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主动大陆边缘晚白垩世—新生代中央盆地源—汇体系研究
中国中_新生代含油气盆地成因类型_构造体系及地球动力学模式

现 代 地 质第11卷 第4期1997年12月GEOSCIENCE Journal of Graduate School,China Universi ty of Geosciences Vol 111 No 14 Dec.1997中国中、新生代含油气盆地成因类型、构造体系及地球动力学模式收稿日期:1997)06)10 第一作者简介:陈发景,男,教授,博士导师,1927年出生,石油地质学专业。
陈发景(能源系 北京 100083)汪新文(地矿系 北京 100083)摘 要 讨论了中国中、新生代含油气盆地的成因类型、构造体系和地球动力学模式:(1)按照地球动力学背景,将中国中、新生代盆地划分成伸展、缩短挠曲和走滑3种成因类型;(2)提出了含油气盆地构造体系的概念,并按照盆地成因类型、板块构造背景和构造演化讨论了中、新生代含油气盆地构造体系的分布;(3)根据构造几何学、运动学和动力学、火山岩岩石地球化学、基底和岩石圈结构以及地温场等特征,建立了有关大陆内伸展盆地和前陆盆地的地球动力学模式。
关键词 含油气盆地成因类型 盆地构造体系 伸展盆地 缩短挠曲盆地 走滑盆地分类号 P541;P618113近年来,地球动力学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Turcotte 和Schubert [1]曾将地球动力学与板块构造联系起来,认为地球动力学研究的基本内容是认识板块构造和一系列地质现象所必需的基本过程。
随着板块构造学说的兴起与发展,建立了现代岩石圈的概念,并提出了岩石圈动力学。
丁国瑜[2]曾认为岩石圈动力学主要是指现代岩石圈的运动变形及其与深部过程的联系。
造山带和沉积盆地的岩石圈动力学是大陆动力学的两大基本领域。
沉积盆地岩石圈动力学的研究范畴是了解沉积盆地的形成、演化过程及其与周缘板块活动和深部过程的联系。
尽管近30年来地学理论和方法技术的迅速发展,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资料的大量积累,沉积盆地地球动力学取得了巨大进展,但由于深部过程十分复杂,所以仍然存在着很多未解决的难题。
尼日尔三角洲盆地海陆过渡区油气成藏规律

尼日尔三角洲盆地海陆过渡区油气成藏规律刘喜玲;于水;陶维祥;韩文明;范洪耀【摘要】从区域地质着手,通过对比分析,总结了尼日尔三角洲盆地海陆过渡区石油地质特征及其油气成藏规律与成藏主控因素,认为:尼日尔三角洲盆地是伴随冈瓦那古大陆解体与大西洋扩张发育形成的典型被动大陆边缘型盆地,主要经历了早白垩世晚期-晚白垩世桑托期的裂谷阶段以及晚白垩世坎佩尼期以来的漂移期2个主要演化阶段.盆地主体是新生代三角洲,沉积厚度达到12 km以上,包括Akata组、Agbada组和Benin组3个穿时的岩性地层单元.其中最下部的Akata组为大陆架-大陆坡的前三角洲、浅海-深海相厚层泥页岩,亦是研究区主要烃源岩;中部Agbada组主要是三角洲前缘砂体、海底扇砂体等,是区域油气藏储集层发育层段;上部Benin组则主要是陆相河流及岸后沼泽沉积,多发育互层泥岩,构成区域的主要油气藏盖层.由于Akata组塑性泥岩段主要以流动构造为特点,引起上覆地层发育重力构造,构造样式在平面上具有明显的分带性,陆地和陆架浅海区发育大型伸展构造.研究区发育区域性生长断裂,其控制的构造格局与圈闭样式是油气聚集与成藏的主控因素.%According to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regional hydrocarbon geological features,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law and main control factors of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in the sea-onshore transitional zone,it is held that Niger Delta Basin is a typical pas-sive continental margin basin, which was developing with the disintegration of the ancient Gondwana continent and the expansion of the Atlantic. Its development includes two main evolution periods,the rifting period from the late stageof early Cretaceous to Santo stage of late Cretaceous and the following drifting period since Campanian of late Cretaceous. Cenozoic delta is themain part of the basin,and its biggest depositional thickness is about 12 km. The deposit includes three diachronic lithostratigraphic units of Akata Formation, Agbada Formation and Benin Formation, Akata Formation in the lower is mainly the prodelta of continental shelf and continental slope and the thick shallow-deep marine mud shale,which is the main hydrocarbon source rock in the studied area, Agbada Formation in the middle