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变质作用

合集下载

变质作用基本类型

变质作用基本类型

变质作用基本类型
变质作用的基本类型包括:
1.区域变质作用:这是一种大规模、区域性的变质作用,通常与地史上强烈的地壳运动和岩浆活动有关。

它可导致岩石中的矿物发生重结晶和重组合,通常会使岩石的面目完全改变,并形成新的变质岩。

2.接触变质作用:当岩浆侵入时,由于温度和气成热液的影响,在与围岩接触带附近,使围岩成分、结构、构造发生改变的一种变质作用。

根据作用的特性又分为热接触变质作用和接触交代变质作用。

3.动力变质作用:在地壳运动所产生的定向压力作用下,岩石发生变形、破碎及至产生动力变质矿物的作用。

4.混合岩化作用:在前震旦系变质岩系中,常出现混杂有花岗质成分的岩石,并具有区域性分布的特点。

这种现象是在区域变质作用基础上,由于地壳内部热流升高,产生深部热液和局部重熔熔浆的渗透、交代、贯入于变质岩中形成混合岩,这种作用叫混合岩化作用,又称超变质作用。

以上是变质作用的四种基本类型,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查阅专业文献或咨询专业人士。

第十二章 变质作用地球化学

第十二章  变质作用地球化学

第十二章变质作用地球化学变质作用是自然界早期形成的岩石,当外界物理化学条件产生变化后,形成了新的岩石结构构造及矿物组合。

这一变化过程记录了变质作用的发展及地壳演化的历史。

本章介绍变质作用的类型、影响变质作用的主要因素:温度(T)、压力(P)、流体(F)及岩石的化学成分(X)。

在不同的温度、压力物理化学条件下变质岩(X)形成的矿物共生组合——变质相,变质相系与板块构造之间的关系以及变质流体的作用。

着重阐明如何将变质作用地球化学应用于区域构造演化历史的研究,通过P-T-t轨迹再造区域构造历史以及变质岩原岩的恢复和构造环境的判别。

第一节变质作用及其类型一、变质作用地壳形成及演化过程中,原来已存在的各种岩石(如沉积岩、岩浆岩等),由于地质环境及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使原来岩石的矿物成分及结构构造发生了改变,形成新条件下的稳定矿物组合及结构构造,这一过程称为变质作用。

变质作用是内动力地质作用,使岩石在非地表特征温度、压力下发生的变化。

一般这种变化是在固体状态下进行的,如果岩石不发生化学成分变化,称为等化学变质作用,仅仅失去挥发分(H2O,CO2等)的变质作用通常也被认为是等化学的。

如果在变质过程中,由于有流体及物质的加入而发生了化学变化,则属异化学变质作用。

接触变质作用就属于后者,常包含了实质性的物质增减。

二、变质作用的类型为了阐明不同类型变质岩岩石组合,形成条件,成因机制及其与地壳形成演化的关系,许多学者提出了各种变质作用分类方案,其中以基于地质背景及板块构造背景的分类最具使用价值。

