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大地构造与成矿(陆陆碰撞带)

合集下载

区域成矿预测6陆陆碰撞与陆内隆起成矿区域

区域成矿预测6陆陆碰撞与陆内隆起成矿区域

大兴安岭 地区中生 代火山岩 浆侵入活 跃,广泛 分布中生 代岩浆岩。
⑷、中国中东部地区广泛的燕山期岩浆 活动,主要在陆陆碰撞带图和3 陆北内山隆地起区带地 广质简图 泛分布的岩浆岩。
中国大陆是多地块复合体,块体之间构造活跃,陆壳活化是中国大地构造的 一个重要特征,中国大陆尤其是中东部地区在晚古生代至中新生代普遍经历 了强烈的活化,表现为岩浆侵入、火山喷发、地热活动、局部断陷等多种表 现形式。
中生代岩浆岩为特征。 ⑵、形成复杂褶皱变形和断裂构造。
⑶、有底劈构造 和变质核杂岩。 ⑷、成矿作用具 有多期性。 ⑸、以变质和岩 浆热液成矿为特 征。
3、主要陆陆碰撞带与陆内隆起带的成矿特征
⑴、西秦岭隆起带—金矿
Yangshan
⑵、东秦岭成矿带
小秦岭地区太华群金矿地质图
⑶、胶东隆起
这两个巨大走滑断层系自中生代以来有显著活动,水平位移量均 在400一500km,对区域的岩石圈结构和物质运动均有重大影响。
Fig. 1.17
/seismo/hayward/wus_fault.gif
San Andreas Fault
John Sheldon
中国地质剖面具有典型三元结构: 基底:太古界—早元古界深变质岩,主要分布在陆内隆
起带。 盖层:中元古界—晚古生界,主要分布造山带边缘。 活化层:中新生代,以陆内隆起带的火山岩浆岩广泛分
布及加型 点式分布型
2、陆陆碰撞带与陆内隆起带地质特征 ⑴、地质特征,以古变质岩出露和分布大量晚古生代与
类似的情况有中国川、藏交界带的玉龙斑岩铜矿 带及北北西—南南东向的走滑断层系统,以及西 北地区的阿尔金走滑断层系。

典型矿床分析
——铜镍及铂族元素矿产

大地构造与成矿(被动大陆边缘)

大地构造与成矿(被动大陆边缘)

2.时空分布
• 赤道的南北30范围之内 • 干旱萨布哈类型的蒸发沉积物 • 沉积盆地边缘,岛弧周边或海盆地中的 高地
3.大小和品位
• • 矿区包括若干矿床,范围大 over hundreds of square kms. (Hint--fluid source was regional, not local.)
大陆架 酸岩

Epigenetic meteoric or connate
Carbonatehosted Ba and F
Pakistan (Jurassic); Burma (Ordovician)
Deposits related to basin of unknown origin Association Genesis Type of Examples deposit/ metals
元古代陆相沉积 物,不整合上伏 在下中古代变沉 岩之上 表生成岩-后生 热液-变质活化
Unconfor mity vein-type U
Quartzpebble conglomer ate U.Au
Athabasca basin, Canada; Alligator River, NT, Australia (L-early M Proterozoic)
• 第三阶段:随着沉积作用的进行,磷酸盐沉积 物在地下浅埋藏和深埋藏成岩环境中,发生压 溶与颗粒增生,新生出磷灰石晶体,使磷质又 发生一次迁移、富集。 • 第四阶段:即表生阶段。在大气成岩环境中潜 流带活动结果使非磷质成分发生溶蚀、淋滤, 同时又伴有次生含水磷酸盐矿物的新生,促使 磷质再一次富集。
• 对成矿的不同认识 有的认为磷质来自远洋海 底火山喷发;有的认为不存在洋流上翻现象。 • 主要控矿因素 • (1)陆表海中有障壁的半局限海盆 • (2)海盆中水动力活动的状态; • (3)具有潮下带一潮间带一潮上带一潮间带一潮 下带的沉积相带变化; • (4)沉积岩性以碳酸盐岩或碳酸盐岩一硅质岩组 合为主; • (5)中纬度地区冬季风暴和热带气旋作用带。