mainly includes the delta front sand and submarine fan sandbodies, which is the regional reservoir. Benin Formation on the top is the continental fluvial deposit and swamp depositi which is the main regional cap rock. The plastic mudstone layer in Akata Formation is characterized flow structure, which will cause that overlying strata, such as Agbada Formation, developed gravity structures. And the structural style presents obvious zonality,and large extensional tectonics developed in land and shallow sea zone. Regional growth faults developed in the studied area, by which the tectonic framework and the trap style controlled are main control factors of the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期刊名称】《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2(027)005【总页数】5页(P27-31)【关键词】尼日尔三角洲盆地;海陆过渡区;油气成藏;伸展构造;生长断层【作者】刘喜玲;于水;陶维祥;韩文明;范洪耀【作者单位】中海油研究总院,北京100027;中海油研究总院,北京100027;中海油研究总院,北京100027;中海油研究总院,北京100027;中海油研究总院,北京10002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1.1+3尼日尔三角洲位于中非西海岸的几内亚湾(图1),是世界级富油气盆地之一[1-5].随着深水勘探的不断突破,尼日尔三角洲深水区逐渐成为全球油气勘探的热衷之地;而勘探相对成熟的海陆过渡区域具有勘探风险相对较低、易于挖潜等特点,可作为石油天然气勘探区域.因此,尼日尔三角洲盆地海陆过渡区油气成藏规律研究对选择优越的勘探区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区域地质着手,通过对比分析,总结海陆过渡区石油地质特征及其油气成藏规律与成藏主控因素,旨在剖析这一领域的潜力与方向.尼日尔三角洲盆地是伴随冈瓦那古大陆解体和大西洋扩张发育形成的典型被动大陆边缘型盆地[1-4].盆地的发育最早始于中生代晚期,主要发育期为晚白垩世至新近纪中新世[3-7].盆地演化经历了2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是始于早白垩世晚期,终止于晚白垩世桑托期的裂谷期,发育一套湖相沉积.第二阶段是晚白垩世坎佩尼期以来的漂移期,发育海陆交互相与海相沉积地层.与构造演化对应,盆地纵向上沉积了一套以退覆式近海三角洲为特色的地层,其在岩性(相)特征上具有明显的三元结构(图2),下部的Akata组主要为大陆架、大陆坡的前三角洲和半深海-深海相厚层泥页岩沉积,沉积时代为始新世-古新世,最厚可达7 km以上,富含有机质,具有较大生烃潜力,在陆上及浅水区演化程度较高,深水区演化程度低,但也进入成熟门限深度,是研究区的主要烃源岩.中部Agbada组为进积三角洲前缘沉积,地层厚度在3~4 km之间,其沉积的三角洲砂体和海底扇砂体是主要的区域储层.上部以砂岩为主,夹少量泥岩,下部泥页岩含量增加.由多个退覆沉积韵律组成,其间以大段稳定泥岩为标志,将Agbada组划分成若干个砂组,同时,这些稳定泥岩段也是区域主要盖层.上部Benin组为陆相河流及岸后沼泽沉积,砂砾岩特别发育,地层厚度小于3 km,一般为1~2 km,与下伏Agbada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8-10].伴随着三角洲沉积的持续快速堆积,沿沉积斜坡的下倾方向,在巨厚沉积物的重力作用下和深部巨厚塑性泥岩滑脱作用下发生重力滑动,产生了一系列同生断裂和与之相关的变形褶皱构造[1](图3).Akata组以下地层主要发育伸展构造系统,Akata组塑性泥岩段主要以流动构造为特点;Akata组以上地层发育重力构造,其构造样式平面上具有明显的分带性,陆地和陆架浅海区发育伸展构造,为张性带,发育区域性生长断裂;上大陆坡主要发育底辟构造,为过渡带,其规模、形状、埋深及分布变化较大,构造起伏大,之间形成一系列坡内盆地,充填沉积层序厚达数公里;下大陆坡和陆隆则发育底辟和收缩构造,为挤压带,发育一系列叠瓦状推覆构造,3种构造系统通过Akata组超压泥岩连锁在一起(图3).目前油气勘探和地质研究主要集中在Akata组上覆地层 Agbada组中[8-10].根据沉积层序与同生断裂耦合关系的时序性,已识别出了5个沉积-构造带,由北而南依次为:三角洲北部、大乌盖利、中部沼泽、滨岸沼泽和海上沉积带(图1).这5个沉积带相当于盆地的二级构造单元,形成时代从北向南逐一变新,断裂体系和构造特征也自陆向海由简单变的复杂.研究区处于滨岸沼泽沉积带内的2个次级单元的转换带上,构造与沉积均有较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由此也决定其油气成藏条件和规律及模式具有独特性[11-15].如前所述,伴随2期构造演化尼日尔三角洲盆地沉积了一套巨厚的生储盖匹配良好的三角洲地层.研究区处于尼日尔三角洲盆地腹部(图1),在继承了盆地优越成藏条件的同时,也具有自身成藏条件的特性.2.1 烃源岩尼日尔三角洲盆地共发育3套有效烃源岩.