现将基于地质背景的分类介绍如下:1.区域变质作用是指具有广泛扩展空间,大面积或是大的带状区域的变质作用。

他有三种基本类型:埋藏变质作用:见于沉积盆地,由于上覆沉积岩随着深度增加,在稳定的温度,压力梯度影响下发生的变质作用。

这类岩石一般仅见低温重结晶作用,缺乏变形特征。

洋脊变质作用:它沿着洋中脊出现,由于洋底扩张、热流升高及流体循环而引起的变质作用,其表现多由基性和超基性岩变化而形成绿岩及角闪岩。

二十八章区域变质岩

二十八章区域变质岩
颜色:暗绿为主。 构造:块状构造。 结构:粗粒粒状变晶结构。 成分:铁铝~镁铝榴石、绿辉石(富Na、Al、贫Si)组成。含顽火辉石、
蓝晶石、金红石等。无斜长石。 密度:变质岩中比重最大。 成因:金伯利岩、橄榄岩中,呈角砾包体。
纯橄榄岩中,呈条带状岩石。 混合片麻岩中,呈透镜体。 在造山带中,与蓝闪石片岩、角闪岩石 伴生,呈条带状、透镜体分布。
延伸,之间分布有深大断裂,靠近大陆侧形成中-低压变质带,靠近大洋 侧形成高压变质带。
P/T=20 ~40℃/km。 P≈0.5 ~0.8 GPa,距地表约20 km地带。 常形成的变质带有:
绿泥石带 黑云母带 石榴石带 十字石带 蓝晶石带 夕线石带
绿片岩相 绿帘角闪岩相
角闪岩相
钾长石-夕线石带 堇青石-石榴石-钾长石带 麻粒岩相
原岩+基本名。 如红色板岩、钙质板岩、空晶石板岩、
凝灰质板岩等。
2.千枚岩 是泥质岩、粉砂质岩及中酸性凝灰岩石,受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
用——应力作用的产物。变质程度高于板岩。 特点:
构造:千枚状构造——面理面不平整,不易剥开,片状、柱状矿物定向 排列,有皱纹。
结构:显微变晶结构,变余结构——大部分重结晶,丝绢光泽。 成分:肉眼无法分辨颗粒成分,镜下可见大量变晶矿物如 绢云母、绿
区域变质作用的类型

P/T
定同张区
向的地域
压 带变
力 、 流 体 ) 综 合 作 用 的 结 果 。
比 环 境 , 由
各 种 变 质 因 素
( 温 度 、 均 向 压 力 、
、 岛 弧 地 带 、 板 块 俯 冲 带 、 碰 撞 带 ) 里 , 即 不
质 岩 石 是 在
各 种 变 质 环 境 ( 大 洋 中 脊 、 大 陆 拉

区域变质作用及区域变质岩

区域变质作用及区域变质岩
区域变质作用及区域变质岩
7.1概述
②区域热流动力变质作用(regional thermal dynamometamorphism) :在区域性应力和温度影响下, 岩石发生变形、重结晶和变质结晶的变质作用。亦称 为造山变质作用,简称热动变质。
特点是:
主导因素为Ps、T;
变形强(由浅至深从脆性过渡为韧性),发育 广泛的定向构造(区域性劈理→板理→片理)和复式 紧闭褶皱;
有同构造花岗岩,但无混合岩化;一般形成低 -高压的中-低温矿物组合;
主要见于中生代区域以变质作来用及区的域变质造岩 山带。
7.1概述
③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regional dynamic thermal metamorphism) :在区域性温度和压力影响 下,岩石发生重结晶、变质结晶和变形的变质作用。 简称动热变质。
特点是: 主导因素为T 、 Ps ,可有C加入; 地幔上隆产生的热流呈点状、轴状分布,形成
中-低温、中-低压矿物组合,构成递增变质带; 发育广泛、复杂的岩浆和混合岩化、变形; 主要见于古造山带、褶皱基底岩系。
区域变质作用及区域变质岩
7.1概述
④区域中高温变质作用(regional thermal metamorphism) :在区域性温度和压力伴有流体相
区域变质作用及区域变质岩
7.1概述
3.作用界线
主要影响因素为T、P、C。 1)温度
在埋深、中高温、动热变质中为主导因素。范围 一般认为是:200℃~900℃,可分为三级:
低温 200℃~550℃
中温 550℃~700℃
高温
700℃~900℃
区域变质作用及区域变质岩
7.1概述
2)压力
在埋深、热动变质中为主导因素。一般认为0.2~ 1.0GPa,当以热流为主(低压高温型)时,P可下延 到0.1GPa;(低温)高压型时,可上延到1.2GPa以上。 按压力与对应的地热增温率细分为三种:

区域变质作用

区域变质作用

区域变质作用区域变质作用是地壳板块运动和构造活动造成的,它是地球表层产生的一种重要地质现象。

区域变质对地球外层地质活动和地壳构造有重要意义,具有以下几个作用。

首先,区域变质作用可以改变岩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在高温、高压和热液等条件下,岩石中的矿物质发生物理和化学变化,形成新的矿物质和岩石组分。

这种变质作用可以改变岩石的结构和组成,使其具有更强的抗压性和抗拉性。

例如,在区域变质过程中,火成岩和沉积岩可以转变为变质岩,从而形成硬度更高、结构更稳定的岩石体。

其次,区域变质作用对岩石的矿物质和矿床生成有重要影响。

在区域变质作用过程中,矿石中的金属元素和有用矿物质会发生富集和重分布,进而形成矿床。

这种作用对经济地质学有重要意义,可以为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开发提供重要依据。