构造地质学-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构造地质学-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11年总目录第1期刘江,张进江,郭磊,戚国伟.2011.大青山伸展拆离断层运动学涡度研究及构造指示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1):1-11.汪洋,程素华.2011.中国东部岩石圈热状态与流变学强度特征.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1):12-23.闫淑玉,张进江,张波,孟树,王晓先.2011.新疆巴楚地区共轭膝折带的物理模拟研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1):24-31.张玉芝,王岳军,范蔚茗,张爱梅,张菲菲.2011.江南隆起带新元古代碰撞结束时间:沧水铺砾岩上下层位的U-Pb年代学证据.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1):32-46.李占东,马金龙,刘文超,邹越,肖佃师,陈海峰,胡慧婷,李阳.2011.鸡西盆地梨树镇坳陷晚白垩世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条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1):47-55.刘栋梁,宋春晖,颜茂都,张伟林,方小敏,李海兵.2011.初探玉门砾岩沉积速率时空变化对气候-构造相互作用的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1):56-63.张爱梅,王岳军,范蔚茗,张菲菲,张玉芝.2011.福建武平地区桃溪群混合岩U-Pb定年及其Hf同位素组成:对桃溪群时代及郁南运动的约束.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1):64-72. 张菲菲,王岳军,范蔚茗,张爱梅,张玉芝.2011.江南隆起带中段新元古代花岗岩锆石U-Pb 年代学和Hf同位素组成研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1):73-84.程学展,夏斌,李建峰,于漫,钟立峰,黄强太,施秋华.2011.罗布莎蛇绿岩地幔橄榄岩同位素特征及其成因.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1):85-94.程素华,汪洋.2011.TTG岩系Nb-Ta-La分馏特征的地球化学模拟:对太古宙板块俯冲与大陆地壳生长机制的约束.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1):95-104.王明艳,王安建,邓圣富,刘伟,张德贤.2011.澳大利亚布朗斯(Browns)Co-Cu-Ni多金属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与中国南方黑色岩系金属矿床对比.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1):105-117.覃娴瑟,吴堑虹,于洪立.2011.山西灵丘支家地铅锌银矿矿石微观组构及地球化学特征对成矿期次的指示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1):118-127.赵义来,刘亮明.2011.复杂形态岩体接触带成矿耦合动力学三维数值模拟:以安庆铜矿为例.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1):128-136.方维萱,贾润幸.2011.云南个旧超大型锡铜矿区变碱性苦橄岩类特征与大陆动力学.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1):137-149.李强,韩润生,黄应才,李德.2011.易门狮子山铜矿床构造岩微量元素特征及构造地球化学异常模式.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1):149-155.王少怀.2011.紫金山矿集区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及找矿潜力预测.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1):156-160.燕宁,李社宏,陆智平,王飞,李发明.2011.青海省兴海县索拉沟铜多金属矿成矿地质特征与矿床成因.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1):161-166.第2期余一欣,周心怀,彭文绪,魏刚,吕丁友.2011.盐构造研究进展述评.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2):169-182.马乾,张军勇,李建林,李文华,刘国勇,冯朝荣.2011.南堡凹陷扭动构造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2):183-189.邓昆,张哨楠,周立发,刘燕.2011.鄂尔多斯盆地古生代中央古隆起形成演化与油气勘探.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2):190-197.彭美丽,易金,姚蓉,吴川,朱江建,王岳军,孙珍,林舸.2011.华南多层推滑构造系的物理模拟实验.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2):198-206.于福生,王彦华,李学良,李晓剑,冯自成.2011.柴达木盆地狮子沟-油砂山构造带变形特征及成因模拟.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2):207-215.谢韬,林仕良,李富,丛峰,李再会,邹光富.2011.龙陵-瑞丽断裂潞西段的发育特征及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2):216-220.钱建平,陈宏毅,吴小雷,王自国,蒙勇.2011.胶东望儿山金矿成矿构造分析和成矿预测.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2):221-231.伍跃中,乔耿彪,陈登辉.2011.东昆仑祁漫塔格地区构造岩浆作用与成矿关系初步探讨.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2):232-241.肖朝阳,黄强太,张绍阶,夏斌,王宝林.2011.EH4电磁成像系统在金矿勘探中的应用——以黄金洞金矿为例.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2):242-248.张万良,余西垂.2011.相山铀矿田成矿综合模式研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2):249-258. 张旗,金惟俊,李承东,王焰,王元龙.2011.花岗岩与地壳厚度关系探讨.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2):259-269.章健,陈卫锋,陈培荣.2011.华南印支期产铀和非产铀花岗岩黑云母矿物化学成分差异.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2):270-277.尹继元,袁超,王毓婧,龙晓平,关义立.2011.新疆西准噶尔晚古生代大地构造演化的岩浆活动记录.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2):278-291.王智琳,许德如,张玉泉,陈福雄,王力,吴俊.2011.海南石碌铁矿床花岗闪长斑岩的锆石ICP-MSU-Pb定年及地质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2):292-299.伍静,梁华英,莫济海,张玉泉,胡光黔.2011.玉龙斑岩铜矿带莽总含矿斑岩体岩石学特征及锆石U-Pb年龄研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2):300-306.杨帆,邹国富,吴静,李峰,姜永果,赵向东.2011.中甸春都铜矿区岩体成岩时代及地质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2):307-314.陈杨,刘树根,李智武,邓宾,曾祥亮,林杰.2011.川西前陆盆地晚三叠世早期物源与龙门山的有限隆升——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研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2):315-323.第3期陈宣华,杨农,叶宝莹,王志宏,陈正乐.2011.中亚成矿域多核成矿系统西准噶尔成矿带构造体系特征及其对成矿作用的控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3):325-338.杨喜安,赵国春,宋玉波,田飞,董汉文,高建伟.2011.胶东牟平-乳山成矿带拆离断层控矿特征及找矿方向.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3):339-347.牛树银,王宝德,张建珍,马宝军,孙爱群,聂凤军,江思宏,陈超,张占升,刘福林,赵志远.2011.内蒙古金厂沟梁金矿的构造特征及深部找矿预测.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3):348-354.王军,赖中信,张辉仁,汤世凯,杨坤光.2011.粤北下庄矿田新生代构造演化及其对铀成矿的影响.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3):355-363.赵少杰,钱建平,陈宏毅.2011.遥感线性构造分形统计和蚀变信息提取在桂东地区金铅锌锡多金属成矿预测中的应用.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3):364-371.王彪,陈利燕,王核,任广利,吴玉峰,黄朝阳,付王伟.2011.遥感蚀变信息定量提取方法在成矿预测中的应用——以西昆仑塔什库尔干地区为例.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3):372-377.李朋,任建业,阳怀忠,胡德胜,张云鹏.2011.巴楚地区断裂带内热液流体活动及对碳酸盐岩改造的特征分析.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3):378-385.祝瑞勤,奚小双,吴堑虹,杨震.2011.广西平果堆积型铝土矿成矿封闭环境研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3):386-393.薛静,戴塔根,付松武,马国秋,黄伟盟.2011.广西武宣盘龙铅锌矿喷流沉积成矿作用:稀土元素和硫同位素证据.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3):394-403.冯昌荣,吴海才,陈勇.2011.新疆塔什库尔干县赞坎铁矿地质特征及成因浅析.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3):404-409.刘义茂,杨东生,杨小强,庞保成.2011.华南沉积岩系Hg、Sb丰度.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3):410-420.汤朝阳,吴健辉,王国强,赵武强,王建雄.2011.羌塘盆地中部上三叠统“甲丕拉组”沉积演化及研究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3):421-428.夏换,陈根文,刘群,罗勇.2011.西天山吐拉苏盆地大哈拉军山组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3):429-438.邹光富,林仕良,李再会,丛峰,谢韬.2011.滇西梁河龙塘花岗岩体LA-ICP-MS锆石U-Pb 年代学及其构造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3):439-451.夏斌,刘立文,张玉泉,黄强太,夏连泽,王洪,董春艳.2011.云南马厂箐钾质碱性花岗岩特征和锆石U-Pb年龄.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3):452-456.邵同宾,嵇少丞,李建峰,王茜,宋茂双.2011.Paterson高温高压流变仪及其在岩石流变学中的应用.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3):457-476.第4期吕古贤,孙岩,刘德良,吴学益,刘瑞珣. 2011.构造地球化学的回顾与展望.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4):479-494.吕古贤,曹钟清,郭涛,申玉科,杨兴科,张迎春. 2011.长江中下游中生代构造岩相体系分布与成矿规律——新华夏构造体系的“长江式”构造研究.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4):495-501.胡宝群,吕古贤,孙占学,李满根,史维浚,李学礼,王运,白丽红. 2011.江西相山铀矿田中断裂与水相变耦合成矿——以邹家山矿床铀成矿作用分析为例.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4):502-512.许德如,王力,王智琳,吴俊,吴传军. 2011.江西萍乐凹陷构造-沉积演化的基本特征及对找煤预测的启示.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4):513-524.李荣西,段立志,陈宝赟,张少妮. 2011.东胜砂岩型铀矿氧化酸性流体与还原碱性热液流体过渡界面蚀变带成矿作用研究.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4):525-532.李洪奎,李逸凡,耿科,禚传源,张玉波,梁太涛. 2011.山东鲁东碰撞造山型金矿成矿作用探讨.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4):533-542.