所松弛。】

1669年,康熙帝宣布原来明朝藩王的土地,归现在更众人所有,叫做“更名田”。1712年,清政府规定以康熙五十年(1711年)的人丁数,作为征收丁税的固定丁数,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帝一上台就推行“摊丁入亩”的办法,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这样,人头税废除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松弛,隐蔽人口的现象也逐渐减少。摊丁入亩对我国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农业生产的发展:棉花种植在明代由江南推向江北。明代由国外引进的高产农作物新品种玉米和甘薯,在清代不断推广和种植,是不适宜生长稻麦的贫瘠土地得到利用,粮食总产量大幅度提高。这对于养活众多人口,腾出更多土地种植经济作物,促进农业生产商品化,有重要意义。清代前期,棉花、蚕桑、茶叶、油料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都扩大了,形成了一些农业生产区域。

明末农民起义:明朝末年,天灾不断。明朝政府又向百姓加派三饷【即“辽饷”“练饷”和“剿饷”。“辽饷”,为筹集对辽东后金用兵的军费;“练饷”和“剿饷”,征收用于镇压农民反抗的军费】。三饷总和超过正常田赋一倍以上,广大农民十室九空。【(明朝末年)旧征未完,新饷已催,额内难缓,额外复急。村无吠犬,尚敲催追之门;树无啼鹃,尽洒鞭扑之血。黄埃赤地,乡乡几断人烟;白骨青燐,夜夜常闻鬼哭。——《豫变纪略》】

1627年,饥民王二在陕北首先起义,揭开了明末农民起义的序幕。王二

起义后,陕北各地农民纷纷响应。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先后举起义旗。其中,“闯王”高迎祥的义军是较强的一支。高迎祥牺牲后,李自成继任闯王。他率领的义军成为起义军的一支主力,另一支主力由张献忠率领。【张献忠出身贫寒,起兵后号称“八大王”。他攻陷武昌后,建立大西农民政权。1644年,他在成都称帝,后来在与清军战斗中牺牲】

李自成大军进入河南,提出“均田免粮”口号,受到广大农民拥护,很快攻克洛阳。不久,李自成攻克西安。1644年正月,他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三月,李自成大军占领北京,明崇祯帝自缢于万岁山。明朝灭亡。【明末农民起义军以极大的革命勇气和顽强的战斗,推翻了腐败的明王朝,给封建统治以沉重打击。农民军提出的“均田免粮”口号,反映了农民群众反对财产贫富不均和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标志着我国农民的反封建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次起义中,“均田免粮”这句口号的提出是值得肯定的,它触及到了封建土地所有制,但由于封建小农思想的性质,随着起义的失败,它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贯彻实施。

(近代史部分)

农村信用社宣传标语

农村信用社宣传标语

农村信用社:国家法定的金融机构,是亿元农民身边的银行 农村信用社是最好的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 农村信用社是新形势下农村金融主力军 农村信用社是城乡经济发展的坚强后盾 农村信用社是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及广大农民致富的好帮手 存款人是我们的永恒上帝借款人是我们的衣食父母信用千万家合作你我她 农村信用社与城乡人民心连心 农村信用社愿为千家万户架起致富桥梁 农村信用社储蓄存款居全国金融机构第一位 脱贫致富奔小康农村信合真心帮 信用合作经营活存贷可*好处多 选择信用合作共创美好生活 农村信用社是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主渠道 脱贫致富奔小康农村信合真心帮 农村信用合作农民致富依托 农村信用社是农民自己的银行 农村信用社是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坚强后盾 农村信用社是中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中国农村金融的基础

农村信用社情系“三农”服务大众 贴心贴已信合人知冷知热信合情 信合诚信诚天下农田三农兴寰宇 信合铺就小康路农户描绘大地春 信合架金桥利如雨露八方润联社展矫姿缘似春潮四面来 托致富希望架富民桥梁。 心贴心的服务手握手的承诺。 立足农村,面向农业,服务农民以诚待人,以情感人,以优服人。 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农户讲诚信。 创立三信兴三农信用工程讲信用。 走遍神州村和镇满意服务在农信。 为民理财三农兴旺真诚合作三信辉煌。 接待一次顾客,奉献一份爱心存入一缕阳光,还您一轮太阳。 农村合作金融托起绿色繁荣 奉献真诚一片情暖客户万千 选择中国信合共奔小康生活 信用架起连心桥合作谱就双赢曲 追求卓越提高人生品位奉献信合收获幸福生活 与农朝夕相伴共谱绿色篇章

中国农业银行三农金融服务报告

中国农业银行"三农"金融服务报告 2009年3月 前言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解决好"三农"问题始终是党和政府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要实现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和农民增收,离不开金融的强有力支持。 中国农业银行多年来始终高度重视"三农"金融服务工作。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发展,中国农业银行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广覆盖的"三农"金融服务体系,县域机构网点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农村存贷款持续增加,金融服务已基本覆盖全国县域。 200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确定了中国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革"面向'三农'、整体改制、商业运作、择机上市"的"十六字"方针,中国农业银行进入建设现代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新时期。2008年10月21日,国务院第32次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中国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实施总体方案》,2009年1月16日,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农业银行)正式成立,中国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站在新的起点,中国农业银行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把服务好"三农"放在改革发展的首要位置,深入研究面向"三农"、商业运作的有效途径,积极探索大型商业银行服务"三农"的模式与路子,切实加强面向"三农"的体制机制保障,推动"三农"金融服务工作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一、中国农业银行服务"三农"的历程 根据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1979年,国务院决定恢复中国农业银行,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信贷支持和综合金融服务。从1979年到2008年,根据不

