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积盆地分析考前复习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大三上学期)
沉积盆地分析题库

1.油气构造研究主要分析盆地的构造特征,总结构造发育规律,并结合其他资料为油气勘探指明靶区。
2.狭义上,油气构造研究是分析含油气盆地内各种构造圈闭的形成和演化以及其与油气的生成、运移和聚集的配置关系。
3. 广义上,油气构造研究是沉积盆地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尺度可由单一的局部构造扩展到含油气盆地,进而延伸到全球板块构造和油气的关系等。
4.油气构造研究内容:①盆地类型、形成和演化;②盆地内拗陷、斜坡、隆起以及构造带的形成和演化;③盆地的构造样式和圈闭类型,剖析它们的形成期与油气成熟和运移阶段的配置关系;④研究断裂和不整合对油气运移和聚集的作用。
总之,油气构造研究是为寻找地下油气资源服务的,油气构造研究的目的在于确定与构造有关的有利构造圈闭类型、位置、规模以及这些圈闭与油气成熟、运移、聚集和保存的配置关系。
5.盆地分类方案:强调盆地在板块构造中的位置和其所处的地球动力学环境。
通常可将盆地分为三大类,即伸展盆地、挤压盆地、走滑盆地。
6.伸展盆地是由岩石圈受拉张作用而伸展、减薄而形成的裂陷或裂陷一拗陷盆地。
根据伸展盆地的岩石圈或陆壳性质及演化阶段又可将伸展盆地划分为:大陆内部裂谷、陆间裂谷(原洋裂谷)、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弧间和孤后边缘海盆地、大洋盆地等基本类型。
7.挤压盆地与大洋岩石圈的俯冲和陆一陆碰撞或陆一孤碰撞有关,通常包括海沟盆地、残留洋盆地、孤前盆地和前陆盆地等。
8.前陆盆地系指介于造山带前缘及相邻克拉通之间的狭长状盆地,盆地横剖面为一不对称楔状,前陆盆地分为孤后前陆盆地、周缘前陆盆地和破裂前陆盆地三类。
9.弧后前陆盆地:的形成与大洋岩石圈的俯冲有关,盆地基底向岛弧造山带的后侧方向向下拖曳,相邻造山带倒向盆地,蛇绿岩和消减杂岩体比岩基岩浆带和火山岩带更远离这类盆地。
10周缘前陆盆地的形成与陆陆碰撞或陆一弧碰撞有关,盆地基底向下拖曳与碰撞造山缝合线相接,相邻造山带倒向盆地,蛇绿岩缝合线带比岩基岩浆带和火山岩带更靠近盆地。
中国地质大学-应用沉积学基础考试-08A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8年秋季学期
课程号:0602072 《沉积学基础》期末考试试卷(A卷)
考试形式:闭卷考试考试时间:120分钟
班号学号姓名得分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沃尔索相律
2、碳酸钙补偿深度线(CCD)
3、沉积物重力流
4、三角洲
5、陆表海
二、简答题
沉积相与沉积环境有什么关系?(5分)
三、图示简述题
画出下列相模式的平面(或立体、剖面)和垂向层序图,标出亚相或微相名称及特征。
1、相模式(沉积模式)的意义是什么?(10分)
2、威尔逊(WILSON) 碳酸盐相模式(只画剖面模式)(15分)
3、无障壁滨岸相的亚相划分、对应的波浪类型、水动力特点,以及沉积特征(只画剖面模式)。
(15分)
4、河控三角洲的平面沉积环境划分,以及垂向层序(15分)
5、湖泊相(包括平面、剖面、立体模式)(15分)
6、勾绘海底扇相的平面划分,并简单勾绘及沉积层序的垂向剖面(10分)
第 1 页共 1 页 2008年11月。
