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九章板块构造与成矿作用
板块构造的基本原理

板块构造的基本原理地球的岩石圈并不是一个整体,而是由许多大型板块构成,这些板块在地球表面移动和相互作用。
本文将介绍板块构造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岩石圈板块概念、板块边界类型、板块移动和漂移、板块内构造和变形、板块俯冲和碰撞、板块构造与地球动力学以及板块构造与成矿作用。
岩石圈板块概念岩石圈板块是地球表面的大型地质单元,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组成。
它们通常被称为“板块”,因为它们在地球表面移动并与相邻板块相互作用。
板块的尺寸可以从几百千米到数千千米不等,地球上的岩石圈可以划分为数个不同的板块。
板块边界类型板块之间的边界类型主要有以下三种:(1) 洋脊:这是两个板块分离形成的长条形区域,通常沿着这个区域可以找到高热流值的地带。
(2) 海沟:当一个板块俯冲到另一个板块下方时,会形成深而狭窄的海沟。
这些海沟通常伴随着火山活动和地震。
(3) 缝合线:这是两个板块碰撞并融合在一起的地方,通常会形成山脉和地震。
板块移动和漂移板块在地球表面的移动和漂移是由地幔的流动和地球的自转引起的。
板块的运动速度很慢,每年只移动几厘米。
板块的运动方式和驱动力主要是由地球内部的热能、重力能和地球的自转能共同作用。
历史上的板块运动导致了地球表面的地形和气候的演变。
板块内构造和变形在板块内部,地壳和地幔的变形和构造是复杂的。
在板块内部可以观察到地壳的抬升和下沉,以及地震活动和火山活动。
这些活动主要由地壳和地幔的密度差异、地壳应力以及地球的自转等因素引起。
板块俯冲和碰撞当两个板块相互碰撞时,会发生俯冲和碰撞。
俯冲是指一个板块俯冲到另一个板块下方,而碰撞是指两个板块在缝合线处融合。
这些过程会导致大规模的地震和构造运动,例如山脉的形成和地壳的抬升。
地球深处的作用力和能量在这些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板块构造与地球动力学板块构造与地球动力学密切相关。
地球动力学是研究地球内部运动和演化的学科,而板块构造研究的是地球表面的大型地质单元。
这两个领域的交互作用体现在地震学、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学中。
大地构造与成矿文档

每增加深度100公里,K2O含量约增加1% 。
• 7 、变质作用
• 挤压型板块边界区域变质作用十分发育 ,其
主要特征是双(对)变质带, 由两个互相平行的 高压低温型变质带和高温低压型变质带所组成
• 高压低温变质带: • 即兰闪石变质相,也叫兰闪石片岩或兰片岩 。以具有
分布的地带 ,通常与海沟平行成弧形展布。 • 火山岩的体积自火山弧前缘开始向消减带方向
减少 , 以爆裂喷发作用为特征 ,火山岩中火山 碎屑物质的体积一般都在80%以上 • 类型系列: 根据岩石矿物、化学成分的差异 , 可将岛弧火山岩分为三个系列: 岛弧拉斑玄武 质系列; 钙碱性系列; 碱性系列
• ① 岛弧拉斑玄武质系列:
• 大部分在板块俯冲过程中被带走 , 厚度 并不大 ,从几百米到1公里以上。
• (2) 在弧前盆地中 ,沉积类型复杂 , 以 富含钙碱性火山岩屑的复理石建造 、厚 层杂砂岩 、泥岩和缺少碳酸盐岩为特征 。
• 在岛弧后侧 ,弧后盆地分为两种类型:弧间盆 地和岛弧一大陆盆地 。
• (3) 弧间盆地 • 边缘陡峭并以岛弧与外界相隔 ,仅有很薄的深
兰闪石、硬玉、硬柱石、黑硬绿泥石等矿物为特征。 • 通常与混杂堆积、蛇绿岩套相伴生。 • 位于俯冲带上部或海沟的陆侧 , 因为这里是两个板块