同时期农业农村经济特点和中央对中国农业银行确立的支农定位和职责,中国农业银行服务"三农"的历程,大体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一)专业银行时期(1979-1993年)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率先在农村拉开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并以磅礴之势推向全国。改革开放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经济总量逐年上升,粮食及农副产品购销两旺,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村经济呈现跳跃式、超常规发展。 按照当时专业银行的业务分工,中国农业银行遵循"以粮为纲、农林牧副渔并举,提高经济效益,活跃农村经济"的指导方针,围绕发展农村生产力这个中心,将全部贷款的98%以上集中投向了农村。支持农业资源开发和技术改造;支持国家商品粮、棉、糖生产基地建设;开办粮棉转化转产专项贷款、副食品基地专项贷款、土地治理与开发专项贷款;支持"星火计划"、"丰收计划"实施,增强了农业发展后劲。 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为解决农产品"卖难"和乡镇企业发展需要,中国农业银行将每年涉农信贷计划的60%和2500亿-3200亿元的累放信贷额度,用于支持供销社、农副产品收购和乡镇企业发展。对乡镇企业贷款计划实行专项管理,确立了"量力而行,讲求实效,区别对待,择优扶持"的支持乡镇企业发展的十六字方针,颁布了《中国农业银行乡村工业贷款暂行办法》,对促进农村工业化、增加农民就业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向商业银行转轨时期(1994-2006年) 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

三农事业部和投行业务部的职责

三农事业部和投行业务部的职责 新郑农商银行按照“做好表内、做活表外,内守疆土、外拓空域”总要求,为充分应对混业经营,提高核心竞争能力增设“三农事业部”和“投行业务部”两个部门,进一步丰富本行金融产品,提升服务客户能力,逐步改变本行业务产品单一、收入渠道较少的现状,有效促进本行战略转型发展。 拟增设的两个部门仍然按照“风险自控、产品自创、责任自担、薪酬自定、渠道自建”的原则,首先配备学习能力强、具有创新创造意识、勇于开拓、富有激情的人员,进行专业素质培养,同时,需尽快制订职责明确、快捷高效的管理流程和业务流程,明确授权范围和年度LI标讣划。 一、三农事业部职责, 三农事业部是负责全行三农政策研究及政策使用的职能管理部门,包括对普惠金融业务的政策研究和业务推广。 职责一:负责组织制定并落实本部门业务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 1?研究拟订全行“三农”业务发展规划,制订客户分类及业务准入和退出标准, 并组织业务部门和支行实施, 2.参与制订全行年度经营计划,研究提出全行涉农业务的发展目标、收入实现 LI标、成本控制LI标、资产质量LI标,并分解、落实和推进LI标的实现。 职责二:负责组织制订“三农”业务相关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并对执行悄况进行检查 职责三:负责“三农”政策研究、政策使用和政策享受的一体化管理 1.负责建立国家和地方政府有关“三农”方面的政策和优惠措施的收集渠道,建立三农政策数据库并定期更新,

2.负责组织业务部门对“三农”相关优惠政策进行研究,并提出达到享受标准的系列措施及方案, 3.协助个人业务部和公司业务部进行“三农”业务条线市场需求调查、分析和总结,协助进行市场细分、确定LI标客户和定位。 职责四:协助教育事业部充分利用相关政策开发农村教育市场,加大对农民培训的资金支持 职责五:负责组织对“三农”业务数据的统计、分析、汇总和报送,并通过趋势分析及时提出改进或预警措施 职责六:负责组织实施本部门LI标指标和绩效考评工作,并及时提出改进措施 岗位设置,总经理/总经理助理、研究规划岗 二、投行业务部职责, 投行业务部是负责全行客户资产管理、项口融资、资产证券化、理财产品、融资咨询顾问、兼并,重组,的投资顾问业、债券业务,主要侧重债券业务发行,、风投业务等业务政策研究、产品研发、市场开发、营销管理的职能部门。 1.负责组织制定本部门业务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业务LI标。 2.负责组织制定相关业务的规章制度、管理流程和操作流程 3.具体负责实施以下业务, ,1,负责企业直接融资业务的发行承销商,如: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企业债发行等。主要侧重为发行方案的设计、顾问咨询、撰写报告、报送审批、簿记、发行等。 ,2,负责企业的融资咨询顾问业务。主要侧重为企业提供资金融通方案的建议和咨询,提供可行性方案等。 ,3,负责银信合作模式为企业融资业务。主要侧重通过信托模式为企业融通资金。 ,4,负责企业集团的资金管理业务。主要侧重对大型企业集团的资金管理和对其资金通过理财的有效增值,而收取手续费和管理费。

