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原理-平面机构的力分析、效率和自锁

合集下载

西工大教材-机械原理各章习题及答案

西工大教材-机械原理各章习题及答案
η = η1 •η 22 •η3 = 0.95 × 0.972 × 0.92 = 0.822
电动机所需的功率为
p = ρ • v /η = 5500 ×1.2 ×10−3 / 0.822 = 8.029(KW )
5-8 在图示斜面机构中,设已知摩擦面间的摩擦系数 f=0.2。求在 G 力作用下(反行程),此斜面 机构的临界自锁条件和在此条件下正行程(在 F 力作用下)的效率。 解 1)反行程的自锁条件 在外行程(图 a),根据滑块的平衡条件:
解 1 ) 取 比 例 尺 μ 1 = 1mm/mm 绘 制 机 构 运 动 简 图 ( 图 b )
(a)
2 )计算该机构的自由度
n=7
pι=9
ph=2(算齿轮副,因为凸轮与齿轮为一体) p’=
F’= F=3n-2pe-ph
=3x7-2x8-2 =1
G7
D 64 C
EF
3
9
B
2
8
A
ω1
b)
2-6 试计算如图所示各机构的自由度。图 a、d 为齿轮一连杆组合机构;图 b 为凸轮一连杆组合 机构(图中在 D 处为铰连在一起的两个滑块);图 c 为一精压机机构。并问在图 d 所示机构中, 齿轮 3 与 5 和齿条 7 与齿轮 5 的啮合高副所提供的约束数目是否相同?为什么?
C3 重合点继续求解。
解 1)速度分析(图 b)取重合点 B2 与 B3,有
方向 大小 ?
v vv vB3 = vB2 + vB3B2 ⊥ BD ⊥ AB // CD ω1lAB ?
D
C
3 d3
ω3
4
ω3 90°
2
B(B1、B2、B3)
ω1
A1 ϕ = 90°

机械原理自测题及答案

机械原理自测题及答案

第二章 机构的结构分析一.填空题1.组成机构的基本要素是 和 。

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是: 。

2.在平面机构中,每一个高副引入 个约束,每一个低副引入 个约束,所以平面机构自由度的计算公式为F = 。

应用该公式时,应注意的事项是: 。

3.机构中各构件都应有确定的运动,但必须满足的条件是: 。

二.综合题1.根据图示机构,画出去掉了虚约束和局部自由度的等效机构运动简图,并计算机构的自由度。

设标有箭头者为原动件,试判断该机构的运动是否确定,为什么?2.计算图示机构的自由度。

如有复合铰链、局部自由度、虚约束,请指明所在之处。

3.计算图示各机构的自由度。

ADE CHG FIBK1234567894.计算机构的自由度,并进行机构的结构分析,将其基本杆组拆分出来,指出各个基本杆组的级别以及机构的级别。

(a)(b)5.计算机构的自由度,并分析组成此机构的基本杆组。

如果在该机构中改选FG为原动件,试问组成此机构的基本杆组是否发生变化。

6.试验算图示机构的运动是否确定。

如机构运动不确定请提出其具有确定运动的修改方案。

(a)(b)第三章平面机构的运动分析一、综合题1、试求图示各机构在图示位置时全部瞬心的位置(用符号ij P直接在图上标出)。

2、已知图示机构的输入角速度ω1,试用瞬心法求机构的输出速度ω3。

要求画出相应的瞬心,写出ω3的表达式,并标明方向。

3、在图示的齿轮--连杆组合机构中,试用瞬心法求齿轮1与3的传动比ω1/ω2。

4、在图示的四杆机构中,AB l =60mm, CD l =90mm, AD l =BC l =120mm, 2ω=10rad/s ,试用瞬心法求:(1)当ϕ=165°时,点C 的速度c v ;(2)当ϕ=165°时,构件3的BC 线上速度最小的一点E 的位置及其速度的大小; (3)当0c v =时,ϕ角之值(有两个解)。

