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刘大櫆《游大慧寺记》原文及翻译
刘大櫆《游三游洞记》全文翻译

刘大櫆《游三游洞记》全文翻译本文是关于刘大櫆《游三游洞记》全文翻译,感谢您的阅读!出夷陵州治(州治:州府),西北陆行二十里,濒大江之左(左:南岸),所谓下牢之关也。
路狭不可行,舍舆登舟。
舟行里许,闻水声汤汤(汤汤:shāng,水流的声音),出于两崖之间。
复舍舟登陆,循(循:顺着)仄径(仄径:狭窄的小路)曲折以上。
穷(穷:穷尽,登上)山之巅,则又自上缒(缒:zhuì,用绳索拴住人或物从上往下放)Σ(危:高处,形作名)滑以下。
其下地渐平,有大石覆压(覆压:覆盖压住)当道(当道:路的中间),乃伛俯(伛俯:弯腰俯身)径(径:经过)石腹(石腹:石头下面)以出。
出则豁然(豁然:一下子,突然)平旷,而石洞穹起(穹起:隆起),高六十馀尺,广可十二丈。
二石柱屹立其口,分为三门,如三楹之室焉。
中室如堂,右室如厨,左室如别馆。
其中一石,乳(乳:凝结着钟乳,名作动)而下垂,扣之,其声如钟。
而左室外小石突立正方(正方:正前方),扣之如磬。
其地石杂(杂:混杂)以土,撞之则逄逄(páng)然鼓音。
背有石如床,可坐,予与二三子浩歌(浩歌:放声高歌)其间,其声轰然,如钟磬助之响者。
下视深溪,水声泠然(泠然:轻妙的样子)出地底。
溪之外翠壁千寻(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叫一寻),其下有径,薪采者负薪行歌(行歌:边走边唱),缕缕不绝焉。
从夷陵州的州府出发,向西北方向的走陆路二十里,在江的北岸,就是下牢关了。
路很窄,走不了,便下了车,上了船。
坐船走了一里左右,就听见两崖之间有水声,于是又下船从陆路,顺着窄窄的小路上去直至山顶。
又从上面下去,下面的土地渐渐平了,有一块大石头当路挡住,便弯着腰从石头下面过去。
一出去便见非常开阔平坦的一个大石洞。
高六十多尺、有约十二丈宽。
洞口有二根石柱,把门分为了三部分,就像三开门的房子一样。
中间的室像客厅,右边的室像厨房,左边的室像别馆。
洞中间有一石钟乳下垂,敲它会发出像钟声一样清脆的声音。
游万柳堂记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游万柳堂记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游万柳堂记》是清代文学大家刘大櫆的作品,此文通过万柳堂之景描写,借万柳堂的兴衰,叹富贵之不可恃。
游万柳堂记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是如何呢?本文是小编整理的游万柳堂记文言文翻译及注释资料,仅供参考。
游万柳堂记文言文原文游万柳堂记作者:刘大櫆昔之人贵极富溢,则往往为别馆以自娱,穷极土木之工,而无所爱惜。
既成,则不得久居其中,偶一至焉而已,有终身不得至者焉。
而人之得久居其中者,力又不足以为之。
夫贤公卿勤劳王事,固将不暇于此,而卑庸者类欲以此震耀其乡里之愚。
临朐相国冯公,其在廷时无可訾亦无可称,而有园在都城之东南隅。
其广三十亩,无杂树,随地势之高下,尽植以柳,而榜其堂曰“万柳之堂”。
短墙之外,骑行者可望而见。
其中径曲而深,因其洼以为池,而累其土以成山,池旁皆蒹葭,云水萧疏可爱。
雍正之初,予始至京师,则好游者咸为予言此地之胜。
一至,犹稍有亭榭。
再至,则向之飞梁架于水上者,今欹卧于水中矣。
三至,则凡其所植柳,斩焉无一株之存。
人世富贵之光荣,其与时升降,盖略与此园等。
然则士苟有以自得,宜其不外慕乎富贵。
彼身在富贵之中者,方殷忧之不暇,又何必朘民之膏以为苑囿也哉!——选自同治刊本《海峰先生文集》〔清〕刘大櫆游万柳堂记文言文注释(1)万柳堂:康熙年间(1662—1722)刑部尚书冯溥的园林别墅。
元朝宰相廉希宪曾在京西丰台(一说在钓鱼台)侈建别墅“万柳堂”,冯溥借其名为自己别墅之名。
(2)富溢:极富。
(3)别馆:即别墅,指住宅以外另建的园林馆舍。
(4)勤劳王事:为朝廷辛劳效力。
(5)“而卑庸”句:意为卑陋庸俗之辈想以此向家乡的愚民百姓炫耀。
(6)冯公:即冯溥,山东临朐人,顺治年间(1644—1661)进士,曾任吏部侍郞,康熙年间(1662—1722)擢为刑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颇得康熙皇帝信任,曾广为清廷网罗人才。
《清史稿》有传。
(7)訾:(zǐ)毁谤、非议。
(8)榜:题名。
(9)短墙:矮墙。
游大林寺文言文翻译