大学生对中国三农问题的认识

党和政府对三农问题的认识 自古以来,中国便是一个农业大国,我们的祖先靠着耕作,养活了我们一代代的人。或许是因为华夏文明历史上长期在世界上遥遥领先的缘故,封建统治者对近代西方文明的发展掩耳不闻、闭目不视,致使中国与西方后发国家的差距逐渐加大。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号称“金锁铜关”的清朝国门被轻易攻下,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中国的农村经济与农业生产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结构开始解体,鸦片战争打开国门后,中国的农业受到了十分大的冲击,生产日益萎缩,农业发展停滞不前。到了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中期,中国社会相对稳定,农业生产有明显增长。1936年前后,农业收成达近代史上最好水平。但不久抗日战争爆发,直至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中国农村经济才能迅速的恢复和发展,1952年农业生产已恢复到历史最高水平。到了今天,尤其是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农业发展迅速,以有限的耕地养话了占全世界22%的人口,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是在当今中国社会中,有关农业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主要指农村、农业、农民这三个问题,即“三农”问题。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三农问题”独立地描述是指广大乡村区域,只能以种植、养殖生产业为主,身份为农民的大部分国民的生存状态的改善与产业发展以及社会进步问题。系统的描述是指21世纪的中国,历史形成二元社会中,城市现代化,二、三产业发展,城市居民的殷实,受制于农村的进步、农业的发展、农民的小康相对滞后的问题。中国的国民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且不论质的提升,仅从量上考察,中国的重大经济问题都依赖于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突破。“三农问题”实质是城市与农村发展不同步问题,结构不协调问题。 农村问题 农村问题主要集中表现在农村面貌比较落后,基础设施不齐全,经济不发达上。其中首要体现的就是农民的收入,在中国农村,农民的收入普遍偏低,而且增长缓慢,农用材料价格却不断上升,很多的农民种不起地,负担很重。在我国9亿多农民为3亿多城镇人口生产农产品, 仅靠国内市场, 则产品的过剩很难扭转, 由此导致的农产品价格持续走低也是必然。在中国加入WTO后,农副产品的价格普遍偏低,这使得农民的收入十分堪忧。 农业问题 总体农业生产效率低下我国人多地少, 农业生产规模小, 使得劳动生产率很低。采用机械化生产代替劳力, 在没有稳定就业出路的情况下, 仍要分享农业收入, 会使成本大大提高;在手工劳动为主的情况下, 农民劳动强度很大, 经常出现粗放管理, 造成粮食减产。1999~2003年5年时间里, 全国农产品产量一直没有提高迹象, 总体农业生产效率出现了持续低下的局面。 众多农产品过剩和农产品价格持续走低。中央政府自1998年以来连续几年提出了农业结构调整的政策, 积极支持农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但是众多的农产品质量仍不过关, 缺乏国际竞争力, 只能面向国内消费者。我国9亿多农民为3亿多城镇人口生产农产品, 仅靠国内市场, 则产品的过剩很难扭转, 由此导致

新时代三农问题改革与发展

新时代三农问题改革与发展读后感 中国的农业历史悠久,从远古时代的刚萌芽的文明遗址上种植的各种作物,到今天的科技化与传统种植模式共存的农业,农业在中国一直占据着一个极为重要的地位。即使今天农业已经不是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但是仍然是最基础的产业。更为重要的是农业产业背后的农村发展情况,农民的生活条件,与中国社会息息相关。因此,我们绝对不能轻视三农问题的重要性。 在中国现行的城乡二元体制下,伴随着经济转型发展以及体制变化,中国的三农问题具有普遍性与特殊性。制度是左右三农问题的关键因素,解决三农问题就必须从制度创新人手,通过加快制度创新,实现农业的市场化、农村的城镇化、农民的市民化。在我国经济发展进人新阶段和加人的新形势下,解决三农问题,必须确立的指导思想是首先是三农问题的制度创新,政府应当成为主导力量,寄希望于农村自发的制度创新是不现实的。因为农村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土地市场的发育等,单纯靠农村自身力量推动不可能成功,只有政府力量这只看得见的手发挥宏观调控职能,实现全社会范围内的资源优化配置,营造一个全社会的公民和法人单位发展机会均等的社会环境,这才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治本之策。目前改革的发展前景较好。第一,我国农业发展显著,农业收入大幅增加,粮食总产与农业投入都有大幅增加,农村面貌焕然一新。第二,我国三农问题矛盾依然,一是城乡差距依然存在而且差距在不断扩大,而是农业产业结构失衡,三是农业要素流失,包括土地用途不合理,大量的农业劳动力流失,四是转化落后,我国现在的农业的产品大多是土地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的产品,这对中国农业的竞争力有很大的制约。 第一,城镇户籍制度的改革主要是解决基本公共权益的均等化问题,而财产权益的城乡不平等问题是靠农村产权制度的改革来解决。农村产权制度与农村户籍制度,与农村社区集体经济制度有关,具有相当复杂性,涉及农村土地产权、农民宅基地与住房产权,农村集体经济收益与其他资产等产权问题。公共权益的供给制度则与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保制度有关,这一制度不仅存在城乡二元的特性,而且带有明显的地方化供给特点。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农村集体产权主要包括:承包土地;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与农民住房;集体的经济非经营性资产、经济经营性资产和经营收入。三权分置与经营权流转;我国目前农村土地的三权交易滞后于三权分置。我国土地三权分置的核心问题在于农村土地承包权的性质问题。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不仅与农民土地权益、现代农业有关,而且关系进城农民城市化城乡发展一体化。我国土地改革制度改革仍存在三大瓶颈:社保体制;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集体经济制度。农村集体经济制度的改革方向是:从政社经不分离到政社经分离;从单一所有制到混合所有制;从使用权、经营权到财产权;从实物性占有到资本化占有;从成员身份依附到契约依附;从封闭性运行到开放性运行;同时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村民自主、多种模式、稳步进行。 第二,中国的三农问题与三化同步,三农即农业、农村、农民,三化即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为了恰当解决三化同步的问题,应以新型城镇化引领城乡发展一体化,可以说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城乡发展一体化并不是加减法式的城乡差距缩小,而是在城乡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的城乡差距缩小。 第三,三农问题还和区域发展有很重要的联系。在中国东中西部,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这在中国的城乡一体化的道路上是很严重的问题这样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上,一是阶层差距,二是城乡差距,三是区域差距,而且区域差距的主要差距就在农村,因此解决三农问题绝对不能忽视各区域之间发展的极大不平衡,而且如果不采取措施的话,这样的不平衡

