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块构造与地质作用

板块构造与地质作用
板块构造与地质作用

板块构造与地质作用

绪论

(1)大地构造研究内容及基本思想

狭义(传统)概念:研究地壳构造发生、发展、演化及其运动规律的科学。侧重构造特征和构造发展史的研究,研究方法以地质历史分析法为主,涉及范围限于地壳(表面)和大陆.

概念(广义):研究地壳和上地幔(岩石圈)结构、组成、构造特征及其演化、成因、运动学、动力学的科学。大地构造学的广义概念摆脱了单纯的构造发展历史分析(狭义),以地球动力学作为立论基础,研究方法注意了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地质学的结合;同时注意了地球动力作用的制约下的构造运动与地质(沉积、岩浆、变质、变形等)作用的关联性和整体性,研究涉及的范围更广(全球)、更深(岩石圈)。

研究对象:地球表面——固体岩石圈(构造)的各种构造(广义)类型、特征

研究内容:地壳各构造单元的沉积建造、岩浆作用、构造变形作用、成矿作用以及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特征。重塑各构造单元大地构造性质及发展历史;划分不同岩石圈构造类型。

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阐明一个地区(单元)乃至全球构造运动规律、成因、地球起源与演化,天体演化与成因等。

实践意义——矿产资源形成及分布规律、地震预报、区域稳定性评价等。

(2)大地构造学研究方法

(一)历史分析法

地质历史分析法(又叫历史-构造比较分析法)是以各种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资料为基础,按地史发展的顺序,探讨不同阶段大地构造的特点。

1.沉积岩相、建造分析沉积岩占大陆及其邻近海域的大部分。地层发育、岩性、岩相、厚度、接触关系以及它们在空间和时间的变化,

恢复古地理面貌、古气候、隆起、拗陷、地壳沉降幅度与速度、构造状况以及演化历史。通过对地层沉积特征及其演变的研究,推断地层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环境)、性质和演化,相应的方法称之为历史大地构造分析方法,相应的学科称之为历史大地构造学构造沉积作用与构造-沉积组合(沉积建造)

研究思路:沉积组合→古构造环境→大地构造作用

构造-沉积作用(容纳沉积物的堆积地都是构造变动的产物)沉积作用的内因是沉积物本身的物理、化学性质的制约;外部控制因素主要是气候和大地构造,大地构造的升降运动造成海平面的升降,使沉积岩相、厚度、层序和岩性方面呈现出构造作用痕迹来。

1) 岩相(单一岩性组合,反映某种沉积环境)

岩相的更替是地壳拗陷和隆起的一种表现,隆-拗造成某种沉积环境的变迁,从而导致同一地区的岩相发生改变。

岩相本身只与拗陷速度有关,与拗陷幅度没有直接的关系。

拗陷速度对相带宽度具有控制作用:

x=h/s (h:剥蚀区上升速度,s:沉降区沉降速度)拗隆速度(s、h)越快,宽度(x)越小,反之亦然。

拗陷速度还制约岩相类别:拗陷越快,粗碎屑岩越多,而速度较慢时,以细屑岩或化学沉积为主。

2)厚度

厚度是地壳升降幅度的一种体现,基于“拗陷基本得到补偿,隆起被剥蚀所抵消”这一设想。

拗陷幅度与沉积厚度关系取决于三个因素:

①构造拗陷幅度,②沉积物堆积速度,③自然地理状况。

补偿(拗陷幅度=补偿厚度),岩相无变化

未补偿(拗陷幅度>补偿厚度),岩相变化,海进

超补偿(拗陷幅度<补偿厚度),岩相变化,海退

3)层序(多种岩性岩相组合)

2 岩浆与岩浆作用

4 构造-变质作用及组合

(1). 控制构造变质作用因素(温度、压力、应力)

(2). 构造-变质作用的区域特征

1) 离散型板块边界:低压、热流高,产物为变质矿物不具定向的沸石相,绿片岩相,角闪岩相的高温低压变质岩。

2) 汇聚板块边界:温压均高,但极不均匀,与位置、深度有关、典型产物为双变质带:高压低温变质带(蓝片岩带)-俯冲侧

低压高温变质带(接触变质带)-仰冲侧与碰撞作用有关的高压变质带

5.成矿作用分析:从矿产类型和特征、成矿时期、围岩类型以及空间等分析,确定成矿作用与各种地质作用的关系及其大地构

造背景。

6.地球物理探测资料分析:地壳上地幔的重力、磁力和热流,震源分布和电导率的变化。

7.地球化学资料分析:研究不同地区地壳与上地幔各种化学元素、同位素的时空变化同地壳与上地慢对比等。

(二).力学分析法

地质力学:

(三).地球物理方法

1.地震法

2.重力法

3.磁法

4.电法

5.热流法

(四).大地构造研究中的其它方法

1.遥感遥测

2.高温高压试验

3.数理统计和电算

4.深海钻探

5.行星类比

大地构造分析基础

(1)有关概念:古地磁、反向磁化/地磁场倒转

1)古地磁:剩余磁性和岩石剩余磁性(古地磁),岩石在形成时在当地地磁场的有效影响下获得的磁性,与当时当地地磁场一致。

热剩余磁性(TRM)化学剩余磁性(CRM) 沉积剩余磁性(DRM)-化学沉积作用,成岩过程中的化学作用

2)轴向地心偶极场定理

3)地磁极游移

反向磁化:地球的反向旋转热电流假说: 70年代初,许多学者用“双耦合发电盘”作出了解释:液体外核中,两部线路联通的直流发电机,在运行过程中旋转角速度不同,便会产生扰动、系统电流也将发生变化,当电流扰动加大到一定程度时,系统电流就可反向流动,从而

(2)岩石圈、软流圈、中间圈性质

(3)地壳、陆壳、洋壳组成特点

大陆/大洋地壳的主要差(区)别

1.厚度差异:大陆厚(35km),大洋薄(6km) ;

2.物质成分差异:大洋(Mg-Fe质),大陆(Si-Al质);

3.地壳结构差异:大陆(双层结构-花岗质/玄武质),大洋无(玄武质);

4.形成年代差异:大陆老(38亿),大洋新(<2亿年)。

(4)陆壳与洋壳组成、结构及地质特征

(5)影响岩石圈的地球物理因素

(6)地壳和上地幔的构造基本类型

地台

(1)有关概念:地台/克拉通

地台的概念:地台是地壳上相对稳定的地区,具有明显的双层结构。下构造层:巨厚的、强烈褶皱的变质岩和岩浆岩组成,称为结晶基底或褶皱基底。上构造层:未变质、产状平缓和厚度较小(1-3km )的沉积岩层组成,称为沉积盖层。二者之间为区域性角度不整合面。

克拉通(craton):地壳上已经达到稳定并在漫长的地质时期(至少古生代以来)已很少变形的部分。在板块构造理论里,可以理解为近似刚性的大陆板块部分,是相对稳定的大陆块体,底部为大陆地壳。

(2) 地台的纵向结构

(3) 地台基本特征(形态、地貌、地质、地壳结构)

1.形态特征:呈卵形或等轴形,可达数百至数千km。

2.地貌特征: 地势平坦,起伏不大,以平原、盆地、高原为主,仅边缘和局部有较高的山脉。

3.盖层地质特征:(1)沉积简单;(2)构造简单;(3)岩浆活动微弱;(4)岩层一般无区域变质现象;(5)以铁、磷、铝、煤、石油、膏盐等外生矿产等。

4.地球物理特征

(1)地壳厚度平均,无异常上地慢,低速带埋藏深度较大。

(2)重力布格异常为低负值,变化较平缓(如扬子、华北地台)。

(3)磁异常呈宽缓的不规则形,变化较小。

(4)热流值低,一般1.3微卡/平方厘米。

一般认为中国的地台活动性较大,为了与国外典型地台相区别,黄汲清称其为“准地台”。

(4) 地台演化阶段

一、基底的发展

二、盖层的发展

1、早期:差异性升降明显,内部构造有一定程度分异。边缘升降差异,局部有褶皱、断裂、火山活动。

2、中期: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大面积差异升降,构造变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微弱。

3、晚期:较强烈活动时期。全区上隆,脱离海侵。发育较厚陆相含煤、生油与膏盐建造。构造变动较强烈,褶皱,地堑或半地堑。

三种解释:

1、地台活化:晚期出现强烈活动,称为“活化地台”。

2、次生地槽:认为这是地槽区的再度出现。

3、活动区或块断带:不同于地槽和地台的第三种构造单元,陈国达的地洼学说即起于此。

(5) 地台构造单元划分

1地槽

(1)有关概念:地槽/造山带、构造回返、构造旋回、构造转化

地槽:地壳上具有强烈活动(包括显著的差异升降、强烈构造、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多次内生成矿作用等)的狭长条带状地带,早期强烈差异下降接受巨厚沉积,后期强烈褶皱上升形成巨大的山系。

造山带:地壳上的强烈的变形带,呈长条状、线状,是褶皱、断裂和火山活动十分发育的地带。

构造旋迴: 地槽从前期下陷活动转换为后期强烈褶皱上升的构造状况变化,称为地槽的构造迴返或简称迴返。

地槽从开始活动下陷接受沉积到最后褶皱上升成为褶皱山系的整个构造发展过程,称为地槽构造旋迴或地槽旋迴。

目前对造山作用的一般理解如下:

造山作用是以收缩挤压作用为主导,沿地壳或岩石圈的巨大狭长地带发生的所有地质过程。强调以收缩挤压作用为主导有三方面含义:(1)收缩挤压的构造体制可以发生在会聚板块边界,也可发生在大陆板块内部,即造山作用不局限于会聚板块边界;(2)造山作用是一复杂过程,以收缩挤压作用为主导并不排除斜向会聚挤压的转换压缩(从应力角度为压扭)造山作用;(3)造山作用是一漫长过程,形成的造山带更是经历了长期的发展演化,因而,以收缩挤压作用为主导形成的造山带中可以出现一些伸展构造,这些伸展构造既可以是同造山的(造山作用过程中的短期应力松弛或伸展),也可以是后造山的。