其中下白垩统湖相烃源岩目前仅盆地西南和东北部边缘钻遇;上白垩统—下古新统的海相烃源岩和始新统—中新统的前三角洲近海相烃源岩已被证实广泛分布且叠合发育,研究区位于二者叠合区域.自晚始新世,尼日尔三角洲盆地部分地区的烃源岩即开始进入门限,至渐新世全区基本都有烃源岩进入成熟门限.门限深度最浅约2 km,最深达5 km,一般在3 km以下,与古地温场的分布有关.区内已钻井样品实验室分析显示,区内前三角洲近海相泥岩烃源岩各项指标较好,已经成熟(图4).综上,各类资料和研究结果均证实研究区处于较优越的烃源区中.2.2 储盖组合尼日尔三角洲盆地自晚古新世末期开始持续发育的退覆式三角洲沉积,形成了陆区和陆堋区重要的储盖组合与成藏组合.这套沉积具有明显的反旋回特征,即岩性自下而上由细变粗(图2).下部Akata组前三角洲泥岩发育,但缺乏储层.上部Benin 组河流相砂岩较发育,但缺乏盖层.唯有中部阿格巴达组为三角洲前缘相的砂泥岩互层,储盖配置最佳,是区域性目的层.该组地层平均厚度2.5 km,最大可逾4 km,分布稳定,纵向上由多个反旋回组成多套储盖组合.储层为高孔高渗型,孔隙度22% ~32%,平均25%,渗透率(500~1000)×10-3μm2,砂层单层厚度20~50 m,砂泥比率25% ~35%,向上砂泥比增加.目前发现的油气田基本都分布在这套地层中[7].钻井与地震资料综合研究表明,研究区也存在与区域类似的优越储盖组合条件.在研究区范围内至少可以识别和划分出7个层序,每个层序沿沉积方向厚度急剧增加,具有明显的前积特征(图5).已钻井单井层序地层学与沉积相研究表明研究区发育三角洲前缘和三角洲平原沉积亚相,以及分流河道、分流间、决口扇和砂坝等沉积微相,组成多套配置良好的储盖组合.自下而上,砂岩含量逐渐增加,砂、泥岩的分异性变好,厚度适中的砂泥互层型、薄砂厚泥型逐渐变为浅层的厚砂薄泥型,显示出明显的反旋回沉积响应.测井综合评价地层中部层序砂岩孔隙度约是31% ~32%,储集物性良好.长期的勘探实践和研究证实,尼日尔三角洲盆地陆区和近海地区的油气分布受三角洲沉积体系与断裂构造体系的双重控制,具有很强的规律性和明显的差异性[1-7].已发现油气藏主要分布在5个油气富集带,与 5 个主要三角洲分支体系对应[1,5].因此,油气分布的这种规律性受三角洲沉积体系的发育和演化控制.在同一三角洲体系中也存在贫富差异性,大多数油气田,尤其是规模较大的油气田往往分布在紧邻大型断裂附近,明显受断裂构造体系控制.同时,尼日尔三角洲具有纵横向双重复合运移作用的特点,即在区域砂体的横向输导下油气差异运移途经断裂发生垂向分异.已发现油气田显示:在一个沉积-构造带中,靠近同生主断裂一侧的圈闭中普遍聚积油气,气油比相对较低;远离同生主断裂,即向南或大型构造的远端,含油气性变差,形成一些边际油气藏,气油比偏高.这种向南或远离同生主断裂及沉积中心的方向气油比增大的特征说明油气成藏具有差异聚集的特点.大多数具有商业价值的重要油气藏处在大型构造的最高部位,而且气油比高,说明油气运聚成藏具有垂向分异.目前所发现的油气田尤其是较大型油气田,绝大部分以与生长断层相关的滚动背斜构造类型为主[1].整个尼日尔三角洲盆地的圈闭类型可谓多种多样,但在陆棚以上地区主要发育与断裂活动相关的构造类型圈闭,如滚动背斜构造、塌陷构造、穹隆构造及断鼻断块构造.研究区北部紧邻大断裂的油田可采储量规模在2亿桶以上,而那些远离边界性大断层的油气田储量规模普遍较小;南部邻区形成于边界性主控大断层下降盘滚动背斜构造中的油藏,其圈闭类型和运聚条件优越,储量规模较大.与之相对,西部次级沉积-构造带中所发现的油气田规模较小,钻井失利较多.究其原因,是由于该带的断裂构造体系特征发生变化,油气聚集条件变差,仅发育一些小规模的断块、断鼻构造,很难形成大滚动背斜圈闭.因此,构造条件不佳是导致该区油气不够富集,甚至难以成藏的主要原因.综上所述,断裂体系主导下的区域构造格局、背景和位置及局部构造样式与圈闭类型是控制油气富集的主要因素.大型生长断层直接控制的构造圈闭最有利于油气成藏,其所在构造带是最有利的油气聚集带[15].通过研究区区域地质背景和石油地质特征分析,以及周边已发现油气成藏与已钻井失利原因分析,对尼日尔三角洲盆地海陆过渡区沉积-构造带的油气富集规律和成藏模式取得以下几点认识:(1)同生断裂控制的滚动背斜构造有利于油气聚集;(2)边界性主控断裂形成的背斜构造油气最富集;(3)构造样式和圈闭类型及封堵性控制油气富集程度;(4)广泛分布的三角洲砂体为油气运移提供了优越的通道条件,但油气充注方向和聚集部位受断裂控制,大型同生断裂是最佳油气聚集构造带.【相关文献】[1]邓荣敬,邓云华,于水.尼日尔三角洲盆地油气地质与成藏特征[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8,35(6):755-762.DENG Rong-jing,DENG Yun-hua,YU Shui,et al.Hydrocarbon geology and reservoir 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Niger Delta Basin[J].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2008,35(6):755-762.[2]赵艳军,鲍志东,王星,等.尼日尔盆地某深水海底扇发育的控制因素[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7(2):6-12.ZHAO Yan-jun,BAO Zhi-dong,WANG Xing,et al.Control factors of a submarine fan in Niger Basin[J].Journal of Xi'an Shiyou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2012,27(2):6-12.[3]李艳玲,孙国庆.尼日尔三角洲盆地成藏规律分析[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3,22(1):60-62.LI Yan-ling,SUN Guo-qing.Reservoir-forming rules in Niger Delta Basin[J].PetroleumGeology & Oilfield Development in Daqing,2003,22(1):60-62.