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圈板块基本构造理论

合集下载

板块构造学说基本内容

板块构造学说基本内容

板块构造学说基本内容1. 引言板块构造学说是现代地质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它揭示了地球上岩石圈的构造与演化规律。

本文将介绍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概念、证据和主要内容。

2. 基本概念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上的岩石圈被分为若干个相对运动的板块,这些板块在地球表面上相互碰撞、分离或滑动,导致地球表面的地震、火山和山脉等地质现象。

板块构造学说的核心概念包括板块、构造边界和板块运动。

2.1 板块板块是指被地壳和上部地幔组成的相对稳定的岩石块体,它们的形状各异,大小不一。

地球上的板块可以分为大陆板块和海洋板块两类。

大陆板块由厚度较大的地壳组成,主要位于大陆地区;海洋板块由厚度较薄的地壳和上部地幔组成,主要位于海洋地区。

2.2 构造边界构造边界是板块之间的边界,分为三种类型:边缘型构造边界、转换型构造边界和隐没型构造边界。

边缘型构造边界是两个板块之间的相互碰撞边界,主要形成山脉和地震;转换型构造边界是两个板块之间的相互滑动边界,主要形成断裂和地震;隐没型构造边界是一个板块向另一个板块下沉的边界,主要形成火山和地震。

2.3 板块运动板块运动是指地球上板块的相对运动。

板块运动分为三种类型:扩张型板块运动、挤压型板块运动和滑动型板块运动。

扩张型板块运动是两个板块之间的相对分离运动,主要形成海洋中脊和地震;挤压型板块运动是两个板块之间的相对碰撞运动,主要形成山脉和地震;滑动型板块运动是两个板块之间的相对滑动运动,主要形成断裂和地震。

3. 证据板块构造学说得到了大量的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证据的支持。

3.1 地震和地震带地震是板块运动的重要表现,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边界高度吻合,进一步证实了板块构造学说的正确性。

3.2 重力异常和磁异常板块边界附近常常伴随着重力异常和磁异常。

重力异常是由于板块之间的密度差异引起的,磁异常则是由于板块运动导致地壳中的磁性物质发生变化而引起的。

3.3 岩石和化石板块构造学说通过对岩石和化石的研究,发现了许多相同类型的岩石和化石在不同板块之间的对应关系,进一步证明了板块构造学说的正确性。

地理中的板块构造理论

地理中的板块构造理论

地理中的板块构造理论地理学是研究地球的表层和大气的学科,而板块构造理论是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板块构造理论是指地壳不是连续的整体,而是由许多大大小小的板块组成,并且这些板块会相对移动和发生各种地质现象。

本文将从板块构造理论的背景、形成原因和影响等多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板块构造理论的背景板块构造理论最早由德国地质学家阿道夫·魏格纳于20世纪初提出,他发现地球表面的大陆形状和地壳构造的奇特性,并认为大陆是相对独立的板块,它们可以相互移动。

然而,由于当时缺乏足够的证据和科学解释,魏格纳的理论并没有引起地质学界的普遍认同。

直到20世纪60年代,美国地质学家才通过大量地质观测和测量数据,提出了板块构造理论的相关证据,这一理论才逐渐被接受。

二、板块构造的形成原因板块构造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即地球内部的构造和地球表面的动力。

1. 地球内部的构造:地球内部分为外核、内核、地幔和地壳四个层次。

地壳位于地球表面,由岩石组成。

岩石在地壳下面的地幔中受到高温高压的影响,产生流动。

这种流动会导致地壳发生应力变化,从而引发地壳的运动和变形。

2. 地球表面的动力:地球表面存在着岩石圈,它由地壳和上层地幔组成。

岩石圈上的板块由于地壳和地幔之间的相互作用,会产生地震、火山、山脉等现象。

这些现象的发生表明板块之间存在相对运动,从而使地球表面不断变化。

三、板块构造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板块构造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为地壳变动、地质灾害和地形地貌的形成。