5、如图为一速度多边形,请标出矢量AB v 、BC v 、CA v 及矢量A v 、B v 、C v 的方向?6、已知图示机构各构件的尺寸,构件1以匀角速度ω1转动,机构在图示位置时的速度和加速度多边形如图b)、c) 所示。

机械原理复习

机械原理复习

5、平面机构的组成原理:任何机构都可以看作是由若干基本 杆组依次联接于原动件和机架上所组成的系统。 机构=原动件+机架+基本杆组 ☆基本杆组:最简单的、不可再分的、自由度为零的构件组。 6、机构结构分析的步骤: (1)求F,确定原动件:原动件不同,机构级别可能不同。 (2)拆杆组:从远离原动件处开始→Ⅱ级(不行)→Ⅲ级 →…→直到只剩Ⅰ级 (每拆出一个杆组后,剩下的仍能组成机构,且 F不变) (3)确定机构级别:包含杆组的最高级别。
P24
P23 P12
P13
P14
P34
P12 P13
P23
四、机构的效率和自锁
1、移动副中的全反力(正压力和摩擦力的合力):与相对速 度方向成 90 2、转动副中的全反力:R21:大小与外载荷平衡;方向与外载 荷相反;作用线与摩擦圆圆相切,对O的矩与相反。
FR12
FR32 FR21
FR21
用齿条刀具加工齿轮时,当把刀具相对于齿轮轮坯中心偏离 标准位置移远时,加工出来的齿轮称为 齿轮, 移近时,加工出来的齿轮称为 齿轮。 渐开线齿廓的几何形状与 的大小有关。 。
在蜗轮蜗杆传动中,蜗杆为右旋,则蜗轮的旋向应为 为什么一对渐开线标准直齿圆柱齿轮啮合能够保证定传动比?
标准直齿圆柱齿轮传动的重合度

设计凸轮机构时,凸轮的轮廓曲线形状取决于从动件的 A、运动规律 B、运动形式 C、 结构形状
为防止滚子从动件运动失真,滚子半径必须 凸轮理论廓 线的最小曲率半径。 A、< B 、> C、>=
凸轮机构中,基圆半径减小,会使机构压力角 A、增大 B、减小 C、不变

在设计凸轮机构时,应保证凸轮轮廓的最大压力角不超过 许用值的前提下,尽可能缩小凸轮的尺寸。( ) 在凸轮机构中,若从动件在推程和回程采用等速运动,则运 转平稳,无冲击( ) 在滚子直动从动件盘形凸轮机构中,改变滚子的大小对从动 件的运动规律无影响。( ) 六、齿轮机构 1、齿廓啮合基本定律、节点、节圆、齿廓曲线的选择 (渐开线齿廓制造和安装方便,互换性好。)