沉积复试复习题目库

一、名词解释1、沉积岩:是组成岩石圈三大类岩石(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之一,是在地壳表层条件下,由母岩(岩浆岩、变质岩、先成的沉积岩)的风化产物、火山物质、生物来源的物质、宇宙物质等沉积岩原始物质,经过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沉积后作用而形成的岩石。
2、陆源碎屑岩:简称为碎屑岩,主要由母岩风化作用所形成的碎屑物质经过机械搬运和沉积作用、少量化学搬运和沉积作用,并经沉积后作用而形成的一类岩石。
3、火山碎屑岩:主要由火山碎屑物质组成的一类岩石,属于沉积岩与火山岩之间的过渡类型。
风暴岩:4、浊积岩(广义的浊积岩):指形成于深水沉积环境的各种类型重力流沉积物及其所形成的沉积岩的总和。
5、典型浊积岩(classic turbidite):指具有包马序列的浊积岩,一个完整的鲍玛序列由下而上分别为底部递变层段、下平行纹层段、流水波纹层段、上平行纹层段、泥岩段、深水页岩段。
6、油页岩:又称油页母岩,是指主要有藻类及一部分低等生物的遗体经腐泥化作用和煤化作用而形成的一种高灰分的低变质的腐泥煤。
7、粘土岩:狭义的是指以粘土矿物为主(含量大于50%)的沉积岩,广义的是指主要由粒度小于0.01mm的颗粒组成的岩石。
8、蒸发岩:在干旱、半干旱的气候条件下,由于蒸发浓缩作用,化学溶解物质逐渐沉淀而形成的一种化学沉积岩。
9、硅岩:又叫燧石,主要指自生二氧化硅含量可达70-80%的沉积岩,不包括主要由碎屑石英组成的石英砂岩和石英岩,尽管它们的二氧化硅含量可达95%以上。
10、生物礁:具有生物建造的抗浪骨架的碳酸盐建隆。
11、含煤岩系:是指一套连续沉积的含有煤或煤层的沉积岩层或地层,也简称为煤系。
12、沉积环境:是在物理上、化学上和生物上均有别于相邻地区的一块地表,是发生沉积作用的场所。
13、相标志:是指最能反映沉积相的一些标志,它是相分析及岩相古地理研究的基础。
14、沉积相:指沉积环境及其在该环境中形成的沉积岩(物)特征的综合。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大地构造期末考试复习题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大地构造期末考试复习题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大地构造期末考试复习题的相关范文,本文关键词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大地,构造,期末,考试,习题,,您可以从右上方搜索框检索更多相关文章,如果您觉得有用,请继续关注我们并推荐给您的好友,您可以在综合文库中查看更多范文。
1、地台:大陆上自形成以来未再遭受褶皱变形的稳定地区,与地槽相对应的地壳稳定构造单元,又称陆台。
地台具有双层结构。
下构造层称基底,由前震旦纪或前寒武纪的巨厚沉积岩系与火山岩组成,也称结晶基底。
上构造层称盖层,由震旦纪或寒武纪以来的沉积岩系组成,其厚度一般不超过1000~2000米。
盖层与基底以角度不整合接触2、地槽:是地壳上构造运动强烈活动的地带,垂直运动速度快、幅度大,沉积作用、岩浆作用、构造运动和变质作用都十分强烈和发育。
有大量火山碎屑沉积物的地槽称为优地槽。