提高农村信用社服务三农能力

提高农村信用社服务“三农”能力 周密 2013-05-15 10:42:11 来源:人民日报2013年05月07日 长期以来,农村信用社作为我国农村合作金融的典型代表,积极发挥集中农村闲散资金、满足农村信贷需求的作用,在繁荣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发挥农村信用社的独特优势,更好发挥其在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是需要认真思考和解决的课题。 近年来,随着一些大型商业银行纷纷撤并农村网点,农村信用社在服务“三农”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但也应看到,一些长期积累、亟待解决的问题制约了其积极作用的发挥。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有:一是经营定位不准。对农村中小企业和个人优质客户缺少系统研究,对适合农村市场需要的金融产品开发重视不够,对农业重点领域和中小企业生产经营的金融支持力度不够。二是营销功能较弱。习惯于按上级指令和计划办事,市场营销意识淡薄、观念落后,制约了市场竞争力的提高。三是网点布局不合理。在区域间和同一区域内网点分布不尽合理,存在金融覆盖的空白点。四是产品创新滞后。培育和发展高端优质客户的能力不足,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型金融产品和服务不多。五是员工知识结构老化,优秀人才存量有限、增加困难。 根据2003年下发的《国务院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精神,农村信用社的定位就是服务农民、农业、农村,改革任务就是要理顺产权关系,加强管理体制和约束机制建设。以此为方向,现阶段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提高其服务“三农”的能力,应在以下几方面着力。

优化网点布局,健全服务功能。根据服务“三农”的区域性金融组织定位,按照精简、高效原则合理规划和设置网点,提高经济效益。立足农村地区重点集镇,面向商贸服务区、产业园区、居民区,增加有效网点,减少或撤并低效网点,改造陈旧网点,打造精品网点,拓展新的业务增长点。 厘清经营层次,实施分类指导。根据各基层网点经营能力和风险管理控制水平的差异,逐步下放个贷、小企业快速贷款等零售信贷业务审批权,减少审批层次,缩短流程。将营销体系重心下移,充实业务一线人员。根据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程度和发展模式的不同,建立相应的金融支农服务体系,支持特色农业以及农业产业化企业、农业合作组织、农业超市和种养大户发展。 培育重点客户,提高经济效益。重点支持农业产业化和规模经营,尤其是支持专业村、专业镇以及农副产品龙头企业的生产经营。抓住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培育优质客户特别是竞争力强的中小企业,在服务农村实体经济发展中提高自身经济效益。加大产品创新力度,开发适合农村市场、经济效益好的金融产品。 构建个贷平台,创新经营方式。构建符合农村个人信贷业务经营需要、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个人信贷业务经营平台。对万元以下小额贷款放宽条件、简化手续,特别是对信誉好、无拖欠贷款记录的农户,可采取信用贷款方式;对农户大额贷款,可在确保信贷资产真正用于支农的前提下采取质押、抵押、联保等灵活方式。 深化人事改革,积累人力资本。加快薪酬制度改革,强化员工队伍培训,积极引进人才,进一步完善内部激励约束机制,加快解决人员结构、素质与业务发展不相适应问题。改善工作环境,提高员工待遇,增强基层网点对人才的吸引力。

中国农业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

中国农业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 监督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确保中国农业银行坚持“面向三农、商业运作”的原则,有效推进三农金融事业部稳健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三农金融事业部,是指中国农业银行按照商业化运作、条线化管理、专业化经营原则,为实施“三农”和县域金融服务而采取的一种内部组织管理模式,以县域金融业务为主体,在信贷管理、资本管理、会计核算、风险拨备与核销、资源配置、考评激励约束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第三条中国农业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应当紧紧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脱贫攻坚、普惠金融等国家战略,积极服务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对“三农”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

持力度。 第四条中国农业银行应当建立适应三农金融服务需要的事业部管理体制,构建科学的三农金融事业部组织架构和经营机制。对纳入事业部管理体制的县域支行,合理赋予信贷业务审批权限,下沉决策重心,提高决策效率,着力提升三农金融服务水平。 第五条中国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依法对中国农业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实施监督管理。 第二章组织架构 第六条中国农业银行董事会应当设立三农金融发展委员会,负责建立健全三农金融业务发展战略规划和基本管理制度,审议年度经营计划,评价战略规划、基本制度和监管要求执行情况等。 第七条中国农业银行应当在管理层设立三农金融事业部管理委员会,负责落实董事会相关决议,协调、推进全行三农金融业务的管理和发展。 第八条中国农业银行应当建立健全有效的三农金融事业部条线型垂直管理体系,强化总、分行督导