1机械原理课件_东南大学_郑文纬_第七版第09章_平面机构的力分析111解析

1机械原理课件_东南大学_郑文纬_第七版第09章_平面机构的力分析111解析

惯性力:是一种虚拟加在有变速运动的构件上的力。
惯性力是是阻力还是驱动力? 当构件减速时,它是驱动力;加速时,它是阻力 特点:在一个运动循环中惯性力所作的功为零。低速机械的惯性力 一般很小,可以忽略不计。
二、研究机构力分析的目的
确定运动副反力。
因为运动副中反力的大小和性质对于计算机构各个零 件的强度、决定机构中的摩擦力和机械效率、以及计 算运动副中的磨损和确定轴承型式都是有用的已知条 件。
选定一点B, 再选定另一点为K
可以任意选择两个代换点
B b B
S k S
K
mB mK m mB (b) mK k 0
mk mB bk
K
mb mK bk
动代换
两质量点动代换: 选定一点B; 则另一点为K。
不能同时任意选择两个代换点
mB mK m
K k
mB (b) mK k 0
例 9- 6
例9-6 p367
5 E Aω 1
1
Fi5 G5
6 Fr
D B 2 3
4
在如图所示的牛头刨床机构 中,已知:各构件的位置 和尺寸、曲柄以等角速度 w1顺时针转动、刨头的重 力G5、惯性力Fi5及切削 阻力(即生产阻力)Fr。
C
试求:机构各运动副中的反力及需要施于曲柄1上的平 衡力偶矩(其他构件的重力和惯性力等忽略不计)。
π
Fi 2 Fi 2b Fi 2k
5、动静法应用
不考虑摩擦时机构动静法分析的步骤:
1. 求出各构件的惯性力,并把其视为外力加于产生 该惯性力的构件上; 2. 根据静定条件将机构分解为若干个杆组和平衡力 作用的构件; 3. 由离平衡力作用最远的杆组开始,对各杆组进行 力分析; 4. 对平衡力作用的构件作力分析。

机械原理复习题(第3、4、5、8章)

机械原理复习题(第3、4、5、8章)

第3章平面机构的运动分析第4章平面机构的力分析第5章机械的效率和自锁第8章平面连杆机构及其设计一、填空题:α=,则传动角γ=___________度,传动角越大,1、铰链四杆机构的压力角040传动效率越___________。