位于大陆架上的没有火山活动的以碳酸盐岩沉积为主的地槽,称为冒地槽特点巨厚的沉积建造、强烈的构造变动、频繁的岩浆活动、显著的区域变质作用、丰富多样的矿产资源3、构造体系:指许多不同形态、不同性质、不同等级和不同序次,但都有成生联系的各项构造要素组成的构造带,以及它们之间所夹岩块或地块组合而成的总体。
4、构造形迹:在自然条件下地壳中的岩层或岩体,发生永久形变而造成的各种地质构造形体和地块、岩块相对位移的踪迹,即包括构造变动和非构造变动产生的各种次生结构要素。
5、拆离断层:结晶变质基底杂岩与上覆沉积盖层之间的大型低角度正断层或伸展断层,分割变质核杂岩与上盘岩石的并将这两种构造层次相差很大的岩石单元叠置于一起的大规模低角度正断层。
6、变质核杂岩:由拆离断层限定的孤立穹隆状地质体,由经历了韧性变形的中-高级变质岩和岩浆侵入体组成,其上被拆离断层构造关系覆盖,并且上盘经历了长距离的位移。
7、断陷盆地:指断块构造中的沉降地块,或者再伸展条件下以正断层为边界的盆地。
沉积盆地分析考前复习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大三上学期)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大三(上)《沉积盆地分析》考前复习题一、前陆盆地的沉降机制论述与岩石圈挤压挠曲有关的盆地统称为前陆盆地。
前陆盆地的发育与逆冲构造产生的构造载荷使岩石圈挠曲引起的前陆沉降作用有关。
前陆盆地的沉降机制有以下三类:1 构造应力作用前陆盆地地壳或岩石圈厚度变化主要是挤压作用动力学机制。
由于岩石圈板块的俯冲、碰撞等汇聚作用引起岩石圈向下牵引弯曲和地壳岩石圈的挠曲沉降,常见于俯冲带或造山带。
如周缘前陆盆地和陆内造山前陆盆地,前者是大洋板块俯冲和消减后,在继续俯冲的、向下挠曲的陆壳之上形成的沉积盆地;后者是陆内板块碰撞挤压挠曲形成山前凹陷继而形成沉积盆地。
2 负载(重力作用)某些前陆盆地与岩石圈加载造成的挠曲或弯曲变形作用有关。
如弧后前陆盆地,其发育于仰冲板块上的岩浆弧之后。
火山岛弧构造载荷导致挠曲沉降,盆内充填了大量来自前陆和后陆方向的沉积物。
3 热沉降机制由于先前受热的岩石圈的冷却及伴随的密度增大而产生的均衡沉降。
在前陆盆地的形成过程中,这种作用机制很少,弧后前陆盆地的形成可能与此有关。
前陆盆地沉降机制一般以构造应力作用为主,三种机制综合作用。
二、裂陷盆地和前陆盆地形成的动力学机制及其相互之间的区别列陷盆地形成的动力学机制:1、列陷盆地沉降的控制因素:(1)岩石圈的变薄;(2)热异常;(3)沉积物负载的均衡沉降;(4)软流圈上升造成的熔融作用2、列陷盆地的形成作用主要有两种:即主动裂陷作用(张应力作用和地幔作用相伴生)和被动裂陷作用(先张应力作用引起破裂,后热地幔物质上侵)3、岩石圈的伸展模式:(1)岩石圈的纯剪切模式,包括均匀纯剪切拉伸模型和非均匀纯剪切拉伸模型(2)岩石圈的简单剪切模式(3)简单剪切—纯剪切挠曲悬臂梁模型(4)拆离—纯剪切模式4、裂谷盆地具有幕式进行的热点5、裂谷盆地的定量动力学模型有两种:(1)同裂谷期沉降(2)热衰减沉降三、前陆盆地形成的动力学机制:1、弹性挠曲模型把地壳或岩石圈看作是覆盖于粘滞性流体之上的连续性薄板,在水平应力和重力负载作用下发生弹性挠曲变形。
沉积学期末测试:地质大学开卷考试题库及答案

沉积学期末测试:地质大学开卷考试题库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5分,共30分)1. 下列哪种岩石最可能是沉积岩?A. 火山岩B. 侵入岩C. 变质岩D. 碎屑岩答案: D2. 沉积物的主要来源是什么?A. 火山喷发B. 岩浆侵入C. 生物遗体D. 风化作用答案: C3. 下列哪种沉积作用最可能形成砾岩?A. 化学沉积B. 生物沉积C. 风力沉积D. 水流沉积答案: D4. 下列哪种沉积环境最可能形成页岩?A. 浅海环境B. 河流环境C. 高山环境D. 沙漠环境答案: A5. 下列哪种岩石不是沉积岩?A. 泥岩B. 砂岩C. 页岩D. 花岗岩答案: D二、填空题(每题5分,共20分)1. 沉积岩是由__________在地表或地下堆积、_________、胶结而成的岩石。
