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总结活动大陆边缘的沉积、构造、岩浆和变质作用过程

合集下载

最新高中地理第三节地壳的运动和变化(第1、2课时岩浆活动)

最新高中地理第三节地壳的运动和变化(第1、2课时岩浆活动)

冷却、凝固
侵入地壳上部或喷出地表
岩浆岩
喷出:玄武岩
侵入:花岗岩
岩浆
2、常见岩浆岩
侵入型岩浆岩:花岗岩 喷出型岩浆岩:玄武岩、流纹岩
3、火山
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火山
(1)、火山爆发
岩浆沿着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 宽广的 玄武岩高原。如东非高原、印度德干高原、美 国西部的哥伦比亚高原、冰岛等。
岩浆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 — 火山。如我国长白山的白头山天池。
第三节: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第一节 岩 石 圈 与 地 表 形 态
青藏高原 雪山连绵 黄土高原 千沟万壑
长白山天池
风蚀蘑菇
一、地质作用:
1、概念: 由自然力引起的地壳的物质组 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发生 变化的各种作用的统称。
2、分类: 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从能量来源、表 现 形式等方面 对比内、外力作 用?
类 岩层形态


型 (一般形态) 原始地貌 侵蚀地貌
岩层新 老关系
背 斜 向上拱起 山 岭
中心较老 山 谷 两翼较新
向 斜
向下弯曲
山谷
山岭
中心较新 两翼较老
背斜、向斜构造的实践意义
1、背斜是良好储油储气构造 2、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 3、背斜是隧道的良好选址 因为背斜岩层的走向呈天然拱形,结构稳定,且不 易储存地下水,便于施工。 4、背斜顶部地带岩石破碎,易开采,适宜建采石场。
喜马拉雅山脉主峰
阿尔卑斯山脉
安第斯山脉
4、断裂构造
(1)、断层的形成: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
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就 会破裂。岩体发生破裂后,如果两侧的岩体沿断 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了断层。