1.地槽褶皱区:位于两个大陆地台区之间或大陆边缘,具强烈活动的地区。包括不同时期发育的、在空间上连成统一整体的若干地

槽-褶皱系及其间的中间地块所组成。

2.地槽-褶皱系:是地槽褶皱区中相对强烈活动的地带,内部差异活动显著,构造、岩浆活动都很强烈,后期褶皱变质,并上升成为造山带。

3.地向斜-褶皱带:是地槽-褶皱系中相对强烈下陷的二级单元。发育厚度大的地槽型沉积建造,构造复杂,有时岩浆活动强烈,内生矿产丰富,一般有区域变质作用。按火山活动强弱程度和基底地壳性质不同,可分为两种类型:

(1)优地槽型地向斜-褶皱带--以大洋壳基底为主,深断裂作用和火山活动强烈显著,尤以发育蛇绿岩套著称。

(2)冒地槽型地向斜-褶皱带--以大陆壳基底为主,缺乏或很少火山活动。

4.地背斜-褶皱带:是地槽-褶皱系中处于相对隆起或长期隆起遭受剥蚀的二级单元。沉积缺失或很薄,断裂、岩浆活动比较强烈,尤以边缘地区为甚。中国不少地背斜广泛出露前震旦纪结晶基底,常位于地槽-褶皱系的中央,故称为中央结晶带或中央隆起带。

5.边缘拗陷:地槽褶皱返回后,在褶皱系的边缘临近地台的地方所形成的狭长带状拗陷,具过渡带性质。在其发展过程中,拗陷往往向外侧(地台)逐渐迁移,使两侧构造发育具不对称性。发育磨拉石建造、含煤建造、含油建造、红色岩建造和含盐建造等。具过渡型褶皱,强度向地台方向减弱。岩浆活动微弱。

6.山间拗陷:地槽褶皱返回后,在褶皱山系内部于不同时期形成的大小与形状各异的拗陷或断陷。

7.中间地块:是地槽褶皱区中面积较大、呈三角形或菱形、相对较稳定且固结程度较高的地区。它是地槽褶皱区中保存的古地台碎块或早期固结的褶皱区。中新生界陆相地层广泛发育,断裂、岩浆活动较弱。

8.山前拗陷:位于地块边缘,在相邻地槽褶皱隆起后形成的狭长带状拗陷。主要发育陆相含煤、含盐建造,以过渡型褶皱为主。(2)地槽特征(形态、地貌、地质、地壳结构)

1.形态特征:一般呈狭长带状,具方向性,长达数百至数千公里,宽仅数十至数百公里。如祁连山、秦岭、喜马拉雅地槽等。

2.地貌特征:常为宏伟的长条山脉,地形切割较强。如祁连山、秦岭、喜马拉雅地槽等。

3.地质特征:1)沉积作用:厚度巨大,以海相为主,典型沉积建造:复理石建造、细碧角斑岩建造、磨拉石建造、硅质岩建造、蛇绿岩建造。2)构造作用:褶皱、断裂、片理、劈理等十分发育。3)岩浆作用:超基性、基性、中性、酸性岩浆活动十分强烈。4)广泛的变质作用 5)成矿作用:与岩浆作用有关的内生矿产

4.地球物理特征:1)地壳结构厚度大,莫霍面明显凹入,双突型2)热流值:较高,一般为1.5~1.8 .卡/cm2.s (HFU)3)磁异常:线性排列,幅值变化大,正值往往对应花岗岩类,负值往往对应大断裂。4)重力异常:一般负异常,负值一般-200~-300毫伽。5)强地震活动带

(3)现代地槽特征

(4)地槽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下降阶段)——地槽总体成差异性下降

下降初期地向斜被淹没,接受地背斜的陆源碎屑物的沉积。地向斜中堆积了厚度较大的下部陆屑建造(包括硬砂岩和板岩等),局部有少量火山喷发。

下降中期内部差异活动更加明显,地向斜中以基性为主的火山喷发(枕状玄武岩)和基性-超基性岩(以席状辉绿岩)的侵入。

下降晚期海水淹没全区,形成以碳酸盐建造为主的沉积建造(不纯灰岩和礁灰岩)。

第二阶段(上升阶段)——地槽总体呈差异性上升

上升初期局部发生褶皱,部分地区露出海面,拗陷中的上部陆屑建造或明显的复理石建造。有少量中酸性的火山喷发和小型侵入活动。

上升晚期随着地槽全面上升,伴有区域变质作用,伴有大量花岗岩岩基和稍晚的小型侵入体。地槽发展结束时,边缘拗陷,形成磨拉石建造。

(5)地槽构造单元划分

5深断裂

(1)深断裂概念

深断裂是切割深度大、空间延伸远、具发育长期性和继承性的巨大破裂带。切割深度达数十公里至数百公里,可切穿硅铝层,达到硅镁层,甚至可达上地幔,长度可达数百公里至数千公里。深断裂对沉积作用、褶皱作用、岩浆活动和矿产的形成都有明显的控制。

(2)深断裂划分(按切割深度)

按深度和特征分类

1.超岩石圈断裂:规模最大的一级深断裂,一般构成活动大陆边缘与大洋之间的分界。

2.岩石圈断裂:一般可构成岩石圈一级构造单元-活动带与稳定区的分界线,例如地槽与地台之间的界线。

3.硅镁层断裂:沿这类断裂可出现基性岩带,常控制着活动带和稳定区中次一级构造单位-大型隆起和大型拗陷等的界线,控制着岩浆和成矿的分带性。

4.硅铝层断裂:沿这类断裂可出现酸性岩及碱性岩带以及矿脉,常构成活动带和稳定区中三级构造单元的界线,一般控制沉积相带的分布。

大陆漂移

大陆漂移证据

大陆拼合(几何拼合、地质拟合)

几何拼合:南美洲与非洲大陆的拼合图、布拉德(1965)使用计算机拼合南大西洋。选择500英寻(915M)等深线作拼合线,其平均误差不超过经度1度或88公里。

地质拟合:赫尔利(1968)比较两岸岩石和年龄,非洲与南美洲互相连接,构造线也是一致的。二者的矿带也是相连的。南美洲和非洲的锡-钨、铁-锰、铜-铅-锌等矿带是衔接的。

古生物(古生物变异、古生物地理)

古气候(古/现代气候不协调性)

平移断层:大陆地壳可作巨大的水平位移。北美圣安德烈斯断层(6千万年内络杉矶向北阿留申海沟)、中国郯庐断裂。

古地磁(岩石剩余磁性、轴向地心偶极场定理地磁极游移)

海底扩张

(1)有关概念(海底扩张、转换断层)

(2)海底扩张证据(海底地形、沉积物分布与年龄、转换断层、海底磁异常)

一.海底地形:不平坦。高低之差,大于陆地。可分为大陆边缘、大洋盆地和洋(隆)。

大陆边缘:大陆架、大陆坡、大陆隆和海沟、岛弧、边缘海。海沟-岛弧系是海底地形反差最大。大洋盆地:深海平原、丘陵和海山、火山岛屿。深海锰结核3亿万吨。其中,锰含量25~35%。洋脊(隆):贯穿全球的巨大海底山脉。中央裂谷,往两侧逐渐变低。宽度不等,1500~2000米之间。占大洋盆地总面积的百分之32.7,即地球表面积百分之23.2,比大陆造山带要大得多。

二、海底沉积物的侧向变化和海底年龄

(一)海底沉积物的侧向变化:深海沉积物为一些含有放射虫(硅质)和有孔虫的软泥,大洋盆地或岛屿周围有碎屑、浊流沉积物。从洋脊向两侧从无到有,沉积层序由少到多,似向洋脊渐进超覆。(深海沉积物是蛇绿岩套的组成之一)

(二)海底年龄: 以洋脊为轴,两边对称;轴部最新,愈向外愈老,最老为侏罗纪。

三、转换断层:转换断层:一种水平错动在两端突然终止并改变为另外一种方向和构造类型的断层。威尔逊(1965)命名。转换断层与平移动层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四、海底磁异常(液体外核)

大陆漂移从陆壳进行了测量,海底扩张主要从海底进行测量。

(一)地磁场倒转与地磁年表

布容(1906):发现有些岩石剩余磁化方向与现代地磁场方向相反。之后,松山(1928)发现日本第三纪以后熔岩的一半与现代地磁场方向相反。这种反向磁化是前寒武纪晚期以来相当普遍的现象,称之为地磁场倒转。最长300万年,最短约1万年,一般数十万年,正性变负性,负性变正性。甚至暂时消失。考克斯(1964)建立了400万年的地磁年表(熔岩,同位数)。

(3)海底磁异常的成因机制

(4)大洋发展阶段(裂谷(胚胎)-陆间海/裂陷槽(幼年)-大西洋(成年)-太平洋(衰退)-地中海(关闭)-喜马拉雅(造山))加拿大的威尔逊按照大洋盆地的生命周期,把大洋发展史分为六个阶段,杜威和伯克(1974)称其为威尔逊旋迴。即大洋由胚胎期、幼年、成年、衰退、终了期、遗痕。

板块构造

(1)有关概念(板块构造)

(2)板块划分(划分依据、现代板块划分)

(3)板块边界类型和运动(汇聚、分离、剪切)

(4)汇聚板块边界(岛弧-海沟、山弧-海沟、陆间海、地缝合线)

西太平洋型(边缘海—岛弧—海沟型):以太平洋西缘为代表,由岛弧—大陆架—大陆坡组成。在岛弧向大洋一侧的大陆架、大陆坡很窄,或者没有,直接发育有深海沟。在岛弧向大陆一侧,常常发育有宽广的大陆架。

岛(洋内)弧类型:

