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登快阁简析

合集下载

登快阁赏析,黄庭坚

登快阁赏析,黄庭坚

登快阁赏析,黄庭坚作为一首黄庭坚的抒情小诗,诗中的诗意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一番。

而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黄庭坚怎样的思想感情呢?登快阁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赏析一一般说来,文章或诗歌开头往往较难,以致有的文学家常将其开头处砍去,这是因为开头处,作者还没有和作品的情境融为一体,因而容易作态。

黄山谷此诗起首,用通俗口语娓娓道来,但又能构思奇妙,引人入境。

诗人说,我这个呆子办完公事,登上了快阁,在这晚晴余辉里,倚栏远眺。

这二句,看似通俗浅近,却包涵着极为丰富的内容:前句是用《晋书·傅咸传》所载夏侯济之语,"生子痴,了官事,官事未易了也。

了事正坐痴,复为快耳!"后句用杜甫"注目寒江倚山阁"及李商隐"万古贞魂倚暮霞"之典,还多有翻新出奇之妙。

"痴儿"二字翻前人之意,直认自己是"痴儿",此为谐趣之一;"了却"二字,渲染出了诗人如释重负的欢快心情,与"快阁"之"快"暗相呼应,从而增加了一气呵成之感此为妙用二;"倚晚晴"三字,更是超脱了前人的窠臼。

杜诗之"倚",倚于山阁,乃实境平叙;李诗之"倚",主语为"万古贞魂",乃虚境幻生而成;黄诗之"倚",可谓虚实相兼;诗人之"倚",乃是实景,但却倚在无际无垠的暮色晴空。

读此三家,宛如一幅艺术摄影,在晚霞的逆光里,诗人与亭阁的背影......不仅如此,"倚晚晴"三字,还为下句的描写,作了铺垫渲染,使诗人顺势迸出了"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的绝唱。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登快阁》教学说课电子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登快阁》教学说课电子课件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横”字有何妙处?(结合炼字题)
“横”的意思是把酒杯平端起来。诗人只有 见到美酒,才把酒杯端起来,眼中才有喜色。 一个“横”字,把诗人无可奈何、孤独无聊的 形象神情衬托了出来。
颈联:表现作者知音难觅、壮志难酬只能 借酒浇愁的无奈与孤寂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李白《江上吟》:“仙人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 鸥。”
诗中刻画的鸥鸟也是一种潇洒翱翔于万里浩瀚天宇的 桀骜不驯之形象。
鸥鸟意象内涵
2、远离心机、思想单纯、与世无争
陆龟蒙《甫里集》:“除却伴谈秋水外,野鸥何处更 忘机”。
“忘机”是道家语,意思是忘却了计较、巧诈之心, 自甘恬淡,与世无争。
李商隐《樊南文集卷八》:“海翁无机,鸥故不飞” 鸥鸟无机心,起初人也无机,于是相处甚好;人没有 了诚心,有了巧诈之心,鸥鸟也会远之。虽然那时鸥鸟没 有什么固定的含义,但鸥鸟的无巧诈之心的美德在这里已 初有体现。
2、答:“过”字把雨后松树翠绿的颜色呈现了出来。 “随”字形象的表现了山道峰湖路转,人在随山转折、缘 山寻找“水源,令人有曲径通幽的遐思。(4分) 对“过”字简要赏析的,给2分;对“随”字简要赏析的 给2分。
课堂小结:
山水田园诗的特点 所谓的山水诗,是以山水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所谓 田园诗是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 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中国山水田园诗渊源流长,诗人们以自然山 水或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 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 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 畴,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 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 景交融。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7《诗五首》全文翻译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7《诗五首》全文翻译

