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益阳市第六中学初中部八年级语文上册8 借书不还,天打雷劈 教案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 借书不还_天打雷劈ppt课件(北师大版)

八年级语文: 借书不还_天打雷劈ppt课件(北师大版)

1.我能读准。
榔头( lá)ng 诅咒( )zǔ迄今( )干qì没( )ɡānmò 杜暹( x)iān戋戋( )ji恐ān吓( )歃hè血( ) shàxuè
2.我能解释。
干没 歃血
对牛弹琴 潸然泪下
1、本文一开始列出了一种 什么现象? 2、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 原因是什么
3、作者采取了什么方法?
书香
酒香
现象: 书柜
酒柜
书香世家 酒香世家
借 书 不 还
恶 言 相 告
方法:建议组织“借书必还大联盟”
1、你能从文中找出似乎 夸张失实,不合常理却引人 会心而笑的词语吗?谈一谈 你的体会?
2. 庄重的文言文和通俗的 口语交错运用又会产生怎样 的效果呢?找一找,品一品
柏杨的幽默感,和其他幽默作 家比较起来,有任情率性、无所 顾忌、不怕“丑”的特点。柏杨 散文的幽默,散发出一种辛辣的 味道。在写作风格分析中,形成 了“柏杨式幽默”。
借书不还,天打雷劈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柏杨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揣摩作者的思想。
2、感受柏杨式幽默的艺术效果。
3、了解古今对读书的认识,建立良好的 读书观。
柏杨,原名郭立邦,后改名 郭衣洞。笔名柏杨。
1920年生于河南省开封市。 先后就读于兰州大学、东北 大学。柏杨主要写小说、杂 文,后者成就更高,曾被列 为台湾十大畅销作家之一, 杂文集主要有《玉雕集》、 《倚梦闲话》等。
生活中,假设你的同
学借了你一本书忘记还 你了,学过此文,你会怎 样把书讨回来?
愿同学们不断汲取知识能量, 在广阔天地自由驰骋……

借书不还天打雷劈教案

借书不还天打雷劈教案

北师大版本教材八年级上册语文学科教学案第四单元《借书不还,天打雷劈》编写人:姚春艳编写单位:青华一中审核人姓名郭蕊单位青华一中《借书不还,天打雷劈》教案教材分析《借书不还,天打雷劈》是一篇杂文,题目是一句诙谐性的口语,作者借此为题,用夸张手法表明了对书籍的热爱,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借书不还者的憎恶。

教学目标:1.感知文章内容,揣摩作者的思想。

2.体会作者对借书不还者的丑化和讽刺,品味本文诙谐幽默的语言。

教学重点和难点:体会本文诙谐幽默的语言特色课时计划:2课时第一课时学习过程导入新课:大家有没有这样的经历:你心爱的书被借去后一去不返,或者你想从朋友那里借书但朋友却不肯借。

(学生回答有)那谁起来谈一下你当时的感受或者对这种现象的看法?(学生自由交流)。

其实很多爱书的人都有这样的经历,你瞧,连台湾著名学者柏杨先生都发出了“借书不还,天打雷劈”的诅咒,柏杨先对这一问题到底有何感想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请2位同学讲你们搜集的关于作者的内容展示到投影仪上——柏杨(1920——2008),当代作家。

原名郭立邦,后改名为郭衣洞,笔名柏杨。

生于河南省开封市,1949年前往台湾。

他主要写小说、杂文,后者成就更高,曾被列为“台湾十大畅销书作家”之一。

他的杂文畅快淋漓、文字刻薄尖锐,直指中国人的种种劣根性和中国文化的特点。

作品主要有《中国人史纲》《丑陋的中国人》《玉雕集》《倚梦闲话》等。

一、揭示目标(1分钟)同学们,首先我们齐声朗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引导学生看大屏幕上的学习目标,由读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二、自主探索(10分钟)自主学习指导:1、请同学们标注出课文的段落,圈画出课文中的生字和易错字,利用工具书自行解决。

2、通读课文,获知文章大意,小组内部挑选出语言表现力较强的同学再跳读组员们认为最精彩、比较精彩的段落,其他同学边听边听边领悟、揣摩。

3、大屏幕上展示本课中的生难字、易错字,以供学生参照:炫()耀过瘾()迄()今诅()咒()潸()然泪下信笺()歃()血(注:括号前边的字为注音重点字,加横线的为字形重点字。

语文:第8课《借书不还,天打雷劈》课件3(北师大版八上)