例如,在区域变质过程中,铜矿石中的铜元素可能集中富集,形成铜矿床。

再次,区域变质作用参与了地球的物质循环过程。

在区域变质过程中,岩石中的碳、氧、氮等元素会发生变化,进而参与碳循环、氮循环和氧循环等地球物质循环过程。

这种作用对地球生态系统和气候演变具有重要影响。

例如,在区域变质过程中,岩石中的碳酸盐岩可能发生溶解作用,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进而影响大气中的气候等环境因素。

最后,区域变质作用对地壳板块运动和构造活动具有反馈作用。

地壳板块的运动和构造活动可以产生局部的高温、高压和变形应力,进而引发区域变质作用。

反过来,区域变质作用也可以通过改变岩石的物性和化学性质,进一步影响地壳板块的运动和构造变形。

这种反馈作用在地球的构造演化和构造地貌形成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区域变质作用对地球外层地质活动和地壳构造有重要意义。

它可以改变岩石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影响矿床的生成,参与地球物质循环过程,以及对地壳板块运动和构造活动具有反馈作用。

因此,研究区域变质作用对于理解地球的演化和资源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变质作用的类型

变质作用的类型

变质作用的类型一、变质作用的类型依据引发变质作用的主要因素、变质规模,变质作用可分为下面几种常见的类型:区域变质作用:是岩石在大范围内,在温度增高及定向和均向压力、流体等多因素参与下经过重结晶、变质结晶、变形,有时伴随有变质分异或交代等作用的一类变质作用。

大面积的岩石普遍经历了程度不等的变质,所形成的岩石普遍具有结晶片理及其他定向性组构,一般地质构造复杂。

低变质区常保留了原岩某些矿物及结构、构造,而高级变质区常伴随混合岩化作用及岩浆作用。

区域变质作用广泛出现于太古代结晶基底及其他时代的变质活动带,里面状或带状分布,其地质成因极为复杂。

接触变质作用:这种类型变质作用是一种局部性变质作用,常规模不大,围岩主要受岩浆所散发的热量及挥发分的影响,发生重结晶及变质结晶作用而形成新的岩石;有时也可伴有热水溶液交代作用,引起化学成分的变化。

静压力和应力的作用较为次要。

当以温度升高为主时,围岩仅受岩浆体温度影响而发生重结晶、变质结晶作用,变质前后化学成分基本相同,挥发组分仅起催化剂作用。

这类接触变质作用称为热触变质作用。

当接触变质作用发生时,围岩除受岩浆体温度影响外,由于挥发组分的影响,在岩体与围岩之间发生交代作用(化学成分的交换),致使接触带附近岩体和围岩的化学成分发生变化,称接触交代变质作用。

当接触变质作用发生在与火山岩接触的围岩中时,由于火山岩的温度比深部岩浆高,但冷凝速度更快,可发生小规模的高温变质作用,称为高热(烘烤)变质作用。

特征是围岩被烘烤变色、脱水,甚至部分熔融,可出现一些特殊的低压高温矿物,如鳞石英、硅锌矿等。

动力变质作用:动力变质作用是在构造作用过程中所产生的强应力作用下,岩石发生破碎、变形的同时,伴一定的变质结晶、重结晶作用的一类变质作用。

其发育常受断裂构造所控制,原岩受动力变质作用后的变化也极为复杂,有时碎裂作用占主导地位(脆性状态下的岩石),变质结晶、重结晶作用轻微。

有时变形作用(塑性状态下的岩石)和变质结晶、重结晶作用都很显著,视动力变质作用发生时的地质环境及热动力条件而定。

变质作用及变质岩类型

变质作用及变质岩类型
变质作用及变质岩类型

CONTENCT

• 引言 • 变质作用类型 • 变质岩类型 • 变质岩的鉴别与特征 • 变质岩的应用与意义
01
引言
变质作用的定义
变质作用是指地壳中已形成的岩石,在固态条件下由于温度、压 力等变化,引起的岩石成分、结构、构造变化的地质作用。
它包括接触变质作用、区域变质作用、动力变质作用和混合岩化 作用等类型。
02
变质作用类型
接触变质作用
定义
接触变质作用是指在岩浆侵入过程中,由于高温和 气体的影响,使围岩发生化学成分和矿物成分的变 化,从而形成新的岩石的过程。
影响因素
岩浆的温度、气体的性质和围岩的化学成分。
常见岩石类型
大理岩、石英岩等。
区域变质作用
定义
区域变质作用是指在广泛分布的区域范围内,由于温度和压力的升 高,使原岩发生重结晶、变质反应等变化,形成新的岩石的过程。
高压条件下仍会经历蚀变作用,形成新的矿物和岩石
类型。
05
变质岩的应用与意义
变质岩在地质学研究中的意义
01
提供地质历史和地壳演化的证据
变质岩记录了地壳的历史和演化过程,通过研究变质岩的特征和形成过
程,可以了解地壳的运动、板块构造和地质事件。
02
揭示地球深部过程
硬度
变质岩的硬度通常比原岩高,因 为矿物颗粒紧密结合。
密度
变质岩的密度通常比原岩高,因 为矿物颗粒排列紧密。
导热性
变质岩的导热性比原岩高,因为 矿物颗粒的热传导性能较好。
变质岩的化学性质
化学成分
01
变质岩的化学成分与原岩相似,但经过变质作用后,矿物组成
和含量会发生变化。