的“天子气”,但徒劳无功,金陵依然“王气”旺盛,今
天又成了新建立的朱明王朝的京城。我的心情郁闷从哪里 发泄,为了排遣胸中的郁塞而在酒后登上了城南台。于 是,荒烟落日的远景引发
我的苍茫万古意。石头城下的涛声阵阵,成千上万的勇猛
骑兵谁敢渡过?黄旗入洛究竟是什么征兆,吴主孙皓在长
江险要之处设置铁链,以阻挡晋军顺流东下,但防御最终 还是被突破,孙皓只好投降。如今自三国东吴建都以来的
表》的确在世上留下了美名,千年以来,有谁能跟坚持北
伐的诸葛亮相提并论呢?
全诗大意 《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长江从万山丛中呼啸而 来,随着山势滚滚向东流去。钟山像蟠龙一样乘风蜿蜒西 上,想要乘长风破巨浪。江山互相称雄,互不相让;山川 壮美,争着向天下人夸耀自己的壮丽。江山形胜,使人想 起当初秦始皇曾在此地埋下金玉杂宝,以镇压金陵的所谓
用清樽美酒来聊以解忧了。希望自己能坐上归船,吹弄着 悠扬的长笛,回到那遥远的故乡——我的这颗心啊,早已 和Fra bibliotek鸥订好盟约了。
全诗大意 《书愤》:早年哪知道世上艰难的事,向北望去抗金 的胆气如同大山一样雄壮。有楼层的高大战船在漫漫雪夜
里大破金兵于瓜洲渡口;秋风瑟瑟,战士们在大散关骑着
战马(抗金)。我白白地把自己比作抵抗金兵的“塞上长 城”,对着镜子照看衰老的头发早已花白。诸葛亮《出师
为是祸就逃避,是福就追求吗?我只是被贬官流放,没受
到更严厉的处罚,这正是皇上的恩情深厚啊;要想隐居不 仕的话,去当一名戍边的小卒子正合适。我和妻子告别, 并且对她说,你也可以像杨朴的妻子一样吟诵一首那样的 诗送给我。
退出
《诗五首》全文翻译
全诗大意 《登快阁》:我这个呆子在办完公事后,登上了快 阁,在这晚晴余晖里,倚栏远眺。远望无数秋山,山上的 落叶飘零了,浩渺的天空此时显得更加辽远阔大;澄净如 玉的澄江在快阁亭下淙淙流过,一弯新月映照在江水中, 显得更加空明澄澈。空怀有远大的志向和过人的才华,却

古诗词诵读《登快阁》课件20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古诗词诵读《登快阁》课件20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通向理想的路,有时被花木掩映,有时被云雾笼罩,但是只要信念足够坚 定,我们就能不断向前奔跑。
登高怀远之情思
总结登高怀远之情思。 登高可远望而至思深。 杜甫“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抒发忧国忧民之情。 李白“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感时伤世的情绪 便油然而生。 黄庭坚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表明归隐之意。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和乐 观精神。 杜甫“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抒发了诗人奋发向上、勇 攀高峰的凌云壮志。 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飘零他乡,登高望 远思亲人。
5.“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道出了作者的希望,解脱的出 路何在?这就很自然地引出了诗人的“归船”“白鸥”之想。
诗歌结构
首联: 记叙 照应题目写登楼一事 颔联: 写景描写登楼所见美景 颈联: 抒情抒发登楼所生之感 尾联: 明志 弃官归隐,向往自由
适用主题:远大理想、坚定信念、梦想与奋斗等。
宋朝的官场是混乱的,王安石变法的弊端,造成拉帮结派、阿谀奉承、 新旧党争。但在这乱世浊俗中有一个人,他虽仕途失意,屡遭贬谪,但生活 却富有诗意:他在这里参禅悟道、诗酒会友,始终保持自己独特的风格和骨 气。他出淤泥而不染,他与世俗同流而不污,他和而不同,他就是黄山谷(黄 庭坚)。“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黄庭坚正如他的词 所写那样,胸中对理想的渴望终将冲破一切阻挡,赋予我们敢与天地试锋芒 的勇气。
……试问人生,何以解忧? 唯 有 登 高
自我检测-情境默写 1.黄庭坚在《登快阁》中使用了钟子期、伯牙、阮籍的典故的诗句是
“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2.表明作者想摆脱纷乱现实的束缚,追求洒脱自在、精神自由的人生境 界的句子是“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高中语文】《登快阁》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高中语文】《登快阁》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登快阁》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登快阁》是选择性必修下册古诗词诵读单元的一首诗歌,是鉴赏古代诗歌的典范例文,还是“登临诗”的代表作品。