1. 地壳变动:板块构造的运动导致了地壳的变动,包括地壳的隆起、下沉、抬升等。

例如,两个板块碰撞会造成地壳隆起,形成山脉;板块相互推挤会导致地壳下沉,形成盆地或海洋。

2. 地质灾害:板块构造运动引发的地震、火山喷发等地质灾害对人类的生活和经济造成了巨大影响。

例如,环太平洋地区的“火环”就是由于板块构造引发的活动而频繁发生地震和火山活动。

3. 地形地貌的形成:板块构造的作用也是地形地貌形成和演化的重要原因。

板块构造的基本原理

板块构造的基本原理

板块构造的基本原理地球的岩石圈并不是一个整体,而是由许多大型板块构成,这些板块在地球表面移动和相互作用。

本文将介绍板块构造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岩石圈板块概念、板块边界类型、板块移动和漂移、板块内构造和变形、板块俯冲和碰撞、板块构造与地球动力学以及板块构造与成矿作用。

岩石圈板块概念岩石圈板块是地球表面的大型地质单元,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组成。

它们通常被称为“板块”,因为它们在地球表面移动并与相邻板块相互作用。

板块的尺寸可以从几百千米到数千千米不等,地球上的岩石圈可以划分为数个不同的板块。

板块边界类型板块之间的边界类型主要有以下三种:(1) 洋脊:这是两个板块分离形成的长条形区域,通常沿着这个区域可以找到高热流值的地带。

(2) 海沟:当一个板块俯冲到另一个板块下方时,会形成深而狭窄的海沟。

这些海沟通常伴随着火山活动和地震。

(3) 缝合线:这是两个板块碰撞并融合在一起的地方,通常会形成山脉和地震。

板块移动和漂移板块在地球表面的移动和漂移是由地幔的流动和地球的自转引起的。

板块的运动速度很慢,每年只移动几厘米。

板块的运动方式和驱动力主要是由地球内部的热能、重力能和地球的自转能共同作用。

历史上的板块运动导致了地球表面的地形和气候的演变。

板块内构造和变形在板块内部,地壳和地幔的变形和构造是复杂的。

在板块内部可以观察到地壳的抬升和下沉,以及地震活动和火山活动。

这些活动主要由地壳和地幔的密度差异、地壳应力以及地球的自转等因素引起。

板块俯冲和碰撞当两个板块相互碰撞时,会发生俯冲和碰撞。

俯冲是指一个板块俯冲到另一个板块下方,而碰撞是指两个板块在缝合线处融合。

这些过程会导致大规模的地震和构造运动,例如山脉的形成和地壳的抬升。

地球深处的作用力和能量在这些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板块构造与地球动力学板块构造与地球动力学密切相关。

地球动力学是研究地球内部运动和演化的学科,而板块构造研究的是地球表面的大型地质单元。

这两个领域的交互作用体现在地震学、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学中。

地质学中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地质学中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地质学中的基本概念与原理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构造、物质组成、变化和地球表面现象形成的科学。

它探索地壳、地幔和地核等地球层状结构,揭示地球演化的基本规律。

地质学中存在着许多基本概念和原理,这是深入了解地球内部结构和地球表面过程的基础。

一、基本概念1. 地壳地壳是地球地表和地下一定深度的岩石壳层,是地球最外部的岩石层。

地壳分为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两种类型。

大陆地壳主要由花岗岩和安山岩组成,而海洋地壳以玄武岩为主。

2. 地幔地幔是地壳与地核之间的岩石层,构成地球内部的大部分。

地幔由上地幔和下地幔构成,上地幔主要由基性和超基性岩石组成,下地幔主要由橄榄石和辉石组成。

3. 地核地核是地球最内部的部分,直接包围着地幔。

地核分为外地核和内地核,外地核主要由液态铁镍合金组成,内地核主要由固态铁镍合金组成。

4. 岩石岩石是地球表面和地壳中构成的固体物质。

地质学中的岩石可以分为三大类: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火成岩是由地球内部熔融物质冷却凝固形成的,沉积岩是由岩屑或溶解的矿物质堆积沉淀而形成的,变质岩是在高温高压环境下形成的。