[4]侯高文,刘和甫,左胜杰.尼日尔三角洲盆地油气分布特征及控制因素[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5,26(3):374-378.HOU Gao-wen,LIU He-fu,ZUO Sheng-jie.A study of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petroleum in Niger delta basin and their controlling factors[J].Oil & Gas Geology,2005,26(3):374-378.[5]林卫东,陈文学,熊利平.西非海岸盆地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及勘探潜力[J].石油实验地质,2008,30(5):450-455.LIN Wei-dong,CHEN Wen-xue,XIONG Li-ping,et al.Pool forming constrains and the hydrocarbon exploration potential of the West Africa Coast Basins[J].Petroleum Geology & Exploration,2008,30(5):450-455.[6]刘新福.尼日尔三角洲油气分布特征[J].河南石油,2003,7(z1):1-3.[7]应维华,潘校华.苏尔特盆地和尼日尔三角洲盆地[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8.[8] Avbovbo A A.Tertiary lithostratigraphy of the Niger Delta[J].AAPG Bulletin,1978,62:295-300.[9] Bilotti FD,Shaw JH.Modeling the compressive toe of the Niger delta as a critical taper wedge(abs.) [J].AAPG Annual Meeting Program,2001,10:A18-A19.[10]Lambert A D O,Ibe A C,Daukoru EM.Petroleum sourcebedevaluation of Tertiary Niger Delta(discussion and reply)[J].American Association of Petroleum Geologists Bulletin,1984,68(3):387-394.[11]王存武,陈红汉,陈长民,等.珠江口盆地深水扇识别和油气成藏关键要素[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9(3):12-16.WANG Cun-wu,CHEN Hong-han,CHEN Chang-min,et al.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Baiyun deep-water fan and the key factors of petroleum accumulation in Pearl River Mouth Basin[J].Journal of 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Science & Technology Edition,2007,29(3):12-16.[12]赵艳军,鲍志东,付晶,等.油气成藏过程对低对比度油层形成的控制作用[J].地质科技情报,2010,29(2):71-76.ZHAO Yan-jun,BAO Zhi-dong,FU Jing,et al.Control of hydrocarbon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processes in the low-contrast reservoir[J].Geolog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2010,29(2):71-76.[13]陈金宝,张庆龙,于兰兄,等.断层对辽河盆地杜229断块超稠油成藏与生产的影响[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06,28(3):48-52.CHEN Jin-bao,ZHANG Qing-long,YU Lan-xiong et al.Effect of fault on forming and production of heavy oil reservoir in Du 229 Faulted Block,Liaohe Basin[J].Journal of Earth Sciences and Environment,2006,28(3):48-52.[14]秦雁群,温志新,侯秀林,等.Maranon盆地油气地质特征及勘探潜力[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7(3):36-40,45.QIN Yan-qun,WEN Zhi-xin,HOU Xiu-lin,et al.Petroleum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exploration potential of Maranon Basin[J].Journal of Xi'an Shiyou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2012,27(3):36-40,45.[15]何家雄,陈胜红,刘海龄,等.南海北部边缘区域地质与油气运聚成藏规律[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0(5):46-53.HE Jia-xiong,CHEN Sheng-hong,LIUHai-ling,etal.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law of formation of hydrocarbon migration on accumulation,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J].Journal of 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Science &Technology Edition,2008,30(5):46-53.。
