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药性总义和杂谈经方的话题

合集下载

药性总义

药性总义

药性总义一、五味之义凡药酸属木入肝、苦属火入心、甘属土入脾、辛属金入肺、咸属水入肾,此五味之义也。

二、五色之义凡药青属木入肝、赤属火入心、黄属土入脾、白属金入肺、黑属水入肾,此五色之义也。

三、五味之用凡药酸者能涩能收、苦者能泻能燥能坚、甘者能补能和能缓、辛者能散能润能横行、咸者能下能软坚、淡者能利窍能渗泄,此五味之用也。

四、阴阳之义凡药寒、热、温、凉,气也;酸、苦、甘、辛、咸,味也。

气为阳,味为阴。

气浓者阳中之阳,薄者阳中之阴;味浓者阴中之阴,薄者阴中之阳。

气薄则发泄(发散),浓则发热(温燥),味浓则泄(降泻),薄则通(利窍渗湿)。

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

轻清升浮为阳,重浊沉降为阴。

阳气出上窍,阴味出下窍。

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

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此阴阳之义也。

五、药之相从凡药轻虚者浮而升,重实者沉而降。

味薄者升而生(象春),气薄者降而收(象秋),气浓者浮而长(象夏),味浓者沉而藏(象冬),味平者化而成(象土)。

气浓味薄者浮而升,味浓气薄者沉而降,气味俱浓者能浮能沉,气味俱薄者可升可降。

酸咸无升,辛甘无降,寒无浮,热无沉,此升降浮沉之义也(李时珍曰∶升者引之以咸寒,则沉而直达下焦;沉者引之以酒,则浮而上至巅顶。

一物之中,有根升梢降、生升熟降者,是升降在物亦在人也)。

凡药根之在土中者,半身以上则上升,半身以下则下降(以生苗者为根,以入土者为梢。

上焦用根,下焦用梢,半身以上用头,中焦用身,半身以下用梢。

虽一药而根、梢各别,用之或差,服亦罔效)。

药之为枝者达四肢,为皮者达皮肤,为心、为干者内行脏腑。

质之轻者上入心、肺,重者下入肝、肾。

中空者发表,内实者攻里。

枯燥者入气分,润泽者入血分。

此上下内外,各以其类相从也。

六、药色之入经脉凡药色青、味酸、气臊、性属木者,皆入足厥阴肝、足少阳胆经(肝与胆相表里,胆为甲木,肝为乙木);色赤、味苦、气焦、性属火者,皆入手少阴心,手太阳小肠经(心与小肠相表里,小肠为丙火,心为丁火);色黄、味甘、气香、性属土者,皆入足太阴脾、足阳明胃经(脾与胃相表里,胃为戊土,脾为己土);色白、味辛、气腥、性属金者,皆入手太阴肺、手阳明大肠经(肺与大肠相表里,大肠为庚金,肺为辛金);色黑、味咸、气腐、性属水者,皆入足少阴肾、足太阳膀胱经(肾与膀胱相表里,膀胱为壬水,肾为癸水,凡一脏配一腑,腑皆属阳,故为甲、丙、戊、庚、壬;脏皆属阴,故为乙、丁、己、辛、癸也)。