答案:沉积物压实2. 砾岩是一种由__________颗粒堆积而成的沉积岩。
答案:碎屑3. 页岩是一种由__________颗粒堆积而成的沉积岩,其特点是有明显的__________层理。
答案:泥沙薄4. 沉积环境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生物活动等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特定环境。
答案:水流气候5. 生物沉积作用是指生物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式将沉积物堆积起来。
答案:排泄物死亡遗体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请简要说明沉积岩的形成过程。
答案:沉积岩的形成过程主要包括三个步骤:首先,沉积物在地表或地下堆积;其次,沉积物受到压实和胶结作用,形成岩层;最后,经过长时间的压力和温度作用,形成沉积岩。
2. 请简要介绍砾岩的特点及其形成环境。
答案:砾岩是一种由碎屑颗粒堆积而成的沉积岩,其特点是颗粒大小不一,呈现出明显的层理。
砾岩主要形成于流水沉积环境,如河流、湖泊和海洋等。
在这些环境中,水流将大小不一的碎屑颗粒携带并沉积,经过压实和胶结作用形成砾岩。
3. 请简要解释页岩的形成过程及其特点。
盆地分析与沉积学考试试题

盆地分析与沉积学考试试题一、选择题1. 盆地分析是指对盆地沉积物的_____进行研究和分析。
A. 沉积环境B. 成因机制C. 矿物组成D. 地质年代2. 盆地形成的主要力学机制是_____。
A. 地震活动B. 构造运动C. 侵蚀作用D. 磨溶作用3. 盆地的形态特征主要通过_____进行描述。
A. 构造要素B. 沉积体系C. 岩相古地理D. 碎屑岩组分4. 下列哪个地层是盆地中常见的沉积岩?A. 花岗岩B. 硅化木C. 煤矿D. 砂岩5. 根据沉积物特征,可以判断盆地的_____。
A. 出露面积B. 高程C. 捕获能力D. 成因类型二、填空题1. 盆地分析中的第一步是_____,即对盆地的历史演化进行梳理。
2. 盆地中的沉积物可以分为_____和_____两大类。
3. 盆地沉积物的颗粒大小可以通过_____进行分析。
4. 沉积物的_____可以反映沉积物来源和沉积环境。
5. 盆地的_____可以通过对盆地周边的构造要素进行分析来确定。
三、简答题1. 请简述盆地形成的主要机制和影响因素。
2. 盆地分析的研究内容包括哪些方面?3. 盆地中的沉积物特征有哪些,可以通过哪些方法进行分析?四、论述题请结合实际盆地案例,论述盆地分析与沉积学在地质研究中的应用和意义。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 A2. B3. C4. D5. D二、填空题1. 盆地重构2. 陆源沉积物,水源沉积物3. 颗粒分析4. 矿物组分5. 构造演化历史三、简答题1. 盆地形成的主要机制包括构造运动、地壳的垂直运动和水平挤压等,同时受到沉积物供应、侵蚀和物理、化学作用的影响。
构造运动是主导盆地形成的力学机制,通过构造运动的复杂变动,形成盆地的各个部分。