中国东海地区地质综述(9)

中国东海地区地质综述(9)胡经国七、东海新构造与新构造运动1、主要表现形式与特征据报道(王舒畋、李斌,2010),各种调查资料表明,东海自上新世晚期以来,新构造运动比较明显。
其主要表现形式有断裂、褶皱、地震、岩浆的侵入与喷发、海底热液活动以及区域构造的升降与岸线变迁等。
东海新构造运动主要以升降作用为特征;升降作用具有振荡性与间断性。
新构造运动的区域差异现象明显,并且在某些地区具有一定的继承性。
同时,新构造活动还有明显的带状分布特征;它们大体上沿大陆边缘呈NE (或NEE)-NNE向分布;主要有2个带:东带沿冲绳海槽展布,西带沿东海陆架西部——沪、浙、闽、粤近海展布。
在这两个新构造活动带之间的东海陆架主体部位,是新构造活动的平静区。
西带的新构造活动主要表现断裂与地震活动及区域升降作用。
而东带的新构造活动则远较西带强烈;不仅有大量的断裂与频繁的地震活动以及地壳的升降运动,还出现很多褶皱构造、大规模的岩浆侵入与喷发以及海底热液活动。
此一地区强烈的新构造运动表明,第四纪时期冲绳海槽的扩张作用还在加剧,它也是板块俯冲作用活跃的一种表现。
2、动力条件研究据报道(2014),东海地区主要包括东海大陆架和冲绳海槽。
该区的地质构造基本上属于中国东部大陆构造向海域延伸的部分,新生代发育东海陆架盆地、钓鱼岛隆褶带和冲绳海槽盆地。
由于东海位于亚欧板块及其与菲律宾海板块的接合地带,中新世中期以来的新构造运动及其产生的地质构造具有独特性和复杂性。
张力方等(2014)在充分解读前人有关资料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构造地貌、地质构造、岩浆活动和地震活动性等方面,对东海地区新构造运动的特征进行了较为系统而深入的分析研究,并且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该区新构造运动的动力条件,取得了以下一些初步认识:东海地区新构造运动开始于中新世中期,构造应力作用由原先左旋剪切拉张转为左旋剪切挤压;区内新构造运动性质具有非一致性,东海陆架盆地表现为整体微向SE倾斜下沉活动,冲绳海槽为主动机制的地壳拉张裂陷运动,钓鱼岛褶皱带具有侧向挤压拱曲隆升活动;活动断裂以NNE和NE向为主,基本分布在东海陆架盆地以东地区,尤其是冲绳海槽;岩浆作用和地震活动也主要分布在东海陆架盆地东边,特别是冲绳海槽;东海地区的新构造运动,是菲律宾海板块往东海陆架之下俯冲导致弧后地幔隆起,引起冲绳海槽NW-SE向扩张,及与青藏高原东边地块被侧向挤出推动华南地块往东南运动共同作用的结果。
西非北部被动陆缘盆地油气地质特征与勘探方向

第11卷 第2期中 国 地 质 调 查Vol.11 No.22024年4月GEOLOGICALSURVEYOFCHINAApr.2024doi:10.19388/j.zgdzdc.2024.02.03引用格式:田纳新,王大鹏,郑求根,等.西非北部被动陆缘盆地油气地质特征与勘探方向[J].中国地质调查,2024,11(2):17-27.(TianNX,WangDP,ZhengQG,etal.Geologicalcharacteristicsandexplorationdirectionofoilandgasinthepassivecon tinentalmarginbasinsinthenorthernpartofWestAfrica[J].GeologicalSurveyofChina,2024,11(2):17-27.)西非北部被动陆缘盆地油气地质特征与勘探方向田纳新1,王大鹏1,郑求根2,杨光庆1(1.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 102206;2.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 100083)摘要:西非北部盆地勘探程度较低,但资源潜力巨大。
基于板块构造理论,通过结合地震与地质方法的综合研究,分析了西非北部主要地质时期的原型盆地,对比了各盆地的结构特征及其沉积充填差异性,解剖已发现油气藏,建立成藏模式,指出下一步勘探方向。
研究发现:西非北部被动陆缘盆地群经历了前寒武纪—二叠纪前裂陷、三叠纪—早侏罗世裂陷和中侏罗世至今的陆缘3个演化阶段,形成了断陷型、断坳型和坳陷型3个被动陆缘盆地亚类。
断陷型盆地形成单源-构造型成藏模式,勘探目标以裂谷层系的构造成藏组合为主;断坳型盆地可形成双源-双组合型成藏模式,大陆架上的缓坡带以裂谷层系构造圈闭为主,在台地边缘应寻找礁体和内幕岩溶,陡坡带上部的主要勘探目标应为规模较大的滑动-滑塌形成的斜坡扇,下部应关注成熟烃源岩层系内扇体所形成的上白垩统和下白垩统砂岩构造-岩性圈闭;坳陷型盆地以坳陷层系烃源岩为主,主要勘探对象为陡坡下部的浊积砂岩及台地缓坡三角洲砂体,台地边缘礁滩体、台地碳酸盐岩风化壳岩溶和断裂带岩溶也是值得重视的勘探方向。
南美西部次安第斯弧后前陆盆地分段特征