(1) 分离型大陆地壳,弧后扩张,如日本。

(2) 稳定型弧后无扩张,无大陆基底,如阿留申(北美洲西北海沟)。

(3)迁移型原为一个岛弧,扩张一分为二。近海沟的称火山弧,远离者称残余弧或死弧。如马里亚纳群岛(北纬15°,东经140°,菲律宾东,澳大利亚北)。

(4)反极弧岛弧位于靠洋的一侧。如吕宋岛(菲律宾北)。

主动大陆边缘:安第斯型:以南美洲西缘为代表,由大陆架、大陆坡组成。大陆架很窄,没有大陆基。大陆坡外缘即为海沟。在大陆上发育有与之平行的大陆边缘山脉。

(5)汇聚板块构造与地质作用(沉积、岩浆、变质、变形、地震)

(6)板块构造与地槽(分布、活动、类型)

(7)古板块边界确定的证据(造山带、深断裂、复理石、蛇绿岩套、混杂堆积、双变质带、岩浆岩分布与组合规律、内生矿产分布与组合规律、地震、古地磁、古生物地理)

1.地槽褶皱山系:岛弧、山弧褶皱系的特点,那个时期的板块俯冲带。通常有地缝合线分布。

2.复理石建造:多次重复的韵律性层理(复理石韵律),每一韵律包括砂岩到泥质岩或灰质岩的韵律层序(鲍马序列),总厚达数千米至万米。主要为砂岩和泥岩,海相浊流沉积。

3.超岩石圈断裂带:

古俯冲带无疑是超岩石圈断裂带,挤压型逆断层带。

4.蛇绿岩套:

古洋壳-上地幔的残块,有一定层序。常平行于地缝合线,呈断层接触,比围岩老。

5.混杂堆积:

亦称混杂岩。不同地点、不同成因、不同时代、不同性质的岩石或沉积物,经过破碎作用和混杂作用形成的复杂混合体。如太平洋海沟地带。

6.双变质带

高压低温变质带,主要发育于中、新生代;

高温低压变质带,从前寒武纪开始,都很发育。

对板块俯冲来说,高压低温变质带比高温低压变质带关系更为密切,前者靠近海沟,后者沿俯冲带倾斜方向远离海沟。

7.岩浆岩的分布规律

搞清岩浆岩共生组合、分布规律或岩石地球化学极性,对鉴别海沟-岛弧有重要意义。

8.内生矿产的分布规律

向板块俯冲(自沟向弧)方向,具有一定的水平分带。东太平洋(自西而东):铁、铜、钼、金、铅、锌、银、锡带。西太平洋(自东而西):铁、铜、钼、金、铅、锌、锡、钨、锑、汞带。

9.地震震中的线状分布

现代板块边界,特别是挤压板块边界。古板块俯冲带,仍有一定的地震活动。

10.地磁极游移曲线

碰撞之前,两个大陆应具有不同的磁极游移曲线。碰撞之后,两个大陆的磁极游移曲线互相接近(平行)或重合了。

除此之外,沉积岩相和古生物群、古生物地理区系等。

中国大地构造(地貌)

(1)中国大地构造位置

中国处于西伯利亚板块(地台)、印度板块(地台)和太平洋板块(洋盆)之间。三者对中国大地构造格局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西伯利亚板块之南为广阔的古生代大陆边缘造山带(地槽褶皱区),是西伯利亚板块与古中国板块相互作用的结果和产物。

中国西南部为向北东方向弧形突出的特提斯-喜马拉雅造山带(地槽活动带),其是中新生代期间,冈瓦纳古陆(印度板块)与劳亚(古欧亚板块)古陆相互作用的产物。中国东部是中生代-至今的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的活动大陆边缘造山带——海沟-岛弧-弧后盆地分布区及俯冲造山弥漫区(现代地槽活动带)。

(2)中国主要地槽/地台区

1. 北部地槽褶皱区(中亚-蒙古地槽区)

地槽褶皱区位于西伯利亚地台和塔里木-中朝地台之间。是中亚-蒙古地槽区的一部分。

形成于元古代-古生代。包含6个二级褶皱系(造山带)和2个二级中间地块。地槽区主要发育在第二地势面内。地槽区内二级褶皱系(造山带) 与构造山系对应——阿尔泰山/阿尔泰早华力西褶皱系;准噶尔界山/准噶尔早华力西褶皱系;天山/天山中华力西褶皱系;大兴安岭/额尔古纳早加里东褶皱系;阴山/内蒙-兴安多旋回褶皱系;小兴安岭/吉黑华力西褶皱系。

地槽区内二级中间地块与盆地相对应——准噶尔地块/准噶尔内陆盆地;松辽地块/松辽内陆盆地。

2. 西南地槽褶皱区(特提斯地槽区)

地槽褶皱区位于塔里木-中朝地台之南、印度地台之北、扬子地台以西。是全球著名的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的东段组成部分。形成于古生代-新生代。包含8个二级褶皱系(造山带)和1个二级中间地块。地槽区主要发育在第一地势面内。地槽区内二级褶皱系(造山带) 与构造山系对应——祁连山/祁连加里东褶皱系;昆仑山/昆仑华力西褶皱系;秦岭/秦岭印支褶皱系;巴颜喀拉山-川西高原/巴颜喀拉-松-甘印支褶皱系;横断山-三江/三江印支褶皱系;喀喇昆仑山-唐古拉山/喀喇昆仑-唐古拉燕山褶皱系;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燕山褶皱系;雅鲁藏布江/雅鲁藏布喜山期褶皱系。地槽区内二级中间地块与盆地相对应——柴达木地块/柴达木内陆盆地。

3. 环太平洋地槽褶皱区

地槽褶皱区位于扬子地台以南、中朝地台和北部地槽区之东太平洋地块之西。包括滨太平洋古生代-中生代(冒)地槽褶皱系和西太平洋新生代岛弧地槽褶皱系。包含5个二级褶皱系(造山带) 地槽区主要发育在第三、四地势面内。

地槽区内二级褶皱系(造山带) 与构造山系对应——长白山(北部)/那丹哈达燕山褶皱系;长白山/延边华力西褶皱系;武夷山/东南沿海华力西褶皱系;台湾中央山脉-台湾喜马拉雅褶皱系;东南丘陵/华南加里东褶皱系;

中国地槽的主要特点:多旋回性(继承性、多期性)

构造(单向)迁移规律性(由N而S—北部地槽、西南地槽由W而E —滨太平洋地槽)

接触关系:突变(断裂)式和渐变(过渡)式

突变(断裂)式—北部地槽、西南地槽

渐变(过渡)式—滨太平洋地槽/扬子地台

中国地台区及其地貌

1. 塔里木-中朝地台

位于北部地槽区以南、扬子地台以西、西南地槽区以北。地台边缘基本被褶皱构造山系围绕。

地台主要由塔里木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山西高原、华北平原、三江平原和渤海组成,内部及边缘发育有阿尔金山、燕山、恒山、五台山、太行山、吕梁山、中条山和泰山等;除阿尔金山外,内部山系基本呈NE~NNE向展布,且规模小、活动性较弱,并对应于台褶带。塔里木地台形成于晚元古代早期:基底为Ar-Pt31,盖层包括晚元古界、古生界和中新生界;中朝地台形成于早元古代末期:基底为Ar-Pt1,盖层包括中晚元古界、古生界和中新生界;

2. 扬子地台

位于西南地槽区之秦岭地槽褶皱系以南、西南地槽区之巴颜喀拉、三江地槽褶皱系以东、太平洋地槽区之华南褶皱系以北。扬子地台形成于晚元古代早期:基底为Ar-Pt31,盖层包括晚元古界、古生界和中新生界。地台主要由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和低山丘陵组成,西北缘发育有大巴山、米苍山、龙门山、大凉山等;东南缘发育天目山、怀玉山、九岭山、武陵山、九万大山等并对应于台缘褶皱带。内部有巫山、大娄山和乌蒙山等。内部山系基本呈NE~NNE向展布,且规模小、活动性较弱。

3. 南海地台和印度地台

南海地台位于西南地槽区之东、华南褶皱系之南。地台主要由南海大陆架组成。

印度地台位于西南地槽区之南。在我国境内仅出露地台北缘之台缘断褶构造带——喜马拉雅碾掩(推覆)构造带,并形成喜马拉雅山脉。

中国地台的主要特点

活动性:

建造:活动性沉积、强烈岩浆活动

改造:变形强烈、多期性

差异性:

纵向—差异性升降运动()

横向—边缘/内部构造活动(变形)

阶段性:突变(断裂)式和渐变(过渡)式

早期—活动性、差异性明显

中期—相对稳定

晚期—再度明显的活动性、差异性

(3)中国板块构造划分

1.西伯利亚板块

额尔齐斯-额尔古纳加里东岛弧带 (阿尔泰山-大兴安岭)

——额尔齐斯-德尔布干俯冲带——阿尔曼太-兴安-喜桂图旗早华力西岛弧带 (东准噶尔界山-大兴安岭)

——阿尔曼太-伊尔施-鄂伦春俯冲带——克拉麦里-兴安-东乌珠尔沁旗早华力西岛弧带(东准噶尔界山-大兴安岭) ——克拉麦里-二连浩特-贺根山俯冲带——北天山-内蒙古中部中晚华力西岛弧带(北天山-阴山)

———伊连哈比尔-康古尔塔格-西拉木伦缝合带——

中朝-塔里木板块

2. 古中国板块(中朝-塔里木板块)

中朝-塔里木古陆块(塔里木盆地-华北平原)

——祁连-北淮阳加里东俯冲带——柴达木地体(柴达木盆地)

——昆仑-南秦岭华力西-印支俯冲带——巴颜喀拉-松甘岛弧-弧后盆地(巴颜喀拉山-川西高原)