中药药性理论

中药药性理论
药性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 降沉浮、有毒与无毒等方面。
药性的范围
药性的范围非常广泛,不同药物具有不同的药性特点。
药性涵盖了寒、热、温、凉“四气”以及酸、苦、甘、辛、咸“五味”、归经、毒性等方面。
药性与四气五味
四气是指寒、热、温、凉四种药 性,是药物作用性质的总概括。
五味是指酸、苦、甘、辛、咸五 种滋味,是药物作用特性的总概
06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 方法
实验药理学方法
01
02
03
药效学研究
通过观察药物对实验动物 或离体组织的作用,了解 药物对机体的影响和作用 机制。
药代动力学研究
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 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 ,了解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和药效持久性。
安全性评价
对药物的安全性进行评估 ,包括药物的急性毒性、 长期毒性、致畸作用、致 突变作用等方面的研究。
指导药物炮制
01
通过炮制可以改变中药的药性 ,如生地黄经过炮制后变成熟 地黄,性质由寒转温,具有补 血滋阴的作用。
02
炮制还可以降低中药的毒性和 副作用,如制首乌经过炮制后 能够减少肝脏毒性,提高治疗 效果。
03
不同的炮制方法可以产生不同 的药效,如醋炒柴胡可以增强 疏肝解郁的作用,蜜炙黄芪可 以增强补气健脾的作用。
括。
四气和五味是相互关联的,药物 的四气确定了药物的治疗作用,
而五味则决定了药物的功效。
02 中药药性理论的历史沿革
药性理论的起源
神农尝百草
自古以来,中药药性理论起源于神农尝百草的传说。神农氏通过亲自尝试各种 草药,记录其功效和毒性,为后世对中药药性的认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黄帝内经》
古代医家在长期实践中逐渐形成了《黄帝内经》这一经典著作,其中详细描述 了中药的药性理论,为后世对中药药性的系统研究奠定了基础。

经方用药心得(优秀5篇)

经方用药心得(优秀5篇)

经方用药心得(优秀5篇)经方用药心得篇1经方用药心得:探索与实践引言经方,指的是古代经典医籍中所载的经典方剂。

这些方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对于中医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将介绍经方的发展历程、代表方剂及其代表药物,并通过实践案例来阐述经方用药的心得体会。

经方发展历程经方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人们对药物的认识较为有限,因此将自然界中的植物、动物和矿物等用于治疗疾病。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药物的认识不断提高,逐渐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经方体系。

代表方剂及其药物经方代表方剂为桂枝汤和麻黄汤,分别用于治疗风寒感冒和支气管哮喘等病证。

其中,桂枝的主要成分为桂枝皮,具有发汗解表、调和营卫的功效;芍药主要成分为白芍,具有养血敛阴、柔肝止痛的功效。

心得体会1.重视药物炮制药物炮制是经方用药的重要环节,不同的炮制方法会对药物的有效成分产生影响。

例如,芍药经过炒焦后,可以增强养血敛阴、柔肝止痛的作用;生姜经过炮制后,可以增强发汗解表、调和营卫的作用。

2.配伍的巧妙运用经方的配伍非常巧妙,通过药物的相互作用,可以产生协同作用,增强疗效。

例如,在桂枝汤中,芍药与桂枝相配,相互制约,防止桂枝过度发散,同时增强养血敛阴、柔肝止痛的作用。

3.关注个体差异经方用药时,需要关注个体差异。

不同的人身体状况和生理特点不同,对药物的反应也会有所不同。

因此,在临床实践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4.强调辩证施治经方强调辩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辨证施方,选用适当的药物和剂量。

通过对患者症状、病因等进行细致的分析,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以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实践案例患者张某,男性,25岁,感冒症状持续1周,伴有头痛、发热、咳嗽等症状。

根据患者的症状,选用桂枝汤加减治疗。

具体用药方案为:桂枝20g、白芍15g、生姜3片、大枣10g、葛根15g、杏仁10g。

1剂/日,水煎服。

经过3天的治疗,患者的症状明显改善,继续服用3天后,症状完全消失。

听黄煌老师讲经方有感

听黄煌老师讲经方有感

听黄煌老师讲经方有感在我的印象中,黄煌老师是一位非常出色的中医药学专家。

他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深厚的理论功底,能够为患者提供全面、有效的中医治疗服务。

最近,我有幸参加了黄煌老师的一次经方讲座,对他的教学理念和课程内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受益匪浅。

黄煌老师的经方讲座,主要是围绕中医经方的基本理论、应用技巧和药材搭配等方面展开的。

在讲座过程中,黄煌老师首先讲解了中药的基本分类和药性归属。

他强调,中药种类繁多,但各种中药的属性和功效都是经过千百年的实践证明的。

因此,中医在应用经方时,必须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情特点,精准地选择合适的药材,才能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除此之外,黄煌老师还着重强调了经方的煎煮技巧。