活动大陆边缘岩浆作用及构造演化——以敦煌地块为例

活动大陆边缘岩浆作用及构造演化——以敦煌地块为例

2024/040(03):0702 0718ActaPetrologicaSinica 岩石学报doi:10.18654/1000 0569/2024.03.03甘保平,唐菊兴,第五春荣.2024.活动大陆边缘岩浆作用及构造演化—以敦煌地块为例.岩石学报,40(03):702-718,doi:10.18654/1000-0569/2024.03.03活动大陆边缘岩浆作用及构造演化———以敦煌地块为例甘保平1 唐菊兴1,2 第五春荣3GANBaoPing1,TANGJuXing1,2andDIWUChunRong31 西南交通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成都 6117562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自然资源部成矿作用与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373 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北大学地质学系,西安 7100691 FacultyofGeosciencesandEngineering,SouthwestJiaotongUniversity,Chengdu611756,China2 MNRKeyLaboratoryofMetallogenyandMineralAssessment,InstituteofMineralResources,CAGS,Beijing100037,China3 StateKeyLaboratoryofContinentalDynamics,DepartmentofGeology,NorthwestUniversity,Xi an710069,China2023 06 30收稿,2023 12 17改回GanBP,TangJXandDiwuCR 2024 Magmatismandtectonicevolutionatanactivecontinentalmargin:AcasestudyoftheDunhuangBlock.ActaPetrologicaSinica,40(3):702-718,doi:10.18654/1000 0569/2024.03.03Abstract Continentalmarginarcsaretheproductsofmagmaticactivityassociatedwithsubductionatconvergentplateboundaries,whichgenerallyrecordmanyessentialgeologicalprocesses,i e ,arcmagmatism,orogenicprocess,andtheformationandevolutionofcontinentalcrust AsthesouthernmosttectonicunitinthemiddlepartoftheCentralAsianOrogenicBelt(CAOB),theDunhuangBlockhastraditionallybeendefinedasamicrocontinent/terranewiththeEarlyPrecambrianmetamorphiccrystallinebasement ItsubsequentlyunderwentmultiplephasesoftectonothermaleventsrelatedtotheCAOBandwasreactivatedinthePaleozoic,resultinginaseriesofextensivearcmagmatismandmetamorphismevents However,themechanismofPaleozoicarcmagmatismandthetectonicevolutionhistoryoftheblockarenotsystematicallystudied BasedonthemostrecentresearchprogressoftheDunhuangBlockinthepastdecade,wecomprehensivelycompliedthetypeofrockassociation,chronologyframework,andgeochemicalcompositionofPaleozoicigneousrocks,aswellasthecharacteristicsofcontemporaneousmetamorphismandsedimentarytectonthermalevents,culminatinginfollowingfindings (1)ThePaleozoicmagmaticprocessesinDunhuangBlockshowmulti stagesintrusioncharacteristic,i e ,episodicpatterns ThePaleozoicmagmatismgraduallymigratedfromthenortheasttothesouthandthenbacktothemiddleDunhuangarea,whichcanbeapproximatelydividedintofiveepisodes:~510Ma,440~410Ma,390~360Ma,~330Maand280~245Ma Whereasthemetamorphismeventsaremainlyconcentratedat450~360Ma (2)ThetypesofPaleozoicigneousrocksmainlyincludecalc alkalineI typegranites,adakiticrocks,asmallamountofS typeandhigh potassiumgranitoids ThecompositionsofPaleozoicgranitoidshavegraduallytransformedfromthelow potassiumtholeiiteintheCambriantothehigh potassiumandrich siliconinthePermian (3)Isotopicgeochemicalcharacteristicsindicatethatthedevelopmentofsubduction relatedarcmagmatismduringtheCambrian DevonianinthecentralandnorthpartoftheDunhuangareasignificantlycontributedtojuvenilecrustgrowth,accompaniedbyancientcrustalreworkingevents Incontrast,magmatismeventsinthesouthernpartduringtheDevonian Carboniferousperiodwereprimarilydominatedbyremeltingofancientcrustalmaterial (4)Basedonevidencefromadakiticrocks,theDunhuangBlockexperiencedtwosignificantcrustalthickeningeventsinthewholePaleozoic TheearlystagemaybecausedbythecollisionbetweentheDunhuangandShibanshanterrane/arcinthesouthernBeishanandmantle derivedmagmaunderplating Whilethelaterstagemayhavebeenrelatedtotheslabrollbackorretreat Thethicknessofthecrustfortwothickeningeventsreached~55km (5)TheDunhuangBlockisanancientmicrocontinentwiththePrecambriancrystallinebasementinthesouthernCAOB,whichwasstronglyremodifiedanddestroyedbytheorogeniceventsrelatedtothesubductionsouthwardofthePaleo AsianOcean Asanactivecontinentalmarginarcin本文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302054)、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2022M712629)、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2682022CX029)和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21LCD13)联合资助.第一作者简介:甘保平,男,1989年生,讲师,从事岩石学研究,E mail:baopingnwu@163.com通讯作者:第五春荣,男,1977年生,教授,从事前寒武纪地质和同位素地质学研究,E mail:diwuchunrong@nwu.edu.cnthesouthernPaleo AsianOcean,theDunhuangBlockwasmodifiedandreactivatedbythegeologicalprocessessuchassubduction relatedmagmatism,partialmelting,crustalthickeningandregionalmetamorphism,andthatgeneratedwidelycontinentalarcmagmatismcharacterizedbyshowsepisodefeatures Inconclusion,theseinsightsprovidenewconstraintforexploringtheoriginofthemicrocontinentswithintheCAOBandthetectonicevolutionoforogenKeywords Continentalmarginarc;Episodicmagmatism;Reactivation;Crustalthickening;DunhuangBlock;CentralAsianOrogenicBelt摘 要 大陆边缘弧是汇聚板块边界与俯冲有关的岩浆作用产物,通常记录了造山带弧岩浆作用、造山过程和大陆地壳形成与演化等诸多重要的地质过程。