变质作用类型、概念、特点及代表性岩石

变质作用类型、概念、特点及代表性岩石
1.石英岩指石英含量大于85%的变质岩石,由石英砂岩或硅质岩经热变质作用而形成。矿物成分除石英外,还可含少量长石、白云母及其它矿物。坚硬致密,具等粒变晶结构,块状构造,在断口上看不出石英颗粒界限。纯石英岩色白,含铁质者则呈红、紫红等色,或具铁矿斑点。可作建筑材料和玻璃原料。
2.角岩又称角页岩。是由泥质岩石(粘土岩、页岩等)、粉砂岩、火山岩等经热接触变质作用而成的变质岩,原岩已基本上重结晶,细粒变晶结构,块状构造,致密坚硬,一般为灰、灰黑和近于黑色。矿物成分有长石、石英、云母、角闪石等,但肉眼常难分辨;有时具红柱石等变斑晶(呈柱状,横断面近方形,具黑心),称红柱石角岩;若红柱石呈放射状,则通称菊花石。
9.麻粒岩是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形成的区域变质岩,温度大致为700—900℃,压力为0.7×1010—1.2×1010Pa,相当于地下25—40km的深度。浅色矿物成分主为斜长石,有时含有石英,暗色矿物主为不含或基本不含水的矿物,如紫苏辉石、透辉石等,有时含有黑云母、普通角闪石、石榴子石等。具中粗粒花岗变晶结构,片理构造不清楚,块状构造。暗色矿物含量若少于30%,称浅色麻粒岩或酸性麻粒岩;其含量若大于30%(甚至可达80—85%),称暗色麻粒岩或基性麻粒岩。麻粒岩是变质程度最深的岩石,关于其成因,普遍认为是原先位于地壳上部的岩石因构造运动而逐渐埋藏到地下深处,受到高温变质作用而成。70年代以后,有的地质学家认为是由上地幔派生的岩浆,上升侵入地壳底部,在高温高压下变质而成。还有一种看法,原岩是洋壳板块俯冲至地壳深处熔融的产物。麻粒岩广泛分布于太古宙古老地层中,并常富含金、银、铬、镍、铂、铜、铅、硼、石墨、压电石英、宝石、云母、金红石、磷灰石等矿产。
6.片麻岩具明显片麻状构造的岩石。主要矿物成分为长石、石英(二者含量大于50%,而长石一般多于石英)等,片状和柱状矿物有云母、角闪石、辉石等,有时含矽线石、石榴子石等变晶矿物。属于变质程度较深的区域变质岩,但在高温热接触变质作用下,也可形成片麻岩。原岩为粘土岩、粉砂岩、砂岩和中酸性火成岩等。根据岩石中长石种类和主要片状、柱状矿物,还可进一步命名。如角闪斜长片麻岩、黑云斜长片麻岩、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黑云钾长片麻岩等。若长石种类不定,则长石不参加命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变质作用编辑区域变质作用(regional metamorphism)是在大面积内发生的变质作用的统称。

它是由区域性的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引起的一种大面积的区域变质作用造成的,变质岩的范围往往达数百或数千平方公里。

它们的主要特征是呈面型分布,出露面积从几百至几千平方千米,影响范围可达几千至几万平方千米,形成深度可达20千米以上。

根据地质环境和物理化学条件可分为不同的类型,如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埋藏变质作用、洋底变质作用等。