宋明春,焦秀美,宋英昕,李培远,万国普. 2011.鲁西隐伏含铁岩系——前寒武纪济宁岩群地球化学特征及沉积环境.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4):543-551.方维萱,张海,贾润幸. 2011.滇桂个旧-那坡三叠纪弧后裂谷盆地动力学与成矿序列.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4):552-566.卿敏,张文钊,唐明国,葛良胜,韩先菊. 2011.内蒙古自治区苏尼特右旗毕力赫金矿田构造系统及其控矿规律.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4):567-575.李俊平,李永峰,罗正传,谢克家. 2011.大别山北麓钼矿找矿重大进展及其矿床地质特征研究.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4):576-586.徐明,蔡明海,彭振安,张诗启,陈艳,王显彬. 2011.广西铜坑锡多金属矿构造特征及控矿作用.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4):587-595.张照伟,李文渊,高永宝,张江伟,郭周平,李侃. 2011.青海省化隆县下什堂岩体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含矿性研究.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4):596-602.周灵洁,张正伟,程远,沈能平,张中山,游富华. 2011.西昆仑北部地区铅锌铜矿带遥感构造蚀变信息提取与成矿预测.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4):603-611.陈小龙,吕古贤,唐朝永,郭涛,董敏. 2011.显微构造研究在新城金矿成矿深度测算中的应用.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4):612-617.吕承训,吴淦国,陈小龙,张迎春,张迅与,赵海. 2011.新城金矿蚀变带构造与地球化学特征.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4):618-627.孙圣思,嵇少丞. 2011.大洋板块俯冲带地震波各向异性及剪切波分裂的成因机制.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4):628-647.2010年总目录第1期聂江涛,魏刚锋,姜修道,李赛赛,任金彬,任华.2010.煎茶岭韧性剪切带的厘定及其地质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1):1-19.徐政语,姚根顺,郭庆新,陈子炓,董庸,王鹏万,马立桥.2010.黔南坳陷构造变形特征及其成因解析.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1):20-31.谭凯旋,谢焱石.2010.新疆阿尔泰地区断裂控矿的多重分形机理.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1):.32-39.姚琪,张微,廖林,马志江,孟立丰,高翔.2010.杭州湾地区长兴-奉化断裂的展布及中新生代活动特征研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1):.40-47.龙根元,吴世敏,刘兵,郭翔燕.2010.琼东南盆地半地堑特征及其动力学探讨.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1):48-54.郭晓东,王治华,王欣,陈祥,王绍明,覃文明.2010.马厂箐斑岩型铜钼金多金属矿床构造控岩控矿作用.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1):55-62.钱建民,濮为民,钟增球,林清贫.2010.浙江遂昌治岭头筒状铅锌矿体地质特征及成因.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1):63-70.李文辉,钟晓清,张苑平,刘师先.2010.广东省博罗县横河钠长石矿构造岩浆演化及成矿机理.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1):71-77.王进军,李亚林,陶晓风,张瑞军.2010.西藏羌塘盆地托纳木区块地质构造条件与油气保存关系探讨.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1):78-83.李峰,陈珲,鲁文举,罗思亮.2010.云南澜沧老厂花岗斑岩形成年龄及地质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1):84-91.邹和平,张珂,刘玉亮,李刚.2010.鄂尔多斯地块北部中、新生代玄武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1):92-104.徐力峰,夏斌,李建峰,钟立峰.2010.藏北湖区拉弄蛇绿岩枕状玄武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1):105-113.李印,韩峰,凌明星,刘健,李献华,李秋立,孙卫东.2010.蚌埠荆山和涂山岩体的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动力学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1):114-124.罗郧,李金发.2010.武当地块耀岭河群中两类不同性质的酸性火山岩研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1):125-132.杨高学,李永军,司国辉,吴宏恩,金朝,张永智.2010.东准卡拉麦里地区贝勒库都克岩体锆石LA-ICPMSU-Pb测年及地质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1):133-138.李社宏,李文铅,丁玉进,刘建平,梁前勇,曹志明.2010.瑶岭钨矿白基寨花岗岩地质特征及成矿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1):139-146.第2期于福生,张芳峰,杨长清,李学良,冯自成.2010.龙门山前缘关口断裂典型构造剖面的物理模拟实验及其变形主控因素研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2):147-158.王建,李三忠,金宠,王岳军,张国伟,刘丽萍,刘鑫.2010.湘中地区穹盆构造:褶皱叠加期次和成因.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2):159-165.郝义,李三忠,金宠,戴黎明,刘博,刘丽萍,刘鑫.2010.湘赣桂地区加里东期构造变形特征及成因分析.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2):166-180.沈晓明,张海祥,马林.2010.洋脊俯冲及其在新疆阿尔泰地区存在的可能证据.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2):181-195.桑广森,夏斌,张胜利,蔡周荣,梁正中,万志峰.2010.松辽盆地徐家围子三维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研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2):196-203.刘华,陈建平.2010.准噶尔盆地乌夏逆冲断裂带三叠纪-侏罗纪构造控扇规律及时空演化.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2):204-215.秦建华,丁俊,刘才泽,张启明.2010.我国西南地区斑岩矿床区域成矿环境.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2):216-223.杨钻云,刘肇昌,钟康慧,邱仁轩,秦术凯,王乐峰.2010.川西龙门山中段彭州式铜矿区构造体系及与成矿的关系.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2):224-232.王雷,韩润生,黄建国,胡一多,杨勇.2010.云南易门凤山铜矿床59#矿体分布区断裂构造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预测.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2):233-238.秦兵,朱汇派,唐文春.2010.四川阿坝地区刷马金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探讨.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2):239-245.杨建国,翟金元,杨宏武,王小红,谢春林,王兴安,任秉琛.2010.甘肃花牛山喷流沉积型金银铅锌矿床控矿因素与找矿前景分析.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2):246-254.吴孔友,刘磊.2010.大南盘江地区构造对油气藏破坏作用研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2):255-260.陈进,毛先成,彭省临,邹艳红.2010.物化探技术有效性定量评价方法研究——以凤凰山铜矿CSAMT法为例.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2):262-268.杨兴科,晁会霞,张哲峰,姚卫华,董敏.2010.鄂尔多斯盆地东部紫金山岩体特征与形成的动力学环境——盆地热力-岩浆活动的深部作用典型实例剖析.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2):269-281.罗志高,王岳军,张菲菲,张爱梅,张玉芝.2010.金滩和白马山印支期花岗岩体LA-ICPMS 锆石U-Pb定年及其成岩启示.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2):282-290.夏抱本,夏斌,王保弟,李建峰,张兴国,王英超.2010.汤不拉含矿斑岩的形成时代及其对斑岩钼铜矿的制约.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2):291-297.第3期●构造地质学尹新义,任建业,雷超.2010.琼东南盆地东部层间断层系及其形成机制分析.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3):299-307.林海涛,任建业,雷超,闵慧.2010.琼东南盆地2号断层构造转换带及其对砂体分布的控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3):308-316.柏道远,李长安,王先辉,马铁球,周柯军,彭云益,李纲,陈渡平.2010.第四纪洞庭盆地构造性质及动力机制探讨.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3):317-330.查显锋,董云鹏,李玮,杨钊,万斌,杨晨.2010.南秦岭佛坪隆起的成因探讨——构造解析的证据.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3):331-339.唐大卿,陈红汉,孙家振,张辉,陈栗.2010.郯庐断裂带伊通段新生代构造演化特征及其控盆机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3):340-348.●构造地质与成矿学陈懋弘,黄庆文,李继贤,蒋柏昌,张长明.2010.广西乐业林旺金矿床构造解析及构造成矿作用.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3):349-361.王彪,王核,任广利,刘建平,赵玲.2010.安徽南部桃冲地区铁矿床控矿构造分析.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3):362-367.林刚,朱纯六,许德如.2010.宁芜南部成矿模式及对深部找矿的思考.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3):368-377.谢焱石,谭凯旋,郝涛.2010.构造-流体-成矿作用的分形与混沌动力学.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3):378-385.张国荣,芦青山,费一清.2010.ETM+数据在甘肃省肃北县黑刺沟一带蚀变遥感异常信息提取中的应用.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3):386-390.●岩石大地构造与地球化学朱清波,杨坤光,王艳.2010.庐山变质核杂岩伸展拆离和岩浆作用的年代学约束.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3):391-401.关俊朋,何斌,李德威.2010.庐山地区星子群碎屑锆石SIMS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3):402-407.张爱梅,王岳军,范蔚茗,张菲菲,张玉芝.2010.闽西南清流地区加里东期花岗岩锆石U-Pb 年代学及Hf同位素组成研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3):408-418.谢韬,林仕良,丛峰,李再会,邹光富,李军敏,梁婷.2010.滇西梁河地区钾长花岗岩锆石LA-ICP-MSU-Pb定年及其地质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3):419-428.陈希清,付建明,程顺波,徐德明,马丽艳.2010.利源复式花岗岩锆石SHRIMPU-Pb定年研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3):429-434.李创举,包志伟.2010.河南舞阳南部张士英岩体的地球化学与成因及其构造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3):435-443.