语文:第8课《借书不还,天打雷劈》课件3(北师大版八上)
。1.76传奇/
第三,关于爱情和婚姻。你马上进入大学,那时你有充足的时间寻找爱情。如果你喜欢上一个男孩,你一定要让他知道。说出来,你可能得不到他的爱,但不说,你一定会抱 憾终身。如果有男孩喜欢你,你没感觉,也要明确告诉他,不耽误人家,也不委屈自己。
最重要的是,不管多深刻的爱情,都不要迷失自我,好好爱自已,才有底气爱别人。
妈妈的一个朋友说,她妈妈曾对她说,她可以不结婚,甚至可以爱上同性,只要是她的决定,她妈妈都会支持。妈妈没那么开通,但妈妈不会逼你结婚,不会逼你生孩子,妈 妈希望你穿上婚纱的那一刻,是因为爱情,希望你备孕的时候,是因为你愿意,而非旁人眼光和亲人压力。
婚姻之路漫长悠远,只有爱情能让人坚持下去,带娃的日子辛苦异常,你心甘情愿才会甘之如饴。
第四,关于爱好。兴趣即事业的情况少之又少,多数人都是靠没兴趣的本事爱好,让自己在孤单苦闷时有所寄 托。
你从小就喜欢diy制作,这可做为你的一个爱好。前阵子你说想学古筝,大学四年期间,你若肯努力,会弹得很好。妈妈希望你勤练写作,可以跟妈妈交流心得,共同进步。但 妈妈只为你提供参考,想以何为好,还要你自己决定,你的选择,妈妈都会支持。

语文:第8课《借书不还,天打雷劈》课件3(北师大版八上)

语文:第8课《借书不还,天打雷劈》课件3(北师大版八上)
黄河耀亮凤凰城
带我走进沙漠的是本地一个中年汉子,回族人,戴一顶黑色小帽,着一件白色褂子,语言诙谐幽默。他不停地唱着“花儿”小曲,也不厌其烦地讲着当地故事。西北人那么喜欢唱“花儿”,想来草 木皆是得来不易的缘故。
贺兰山下,在通往银川的路上,紫槐一溜儿排开去,枝丫间挂满了花朵。水田棋盘似地摆好,禾苗的青和大地的黄形成强烈的对比色。黄土地中,一株株西瓜苗开始卷须,向上生长……
黄河一直跟着我走。不,它似乎不再叫黄河了,水质明亮清澈,滋养着一路的稻禾和瓜苗。它仿佛也很平静和从容,就那样波澜不惊地向前流淌着。谁都不知道,它正暗暗蓄积着力量,准备蝶变和 升华呢。青铜峡到啦,河流九曲汇青铜,天际奔涌到此平!没有丝毫的犹豫,它从坝顶一跃而下,演绎出一幕“飞流直下三千尺”的人间罕景。
经过几代治沙人长期不懈的探索,在包兰铁路两侧密集的麦秸格状流动沙丘上,还建起了“五带一体”的防护体系,完成了人进沙退的壮举。麦秸方阵,不知凝聚了多少治沙人的心血和汗水,现在 每年仍有全世界各地的人自发前来,参加到治理沙漠的公益活动中。艾美娱乐场真人游戏
春天正当时,有人舍家弃业,正在铁路边植树造林和耕种。黄河渐渐转清,荒漠上的小草和花儿多了,小树苗也变成了小树林。良好的生态环境点。