【精品】第七章 岩浆作用与变质作用

【精品】第七章 岩浆作用与变质作用

第七章岩浆作用与变质作用第一节岩浆作用与岩浆岩目的要求岩浆作用是地球内部物质运动变化的一种重要方式。

实质上,岩浆作用就是液态的岩浆与固态的岩石之间的矛盾发展过程.在一定的条件下,液态的岩浆转化为固态的岩石,这就是矛盾的暂时统一.我们之所以讨论岩浆作用,研究它的基本规律,目的是为了寻找和开发与岩浆作用有关的矿产资源和热力资源,并为进一步学习专门性理论奠定基础。

课时:2学时授课内容一、岩浆作用的概念二、喷出作用o(一)火山喷发现象与喷发类型o(二)火山喷出作用的产物三、侵入作用o(一)深成侵入体o(二)浅成侵入体四、岩浆岩o(一)岩浆岩的结构构造o(二)岩浆岩的矿物成分o(三)岩浆岩的颜色o(四)岩浆岩的分类和分类表的应用重点1.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讲授重点应放在岩浆作用的基本概念上,如什么是岩浆作用;岩浆的主要成分;岩浆在地下所处的环境和状态;岩浆为什么活动;它侵入地壳或喷出地表会形成什么岩石。

2.人们如何着手对岩浆进行研究。

3.岩浆侵入作用和喷出作用的表现特征和产物.搬运作用的方式及不同营力搬运作用的特点是本节的重点。

难点本节课的难点在如何简要归述岩浆的演化和岩浆作用的时空规律。

教学方法本节课用多媒体以讲解为主,叙述为辅进行讲授.讲授重点内容提要•一、岩浆作用的概念•人们是如何着手对地下深处的岩浆作用进行研究的呢?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实地考察近代火山现象,研究历史资料。

•二是从已经形成的岩浆岩着手去查明岩浆作用的规律.o(一)岩浆的主要成分o根据现代火山喷溢而出的熔岩得知,硅酸盐是岩浆的主要成分。

其中SiO2的含量在80-30%之间;金属氧化物如Ai2O3、Fe2O3、FeO、MgO、CaO、Na2O等占20—60%。

其它如重金属、有色金属、稀有金属及放射性元素等,它们的总量不超过5%。

此外,岩浆中还含有一些挥发性组分,其中主要是H2O、CO2、H2S、F、Cl等。

o(二)岩浆(magma)o岩浆在地下的温度可能达1300℃左右,压力达数千个大气压.所以岩浆是一种处在高温高压下的,富含挥发组分而且成分复杂的硅酸盐熔融体。

内动力地质作用和规律(岩浆作用、地壳运动和变质作用)

内动力地质作用和规律(岩浆作用、地壳运动和变质作用)