二、基本原理1. 岩石圈与板块构造地球表面被称作岩石圈,由硬壳岩石和上部地幔组成。

岩石圈被划分为若干个地质板块,这些板块以不断变换的方式相互运动。

板块构造理论解释了地球上地震、火山、地壳变形等现象的形成及其分布特征。

2. 岩石循环岩石循环是指地球上岩石的迁移和转换过程。

火成岩在地球内部形成,通过火山喷发等方式到达地表,形成新的岩石。

沉积岩则是通过沉积过程形成,变质岩则是在高温高压环境下形成。

3. 侵蚀和风化侵蚀和风化是地表岩石破碎和颗粒溶解的过程。

水、风、冰等因素可以通过物理和化学作用破坏岩石的结构,使其逐渐分解成颗粒物质。

4. 地层和地质年代地层是指地球地壳的分层结构,每一层代表着不同的地质时代。

地质年代是指地质学家根据岩石中的化石、地层位置和放射性元素等特征确定的地质时代。

5. 地震与地震学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结果,造成地壳的震动和地面上的振动。

总结板块构造知识点归纳

总结板块构造知识点归纳

总结板块构造知识点归纳一、板块构造的基本概念1.板块构造理论的提出:板块构造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它指出地球表面的岩石板块是在构造力的作用下自下向上运动,导致地壳的变形和地形的改变。

2.板块的定义:板块是由不同类型的岩石组成,具有一定的面积,由于地质构造作用,板块会相对地面上下运动。

二、板块构造的形成原因1.岩石圈构造理论:岩石圈构造理论认为地球表面的若干块不规则的石板受板块间的相对位移而运动,这种位移引起当前活动的地质现象,如地震、火山和山脉的形成。

2.板块构造与地幔对流:地球内部的地幔是流动的,地幔对流可以产生构造力,推动地壳板块的运动和变形。

3.板块构造与板块边界:板块边界是板块构造活动的主要地区,包括构造活动边界、地震带和火山带等。

三、板块构造的类型1.板块构造的分类:根据板块构造活动的性质和地质作用的特点,板块构造可分为大陆板块和海洋板块两种类型。

2.类板块构造的特点:大陆板块主要是由大陆岩石组成,其运动特点主要表现为碰撞、挤压和剪切。

海洋板块主要是由海洋地壳构成,其运动特点主要表现为拉伸、扩张和海底扩张。

四、板块构造的地质现象1.地震:地震是地球板块构造活动的产物,它主要是由板块之间的相对位移引起的地震波在地球表面传播而产生的地质现象。

2.火山活动:火山活动也是地球板块构造活动的重要产物,它主要是由板块边界处的熔岩从火山口喷发出来,在地表形成的火山体造成的地质现象。

3.山脉的形成:板块构造的运动和碰撞会导致地壳的抬升和褶皱,最终形成山脉。

五、板块构造的地球演化1.地球演化的历史: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地球自形成以来就一直处于板块构造运动之中,板块构造运动的不断发展导致了地球的地质演化。

2.板块构造的影响:板块构造的活动和变动对地球表面地貌和地壳结构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使得地球不断地发展演化。

六、板块构造的应用1.资源勘探:板块构造对矿产资源的形成和分布有一定的影响,利用板块构造的知识可以进行资源勘探和矿产资源评价。

版块构造学说(3篇)

版块构造学说(3篇)

第1篇一、引言地球作为一个庞大的行星,其表面形态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从板块构造学说的诞生,到现代地球科学的发展,人们对地球的认识不断深化。

版块构造学说作为一种重要的地球科学理论,对地球的构造、演化、灾害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介绍版块构造学说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主要内容以及在我国的应用。

二、版块构造学说的基本概念1. 地壳与板块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岩石圈,分为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

地壳与地幔之间存在着一个被称为软流圈的过渡层。

地壳和地幔的岩石在物理性质、化学成分、运动状态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根据地壳和地幔的物理性质,可以将地球表面划分为若干个板块。