北师大版初二上册语文《借书不还天打雷劈》教学计划示例

北师大版初二上册语文《借书不还天打雷劈》教学计划示例

本文的语言有什幺特点?请结合具体语句来谈谈。 1、然而,一个人省吃俭用,好不容易买了几本视同生命的巨着,却被列强 瓜分(借走),实在痛彻心肺(痛心)。 2、最后忍无可忍,终于在他卧室里人赃俱获(发现了被借去的书),先把书 夺回,宣称内急(说小便急了),而他家的厕所是在大门口的,于是我就驾风 而逃(不告而别)。 3、此锤非铁榔头,乃拳头也。 小结 :柏杨的幽默感,和其他幽默作家比较起来,有任情率性、无所顾 忌、不怕丑的特点。这表现在用语上,好像有意违背文章风格的统一,有意 追求雅俗夹杂。大雅的古代文言,与大俗的现代市井口语交替出现,而且二 者均十分夸张,夸张到超越现实,进入虚幻情境,又故意用词不当,构成亦 庄亦谐的趣味。如写有人一见朋友有好书,就想占为己有,用顿起杀机形容; 把此等借书称为伟大的景观;借书之后,为逃避还书,竟举家潜逃;把书被强 借,说成是列强瓜分;等等。以语义的错位,表现谐趣的放达。为了表现诙 谐,在用语上,故意造成语义的大幅度的反差:时而用古代汉语的语汇,构 成庄重的风格,如眼见书被糟蹋,忍不住潸然泪下欤;从借书不还者家中抢出 书来,顺手把人家的打火机偷走,把自己小偷小摸行为,说成是略施小技, 以示薄惩;把小便急,称作不同的幽默作家,其作品有不同的幽默色调,柏杨 散文的幽默,散发出一种辛辣的味道。在写作风格分析中,形成了柏杨式幽 默。
默读课文,完成这个句子 通过阅读,我(知道了,了解了,明白了) 可以从内容,结构,语言等角度去谈 生默读读课文。学生分组讨论课文结构,理清文章思路。 六、感悟探究 1、试着给本文重新拟个题目,和原文比较一下,效果有什幺不同? 2、总结一下本文的主旨 明确文章主旨 文章的主旨是批判借书不还的恶习,对受损者极表同情,但是,全文正面 批判借书者甚少,相反,倒是花了大部分篇幅细写被借者的狼狈和倒霉,甚 至写其恶劣的讨书行为,恶毒的开骂。但是,这种恶劣、恶毒大都是反讽, 导致恶劣的大都不是正常的道理,是一种歪理。我国相声艺术有言,理而不 歪,笑话不来。正是因为歪理成串,歪理歪推,文章才充满了幽默的谐谑之 趣。 七、品味语言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8课《借书不还,天打雷劈》教案1 北师大版(2021年整理)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8课《借书不还,天打雷劈》教案1 北师大版(2021年整理)

山东省郓城县八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借书不还,天打雷劈》教案1 北师大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山东省郓城县八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借书不还,天打雷劈》教案1 北师大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山东省郓城县八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借书不还,天打雷劈》教案1 北师大版的全部内容。

《借书不还,天打雷劈》第二课时一、感知平台——我能读懂1.朗读课文师:请同学们认真听老师范读课文,注意老师朗读时语调变化、读音轻重,从中理解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意义与情感。

同时注意并在课本上标画出来,读完以后我要检查你的学习痕迹呀!⑴根据示范,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读出语调变化、读音轻重。

⑵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听读,然后师生共同评议。

思考:请找出文中似乎夸张失实、不合常理,却引人会心而笑的词语,并谈谈你的体会。

提示:大家努力崇洋、中华民族还有蓬勃的生机、伟大的景观、痛彻心肺、驾风而逃、八十年交情从此一笔勾销……体会:这些词语给人深刻的印象,让我们在轻松阅读中更容易接受,在觉得风趣好笑的同时又感到引人深思.(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在听老师范读课文的同时,注意并体会朗读时语调、重音的变化,来进行模仿朗读,以此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同时在朗读课文的同时,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引人发笑的词语,更能帮助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分析文章结构,理清文章思路.(师引导:文章开始先列举一种现象,“书香世家”变为“酒香世家”——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分析主要原因就是:有些“恶客”借书不还,不仅不还,还要恶言相告——怎么办?建议组织“借书必还大联盟”。

借书不还天打雷劈北师大版初二上册语文教案

借书不还天打雷劈北师大版初二上册语文教案

借书不还天打雷劈北师大版初二上册语文教案柏杨,初名郭立邦,后改名郭衣洞,河南辉县人。

所作杂文主题不离人道主义与人道,对台湾社会和官场的市井黑暗面,作猛烈的揭发和攻击。

以下是整理的借书不还天打雷劈北师大版初二上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参照与参考!《借书不还,天打雷劈》教案一、教学目标1.体会文章中所似乎夸张失实、不合常理的语句的表达效果。

2.理解文章在以文章现代文为主的行文过程中时而穿插庄严的文言,之时而是用通俗的口语的艺术效果。

3.培育自己良好的读书与借书修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文章中故意夸张、幽默风趣的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时数1课时。

四、预习要求通读文章,根据“阅读练习·探究”一、二、三的提示,先分别举出三个实例,然后从中再选择其一,谈谈阅读体会,其要求写成发言提要。

五、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重点检查:1.学生是否能够帮助学生家长理解似乎夸张失实,不合常理的意思。

2.找出相应的例子(能够找出说明学生所言已经基本理解练习所说的意思)。

3.请学生相互评论各自的或其他同学的发言。

(二)学习课文由自学教师的总结评价导入课文的学习。

1.教师朗读课文,请学生注意教师朗读是的语调变化,语音的轻重,从中理解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意思。

