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复习题

合集下载

三峡 马说复习题(含答案)

三峡 马说复习题(含答案)

《三峡》复习题【原文】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quē)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x ī)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sù)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yǎn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zhǔ)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cháng)。

”【翻译】在三峡的七百里之间,两岸山连着山,没有一点空中断的地方。

重重叠叠的岩峰像屏障一样,遮盖住了天空和太阳。

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到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顺流而下和逆流而上的船只都被阻隔断了。

如果有皇帝的命令急于传达,有时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

这中间大约有一千二百多里,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行得快。

到了春、冬两季时,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映出了各种景物。

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古柏,悬挂着的泉水瀑布,从它们中间飞泻冲荡下来。

水清,树荣,山高,草茂,实在有很多乐趣。

每到秋雨初晴,降霜的早晨,寒冷的树林山涧一片寂静。

经常有猿猴在高处长鸣,叫声连续不断,声音非常凄凉,空荡的山谷里传来回声,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

所以打渔的人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中考演练】1、解释文中加线的字。

(1)重岩叠嶂嶂:像屏障一样的高山(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曦:太阳(3)或王命急宣或:有时(4)飞漱其间漱:冲刷(5)虽乘奔御风奔:飞奔的马2、翻译下面句子:(1)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重重叠叠的岩峰像屏障一样,遮盖住了天空和太阳。

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到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到月亮(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行得快。

2023年中考语文复习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训练——马说

2023年中考语文复习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训练——马说

十四、马说1.课下注释的重点字词。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祗:同“衹(只)”,只,仅(2)一食或.尽粟一石或:有时[2011](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同“饲”,喂(4)才美不外见.见:同“现”[2011](5)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且:犹,尚且(6)策.之不以.其道策:马鞭,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以:按照(7)执策而临.之临:面对(8)其.真无马邪其:表示加强诘问语气2.课下未注释的重点字词。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辱:受到屈辱(2)才美.不外见美:美好的素质(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同样[2011](4)安.求其能千里也安:疑问副词,哪里、怎么[2011](5)执.策而临之执:拿着[2011]3.句子翻译。

(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状语后置/2022广东]因此,虽然有很名贵的马(即千里马),也只能在奴仆的手下受到屈辱,(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马槽里,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定语后置/判断句/教材·思考探究]日行千里的马,吃一次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反问句/2021重庆A卷]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4)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2021重庆A卷]唉!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1.本文中的“伯乐”“千里马”和“食马者”“策马者”分别比喻什么?文章这样写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伯乐:善于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千里马:有才能的人。

食马者和策马者:埋没人才、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或:摧残、埋没人才的统治者)。

运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

2.说说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什么观点,寄寓了怎样的情感。

[教材·思考探究]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有了伯乐,才能发现人才”的观点,并指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即人才常有,而善于发现和选用人才的伯乐却不常有。

2019年部编本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马说》知识点整理

2019年部编本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马说》知识点整理

《马说》复习资料一、重点词语解释(一)1、衹:只是。

2、辱,受屈辱或辱没。

3、骈死,并列而死。

骈(piÁn):两马并驾。

4、槽枥:喂牲口用的槽,指马厩。

5、以:凭借。

6、称:著称。

(二)1、一食,吃一顿。

2、或,有时。

3、食(sì):通“饲”,喂养。

4、是:这,这样(代词)。

5、才美:才能和美好的素质。

6、其:它(代词,指千里马)。

7、见,通“现”,表现;显现。

8、且:犹,尚且。

9、欲:想要。

10、与:和。

11、常马:平常的马,普通的马。

12、等:等同,一样。

13、安:怎么,怎能。

(三)1、策之:鞭打马。

策:用鞭子打。

2、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

道:正确的方法。

3、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

材:通“才”,才能。

4、鸣之:听见它叫。

5、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

通:通晓。

6、执策:拿着鞭子。

执:拿着,握着。

7、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8、其真不知马邪?其:难道(表反问);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9、其真不知马也:其:其实(表陈述)。

二、特殊字词(一)、通假字①食马者(食,通“饲”,喂。

)②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

)③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④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二)一词多义。

1、而:三种用法,①表转折,译为“却”、“但是”、“可是”,如“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鸣之而不能通其意”;②表顺接,译为“来”或不译,如“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执策而临之”;③表并列,译为“和”或不译,如“溪深而鱼肥”“泉香而酒洌”。

2、虽:①表示条件关系,译为“即使”,如“故虽有名马”;②表转折关系,与“但是”连用,如“虽有千里之能”。

3、之:①助词“的”,如“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②代词“他(它)、他们”,如“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③定语后置的标志,如“马之千里者”;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如“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七年级下册文言文基本篇目常考题型梳理之二

七年级下册文言文基本篇目常考题型梳理之二

七年级下册文言文基本篇目常考题型梳理之二
《马说》复习题
第一段:
1文章开篇,就旗帜鲜明地摆出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点。

在作者看来,“千里马”和“伯乐”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千里马依赖伯乐的发现,伯乐对千里马有决定性作用。