魏军才,张建新,邢旭东,鲁江.2010.洞庭湖区沉积物物源推断的地球化学指标与应用.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3):444-449.第4期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构造与沉积地质研究专集吴永平,杨池银,王华,任建业,焦养泉,陆永潮,黄传炎.2010.歧口凹陷构造-层序-沉积一体化研究及其应用.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4):451-460.任建业,廖前进,卢刚臣,付立新,周江羽,祁鹏,史双双.2010.黄骅坳陷构造变形格局与演化过程分析.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4):461-472.吴永平,周立宏,王华,廖远涛,王家豪,任培罡,滑双君.2010.歧口凹陷层序构成样式的时空差异性研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4):473-483.杨池银,周建生,焦养泉,吴立群,鲁超,吕琳,荣辉,顾元,白小鸟.2010.歧口凹陷北大港潜山南北向走滑断裂的河道化作用分析.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4):484-491.周江羽,卢刚臣,李玉海,任建业,于超,祁鹏,钱茂路.2010.歧口凹陷复式含油气系统及构造控藏模式.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4):492-498.吴立群,蒲秀刚,焦养泉,韩国猛,鲁超,刘孟合,杜玉梅.2010.断陷盆地单因素精细取证下的沉积体系综合分析——以歧口凹陷古近系沙三二亚段为例.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4):499-511.石万忠,王振升,宋志峰,马建英,陆永潮,刘国全.2010.北大港潜山在沙三段沉积期的隆升状态及其对沉积物源的供给.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4):512-519.荣辉,肖敦清,白小鸟,王书香,孙家宁,杜玉梅.2010.歧口凹陷中部古近系沙三一亚段水下扇沉积体系内部构成分析.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4):520-528.陈平,苏俊青,陆永潮,石万忠,林卫兵,高勇,杜学斌,周韬,杜民.2010.歧口凹陷歧深地区沙三段层序地层格架及其演化.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4):529-535.石先滨,李红香,黄传炎,蒲秀刚,曾清斌,陈思,任培罡.2010.黄骅坳陷歧北次凹古近系沙一下亚段地质体精细刻画.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4):536-544.吕琳,王文革,鲁超,陈善勇,陈长伟,于长华,吴立群,袁淑琴.2010.歧口凹陷古近系东二段沉积体系空间配置研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4):545-553.杜学斌,祝文亮,解习农,陆永潮,于学敏,林卫兵,张亮,雷振宇,彭伟.2010.歧深地区双超压系统发育特征及油气成藏效应.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4):554-562.刘恩涛,岳云福,黄传炎,周育文,廖远涛,陈思,石先滨,任培罡.2010.歧口凹陷东营组沉降特征及其成因分析.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4):563-572.胡才志,曾佐勋,任建业,祁鹏,李志勇,胡烨.2010.黄骅坳陷新生代沉降中心迁移:数值模拟证据.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4):573-584.彭文绪,张如才,孙和风,史浩,吴奎,贺电波,姚以泰.2010.古新世以来郯庐断裂的位移量及其对莱州湾凹陷的控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4):585-592.张永辉,夏斌,万念明,万志峰,施秋华,蔡嵩.2010.车西洼陷构造演化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研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4):593-598.闵慧,任建业,高金耀,左玉山.2010.南海北部古俯冲带的位置及其对南海扩张的控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4):599-605.2009年总目录第1期贾承造.2009.环青藏高原巨型盆山体系构造与塔里木盆地油气分布规律.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3(1):1-9.周新源,苗继军.2009.塔里木盆地西北缘前陆冲断带构造分段特征及勘探方向.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3(1):10-18.何登发,周新源,杨海军,雷刚林,马玉杰.2009.库车坳陷的地质结构及其对大油气田的控制作用.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3(1):19-32.杨树锋,陈立峰,肖中尧,罗俊成,陈汉林,王步清,程晓敢,廖林.2009.塔里木盆地东南缘新生代断裂系统.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3(1):33-37.陈汉林,罗俊成,郭群英,廖林,肖中尧,程晓敢,杨树锋,王步清.2009.塔里木盆地东南缘中新生代变形史与构造演化.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3(1):38-45.卢华复,王胜利.2009.地震剖面中走滑断层旋向判断模型——以塔东阿拉干北断层为例.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3(1):46-48.漆家福,雷刚林,李明刚,谷永兴.2009.库车坳陷克拉苏构造带的结构模型及其形成机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3(1):49-56.汪新,唐鹏程,谢会文,雷刚林,黄少英.2009.库车坳陷西段新生代盐构造特征及演化.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3(1):57-65.王月然,魏红兴,蒋荣敏,黄少英.2009.库车坳陷中段盐相关构造形成控制因素.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3(1):66-75.罗金海,雷刚林,刘良,肖中尧,魏红兴,车自成.2009.阿尔金构造带对塔东南油气地质条件的制约.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3(1):76-85.王步清,黄智斌,马培领,潘正中,王乐立.2009.塔里木盆地构造单元划分标准、依据和原则的建立.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3(1):86-93.李曰俊,杨海军,赵岩,罗俊成,郑多明,刘亚雷.2009.南天山区域大地构造与演化.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3(1):94-104.郑建京,苏龙,刘兴旺,杨鑫,孙国强,张顺存,刘玉虎.2009.压(扭)性动力学环境下动力机制转换与板内沉降拗陷形成.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3(1):105-111.杜治利,罗俊成,王步清,魏巍.2009.柯克亚周缘构造特征差异及其原因.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3(1):112-116.黄少英,王月然,魏红兴.2009.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盐构造特征及形成演化.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3(1):117-123.邬光辉,李启明,肖中尧,李洪辉,张立平,张现军.2009.塔里木盆地古隆起演化特征与油气勘探.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3(1):124-130.韩长伟,马培领,朱斗星,杜大伟,肖江,刘雪梅.2009.塔里木盆地东部地区构造特征及其演化.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3(1):131-135.王志勇,程明华,谷永兴,杨涛,袁坤平,王继勋.2009.库车-喀什北缘山前带构造特征及成因分析.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3(1):136-141.安海亭,李海银,王建忠,都小芳.2009.塔北地区构造和演化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3(1):142-147.丁长辉,周红波,路鹏程,吕东,鲜强,王熊飞.2009.塔中低凸起古生界构造特征及演化.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3(1):148-153.李强,赵丽.2009.塔里木盆地东南隆起演化及构造特征分析.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3(1):154-159.李建交,吕修祥,范秋海,焦伟伟,伍建军.2009.叠合盆地构造活动枢纽部位形成及其控油气原理——以塔里木盆地为例.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3(1):160-167.杜永灯,张翠梅.2009.VSD技术在构造裂缝预测分析中的应用——以和田古隆起区为例.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3(1):168-174.赵宗举,潘文庆,张丽娟,邓胜徽,黄智斌.2009.塔里木盆地奥陶系层序地层格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3(1):175-188.第2期●构造地质学刘永前,方小敏,宋春晖,李立立,程彧.2009.青藏高原东北缘六盘山地区新生代构造旋转及其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3(2):189-198.谢文彦,王涛,张一伟,姜建群.2009.琼东南盆地西南部新生代裂陷特征与岩浆活动机理.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3(2):199-205.薛会,张金川,王毅,徐波,郭华强.2009.鄂北杭锦旗探区构造演化与油气关系.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3(2):206-214.张远兴,叶加仁,苏克露,李令喜,徐俊杰.2009.东海西湖凹陷沉降史与构造演化.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3(2):215-223.万志峰,夏斌,蔡周荣,刘维亮,张毅.2009.西北非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组合特征.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3(2):224-229.杨福忠,魏春光,尹继全,张春雷,谢寅符.2009.南美西北部典型含油气盆地构造特征.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3(2):230-235.●构造地质与成矿学何书跃,李东生,李良林,祁兰英,何寿福.2009.青海东昆仑鸭子沟斑岩型铜(钼)矿区辉钼矿铼-锇同位素年龄及地质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3(2):236-242.郭俊华,毛世东,陈衍景,秦艳,杨福立,李建忠,南争路.2009.甘肃文县阳山金矿田地质特征及控矿地质因素分析.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3(2):243-252.彭省临,王颖,杜瑞峰.2009.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在隐伏矿定位预测中的应用.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3(2):253-258.魏庆国,原振雷,姚军明,陈伟,乔波,赵太平.2009.东秦岭钼矿带成矿特征及其与美国克莱马克斯-亨德森钼矿带的对比.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3(2):259-269.刘健,凌明星,李印,孙卫东.2009.白云鄂博超大型REE-Nb-Fe矿床的稀土成矿模式综述.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3(2):270-282.●岩石大地构造与地球化学张春红,范蔚茗,王岳军,彭头平.2009.湘西隘口新元古代基性-超基性岩墙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岩石成因及其构造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3(2):283-293.李建峰,夏斌,刘立文,徐力峰,何观生,王洪,张玉泉,杨之青.2009.西藏群让蛇绿岩辉长岩SHRIMP锆石U-Pb年龄及地质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3(2):294-298.何观生,戴民主,李建峰,曹寿孙,夏斌,许德如,李文铅,杨之青.2009.相山流纹英安斑岩锆石SHRIMPU-Pb年龄及地质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3(2):299-303.。