2、下图为一对心曲柄滑块机构,若以滑块3为机架,则该机构转化为机构;若以构件2为机架,则该机构转化为机构。

3、移动副的自锁条件是;转动副的自锁条件是。

4、曲柄摇杆机构中,当和共线时出现死点位置。

:5、曲柄摇杆机构中,只有取为主动件时,才有可能出现死点位置。

处于死点位置时,机构的传动角γ=__________度。

6、平行四边形机构的极位夹角θ=,它的行程速比系数K=。

7、曲柄滑块机构中,若增大曲柄长度,则滑块行程将。

8、如下图所示铰链四杆机构,70mm,150mm,110mm,90mm====。

若以a b c da杆为机架可获得机构,若以b杆为机架可获得机构。

9、如图所示铰链四杆机构中,若机构以AB杆为机架时,为机构;以CD 杆为机架时,为机构;以AD杆为机架时,为机构。

~10、在平面四杆机构中,和为反映机构传力性能的重要指标。

11、在曲柄摇杆机构中,如果将杆作为机架,则与机架相连的两杆都可以作运动,即得到双曲柄机构。

12、在摆动导杆机构中,若以曲柄为原动件,该机构的压力角为,其传动角为。

13、相对瞬心与绝对瞬心的相同点是,不同点是;在由N个构件组成的机构中,有个相对瞬心,有个绝对瞬心。

/二、判断题:1、对于铰链四杆机构,当机构运动时,传动角是不变的。

()2、在四杆机构中,若有曲柄存在,则曲柄必为最短杆。

()3、平面四杆机构的行程速度变化系数K 1,且K值越大,从动件急回越明显。

()4、曲柄摇杆机构中,若以摇杆为原动件,则当摇杆与连杆共线时,机构处于死点位置。

()5、曲柄的极位夹角θ越大,机构的急回特性也越显著。

()6、在实际生产中,机构的“死点”位置对工作都是不利的,处处都要考虑克服。

机械原理目录及部分内容1资料

机械原理目录及部分内容1资料

目录第一篇总论1绪论1.1机械原理课程的研究对象1.2机械原理课程的地位、研究内容及学习方法1.3机械原理学科发展及机械工业展望思考题第二篇机构的组成和分析2机构的组成和结构分析2.1机构的组成2.2机构运动简图2.3机构的自由度及其计算2.4平面机构的组成原理及结构分析思考题与习题3平面机构的运动分析3.1机构运动分析的目的和方法3.2速度瞬心法在平面机构运动分析中的应用3.3整体运动分析法在平面机构运动分析中的应用3.4杆组法在平面机构运动分析中的应用3.5典型题解析思考题与习题4平面机构的力分析和机械效率4.1机构力分析的目的和方法4.2作用在机构上的力4.3杆组法在平面连杆机构动态静力分析中的应用4.4运动副中的摩擦和自锁4.5考虑摩擦时平面机构的动态静力分析示例4.6机械的效率与自锁4.7典型题解析思考题与习题第三篇常用机构及其设计5平面连杆机构及其设计5.1连杆机构及其传动特点5.2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类型及其演化5.3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特性5.4平面连杆机构的设计5.5多杆机构的应用简介思考题与习题6凸轮机构及其设计6.1 凸轮机构的应用与分类6.2从动件的运动规律设计6.3凸轮轮廓曲线的设计6.4凸轮机构基本参数设计思考题与习题7齿轮机构及其设计7.1齿轮机构的应用、特点与分类7.2齿廓啮合基本定律与齿轮的齿廓曲线7.3渐开线齿廓7.4渐开线齿廓的啮合特性7.5渐开线标准齿轮的基本参数和尺寸计算7.6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的啮合传动7.7渐开线齿轮的加工7.8变位齿轮传动7.9斜齿圆柱齿轮传动7.10蜗杆传动机构7.11直齿圆锥齿轮传动7.12典型题解析思考题与习题8齿轮系及其设计8.1齿轮系及其分类8.2定轴轮系的传动比8.3周转轮系的传动比8.4复合轮系的传动比8.5轮系的功用8.6轮系的设计8.7其他行星传动简介思考题与习题9其他常用机构9.1间歇运动机构9.2万向联轴节机构9.3螺旋机构思考题与习题第四篇机构系统的动力学10机械的运转及其速度波动的调节10.1概述10.2机械系统运动方程的建立10.3机械系统运动方程式的求解10.4机械的速度波动及其调节方法思考题与习题11机械的平衡11.1机械平衡的目的、分类与方法11.2 刚性转子平衡的原理与方法11.3刚性转子的平衡试验11.4平面机构的平衡思考题与习题第五篇机械运动系统的方案设计12机械运动系统的方案设计12.1机械运动系统方案设计的内容12.2执行机构的功能原理设计12.3执行机构的运动规律设计12.4执行机构的型式设计12.5执行机构的运动协调设计12.6原动机的选择12.7机械传动系统方案设计12.8机械系统运动方案的评价思考题与习题参考文献第一篇总论1 绪论内容概要本章介绍机械原理课程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从认识机器入手,了解机器和机构的特点和组成,形成机械的基本概念;了解本课程的学习特点及本学科发展状况和趋势。

平面机构的力分析PPT课件

平面机构的力分析PPT课件

9.4.1 构件组的静定条件
n个构件有3n个平衡方程式,若机构 有PL低副,PH个高副,则总约束(未直量数 目)为2PL+PH。静定条件为:
3n2pLpH
如果只有低副,则有 pL 23n
显然,各级杆组均符合静定条件。
2
3. 运动副反力
机构运转时,运动副中产生的反作用 力,可分解为法向和切向两方向 法向反力——正压力 切向反力——摩擦力
4. 重力
在一个运动循环中,重力所作的功为零
5. 惯性力
在一个运动循环中,惯性力所作的功为零
以上诸力中,运动副反力对整个机构而言是内力,但对
于一个构件而言则是外力。其余各力均是外力。力如果使构
18
2019/12/3
19
2. 止推轴颈转动副中的摩擦力
2019/12/3
Mf fQr'
式中r’——当量摩擦半径
对于非跑合轴承,r'

2 3

r23 r22

r13 r12

对于跑合轴承, r' r1 r2 2
其中r1,r2分别为接触的内、外半径
20
9.4 图解法作机构的 动态静力分析
F :外力的合力
:合力F的作用方向
RBA :B对A的反作用力
Fx / Fy tg
F f fN
tg F f N f
分析:
2019/12/3
? ?
时,自锁
8
此时,滑块除了移动外,还要发生倾转, 故在b、c两点产生正压力和摩擦力。
2019/12/3
件201绕9/12点/3 的转动状态发生改变时,可用力矩来度量。
3