中国三农问题的现状与未来

中国三农问题的现状与未来 [摘要] 当前中国三农问题突出表现为:农民收入持续低迷;粮食生产持续下滑;农民负担久减不轻;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农村社会秩序状况堪忧,民众与基层国家权力的关系日益紧张,群体性抗争事件多发。政府在解决三农问题上采取的主要措施主要包括政治和经济两大方面:在政治领域中推进村民自治;在经济领域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这两项制度设计尽管取得了一定成效,因还未触动三农问题的根本。要真正解决三农问题,必须从体制上入手,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在公共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公共财政等方面使农民享受平等权利。 [关键词] 三农问题;村民自治;农村税费改革;城乡二元结构 中国现代化的根本问题是三农问题,农村不实现现代化,整个中国的现代化就不可能实现,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根据现代化理论,现代化意味着工业化和城市化,在现代化进程中,传统的乡村将面临严峻的挑战,生存、复兴或重建是任何走向现代化的国家都必然面临并必须解决的难题。三农问题是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提出来的。中国三农问题,不仅仅是个现实问题,而且也是个历史问题,是长达半个世纪城乡矛盾积累的结果,它在今天中国现代化进程加快的情况下表现得更为突出和尖锐。总的来看,广大农村基本上仍是农业社会,现代化程度低,发展比城市严重滞后,城乡差别、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很大。当前的三农问题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形成的,有着很深的社会、历史和体制根源,必须对此进行全方位的深入剖析,进而寻求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措施。 一、三农问题的现状 中国三农问题具有多重内容,现阶段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第一,农民收入持续低迷,粮食生产持续下滑。自1997年到2003年,农民收入年增长4%左右,仅相当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的一半。1997年到2002年,农民人均年收入只增长了380多元,而城镇居民收入却增长了2500多元,增加额尚不足城镇居民的1/6。从纯农业的角度来看,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增长幅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许多纯农户的收入持续徘徊甚至下降。据统计,1998年至2003年,农民来自农业的纯收入已连续6年低于1997年的水平。农民来自农业的收入减少,必然影响到农民尤其是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所以,导致粮食生产持续下滑。2000年以来的4年间,我国的粮食生产一直持续下滑,播种面积不断下降。2002年,粮食播种面积仅14.9亿亩,比1998年减少了2.2亿亩。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3年粮食总产量8600多亿斤,粮食需求大概在9700亿斤左右,供需相差1100亿斤,粮食安全另人担忧。 第二,农民负担久减不轻,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近年来,农民承受的不合理负担越来越沉重,有的地方农民实际负担甚至占了纯收入的15%—20%,而且越是以农业为主要产业的贫困地区,农民负担就越重。农民负担导致了许多社会问题,严重影响着基层社会稳定。尽管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但是从实际效果看,取得的成效却难以令人满意。2001年,中国城市居民收入为6860元人民币,农民收入为2366元,表面差距是3:1。但实际上,农民收入中实物性收入占了40%,扣除这40%的实物性收入,用于购买商品、服务的货币只有1800多元,平均每月150元左右。这150元中,还有20%(即30元)用于第二年扩大生产的开支,如买种子、农药、化肥、柴油等。这样,一个农民每月真正能用做商品性消费的货币收入只有120元,而城市居民的货币收入平均每月接近600元,城乡差距为五比一左右;而城市居民收入中还有一部分并没有纳入统计范围,如各种各样的隐性福利、住房、教育、卫生,甚至是用电都比农民有更多的优惠。若将城市居民的一些隐性福利、优

浅谈如何提高农村信用社的服务质量(同名3252)

浅谈如何提高农村信用社的服务质量(同名3252)

浅谈如何提高农村信用社服务质量 近年来,农村信用社在服务“三农”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给客户带来了极大方便。但是在金融服务方式日渐多样化的金融市场面前,面临的竞争也日趋白热化,客户对金融服务的要求愈来愈高。在这当中,如何提高优质服务是赢得客户、获得先机、拓展市场的重要手段,更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下面就农村信用社如何提高优质文明服务提出几点浅见。 一、增强服务理念,提升服务质量 优质的服务需要诚心。在农村信用社实际工作中,真诚的心灵在优质的服务中起着巨大的作用。农村信用社每一名员工、每一个岗位的角色之一就是服务。也就是说,要培养员工的责任感和归属感,要热爱农村信用社,要以社为家。要时刻记住:服务千般好,微笑第一招。重视服务理念,树立“服务第一、客户第一、信誉第一”的思想。信誉高于一切,信誉是市场经济发展中必须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作为信合员工都要以主人翁的姿态搞好服务,“社盈我荣、社亏我耻”,从我做起,从我们身边每一件小事做起,把优质文明服务持之以恒地开展下去。 二、加强服务窗口建设,树一流服务形象 要想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树立“四优”的窗口形象是关键。一是优雅言行。要求员工在办理业务过程中讲究语言艺术,语气亲切、礼貌,在使用电话办理业务、接受客户咨询时语气平和,坚持使用文明用语,做到统一着装、挂牌上岗、优质服务。二

是设立便民措施。要在营业室柜台外应配备沙发、座椅、老花镜、验钞机、笔、饮水机等便民措施。三是“四心”服务。信用社员工要时时刻刻尽最大努力想客户所想,提供实实在在的“四心”服务,即接待客户热心、回答问题耐心、处理问题细心、解决问题诚心,达到热情礼貌、耐心周到、业务精通、办事利索,让广大客户感觉到其他金融机构办不到办不好的事,到信用社就能得到及时、准确的办理。四是优美环境。各营业窗口达到统一服务规范标准、统一形象设计、统一标识。办公用品墙上挂件摆放整齐,做到“四净三无”,即地面净、墙壁净、门窗净、桌椅净;无灰尘蛛丝、无纸屑垃圾、无堆放杂物等。 三、强化教育培训,提高员工素质 员工的素质是提高服务质量的基石,决定农村信用社服务水平的高低和竞争能力的大小。农村信用社应逐步建立科学化、制度化的培训教育体系,强化员工的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根据工作岗位的性质、职责和任务,有针对性地对员工开展上岗、在岗、转岗、晋级等岗位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员工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鼓励员工参加在职教育,提高员工的学历层次和专业水平。通过开展岗位练兵等方式来提高员工的实际操作水平。加强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全体员工敬业爱岗精神和奉献精神,讲职业纪律、职业道德和职业责任,不断提高信合员工素质,培养和造就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通、纪律严明的金融服务队伍,以适应新形势下金融服务的要求。 四、加强软硬件设施建设,打造服务精品营业网点