而沉积物供应、侵蚀和物理、化学作用会影响盆地沉积物的特征和分布。
2. 盆地分析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盆地形态特征、沉积体系、沉积相、岩相古地理、构造演化历史等。
通过对盆地形态特征的描述,可以揭示盆地的演化历程和构造要素影响。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试题与答案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试题(一)一、概念题(30分):1.生物标志化合物2.圈闭3.溢出点4.TTI5.CPI6.初次运移7.流体势8.系列圈闭9.含油气盆地 10.石油二、论述题:1.气藏气中常见的化学组成是什么?(10分)2.简述如何评价圈闭的有效性(10分)。
3.圈闭度量的实质及其一般步骤是什么(10分)?4.论述有机晚期成油说的基本内容(10分)。
5.简述微裂缝排烃模式(10分6.分析含油气盆地中形成油气田的综合地质条件(10分)。
7.油气差异聚集原理是什么(10分)?一、概念题(30分):1、生物标志化合物:沉积物和石油中来自生物体的原始生化组成,其碳骨架在各种地质作用过程中被保留下来的有机化合物。
2、圈闭:圈闭是指储集层中能聚集和保存油气的场所或容器。
3、溢出点:指圈闭容纳油气的最大限度的位置,若低于该点高度,油气就溢向储集层的上倾方向。
该点是油气溢出的起始点,又叫最高溢出点。
4、TTI:即时间—温度指数(Time Temperature Index )。
根据促使有机质成烃热演化的温度和时间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的一种定量计算有机质成熟度的指标。
5、CPI:碳优势指数,反映有机质或原油的成熟度。
6、初次运移:是指油气脱离烃源岩的过程,是发生在烃源岩内部的运移,烃源岩是初次运移的介质。
7、流体势:单位质量的流体所具有的机械能的总和;8、系列圈闭:沿一定的路线上溢出点依次升高的多个圈闭;9、含油气盆地:指有过油气生成、并运移、聚集成工业性油气田的沉积盆地。
10、石油:以液态形式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的可燃有机矿产。
成分上以烃类为主,并含有非烃化合物及多种微量元素;相态上以液态为主,并溶有大量烃气和少量非烃气以及固态物质。
二、论述题(70分):(答题要点)1、气藏气中常见的化学组成是什么?(10分)(1)气藏气中常见的烃类组成有甲烷(C1H4)、乙烷(C2H6)、丙烷(C3H8)、异丁烷(iC4H10)、正丁烷(nC4H10);(2)气藏气中常见的非烃气有氮气(N2)、二氧化碳(CO2)、硫化氢(H2S)、氢气(H2)、一氧化碳(CO)、汞(Hg)蒸气及惰性气体(氦、氖、氪、氩、氙、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大三(上)《沉积盆地分析》考前复习题
一、前陆盆地的沉降机制论述
与岩石圈挤压挠曲有关的盆地统称为前陆盆地。
前陆盆地的发育与逆冲构造产生的构造载荷使岩石圈挠曲引起的前陆沉降作用有关。
前陆盆地的沉降机制有以下三类:
1 构造应力作用
前陆盆地地壳或岩石圈厚度变化主要是挤压作用动力学机制。
由于岩石圈板块的俯冲、碰撞等汇聚作用引起岩石圈向下牵引弯曲和地壳岩石圈的挠曲沉降,常见于俯冲带或造山带。