学生可以借此体会、比较、鉴赏跟“登临”有关的不同诗词,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有着重要意义。

本单元主要学习古代诗歌。

教学重点是从语言文字描绘的形象出发,结合对作品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了解,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想象和联想,体会诗中的情思和意味,从而培养良好的读诗趣味。

《登快阁》巧用典故、巧化名句,看似平白如话,实则暗含深意。

以且叙且写的自然笔调开篇,描绘了诗人公事之余登高远望所见广袤旷远、澄澈清明之景,以及此番美景下因知音难觅、世事扰人而产生的归隐、不争之情。

【教学目标】1、通过意境鉴赏,感受诗人的复杂情感,把握诗意。

2、通过《登快阁》,联系所学,归纳概括登临诗在结构思路、意象取用、思想情感和手法运用上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重点:把握诗人的复杂情感。

难点:归纳概括登临诗的相关特点。

【教学过程】一、预习作业1、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2、结合注释及相关资料,疏通把握诗意。

3、寻找小学、初中、高中阶段学过的登临诗并熟读。

二、导入《荀子·劝学》:“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登楼临水,凭栏远眺,亭台楼阁自古以来便与文人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古人登高临水,或览胜,或寄远……王之涣登楼,他看见了落日西沉、黄河东流,感叹道望远须登高;杜少陵登高,他看见了萧萧落木、滚滚长江,想到了命途多舛、国运艰难。

那么,黄庭坚登快阁,他看见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呢?三、粗读课文(5分钟)(PPT展示出已划分节奏的诗内容)1、学生自由朗读。

2、学生齐读。

3、疏通重要字词,初步把握诗意。

四、总揽全诗,体会情感变化(15分钟)1、思考:诗人登阁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明确:“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诗句选取了落木、千山、天空、江月等景物,加以“千”“远大”“分明”等修饰语,描绘了一幅高远壮阔、澄澈明净的秋景图,寄寓了诗人投身自然的喜悦之情。

古诗词诵读《登快阁》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古诗词诵读《登快阁》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心情:(1)如释重负的欢快心情。(2)诗人此时已厌倦了为官之事。
“了却”,足见其如释重负之心,终于从案牍中得以短暂的休憩,有机 会,有闲暇登上快阁“倚晚睛”,心情是多么的愉悦。
文本赏析、深入诗境
1.“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意境上有何特点?
蕴含了怎样的情感?
意象:重蠡的千山,无边的落木,高远的天空、澄澈的江水,清明的夜月意 境:远望秋山无数,落叶飘零,天地更加辽远阔大明月下澄澈的江水流过, 月光显得更加空明,描绘了一幅高远壮阔、澄澈明净的秋景图:
知识补充——归隐类意象
1.五柳。隐者的代称。2.东篱。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 活或娴雅的情致。3.三径。指代隐士居住的地方。4. 渔樵。(绿蓑青等)归隐后闲适自由的生活。5.渔竿。隐 逸的代称。6.鹭约鸥盟。指与鹭、鸥相约结盟。比喻 隐居者的生活。7.山林。 例: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黄庭坚的归隐
写作背景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黄 庭坚当时在吉州太和县(今江西 泰和)知县任上,此时作者已经 三十八岁,在太和令上已有三个 年头。
公事之余,诗人常到“澄江 之上,以江山广远,景物清华得 名”的快阁览胜。这一首著名的 七律就是写登临时的所见所感。
它集中体现了诗人的审美趣 味和艺术主张
解题
登,即点明诗人登临望远。快阁:在吉州泰和县(今属江西)东澄江 (江)之上,以江山广远、景物清华著称。
我办完了公事,登上快阁,在这晚晴的余辉里倚栏远眺。
远望秋山无数,落叶飘零,天地更加辽远阔大。朗朗明月下 澄江淙淙流过,月光下显得更加空明澄澈。
友人远离,早已没有弄弦吹箫的兴致了,只好清樽美酒,聊以 解忧了。
我从万里之外的远地乘船归来,在船上吹起长笛;我的这颗心, 将愿与白鸥结为朋友。