板块是地壳和地幔在地球表面上的运动单元,它们在地球表面相互运动,形成了各种地质构造现象。

板块的边界通常具有活动性,是地震、火山、山脉等地质现象的发生地。

2. 板块类型根据板块的形态、运动方向和运动速度,可以将板块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大陆板块:主要包括北美板块、南美板块、欧亚板块、非洲板块、澳大利亚板块等。

(2)海洋板块:主要包括太平洋板块、大西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等。

(3)边缘板块:大陆板块与海洋板块交界处的板块,如太平洋板块的边缘板块、欧亚板块的边缘板块等。

三、版块构造学说的发展历程1. 20世纪初,德国地质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的大陆在远古时期是连在一起的,后来因为大陆板块的漂移,形成了现在的海陆分布。

2. 20世纪50年代,美国地质学家哈里·哈克和威廉·福布斯提出了“地壳板块说”,认为地壳由若干个板块组成,这些板块在地球表面相互运动。

3. 20世纪60年代,美国地质学家詹姆斯·海斯和威廉·弗利特提出了“板块构造说”,认为地球表面由多个板块组成,这些板块在地球表面相互运动,形成了各种地质构造现象。

四、版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1. 板块运动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表面的板块在地球内部热流的作用下,以不同的速度和方向在地球表面相互运动。

板块构造学说及其应用

板块构造学说及其应用

板块构造学说及其应用一、板块构造学说的概念及发展历程板块构造学说是指地球表面的岩石圈被分为若干个大型板块,并且这些板块在地球表面上相对运动,从而导致地球上的地震、火山和山脉等现象。

这个理论最早由德国地质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于1912年提出,但当时并未得到广泛认可。

直到20世纪60年代,美国海洋学家哈里·哈姆林提出了海底扩张理论,才使得板块构造学说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可。

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原理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地球表面被划分为多个大型岩石板块,并且这些板块不断发生相对运动。

这种相对运动产生了很多重要的现象,包括:1. 地震:当两个岩石板块之间的摩擦力超过它们之间的粘合力时,就会发生地震。

2. 火山:当一个岩石板块下沉到另一个岩石板块下方时,会产生高温高压环境,从而导致火山喷发。

3. 山脉:当两个岩石板块相互碰撞时,它们之间的挤压力会导致新的山脉形成。

三、板块构造学说的应用1. 地震预测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地震是由于岩石板块相对运动产生的。

因此,科学家可以通过观察板块运动的方式来预测地震。

例如,当两个岩石板块之间的摩擦力增加时,可能会发生地震。

2. 火山喷发预测同样地,根据板块构造学说,火山喷发也是由于岩石板块相对运动产生的。

因此,科学家可以通过观察岩石板块运动的方式来预测火山喷发。

例如,在一个岩石板块下沉到另一个岩石板块下方时,可能会导致火山喷发。

3. 地质勘探根据板块构造学说,不同类型的岩石可能在不同类型的岩石板块上形成。

因此,在进行地质勘探时,科学家可以使用这个理论来确定哪些区域可能存在矿藏或油气资源。

4. 环境保护板块构造学说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然环境,从而更好地保护它。

例如,在某些岩石板块上可能存在生态系统,科学家可以通过这个理论来研究和保护这些生态系统。

四、结语总之,板块构造学说是地球科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然环境,并且可以应用于很多方面,包括地震预测、火山喷发预测、地质勘探和环境保护等。

地球板块构造运动原理

地球板块构造运动原理

地球板块构造运动原理地球板块构造运动是地球表面岩石板块相对移动的现象,是地壳的主要构造特征之一。

这种运动是由地球内部的岩石圈运动引起的。

地球板块构造运动是地球变化的重要表现,对地理环境的演变和自然灾害的发生都起到重要的影响。

地球板块构造运动主要有三种类型:边界推挤、拉伸和挤压。

首先,边界推挤是指两个板块之间的相互推挤。

当两个板块之间发生推挤的运动时,一个板块向另一个板块推进,形成构造变形。

这种运动常见于两个板块碰撞的边界,如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

在此处,印度板块向亚洲板块推挤,形成了巨大的山脉。

其次,拉伸是指两个板块之间的相对拉伸运动。

当两个板块的边界发生拉伸运动时,板块之间的岩石会发生断裂和塑性流动,形成裂谷和火山。

最后,挤压是指两个板块之间的挤压相对运动。

当两个板块之间有挤压运动时,岩石会被挤压和折叠,形成褶皱山脉。

这种运动常见于两个板块之间的边界,如阿尔卑斯山脉。

地球板块构造运动的原理主要有三种理论。

首先是大陆漂移理论。

大陆漂移理论由德国的地质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提出,他认为大陆是在地球表面上漂浮的岩石块体,类似于冰山漂移。