——可可西里-金沙江印支俯冲带——羌塘地体-金沙江岛弧带(喀喇昆仑山-唐古拉山-羌塘盆地-横断山) ——班公湖-丁青-怒江燕山俯冲带——

3.印度板块

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岛弧带

(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羌塘盆地-横断山)

——雅鲁藏布江-印度河喜山期缝合带——喜马拉雅碾掩推覆构造带(喜马拉雅山)

(4)中国板块边界的主要构造演化特征

(5)中国东部构造主要特征

1. 主体呈N18 ?~25?E雁列状的多级盆-岭构造-地貌格局;形成于燕山期至今,称为新华夏构造体系(李四光);

2. 具有良好的构造-地貌对应性——构造隆起带对应于构造山系、构造沉降带对应于构造盆地和平原;

3. 具有自西向东、构造山系褶皱-推覆隆起/盆地沉降、由老至晚的迁移规律;

4. 构造带具有西倾的叠瓦状排列和盆地西深东浅的“箕状”特征。

5. 具有明显的等距分布规律——构造-地貌间距约为600km。并可划分三个巨型的构造隆起带(岭)和沉降带(盆):

第一隆起带(岛弧带)——西太平洋火山链:库页岛-日本群岛-琉球群岛-台湾岛-菲律宾群岛

第一沉降带(边缘海带)——鄂霍茨克海-日本海-黄海-东海-南海

第二隆起带(边缘山地带)——锡霍特山-长白山-胶辽山地-东南沿海丘陵山地-海南岛山地

第二沉降带(平原带)——松辽平原-渤海-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北部湾

第三隆起带(内陆山脉带)——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武陵山-雪峰山

第三沉降带(盆地带)——呼伦-巴音和硕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四川盆地

构造-地貌的成因

构造变形组合——雁列状(多字型)构造型式 (体系)

构造几何边界条件——西缘SN向扬子板块边界、东缘NNE向欧亚/太平洋板块俯冲边界;欧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高度差异;

构造应力场——EW挤压+SN直扭联合构造应力场

构造力——太平洋板块自南向北、欧亚板块自北向南相对运动产生SN向力偶;印度板块的向北东运动的EW向挤压分力。

在上述构造背景下,欧亚板块东部产生自北西西向南东东的推挤,形成西倾的叠瓦状推覆构造造山带(山系)和造山带前缘的前陆(构造)盆地;随构造力的自西向东传递,依次产生西早东晚的迁移,从而形成新华夏盆-岭构造-地貌在空间上展布上规律排列、时间演变上的规律迁移。

板块构造与地质作用

板块构造与地质作用

绪论 (1)大地构造研究内容及基本思想 狭义(传统)概念:研究地壳构造发生、发展、演化及其运动规律的科学。侧重构造特征和构造发展史的研究,研究方法以地质历史分析法为主,涉及范围限于地壳(表面)和大陆. 概念(广义):研究地壳和上地幔(岩石圈)结构、组成、构造特征及其演化、成因、运动学、动力学的科学。大地构造学的广义概念摆脱了单纯的构造发展历史分析(狭义),以地球动力学作为立论基础,研究方法注意了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地质学的结合;同时注意了地球动力作用的制约下的构造运动与地质(沉积、岩浆、变质、变形等)作用的关联性和整体性,研究涉及的范围更广(全球)、更深(岩石圈)。 研究对象:地球表面——固体岩石圈(构造)的各种构造(广义)类型、特征 研究内容:地壳各构造单元的沉积建造、岩浆作用、构造变形作用、成矿作用以及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特征。重塑各构造单元大地构造性质及发展历史;划分不同岩石圈构造类型。 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阐明一个地区(单元)乃至全球构造运动规律、成因、地球起源与演化,天体演化与成因等。 实践意义——矿产资源形成及分布规律、地震预报、区域稳定性评价等。 (2)大地构造学研究方法 (一)历史分析法 地质历史分析法(又叫历史-构造比较分析法)是以各种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资料为基础,按地史发展的顺序,探讨不同阶段大地构造的特点。 1.沉积岩相、建造分析沉积岩占大陆及其邻近海域的大部分。地层发育、岩性、岩相、厚度、接触关系以及它们在空间和时间的变化, 恢复古地理面貌、古气候、隆起、拗陷、地壳沉降幅度与速度、构造状况以及演化历史。通过对地层沉积特征及其演变的研究,推断地层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环境)、性质和演化,相应的方法称之为历史大地构造分析方法,相应的学科称之为历史大地构造学构造沉积作用与构造-沉积组合(沉积建造) 研究思路:沉积组合→古构造环境→大地构造作用 构造-沉积作用(容纳沉积物的堆积地都是构造变动的产物)沉积作用的内因是沉积物本身的物理、化学性质的制约;外部控制因素主要是气候和大地构造,大地构造的升降运动造成海平面的升降,使沉积岩相、厚度、层序和岩性方面呈现出构造作用痕迹来。 1) 岩相(单一岩性组合,反映某种沉积环境) 岩相的更替是地壳拗陷和隆起的一种表现,隆-拗造成某种沉积环境的变迁,从而导致同一地区的岩相发生改变。 岩相本身只与拗陷速度有关,与拗陷幅度没有直接的关系。 拗陷速度对相带宽度具有控制作用: x=h/s (h:剥蚀区上升速度,s:沉降区沉降速度)拗隆速度(s、h)越快,宽度(x)越小,反之亦然。

地质构造及其地质图

二、地质构造及地质图 Ⅰ.名词解释 1.地质构造P23 构造运动引起地壳岩石变形和变位,这种变形、变位被保留下来的形态被称为地质构造。 2.地质作用P24 是指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最主要是地幔和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作用。 3.绝对年代法P25 是指通过确定地层形成时的准确时间,依此排列出各地层新、老关系的方法。 4.相对年代法P25 是通过比较各地层的沉积顺序、古生物特征和地层接触关系来确定其形成先后顺序的一种方法。 5.褶皱构造P32 在构造运动作用下,岩层产生的连续弯曲变形形态。 6.背斜P32 岩层弯曲向上凸出,核部地层时代老,两翼地层时代新。正常情况下,两翼地层相背倾斜。 7.向斜P32 岩层弯曲向下凹陷,核部地层时代新,两翼地层时代老。正常情况下,两翼地层相向倾斜。 8.节理P35 是指岩层受力断开后,裂面两侧岩层沿断裂面没有明显的相对位移时的断裂构造。 9.断层P37 是指岩层受力断开后,断裂面两侧岩层沿断裂面有明显相对位移时的断裂构造。 10.地质图P43 是把一个地区的各种地质现象,如地层、地质构造等,按一定比例缩小,用规定的符号、颜色和各种花纹、线条表示在地形图上的一种图件。 Ⅱ.单项选择题(在下列各题中选最佳答案,将其代码填在括号中) 1.岩层产状是指()。P31 A.岩层在空间的位置和分布B.岩层在空间的延伸方向 C.岩层在空间的倾斜方向D.岩层在空间的倾斜程度2.岩层的倾角表示()。P31 A.岩层面与水平面相交的夹角B.岩层面与水平面相交的交线方位角 C.岩层面最大倾斜线与水平面交线的夹角D.岩层面的倾斜方向

3.当岩层界线与地形等高线平行时,岩层是()。P30 A.缓倾岩层B.陡倾岩层C.水平岩层D.直立岩层4.岩层产状记录为145∠5时,表示岩层的走向为()。P32 A.5°B.145°C.35°D.175° 5.岩层产状记录为S45°E∠15°S时,表示岩层倾向为()。P31 A.N45°E B.S45°E C.S45°W D.N45°W 6.褶曲存在的地层标志是()。P34 A.地层对称重复B.地层不对称重复 C.地层不对称缺失D.地层对称缺失 7.褶曲按横剖面形态分类,主要依据褶曲()的相互关系分类。P33 A.枢纽和轴面产状B.轴面产状和两翼岩层产状 C.轴面产状和轴线产状D.枢纽和两翼岩层产状 8.轴面倾斜,两翼岩层倾向相反,倾角不等的褶曲是()。P34 A.直立褶曲B.平卧褶曲C.倾斜褶曲D.倒转褶曲9.轴面倾斜,两翼岩层产状倾向相同,其中一翼为倒转岩层的褶曲是()。P34 A.直立褶曲B.平卧褶曲C.倾斜褶曲D.倒转褶曲10.地层对称重复,中间老,两边新,地层界线平行延伸,表示该地区存在()。P32 A.水平背斜B.水平向斜C.倾伏背斜D.倾伏向斜11.节理延伸方向与岩层延伸方向一致时,叫做()。P36 A.倾向节理B.斜交节理C.走向节理D.横向节理12.节理按成因分为原生节理,构造节理和()。P35 A.冷缩节理B.张节理C.成岩节理D.次生节理 13.正断层是指断层的()的现象。P37 A.上盘相对向上运动B.上盘相对向下运动 C.下盘相对向下运动D.两盘水平错动 14.逆断层是指断层的()的现象。P38 A.下盘相对向上运动B.下盘相对向下运动 C.上盘相对向下运动D.两盘水平错动 15.构造角砾岩是断层存在的()。 A.唯一标志B.重要标志C.必要条件D.充分条件16.地层出现不对称重复,缺失时,则有()存在。 A.向斜B.背斜C.断层D.角度不整合接触 17.当岩层走向与断层倾向一致时,叫做()。P39 A.走向断层B.倾向断层C.斜交断层D.横断层 18.泥裂开口所指的方向一定是()。P26 A.岩层的底面B.岩层的顶面C.地表的表面D.河床的底面