三农金融事业部制改革摘要

农业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制改革摘要 1、事业部制管理的特点:一是条线化经营,垂直化管理。二是每个事业部都是单独的责任利润中心,核算相对独立,责权利清晰。三是合理的集权和分权。概括为“一条线、一本帐、一结合”。 2、三农金融事业部制改革的整体目标和思路: 按照“边界清晰、治理高效、核算准确、保障有力”的要求,农行将构建“条线管理、单元经营、重心下沉、单独核算、正向激励、有效约束”的事业部制经营管理体系,努力把三农金融部建设成为立足县域、服务三农、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服务和效益良好的责任利润中心,为服务“三农”提供长久的制度保障。 3、三农金融部的总体架构为:“三农金融部总部+省级分部+地市分部+县级经营单元”即农业银行总行设三农金融部总部,各一级分行设三农金融省级分部(北京、上海、深圳、天津和厦门分行除外),各二级分行设立三农金融地市分部,县域支行作为经营单位,整体纳入三农金融部管理。 4、三农金融部各层级的职能定位:农行三农金融部实行“三级督导、一级经营”的管理体制。其中,三农金融部总部,负责三农业务的政策制度、产品研发、客户营销、风险管理考评激励等职责。省级、地市级分部负责制定区域性的三农政策制度和产品,指导辖内金融分部和县域支行开展三农业务,县域支行改造为县级经营单元,直接面向客户,提供三农金融服务。目前农业银行以地域为界,在全国2003个建制县设立了2048个县域支行,以及设于县域的22个二级

分行营业部整体纳入三农金融部核算和管理范围。 5、三农金融部的机构设置:总行三农金融总部建立“三农”专业部门+中后台管理中心的组织架构。“三农”专业部门包括三农政策与规划部/三农金融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农村产业金融部、农户金融部、三农信贷管理部。中后台相关部门设立了三农核算和考评中心、三农资本和资金管理中心、三农风险管理中心、三农产品研发中心和三农人力资源管理中心等五个管理中心为三农金融部提供支持和服务。在各金融分部则根据当地业务需要,设置相应的专业部门和中后台管理中心,搭建三农金融分部组织架构。 6、三农金融部的运行机制:“六个单独”:即三农金融部实行单独的资本管理机制,单独拨付事业部运营资本;单独的信贷管理体系,细化三农信贷授权、授信、担保和客户准入标准等方面的制度办法;单独的会计核算体系,实行试点行事业部核算报表的自动生成;单独的风险拨备和核销,实行事业部单独足额计提减值准备金和单独核销不良资产;单独的资金平衡与运营机制,赋予试点行事业部相对独立的资金平衡自主权;单独的考评激励约束机制。 7、银监会对农业银行按金融事业部改革的10项监管要求: 一是农业银行在县域组织的存款主要用于县域。 二是三农金融部贷款增长速度不低于全行贷款增长平均水平。 三是三农金融部资产、负债占全行的资产、负债的比例不低于财务重组完成当年的水平。 四是三农金融部新增贷款占新增存款的比例,在财务重组完成次

浅谈中国三农问题研究的论文

浅谈中国三农问题研究的论文 摘要:三农问题是我国当前建设中面临的最大问题和挑战,受到历届政府的高度重视。学界对其的研究也是不胜枚举,文章借助美国政治学和人类学家詹姆斯?C?斯科特的 《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一书中的相关理论,对我国当前的“三农问题”提出了三点建议,意在对此问题的解决有所参考。 关键词: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 是我国当前建设中面临的最大问题和挑战,它与城乡二元结构问题,西部大开发问题 紧密相连。这一问题不解决,我国的现代化就难以真正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也 就不能真正的实现。故此,历届政府高度重视,并在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报告中作了特别 强调。学界对这一中国当前最大的现实问题也极为关注,研究成果不胜枚举,研究内容更 为广泛,成为当前经济学理论界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在众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笔者有 幸逢阅了美国耶鲁大学政治学和人类学家的《农民道义的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 一书,受益匪浅,感触颇深,诚然此作之说可为我国农民问题的研究注入新的活力。 1 《农民的道义经济学》简介 詹姆斯?C?斯科特于2001年和2021年先后两次在中国发行的《农民道义的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一书,以其独特的研究视角和学术魅力,在我国学界引起了强烈的 反响。该力作集中反映了科斯理论阐释与个案分析相结合的实证主义研究特色,从现实出 发来考察东南亚农民生存伦理和反叛逻辑。通读此作,我们很容易发现作者深厚的人文关 怀主义情操,他是真正站在农民的立场,深入农民的心理,为社会的弱势群体说话的学者。书中大胆采用了经济学和人类学的研究成果,从理论上构建了“生存伦理”对农民经济活 动的重要意义,肯定了其规范性和道义,并实证了“安全第一”原则的决策性和普适性。 正如译者所言,本书是一部真正从农民的角度出发,更为现实的考察农民生存和反叛问题 的力作。它对研究亚洲乃至世界其他国家的农民问题,都有着极为现实的借鉴意义。 2 启示――“三农问题” 透过此书看当今中国社会的“三农问题”,启示重重。笔者认为“三农问题”要根本 的解决,也要深入农民的心理,站在农民的立场解决问题,而不是纸上谈兵。虽目前国家 已投入人力、物力来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收入、增加农业产值,然大量问题尚未解决,大部分农民的贫困问题依然存在,这将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进程,必须高 度重视。笔者在接受詹姆斯?C?斯科特思想与理论的基础上,综合国内对“三农问题” 的研究成果以及部分个人调查结果,依据现象学的部分理论,对当前我国的“三农问题” 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农村信用社服务三农调研报告范文