他讲述了中药煎煮的方法和要点,给我们演示了如何配制经方、如何煎煮药材,如何判断药性和剂量等实用技巧。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药材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药效的慢慢释放,对中医药治疗的认识也得到了加深。

在经方讲座的结束时,黄煌老师还和大家分享了一些实际的治疗案例。

他指出,经方制剂不仅可以帮助患者缓解病症,还可以对身体起到保健、调理的作用。

如何选择和应用经方,是一门艺术和科学,需要不断学习和实践。

他强调,中医的价值在于“治疗未病”,即在人体健康状态良好时,通过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畅通,达到预防疾病和增强免疫力的目的。

而这些,正是中医药的独特优势和魅力所在。

总的来说,参加黄煌老师的经方讲座,让我深入了解了中医药治疗的特点和方法,认识了中药材的基本分类和药性归属,掌握了中药煎煮的基本技巧和要领。

这些知识和技能对我今后的学习和实践都将起到重要的指导和帮助作用。

我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关注中医药,并从中受益,为自己和家人的身体健康保驾护航。

经方实验录学习心得

经方实验录学习心得

经方实验录学习心得学习中医学习中医入门之法学习经络就是最好的捷径易学学而即用,用而即效十二经,表里阴阳;走向;认顺序;压痛点;切身体会中医的实质,绘图的方式学中医初学的入门最好的书籍思考中医.pdf相当不错啊!主要是启发思维强烈推荐初学者买来看,这样会对中医有个翻天覆地的认识更会建立起你对中医的信心!副标题是“伤寒论导论”在下以为学中医者均宜读之确实不错!适合全中国人看不管是初学者还是业内人士通过读这本书,一定会大有益处的每一章节都是一篇精妙的散文中华传统文化的滋补品圆运动的古中医学.pdf六经气化哲眼看中医中医的定位发展思考当用与不当用,中药的道地--时空大话中医别具一格的中医散文在趣味中, 跨入中医之门小说中医刘力红推荐名老中医之路初入高校学习中医,最好一入学就都读一读很有启发.自学中医阶梯马有度汇编身有体会,先读内经之书,读到素问一半时,便可以读医案和医方集解书,这样由理论看实案,心领神会,再读内经,妙不可言,事半工部听看名师讲座(录音)看科普影象看不懂注解,就听名师讲座,感受现场气氛疾病的起源--周老师梁冬对话倪海厦伤寒论讲座,通俗郝万山、刘渡舟、胡希恕黄帝内经(大型六十集电视纪录片)verycd 有下载养生防病,中华医药电视节目verycd 有下载听王正龙讲课录音王正龙、卢崇汉、李可、刘力红、我的路线,给你参考1、《思考中医》2、《经方实验录》下载内经素问伤寒论(文本版)伤寒论中的用方汤头歌诀白话解(第三版)朗朗上口,易于记忆。

3、听王正龙讲课录音王正龙、卢崇汉、李可、刘力红、从阴阳入手比较直接讲阴阳最直接了当的莫过郑钦安先生所以《医理真传》不可不读医理真传看完了以前俺师傅的一些用药思路终于明白了五行则宜从黄坤载《四圣心源》入手《伤寒论》所示为万古不易之法,明其理方能得用,理在《内经》,开合枢为关键如出入之从门。

学医从《伤寒》入手,始则难,继而大易;从杂症入手,始则易,继而大难。

开合枢为阴阳二气三阴三阳转化之门户阳在外主入,阴在内主出:阳注于阴,阴满之外。

经方临证心得

经方临证心得

经方临证心得《经方临证心得》是一本集中了中医临床实践中经方运用心得的经典著作。

书中的作者梁张孙韩四位名医,是中国古代中医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们在临床实践中深刻领会了古代经方的运用,并将经方融入到临床实践中,研究总结出了一些经方运用的心得,这些心得对于中医临床实践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经方的分类《经方临证心得》中提到了经方的分类,其中包括方证关系、方证分类、方性辨析、药性赋味、药性温度、药性归经等方面。