地质构造类型及其说明介绍

第三节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是地质体(geologic body)或地壳中的岩块受到应力作用造成永久变形的产物。地质体泛指天然的岩石块体,而不论其规模大小、形状、内部结构和成因。地质体在地面上直接露出部分称为露头(outcrop)。露头上往往赋存有地质构造的一些信息,因而成为地质工作者在野外调查研究的重要对象。 在应力作用下,地质体有的发生空间位置的变化(变位),如平移和平稳的升降;有的出现形体改变(形变和体变)和方位扭转。这些变化后的产物统称为地质构造,常见的地质构造有水平构造(horizontal structure)、倾斜构造(dipping structure)、褶皱(fold)、断裂(fracture)以及岩浆岩作用产生的构造等。 一、地质构造空间位置的测定 为了研究地质构造,首先要确定它的空间位置,也就是确定地质构造的产状。 组成地壳的岩石从总体上看,岩浆岩占绝大部分,其次是变质岩,沉积岩仅占地壳岩石总量的5%左右。但从地壳表层(0-3km)的岩石看,具层状构造的沉积岩和火山岩超过岩石总量的80%。地质构造的各种类型在层状岩石中发育最好,表现得最清楚。下面着重介绍岩层产状的测定方法。 (一)岩层的产状(attitude of stratum) 岩层的产状即岩层在空间的位置,以其层面在三维空间中的延伸方向和与大地水准面(水平面)的交角关系来确定,即用层面的走向、倾向和倾角三个变量来度量。这三个变量称为岩层产状三要素(图12-4)。 1.走向(strike)层面与水平面相交所得的直线称走向线,走向线两端指示的方向即是岩层的走向。它有两个方向(二者相差180°)。走向表示岩层在空间的延长方向。 2.倾向(dip)在层面上与走向线垂直并沿斜面向下所引的直线为真倾斜线,此线在水平面的投影线为真倾向线,真倾向线指示的方向是岩层的真倾向,简称倾向。倾向只有一个,表示岩层向下倾斜的方位。层面上与走向斜交的直线均为视倾斜线,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均为视倾向线,其方向均为视倾向。 3.倾角(dip angle)层面上真倾斜线与真倾向线的夹角为岩层的真倾角,简称倾角。视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投影线的夹角为视倾角。所有的视倾角均小于真倾角。 岩层层面的产状须在野外的岩石露头上用地质罗盘直接测量。所测量的层面应具有代表性,

造山带的深部过程与成矿作用

造山带的深部过程与成矿作用 1.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矿产资源和能源历来是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发展、支撑GDP快速增长、确保国家安全的重要物质基础。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对能源、矿产资源的需求量急剧增加,大宗矿产和大部分战略性资源日渐面临严重短缺的局面,并将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瓶颈。因此,深入研究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形成过程及成矿成藏机理,拓展新的找矿领域,增强发现新矿床的能力,是缓解我国当前大宗矿产资源紧缺局面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国内外矿床学理论研究和勘探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在地壳浅表矿床日益减少枯竭的情况下,逐步提高深部矿床勘探和开发能力。例如,我国大冶铁矿床、红透山铜矿床、铜陵冬瓜山特大型铜矿床、新疆阿尔泰阿舍勒铜、金、锌特富矿床, 会理麒麟铅、锌矿床、山东增城、乳山金矿床等开采深度均已超过1000米, 有的矿床已近2000米(滕吉文等,2010)。加拿大萨德伯里( Sodbury) 铜-镍矿床已开采到2000米,最深矿井达3050米。南非金矿钻井深4800米。更为重要的是找矿勘探实践和地球深部探测实验证实,虽然绝大多数矿床的形成、就位和保存发生在地壳环境,但成矿系统的驱动机制和成矿金属的集聚过程则受控于岩石圈尺度的深部地质过程,地球深部蕴藏着巨量矿产资源,深度空间找矿潜力巨大。 深部过程与动力学是控制地球形成演化、矿产资源、能源形成,乃至全球环境变化的核心。因此,深入研究地球深部过程与动力学,不仅是提高人类对地球形成与演化、地球系统运行规律认识程度的重要途径,也是建立和研发新的成矿理论与勘查技术, 以促进我国找矿勘查的重大突破,是解决我国资源能源危机的根本途径。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地学界一直非常注重大陆岩石圈结构、深部作用过程和动力学研究,并将其作为国际岩石圈计划的主要研究领域。美国于20世纪70-80年代开展了地壳探测计划,首次揭示了北美地壳的精细结构,确定了阿帕拉契亚造山带大规模推覆构造,并在落基山等造山带下发现了多个油气田。欧

十大地质构造运动详解

十大地质构造运动详解 一、迁西运动 迁西运动是发生于中国北方始太古代末的一次构造运动及构造—热事件。因XX迁西得名。在冀东,表现为迁西群遭受强烈的变形、以角闪岩相—麻粒岩相为主的变质作用和以钠质花岗岩为主的岩浆事件。在华北及东北南部各太古宙麻粒岩—片麻岩区最具有广泛性和一定代表性,属于一次主要的构造运动。铁架山运动、兴和运动与之相当,为迄今中国境内确定之最早的构造运动。 迁西构造期,简称迁西期,是始古太古代(4500-3600Ma)期间的构造期,迁西期是今中国及周边地区的第一个构造期,是古陆块形成和陆壳克拉XX的时期。由于年代过于久远,目前的研究还极不充分。 二、阜平运动 阜平运动是古太古代的一次褶皱运动,其时限置于3600-3200Ma。阜平运动在华北各太古宙变质岩区影响较广,它使阜平群及更老地层普遍发生变形和产生以角闪岩相为主的区域变质,并伴随大量花岗质岩浆侵位。 三、五台运动 五台运动(Wutai orogeny)由马杏垣等于1955年创名,是新太古早期的一次褶皱运动。是根据新太古界五台群与古元古界滹沱群之间的角度不整合确定的。广义的五台运动应包括甘泉不整合、探马石不整合及金洞梁不整合等3个褶皱幕。在华北除太行、吕梁及中条山

等地发现不整合界面外,阴山、燕山、辽东、吉南及豫西等地皆已获得与之有关的构造—热事件的同位素年龄数据;在XX塔里木库鲁克塔格地区,达格拉格布拉克群与上覆古元古界的不整合应与之相当。在扬子古陆西缘XX群中麻粒岩相层位取得2451百万年的锆石U-Pb 年龄,可能亦属五台运动的构造—热事件之反映。 四、吕梁运动 是古元古代(2500-1800Ma)期间的构造期,在此期间,在今中国及周边地区发生了吕梁运动或称吕梁事件。 因为吕梁运动在吕梁山的表现最典型,故而得名。与此同时,五台山地区也有比较强烈的构造运动,学术界称之为滹沱运动(以滹沱河命名),所以也有不少人把吕梁期称为滹沱期。吕梁运动的其他名称尚有中条运动(晋南)、兴东运动()、凤阳运动()和中岳运动(XX 登封)等。吕梁期相当于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2004)确定的古元古代成铁纪(2500-2300Ma)、层侵纪(2300-2050Ma)和造山纪(2050-1800Ma)的全部。 吕梁期的年代久远,目前只能对这期间的构造运动做粗略的描述。在吕梁期,可以识别出构成后世中国大陆的五个地块,即原始中朝地块、扬子地块、华夏地块、XX地块和准噶尔地块。其中原始中朝地块是在吕梁期第一次由塔里木克拉通和中朝克拉通等小陆块拼合而成的,从而形成了统一的结晶基底。 其他地块在吕梁期也发生了强度不同的构造运动,但都未能形成统一的结晶基底。

地质图的类型

、地质图的种类很多。主要用来表示地层、岩性和地质构造条件的地质图,称为普通地质图,简称为地质图。此外,还有许多用来表示某一项地质条件,或服务于某项国民经济的专门性地质图。 一幅完整的地质图应包括平面图、剖面图和柱状图。平面图是反映一表地质条件的图。是最基本的图件。地质剖面图是配合平面图,反映一些重要部位的地质条件,它对地层层序和地质构造现象的反映比平面图更清晰、更直观。柱状图是综合反映一个地区各地质年代的地层特征、厚度和接触关系的图件。 2、地质图的编制多以实测资料为基础,有一定的制图规范和标准。目前所使用的地层分级系统、表示地层年代的色标和符号,以及表示各类岩体的色标和代号,多是国际通用的。客观需要促使地质图向专门化、部门化方向发展。种类也越分越细,除普通基础性地质图外,还有第四纪地质图、大地构造图、岩相图、古地理图、水文地质图、工程地质图、矿产分布图等。目前狭义的地质图多指基础性普通地质图。 回答人的补充 2009-09-21 17:13 ,1、地质构造图:反映一个区域或构造单元的构造特征和构造发展历史的地质图件。简称构造图。通常以地质图为基础编制,突出反映各种构造类型的性质、空间展布形态及其形成顺序以及同构造类型之间的交切关系。 2、地形图:指的是地表起伏形态和地物位置、形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图。具体来讲,将地面上的地物和地貌按水平投影的方法(沿铅垂线方向投影到水平面上),并按一定的比例尺缩绘到图纸上,这种图称为地形图。 大地构造图:是表示一个大区域乃至一个或几个大陆、大洋主要构造特征的地质图件,如亚洲大地构造图。图件主要标示不同性质构造单元和各种类型的构造,以及分隔它们的构造界线,如缝合带、主干断裂带、岩浆活动带等。为了显示整个地区的构造演化历史,常常用不同的颜色和花纹分别表示形成于不同时代和不同成因的构造单元、构造类型和构造边界。如果图件所表示的地区范围较小,则称为区域构造图。 水文地质图:反映某地区的地下水分布﹑埋藏﹑形成﹑转化及其动态特征的地质图件(主要表示地下水类型、产状、性质及其储量分布状况等的地图)。是某地区水文地质调查研究成果的主要表示形式。水文地质图按其表示的内容和应用目的﹐可概括为3类﹕反映某一区域内总的水文地质规律的综合性水文地质图。以区域内的地质﹑地形﹑气候和水文等因素的内在联系为基础﹐综合反映地下水的埋藏﹑分布﹑水质﹑水量﹑动态变化等特征﹐以及区域内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等条件。 工程地质图:按比例尺表示工程地质条件在一定区域或建筑区内的空间分布及其相互关系的图件。是结合地质工程建筑需要的指标测制或编绘的地图。通常包括工程地质平面图﹑剖面图﹑地层柱状图和某些专门性图件﹐有时还有立体投影图。它以工程地质测绘所得图件为基础﹐并充实以必要的勘探﹑试验和长期观测