机械原理教案

机械原理教案

机械原理教案平面机构的组成原理分析 1.平面机构的组成原理任何机构中都包含原动件、机架和从动件系统三部分。

由于机架的自由度为零,每个原动件的自由度为1,而机构的自由度等于原动件数,所以,从动件系统的自由度必然为零。

杆组:自由度为零的从动件系统。

基本杆组:不可再分的自由度为零的构件组合称为基本杆组,简称基本组。

杆组的结构式为:l p n 23机构的组成原理:把若干个自由度为零的基本杆组依次联接到原动件和机架上,就可组成新的机构,其自由度数目与原动件的数目相等。

在进行新机械方案设计时,可以按设计要求根据机构的组成原理,创新设计新机构。

在设计中必须遵循的原则:在满足相同工作要求的前提下,机构的结构越简单、杆组的级别越低、构件数和运动副的数目越少越好。

2.平面机构的结构分析对已有机构或已设计完的机构进行运动分析和力分析时,首先需要对机构进行结构分析,即将机构分解为基本杆组、原动件和机架,结构分析的过程与由杆组依次组成机构的过程正好相反。

通常称此过程为拆杆组。

拆杆组时应遵循的原则:从传动关系离原动件最远的部分开始试拆;每拆除一个杆组后,机构的剩余部分仍应是一个完整的机构;试拆时,按二级组试拆,若无法拆除,再试拆高一级别的杆组。

3.平面机构的高副低代法目的:为了使平面低副机构结构分析和运动分析的方法适用于含有高副的平面机构。

概念:用低副代替高副方法:用含两个低副的虚拟构件代替高副 高副低代必须满足的条件: 1.替代前后机构自由度不变 2.替代瞬时速度加速度不变对于一般的高副机构,在不同位置有不同的瞬时替代机构。

经高副低代后的平面机构,可视为平面低副机构。

第三章平面机构的运动分析和力分析基本要求:1.掌握速度瞬心的概念,平面机构速度瞬心的数目及确定方法,学会用速度瞬心法对现有机构进行速度分析;2.掌握用相对运动图解法对机构进行速度分析的方法;3.掌握机构运动分析的复数矢量法,了解矩陈法;4.掌握平面机构力分析中的动态静力分析法,能够对给出机构用解析法建模并进行机构运动分析和力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械原理-平面机构的力分析、效率和自锁 2

第三讲 平面机构的力分析、效率和自锁 平面机构的力分析知识点: 一、作用在机械上的力 1.驱动力:定义:驱使机械运动的力 特征:该力与其作用点速度的方向相同或成锐角,其所作的功为正功,称为驱动功或输入功。 来源:原动机加在机械上的力 2.阻抗力: 定义:阻止机械产生运动的力称为阻抗力 特征:该力与其作用点速度的方向相反或成钝角,其所作的功为负功,称为阻抗功。分类:生产阻力(有效阻力):有效功(输出功) 有害阻力:非生产阻力:损失功 二、 构件惯性力的确定(考的较少) 1、一般力学方法

(1) 作平面复合运动的构件 对于作平面复合运动且具有平行于运动平面的对称面的构件(如连杆2),其惯性力系可简化为一个加在质心S2 上的惯性力FI2和一个惯性力偶矩MI2, 即 FI2 = -m2aS2 , MI2 = -JS2α2 也可将其再简化为一个大小等于FI2,而作用线偏离质心S2一距离lh2的总惯性力F′I2, 3