• 3 、海沟一 岛弧构有如下构 造单元: 外部隆起 、海沟 、海沟坡折 (又称构造隆起 、构造弧、外弧脊) 、 弧沟间隙(包括弧前盆地) 、岩浆弧 (又称内弧、主弧、火山弧) 、活动边 缘海盆地(又称弧间盆地) 、残余弧 (又称死弧 、第三弧) 、不活动边缘海 盆地等
• 高钾组的火山岩显示更大的粘性 ,含较多的火 山角砾岩 ,构成规模更大的层状火山岩系 。如 安第斯山的成层火山和美国西部第三纪火山区。
板块构造知识点总结初中

板块构造知识点总结初中一、板块构造的概念1. 板块构造的定义板块构造是地球表层的岩石在地壳对流的作用下分裂成数块,并以不断运动的方式相互碰撞、挤压和改变形态的过程。
板块构造理论是地球科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理论,它对地壳构造和地质现象的形成解释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2. 板块构造的基本特征(1)地壳板块的分布:地壳板块呈现出分布不均匀的特点,全球共有7大板块和多个小板块,分布在地球表层。
(2)板块运动的方式: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地壳板块运动的方式有三种,即辐射型、消减型和滑动型。
(3)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表现为板块之间会发生碰撞、挤压、滑动和拉伸,导致地震、火山喷发等地质活动。
(4)板块构造与自然灾害的关系:板块构造理论指出,地球表层的板块运动会引起地震、火山喷发、地壳变形等自然灾害。
二、板块构造理论的发展1. 板块构造理论的历史(1)形成阶段:板块构造理论起源于20世纪初,以阿尔弗雷德·韦格纳的“大陆漂移”理论为基础,经过地球物理学、地震学、火山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逐渐形成了板块构造理论。
(2)发展阶段:板块构造理论在20世纪50年代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经过一系列重要的地质探测和理论研究,建立了如今的板块构造理论体系,并被广泛应用于地质学领域。
2. 板块构造理论的重要贡献(1)对地壳运动的解释:板块构造理论为地壳运动提供了全新的解释方式,即地壳板块的运动是地球内部对流的结果,解释了地震、地质构造、火山活动等地质现象的成因。
(2)对自然灾害的预测:板块构造理论为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的预测提供了理论依据,使人们对自然灾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三、板块构造的基本过程1. 地壳运动的原因(1)地幔对流:地幔的热对流是地壳板块运动的原因之一,地幔底部的热源不断向上输送热量,使地幔物质发生对流,导致地壳板块产生运动。
(2)地壳内部能量释放:地壳内部的热量、压力等能量不断释放,也是导致地壳板块运动的原因之一。
板块构造与成矿讲稿

板块构造与成矿背景(讲稿)中南大学地学与环境工程学院目录引言1. 俯冲带环境成矿1.1 俯冲主弧带成矿1.1.1 主弧带及成矿特征, 1.1.2 斑岩型矿床,1.1.3 矽卡岩矿床, 1.1.4 脉状矿床1.2 主弧带内侧成矿1.2.1 主弧带内侧及成矿特征, 1.2.2 接触交代矿床,1.2.3 脉状矿床, 1.2.4 锡钨矿床1.3 弧后带成矿1.3.1 弧后带及成矿特征, 1.3.2 黑矿型矿床, 1.3.3 斑岩钼矿床2. 大洋环境成矿2.1 洋壳环境及成矿特征, 2.2 塞浦路斯型矿床,2.3 蛇绿岩深成岩铬铁矿矿床3. 