如周缘前陆盆地和陆内造山前陆盆地,前者是大洋板块俯冲和消减后,在继续俯冲的、向下挠曲的陆壳之上形成的沉积盆地;后者是陆内板块碰撞挤压挠曲形成山前凹陷继而形成沉积盆地。
2 负载(重力作用)
某些前陆盆地与岩石圈加载造成的挠曲或弯曲变形作用有关。
如弧后前陆盆地,其发育于仰冲板块上的岩浆弧之后。
火山岛弧构造载荷导致挠曲沉降,盆内充填了大量来自前陆和后陆方向的沉积物。
3 热沉降机制
由于先前受热的岩石圈的冷却及伴随的密度增大而产生的均衡沉降。
在前陆盆地的形成过程中,这种作用机制很少,弧后前陆盆地的形成可能与此有关。
前陆盆地沉降机制一般以构造应力作用为主,三种机制综合作用。
二、裂陷盆地和前陆盆地形成的动力学机制及其相互之间的区别
列陷盆地形成的动力学机制:
1、列陷盆地沉降的控制因素:(1)岩石圈的变薄;(2)热异常;(3)沉积物负载的均衡沉降;(4)软流圈上升造成的熔融作用
2、列陷盆地的形成作用主要有两种:即主动裂陷作用(张应力作用和地幔作用相伴生)和被动裂陷作用(先张应力作用引起破裂,后热地幔物质上侵)
3、岩石圈的伸展模式:(1)岩石圈的纯剪切模式,包括均匀纯剪切拉伸模型和非均匀纯剪切拉伸模型(2)岩石圈的简单剪切模式(3)简单剪切—纯剪切挠曲悬臂梁模型(4)拆离—纯剪切模式
4、裂谷盆地具有幕式进行的热点
5、裂谷盆地的定量动力学模型有两种:(1)同裂谷期沉降(2)热衰减沉降
三、前陆盆地形成的动力学机制:
1、弹性挠曲模型
把地壳或岩石圈看作是覆盖于粘滞性流体之上的连续性薄板,在水平应力和重力负
载作用下发生弹性挠曲变形。
弹性变形模型认为岩石圈的挠曲刚度为一常量,它取
决于岩石圈的有效弹性厚度。
2、粘弹性模型
该模型认为地壳对负荷的初始响应为弹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负荷不变,岩石圈发
生粘弹性变形。
(1)均匀粘弹性模型
该模型而为岩石圈的挠曲刚度随时间变化、整个地壳或岩石圈具有初始的
挠曲刚度,但随时间推移,挠曲刚度减少至零,最终达到Airy均衡状态。
(2)该模型认为粘弹性流变最初发生于热的、地粘度的下部岩石圈,然后逐渐向上扩展到冷的、具有较高粘度的岩石圈,而上部岩石圈温度低、粘度大,
在整个地球发展时期都不会发生流动,保持静力弯曲状态。
因此,地壳的
弹性厚度随时间逐渐变小,最后达到一个稳定值,从而保证了岩石圈长期
具有一定的挠曲刚度。
(3)简单剪切/纯剪切模型
地壳或岩石圈上部脆性带断裂逆冲,叠置加厚,挠曲。
下部韧性带呈纯剪
切变形,岩石圈加厚,软流圈顶面下降。
四、试述周缘前陆盆地和弧后前陆盆地的关系
两者的共同点:
它们发育于聚合、碰撞或挤压环境,介于克拉通与造山带前缘,它们的发育与逆冲构造产生的构造载荷使岩石圈挠曲引起的前陆凹陷或前陆沉降作用有关。
两者的不同点:
1 所处板块构造位置不同
周缘前陆盆地紧靠在大陆碰撞所产生的造山带外侧,形成于大洋板块俯冲消减之后继续俯冲的、向下挠曲的陆壳之上,其形成与板块A型俯冲作用有关。
其板块构造位置离蛇绿岩带较近而距岩浆弧带较远。
弧后前陆盆地发育在在岩浆弧之后,形成于仰冲板块之上,其形成与B型俯冲有关。
其板块构造位置离蛇绿混杂岩带较远而据岩浆弧带较劲。
2 挠曲沉降控制因素不同
周缘前陆盆地的挠曲沉降与下列因素有关:(1)俯冲作用加厚地壳的负载(2)俯冲作用的牵引或碰撞产生的挠曲驱动力(3)岩石圈早期在形成裂谷和被动大陆边缘时的伸展减薄,其往往上置于早期的大陆裂谷和被动大陆边缘盆地之上(4)沉积物的负载沉降
弧后前陆盆地的版块构造位置受到下列因素的影响:(1)弧后褶皱冲断产生的构造负荷(2)岩浆弧的软化(3)沉积物的负载沉降等。
3 沉积物来源不同