人教版2018高中语文诗歌鉴赏题《登快阁》

人教版2018高中语文诗歌鉴赏题《登快阁》


诗歌鉴赏 此为闺怨词。词中从怨女的角度,反映了封建 兵役制下外有征夫,内有怨女的悲剧。 上片起二句从捣练的工具运思下笔,而字里行 间自有捣练之人。从“砧面莹”的“莹”字,可以 想见,作为一位征人的妻室,捣练帛,作征衣,早 已是她的繁重的家务劳动的一部分,日复一日,年 复一年,以至那面砧石已经被磨得如此光莹平滑。 从“杵声齐”的“齐”字,则可以想见她的捣练操 作之熟练,以及与同伴合作之协调,而那一记记有 节秦的杵声中,正倾注
颔联: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倚晚晴”三字,还为下句的描写,作了铺垫渲 染,使诗人顺势迸出了“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 一道月分明”的绝唱。远望无数秋山,山上的落 叶飘零了,浩渺的天空此时显得更加辽远阔大, 澄净如玉的澄江在快阁亭下淙淙流过,一弯新月, 映照在江水中,显得更加空明澄澈。这是诗人初 登快阁亭时所览胜景的描绘,也是诗人胸襟怀抱 的写照。诗人化用谢眺"余霞散成绮,澄江净如 练"的名句。但黄山谷之句,既汲取了前辈的养 料加以锻炼熔造,又是新的境界再现。
时间、地点、性质
(1)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作简要分析。 (1)描绘了一幅高远明净的秋景图。上句写群山树 叶飘落,天空显得辽阔远大;下句写清澈的江水在 月光的辉映之下,犹如一道白练。
[4分。“高远明净”1分,“秋景”1分,分析两点各1分。意 思对即可。]
万里归船弄长笛, 此心吾与白鸥盟。 (2)简析尾联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分) (2)作者希望乘船归隐,与长笛、白鸥为伴,表达 了对远离世俗、回归自然生活的向往之情。

尾联: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诗人说自己希望能坐上归船,吹弄着悠扬的长 笛,回到那遥远的故乡从全诗的结构看,这个 结尾是相当精彩的:起首处诗人从“痴儿了却 官家事”说起,透露了对官场生涯的厌倦和对 登快阁亭欣赏自然景色的渴望;然后,渐入佳 境,诗人陶醉在落木千山,澄江月明的美景之 中,与起首处对“公家事”之“了却”形成鲜 明对照;五、六句诗人作一迭宕:在良辰美景 中,诗人心内的忧烦无端而来,诗人感受到自 己的抱负无法实现、自己的胸怀无人理解的痛 苦。那么,解脱的出路何在呢?这就很自然地 引出了诗人的“归船”、“白鸥”之想。表明 自己想弃官归隐。传说鸥鸟只与没有心机的人 做伴,与鸥鸟结为盟友,表示自己想归隐江湖。

高中背诵古诗文内容及解析—登快阁

高中背诵古诗文内容及解析—登快阁

高中背诵古诗文内容及解析—登快阁黄庭坚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作者简介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

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张耒、晁补之、秦观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