南美西部次安第斯弧后前陆盆地分段特征琚亮;张光亚;温志新;汪伟光【摘要】Sub-Andean retro-arc foreland basins in the western margin of South America are important petroleum accumulation and produc-tion zones,and develop in three different tectonic settings: evolvement of Caribbean plate superimposed Andean-type foreland compressive deformation in the north;Sub-Andean foreland basins were in long-term the Gondwana continental marginal setting,subsequently subducted by oceanic plate and thrusted by Andean orogenesis in the middle;the shapes and evolvement of basins in Patagonia were more influenced by Gondwana breakup and opening of Atlantic in the south.Based on the evolvements and petroleum characteristics,the sub-Andean retro-arc foreland basins in the western margin of South America could be divided into 6 segments.%发育在南美西缘的次安第斯弧后前陆盆地群为南美重要的油气产区,其形成于3个大的构造背景之下:北部为加勒比板块演化叠加安第斯前陆挤压;中部的次安第斯前陆盆地长期处于冈瓦纳古陆的大陆边缘环境,之后受到大洋板块的俯冲和安第斯山脉的隆升和冲断;南部巴塔哥尼亚各盆地的形成演化更多地受到冈瓦纳古陆裂解和大西洋形成的影响。
豫西南一带晚白垩世盆地构造特征及发展演化

地 位 ,故 研究 它们 的构 造特 点及 发展 演化 ,对 于 东秦岭 造 北 、杨 集盆 地的 直接 基底 。南 秦岭 小 区地层 主要 有震 旦 系 山带 后造 山期 和我 国东 部 中新生 代构 造 的形成 发展 ,无 疑 陡 山河 组 、中寒 武统 岳家 坪组及 上 古生界 南 湾组 与部分 上
发展 演化 的特 点 。
关键词 : 东秦 岭造 山带 ;断陷盆地 ;类型 ;构造特征 ;中新生代
豫 西 南 一 带 的 晚 白垩 世 盆 地 分 布 于 秦岭 中央 造 山 带
的东部 南侧 ,为一 系列 发育 在前 白垩纪 基 底之 上的 断 陷盆 地 。在 印支 期之 后 ,东秦 岭造 山带结束 主造 山期 进 入后 造
1 . 栾 川 一云 阳断 裂 ;2 . 朱 阳 关 一夏 馆 断 裂 ;5 . 西 官庄 一 镇 平 断
倾 向多变 ,动 力破碎 带较 宽 ,带 内断续 分布 晚三 叠世 和晚 白垩世地 层 ,是 五里 J l l  ̄ n 夏馆 盆地北部 的边界 断裂 。
作者简 介 :张发梁 ( 1 9 6 7 一 ) ,男,工程师 ,从事地 质找矿 、勘查 及中新生代盆地研究 工作 。E — ma i l : r s i ma c d @1 6 3 . c o n r
发 育 了一系 列地 壳表 层断 陷 。盆地 的生 成与 衰亡 的过 程 ,
造 山带 。以 商丹 主 缝 合 带 为界 , 由 3部 分组 成 ,南 为扬
具有 我 国东部 中新 生 代构造 发 展演化 主 要格 局的 性 质 ,是 子板块 ,中 间为秦岭 微板 块 ,北 为华北 板块 ,以 北西 西或 我 国东部 中新 生 代构 造事件 的 重要组 成部 分 。区内晚 白垩 北西 向构 造 纵贯 我 国大 陆 中部…。区 内地 层按 构造 格 架 、
俯冲而下的句子

俯冲而下的句子1.他用手背擦了擦嘴,按下机头(让飞机俯冲飞以加快速度).2.俄国人必须俯冲轰炸那些城市才能重新获得控制权。
3.那飞机似乎要向下俯冲并且猛烈炮轰这个城镇.4.于是我叫我的两个女儿来看一看。
但就在她们凑到窗户前的时候,一只秃鹰俯冲下来将那只老鼠撕成了碎片。
5.自中中新世以来,南海洋壳开始沿着马尼拉海沟向菲律宾海微板块俯冲,形成增生楔中洋内俯冲增生部分;6.为了不上太空而体验失重,飞机进行了“过山车”式的俯冲,在一小时的飞行期间,迅速爬升和下降。
7.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一名计算机科学家站在办公室里的一个计算机动画投影旁,画面中一副骷髅沿着楼梯朝下俯冲。
8.那里的人们衣着寒酸,一辆辆的大卡车从高速路上俯冲而过,对着走在公路两旁的小孩子喷吐出一圈一圈的有毒黑烟。
9.那里的人们衣着寒酸,一辆辆的大卡车从高速路上俯冲而过,对着走在公路两旁的小孩子喷吐出一圈一圈的有毒黑烟。
10.靠近俯冲带,热源体以火山岩体、基性玄武岩为主,远离俯冲带则以泥底辟热流体为主;11.这款坠鍊以俯冲的鸽子做装饰,100%无铅白镴制成,并镀上一层金属铑。
12.辉长岩的形成、侵位,与菲律宾板块自中生代以来向中国大陆俯冲作用有关。
13.猎鹰、翠鸟和许多海鸟利用俯冲出击来擒拿猎物。
14.简单剪切发生在晚白垩世—早始新世,其动力与太平洋板块俯冲带的后撤、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之间汇聚速率的降低、以及先存北倾缝合带等密切相关。
15.总体北倾的莫霍面和同样北倾的下地壳结构记录了中生代扬子陆块的向北俯冲。
16.结果认为,中央造山带东段的地壳构造反映了扬子克拉通向北的陆内深俯冲作用。
17.探讨了识别洋中脊扩张型(MORS)和洋俯冲带上面(SSZ)蛇绿岩(套)在火成岩组合上的差别。
18.当一个板块被迫深人另一个板块下面的地幔中时,强烈的深源地震一般会发生在俯冲带的下部。
19.北秦岭南缘的弧前沈积体系记录了这种俯冲作用的演化。
20.你还没回过神来,就又升到了一个极高处,等待着你的又是一个恐怖的俯冲。
缅甸Shwebo盆地西部隆起的形成与演化及对油气勘探的意义——以缅甸

第17卷第13期2017年5月1671 — 1815(2017)13-0001-08科学技术与工程Science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Vol. 17 No. 13 May2017©2017 Sci.Tech.Engrg.天文学、地球科学緬甸Shwebo盆地西部隆起的形成与演化及对油气勘探的意义—以緬甸某勘探区块为例秦佩欣刘景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北京100083)摘要中国海洋石油公司在缅甸Shwebo盆地拥有X2区块的勘探权益。