lh2 = MI2/ FI2 F′I2对质心S2之矩的方向应与α2的方向相反。 (2) 作平面移动的构件 如滑块3,当其作变速移动时,仅有一个加在质心S3上的惯性力 F13=-m3aS3。 (3) 绕定轴转动的构件 如曲柄1,若其轴线不通过质心,当构件为变速转动时,其上作用有惯性力FI1=-m1aS1及惯性力偶矩MI1=-JS1α1,或简化为一个总惯性力F′I1;如果回转轴线通过构件质心,则只有惯性力偶矩MI1=-JS1α1。 2、质量代换法(记住定义和条件) 1.基本定义:(1)质量代换法:按一定条件将构件质量假想地用集中于若干个选定点上的集中质量来代替的方法叫质量代换法。(2)代换点:选定的点称为代换点。 (3)代换质量:假想集中于代换点上的集中质量叫代换质量。 2.应满足条件 (1)代换前后构件的质量不变。(2)代换前后构件的质心位置不变。(3)代换前后构件对质心的转动惯量不变。 三、运动副中的摩擦力的确定(受力分析为大题) 1.移动副中摩擦力的确定 4

、 Ff21 = f FN21= fv G

式中fv为当量摩擦系数。当运动副两元素为单一平面接触时, fv=f;为槽面接触时, fv=f/sinθ;为半圆柱面接触时,fv=kf(k=1~π/2)。 把运动副中的法向反力和摩擦力的合力,称为运动副中的总反力。 总反力的方向可如下确定: 1) 总反力与法向反力偏斜一摩擦角ϕ; 2) 总反力FR21与法向反力偏斜的方向与构件1相对于构件2的相对速度v12的方向相反。 例:在图4-3a中,设滑块1置于升角为α的斜面2上,作用在滑块1上的铅垂载荷为G,求使滑块1沿斜面2等速上升时所需的水平驱动力为F。 在求解时,应先根据上述方法作出总反力FR21的方向,再根据滑块的力平衡条件,求得 F = G tan( α + φ ) 若要滑块1沿斜面2等速下滑时,在作出总反力F ′R21

的方向后(图4—4,a),根据滑块的力平衡条件,即可

求得要保持滑块1等速下滑的水平力为 5

F ′ = G tan(α-φ) 2.转动副中摩擦力的确定: 总反力的方位可根据如下三点来确定: 1)在不考虑摩擦的情况下,根据力的平衡条件,确定不计摩擦力时的总反力的方向; 2)计摩擦时的总反力应与摩擦圆相切; 3)构件2对构件1的总反力FR21 对铰链中心之矩的方向必与构件1相对于构件2的相对角速度ω12的方向相反。 受力分析的做题步骤: 1)判断杆是受拉还是受压,2)判断两构件相对转动方向,3)利用构件2对构件1的总反力FR21 对铰链 6

中心之矩的方向必与构件1相对于构件2的相对角速度ω12的方向相反结合所受力平衡,最终确定它们的方向。4)由三力平衡条件(交于一点)得出要求的构件的总反力 3.平面高副中摩擦力的确定 平面高副两元素之间的相对运动通常是滚动兼滑动。故有滚动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不过由于前者较后者小得多,所以在对机构进行力分析时,一般只考虑滑动摩擦力。通常也将摩擦力和法向反力合成一个总反力21RF来研究。

21RF:①与法向反力偏斜一摩擦角。 ②偏斜方向与构件1相对于构件2 的相对速度12v的方向相反。 7 8 、 9

(武大2006) 6、(20分)图示机构运动简图比例尺为l,杆1为主动件,摩擦圆(用细实线画的图)及摩擦角见图示,生产阻力Q作用在杆2的D点。 (1) 在图上画出运动副反力32R、12R、41R的作用线和方向; (2) 写出构件2的力矢量方程式,并画出力多边形(Q力长度取22mm); (3) 写出应加在主动件1上的驱动力矩Md计算式,并在图上标注方向。