大陆内部热点成矿3.1 大陆内部热点及成矿特征, 3.2 花岗岩锡矿床, 3.3 斜长岩铁钛矿床,3.4 层状镁铁质杂岩矿床4. 大陆裂谷环境成矿4.1大陆裂谷早期成矿4.1.1 大陆裂谷早期阶段构造及成矿特征, 4.1.2 层状铜矿床,4.1.3 碳酸盐岩中的铅锌矿床, 4.1.4 岩浆铜镍矿床4.2 大陆裂谷晚期成矿4.2.1 红海盆地及成矿特征, 4.2.2 沉积岩块状硫化物矿床,4.2.3 火山岩块状硫化物矿床, 4.2.4 高级变质地体中块状硫化物矿床4.3 被动大陆边缘成矿5. 碰撞带环境成矿5.1 蛇绿岩矿床 5.2 花岗岩锡钨矿床 5.3 花岗岩铀矿床6. 转换断层成矿7. 地质发展与成矿作用7.1 太古代成矿7.2 元古代成矿7.3 显生宙成矿主要参考文献1. A.H.G.米契尔等. 矿床与全球构造. 周裕藩等译. 地质版. 1986. 校图56·571MQE2. 查.赫奇逊. 矿床及其构造背景. 张炳熹等译. 地质版. 1990. 校图56·57HJX3. 弗.索金斯.金属矿床与板块构造.曹开春等译.地质版.1987.56.571SJS4. B.F.温德利. 进化中的大陆. 赵锡文等译. 中国地大版. 1989. 校图56·54WDL5. 金性春. 板块构造学基础. 上海科技版. 1984. 校图56·5411JXC引言板块构造已经建立了完整的理论系统,成功的解释了地壳运动的规律和演化过程,随着板块构造理论的普及,发现板块构造与成矿作用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有可能从板块构造的角度对矿床的分布总结新的规律性认识。
(精品)普通地质学_舒良树_第九章板块构造

大洋的生与亡
Wilson 旋回的六个演化阶段
演化阶段 开 胚胎期
幼年期 成年期 合 衰退期 终结期 遗迹期
力学状态 抬升 扩张 扩张 收缩 碰撞 隆升
形态
火成岩类
裂谷 碱性与拉斑玄武岩
狭海 碱性与拉斑玄武岩
洋脊洋盆 大洋拉斑及碱性玄武岩
岛弧海沟 安山岩及花岗闪长岩
造山带 火山岩及 S型花岗岩
前陆带
c.地震 根据浅源、中源、深源地 震集中分布在环太平洋边缘带,证 明海洋板块与大陆板块在不同深 度的摩擦与破裂作用是有规律的。
大陆
浊积岩
大洋
弧前浊积岩
地 震分 布与板块构造
4).深海钻探(包括深潜器) ● 证实了洋底确切地貌、洋中脊高热流、枕
状熔岩的存在。 ●发现蛇绿岩套 Ophiolite,完善了洋壳剖面。
敛合边界: 1.板块俯冲带,形成沟、弧、盆体系,
为地震、火山高发带,存在对变质带。
2.陆-陆碰撞带,印度与欧亚两个大陆碰撞,
形成双地壳厚度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
接合性质
分离
敛合
洋壳-洋壳 大西洋中脊
阿留申海沟
洋壳-陆壳 无 南美西海岸、日本海沟
陆壳-陆壳 东非 喜马拉雅、阿尔卑斯
4.活动大陆边缘 1).太平洋型:沟、弧、盆复合体系 2).安第斯型:海沟-山弧构造体系。
A 沉积岩 - B 枕状熔岩 - C 席状岩脉 - D 辉长岩 - E 橄榄岩
●海洋地质调查表明,海底没有比中生代更早 的岩石,海底岩石以洋中脊为中心向二侧 依次对称变老。
红 色
-
北
冰 岛
大
热
西
点
洋 的 演
上 是 古 新
变
板块构造运动与成矿作用经典优秀资料

板块构造运动与成矿作用经典优秀资料导语:板块构造运动与成矿作用是地质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它们之间密切相关。
本文将以雄厚的资料为基础,系统论述板块构造运动与成矿作用的内在关系及其经典理论。
一、板块构造运动的基本概念板块构造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提出的,它认为地球的外壳由若干个互相移动的“板块”组成。