2“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两句是什么关系?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提出的观点是在强调伯乐的重要。

可是作者所感受的社会现实却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正是作者的痛苦所在,像作者这样的千里马有很多,但却无人赏识,有的人竟终身得不到重用。

所以,作者提出观点后,紧接着谈到“伯乐不常有”的现实,这两句为递进关系,同为下文的进一步论述作铺垫。

3千里马的处境是怎样的?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一匹无人赏识的千里马,最后只能老死在马圈里。

4文章第一段除了列出观点,还描述了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找出这句话并谈谈你对作者这种写法的理解。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

专题13 文言文阅读(三)(《大道之行也》+《马说》)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

专题13 文言文阅读(三)(《大道之行也》+《马说》)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
【注】“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中涉及的词语在此不再列举
一、考点梳理 《马说》
重点词语
(11)故虽有名马
名:名贵的
(12)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辱:受到屈辱
(13)虽有千里之能 千里:日行千里 能:能耐
(14)食不饱,力不足 足:充足,足够
(15)执策而临之 执:拿着
【注】“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中涉及的词语在此不再列举
一、考点梳理 《马说》
词类活用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数量词用作动词,行千里)
(2)策之不以其道 (名词用作动词,用马鞭驱赶)
(3)食之不能尽其材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尽,竭尽)
一、考点梳理 《马说》
重点词语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祗:同“衹(只)”,只、仅 奴隶人:奴仆
(2)骈死于槽枥之间 骈: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 槽枥:马槽
(3)不以千里称也 称:著称
(4)一食或尽粟一石 一食:吃一次 石: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5)才美不外见
见:同“现”
【注】“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中涉及的词语在此不再列举
重点词语
(6)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且:犹,尚且 等:相等,一样 (7)策之不以其道 以:按照 道:正确方法 (8)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才能、才干 (9)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通:通晓 (10)执策而临之 临:面对
马之千里者 之
策之不以其道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释义 结构助词,的 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的标志 代词,代指千里马 助词,无实义,不译
一、考点梳理 《马说》
古今异义
(1)一食或尽粟一石 [古义:有时。今义:或者。]
(2)是马也 [古义:这样。 今义:判断动词。]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复习:《马说》对比阅读(含答案)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复习:《马说》对比阅读(含答案)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复习:《马说》对比阅读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乙)上①令封德彝②举贤,久无所举。

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古之致治者③,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已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

——《资治通鉴•唐纪八》【注】①上:皇上,指唐太宗。

①封德彝(568—627):名伦,字德彝,唐代官员,官至尚书右仆射。

①致治者:使国家达到大治的人。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①一食或.尽粟一石①策.之不以其道2.下列各组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而.伯乐不常有/德彝惭而.退B.虽有千里之.能/上诘之.C.安.求其能千里也/安.可诬一世之人D.弗食,不知其.旨也/其.真无马邪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食之不能尽其材。

①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4.(甲)文哪一句话可以用来形容(乙)文的封德彝?5.假如可以“借才于异代”,你会向唐太宗举荐谁?请选择一个古代人物,并说出举荐理由。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选自韩愈《马说》)【乙】昔者汤将往见伊尹①,令彭氏之子御②。

七年级下册期末复习文言文语文检测试题含答案

七年级下册期末复习文言文语文检测试题含答案

七年级下册期末复习文言文语文检测试题含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马说》,回答问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1)本文作者是唐代著名文学家________,字退之,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

(2)解释加下划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骈死(________)②食马者(________)③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④执策而临之(________)(3)伯乐对千里马至关重要,没有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怎样呢?(4)文章托物寓意,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5)文中的“执策”者是一个很好的反面教材,如果将来你作为一个公司的管理者,吸取他的教训,将为人才的成长创造怎样的条件?2.文言文阅读(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周敦颐《爱莲说》)(乙)黄杨每岁长一寸,不溢分毫,至闰年反缩一寸,是天限之木也。

植此宜生怜悯之心。

予新授一名曰“知命树”。

天不使高强争无益故守困厄为当然。

冬不改柯,夏不易叶,其素行原如是也。

……困于天而能自全于天,非知命君子能若是哉?最可悯者,岁长一寸是已。

至闰年反缩一寸,其义何居?岁闰而我不闰,人闰而己不闰,已见天地之私;乃非止不闰,又复从而刻之。

是天地之待黄杨,可谓不仁之至,不义之甚者矣。

【同步练习卷】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23 马说

【同步练习卷】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23 马说

23 马说同步卷4一.选择题(共5小题)1.下列句子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A.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B.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C.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D.食之/不能尽其材2.对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A.食不饱,力不足(吃不饱,力气不充足)B.才美不外见(才能和美好品质不被外人看见)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D.其真无马邪(真的没有千里马吗)3.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证明它们的存在有先有后。

B.有了伯乐才会有千里马,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着决定作用。

C.没有伯乐就没有千里马,没有千里马也就没有伯乐,说明他们彼此依存。

D.虽然世上有伯乐,但不如千里马多,说明伯乐难得。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虽有千里之.能。

B.一食.或尽粟一石﹣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C.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