区域变质岩由于受温度影响,重结晶作用显著;又因受到强大定向压力的作用,具有明显的片理构造;受岩浆活动影响,岩石的化学成分和矿物成分也有很大变化。

所以说,区域变质岩是在各种变质因素综合作用下产生的。

代表性岩石有板岩、片岩、片麻岩。

深成变质作用是指沉降到地下深处的煤层,受到地热及上覆岩系产生的静压力的作用,发生了变质程度随深度增加而增加的变质作用。

深成变质作用在大区域内使煤普遍发生变质作用,它的影响范围最为广泛,因此又称为区域变质作用。

试述蛇绿岩套特征及地质意义?蛇绿岩套其实就是蛇绿岩(ophiolite)。

是一组由蛇纹石化超镁铁岩、基性侵入杂岩和基性熔岩以及海相沉积物构成的岩套。

(在地史学中这个就是“三位一体”,是寻找古缝合线的依据,就想前面两位说的“海洋遗”一样。

)蛇绿岩可以形成於洋中脊、弧后盆地、弧前盆地、岛弧或活动大陆边缘等构造环境。

现在大陆上发现的蛇绿岩,多数是大陆裂解或弧间扩张的产物,而不是洋中脊蛇绿岩。

蛇绿岩不但是目前为大多数地质和地球物理学家们所接受的板块构造学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在解释喜马拉雅山形成这一重大地质理论问题时具有特殊的意义。

由于蛇绿岩与大洋岩石圈的演化有密切的关系,因此研究蛇绿岩的组成、成分及成因也是了解大洋岩石圈结构、变化及动力学的主要途径。

与蛇绿岩深成岩浆作用有关的矿产是铬、铂、金、镍;当喷射的富金属卤水与海水反应,在低洼地可形成铁、铜、锰矿床。

此外,蛇绿岩中普遍伴生的蛇纹石,是重要的非金属矿产沼泽沉积物编辑沼泽沉积物(bog deposit)是指沼泽中形成的沉积物。

它以泥炭、腐殖泥为主,有时也有少量泥沙沉积。

它常与湖泊沉积、河流沉积和海洋沉积共生,沼泽沉积物主要分布在河流泛滥平原、河流三角洲、湖滨平原和海滨平原及某些平坦的高原上。

[1]潟湖相编辑泻湖相即潟湖相。

潟湖相(lagoon facies)是潟湖环境下形成的沉积物。

按形成条件的潟湖相(3张)不同,潟湖相可分为淡化潟湖相、咸化潟湖相、沼泽化潟湖相等。

淡化潟湖相的形成条件是气候潮湿、雨量丰富,有大量的淡水供给,主要由碳酸盐质粉砂岩、粘土岩及粉砂质粘土岩组成,生物种属单调,以海相生物化石为主,常具变态特征,形体变小,单斜交错层理不发育,具波状层理或水平波状层理。

咸化潟湖相的形成条件是气候干燥,蒸发作用显著,淡水补给困难,因此,它主要由纯化学沉积岩及细粒碎屑岩组成,并有盐渍化及石膏化砂质粘土岩,生物化石单调,仅见有能适应高盐度的生物化石,单斜交错层理不发育,一般为水平层理或塑性变形层理,层面上常有波痕、泥裂及雨痕等。

沼泽化潟湖相是指在湿热的气候条件下,滨海平原上的沼泽化了的淤积盆地,其岩石组分以粘土岩为主,其次是粉砂岩、砂岩、油页岩和煤层,具水平层理及韵律层理,植物化石丰富.湖泊相湖泊是大陆上地形相对低洼和流水汇集的地区。

根据洪水面、枯水面和浪基面,把湖泊相划分为滨湖亚相、浅湖亚相、半深湖亚相和深湖亚相,平面上它们大致呈环带状分布,另外,还可划分出湖湾亚相。

湖泊相是大陆上地形相对低洼和流水汇聚的地域。

[1]与陆相组中冲积扇相、河流相并列。

湖泊相(4张)水动力特征编辑湖泊的水动力作用于海洋有些近似,主要表现为波浪和岸流作用,小型湖泊通常缺乏潮汐作用。

风力的影响下,湖泊的水面可形成较强的波浪,被称为湖浪,通常来说浪基面深度不超过20m。

湖浪作为一种侵蚀和搬运的地质营力,在滨湖地区表现的较为明显。

湖浪与湖岸斜角所形成的沿岸流形成各种侵蚀地形和沉积砂体,如浪蚀湖岸、沙坝、沙嘴、堤岛等。

分类编辑按照湖泊的含盐度、沉积物特征、自然地理位置、成因、气候等方面分类可将湖泊分为:淡水湖泊、咸水湖泊(以含盐度3.5%为界);碎屑沉积湖泊,化学沉积湖泊;近海湖泊,内陆湖泊;构造湖,河成湖,火山湖,岩溶湖,冰川湖等;永久性湖泊、暂时性湖泊。