第一节 岩浆作用和岩浆岩
一、岩浆作用 形成于上地幔或地壳深处的高温(温 度在700゜C以上)熔融硅酸盐物质 (岩浆),侵入地壳或喷出地表,称 为岩浆作用。 侵入作用--岩浆侵入地壳内部; 喷出作用(火山作用)--岩浆冲出地表。
岩浆作用的结果: 侵入和喷出的岩浆体 → 冷凝 → 岩浆岩(火成岩)。 火山作用、火山碎屑 → 火山碎屑岩。 岩浆体 → 高温、化学活动性的气液流体 → 作用于围岩。
地球内圈,软流圈 → 活动的岩石圈:变形、岩浆。 地球外圈,水、大气、生物:对地壳表层破坏、改造。 地质作用:由自然动力引起的地壳物质组成、内部结构、 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作用。
能量来自地球内部,作用于地壳内部。
内动力地质作用 地壳内 岩体变形,结晶岩
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作用于地壳表层附近。
外动力地质作用 地表、地表附近 地貌,沉积物
碰 撞 型 边 界
两块大陆板块相互挤压,以变形缩短和岩浆作用为主,并最终 “焊接”在一起,在板块的结合处形成一系列的山脉,这里也 叫地缝合线。以喜马拉雅山为代表的特提斯构造带是碰撞型边 界的代表。
➢ 海相沉积的地层(如浅海石灰岩),在陆地上很常见。 如青臧高原上,主要为海相沉积地层。
二、地壳水平运动的现象和证据 地层沉积时都是水平延展的;挤压作用使之倾斜和弯曲; 倾斜和弯曲的地层,在野外很常见;
倾斜的岩层 褶皱弯曲的岩层
西藏大褶皱
美国西部圣安德列斯大断裂 (持续快速活动的断裂)
三、地壳运动的速度和规模
水平运动: 速度 -- 10mm/a 规模 -- 数千公里 洋脊扩张速度:可达10~15 cm/a。
圣安德列斯大断裂: → 7米/16年(1906年旧金山大地震前)。 → 480公里/1.5亿年(侏罗纪末至今)。 大西洋:大陆分裂后形成。 印度板块:从南半球向北漂移达7000公里。

04大陆边缘及其沉积作用

04大陆边缘及其沉积作用

2、大陆
大陆架是围绕大陆、地形开阔、坡度平缓的浅水区。它的范围从低潮线开 始,到海底坡度突然增大的深度为止。陆架外缘的世界平均水深(130m)正好 是晚更新世末次冰期低海面位置。 现代陆架是各种内外地质营力改造后的沉没的陆地。 大陆架拥有丰富的水生和矿产资源。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一、海平面变化
4.7 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影
4、海平面变化的主要原因
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也可影响局部区域海面变化,如沿海城市人口多, 生产发展使地下水处于过量开采,引起地面沉降,海面相对上升。如我国 上海、天津,日本东京和美国纽约都存在类似问题。有人认为,近几十年 来,大量修筑水库,减少入海河水流量,是近来世界海面上升速度低于理 论值的原因之一。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一、海平面变化
3、近百年海平面变
在过去的100 年内,全球海面 上升了12cm,对 海岸线长期运动 修正后,全球平 均海面上升率为 10cm/100a。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一、海平面变化
3、近百年海平面变
中国沿海48个长期验潮站中,海面呈上升趋势的有39个,呈下降趋势的 有7个,基本稳定的为2个。近百年来,我国海面平均上升率0.14cm/a, 其中, 渤海上升了5cm,黄海下降2cm,东海上升了19cm,南海上升了20cm。 1960~1980年全国海面上升率为0.21cm/a,可见1960年以前的70~80年 间上升速率是比较慢的,这与全球趋于一致。 1989年中国沿海海面比1988年上升了1.45cm,其中渤海上升1.Olcm,黄海 1.91cm,东海0.5cm,南海为1.9l cm,上升速率比1960~1980年更大。
沉积类型多种多样
大陆架上有陆架砂,又可分潮成砂体、浪成砂体、风暴潮砂体; 陆坡上有浊流、远浊流和等深流等沉积类型; 海底峡谷中还有两谷壁上的坍塌沉积、滑移沉积、生物砂(泥)沉积; 陆隆上为远浊积、深海生物泥、生物粉砂、等深流以及局部火山堆积物质。