这些分类对于了解经方的特点和使用方法都非常重要,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医生的治疗。

二、方证关系的运用方证关系是中医临床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指的是某一方剂适用于某一证候,有时也指某一证候应用某一方剂。

在《经方临证心得》中,作者们详细讨论了方证关系的运用,并总结出一些常见的方证关系,例如清热解毒类方剂适用于热毒壅盛证、散寒止痛类方剂适用于寒邪所致的疼痛等等。

这些方证关系的应用可以在某种意义上缩短治愈疾病的时间。

三、剂量、用法和配伍经方的剂量、用法和配伍是影响疗效好坏的重要因素。

在《经方临证心得》中,作者们通过临床实践总结出了许多有关剂量、用法和配伍的心得。

例如,中成药虽然方便易用,但是其用法需要根据个人情况进行调整;另外,饮片剂量与剧烈程度和病程有关系,需要根据个人情况进行调整,以达到最佳的疗效;还有一些配伍需要注意,例如防止过度泻下等等。

四、药物性质的归纳和运用药物性质是中药研究的重要方面之一,对于合理选方和医治疾病都有着重要作用。

《经方临证心得》中,作者们对药物的性质进行了总结和分类,例如苦味类药物可以清热解毒、化湿,甘味类药物可以缓解药性等等。

在使用经方时,可以根据不同的药物性质进行组配,以达到更好的疗效。

五、关注患者的情况在临床实践中,患者的具体情况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经方临证心得》中,作者们强调,医生在治疗时需要了解患者的病程、病史、病症以及身体状况等等。

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诊断病情,选用合适的治疗方案,以确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JT叔叔秘讲

JT叔叔秘讲

JT叔叔秘講“葯勢”「药势」(上篇)「药势」──古典本草药理学及其于经方之应用举隅(上篇)案:本文为未成之草稿,或有不合实际之处,拜大家务必不要留手,重骂下来即可,这样我也才有一个反省订正的机会。

谢谢大家。

楔子在中医的学习之路上,不只一次听见老前辈对学习者的提醒:「要明白一味药的药性、药理、效用,若走上西方化学的『成分分析』这条路,就完蛋了。

」那么,一味药的药性,自然就该照中国传统的看法:性味如何,归于某经……等等论述了?这,就一般学中医的同好而言,是对的。

但,如果是对于学「经方」也就是学《伤寒杂病论》的学习者而言,光以《本草备要.药性总义篇》的理论作基础,而详熟该书中的诸般药性,恕我撂下一句恶毒一点的风凉话:你对《伤寒杂病论》的理解,就会是「时方医」的领域,想不通的,就认为那是错字、错简,而与「经方派」的出手工夫有所出入。

时方派的本草学,和经方派的本草学,有着根本上不同的「认识观」,而讲难听一点,经方派之所以会堕落成今日的时方派,「本草理论」的改变,亦是其中最重要的几个因素之一。

即使去中国医药学院,也会听到那里的学生在说:「我们系的某某大教授说啊,光学《本草备要》是不够的啦,学药理还是要研习《神农本草经》才行!」讲得是得意洋洋,但是《神农本草经》的功夫,终究还是练不成。

因为,他们所学的本草学认识观,绝大多是西方研究的「有效成分」,那是百分之九十九点九的垃圾;而少数几个有志之士,专心研究中国本草学,晓得「桂枝解肌、麻黄散寒」,晓得「以皮行皮,以枝行肢」、「清气出上窍,浊味出下窍」了……但那仍是「时方药理学」,对经方中使用的「古典药理学」只沾上一点边儿。

所以不够。

这篇文章,便是讲一些不正经的杂谈,就当做与诸同道闲聊,来说说什么是经方中历然可见、而时方派蒙然未知的药理、药性。

让初学的同好可以稍稍分辨其中的不同,而在学习的过程中有理路可循。

但是,虽然说是「和初学的同道」聊聊,如果有读者是还未读过《伤寒杂病论》的,JT还是觉得可以不用看,怕会徒增混乱。

准确解读“经方”药物(祝之友)