意在分析Shwebo盆地隆起区的构造演化过程,从而在隆起区寻找有利的勘探目标。
从区域地质研究入手,分析了板块运动对Shwebo盆地演化的影响,并结合构造解释成果阐 述了西部隆起区的形成与演化过程;通过对钻井数据的综合分析,描述了 Shwebo盆地内的有效生储盖组合;综合评价隆起区 的有效圈闭,为中国海洋石油公司在该区块的下一步油气勘探提供了方向。
关键词Shwebo盆地 西部隆起 构造演化 沉积模式 有效圈闭中图法分类号P624; 文献标志码A1区域地质概况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外油气勘探公司先 后在緬甸的S h w e b o盆地及周边进行了大量油气勘 探工作。
截至2011年底,该区域已开发油田18个、气田3个,探明油气可采储量(含凝析油)约4 V 108t油当量⑴。
中国海洋石油公司的X2区块位于 S h w e b o盆地内,勘探程度较低。
緬甸地处南亚中 部,东临泰国、老挝,西连印度和孟加拉国,北部与中 国接壤。
緬甸地区从东到西可分为4个构造单元:禅邦高原、中緬山脉、中央盆地即W r a w a d d y盆地、印緬山脉平原)2—4*。
S h w e b o盆地是发育于中央盆地 的一个次盆地,位于中央盆地北部,西部以岛弧带为 界与C h i n d w i n盆地相连,东部以分割S h a n高原和 中央盆地的Sagaing走滑断裂为界,南部以低隆与 P r p m e盆地相隔(图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缅甸主动大陆边缘晚白垩世—新生代中央盆地源—汇体系研究缅甸主动大陆边缘位于汇聚板块边缘转换构造带内,向北与由陆-陆碰撞作用形成的喜马拉雅造山带相连,向南与由洋-陆俯冲作用形成的巽他沟-弧系统转换。
因此,缅甸主动大陆边缘既完整保存了沟-弧系统的演化历史,又记录了印度-欧亚大陆初始碰撞、喜马拉雅造山带早期隆升/剥蚀作用等关键地质过程。
同时,缅甸主动大陆边缘发育海沟、增生楔斜坡、弧前和弧后等多属性沉积盆地,它们具有复杂的叠加、转换和改造历史并控制着不同属性沉积盆地油气资源的差异聚集。
因此,加强对缅甸主动大陆边缘的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沿缅甸主动大陆边缘,西缅岛弧带和缅甸中央盆地近南北向并行排列,前者将后者分割为弧前和弧后两个坳陷带。
西缅岛弧带大部分为盆地沉积岩掩埋,仅有文多、萨林圭两个岩基和波帕、蒙育瓦等火山出露至地表;基于对文多和萨林圭花岗岩年代学分析,现已查明岛弧带主要形成于晚白垩世-古近纪。
但对西缅岛弧带的成因,尚存有不同的解释:部分学者认为其形成于安第斯大陆边缘环境,是由缅甸中部岩浆带拆离而来且属于藏南拉萨地块南缘冈底斯岛弧的南延段,另一些学者则认为西缅岛弧带受控于向西后撤的洋-洋俯冲系统。
这些解释模型主要基于西缅岛弧带的岩石学、全岩地球化学和少量锶-钕(Sr-Nd)同位素分析,缺少锆石等单矿物同位素分析。
正因如此,盆地沉积物源研究的学者在分析碎屑锆石Hf同位素组成时出现了两种极端解释:一派学者认为缅甸中央盆地上白垩统-始新统沉积物源主要来自西缅岛弧带,另一派学者则认为始新统-渐新统沉积物源来自藏南冈底斯岛弧且是由古雅鲁藏布江-伊洛瓦底江搬运而来。
西缅岛弧带成因不明、中央盆地物源不清不仅制约着对缅甸主动大陆边缘动力学演化和盆地发育研究,同时关系到对印度大陆与欧亚大陆碰撞前、后一系列关键地质事件的讨论。
例如,有的学者提出在东南青藏高原存在大型河流袭夺事件,即长江、湄公河、萨尔温江、伊洛瓦底江和雅鲁藏布江的上游在新近纪之前曾是古红河的支流,并且古雅鲁藏布江在被布拉马普特拉河袭夺至前曾与伊洛瓦底江相连。
如果存在这样的河流演化过程,则缅甸中央盆地必然保存有藏南冈底斯岛弧和波密-然乌-察隅岩浆带的相关沉积记录,但如果中央盆地沉积记录中没有相关岩浆带的信息,那类似这样河流袭夺事件还能存在吗?用河流袭夺约束青藏高原的隆升时间还能成立吗?研究基于对缅甸主动大陆边缘关键科学问题的思考及其与藏南地质演化的系统对比,选择以缅甸中央盆地大尺度源-汇系统为研究载体,通过对源、渠、汇子系统的详细解剖,不仅了解了西缅岛弧带的岩浆起源与活动期次、厘清了其与缅甸中部岩浆带、滇缅岩浆带、波密-然乌-察隅岩浆带和冈底斯岛弧之间的关联关系,而且阐明了中央盆地不同地层单元的沉积物源、构建了两种河流体系控制下的盆地沉积作用与物源转换,讨论了缅甸主动大陆边缘的动力学演化与盆地转换机制。
这一设计能够顺利完成,一方面得利于前期在缅甸主动大陆边缘积累的大量钻井与露头样品,另一方面得利于最新的物源和低温热年代学分析技术的使用。
具体而言,研究对西缅岛弧带的3个钻井样品和1个地表露头样品进行了岩石学、全岩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全岩Sr-Nd同位素等分析。
岩石学和全岩地球化学主、微量元素分析显示岛弧带主要由I-型和S-型花岗岩和玄武质-流纹质火山岩组成,它们属于中-高钙碱性系列并具有偏铝质到过铝质特征;大离子亲石元素富集和高场强元素亏损表明它们起源于典型的岛弧岩浆。
锆石U-Pb年代学记录了四个样品的结晶年龄分别为64.5±0.8 Ma (YB1-84)、103.6±0.8Ma(Y2-86)、106.1±0.9 Ma(Y3-84)和69.0±2.6 Ma(M3A),它们与已发表资料揭示西缅岛弧带经历了白垩纪中期(106-98 Ma)、白垩纪末(70-65 Ma)、早-中始新世(53-38 Ma)和中新世-第四纪(13.6-0.15 Ma)等四期岩浆活动。
这四个样品的锆石εHf<sub>(t)</sub>值变化范围分别为+2.6<sup>+</sup>16.0、+1.3<sup>+</sup>16.5、+1.3<sup>+</sup>14.5和+7.1<sup>+</sup>15.0,其中样品Y3-84的<sup>87</sup>Sr/<sup>86</sup> Sr<sub>(t)</sub>=0.705439、εNd<sub>(t)</sub>=0.88,表明西缅岛弧带岩浆主要起源于亏损地幔和初生地壳的部分熔融。