地理之岩石圈物质循环总结

地理之岩石圈物质循环总结

地理之岩石圈物质循环总结
做题过程:先找岩浆,再找岩浆岩。

岩石圈循环的过程:
●岩浆经过①上升冷却作用变成岩浆岩。

●岩浆岩在②外力作用变成风化沉积物(沙石、粉末)。

●风化沉积物经过③固结成岩作用变成沉积岩。

●岩浆岩、沉积岩经过④变质作用(高温、高压)变成变质岩。

●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经过⑤重熔再生作用重新变为岩浆。

资料补充:
岩浆岩
特点:分为喷出型和侵入型。

(喷出岩是在岩浆喷出地表的条件下形成,温度低,冷却快;未达到地表的岩浆冷凝而成的岩石叫侵入岩)
典型岩石:玄武岩(气孔构造发育,黑色致密)、花岗岩(中粗粒结构)、流纹岩、安山岩等。

沉积岩
特点:多位于地球岩层表层,岩石不坚固,有化石存在;沉积岩是分层结构。

典型岩石:石灰岩(喀斯特地貌)、页岩、砂岩、砾岩等。

沉积岩的产物:化石、煤、石油
变质岩
特点:变质岩属重结晶的岩石,颗粒较粗,不含玻璃质和有机质的残体。

典型岩石:石英岩、大理岩、板岩、片麻岩等。

(石灰岩在变质作用下变成大理岩;砂岩、砾岩在变质作用下变成石英岩;页岩在变质作用下变成板岩)
公众号:2020押题 获取更多免费押题卷。

第八九讲:大地构造CAI研究方法-岩浆和变质

第八九讲:大地构造CAI研究方法-岩浆和变质
大洋地壳形成于中脊轴部。处于稳定拉张状态旳中 脊轴部,有着极其活跃旳岩浆活动和大规模旳裂隙式火 山喷嗌。这条长达80000公里旳全球性断裂带,是全球 最大旳火山活动带。在中脊裂谷中央,存在大量年青旳 盾状火山及某些不大旳火山口(洋底黑烟囱图)谷底充 满新鲜旳枕状熔岩。
中脊岩浆活动旳源头位于轴带下旳软流圈中。一部 分岩浆溢出洋底,形成枕状熔岩,构成洋壳第二层旳上 部;另一部分未喷出地表,呈辉绿岩墙形式;或冷凝成 辉长岩(图)。
第八-九讲:大地构造 研究措施
主讲:童亨茂
资源与信息学院
第六章 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研究 长久以来,人们已经认识到,岩浆活动、变质作用与所处旳 大地构造环境息息相关。板块构造理论旳建立,随即将包括 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在内旳内生作用纳入统一旳全球构造模 式中,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深受板块构造旳控制。反过来, 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研究可觉得板块构造研究提供重要信息, 是大地构造研究旳重要内容。 一、岩浆活动旳构造信息 二、火山岩岩石系列 三、洋壳旳形成与蛇绿岩套 四、俯冲变质作用
俯冲带变质相分布
⑵俯冲带旳变质相系
1961年,都城秋穗提出了变质相系旳概念。一 种变质旳地质体所相应旳温度和压力范围较宽,从 而不限于一种变质相,它能够用一系列旳变质相来 表达,这就是变质相系,各变质相系P-T图解上能 够用不同旳曲线(曲线旳斜率代表地温梯度)体现 出来(图),从而能够将变质相系划分为不同旳类 型。根据压力及温度条件,可划分出三种变质相系, 即高压型、中压型和低压型三种变质作用类型。
2、蛇绿岩套
蛇绿岩是法国旳Brongniant提出旳,用来描述蛇纹 石化旳镁铁放射虫硅质岩、远洋粘土等深水沉积物亲密 共生,为纪念他,Hess(1955)把蛇纹岩、镁铁质火山 岩和放射虫硅质岩旳共生组合,称为斯坦曼三位一体。

板块构造学

板块构造学

俯冲带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俯冲带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位于板块俯冲边界的岛弧—海沟系以及活动大陆边缘,热流值出现急剧的变化。

在海沟地带,热流值极低;而位于火山岛弧地带的热流值相当的高。

这种热异常是地球深部动力的地表的反映。

板块俯冲所导致的压力和热力效应,又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着俯冲带的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的发生。