其中构造成因湖又可划分为:断陷型、坳陷型、前陆型3个基本类型和一些复合类型。

中国地质学家吴崇筠等按照性质、湖水盐度和地理位置将湖泊划分为12种类型。

亚相主要是根据沉积物在湖泊内位置和湖水深度两个基本条件来划分。

采用浪基面、枯水面、洪水面三个界面来界定。

通常来说湖泊和三角洲相带共生共存,相互依赖。

滨湖亚相湖盆边缘,距岸近,接受来自湖岸的粗碎屑物质;水动力条件复杂,击岸浪和回流的冲刷、淘洗对沉积物的改造作用强烈;水位较浅,沉积物接近水面,时而出露时而淹没,氧化作用强烈。

滨湖亚相宽度的变化受控于洪水期和枯水期水位差和湖岸地形。

如:箕状断陷湖泊,陡岸区滨湖相带只有数米;而坡度平缓的缓岸区滨湖相带宽度可达数千米。

沉积物:砾、砂、泥和泥炭,叠瓦状排列的扁平状砾石最大扁平面向湖倾斜。

沉积构造:滨岸砂中出现水流交错层理、波痕;滨湖泥沼出现水平层理,小型波状层理,暴露构造等。

浅湖亚相位于枯水期最低水位线至正常浪基面之间的地带。

始终位于水下,遭受波浪和湖流扰动,水生生物繁盛。

沉积物:粘土岩,粉砂岩,化学岩,细砂岩等;特殊沉积物:生物化石(薄壳腹足类,双壳类,介形虫和鱼类),少见菱铁矿,鲕绿泥石等自生矿物。

沉积构造:水平层理,波状层理,小型交错层理,透镜状砂泥互层,对称浪成波横。

通常滨湖-浅湖难以区分,在研究中笼统地称为“滨浅湖”。

半深湖亚相位于浪基面以下的水体较深的部位。

地处乏氧的弱还原环境,实际为浅湖与深湖的过渡地区。

沉积物主要受湖流作用影响,波浪作用很难影响沉积物表面。

沉积物:暗色粘土岩(泥岩)、页岩,粉砂岩,化学岩的薄夹层或透镜体。

沉积构造:水平层理,细波状层理。

当湖盆面积小、沉积特征不明显时,此亚相不易区分。

深湖亚相位于湖盆最深的部位,波浪不能涉及,水体安静,为乏氧还原环境,无底栖生物。

长期稳定沉积中心与沉降中心吻合的大型湖盆,深湖岩相沉积厚度大、分布广;而干旱区,面积小的内陆湖盆,不发育深湖亚相或缺少此部分。

沉积物特征:粒度细、颜色深、有机质含量高。

岩性:泥岩、页岩。

自生矿物:黄铁矿,沉积构造:水平层理、细水平纹层。

湖湾亚相在滨、浅湖地区,由于沙嘴、沙坝、水下隆起的障壁遮挡作用,使近岸的局部地区水体受限二形成半封闭的湖湾。

往往形成泥炭沼泽,形成炭质页岩、薄煤层。

沉积物:暗色粉砂质泥页岩,夹薄层白云岩或油页岩。

沉积构造:正韵律小砂体,粒序层理,平行层理,浪成沙纹层理,低角度交错层理,水平层理,季节性韵律层理等,含泥裂、雨痕、生物潜穴。

生物碎屑多为浅水生物。

湖泊重力流亚相河流输砂过程中,由洪水携带大量泥沙形成的密度流,在湖盆边缘顺陡坡在重力作用下,沿湖底或水下河道流入湖泊深水区所形成的重力流砂体。

亦称“湖底扇”,“深水浊积扇”。

湖泊沉积相组合湖泊相沉积的垂向组合受地壳升降的控制。

能保存下来的湖泊沉积多半是构造盆地的背景上发育起来的。

起总体发育趋势多以退缩、充填而告终。

因此湖泊相垂向组合往往以较深湖或深湖开始,向上递变为滨湖和河流相沉积,构成下细上粗的反旋回垂向组合。

当然,自下而上出现河流—湖泊—河流这样的完整旋回的垂向组合也有。

但不论是哪种情况,总的趋势是以滨湖和河流沉积作为旋回的结束。