最新大地构造演化与成矿ppt课件

最新大地构造演化与成矿ppt课件

*
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之间的边界类型 一般认为板块的上界是地球固体外壳的表面,下界是地壳下部和上地中幔上部。 这是板块上下的界限,各个板块之间也有界限,而且类型比较复杂,但总起来说可分为三种类型,即: 扩张型边界(也叫增生型边界) 岛孤海沟型边界 俯冲型边界(也叫汇聚边界) 地缝合线型边界 转换断层型边界(次生型边界)
*
地洼学说
地洼学说的实践意义 1.提出了大地构造成矿的一种新的类型——第三成矿大地构造类型,即地洼型(活化型),从而冲破了长期以来一直受槽—台学说支配的、把成矿大地构造类型仅划分为两种的传统观点,并从新的角度探索成矿规律,扩大了找矿线索和领域。 2.阐述了各种已经祥究的大地构造单元的成矿专属性、矿产继承性、成矿的递进性、矿床迭加现象,以及矿床分析的时空规律性等,从而有助于找矿方向的新的认识。 3.阐明了先成构造单元对后成矿的控制作用,以及后成构造单元对先成矿产的迭加、改造、再造等作用,从而有助于对成矿规律问题的研究。 4.提出多因复成矿床概念,为矿床的成因类型(除内生、外生之外)增添了第三类型,为解决许多重要矿床长期争论而未获结论的成因问题指出了解决的途径。 5.阐明了地洼区在地壳演化史中是一个重要的成矿阶段,以及这种构造单元里面矿产的综合性、复杂性和多样性,并且多阶段性和多因性特别明显,从而使我们认识这一新构造单元是许多重要矿产(特别是往往可称为既大且富得多因复成矿床)的主要找矿方向。
*
地槽-地台学说
地槽——地台学说的局限性 地槽阶段在早元古代已经出现。从晚元古代起,随着地槽体制先后不一地在许多地带相继衰亡,地台体制接着在相应地区先后出现,逐步扩展,终于形成了展布几及全境的十分辽阔的“中国地台”。这段地壳发展史同地槽—地台说的观点是一致的。 可是到了中生代中期以后,这些地区却在其地壳发展史中出现了许多与地台性质完全相反的现象:以印支运动(东南)或燕山运动(华北)为开端的强烈褶皱及断裂广泛发育,岩浆大量侵入或喷出。地面大幅度隆起,海水几乎撤退。随着反差强度很大的构造—地貌起伏的出现,便形成了许多以陆相为主的槽形构造盆地。其中产生了具有造山期及期后的典型沉积特征的红层及其他岩系,与磨拉式建造在岩性上十分相似。与此同时,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具有自己特色的各种内生和外生矿产。 新构造运动强烈,地震带广布,第四纪火山活跃。这些事实,是地槽—地台说所不能解释的。