一、板块俯冲带的岩浆活动岛弧和活动大陆边缘石火山活动的强烈地区,常平行于海沟呈弧形展布,俯冲带的火山活动以中酸性,特别是安山岩类为主;并且富含气体(主要为水蒸气),表现出爆发的性质。

喷出物以碎屑物质占优势,这是岩浆弧火山岩与其他构造环境火山岩的主要区别。

有火山碎屑、侵入岩以及变质岩屑构成的厚层杂砂岩,泥岩经常与火山岩互层,这种互层系是识别岩浆弧火山岩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岩浆弧区与火山岩共生的还有大量中酸性深成岩,它们广泛的侵入到火山岩和沉积岩堆积中。

俯冲带岩浆活动产生的主要岩石系列有:a、岛弧拉斑玄武系列;b、钙碱系列;c、岛弧碱性系列,以及其间的过渡系列(表1-1)。

岛弧拉斑系列与洋脊拉斑系列的区别是:铁镁比较高,SiO2较高,稀土丰度偏低,初始锶比值较高;钙碱系列与岛弧拉斑系列相比,很少有铁的富集,SiO2较多,明显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轻稀土略富集,随SiO2的增加K2O 增长较快;岛弧碱性系列少有或没有铁的富集,碱元素含量高,随SiO2的增加K2O急剧增长(如图),进一步分为两组:由碱性橄榄玄武岩、橄榄粗安岩、粗面岩、碱流岩组成的钠质组和由橄榄粗安岩、安粗岩等组成的钾质组(表1-2)。

表 1-1三种火山岩系列在诸构造中的分布表 1-2不同系列火山岩化学成分比较火山岩系列的鉴别由于钙碱系列火山岩可以作为岛弧的标志性岩石,故火山岩系列的鉴定在识别古岛弧,回复古构造环境中具有重要意义。

稀土元素的分配形式在判别火山岩的共生系列中很有价值。

如图4-9所示,随着从拉斑玄武岩系到钙碱性系列、碱性系列,稀土元素的分配型式从平坦型转变为富集型至强富集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总结活动大陆边缘的沉积、构造、岩浆和变质作用过程
大陆边缘分为活动大陆边缘(太平洋型)和被动大陆边缘(大西洋型大陆边缘),其中活动大陆边缘包括西太平洋型活动大陆边缘(日本型)和东太平洋型活动大陆边缘(安第斯型)。