D.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5.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奴隶.(lì)槽.枥(cáo)食.不饱(shí)B.祗辱.于(rǔ)尽粟.(sù)一石.(shí)C.骈.死(pián)其真无马邪.(yé)不以千里称.也(chèn)D.食.马者(sì)才美不外见.(jiàn)策.之不以其道(cè)二.基础知识(共2小题)6.重点词语理解。

(1)骈.死于槽枥之间:(2)不以千里称.也:(3)一食..或尽粟一石:(4)执策而临.之:7.找出通假字。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同“”)(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同“”,)(3)才美不外见(“”同“”)三.默写(共1小题)8.用课文《马说》中的原句回答问题。

(1)文中体现千里马悲惨遭遇的句子是:,。

(2)文中点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说》练习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故.虽有名马()()骈.死于槽枥之间()一食或.尽粟一石()()食.不饱()祇辱.于奴隶人之手()()才美.不外见()是.马也()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不以千里称.也()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其.真无马邪()
2、解释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同,意思是
才美不外见同,意思是
食之不能尽其材同,意思是
其真无马邪同,意思是
3、解释下列多义词
(1)不以.千里称也()策之不以.其道()
(2)策.之不以其道 (. ).执策.而临之 ( )
(3)安求其.能千里也 (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4)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5)故虽.有名马()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4、翻译下列句子
(1)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3)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5、文学常识或用原文语句回答
①《马说》选自,作者, (朝代)著名的文学家,世称,被列为之首。

与共倡古文运动,合称“韩柳”。

②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由此我们可以想到《马说》中的一句话:,。

③《马说》中揭示千里马悲惨遭遇的句子是:,。

④《马说》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谴责的句子是:
⑤《马说》中表现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

⑥《马说》中活画统治者愚昧蛮横丑态的句子是:。

⑦《马说》中揭示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⑧《马说》中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⑨人们常用文中的两句话概括自己怀才不遇,这两句话是:,。

⑩本文托物寓意,文中“千里马”喻指;“食马者”喻指;
而把能识别人才,知人善用的统治者比作“”。

6、阅读理解
1.在当今社会,你认为“千里马”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
2.作者把千里马不能千里归罪于食马者,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
3.作者以千里马比喻人才,从文中千里马的遭遇来看,人才展现才华最需要的是什么?
4、文章第二段流露出作者对“千里马”怎样的思想感情?
5、细读《马说》第三段,简要说说应该怎样正确对待“千里马”?
6、第三段刻画了食马者怎样的嘴脸?
7、在作者看来,“伯乐”与“千里马”哪个更重要?为什么?
8、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9、请用一个短语概括文中千里马的处境或遭遇。

答:
10、“安求其能千里也?”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11、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
12、找出文中描写“食马者”平庸、愚妄浅薄的语句,并说明其所用的修辞方法有作用?
13、本文借千里马说明了伯乐的重要性,《三国演义》中称得上是千里马的是哪两匹马,其最终主人分别是谁?
14.“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遇到刘备后,才有隆中决策,才有火烧连营,才有舌战群儒……请根据课文内容和已有提示,将下列对偶句补充完整。

(补充后不少于七言)
有__ __方显;无__ ___岂有_ _ 。

15.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匹骨瘦如柴的老马拉着盐车上山坡,气直喘,汗直流,竭尽全力还是拉不上去。

赶车的人吆喝着,用鞭子狠狠的抽打它……这时一个路过的相马人看见了,心疼得流下了眼泪,急忙脱下衣裳披在瘫倒在地的老马身上。

老马睁开眼,看到相马人,眼睛一亮,长嘶一声而逝。

请你展开想像,写出老马临死前想对相马人说的话。

参考答案:
六、1首先应该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坚强的意志。

其次应该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这样你于能在竞争中游刃有余。

再次,还应该具有毛遂自荐的勇气,自信是成功的一半。

2、.言之成理即可。

不同意。

我认为千里马自身素质更重要。

千里马应具备自我推销能力,不应一味等待伯乐赏识,,应主动寻找机会。

3、需要民主宽松的政治环境和统治者的知人善用。

4、答:为“千里马”的被埋没鸣不平。

(或:为‘‘千里马’’得不到应有的待遇而感到同情和惋惜。

5、答:策之以其道,食之尽其材,鸣之而能通其意。

6、答:平庸浅薄,愚妄无知。

7、答:伯乐更重要。

因为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或者:因为没有伯乐,千里马也就被埋没了。

)
8、答: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或“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强烈不满。

”)
9、怀才不遇;英雄无用武之地。

10、答:反问。

表达作者愤怒谴责“食马者”的思想感情,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11、答:示例一:我要毛遂自荐,主动展示自己的才能。

示例二:我要努力完美自
己,做得更好。

示例三:要做到心态平和,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

12、答: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排比,使文章具有辛辣的嘲讽,把“食马者”的平庸无能写得淋漓尽致,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13、答:赤兔马主人是关羽;的卢马主人是刘备
14、有___伯乐_方显槽间千里马;
无___刘备__岂有_隆中决策人_ 。

15、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