农村信用社服务三农调研报告范文 农村信用社服务三农调研报告范文 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金融的主力军,怎么发挥农村信用社支持农村经济进展的作用,是银监部门关注的一具重大课题,本文拟从为“三农”服务的要求来探讨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向的咨询题。 一、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历程及其评价 我国农村信用社进展大致记忆了四个时期,一是农村信用社组建和进展时期(1951-1959),基本保持了合作制的性质。二是反复和停滞时期(1959-1980)。农村信用社下放给社队,成为打算经济体制下农村筹资和分配的要紧渠道。三是农行代管时期(1980-1996)。信用社归农行治理,两套编制,两本账薄。农村基层信用社入股组建县联社,信用社与县联社为两级法人体制。四是1996年至今。1996年信用社脱离农行,开始恢复合作金融性质。1996年8月,国务院公布《对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农村信用社正式脱离与农业银行的行政隶属关系,逐步改变为“农民自愿入股,社员民主治理,要紧为社员服务”的合作金融组织,并由中国人民银行对其进行监督和治理,之后进行了一系列理顺外部关系、明晰产权、强化内部治理的改革。 从1996年以来迄今为止的改革实践看,我国信用社有三种形式:农村股份制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信用合作社。虽然农村信用社经过一系列改革,但不管是股份制商业银行、合作制银行,依然信用合作社,离完善的产权制度仍有一定距离。县联社统一法人形式,沿袭了原有的信用社产权结构特征,仍存在所有权缺位的咨询题,民主治理有名无实,成立县联社统一法人,使信用社离农民越来越远,对信用社的参与程度越来越低。在信用社扩大规模和信贷业务高度专业化未来,信用社的民主治理更加难以实现。在省联社与县联社之间,在组织形式上,省联社是行业自律组织,承担着规范与治理县联社的职责,而实际上,县联社是省联社的股东,作为一级法人,它有合法经营的自主权,省联社对县联社的治理成了法人管法人,会浮现县联社别服管的局面。就股份制商业银行来说,募集的股本中,中小股东所占股本比例太小,而法人股东尤其是政府股份占较大比例,可能造成内部人操纵或者是政府对信用社的行政干预,为信用社偏离其经营目标埋下了隐患。合作制银行的改革形式,也存在一定的咨询题,合作制中,自然人股东多,股本小,农民的无知和对合作社的别关怀,使信用合作社的民主治理无法降实。而且,一人一票的表决方式,使大股东也没有对合作银行的实际支配权,而成了行长说了算。 二、农村信用社改革对农村经济进展的妨碍 (一)积极妨碍 1、农信社交由省级政府治理,使地点政府与信用社的关系从行政干预到对其负责。 农村信用社交由省级政府治理,一方面有利于降实治理责任,发挥地点政府的作用,帮助农村信用社改善经营和进展业务;另一方面,地点政府治理信用社后,直接承担了信用社的盈亏责任,如此,地点政府会加大打击逃废信用社债务行为的力度。如此,就能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营造地点经济进展的良好环境。其实,由于充分调动了地点政府的积极性,地点政府更加重视和支持信用社的进展,各地纷纷出台了支持本地信用社进展的政策措施,信用社的经营状况开始得到改善。 2、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的建立有利于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城乡一体化进展。 在经济发达地区,二三产业迅速进展,农业产值和农业就业的比重都日趋下落,农村信用社作为一种合作金融组织,逐渐失去了服务对象。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及民营企业进展所需资金量大,信用社已别能满脚其需要,因此,成立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成为农村经济进展的迫切需要。

银行服务三农的问题[2020年最新]

中国ⅩⅩ服务三农的问题 第二章中国ⅩⅩ服务“三农"的发展现状 2.1中国ⅩⅩ服务“三农”的总体要求 认真贯彻落实面向“三农”的市场定位,紧紧围绕ⅩⅩ“3510”发展 目标,全面实施“三农”和县域蓝海市场发展战略,在一级法人体制下,建立 健全“三农”金融事业部制经营管理体系,不断加大服务“三农”的投入总量 和工作力度,努力提高服务“三农”的运作效率和水平,切实提升“三农”业 务的风险控制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把ⅩⅩ建设成为一家面向“三农”、城乡 联动、融入国际、综合经营、致力于为最广大客户群体提供优势金融服务的现 代化全能型银行。 2.2中国ⅩⅩ服务“三农"的历程 根据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1979年,国务院决定恢复中国ⅩⅩ,为农 业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信贷支持和综合金融服务。从1979年到2008年,根据不同时期农业农村经济特点和中央对中国ⅩⅩ确立的支农定位和职责,中国 ⅩⅩ服务“三农”的历程,大体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2.2.1专业银行时期(1979—1993年)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 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率先在农村拉开了经济体制改革的 序幕,并以磅礴之势推向全国。改革开放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经 济总量逐年上升,粮食及农副产品购销两旺,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村经济呈 现跳跃式、超常规发展。 按照当时专业银行的业务分工,中国ⅩⅩ遵循“以粮为纲、农林牧副 渔并举,提高经济效益,活跃农村经济”的指导方针,围绕发展农村生产力这 个中心,将全部贷款的98%以上集中投向了农村。支持农业资源开发和技术改 造;支持国家商品粮、棉、糖生产基地建设;开办粮棉转化转产专项贷款、’副食品基地专项贷款、土地治理与开发专项贷款;支持“星火计划”、“丰收计划”实施,增强了农业发展后劲。 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为解决农产品“卖难”和乡镇企业发展需要, 中国ⅩⅩ将每年涉农信贷计划的60%和2500亿一3200亿元的累放信贷额度, 用于支持供销社、农副产品收购和乡镇企业发展。对乡镇企业贷款计划实行专 项管理,确立了“量力而行,讲求实效,区别对待,择优扶持”、的支持乡镇企业发展的十六字方针,颁布了《中国ⅩⅩ乡村工业贷款暂行办法》,对促进 农村工业化、增加农民就业起到了积极作用。 2.2.2向商业银行转轨时期(1 994—2006年) 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的初步建立,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进出口总量不断增加,中国特色工业化、城 镇化、农业现代化加速推进。《商业银行法》等一系列金融法律颁布实施后,国 家加大了对国有银行的综合改革力度和监管力度,启动了国有银行的商业化综 合改革,要求国有银行按照国际惯例构筑业务运作模式和经营机制。1994年,国家组建了农业发展银行,使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逐步分离,中国农业银 行开始向现代化商业银行转轨。1996年,农村信用社与中国ⅩⅩ脱钩。 面对新的形势,中国ⅩⅩ重新调整了市场定位,确定了“积极巩固、 调整和提高农村业务,大力拓展大城市业务,重点发展中小城市业务”的经营