矿床学第十五章成矿控制和成矿规律

矿床学第十五章成矿控制和成矿规律
Ⅳ侵入体构造 19)原生流动构造中的矿体; 20)原生破裂构造中的矿体; 21)整合侵入接触带中的矿体; 22)斜切侵入接触带中的矿体; 23)复杂侵入接触带中的矿体; 24)多次侵入接触带中的矿体; 25)岩体后期破碎带中的矿体;
Ⅴ火山构造 26)火山颈中的矿体; 27)破火山口中的矿体; 28)爆发角砾岩筒中的矿体; 29)环状裂隙中的矿体; 30)放射状裂隙中的矿体;
Ⅵ成层构造(或层状构造) 31)层间及层内破碎带和角砾岩带中的矿体; 32)不透水遮盖层下的矿体; 33)在有利岩层中的矿体; 34)不整合面和假整合面中的矿体; 35)喀斯特溶洞中的矿体;
Ⅶ复合构造 36)断裂、裂隙与有利岩层交错处的矿体; 37)断裂交切背斜处的矿体; 38)岩体接触带与有利层位交切处的矿体。
Ⅱ断层构造 6)正断层中的矿体; 7)逆断层中的矿体; 8)平移断层中的矿体; 9)断层交叉处的矿体; 10)断层弯曲处的矿体;
Ⅲ裂隙构造 11)张裂隙中的矿体; 12)一组剪裂隙中的矿体; 13)二组剪裂隙中的矿体; 14)二组剪裂隙及张裂隙中的矿体; 15)羽状裂隙中的矿体; 16)裂隙交叉处的矿体; 17)裂隙带中的矿体; 18)片理带中的矿体;
4)火山(次火山)构造:它是在火山爆发、岩浆及气液喷溢以及伴随
火山爆发在超浅部位侵入作用而产生的各种构造形式,有其独特的形成机制。其 中的破火山口、火山穹窿、火山管道以及伴生的环状断裂和放射状断裂等,常能 构成热液成矿的空间,因而对火山-次火山热液矿床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在中生 代到新生代的陆相火山岩区,火山-次火山构造一般是保存得较好的。例如在我 国宁芜陆相火山岩(J3K1)盆地,多组深断裂(主要是北北东向和近东西向)的 交叉部位经常是火山爆发的中心,也是含矿次火山岩体侵入的构造部位。而次火 山岩体的原生及次生裂隙,尤其是钟状构造和角砾岩筒构造则是很有特色的含矿 构造。

矿床学期末复习

矿床学期末复习

1、矿石组构的研究意义:理论意义:有助于分析成矿的物理化学环境,成矿作用的特定,成矿过程以及矿床的此生变化,从而提供有关矿床成因方面的材料。

实际意义:了解多种有用组分在矿石中的分布情况,及矿物的颗粒、形态和分布特征,矿石的工业评价,选择加工方法和选矿工艺提供基础资料。

2、同化和混杂作用:岩浆向上部地壳运移过程中,熔化和溶解周围外来物质,从而使岩浆成分发生改变的作用,称为同化作用,不完全同化作用称为混杂作用。

4、矿床分类:根据围岩与矿体的空间关系:同生矿床、后生矿床、叠生矿床根据矿体的形态-产状:规则矿床、形态不规则矿床根据有用组分:金属矿床、非金属矿床根据成矿作用:内生矿床、外生矿床5、伟晶岩矿床的特点:1)伟晶岩矿床的物质成分特征:化学成分特征:氧和亲氧元素:Si、Al、Na、K、Ca等,稀有、稀土、分散、放射性元素,金属元素,挥发份。

矿物成分特征:石英、长石、云母2)结构、构造特征:巨晶结构(伟晶结构)、文象结构、带状构造、晶洞构造3)伟晶岩矿体的产出特征:大小:差别很大,长几米至上千米,厚几厘米至几十米,延深数百米。

形态:多样,脉状、囊状和凸镜状常见。

产状:复杂,有陡有缓。

矿化多富集在脉体的上部或顶部。

陡立者,对稀有元素矿化富集最有利。

6、伟晶岩矿床的形成条件:1)物理化学条件:从边缘带到内核的形成温度降低,压力、深度变化大。

2)挥发组分的作用:与金属矿物形成易溶或易挥发的化合物。

3)岩浆岩条件:与伟晶岩矿床有关的花岗岩类,常呈岩基状或巨大的岩株状产出。

4)围岩条件:围岩岩性以区域变质岩石为主。

5)地质构造条件7、伟晶岩矿床的成因:残余岩浆的结晶作用、残余气体溶液的重结晶作用和交代作用。

3、矽卡岩矿床的特点:(1)矿体产出部位:a.接触带上或附近;b.多产于外接触带100-200m;(2)矿体形态规模产状:受接触带构造控制,多为似层状,透镜状,脉状,巢状;(3)矿石成分:a.氧化物:磁铁矿,赤铁矿b.金属硫化物:黄铁、方铅、闪锌、黄铜、磁黄铁矿、辉钼矿c.矽卡岩矿物组分:钙矽卡岩,镁矽卡岩(4)矿石组构:结构:多为粗粒;构造:块状,浸染状,条带状(5)矿床分带性:蚀变岩体—>内矽卡岩—>外矽卡岩—>蚀变灰岩—>灰岩8、矽卡岩矿床的形成条件:1)大地构造条件:矿床主要产于洋−陆俯冲造山带、陆−陆碰撞造山带、大陆边缘坳陷带及大陆内部裂谷环境。

新一代中国大地构造图_中国及邻区大地构造图

新一代中国大地构造图_中国及邻区大地构造图

第24卷 第1期2003202/122 地 球 学 报ACTA GEOSCIEN TIA SIN ICAVol.24 No.1Feb.2003/122改回日期:200227230;责任编辑:宫月萱。

作者:任纪舜,男,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学会构造地质学专业委员会主任,长期研究中国大地构造;电话:68311547;E 2mail :renjishun @ 。

新一代中国大地构造图———中国及邻区大地构造图(1∶5000000)附简要说明:从全球看中国大地构造任纪舜(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37) 新一代中国大地构造图(1∶5000000中国及邻区大地构造图(图1)及简要说明———《从全球看中国大地构造》),已于1999年由地质出版社用中、英文两种版本出版,2002年第2次印刷。

该图是在中国区域地质填图基础上,综合研究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等资料,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地构造室编制而成。

这是中国地球科学界各学科知名学者共同参与的一项集体劳作,体现了中国大地构造研究的最新成果。

该图从4个方面,在时空的结合上,清晰地展示了中国大地构造演化过程和资源、环境、灾害的地质背景:(1)划分出不同时期形成和再循环的大陆壳,以主造山期(主变形时代)标出大陆壳的年代。

(2)标出主要的构造要素,如各时代的缝合带、转换断层、走滑断层、裂谷带、现代贝尼奥夫带以及蛇绿混杂岩带、高压2超高压变质带等。

(3)表示了主要的岩石类型,如花岗岩、火山岩的展布及其形成环境。

(4)标出了中国大陆及海域尚未遭受重大构造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改造的沉积盆地。

中国及邻区大地构造图北界包括西伯利亚地台南部,南界跨印度地盾,西界把大部分哈萨克斯坦包括在内,东到日本列岛,从而将中国与邻区联系起来,展现出中国大地构造与全球各主要构造带的关系:最显著的如宏伟的环西伯利亚的蒙古弧形构造,印度与欧亚板块沿雅鲁藏布江缝合带碰撞的构造态势,西太平洋沟、弧、盆体系及其与中国东部的构造关系等。

中国大地构造格局(经典转载)

中国大地构造格局(经典转载)

中国大地构造格局(经典转载)中国地处欧亚大陆东南缘、印度板块和太平洋(菲律宾)板块交汇位置(图1),地表起伏巨大,经历了漫长的地质演化过程,是地球上地质构造最复杂的地区之一。