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

黄庭坚在新旧党争激烈的北宋多次被贬,仕途坎坷。

后来因在荆州写了一篇《承天院塔记》,被人以“幸灾谤国”之名除名,编管流放到宜州(今属广西)。

著有《山谷词》,书法亦能独树一格,为“宋四家”之一。

解读这首七律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黄庭坚时任太和(今江西泰和)知县。

诗题中的“快阁”即是作者登临之处,“快”字亦表现了诗歌的整体情感基调,蕴含着“明快”、“欢快”之意。

诗歌首联写登临快阁的时间与心境。

公事之余,诗人如释重负,于是登上了快阁,欣赏这儿的黄昏日暮之景。

“痴儿”一句虽用前人故实,却不囿于陈典,在自我调侃中见出潇洒,也表现了诗人公事之余的轻松欢快心情。

第二句“倚晚晴”三字很巧妙,既超越了倚于山阁的平庸实写,又让人感受到了诗人在暮色晴空中的陶醉放松,情景兼收,虚实相生。

诗歌颔联接续首联,写在快阁所见之景。

“落木千山天远大”让人联想到杜甫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只是此句意境没有杜诗的萧瑟。

诗人放眼望去,秋叶落尽,群山毕现,视域非常辽远阔大,尽显开阔胸襟。

“澄江一道月分明”与六朝诗人谢朓的“澄江静如练”相类,但比谢朓诗歌的意境更为开阔,不仅写了江,还写了月。

从诗人视角而言,“落木”句是仰视,“澄江”句是俯视,俯仰之间,是一幅高远明丽的山水秋景图,景中含情,意境深远。

颈联巧用典故,写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寂寞。

伯牙钟子期这一典故的运用表现了诗人知音难觅的落寞寡欢,而化用阮籍的典故虽是写自己对美酒的青睐,又何尝不是写自己的孤独?然又不仅仅是写孤独,更透露出诗人绝不因落寞而苟且从俗的高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快阁》简析
登快阁
黄庭坚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在宋人的诗里,很少有这样气象开阔的诗歌出现,作为江西诗派的开创者,黄庭坚的创作实践和他留传下来的诗歌给宋诗的确增添了很光彩的一页。


本诗题为登快阁,可知是首登高望远之作,而一“快”字,便给了人们一种把心灵要淋漓尽致的释放出来的强烈冲动,且往下看。

“痴儿了却公家事”哦,作者开口便写自己了,“痴儿”是他自己对自己的称谓,我们的文学传统里从来就偏爱这个痴字,千古情人独我痴,对于自命风雅的文人学士,更喜欢这个字了,“了却公家事”这么一句,写的叫我们马上想起了《三国演义》里的庞统在耒阳理政来,那样的潇洒又那样的分明。

他在完成了自己的工作之后要去做什么呢,打一圈麻将呢,泡一阵电脑,还是干脆去醉,去狂,诗人没有,他自有他的去处,他登了快阁。

“快阁东西倚晚晴”他去看夕阳,看那些无尽致的风景去了,一个“倚”字,仿佛把作者的形象一下子摆在了千万的读者眼前,又仿佛把诗人定在了快阁。

他看到了什么样的风景呢?好句马上就出来了,“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时是秋,可以看得见千山,自然是诗人的夸张,但一下把气象打开了,把心境也打开了,叫生命一下着面的是无尽的苍茫,而落木的意象的选择,接了古人写秋之传统,他要写就得有新意,“无边落木萧萧下”杜甫已经写的很有力度和速度了,他要怎样来超越?他写了,写的是落木因为叶子的飘零,把空间给放大了,一种空阔阔的感觉马上就会把你的心给揪住,揪的你疼,揪的你想喊救命。

月已经升起,“玲珑望秋月”是得仰望,也许是千年的仰望太久,太累,需要俯视来求得心灵的平衡,于是,诗人要底下头来去找那个被无数诗篇写的有些旧的月亮,那个月亮自然不可以悬在天上了,它在水里,它照亮了一道澄江,那是多么清奇的一份感觉,写的心境也一扫悲秋的哀叹,于是被后人吟咏着,念叨着,享受着。