《地质构造》习题答案汇总

《地质构造》习题答案 一、填空题 1.构造运动按照其发生时间顺序可以分为:古构造运动、新构造运动、现 代构造运动。 按照运动方向可分为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其中前者又称为造山运动,后者又称为造陆运动。 2.地质作用依据其能源和作用部位的不同,可分为内动力地质作用和外 动力地质作用;其中前者主要包括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在地表主要形成山系、裂谷、隆起、凹陷、火山、地震等现象;后者主要有风化作用、风的地质作用、流水的地质作用、冰川的地质作用、冰水的地质作用、重力的地质作用等。 3.地质图是把一个地区的各种地质现象如地层、地质构造等,按照一定比例缩 小,用规定的符号、颜色和各种花纹、、线条表示在地形图上的一种图件。一副完整的地质图应包括地质平面图、地质剖面图、综合地层柱状图,并标明图名、比例、图例、和接图等。 4.常见的地质图包括普通地质图、构造地质图、第四纪地质图、基岩地质图、 水文地质图和工程地质图等六种。 二、名词解释 地壳运动:主要有地球内力引起的岩石圈产生的机械运动,又称构造运动; 地质作用: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最主要是地幔和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对地球的矿物、岩石、地质构造和地表形态等进行破坏和建造作用。 褶皱构造:岩层或岩体受力产生断裂后,断裂面两侧的岩层或岩体沿着断裂面产生位移的断裂构造。 褶曲:褶皱构造中任何一个单独的弯曲称为褶曲。 断裂构造:岩层受构造运动作用,当所受的构造应力超过岩石强度时,岩石的连续完整性遭到破坏,产生断裂,称为断裂构造。

节理:岩层受力断开后,裂面两侧岩层沿断裂面没有明显的相对位移的断裂构造。 断层:岩层或岩体受力产生断裂后,断裂面两侧的岩层或岩体沿着断裂面产生位移的断裂构造。 三、简答题 1.什么是岩层的产状要素? 确定岩层在空间分布状态的要素称为岩层产状要素。一般用岩层面在空间的水平延伸方向、倾斜方向和倾斜程度进行描述,分别称为岩层的走向、倾向和倾角。 2.试简述岩层产状与地面坡度关系的“V”字型法则。 岩层产状岩层倾角与地面坡向关系岩层出露线与等高线关系 水平岩层二者平行或重合 倾斜岩层相反(不论倾角大小)二者同向弯曲,“V”尖向沟谷上游 相同(岩层倾角>地面坡角)相同(岩层倾角<地面坡角)二者反向弯曲,“V”尖向沟谷下游二者同向弯曲,“V”尖向沟谷上游 直立岩层岩层出露线为直线,不受地形影 响 3.简述地质构造对工程建筑物稳定性的影响(从地质构造控制地质结构和地质 环境两个方面总结分析)。 运动构造形成并控制着地质构造和地质环境,其中前者控制着区域地壳结构(或区域构造)和地质体结构即土体结构和岩体结构;后者则控制地壳稳定性(地震活动、地壳升降活动、断层活动及地壳活动引起的地壳表层活动)、地质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等)、地质体中的地应力、地下水和地温等因素。上述不同的因素从不同的角度影响着不同类型工程建筑物的稳定性,可从边坡工程、地基工程、地下工程等不同种类的情况具体分析。 4.试简述岩层和地层两概念的差别? 岩层一般泛指各种成层岩石,是由层状的沉积岩(固结的岩石或松散堆积物)、火山岩和它们的变质岩组成,不具有时代的概念。地史学中将各个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岩石称为该时代的地层,从时代上讲地层有老有新,具时间概念,是具有一定时代意义的岩层或岩层组合。 5.简述地层划分和对比的方法及主要依据?

地质构造常识

一、节理 (一)基本概念 1、节理:岩石受力作用形成的破裂面或裂纹,称为节理,它是破裂面两侧的岩石没有发生明显位移的一种构造。 节理的产状也可用走向、倾向和倾角进行描述。 2、节理组和节理系:在同一时期,同一成因条件下形成的,彼此相互平行或近于平行的一群节理叫节理组;在同一构造应力作用下,形成有规律组合的节理组,叫节理系。 (二)节理分类 1、按节理的成因分类 节理按成因可分为原生节理、构造节理和表生节理。 (1)原生节理:指岩石形成过程形成的节理,如玄武岩的柱状节理 (2)构造节理:是岩石受地壳构造应力作用产生的,这类节理具有明显的方向性和规律性,发育深度较大,对地下水的活动和工程建设的影响也较大。构造节理与褶皱、断层及区域性地质构造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它们常常相互伴生,是工程地质调查工作中的重点对象(相对于节理、表生节理)。

(3)表生节理:又称风化节理、非构造节理,是岩石受外动力地质作用(风、水、生物等)产生的,如由风化作用产生的风化裂隙等,这类节理限在空间分布上常局限于地表浅部岩石中,对地下水的活动及工程建设有较大的影响。 2、按力学性质进行分类 (1)张节理:在垂直于主张应力方向上发生张裂而形成的节理,叫张节理。张节理大多发育在脆性岩石中,尤其在褶皱转折端等张拉应力集中的部位最发育,它主要有以下特征: 裂口是张开的,剖面呈上宽下窄的楔形,常被后期物质或岩脉填充; 节理面粗糙不平,一般无滑动擦痕和磨擦镜面; 产状不稳定,沿其走向和倾向都延伸不远即行尖灭; 在砾岩或砂岩中发育的张节理常常绕过砾石、结核或粗砂粒,其张裂面明显凹凸不平或弯曲; 张节理追踪X型剪节理发育呈锯齿状。 (2)剪节理:岩石受剪应力作用发生剪切破裂而形成的节理,叫剪节理,它一般在与最大主应力呈45°夹角的平面上产生,且共轭出现,呈X状交叉,构成X型剪节理。它具有以下特征:

第3章 地质构造及对工程的影响

第3章 地质构造及对工程的影响 地壳运动:指由于地球内动力而引起的地壳变形和变位。 包括:升降运动:指垂直地表的运动(沿地球半径方向的上升或下降运动)。 水平运动:指平行于地表的运动(沿地球切线方向或沿水平方向的构造运动)。 地壳运动的结果:导致地壳岩石产生变形和变位,并形成各种地质构造(构造变动在岩层和岩体中遗留下来的各种构造形迹)。 第一节 水平构造和单斜构造 一、概念 沉积岩层形成时的原始产出状态(即产状)大多数是水平或近于水平。如果经受地壳运动(垂直抬升)的影响,改变了原始形成时的位置,但仍保持水平产状的一套水平岩层组成的构造,称为水平构造。 岩层受构造运动的影响,不仅改变了岩层形成时的位置,而且改变了原有的水平状态,使岩层面向同一方向倾斜,并与水平面具有一定的交角,便形成了单斜构造。常常是组成其它构造(褶曲一翼,断层一盘等)的一部分。 二、岩层产状 岩层的产状常用岩层的走向、倾向、倾角来确定,这三者称为产状要素。在野外产状要素直接用地质罗盘进行测量。 第二章 褶皱构造 褶皱指组成地壳的岩层,受构造应力的强烈作用,使岩层形成一系列波状弯曲而未丧失其连续性的构造。岩层的连续性整性末遭到破坏,是岩石塑性变形的表现。 褶皱构造的基本类型 一、褶曲:褶皱构造中的一个弯曲 二、褶曲的类型 1、褶曲的基本形态是背斜和向斜。 产状要素 走向 岩层面与水平面的交线,称走向线走向线 两端所指的方向称走向 倾向 垂直于走向线沿层面向下所引的直线,称倾斜线。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所指方向,称为倾向 倾角 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间的夹角 褶曲 的要素 核:褶皱中心部分的地层 翼:核部两侧对称出露的地层 轴线:轴面与地面的交线 枢纽:轴面与层面的交线 枢纽在空间上的产出状态:枢纽水平、枢纽倾斜 轴面:指大致平分褶皱的一个假想面

地质作用与地质构造

地质作用与地质构造 自主学习 ________,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错动,形成断层。 (3)了解地质构造在寻找自然资源和工程建设方面的重要意义: ①资源:________、________----背斜构造;地下水----________构造。 ②工程建设----隧道、水库、交通线路尽量避开________________。 知识点三:外力作用 外力作用的表现:有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堆积作用、重力作用、化学作用等形式。(1)流水作用: ①________作用:形成峡谷、瀑布等; ②搬运作用; ③________作用:山麓形成冲积扇或洪积扇,中下游形成________和________。 (2)风力作用: ①侵蚀作用:戈壁、________、风蚀蘑菇等________地貌; ②搬运作用; ③沉积作用:________、沙垄等________地貌。 能力提升 一、背斜与向斜的判别方法 由于地壳运动的复杂性,仅从形态上判断背斜和向斜是不准确的,而岩层的新老关系才是判断背斜和向斜的科学依据。例如,在下面的4幅图中,只画出了背斜或向斜的地面以下的部分,若单纯凭借岩层形态判断背斜、向斜,往往会得出错误结论,我们只有借助岩层的新老关系才能得出正确结论:A—背斜,B—向斜,C—背斜,D—向斜。

二、图文分析地质构造的应用 三、外力作用形式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形成的相应地貌特点 (1)不同的区域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 ①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②湿润地区以流水作用为主; ③高山地区以冰川作用为主;④沿海地区以海浪作用为主。 (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地貌: ①流水作用: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沉积。因此,上游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 ②冰川作用:高山上侵蚀——冰斗、角峰等;山下堆积——冰碛湖、冰碛垄等。 ③风力作用:在干旱地区,风力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柱、雅丹地貌;在风力搬运途中,形成移动沙丘、堆积地貌(如黄土高原)等。 四、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及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一般而言,河流在上游多为高原、山地,以侵蚀为主,中游搬运,下游沉积。因此,上游为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为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受此影响,聚落分布也不同。(如下图所示)。

第二章地层与地质构造

第二章 地层与地质构造 第一节 地壳运动及地质作用的概念 一、地壳运动的概念→指地球内力引起岩石圈产生的机械运动。 ?? ?垂直运动水平运动 、基本运动形式1 ????? ? ?板块构造说地球自转说均衡说 对流说、运动成因理论2 二、地质作用的概念 →指自然动力引起地球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作用。 ()??? ??变质作用岩浆活动 又叫地壳运动构造运动、内动力地质作用1 ????? ?? ??重力的地质作用冰川的地质作用流水的地质作用 风的地质作用风化作用、外动力地质作用2 第二节 岩层及岩层产状 ??? ??断裂褶皱 倾斜岩层 后被保留下来的形态。引起地壳岩层变形变位地质构造:指构造运动 ?? ??? ?????=?????? >? ?=?