区内青藏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脉中珠穆朗玛峰全球海拔最高,同时全球海拔最低点也十分靠近中国大陆(陆上海拔最低贝加尔湖,海底海拔最低马里亚纳海沟)。

中国大陆同时又受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影响,地震等地质灾害频发(最近如2008年8.0级四川大地震和2010年7.2级玉树地震)。

中国大陆板块内部构造变形复杂,使之成为世界著名的板内构造和大陆动力学研究的热点地区之一。

另外,西北太平洋板块在东亚(以及东南亚)地区的深俯冲作用,形成了世界上最典型的沟-弧-盆(trend-arc-basin)体系,是研究火山活动、板块俯冲、中深源地震等极好的地区。

因此,了解和认识现今中国大地构造格局,具有重要的意义。

[L][/L][L]图1. 中国及临区主要的构造单元(Zhao et al.,2011). 说明:彩色指示地形的起伏变化,白线指示板块边界,灰色线指示大断裂以及区内主要的构造板块边界,黑色三角指示主要的火山。

相类似的图如下图(Huang and Zhao,2006)[/L][L][/L][L]常用术语:临区板块:Pacific Plate 太平洋板块Philippine Sea Plate 菲律宾板块Indian Plate 印度板块Kazak Shield 哈萨克地盾West Siberia Plain 西西伯利亚平原Sino-Korean Craton 中朝板块North China Craton(NCC) 华北克拉通Yangtze (para-)Platform(Block) 扬子(准)地台(板块) Cathaysia Block 华夏板块(注:对于华夏板块的认识目前比较有争议,这里暂且以“华夏板块”称呼)临区海洋:the Pacific (ocean) 太平洋Sea of Okhotsk 鄂霍次克海Japan Sea 日本海Bohai Bay 渤海湾Yellow Sea 黄海East China Sea 东海South China Sea 南海平原盆地:North China (rift)Basin(HBB) 华北(裂谷)盆地(平原) Sichuan Basin 四川盆地Jungger Basin 准葛尔盆地Tarim Basin 塔里木盆地Qiadam Basin柴达木盆地Ordos Basin 鄂尔多斯盆地山脉(系):Himalaya Mountains 喜马拉雅山Pamir 帕米尔Tian Shan 天山Kunlun Mountains 昆仑山Altay Mountains 阿尔泰山Qilian Mountains 祁连山Qinling-Dabie-Sulu Orogens 秦岭-大别-苏鲁造山带青藏高原:Himalaya Block 喜马拉雅地块Lhasa Block 拉萨地块Qiangtang Block 羌塘地块Songpan Ganzi Fold Belt 松潘甘孜褶皱带火山活动:Japan islands 日本诸岛Wudalianchi 五大连池Changbai Mountains 长白山Tengchong 腾冲中国大陆主要包括三大板块/克拉通(中朝、塔里木、扬子)以及三大构造域(特提斯、古亚洲、环太平洋),这是对中国大地构造格局的总体概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特点
• 1) 碰撞构造带主要都是由构造岩片和混 杂岩带所组成
• 两侧板块的陆壳,地幔成分 • 大陆地块之间的大洋壳幔残片(大洋沉积物, 蛇绿岩套与铁镁质岩石等)。 • 糜棱岩,碎裂岩,混杂岩带或构造岩片带 • 碰撞作用很强,常发生很强的动力变质作用, 构成高压或超高压变质带
• 碰撞作用时期是有利于元素,岩石和构造单元 的混杂而不是有利于元素,物质的分异和富集 的。 • 强构造变形过程中,局部地段形成同碰撞期的 中酸性侵入体与火山喷发,在此过程中自然也 可能存在某些元素的富集。
第四章 陆-陆碰撞带及成矿
• 一、 概述
• 大陆与大陆之间的碰撞带又称地缝合线,是强 烈的造山地带 • 岩石发生变形变质、褶皱、形成碰撞型山脉、 发育超基性岩石组合 • 如西伯利亚板块与俄罗斯板块交接的乌拉尔山 带,欧亚板块与印度扳块间的雅鲁藏布江缝合 带等
• 二、 成岩成矿的构造模式 • 碰撞型造山带的构造几何学特点是发育 一系列的板片堆叠构造,指示碰撞造山机 制是以陆内俯冲为特征的水平运动
• ②碰撞造山的挤压-伸展转变期
• 挤压达高潮之后,造山带开始伸展,区域热异 常持续增高并逐步达高峰的时段 • 深部物质发生最强烈的减压分熔,形成大规模流 体和熔体; 浅层构造因减压扩容而为流体活动 提供了更好的空间,同时最高的热异常为流体活 动提供了最大的能量,导致深源流体与浅源流体 同时强烈活动并混合、循环,是最强的成岩成矿 时间。 • ③ 晚期 • 即区域热异常达到高潮之后直至区域热异常消 失,深部流体和熔体的产生逐渐减弱,只有浅部 的大气降水热液活动,成岩成矿作用较弱。
前陆冲断带
―S-type‖ 浅色 花岗岩
岩浆-天水热 液
U
Massif central, France(D); Rossing, Anamibia(U Pt)
前陆盆地
Molasse
成岩或后生
stratabound Siwaliks, India sandstone type and U(Cu, V) Pakistan(U T)
• 1)造山作用的主要动力是机械能,同时因碰撞 摩擦生热,使陆壳熔融产生“S‖型花岗岩类并 伴有专属性的成矿作用,如某些含锡花岗岩。 • 2)在高加索造山带分布有钨-钼-钼-铜-钼-汞-锑 和火山-沉积锰矿床及古特提斯板块洋壳残余断 块上的石油和天然气矿床 • 3)沿西藏的亚欧大陆与次大陆之间的缝合线, 有构造侵位的蛇绿岩套和铬铁矿、自然铜等矿 床。
• 4)从剖面上来看,中国大陆上的碰撞带普遍存 在楔状构造或称为鳄鱼式构造
•平面上锯齿 •状的嵌入构造
• 5)绝大多数中国大陆碰撞带都不是一次形成 的,而是经历了多期次,活动性质各不相同的, 复杂的形成过程。
• 四、成矿作用与矿床类型 • 1)成矿机制 • 陆-陆碰撞型构造成矿系统是在挤压收缩动力 条件下,两个分开的陆块相向运动,直到碰撞 对接 • 产出构造混杂岩、大型推覆构造、大型逆冲断 层、以至隆升造山、岩层变质、局部地壳重融 及同构造期火成岩类侵位等。 • 在这些作用下,加剧了对原有地壳的活化和改 造,大陆物质经过重组,提供了有用物质重新 运动和富集的机会
• 3) 矿床类型及成矿系列
• ①与镁铁质-超镁铁质岩有关的铬铁矿矿床系 列 • ②产在被逆冲的蛇绿岩带中;蛇绿岩套中构造 蚀变岩型金矿床 • ③与高压变质作用有关的非金属矿床系列(硬玉 等) • ④与重熔花岗岩有关的锡矿和钨矿 • ⑤产在前陆冲断层带中砂岩型铅锌矿床及层控 铅锌汞锑金矿,产在残留盆地中