2.根据教师的示范,请学生自己再朗读一遍。

3.学生交流阅读体味,教师讲评。

要例:(1)第一段是写实,略提即可。

(2)第二段是虚拟,构成一种戏谑感。

把“威士忌”、“白兰地”、“拿破仑”谐译成“喂死剂”、“白烂弟”、“拿破轮”,往粗俗去译,显然是对“没有一本书”的朋友的幽默。

而交待自己过来拜访朋友“几乎每一次都是借钱”,自然是一种自我调侃,目的是与朋友构成一种平等的地位,显示其诙谐的趣味。

(3)“于是乎‘书香世家’,变为‘酒香世家’”一句,“于是乎”声称是文言文中表示下面是结论性的句子,语气庄重。

但下文“酒香世家”套用“……世家”显得诙谐,一庄一谐,自有一种谐趣。

(4)第五段中,用“恶客”代借书人,用“暗起杀机”形容借书想法,即是夸张失实,作者的厌恶之情、褒贬之意见于纸上。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北师大初中语文八上《借书不还,天打雷劈》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北师大初中语文八上《借书不还,天打雷劈》

《借书不还,天打雷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感知文章的内容,揣摩作者的思想。

2、能够对读书生活中的人和事发表见解。

3、了解古今对读书的认识,树立良好的读书观。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引言二、作者、作品简介柏杨,原名郭立邦,后改名郭衣洞。

笔名柏杨。

1920年生于河南省开封市。

幼丧母,先后就读于兰州大学、东北大学。

柏杨主要写小说、杂文,后者成就更高,曾被列为台湾十大畅销作家之一,他的杂文集主要有《玉雕集》、《倚梦闲话》等。

三、词语积累书香世家:指世代都是读书人的家庭。

物极必反:极:顶点;反:向反面转化。

事物发展到极点,会向相反方向转化。

花雕:一种上等的绍兴黄酒。

绍兴旧俗,用彩色酒坛贮美酒作陪嫁礼物,故名。

亦省称“花雕”。

雀跃:像雀跳跃一样。

形容十分欣喜的样子:欢呼雀跃。

诅咒zǔ zhòu:原指祈求鬼神降祸于所恨之人,后泛指咒骂。

干没ɡānmò:①投机图利。

②指侥幸之利。

③冒险侥幸。

④贪求;贪得。

⑤侵吞公家或别人的财物。

一笔勾销:把账一笔抹掉。

比喻把一切全部取消。

潸然泪下shān:潸然:流泪的样子。

形容眼泪流下来。

摇尾乞怜:狗摇着尾巴向主人乞求爱怜。

比喻装出一副可怜相向人讨好。

对牛弹琴:讥笑听话的人不懂对方说得是什么。

用以讥笑说话的人不看对象。

歃血shà xuè:古代几方相会结盟时的一种仪式。

口中含牲血表示忠诚。

一说手指蘸血涂在口四周:歃血定盟。

四、诵读课文。

学生分组讨论课文结构,理清文章思路。

五、明确文章主旨文章的主旨是批判借书不还的恶习,对受损者极表同情,但是,全文正面批判借书者甚少,相反,倒是花了大部分篇幅细写被借者的狼狈和倒霉,甚至写其“恶劣”的讨书行为,“恶毒”的开骂。

但是,这种“恶劣”、“恶毒”大都是反讽,导致“恶劣”的大都不是正常的道理,是一种歪理。

我国相声艺术有言,“理而不歪,笑话不来”。

正是因为歪理成串,歪理歪推,文章才充满了幽默的谐谑之趣。

六、布置作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作者柏杨及其作品。

标划文中的成语和四字词语。

过程与方法
找出文中似乎夸张失实、不合常理,却引人会心而笑的词语。

朗读课文,了解文中书主和恶客的表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读书的妙趣,引发读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品味文中幽默的语言。

教学难点
朗读课文,了解文中书主和恶客的表现。

教学时间:一课时
预学
初读课文,简洁概括课文内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揣摩作者的思想。

赏析重点语句,体会文章中似乎夸张失实、不合常理的语句的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解题导入,解释天打雷劈。

天打雷劈:比喻不得好死。

常用作骂人或赌咒的话。

二、检查预学
1、说说作者
2、利用下面的注释初步把握课文内容
探究
三、速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内容。

(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的观点。

学生的回答可长可短,由学生的回答引出本文中所描述的两类人:书主、恶客。


四、朗读课文5、6、7、8、9段,找出表现书主的句子,读一读,谈谈你的感受。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对书主的感受、心理能有初步的感知,为下一步的朗读指导做铺垫,引导学生在作者富有特色的语言中感同深受被借书者的可怜、可笑、可叹。