二、岩层产状:指岩层在空间的产出状态。 ??? ??)(倾角:岩层的倾斜程度) (OD 倾向:岩层的倾斜方向(OA或OB)走向:岩层的延伸方向 、产状要素α'1 真倾角(α):岩层在野外的倾角。 视倾角(β):岩层在剖面上的倾角。 θαβsin ?=tg tg (θ为剖面线与岩层走向线所夹锐角) 2 (1? ???? ??? ?方位角法相限角法 )记录(2 (3)图示:正常岩层: 30o ; 倒转岩层: 30o 第三节 地层概念 一、为什么要学习地层及地质年代: 确定构造形态:如: 单斜岩层 背斜 向斜 断层 断层 选择和评价建筑场地: 阅读地质图: 地层:将各个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岩层,称为该时代的地层。 二、绝对年代法: 用岩石中放射性同位素蜕变规律来确定岩石形成时间。(即蜕变时间) 蜕变:放射性元素自形成之日起,就稳定地放射出a (粒子)、b (电子)、g (电磁幅 射量子)射线,并形成稳定的新元素。如:206 238b P U ???→?蜕变后形成 蜕变时间可用下式确定: ?? ? ?? += P D t 1ln 1 λ N45oE ∠30o s E 走向 倾角 倾向 135o ∠30o 倾向 倾角 4 3 2 3 2 1 2 1 2 3 2 2 1 2 6 5 2

普通地质学—构造作用与地质构造

第八章构造作用与地质构造 构造运动是海陆变迁、岩石变形变位和矿产形成分布的重要控制因素。 第一节构造作用的基本方式 一、构造运动(地壳运动)概念 构造运动是指地球内力所引起的岩石圈的变形、变位以及洋底的增生和消亡的地质作用。构造运动的结果使地壳或岩石圈的物质发生变形和变位: 1、一方面引起地表形态大规模变化:如山脉形成、海陆变迁、大陆分裂与大洋扩张等; 2、另一方面,使岩石圈中岩石发生变形:如地层的倾斜与弯曲、岩石块体的破裂与相对错动等。 二、构造运动的基本特征 (一)构造运动具有方向性 构造运动包括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两种。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是岩石圈空间变形的两个分量,它们总是相伴而生。 1、水平运动:沿地球切线方向或沿水平方向的构造运动。表现为地质体的相互分离、会聚或平移错动。造成岩层的褶皱与断裂,在岩石圈的软弱层中则可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常把产生大规模、强烈的岩石变形(褶皱与断裂等)并与山系形成紧密相关的水平运动,称为造山运动。 2、垂直运动(升降运动):沿地球半径方向的上升或下降运动。相邻块体或同一块体的不同部分做差异性上升或下降。一般表现为大面积的上升和下降运动,形成大型的隆起和拗陷,引起海侵和海退。造成地表地势高差的改变,引起海陆变迁,上升可成陆,下降可成海等。传统上称为造陆运动。 (二)构造运动的速度和幅度 1、构造运动有快有慢,但多数是长期缓慢的运动。 2、构造运动的幅度,是随时间和地点而变化的。不论垂直运动还是水平运动,只要运动方向不变,时间愈长,运动幅度愈大;同一时间内,速度愈快,运动幅度愈大。 3、一般来说构造运动的幅度大小,直接反映着一个地区地壳的活动性。 三、构造运动的类型 根据构造运动发生时期划分为: 古构造运动:新近纪(25Ma年)之前的构造运动; 新构造运动:第四纪以来的构造运动; 现代构造运动:人类历史时期以来所发生的构造运动。 第二节岩石的变形与地质构造 沉积岩的原始状态都是水平的或近于水平的,变成种种复杂形态的主要原因是受到地壳运动的影响。岩石在高温高压下,同样可以变得“柔软”。岩石在长期的受力环境里也会发生变形和变位。 构造变形:使地质体原有形态和空间位置发生改变的作用。 地质构造:岩石变形和变位的产物。 地质构造在层状岩石中表现最为明显,研究得也最清楚。故主要讲述岩层中的地质构造。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有:水平构造、倾斜构造、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等。 一、水平构造 沉积岩层形成时的原始产出状态(即产状)多数是水平或近于水平。如果经受地壳运动(垂直抬升)的影响,改变了原始形成时的位置,但仍保持水平产状的一套水平岩层组成的构造,称为水平构造。 水平岩层的主要特征: 1、岩层界线与等高线平行或重合; 2、老岩层在下(谷底),新岩层在上(山顶); 3、岩层顶、底之间的高差为岩层的厚度。 二、倾斜构造

中国八大构造运动

阜平运动是新太古代的一次褶皱运动,也是我国已知的最早的一次地质构造运动。 阜平期阜平期的时限为2900(+-)——2600Ma 期末的构造运动称为阜平运动或铁堡运动(Tiebu orogeny)。 据五台—太行山区新太古界阜平群上亚群(龙泉关群)与上覆五台群之间的角度不整合确定。其时限距今约26亿年。 2划分依据 五台群与阜平群无论在构造形态、构造方向、混合岩化作用、变质作用以及沉积建造上都有明显差异。因而主张将其放在阜平群与五台群之间,其时限置于26亿年。阜平运动在华北各太古宙变质岩区影响较广,它使阜平群及更老地层普遍发生变形和产生以角闪岩相为主的区域变质,并伴随大量花岗质岩浆侵位。 3分布 五台山东北边缘龙泉关以西约5千米的铁堡村南见有明显的低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二者之间尚保存有厚约1.5米的古风化壳,因之命名“铁堡运动”。 所造成的角度不整合还包括吕梁山区吕梁群与下伏界河口群之间、中条山区绛县群与下伏涑水杂岩之间的角度不整合等。阴山、燕山及辽东、吉南、山东、豫西以及小秦岭等地亦然。 吕梁运动 古元古代(2500-1800Ma)期间的构造期,在此期间,在今中国及周边地区发生了吕梁运动或称吕梁事件。 因为吕梁运动在山西吕梁山的表现最典型,故而得名。与此同时,山西五台山地区也有比较强烈的构造运动,学界称之为滹沱运动(以滹沱河命名),所以也有不少人把吕梁期称为滹沱期。吕梁运动的其他名称尚有中条运动(晋南)、兴东运动(黑龙江)、凤阳运动(安徽)和中岳运动(河南登封)等。吕梁期相当于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2004)确定的古元古代成铁纪(2500-2300Ma)、层侵纪(2300-2050Ma)和造山纪(2050-1800Ma)的全部。 吕梁期的年代久远,目前只能对这期间的构造运动做粗略的描述。在吕梁期,可以识别出构成后世中国大陆的五个地块,即原始中朝地块、扬子地块、华夏地块、哈尔滨地块和准噶尔地块。其中原始中朝地块是在吕梁期第一次由塔里木克拉通和中朝克拉通等小陆块拼合而成的,从而形成了统一的结晶基底。其他地块在吕梁期也发生了强度不同的构造运动,但都未能形成统一的结晶基底。 晋宁运动 晋宁运动(Jinning movement,Tsinning movement)由米士(P.Misch)于1942年创名,是新元古代中期的一次构造运动。 系据云南中、东部晋宁、玉溪等地南华系澄江砂岩与下伏中元古界—新元古界下部昆阳群之间的显著角度不整合确定。这次运动发生于距今8亿年左右。使昆阳群剧烈褶皱,而澄江组则为后造山磨拉石建造。此不整合在华南普遍存在。前澄江运动、皖南运动、休宁运动、雪峰运动等均与之相当。 分散的古陆核已经联合成为较大陆块,晋宁运动使其焊接,并进一步扩大固化形成为相对稳定的大型板块-扬子板块。

2020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单元检测卷之地质作用与地质构造详解

2020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单元检测卷 地质作用与地质构造 图1为一个岩层剖面,因其中岩层呈香肠形态,故名为石香肠构造。其形成过程为:不同力学性质互层的岩系受垂直或近垂直岩层的挤压,软弱岩层被压向两侧做塑性流动,夹在其中的强硬岩层不易塑性变形而被拉断,构成岩层剖面上呈平行排列的长条状块段。据图完成1~2题。 图1 1.形成石香肠构造的最主要的地质作用属于( ) A.岩浆活动 B.地壳运动 C.变质作用 D.风化作用 2.形成石香肠构造必须具备的条件为( ) ①不同岩层有韧性差异②受到强大的压力 ③出现明显的断层构造④火山活动强烈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山东半岛某入海河流流域内在1952—2009年间修建了大量水库,实施大面积坡耕地改梯田和拦河闸坝修建,大规模林地、园地建设等,但该河流输入海洋的泥沙受其影响不大。图2示意1952—2009年间该河入海年径流量、输沙量累积折线(图中数据为河口水文站监测资料)。据此完成3~5题。 图2 3.下列人类活动可能对该河年输沙量造成影响较大的是( ) A.坡地改梯田 B.种植苹果树 C.种植夏玉米 D.上游修水库 4.图X5-2中某项人类活动对该河流输沙量影响极小,其原因可能是( ) A.腾库容为了防灾 B.以涵养水源为主 C.以拦截粗砂为主 D.建设的规模较小