湖盆的发育过程中,湖盆下陷扩张期,半深湖、深湖及重力流沉积最发育;湖盆抬升收缩期,滨浅湖、三角洲及滩坝发育。

地质历史时期中湖盆的多次沉降和抬升,构成了湖泊发育的多旋回性。

湖泊相鉴别标志岩石类型岩石以粘土岩、砂岩、粉砂岩为主,砾岩少见,仅分布于滨湖区。

粘土岩在碎屑湖泊中广泛分布,并向湖中心增多。

沉积构造层理多样,以水平层理最发育,由于浪基面作用深度小,大多地区处于浪基面以下,故粘土岩多发育水平层理,近岸地区发育交错层理、斜波状层理。

湖泊相有较发育的波痕。

包括有对称波痕和不对称波痕,对称波痕波峰走向平行于岸线,不对称波痕陡坡向岸方向倾斜。

生物化石介形虫、双壳类、腹足类、藻类、陆生植物茎杆、叶、孢子、花粉等,海侵湖盆往往有海生属种出现。

垂向层序碎屑湖盆往往出现的是由深湖至滨湖的下细上粗的反旋回层序,区别于下粗上细的间断性正旋回河流沉积。

分布范围及厚度分布范围比河流相广,比海相小,相带、岩性和厚度大致呈环带状分布,岩性和厚度横向比河流相稳定,但稳定程度不及海相。

冰川沉积包括3类:冰川冰沉积,冰川冰与冰水共同作用形成的冰川接触沉积,以及冰河、冰湖或冰海形成的冰水沉积。

这些沉积物在地貌上组成形形色色的终碛垄、侧碛垄、冰碛丘陵、槽碛、鼓丘、蛇形丘、冰砾阜、冰水外冲平原和冰水阶地等。

1、终碛、侧碛和冰碛丘陵终碛和侧碛是在冰川末端与边沿堆积起来的冰碛垄,标志着古冰川曾达到的位置和规模。

冰川前进时形成的终碛垄规模一般很大,高数十米至二、三百米,其组成物质常包括相当数量的冰期前河相或湖相沉积。

它们是冰舌前进时被推挤集中起来的,剖面上常出现逆掩断层、褶曲或焰式构造,故属变形冰碛。

以这种变形冰碛为基础的终碛垄又被专门命名为推碛垄,属前进型终碛。

如果几次冰进达到同一位置,终碛叠加变高形成锥形终碛。

冰碛丘陵是冰川消失时由冰面、冰内和冰下碎屑降落到底碛之上,所形成的不规则丘陵地形。

它指示冰川的停滞或迅速消亡,广泛发育于大陆冰盖地区,高数十或数百米。

在山岳冰川区其规模较小,中国西藏波密地区古冰川谷底有冰碛丘陵,最高者为30~40米。

2、鼓丘和槽碛垄鼓丘是由冰碛或部分冰水沉积组成的流线型冰川堆积地形。

平面呈卵形,长轴与冰流方向平行,迎冰面陡而背冰面缓。

鼓丘的纵剖面形状颇似机翼,是流体中物体为减少阻力所能采取的最佳形态。

在大陆冰盖地区鼓丘常成千地密集出现,山岳冰川地区则偶然见到。

槽碛垄是与鼓丘形成机制类似的长条垄状冰川堆积地形,在鼓丘下游因应力减低,由冰碛集中而成。

中国天山乌鲁木齐河上游和博格多山四工河上游现代冰川的前沿都曾发现近期形成的槽碛垄,高1米左右,伸延十余米至数十米,清楚地指示冰川的流向。

3、蛇形丘、冰砾阜和冰砾阜阶地这些是冰川接触沉积形成的地貌。

冰川接触沉积是在冰川边沿、表面和底部的冰川融水中所沉积的砂砾或粉砂层。

沉积时,有冰川的支撑或包围,冰川消亡后它们失去支撑而发生塌陷变形。

蛇形丘是狭长、曲折如蛇的垅岗状高地,两坡对称,丘脊狭窄。

小的蛇形丘长数十米至数百米,大的可达数公里至数十公里。

组成物质是分选很好的砂砾,含不少圆卵石,夹有少数冰碛透镜体,表面一般有薄层冰碛覆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