准确解读“经方”药物(祝之友)

准确解读“经方”药物(祝之友)徐大椿在《医学源流论》中说:“古人所用之药,当时效验显著,而本草载其功用戳戳者,今依方施用,竞有应与不应,其故何哉。

”“此药遂失其真矣”。

笔者将近年来中医药界对研究《伤寒论》汤方药物的点滴摘出,以期可正视听。

麻黄汤、桂枝汤等汤方中之“桂枝”实乃现今之肉桂《伤寒论》总方113首,其中含有桂枝汤方43方次。

后世研究桂枝汤等汤方者未审视仲景所用桂枝并非今日之桂枝,应是现今之肉桂。

桂枝与肉桂其基原均来源于樟科植物Cinnamomumcassia Pnesl。

由于使用部位不同,其临床性效之区别众所周知。

桂枝之名始见于《伤寒论》,本草文献首载于唐代《新修本草》。

其桂枝究系何物,后世曾有不同认识。

按《本经》载有牡桂、菌桂,无桂枝一名。

《新修本草》云:“其牡桂嫩枝皮为肉桂,亦名桂枝。

”《本草衍义》谓:“《本经》止言桂,仲景又言桂枝者,盖亦取其枝上皮,其本身粗厚处,亦不中用”。

可见唐宋以前言桂枝,是用桂之嫩枝上皮。

考《伤寒论》桂枝汤方,在桂枝项下均脚注“去皮”二字,与现代肉桂要去掉其木栓层非药用部分相吻合。

古代医家用药最讲究修治。

仲景所用桂枝,正如陈修园指出的那样:“牡桂者即今日之桂枝皮也……盖仲景所用桂枝,只取梢尖嫩枝,内外如一,若有皮骨者去之,非去枝上皮也,诸书多未言之。

”直到明代桂枝仍主要使用嫩枝皮。

《本草纲目》沿用唐宋本草旧说,并未将柳桂专条列出。

大约在清代初期,柳桂逐渐成为桂枝的商品名,延用至今。

考中药历史,现今桂枝嫩枝条入药最早在清代才开始进入临床应用。

所以《伤寒论》汤方中“桂枝”应是肉桂。

张仲景只用枳壳未用枳实枳壳始见于《雷公炮炙论》,《本经》不载。

枳实始载于《本经》。

《伤寒杂病论》有枳实汤方23条,并均以枚数作剂量单位。

按汤方中各药剂量换算,枳实一枚约0.3~0.5钱,枳壳一枚约3~5钱,从各汤方中药物的剂量比分析,“枳实枚数”均应为“枳壳枚数”才符合其汤方中各药物之比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药性总义>和<杂谈经方>的内容主要是想给初入医门的中医爱好者一个导引,使在学习有关经典中医古籍时和临床时的参考和思路,大都是自已对经文的一已所见,有许多是先辈先师的传作,还有一部分是同任交流之心得,个人认为好,故收集在内;在此一并致谢!中医临床临证处方思路与方法,因不在方药版块,故不再多说,只在此说一说纲要的东东,同样是本人编撰先辈名师的临床经验而成,祖国医学“理—法—方—药”的整个过程。

无理则无法,无法则无方,无方则无药,缺少任何环节均不成一体。

愿与大家共勉之.中医八法的运用:中医有八种治疗大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在临床运用中皆需掌握分寸,太过或不及,用之不当,皆能伤正。