这样的心境在我们的古代文人是一个很高的令人向往的,有了这样一句可以压住大诗人的句子,再往下写又很难了,“朱弦已为佳人绝”好家伙,不写景了,写到人来了,而且是美人哦,“佳人”我们看不见,不知道她有怎么美而更绝神秘和更有想
象力,那常常弹给佳人听的弦也弄断了,我们不知道他经历过什么旖旎的故事,可这句诗分明的告诉我们,那可是他最仔细,最感动,最怀想的人,就是这样的人,现在已经不在,或者已经分手,所以就像俞伯牙在钟之期之后不在理琴一样,“长绝”不仅是深情,更把他的对不可再得的美感的珍重表现为永恒的怀念。

“青眼聊因美酒横”写到青眼,也就写到诗人的本色,他要保持他大丈夫的人生选择,可是他加以青眼的就是美酒,想来他也不会常常是醉的东南西北也找不到的,因为青眼难得会常常使。

“万里归船弄长笛”又和千山,和澄江联系起来了,是和有诗情的一句,弄长笛,写的好若人想去听听其中寄托了多少的情思。

“此心吾与白鸥盟”又接住了开头的痴儿,和白鸥盟,自是要表白他的一颗赤子之心了。


这首诗的艺术特点也是很鲜明的,首先是它吸取了诗歌创造的传统成果,在意象的选择上一依前人,基本没有选择新的入诗,这点是很清楚的,这里就不用一一的拉出来。

在写法上,也同样是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这样的写下来。

但是,在黄庭坚的手里,看着就这样的传统的写出来,却写出来创造,写出来神奇。

一件作品就在于能够准确的表达出可以给读者有阅读快感的东西来,而不论它是用什么手法弄的,如果是读者最熟悉的手法而写出还有他们可以阅读到的快感来的,那自然是非大手笔不能。

其次就是它写出来新的气象,在宋代可能和它的国家之积弱有关,尽管有苏东坡那样的大江东去,还有辛弃疾那样的挑灯看剑,但是总体来看,文人的气象就是不高,这首诗作为宋诗被广为传诵,还是因了气象的原因,它这里没有忧愁的叹息,没有缠绵的追想,没有不太现实的的狂呼悲歌,没有,有的是在视野里和胸怀间所体味品悟出来的美。

写了很悠闲开朗的生活,却是高雅壮丽的,远离了官场的营营与碌碌,也远离了城市,离了家,在高楼这样一个可以任意的选择视点的位置,尽情的看,尽情的想。

而且作者写出来了他看到的,他想到的,由这所看,所想,就创造出来了新气象,我说气象开阔,其实还没有说到点,那种气象,不仅仅是开阔,还有一些很温馨的东西从字里漫出来,把读者的心灵给抓住,抓住就是一生都受用不尽的咀嚼。

再次应该说的是语言,语言对于艺术的表现当然是最基层的层面,作者一律用了最简单的字眼入诗,没有晦涩难懂,没有琢磨不透的的些东西,甚至是种很口语的诗句,有一点典故,也是差不多家喻户晓的了,就是这样。

通观全诗,不由的我们要想到如今的文学,如今的诗歌,我想,这首诗,不论是它的思想内容,不论是它的表现手法,都可以给我们很多思考的契机,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任何一个想要创作的人,可以不知道这首诗,可以不喜欢这首诗,但是,他们不可以在他们的创造过程中缺少这首诗所以成功的经验,
但愿我们能够有一些可以像这首诗一样给后人长期念叨的文学作品。

生活的全部意义在于无穷地探索尚未知道的东西,在于不断地增加更多的知识。


做学问的功夫,是细嚼慢咽的功夫。

好比吃饭一样,要嚼得烂,方好消化,才会对人体有益。

——陶铸
研卷知古今;藏书教子孙。

——《对联集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