5.该河在1952—2009年间,年入海泥沙量( ) A.先增大后减小 B.持续增大 C.先减小后增大 D.持续减小 在柴达木盆地边缘,隐藏着中国最大的一片水上雅丹地貌群,其主体是7500万年前的湖泊沉积物,受内外力共同作用形成了今天看到的奇异地貌。图3为该水上雅丹景观图,图4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6~7题。 图3 图4 6.组成图3景观的岩石,对应图X5-4中的( ) A.甲 B.乙 C.丙 D.丁 7.图3中景观形成的地质过程是( ) A.地壳抬升—岩浆侵入—搬运、沉积 B.风化、侵蚀—地壳抬升—搬运、沉积 C.岩浆侵入—地壳抬升—风化、侵蚀 D.搬运、沉积—地壳抬升—风化、侵蚀 某考察队对某海滩进行考察,图5示意以该海滩某测量点为起点的海滩地形剖面图及颗粒物特征表。平均粒径表示颗粒的大小,其数值越大说明其颗粒越小。分选系数是指碎屑颗粒大小的均匀程度,其越接近0,说明其分选性越好。据此完成8~9题。 图5 8.形成a地地貌的外力作用是( ) A.风力沉积 B.海浪沉积

构造与成矿

大陆碰撞成矿理论的研究进展 摘要:经典的板块构造理论而建立的成矿理论已日臻完善, 完好地解释了增生造山成矿作 用及汇聚边缘成矿系统发育机制, 但却无法解释碰撞造山成矿作用及大陆碰撞带成矿系统。本文在阅读大量前人有关大陆碰撞成矿理论文献的基础上,特别是阅读有关侯增谦的“大陆碰撞成矿理论”以及陈衍景的“大陆碰撞成矿与流体作用模式”的前提下,简要介绍板块构造理论、大陆碰撞成矿理论的研究进展,重点阐述大陆碰撞成矿理论的要点、与区域成矿理论的区别、大陆碰撞流体作用模式、最后作简要总结。 关键字:大陆碰撞成矿理论板块构造理论流体作用模式研究进展 经典区域成矿理论,是指建立于经典的板块构造理论基础上的区域成矿理论。虽然不少矿床学家曾尝试借用基于大洋俯冲环境的斑岩铜矿模式,解释大陆内部古老碰撞造山带的成矿作用和矿床分布,特别是很多矿床学家依此解释华南造山带、秦岭-祁连-阿尔金-昆仑造山带以及天山-蒙古-兴安岭造山带的成矿作用和有关花岗岩类的形成,这些尝试都未能获得令人满意的结果。 由于经典的板块构造成矿理论难以很好地解释大陆碰撞带及其大陆内部的成矿作用,地质学家普遍认识到,适合于大洋和大陆边缘环境的理论或模式不可照搬到大陆内部,碰撞造山带也成为热点,通过一系列的地质工作,地质学家们对碰撞造山带的几何结构、造山机制和造山动力学过程等有了深入认识,最后导致了一系列找矿的突破和理论的提出。 一、板块构造成矿理论 矿床的形成与分布归根结底是与地球动力学演化过程(从太古宙地幔柱构造到显生宙板块构造)有关,不同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必然造就不同的成矿系统和矿床类型。板块构造成矿理论已建立了三大成矿系统,包括离散边缘成矿系统、汇聚边缘成矿系统以及克拉通成矿系统[1],并且日臻完善,很好地解释了增生造山成矿作用及汇聚边缘成矿系统发育机制。 离散边缘成矿系统:通常发育于超大陆裂解时期,产于被动大陆边缘乃至大洋扩张环境,分别形成沉积岩容矿的同生-后生矿床和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VMS) 矿床(图1.1)。同生沉积矿床主要是BIF 和SEDEX 型Pb-Zn矿。BIF矿床形成于部分缺氧的海底陆坡环境是海底热水系统中Fe大量堆积的产物;SEDEX型矿床形成于被动陆缘裂谷-裂陷环境。VMS矿床主要发育于弧后盆地或弧间裂谷,主要受岩浆热机驱动的海底热水对流循环控制。

2020届专题04地理(地质作用与地质循环专题)

2020届专题04地理 测试范围:地质作用与地质循环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澳大利亚的神奇岩石是名副其实的天然奇观。它是滨海嶙峋兀立的巨大黄岗岩巨石,读图完成1—3题。 1.嶙峋兀立的花岗岩居岩的主要岩石类型是() A.甲 B.乙 C.丙 D.丁 2.嶙峋兀立的花岗巨岩的成因是() A.变质作用 B.溶蚀作用 C.岩浆活动 D.风化作用 3.嶙峋兀立的花岗巨岩形成主要经历的地质过程依次是() A.岩浆侵入—地壳上升—海浪侵蚀 B.地壳上升—岩浆喷发—海浪侵蚀 C.板块运动—地壳上升—海浪侵蚀 D.岩浆侵入—地壳上升—风力侵蚀 读图,回答4—6题。 4.凤凰山、仙人冲、元宝山的地质构造是() A.向斜、背斜、向斜 B.断层、背斜、向斜 C.断层、向斜、背斜 D.背斜、向斜、背斜 5.仙人冲处地貌形态形成的正确原因是() A.槽部受到张力,不易受侵蚀 B.槽部受到挤压,岩石比较坚硬 C.顶部受到张力作用,易受侵蚀 D.岩石比较坚硬,易发生上下移动 6.关于图中所在地区正确规划利用的是() A.在凤凰山上进行天然气的勘探 B.在龙潭肖处一定不能建设水库 C.仙人冲处一定是良好储煤炭处 D.在元宝山中进行水资源的勘探 排石位于辽宁大连瓦房店骆驼山海滨森林公园东部岬角处,有一排礁石伸向海中,故名排石,下图为该景区著名景点。读图完成7—8题。

7.据图判断图示岩石类型属于() A.喷出岩 B.侵入岩 C.沉积岩 D.变质岩 8.图示地貌形成的原因可能是() A.风化和风力侵蚀 B.风化和流水侵蚀 C.风化和海浪侵蚀 D.风化和冰川侵蚀 下图为某地“沿110°E南北向地质剖面图”,读图完成9—10题。 9.该地质剖面的特点是() A.黄河至洛河之间为背斜 B.黄河至洛河之间是受到强大挤压力而成 C.北山为背斜山 D.渭河是在向斜处发育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剖面黄河至渭河段总体地势南高北低 B.花岗岩体中能发现岩石 C.北山和秦岭岩层的成因不一样 D.图示区域地貌特征主要是风力侵蚀形成 某一研究时刻的水面线与河底线包围的面积称过水断面。读图完成11—12题。 11.图中P表示() A.水流搬运 B.河床风化 C.水流沉积 D.河床沉积 10.流水作用与过水断面之间的关系是()

2020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四 地质地貌原理 常考点一 内力作用与地质构造练习

常考点一内力作用与地质构造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地质剖面图”。读图回答1~3题。 1.据图可推断乙形成时的古地理环境是( ) A.浩瀚沙漠B.冷湿沼泽 C.温暖浅海D.长寒苔原 2.图中山地在地质构造上属于( ) A.背斜成山 B.向斜成山 C.块状山地 D.地堑 3.关于甲、乙、丙、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按成因分类,甲、乙属同一类岩石 B.丙、丁生成的地质环境相同 C.丙、丁是优良的建筑和装饰材料 D.乙受热变成丙 答案 1.C 2.C 3.A 关键原理 1.地壳物质循环 2.板块构造理论

3.地质构造 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完成1~2题。 1.甲地所在地形区的地质构造是( ) A.地垒 B.地堑 C.背斜 D.向斜 2.按成因分类,乙处岩石属于( ) A.喷出岩B.侵入岩C.沉积岩D.变质岩 答案 1.A 2.D 下图为“某地地层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据图分析该地区地壳演化过程,由早到晚,叙述正确的是( ) A.沉积—褶皱—断层—岩浆侵入 B.褶皱—断层—岩浆侵入 C.断层—岩浆侵入—沉积 D.沉积—褶皱—断层—岩浆侵入—沉积 4.图示地区,易发生岩体滑动的地区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 3.D 4.A 解析第3题,读图分析可知,该地的沉积岩发生断裂,花岗岩侵入了沉积岩和断层。因此判断该地首先形成沉积岩,然后发生地壳运动导致岩层断裂产生断层,然后发生岩浆侵入活动,最后在乙、丁处出现沉积,形成沉积物。故答案选D项。第4题,有滑动面、坡度陡、下方缺乏支撑物的地区易发生滑坡。甲处岩层坡度较陡,与乙交界处没有支撑物体,具有可以使岩石滑动的断层面,最易发生滑坡,故答案选A。 (2018·安徽皖江名校联盟联考)某校地理兴趣小组对附近地区进行考察,绘制出该区域的等高线图。读图完成5~7题。 5.图中甲处最可能是( ) A.堰塞湖B.断块山 C.火山口D.鞍部 6.如果图中甲处积水成湖,则水深最大可能是( ) A.25米B.50米 C.85米D.155米 7.图中最高处岩石特性,可能为( ) A.层理构造B.含有气孔 C.颗粒粗大D.含有化石 答案 5.C 6.C 7.B 2017年3月27日晚,图中埃特纳火山喷发,大量火山灰和岩浆喷涌而出,造成人员受伤和财产损失。完成8~9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