蒲辅周先生的名言是:“汗而勿伤、下而勿损、、温而勿燥、寒而勿凝、消而勿伐、补而勿滞、和而勿泛、吐而勿缓。

”汗法:汗而勿伤汗法是外感病初期有表证必用之法,邪在皮毛,汗儿发之。

“体若燔碳,汗出而散。

”伤寒喜用辛温、温病亦喜汗解,但最忌辛温,温病亦用辛凉透表之法,。

温病虽禁汗,但也要通阳利湿,不得微汗,病必难除。

热病虽有寒温之分,但外邪的侵袭,由表入里,治疗均已表散,透邪外出,就是汗法的目的。

当汗而汗,病邪随周身微汗而解,当汗不汗,则为失表,病邪有表入里。

;不当汗而汗为误汗,大汗伤阳,过汗伤阴耗液。

汗法用药,要因人、因时、因地、因病而异。

春温、夏热秋凉、冬寒,季节不同、症候不同、用药不同。

见一经之证,只用一经之表药,两经三经合病,则用两经三经的表药;表里合病,则表里合之;营卫合病,则营卫合治。

用药师古人之意,不可拘泥古人之方。

伤食、痈疮、痰饮、瘀凝、积聚、具有寒热须四诊和合参,以免勿汗误人。

汗法辨证选方要适宜,方剂讲究配伍,煎服之法也应注意,当中病皆止,不必尽剂。

用量宜轻,宁可再剂,切勿重剂。

下法下而勿损下法就是攻法,病邪在里则攻之。

下法也是急性热病的常用方法。

无论伤寒、温病、内伤杂病,有里实则均需攻下。

攻下的目的多是攻逐肠胃邪热结实,亦有泻水、逐痰。

攻逐淤血之用。

下法有寒下、温下、润下和攻补兼施,毒火宜急,风火宜疏、燥火宜润、食积宜消下,瘀血宜通下,水火互结宜导下。

近来有一种用药倾向,闻补则喜,闻下则忧,须知攻逐邪热,有故无损。

我曾用控涎丹治疗老年癌性胸水的患者,效果就很好。

对于渗出性胸膜炎的患者用下法,既让患者免去了抽水之痛,恢复也较好,而且没有反弹。

“急下存阴,下不嫌早”确为经验之谈。

所谓勿下伤阴,苦寒太过损伤胃阳,与现在我们有些医生的用药观念有关系,一见炎症就是清热解毒,大剂芩连,此类不良后果最为多见,当引以为戒。

温法:温而勿燥温法就是“寒则温之”,有温散、温补、温热等。

既有参、芪术、草平和之温,亦有附、姜、桂、燥热之温。

温法有温中祛寒、回阳救逆、温经散寒、温化寒湿、温化寒痰、温补肾阳等功效。

;“阴盛则寒,阳虚亦寒”,形寒饮冷为伤寒,寒邪入脏,名曰中寒,而阳虚生寒,则为虚寒。

临床要具体分析寒在何脏,虚在何脏,要辨证求本,有真热假寒之证,切不可温。

也有真寒假热、阴盛格阳更需精确辨证,须用白通汤加童便、猪胆汁反佐温之,寒痰壅闭,神魂不醒者急需温而开之,如苏合香丸。

温法要掌握尺度,药既要对症,用药亦须适中,药过病所,难免有伤阴之弊。

伤寒痹症,药量不足,怎能温通经络?临床见到有的处方砂、蔻、木香、丁香用十数克,其味何能入口,病家如何下咽?辛香温燥之药,少用化湿健脾,舒气开胃,用之太过则耗阴伤气。

大汗亡阳,当急需温补,些许几克参、附有怎能回天?温药要掌握配伍,不能单纯用纯温热之药拼凑起来去治病,《伤寒论》中附子汤中配用白芍就是温而不燥的作用,急救回阳的四逆汤用甘草也是取甘以缓之之意,而肾气丸是在水中补火取温而不燥之意。