三农事业部及涉农相关情况汇报

农行海南分行三农金融事业部制改革及 涉农贷款相关情况的报告 为全面落实“面向三农、整体改制、商业运作、择机上市”的股改总体原则和银监会《中国农业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制改革与监管指引》要求,从2007年起,总行在先后开展“三农”金融服务试点和“三农”金融事业部制改革试点等工作的基础上,于2008年底开始推进三农事业部制改革。同时,不断扩大试点范围,在2010年将试点行由7个扩大到8个,今年又将试点行扩大到12个。海南农行虽不在试点行范围内,但我行按照总行服务“三农”和事业部制改革的总体实施方案,积极探索服务三农的有效方式,逐步推进事业部制改革,不断完善事业部管理体系,目前已初步搭建了事业部制的组织架构和治理机制。同时,为践行“服务三农”的社会责任和企业使命,海南农行持续加大涉农信贷投入,不断加强服务“三农”力度。现将我行“三农”金融事业部制改革及涉农贷款先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三农”金融事业部制改革情况 (一)体制建设情况。 根据中国银监会关于《中国农业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制改革与监管指引》,以及农总行关于三农金融事业部制改革的相关要求,我行于2009年8月至9月相继制定和下发了《中国农业银行海南分行三农事业部制改革试点推进方案》、《中国农业银行海南分行三农事业部制改革试点行实施方案》和《关于调整三农金融海南省分部组织机构的通知》,明确三农金融分部的事业部制组织架构,划分事业部边界,确定经营单元及改革试点行。 1.成立三农金融分部及分部管理委员会。我行根据总行三农事业部制改革的总体要求,成立了中国农业银行三农金融部海南省分部,作为三农金融部系统管理的机构。分行行长担任分部总经理,分管副行长担任总经理助理。

浅论三农问题与中国现代化建设

湖南大学2013年在职法硕班《社会主义理论实践》课程 浅论三农问题与中国现代化建设 ——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反思 姓名:唐春华学号:P131900402 新中国历经60余年,在风雨兼程中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发展,朝有现代化意义的方向不断前进。然而,认清“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①,不是要妄自菲薄、自甘落后,也不是要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而是要坚持把它们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况且,社会的任何进步,都是在认真反思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获得的。 反思中国的现代化,首先应当定义中国的现代化: 一、中国现代化不是部分地区的现代化,而是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地区之间应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这是保持国内稳定和防止地区与民族分裂势力抬头的关键因素。地区间经济文化的发展程度,与历史、自然等条件密切相关,不可能平均发展,但发展的不均衡,却会引发地区间、民族间矛盾。所以,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应当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来推进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建设。 二、中国现代化不是某个层面的现代化,而是全面的、全方位的现代化。现代化理论认为,现代化是“一个多方面的变化过程,它涉及人类思

想和活动的一切领域。”②。也就是说,现代化应该是全面的、全方位的现代化。具体而言,现代化由三个由浅入深的层面构成:经济发展是物质层面(富强),政治发展是制度层面(民主),思想与行为模式变革则是社会的深度层面——心理层面或精神层面(文明)。三个层面构成一个有机体,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一个国家如果片面追求某个层面的现代化,是畸形的现代化,最终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这样,我们的目标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③。中国现代化在目标体系上符合三个层面的要求(和谐可以视为对前三项的统筹)因而能更加完善、更加科学地指导中国现代化建设实践。 三、中国现代化不能急于求成,而应该循序推进。从世界范围来看,许多后发型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往往因为有一种强烈的紧迫感而盲目追求高速度,其结果几乎都是欲速不达,反而导致现代化进程的延误。新中国现代化也有过这样的曲折。在中国这样落后的社会主义大国,现代化进程确实应该是一个被大大压缩的赶超过程,否则,就会永远处在落后地位。但赶超战略必须从本国的国情出发,建立在比较充分可靠的基础之上,循序推进。如果超过了客观条件允许的程度,就会成为盲目冒进,最终遭到客观规律的无情惩罚。目标并不是越高越好,速度也并不是越快越好,而必须与本国的综合国力相适应。 四、中国现代化不能照搬别国模式,而应该走自己的路。现代化是一个世界性的变迁过程,各国之间理应加强交流,互相取长补短,落后国家尤其要多向发达国家学习。但落后国家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很容易误入歧途。因此,从某种角度来说,能不能从本国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成为后发型国家现代化成功的关键之所在。新中国现代化建设从正、反两个方面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