其中西太平洋活动大陆边缘为岛弧型活动大陆边缘,东太平洋活动大陆边缘属于陆源弧型活动大陆边缘。

主动大陆边缘的形成都与汇聚型板块边界有关,主要形成于太平洋的边缘及印度洋东北缘。

其陆架狭窄,陆坡较陡,陆隆被深邃的海沟所取代。

地形复杂,高差悬殊。

其属于板块俯冲边界,地震、火山活动频繁,构造运动强烈。

大陆架比较狭窄,一般宽仅几十大陆边缘公里。

海沟的两坡很陡,坡度达5°~10°,其中堆积着浊积物﹑硅质沉积﹑火山碎屑和滑塌堆积。

由于大洋板块在海底处的俯冲作用,海沟及其附近的沉积物受到“铲刮”,而强烈变形,形成叠瓦状逆掩断层和混杂堆积。

西太平洋型活动大陆边缘(日本型):岛弧型主动大陆边缘,是大洋板块向大陆俯冲消减的地带,代表威尔逊旋回的后期阶段。

火山弧、海沟和贝尼奥夫带三者共生是基本特征。

东太平洋型主动大陆边缘为陆缘弧型主动大陆边缘,海沟(俯冲)带与大陆边缘隆起带相接。

无弧后盆地(边缘海),这是与西太平洋活动大陆边缘的主要区别。

由大洋向大陆方向依次为:海沟、混杂堆积带、弧前盆地、陆缘弧、弧背盆地。

相应单元的沉积特征与岛弧型大陆边缘相似
海沟:与岛弧延伸方向基本平行,是板块俯冲的位置。

海沟长而窄,长达数百至数千公里,宽达数十至上百公里,深度一般超过6000米,是海底最深的地方(最深点是马里亚纳海沟,深度达11034m)。

海沟沉积物有两部分:一部分是由俯冲板块带来的深海平原沉积物;另一部分是在海沟形成的深海沉积物。

包括:远洋钙质沉积、硅质沉积、深海红粘土、火山灰沉积、浊流沉积。

海沟沉积物一般厚达几百米,受俯冲作用的影响,海沟沉积物保存不完整,并多发生强烈变形。

海沟是洋壳下插的地方,下插洋壳随着深度增加发生部分熔融形成岩浆。

冷的高密度的大洋岩石圈俯冲到热的低密度的大陆岩石圈(之下的地方,随着俯冲深度增加和温度升高。

俯冲板片开启脱水并发生部分熔融。

产生的流体与上覆地幔发生作用,这种作用就形成了火山弧中的钙碱性玄武岩—安山岩—流纹岩的岩浆岩组合。

随着深度的增加,温度越来越高,部分岩石发生变质作用,形成了片麻岩和混合变质岩。

混杂堆积:位于海沟俯冲带的前端,由外来岩块、原地岩块、基质三部分组成。

外来岩块主要来自俯冲板块上的放射虫硅质岩、枕状熔岩以及基性超基性的辉绿岩、蛇纹岩、橄榄岩、榴辉岩等洋壳和地幔岩的碎块。

原地岩块系海沟原地形成的浊积硬砂岩、粉砂岩、砾岩,有时还有海沟内壁上的蓝闪石片岩。

基质一般是相对塑性的泥质岩石,以构造方式嵌入(冷侵位)到塑性基质中。

叠瓦状推覆构造发育,有时还形成增生楔。

弧前盆地:位于增生楔与火山弧之间的无火山地带,它是由于增生楔的不
断扩大上隆,从而在其与火山弧之间形成的凹地。

沉积空间变化大,沉积厚度较大,沉积物主要来自火山弧,也可来自外弧,碎屑物成熟度低,沉积以碎屑为主,浊积岩最主要,是复理石沉积最典型的类型。

变形和变质都相对较弱,地貌复杂,可以出现三角洲相,滨岸相,陆架相,陆坡相及浊积相。

岩浆弧:沉积作用主要发生在弧边部海盆和因强断裂而形成的弧内盆地中,以断裂为界的张裂盆地,基底为过渡壳或陆壳,其形成与深部岩浆上升使弧地壳隆起产生的拉张构造有关,也与火山和构造作用产生的局部沉降有关。

弧内盆地:形成可能与深部岩浆上升使弧地壳隆起产生的拉张构造有关,也可能同火山和构造原因的局部沉降有关,还可能同初期弧间盆地发育有关。

由于岩浆弧地壳深处的扩张作用,使得弧间盆地内的岩浆活动很类似于双峰式火山岩系,以玄武岩流纹安山岩套为特征
弧后盆地:位于岩浆弧(岛弧)与大陆(陆棚)之间,广阔的边缘海盆。

水深可达3000m。

由弧后扩张作用形成,其基底为大洋型地壳,可以看作是次一级的被动大陆边缘。

现代的弧后盆地主要分布在西太平洋边缘,盆中浊流沉积非常发育,沉积物来自两侧,大陆提供比较成熟的碎屑物质,岩浆弧则提供给大量火山碎屑特别是凝灰质物质,则两侧复理石沉积特征不同发育浊流沉积(复理石),靠大陆一侧是在陆壳或过渡壳基底上发育的冒地槽型沉积,成熟度较高,与被动大陆边缘的沉积相似;靠岩浆弧一侧是在过渡壳和洋壳基底上发育的优地槽型沉积,为火山碎屑沉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