温而勿燥,免伤其津,乃温法之要诀。

清法:寒而勿凝阳盛则热,热之极为火,有表热、里热、实热、实火、郁热、郁火等。

而“阴虚则热,烦劳则张”则为虚热。

清法就是“热则清之”,清之泻之指的是实热,而虚火当用温补。

清法有清热解毒、清营凉血、清热解毒、清热祛暑、清心里水、清肝逐湿、清肺化痰等。

清法是外感热病常用的方法,表证发热者,宜散而清之,既“火郁发之,”“体若燔碳,汗出而散”。

清里热要根据病情,到气才能清气,清气不可寒滞,如生地、玄参之类,用之反使邪不外达而内闭。

辛凉之中勿加苦寒,如在白虎汤中加入三黄反不能清透其热。

里热结实,泻下以清之,以承气撤热,亦是清法,有釜底抽薪之妙。

热入营分宜清营泻热,透热转气,热在血分,宜凉血散血。

若阳盛拒阴则需加入姜汁反佐。

七情气结,郁火内发,当辨脏用药,“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不可概用清法。

凡用清法,当需顾及脾胃,必须凉而勿伤,寒而勿凝,避免热症未已,寒症既起。

消法:消而勿伐消法即消散之意,指通过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利水等方法使有形之邪逐渐消散的方法。

《素问*至真要大论》“结者散之”“坚者削之”即指消法而言。

病气壅滞不通,必用消导疏散之法,对于病势急迫,形症俱实的必须急下,当用下法,而对于失治或误治迁延日久,病邪聚而不散,日益牢坚,需用消法。

消法一般常用于食积、痰核、积聚、症瘕,现常用于肿瘤的治疗。

消法用药多俱有克伐之性,在消散病邪的时候当顾及正气,即消而勿伐。

消而勿伐,消得是病,不是要消伤正气,使用消法要辨明病之所在,或在经络,或在脏腑,分经论治,有的放矢。

并当兼顾患者的体质强弱,或先消后补、或先补后消、或消补兼施,现在临床上还须辨病,应诊断出是何种疾病,应当辨病和辩证相结合治疗。

对于一些癌肿前期的病人应先手术再行中医治疗,以免引起不必要的纠纷。

外感热病,临床上多有兼症,或夹食、或夹痰、或夹瘀、或夹水,必佐以消法,乃得其平。

冷食所伤,温而消之。

食积化热,消而清之,攻伐之法,必须有的放矢,才能有故无损,消而勿伐。

补法:补而勿滞虚为正气虚,虚则补之,补其不足也。

有因虚而病有因病而虚的,并有渐虚和顿虚之分。

渐虚是因病逐渐损伤,病势缓慢。

顿虚指突然大病,上吐下泻、或突然大失血等。

虚的范围很宽,有阴、阳、气、血、津液虚之分,五脏各有虚证。

形不足则,温之以气,精不足则补之以味。

气主煦之、血主濡之,气虚以四君为主,血虚以四物为主。

阳虚不补则气日消,阴虚不补则血日耗。

补则助也、扶持也。

损其肺则,益其气:损其心则,和其营卫:损其脾胃,调其饮食,适其寒温:损其肝则,缓其中:损其肾则,益其精,此正补也。

阴阳互根互生,相互克制。

脏腑各有生克,虚则补其母,临床有肺虚补脾、脾虚补命门火,肝虚补肾,血脱益气,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顾,此间接补也。

虚有新久,补有缓急。

垂危之病,非峻补不足以挽救。

病邪未净,元气虽伤,不可急补,以免留邪。

宜缓补,即补而勿骤。

温热伏火之证,本不当用补法,但每有屡经汗、下、清而不退者,必待补益而愈。

此因本体素虚或因内伤或药物所伐,自当清其气血阴阳,以施补益之法,或攻补兼施,温热之病虽伤阴居多,而补气补阳亦不可废。

大虚内实之证,内实不足,此至虚有盛候,急宜收摄元神,法当养营益气兼摄纳。

气以通为补,血以和为补。

补并非开几味补气补血的药就行了,必须注意使气机流通,血行流畅,即补而勿滞。

还有用泻法来得到补的目的即以通为补,如大黄蟅虫丸。

病去则食养之,以冀康复。

五谷为养,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五果为助,此贮补法,古人云:药能治病,未可能补人也。