板块构造运动是指地球上板块之间相互作用产生的各种现象。
它包括板块的相互碰撞与分离、板块的滑动和互推、板块之间的剪切与扭转等。
板块构造运动是地球表面形态变化、地震、火山、地热等现象的根本原因。
二、成矿作用的基本概念成矿作用是指地壳中元素和矿物质在一定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形成矿石的过程。
它是地壳中固体物质资源形成和再分布的重要方式。
成矿作用主要包括岩浆活动、热液活动和沉积作用等。
岩浆活动是指地壳中岩浆的生成和运动过程;热液活动是指在热水或热气体作用下,地壳中的元素和矿物质发生重新组合形成矿石的过程;沉积作用是指地壳中物质通过沉积过程形成矿床的过程。
三、板块构造运动与成矿作用的关系板块构造运动通过构造活动改变地球的物理环境,进而影响成矿作用的发生与发展。
板块构造运动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引起地壳的断裂、抬升、下沉等现象,从而为成矿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例如,板块的相互碰撞会形成造山带和地下深部岩浆活动,进而促使成矿物质的形成。
板块的分离和滑动会导致裂隙和断层的形成,为矿物组分的运移提供通道。
同时,成矿作用也对板块构造运动产生着一定的影响。
当岩浆活动或热液活动发生在板块边缘或板块交界处时,其能量和作用力会受到板块构造运动的制约和调控。
例如,板块构造运动的剪切和扭转会形成断裂带和拉张带,有利于岩浆的侵入和矿化作用的扩展。
四、经典理论1. 岛弧成矿理论岛弧成矿理论是由美国地质学家里特·S·格林希(S. R. Ghentsch)和美国地质学家D·毕晓普(D. M. Bipolos)等人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
块体构造和成矿作用

J. . 阳 螽 1t K c 等著 , 体构造和成矿作用 4 块
4 3
南 非 、南美 、澳大 利亚 、南 极洲 都 属于 冈 瓦纳 大陆 。南美 的东北 部 由两个 前寒 武纪 地盾 ( 块体 ) :圭亚 那地 盾 和 巴西地 盾 。两者 被砸 马逊 河 支流 分隔 开 。圣 ・ 朗西斯 特块 弗
在典型块体成矿潜力 的评价系统 中,东亚的华南多元成矿块体 ( 扬子准地 台)有着 特殊 意义 。它有 丰 富多 样 的矿 物 资 源 ,其 中大 多数 同 中生 代 准 地 台构 造 活 化 有关 ( 插
图) 。图上指示着资源金属组分的潜在价值 ,见世界地质 一 成矿作用 图说明书:第三部 分 :大陆与过渡带的矿物原料资源 ( 地质 一 经济评价 ,20 )章节所列举 的。其 中 w、 00
方案 ( 强调 的是 成矿 作用 ,而非 金属 矿种 ) ;
在这两种情况下 ,块体构造观点对于地球所有不同类型大地构造 :大陆 、陆 一 洋过
渡 带一 被动 的和活 动 的 、大洋 的分 区来 说 完 全 是 需用 的 。而 在 上 述 图 件 上 和 《 矿作 成
用》专著中,内生的 ( 地壳的 、壳 一幔的和地幔的)和外生 的盆地类型的矿床 ,完全 自 然 地 标示 在不 同块 体 的边界 上 。 本文对世界大地构造和成矿作用做 了进一步概述 ,它包括两部分 :第 一部分对大
陆 、过渡带和世界大洋的块体 一 成矿作用 图做 了压缩 ;第二部分对各类矿产与不 同类型 块体呈现的共生规律性 的理论根据及其不同工业一经济有效性 的可能原 因。 我们开始集中看劳亚大陆。它 由面积相 当大的欧亚超级大 陆 ( 欧洲部分和亚洲部
第9章 板块构造学说

含大洋沉积物和 岩石圈碎块的混 杂堆积体