周缘前陆盆地:早期石英沉积物主要来自克拉通(复理石盆地充填阶段),后期岩屑沉积物来自造山带(磨拉石盆地充填阶段)。
弧后前陆盆地:沉积物来自前陆和后陆方向。
五、盆地的充填样式及其控制因素
沉积盆地的充填样式指盆内沉积体系和沉积相的类型、性质和时间分布。
1、裂谷盆地
(1)半地堑湖盆
具有不对称的构造—地层格架和沉积体系配置,沉积中心不对称。
如图1,陡坡带可能发育冲积扇、扇三角洲、水下扇;中部洼陷带可能发育浅湖
—深湖、湖底扇、轴向河流、三角洲;缓坡带可能发育滨浅湖、湖湾、湖滩坝沉
积、河流三角洲。
构造作用(陡坡带发育的断层—半地堑)对盆地的充填样式起着主导性的控制作
用。
(2)地堑湖盆
具有对称的构造—地层格架和沉积体系配置,沉积中心位置不变。
如图2,剖面两侧陡坡带为冲积扇、扇三角洲、水下扇;中部洼陷带为浅湖—深
湖、湖底扇、轴向河流、三角洲。
构造作用(两侧断层—地堑)对盆地的充填样式起着主导性的控制作用。
(3)裂谷盆地充填的演化阶段性
1)初始裂期充填:早期冲积盆地,冲积扇、河流、浅湖。
2)裂陷期早期充填:开始形成浅湖盆,扇三角洲(浅水)、浅湖、半深湖、湖滩、河流、河流三角洲。
3)强烈裂陷期充填:快速沉降,深水湖盆,扇三角洲(深水)、深湖—半深湖、湖底扇、辫状河、河流三角洲。
4)裂陷晚期充填:大面积变浅,冲积扇、浅水扇三角洲、河流三角洲。
2、前陆盆地
具有不对称的构造—地层格架(如图3剖面上由左至右由厚变薄)和沉积体系配置。
沉积中心不对称。
剖面左侧逆冲边界发育有逆冲楔,可能为滨浅海、三角洲、冲积扇、河流沉积和滑塌沉积;中部前渊带为海沟深水沉积、薄层状浊积沉积、陆相—浅海相三角洲、浅湖沉积等;缓坡带至前隆为滨浅湖沉积,并提供沉积物源,地层格架样式有上超和底超。
构造作用(逆冲楔和挠曲)对盆地的充填样式起着主导性的控制作用。
充填演化阶段性:早起深水海沟沉积,继而薄层状浊积沉积、浅海相沉积、陆相—浅海相三角洲沉积等。
3、被动大陆边缘盆地
具有不对称的构造—地层格架和沉积体系配置,沉积中心发生迁移。
如图4,从右至左,依次为滨海碎屑沉积—河流三角洲沉积;裂陷沉降,河流、湖泊或海湾碎屑岩充填;滨浅海碎屑沉积、河流三角洲沉积
构造作用对盆地的充填样式起着主导性的控制作用。
双层充填结构:下部为断陷型盆地充填,裂陷期沉降,河流、湖泊、海湾碎屑充填;上部为大陆边缘拗陷,海相、海陆交互相充填,受热衰减沉降,海平面变化和沉积物源类型控制。
4、与走滑作用有关的盆地
如图5,长轴两侧发育边缘扇体(如冲积扇等),一端发育正断层,另一端挤压隆起成为造山带,中部有基性岩浆侵入。
共同控制沉积充填,边缘可能为河流三角洲想,中部可能为浅湖或深湖沉积等。
六、盆地的分类
分类遵循的原则---(1)盆地发育的构造环境,如盆地发育位置所处的板块构造环境
(2)盆地的基底性质、地壳类型等,如大陆壳、洋壳或过度壳等
(3)盆地形成的动力学过程,如拉伸、挤压或剪切过程等
(4)盆地的沉积充填史
不同的专家学者有不同的分类方法,目前常用的分类如下:
一、与拉伸作用有关的盆地
1 克拉通内断陷或内陆裂谷盆地
2 陆间裂谷盆地
3 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和大洋盆地
4 坳拉谷或衰亡裂谷
5 弧后盆地
二、与挤压挠曲作用有关的盆地
1 周缘前陆盆地
2 弧后前陆盆地
3 陆内造山前陆盆地
4 破裂(分割)前陆盆地
5 海沟及前弧盆地
6 弧间盆地
7 残留洋盆地
8 山间盆地
三、与走滑作用有关的盆地
1 走滑伸长盆地
2 走滑挤压盆地
3 走滑旋转盆地
四、克拉通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