Tectonic setting 残余盆地
association 黑色页岩 仰冲的蛇绿岩
genesis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生物化学-化学沉 积 海底喷气沉积
Type of deposit/metals 磷矿床 Stratiform cypus-type Cu, Fe Podiform Cr 硬玉和软玉 Gemstones Deposits of continental shelf
• 3) 我国的许多碰撞构造带与洋陆之间的 俯冲带不同,俯冲带通常都是以单向俯 冲为主低角度逆掩断层系
• 西喜马拉雅地区深达的地震层析资料表明,来 自印度板块的、冷的高速的异常板片在青藏高 原岩石圈之下可垂直下插到600km左右的深处, 而在深处则向南翻转 ,该地区碰撞带的构造样 式比较特殊,可能与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的青 藏地区岩石特征与结构差异有关。
造山带金矿理论对全球造山带型金矿形
成分布时空规律的解释 • 前寒武纪造山带型金矿 ca. 2.8–2.55 and 2.1– 1.8 Ga, 与新生大陆壳的形成时间相一致l • 前寒武纪造山带型金矿与显生宙造山带型 金矿的地质特点基本一致,有人提出是与安 第斯型俯冲作用有关. • 但是, 650 Ma以前造山带型金矿的形成是幕 式的,说明总体构造环境在650 Ma 前后是不 同的.
• 2)碰撞构造带内,经常形成很强的构造变形, 以形成扇状褶皱和对冲型逆掩断层为特征 • 在陆 陆碰撞的最后阶段,两盘地块岩石组成接 近,强度相近,因而在平面上或剖面上发育共 轭剪切断裂,易形成对冲型逆掩断层系 • 不可能在每一个地段都表现为对冲,某些地段 以某一种倾向的逆掩断层为主的 • 与对冲型的逆掩断层系相伴随,层状地层就容 易构成扇状褶皱系。当然可以包括正的或倒的 扇状褶皱
• • • • • • • •
• • •
三、中国境内陆陆碰撞带及其特点 (1)碰撞带及时代 中国大陆发育着相当多的陆陆碰撞构造带 以主碰撞期(即洋壳消失,构造变形作用最强烈) 为准,古生代以来主要发育有: 早古生代早期阿尔泰-准噶尔-额尔古纳碰撞带 早古生代晚期昆仑-阿尔金-祁连碰撞带 晚古生代晚期天山-兴安岭碰撞带 三叠纪的龙木错-澜沧江(昌宁-孟连)达府,金 沙江,秦岭-大别-胶南(苏鲁)和绍兴-十万大山等 碰撞带 侏罗纪的完达山碰撞带 白垩纪晚期班公湖-怒江碰撞带 新 古近纪的雅鲁藏布江碰撞带
• 2)成矿特点
• • • •
①以岩浆热液成矿系统为主,矿床类型多样; ②矿化也呈区域性带状分布,但有较宽的分带 ③矿床规模大、中、小均有; ④成矿后因造山隆起受剥蚀的几率较大,因而
其古老成矿系统被保存下来的可能性不如拉伸 构造环境下的成矿系统。 • 中国大陆最主要的内、外生成矿作用是板内伸 展成矿作用,真正与俯冲,碰撞作用相关的矿 床在中国大陆是十分有限的。
• 这一时期构造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 , 由地幔 柱为主的板块构造体系转变为现代板块体 系,长形新生地壳. • 这种带易于成矿,易于造山,但其主要为高变 质的片岩和片麻岩代表较强的剥蚀作用,因 此成矿不好.好的可能 已被剥蚀
• 650 m.y 的造山带型金矿的分布与由1.8GA 组成的地块周围分布的绿片岩相的活动带 一致. 450 m.y 以后形成的造山带型金矿保 存很好.环太平洋有很多砂金矿,表明脉状矿 床的保存周期不太长. 这类矿床在形成以后 100–150 m.y时间内便可进入沉积盆地中.
蛇绿岩中(阿尔卑斯型) 豆荚状铬铁矿矿床
• 矿体赋存部位 矿体主要赋存在蛇绿岩剖面中 的纯橄岩方辉橄榄岩杂岩带和超镁铁质堆积岩 下部,前者中矿体具工业意义,后者中矿体一 般不具工业意义。 • 矿体基本特征 呈扁豆状、透镜状,与地幔橄 榄岩中的叶理呈整合或次整合相交;矿体“成 群分布、分段集中 • 矿石矿物组合 铬铁矿+铝铬铁矿+亚铁铬铁矿。
• 碰撞造山早期的挤压过程 • 俯冲板片、仰冲板片和陆内俯冲混杂岩带 • ① 俯冲板片下插,压力和温度升高→温压改变 →低晶格能的组分优先活化,形成流体或熔体 (H2O,CO2等流体,金属硫化物、碲化物、砷化 物等,卤化物类,硫酸盐、硝酸盐等盐类,褐铁矿 等氢氧化物,绢云母等含水矿物,石英、钾长石、 钠长石等硅酸盐类矿物) • 流体或熔体向低压低温的浅部(即仰冲板片)或 断裂带迁移,并活化萃取浅部或通道附近的活动 组分, 围岩发生作用, 物质活化也应依序发生(按 晶格能由低到高) , 因此导致元素、岩石、矿 床的规律分带
前陆冲断带
Sn, W
Higher Himalayas(T); SW England(L P) Main Range Malaysia (L Triassic)
Deposits related collsion zones
Deposits related collsion zones
Tectonic setting association genesis Type of deposit/metals Examples
• 这类金矿还在下述几个主特点: • 1)太古宙和早元古宙较多,全世界各地台 区分布,面型 • 2) 1.8-0.6Ga这类矿床较少,有时与古陆增 生有关,呈线状,多为片岩和片麻岩等 • 3) 0.6Ga以后各大陆都有分布,与造山带有 关,线状,多为千牧岩和绿片岩等 • 没有造山带型金矿床小于5千万年
• 主要控矿构造 板块缝合线控制蛇绿岩的分布; 而蛇绿岩中地幔橄榄岩的塑性流变构造控制矿 体的分布。矿体严格受岩体控制 • 赋矿岩石特征 岩石组合为纯橄岩、方辉橄榄 岩和二辉橄榄岩,矿体主要赋存于纯橄岩与方 辉橄榄岩构成的杂岩带中,且纯橄岩越多,矿 化越好 • 成岩成矿时代 大多为中泥盆世,部分为燕山 期 • 共生矿床类型 滑石菱镁岩型金矿床、石棉矿 床
Evaporites Ebro Basin ,Spain(T)
Molasse
化学沉积
陆内盆地
陆源碎屑岩
后生天水热液 U, Cu
Europe(P)
湖相沉积物
化学沉积
evaporites
Tarim Basin, Tibet(Q)
五、实例
• (一)蛇绿岩中(阿尔卑斯型)豆荚状铬铁矿矿 床 • 蛇绿岩铬铁矿可以划分为富铬(铬尖晶石的Cr# = 100Cr/(Cr+ A l) > 60) • 富铝(Cr#< 60) 2 种类型 • 富铬富铝型(Cr# > 60~ <6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