由于海沟与岛弧(山弧)紧密相随, 称之为海沟岛弧系。它们构成了特 征性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班尼奥 夫Benioff带 )。
马里亚纳群岛
读书思考
• 知识点:大陆漂移、地幔对流、海底扩张、板块构造、大洋 中脊、海底地磁条带、转换断层、地幔对流、威尔逊旋回、 活动大陆边缘、稳定大陆边缘、大陆架、大陆坡、大陆隆、 海沟、岛弧、贝尼奥夫(Benioff)地震带 、地幔柱、热点; • 试述魏格纳大陆漂移学说的要点,并对该学说加以评价。 • 试述海底扩张说的要点。 • 板块构造的基本含义? • 板块边界有哪些基本类型? • 用板块俯冲观点解释全球火山与地震的分布规律。
(3)成年期—大西洋型大洋盆地
持续海底扩张,洋底不断展宽,逐渐形成宏伟的大洋中脊体系 和开阔的深海平原。实例:大西洋。
(4)衰退期—太平洋型大洋盆地
洋中脊虽继续扩张,但洋盆一侧或两侧出现俯冲消减作用,海洋 面积渐趋缩小。实例:太平洋。
(5)终了期—残留海
随着洋壳海域的缩小,两侧的陆壳地块相互逼近,其间仅残留 内陆海。现代实例:地中海。
3 从中生代开始,在潮汐力和离心力的作用下,大陆逐渐 破裂、分离,造成现在的海陆分布;
4 大西洋、印度洋是在 大陆分裂漂移的过程 中形成的,太平洋是 泛大洋的残余。 5 大陆在向赤道和向西 漂移的过程中,前缘 受到挤压褶皱形成山 脉,后缘由于硅镁层 的粘结、拖曳而脱落 形成岛弧、岛屿。 大陆漂移假说提出至20世纪20年代在欧洲引起广泛 讨论,盛极一时. 30年代后就逐渐趋于沉寂。
(1) 胚胎期—大陆裂谷 地幔物质上升,大陆地壳隆起、变薄,在拉力作用下, 地表形成一系列大陆裂谷盆地。现代实例:东非裂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成矿作用与构造作用
1.成矿作用和矿床类型
• 成矿作用: 内生成矿作用 外生成矿作用 变质成矿作用 叠生(复合)成矿作用
• 矿床类型 内生矿床(endogenic deposit) 外生矿床(exogenic deposit) 变质矿床 叠生(复合)矿床(telescoping deposit)
• 矿床的改造作用 • 成矿预测
二、板块构造与外生成矿作用
1.可燃性有机矿产:煤、石油、天然气
• 盆地是形成油、气、煤的基本构造单元 • 稳定的沉积类型是形成油、气、煤的有利建造 • 盆地所处的构造活动性
2.沉积矿床
•拗拉槽中的层控铜矿床
板块构造与成矿作用
内生成矿作用与矿床类型
内生成矿作用与矿床类型
外生成矿作用与矿床类型
2.成矿控制因素与成矿规律
• 成矿控制因素 成矿的化学元素本身的特征 成矿的物质来源及运移 成矿的地质背景
• 成矿规律 矿床形成的时、空、共生组合、成因关系
• 成矿系列:指在一定的地质单元内、一定的地质发展时期、与一 定地质作用有关的不同地质演化阶段中,于不同地质部位,形成 的相互有成因联系的各种矿种、各种类型的一组矿床。
2.俯冲成矿作用
• 块状硫化物矿床 • 斑岩铜矿床 • 与深成侵入岩有关的铁、铜矿床
3.碰撞成矿作用
• 碰撞成矿作用的主要特征 花岗岩的侵入 动力作用-韧性剪切带
• 造山带成矿作用的复杂性 复杂组合 叠加性 多时期、多成因的复杂共存
三、与板块作用有关的内生成矿作用
1.裂谷-大洋阶段
• 与层状基性侵入杂岩有关的铬、镍、铜-镍 硫化物矿床、钒钛磁铁矿矿床
• 碱性花岗岩中的锡-铌-钨及宝石矿床 • 金伯利岩中的金刚石矿床:
主要分布于南非、纳米比亚、坦桑尼亚、 刚果、 安哥拉、加纳及俄罗斯、巴西等国; 我国山东、辽宁、贵州、湖北发现有该类矿 床。 • 与碳酸岩有关的铌、稀土、磷灰石 • 与蛇绿岩套有关的铬铁矿矿床(产有豆荚状 铬铁矿床和Cu -Ni硫化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