大陆漂移理论解释了不同大陆上岩石地层的相似性和切合性。

然而,这一理论缺乏可靠的力学机制来解释板块运动。

第二个理论是海洋扩张理论。

海洋扩张理论由艾瑞克·霍斯滕斯提出,他认为海洋底部是由地幔物质的上涌而形成的。

随着地幔物质上涌,海洋底部会扩张,从而推动了板块的相对运动。

这个理论可以解释海底地质和板块活动之间的关系。

最后,板块构造理论是目前被广泛接受的理论。

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地球的岩石圈被分为若干个板块,每个板块都是静止或相对移动的。

板块运动是由地下岩浆运动引起的。

热对流是这一过程的驱动力来源。

当热柱从地幔上升至地表时,产生的拉力和推力会使得岩石板块发生相对移动,从而形成地球板块构造运动。

地球板块构造运动的理解对于理解地球的形成和演化过程至关重要。

对于地质学、地理学和自然灾害等学科的研究,都离不开对地球板块构造运动原理的探讨和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极性倒转。 如果古地磁极性与现代地磁场极性相同,且持续时间较长,
则叫做正向期。反之,则称为反向期。
四、海底扩张理论
1、海底扩张理论的主要观点 • (sea floor spreading)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由
H.H.Hess &R.S.Deits 提出。 • 该理论认为: (1)洋底山脉标志着对流体的上升点。 (2)地幔物质从大洋中脊或大陆裂谷上涌,向两
一、大陆漂移的证据
1、地理学证据——大陆的拼合 大西洋两侧的大陆轮廓具有惊人的嵌合性。
2、古生物证据
——相同的生物种是不可能在相隔遥远的两个 地区分别独立地形成,它们必定起源于某一 地区,然后直接或间接地通过第三地区传播 到另一个地区。
• 在大西洋两侧的大陆上有许多相同的生物化 石。
(1)舌羊齿植物化石 (2)爬行动物化石——水龙兽——分布在南
明史·天文志记录磁偏角
• 指南针,术人用以定南北,辨方正位咸取则焉。 然针非指正子午,曩云多偏丙午之间。以法考之, 各地不同。在京师则偏东五度四十分。若凭以造 晷,冬至午正先天一刻四十四分有奇,夏至午正 先天五十一分有奇。
• ( 先天:正午时,指南针指南而偏东。这里偏东的 数值不同,可能是冬至与夏至时,太阳距离地球 的远近不同而造成的地磁场随季节的变化,从而 指南针指向偏差。)
地磁场的产生原因
• 目前还不太清楚。 • 一种假说认为: • 外地核是一个导电的金属流体,它可能原来
就具有微弱的磁性,在持续的差异运动和对 流的同时,可产生一定的电流。这种电流与 地核原有的弱磁场的作用相结合,便产生了 地磁场。
二、地磁场的变化与地磁异常
1、地磁场的变化 地磁场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有日变化、 年变化、长期性变化和突然性变化等情形, 不同的变化由不同的原因引起。
美洲、南极洲、非洲南部、亚洲等大陆上。
舌羊齿
水龙兽
动植物化石在全球的分布情况
Antarctica
3、地质构造方面的证据——许多地质构造 在非洲大陆的海岸上突然中断,而在美 洲大陆上又重新出现。
4、冰川证据——晚古生代时期,在南半球 各大陆上普遍发生过冰川作用。根据冰 川的方向判断,南美、印度和澳大利亚 的冰川中心均位于南非。
2、海底磁异常条带 • 特征:洋底磁异常是以大洋中脊为轴线,呈两侧对
称排列。 • 原因:海底磁异常是在地磁场转向的背景下,海底
侧溢流并推开旧有的洋底物质,对流物质不断上 涌逐渐向两侧对称地扩张,形成新的洋底。 (3)大陆地壳与洋底是粘合在一起的。并随着洋 底的扩张一起运动。当运行到海沟处,便向下俯 冲,插入地幔,重新被熔融,构成一个巨大的循 环运动。
海底扩张示意图
老子的循环思想
•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 ——《老子》第二十五章
岩石圈板块的基本 构造理论
岩石圈板块的基本构造理论
本章内容: 1、大陆漂移学说,大陆漂移的证据 2、古地磁和海底扩张的理论 3、板块构造的概念,板块的边界类型 4、板块运动及其驱动力 5、板块构造与内力地质作用的关系
第一节 大陆漂移学说
• 1569年,荷兰人墨卡托以“墨卡托投影法” 为基础绘制了第一张世界地图。
红 线 为 日 影 子 午 线