并且,把这种语言给予的感受再通过自己的朗读表现出来。


“夫珠宝失踪,或被借、或被俘,没有下文,还可告到衙门。

而仅只一本书,如果劳师动众,恐怕同情的不是书主,而是恶客。

”书主的可怜,有冤无处述。

“然而,一个人省吃俭用,好容易买了几本视同性命的巨著,却被列强瓜分,实在“”。

”中“好容易”表现书来之不易;“列强瓜分”表现被借书的无可反抗;“痛彻心肺”表现内心痛苦的程度之深。

怎么读?才能读出书主的感受?师生共读。

“书主被糟蹋到这种程度,怎能不潸然泪下欤。

”“糟蹋”是什么意思?“潸然泪下”怎么理解?只用“潸然泪下”可以吗?试读去掉“欤”,加上“欤”。

一个文言语气词,能更好的表现书主的悲戚。

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
“清俸买来手自校,子孙读之知圣道,卖及借人为不孝。

”正式的文言书面用语,不仅表现了书主的可笑、可叹,而且能够让读者认识到,原来,借书不还者,从古自今都是存在的。

“笺笺稿费,买书自娱,且以之维生。

辱蒙借阅,务清早日赐还,实万分感谢。

”“笺笺”是少的意思,其实柏杨先生的稿费并不少,为什么说的那么可怜,让人有可笑的感觉,句中的每个词汇都可以感到对借书者的畏惧、尊敬。

读出感觉,读出韵味。

(本阶段的目的,通过朗读指导,欣赏、品味语言,实现通过朗读,可以在字里行间表现书主的感受。


然后用同样的方式,作者在表现书主的时候,还有一类人的形象如影随形,那就是恶客。

例如:“有些恶客在朋友家发现一本好书,顿时暗起杀机,雀跃曰:‘哎呀,老哥,借给俺瞧瞧!’一场悲剧于焉上场。


“如果借的是绝版珍本,该恶客可能举家潜逃,你就是弄个探测器,也探测不到影踪。


“你摆着还不是摆着,俺拿来进德修业,以便救国救民,你不送慰劳金已够差劲啦,还有脸讨呀。


“几本破书,也不是银子,三番五次,要个没完,我早忘记塞到哪里去啦。

哪一天我整理整理字纸篓,找到后摔到他脸上”
其中的大词小用“暗起杀机”,寓谐于庄“一场悲剧于焉上场”,刻意夸大“举家潜逃”“你就是弄个探测器,也探测不到影踪”,形象的动词“塞”、“摔”等词语都能够体现出恶客的可恶、可怕、可恨(可惩)。

通过朗读指导,可以让学生明确恶客形象,作者的语言特色。

实现通过朗读,可以在字里行间再现恶客的嘴脸。

五、跳读课文1、2、3、10、11、12段,找出表现作者写作目的的句子,读一读,谈谈你的感受。

(本环节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展开或者收缩,作者表面上是对借书不还者的声讨,希望实现借书必还的风气。

其实,还有对文化现象的担忧和讽刺,希望真正的实现由“书橱”代替“酒柜”。


通过介绍柏杨先生的创作经历和对他的评价,让学生加深对作者对作者的文章的理解:通过朗读,可以在字里行间重现作者的苦心。

柏杨,原名郭立邦,后改名郭衣洞。

1920年生于河南省开封市。

台湾著名作家;一生多灾多劫,著述等身。

著有《丑陋的中国人》《中国人史纲》《柏杨版资治通鉴》他的杂文集主要有《玉雕集》、《倚梦闲话》、《西窗随笔》、《牵肠挂肚集》、《云游记》等。

其人其书影响了
几代中国人。

他十年小说、十年杂文、十年坐牢、十年历史。

柏杨先生一生的颠簸流离命运映照出一个有良知的中国知识分子的高
大身影。

他们经历过内战连绵、国难当头。

也面临两难选择,最终背
井离乡,孤悬海外。

在现实生活中头破血流,身陷囹圄,却依然铁骨铮铮,矢志不渝。

如今,柏杨先生埋骨台湾,终于停笔休息。

在他的墓碑上应该写上这么一段话:这里埋葬着我们的一面镜子,一个美丽的中国人。

他在世的时候,让所有人觉得刺痛。

而没有了他,又让所有人怅然若失。

四、精导
看似荒诞的行文结构
幽默诙谐的语言特色
入木三分的讽刺效果
五、训练提升
写一段话,运用本文学习的夸张的手法,表现自己的书失而复得的惊喜。

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