西缅岛弧带岩浆岩的同位素特征有别于缅甸中部岩浆带、滇缅岩浆带和波密-然乌-察隅岩浆带,与冈底斯岛弧带相近。
在对潜在物源区的岩石学、(同位素)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的对比、总结基础上,研究对缅甸中央盆地上白垩统-新生界在水平空间(地表露头)和垂向空间(钻井样品)进行了砂岩碎屑组成、砂岩全岩地球化学、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碎屑金红石和磷灰石U-Pb年代学、泥岩全岩Sr-Nd同位素等综合沉积物源分析。
这些测试结果表明上白垩-始新统来自原地西缅岛弧带,而中新统-第四系则主要来自滇缅岩浆带,少量沉积物源可能来自缅甸中部岩浆带;研究同时认识到渐新统显示了混合物源的特点,代表了缅甸中央盆地物源转换期的产物。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缅甸中央盆地上白垩统-始新统来自冈底斯岛弧的可能性不大,因为(1)冈底斯岛弧岩浆活动的主要时期为古近纪(峰值65-45 Ma)且在日喀则弧前盆地和印度河-雅鲁藏布江等沉降单元中记录到的冈底斯岛弧属性碎屑的锆石U-Pb年龄峰值分别为<sup>1</sup>10 Ma和<sup>1</sup>20 Ma(或<sup>8</sup>0 Ma),均不同于中央盆地锆石年龄峰值为<sup>1</sup>00、<sup>6</sup>5 Ma和\或<sup>5</sup>0 Ma的分布特征;(2)白垩纪冈底斯岛弧岩浆锆石εHf<sub>(t)</sub>值介于+10<sup>+</sup>15,而中央盆地上白垩-始新统碎屑锆石εHf<sub>(t)</sub>值在-1.0<sup>+</sup>15之间变化;(3)中央盆地上白垩统-始新统碎屑金红石U-Pb年龄峰值为400-600 Ma或\和<sup>1</sup>00Ma,但冈底斯岛弧的金红石U-Pb年龄峰值为100-200 Ma。
显然,冈底斯岛弧的上述属性不能与中央盆地上白垩统-始新统沉积物源特征完全匹配。
基于以上分析,研究提出晚白垩世-始新世中央盆地由横向水系控制和渐新世-第四纪由纵向伊洛瓦底江水系控制的演化模型,且诱发河流体系转变的主要驱动力是与构造作用相关的造山带隆升和盆地挠曲沉降。
为了进一步确定缅甸中央盆地两个时期物源分别来自西缅岛弧带和东南青藏高原的滇缅岩浆带,研究恢复和重建了缅甸中央盆地物源区的隆升历史。
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数据则显示上白垩统和始新统样品主要由晚白垩世(75-68 Ma)和始新世(53-42 Ma)两个年龄群组成,两个始新统样品发生了较高程度的退火和年龄重置,其最年轻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21.8±2.1 Ma和21.3±5.3 Ma)反映了盆地构造变形的冷却历史。
中新统-第四系样品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则主要由晚渐新世-早中新世(26-21 Ma)年龄群组成,印证了东南青藏高原的抬升冷却时限,其余三个年龄群(早白垩世、晚白垩世末和始新世)解释为滇缅岩浆带岩浆就位、冷却年龄。
两个中新统样品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小于地层沉积年龄,表明它们经历了沉积阶段的埋藏加热和年龄重置,反映的是盆地构造变形的时限。
基于以上年龄数据的归类分析和前人成果,研究认为:(1)西缅岛弧带经历了晚白垩世末(75-68Ma)、早-中始新世(53-42 Ma)和晚渐新世(30-20 Ma)三期抬升与剥露作用;(2)东南青藏高原滇缅岩浆带最晚在晚渐新世(26 Ma)已经快速隆升且剥蚀速率大致为139.4-287.4 m/m.y.;(3)印缅造山带在早中新世(<sup>2</sup>2 Ma)之前已经发生隆升,并具有向东向弧前盆地方向扩展的趋势(17.1-15.6 Ma)。
磷灰石裂变径迹数据约束印缅造山带隆升的时间与盆地物源发生转换、纵向古伊洛瓦底江形成的时间大致吻合,同时精确确定了弧前盆地发生挤压变形的时间。
对源、渠、汇系统的分析,促进了对缅甸主动大陆边缘及邻区动力学演化的新认识。
缅甸主动大陆边缘西缅岛弧带最古老岩浆岩结晶年龄为106 Ma,远小于藏南拉萨地块冈底斯岛弧岩浆岩的最古老结晶年龄(<sup>2</sup>10 Ma),可见新特提斯洋向西缅地块和拉萨地块下的俯冲机制存在明显差别。
研究认为,早白垩世及之前,西缅地块西缘存在向西、向玫瑰岛弧下插的俯冲系统;早白垩世末(<sup>1</sup>15 Ma)玫瑰岛弧与西缅地块最终拼合,俯冲系统极性随之发生反转,新特提斯洋岩石圈开始向西缅地块下插,诱发西缅岛弧带岩浆作用。
同时,西缅地块与中缅马苏地块之间随着中特提斯洋的持续俯冲,两者之间的残留海盆地逐渐消亡,缅甸中部岩浆带开始大规模出现源自古老地壳熔融产生岩浆岩。
这一弧-陆碰撞模型及伴随的俯冲极性反转,合理解释了西缅地块与拉萨地块所记录的新特提斯洋初始俯冲的差异,同时控制着缅甸主动大陆边缘沉积盆地的发育,后者存在横向复合、垂向叠合和空间转换的复杂演化过程。
同时,基于对缅甸中央盆地源-汇系统的分析及与红河流域和东喜马拉雅前陆盆地沉积记录的对比,研究认为青藏高原东南部可能不存在大型河流顺序袭夺的过程,因此,通过解剖古河流袭夺约束青藏高原的隆升时间可能并不适用。
但磷灰石裂变径迹和径迹长度热史模拟显示东南青藏高原最晚在晚渐新世(<sup>2</sup>6 Ma)即已发生快速隆升,满足印度-欧亚大陆碰撞(<sup>5</sup>5 Ma)后需要<sup>2</sup>0 Ma的时间达到地壳加厚后的热平衡条件,因此地壳流模型对高原隆升可能起了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