从方药来说,补药的堆积很难达到补的效果,中医的滋补方大都补种有通,更有消补兼施的,中医的补药大都经口服用,因此必须兼顾脾胃。

和法:和而勿泛和解之法,具有缓和和疏解之意。

使表里寒热虚实的复杂征候,脏腑阴阳气血的偏盛偏衰,归于平复。

寒热并用,补泻合剂,表里双解,苦辛分消,调和气血,皆谓和解。

伤寒邪在半表半里,汗、吐、下三法,俱不能用,则用和法,即小柴胡汤之类。

若有表者,和而兼汗,有里和而兼下。

和法尚有和而兼温,和而兼消,和而兼补:瘟疫邪伏膜原,吴又可立达原饮以和之。

伤寒温病,杂病,使用和法皆甚广,知其意者,灵通变化,不和者使之和,不平者使之平,不难应手而效。

但和法范围虽广亦当和而有据,勿使之过泛,避免当攻邪而用和解之法,贻误病机。

吐法:吐而勿缓吐法是治病邪在上焦胸膈之间,或咽喉之处,或痰、食、痈、脓。

“其高者引而越之”,古人治危急之证,常用吐法,如瓜蒂散,吐膈上之痰。

朱丹溪治妊娠转孚尿闭用补中益气汤探吐。

张子和用双解散探吐。

外邪郁闭在表,先服一点对症药引吐,吐法似有汗法的作用,其效甚捷。

缠喉诸症,属风痰郁火壅塞,不急吐之,则喘闭难忍。

食停胸膈,不能转输消化,胀满而痛,必须吐之。

中风不语,痰饮壅盛,阻隔清道,亦必用吐法。

燥狂癫痫,痰闭清窍,更须用吐法。

中医的八法适应了表里寒热虚实不同的症候。

但病邪致病极为复杂,有时需数法并用。

数法合用又有主次轻重之分,所以虽为八法,但配合之后灵活多变,“一法之中,八法备焉,八法之中,百法备焉”。

临床上用八法治病需灵活掌握,谨守病机,但求勿失。

《二》中医临证处方思路与方法:中医临证处方思路与方法中医临证处方是在辨证审因决定治法之后,选择合适的药物,酌定用量,按照组成原则,妥善配伍而成方,是辨证论治的重要工具之一,是理、法、方、药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中医防病治病的重要环节之一。

本文从临床角度出发,试论中医临证处方的思路与方法。

1 中医临证处方思路中医临证遣药组方,有一套较为成熟的理论,有其基本规律。

其实,方剂是由使用单味药治病进而由多味药治病的基础上开始形成,又经历了从辨病施治到辨证论治到二者相结合的过程,不断发展成熟的.在当今临床工作中,辨病与辨证论治相结合是遣方用药的一个常用思路。

然而因疾病之不同、证候类型之不同,或以辨证为主,或以辨病为主,根据临床需要、医者经验不同而有异。

1.1 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下的处方思路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一个根本特点,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在辨清证候,审明病因、病机之后,有针对性地采取治疗方法。

治法确立之后,成为指导遣药组方的原则,方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所以常说“方以药成”,却又首先是“方从法出,法随证立”。

该过程充分体现了祖国医学“理—法—方—药”的整个过程。

无理则无法,无法则无方,无方则无药,缺少任何环节均不成一体。

这种临证处方思维方法,在中医学数千年发展过程中占了极其重要的地位。

从祖国医学的形成和发展来看,治法是在积累了相当医学经验的基础上总结而来,是后于方药形成的一种理论;但是,当治法已由经验总结上升为理论之后,就成为遣药组方和运用成方的指导原则。

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下的处方思路,要求“理明、法合、方对、药当”。

所谓“理明、法合、方对、药当”,即医理明了,治法与医理相吻合,选方与治法相对应,药物选择与方之本意相称。

如:1例感冒患者,经过四诊合参,审证求因,确定其为外感风寒所致的表寒证后,根据表证当用汗法、治寒当以温热药的原则,决定用辛温解表法治疗,并且按法选用相应的有效成方,或自行选药组成辛温解表剂,如法煎服,便能汗出表解,邪去人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