(1)画出运动副反力的作用线 (12分) 10

(2)杆2 01232RRQ (5分) 作出力多边形 (3)因为 12R21R (3分) 所以Md=Rhl21 方向和1同向 11 解:对滑块1进行反行程受力分析,

要使P松开后,机构不会自动松开,则P,>0,即2φ-α>0,自锁条件为α<2φ。 高副的受力分析:

P, Rφ

φ Rφ

φ-

P,

R

R 12 .图 示 偏 心 盘 杠 杆 机 构, 机 构 简 图 按

l=1 mm/mm 作 出, 转 动 副A、B

处 细 实 线 是 摩

擦 圆, 偏 心 盘1 与 杠 杆2 接 触 处 的 摩 擦 角 的 大 小 如 图 所 示。 设 重 物 Q = 1000 N。 试 用 图 解 法 求 偏 心 盘1 在 图 示 位 置 所 需 的 驱 动 力 矩

Md

的 大 小 和 方 向。 13

79.总 分: (1) 作 出 各 力 作 用 线 如 图 b (2) 矢 量 方 程: 件2:rQ + rR12 + rR32 = 0,rR31 = rR12 = rR21

作 出 力 三 角 形, 见 图 (a) R=20Nmm

(3) 从 力 多 边 形 量 出 bc = 45 mm R21 = bcP = 45  20 = 900 N Md = R21 hl = 900  29 = 26100 N  mm = 26.1 N  m 方 向: 顺 时 针。 14 低副和高副都存在的综合题型: 15

(东南大学2007、北交2009.西安电子科技大2010)

) 3.图 示 为 机 构 的 运 动 简 图。 已 知 转 动 副C 处 的 摩 擦 圆 及A、B 运 动 副 两 处 的 16

摩 擦 角 如 图 示, 作 用 原 动 件1 上 的 驱 动 力P900 N

。 试 用

图 解 法 求: (1) 所 能 克 服 的 阻 力rQ 之 大 小;

(2) 机 构 在 该 位 置 的 瞬 时 效 率。 17 (a)

(b) 总 分:20 分 (1) 6 分 (2) 4 分 (3) 4 分 (4) 6 分 (1) 作 出 各 力 作 用 线 如 图 a。 (2) 矢量 方 程 : 构 件1:rrrPRR31210

, 构 件

2:rrrRQR12320

, 作 出 力 三 角 形。见 图 b。

(3) 作 出 不 计 摩 擦 时 的 力 三 角 形 , 见 图 b。 (4) 计 算 瞬 时 效 率 : QQ164064042401680

0 N , N

,



Q

Q0

6401680381.% 18 19 20

西南交通大学2005 机械的效率和自锁 一、机械的效率计算

1.效率计算式: 机械的输出功与输入功之比称为机械效率,它反映了输入功在机械中的有效利用程度,常以η表示。其计算式可有好几种形式。

(1)dfdfddrWWWWWWW1)( (以功表示)

(2)dfdfddrNNNNNNN1)( (以功率表示)

(3)FF0 (以驱动力表示) 21

机械效率也等于不计摩擦时克服生产阻力所需的理想驱动力0F与克服同样生产阻力(连同克服摩擦力)时该机械实际所需的驱动力F(F与

0F的作用线方向相同)之比。

(4)MM0 (以驱动力矩表示)实际驱动力矩理想驱动力矩实际驱动力理想驱动力)

结论:

2.效率计算式的应用。 (1)斜面机构: ★正行程(等速上升行程):所需的驱动力为:)(GtgF 理想驱动力(此时摩擦角为0)为:GtgF0 机械效

率为:)(tgtgFF0 ★反行程(等速下滑行程): (∵)(GtgF') 所需的驱动

力为:∴)(tgFG` 理想驱动力(此时摩擦角为0)

实际驱动力理想驱动力=

实际驱动力矩

理想驱动力矩=

理想工作阻力矩

实际工作阻力矩=理想工作阻力矩

实际工作阻力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