线




线

康熙皇帝用日晷 验证西洋钟表

• 康熙热衷于西洋科学并努力钻研学 习,喜爱集多种科技于一身的钟表, 1692年初,康熙在乾清门把大学 士、王公九卿招至御前,欲以中国 的日晷来校验西洋的钟表。康熙派 人取来日晷,用笔画出正午时光影 应该在的位置,并与一行人一直在 日头下等到了正午。正午时分,用 西方的科学技术制造出来的时辰钟, 与日晷所显示的时间完全吻合。这 一实验令在场的王公大臣们对西方 科技十分信服。
5、古气候证据——南极洲有大量的煤炭沉 积,说明南极洲不可能一直是今天的冰 川气候,相反,南极洲曾一度位于植物 繁茂的热带或温带地区。
第二节 古地磁和海底扩张
一、地磁场的基本特 征
• 地磁场——近似于 磁偶极子的磁场。
• 磁北极为磁偶极子 的S极,磁南极为 磁偶极子的N极。 磁极与地理两极并 不重合。
2 、地磁异常 地磁异常是地壳中具有磁性的矿物和岩石 所引起的局部磁场叠加在正常磁场上的表 现。
三、古地磁
1、古地磁(paleomagnetism) • 地质历史时期的地磁场。 • 岩石在形成过程中,因受古地磁场的影响而获得的磁性。 • 古地磁数据主要是用来确定岩石所处位置的古磁纬度。 • 如何测定古磁场强度? (现代磁场消磁、构造复原) 2、极性反转 • 地磁场的方向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发生着周期性的
他的事迹 被编为小 学四年级 语文课文。
• 作者: 魏格纳 •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
版社
• 译者: 李旭旦 • 出版日期:2006-
5
•课下作业:请借阅或下 载《海陆的起源》进行 阅读。
观点:
• 古生代石炭纪以前(约3亿年前)存在
一个超级大陆——联合古陆或泛大陆 ( pangaea,潘加亚,或译作盘古)。 • 从侏罗纪晚期开始,联合古陆分裂开来, 并开始各自漂移,现今的各大洋和大陆都 是经过大陆漂移后形成的。 • 魏格纳认为北大西洋的张开是近几百万年 内完成的。
MN GN S N
GS MS
地磁场的要素:
• 磁场强度(magnetic field intensity)——地 磁场中任何一点的磁力大小。
• 磁偏角(magnetic declination)——磁子 午线与地理子午线的夹角。
• 磁倾角(magnetic inclination or dip)—— 总磁场强度方向与水平面的交角。
坤舆万国全图 绘制于明万历三十五年(1608年) 原图为意大利耶稣会士利玛窦所绘
• 全球完整的世界地图绘制出来以后,人们开 始对地球表面各大陆的运动情况产生兴趣。
• 1915年,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Alfred Wegener)出版了《海陆的起源》一书,全面 系统地论述了他的大陆漂移思想。
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 (Alfred Lothar Wegener),1880年11 月1日生于柏林,1930 年11月在格陵兰考察冰 原时遭遇暴风雪而遇难, 享年50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