游大林寺文言文翻译原文: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唐·白居易《游大林寺》)译文:在人间四月里百花凋零已尽,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
我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怅恨,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
这首诗是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期间所作。
诗的开头两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是写诗人登山时已届孟夏,正属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
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一片始盛的桃花。
从紧跟后面的“长恨春归无觅处”一句可以得知,诗人在登临之前,就曾为春光的匆匆不驻而怨恨,而恼怒,而失望。
因此当这始所未料的一片春景冲入眼帘时,该是使人感到多么的惊异和欣喜。
诗中第一句的“芳菲尽”,与第二句的“始盛开” ,是在对比中遥相呼应的。
它们字面上是记事写景,实际上也是在写感情和思绪上的跳跃——由一种愁绪满怀的叹逝之情,突变到惊异、欣喜,以至心花怒放。
而且在首句开头,诗人着意用了“人间” 二字,这意味着这一奇遇、这一胜景,给诗人带来一种特殊的感受,即仿佛从人间的现实世界,突然步入到一个什么仙境,置身于非人间的另一世界。
正是在这一感受的触发下,诗人想象的翅膀飞腾起来了。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 诗人想到,自己曾因为惜春、恋春,以至怨恨春去的无情,但谁知却是错怪了春,原来春并未归去,只不过像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样,偷偷地躲到这块地方来罢了。
这首诗把春光描写得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
立意新颖,构思灵巧,意境深邃,富于情趣,是唐人绝句中一首珍品。
再来看另一段与游大林寺相关的文言文:“登香炉峰,宿大林寺。
大林穷远,人迹罕到。
环寺多清流苍石,短松瘦竹。
寺中唯板屋木器,其僧皆海东人。
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时孟夏,如正、二月天,梨桃始华,涧草犹短;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不同。
初到恍然,若别造一世界者。
因口号绝句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记游定慧寺文言文翻译

记游定慧寺文言文翻译记游定惠院苏轼〔宋代〕黄州定惠院东小山上,有海棠一株,特繁茂。
每岁盛开,必携客置酒,已五醉其下矣。
今年复与参寥禅师及二三子访焉,则园已易主。
主虽市井人,然以予故,稍加培治。
山上多老枳木,性瘦韧,筋脉呈露,如老人头颈。
花白而圆,如大珠累累,香色皆不凡。
此木不为人所喜,稍稍伐去,以予故,亦得不伐。
既饮,往憩于尚氏之第。
尚氏亦市井人也,而居处修洁,如吴越间人,竹林花圃皆可喜。
醉卧小板阁上,稍醒,闻坐客崔成老弹雷氏琴,作悲风晓月,铮铮然,意非人间也。
晚乃步出城东,鬻大木盆,意者谓可以注清泉,瀹瓜李,遂夤缘小沟,入何氏、韩氏竹园。
时何氏方作堂竹间,既辟地矣,遂置酒竹阴下。
有刘唐年主簿者,馈油煎饵,其名为甚酥,味极美。
客尚欲饮,而予忽兴尽,乃径归。
道过何氏小圃,乞其藂橘,移种雪堂之西。
坐客徐君得之将适闽中,以后会未可期,请予记之,为异日拊掌。
时参寥独不饮,以枣汤代之。
译文黄州定惠院东边的柯山上,有一株海棠,枝叶特别繁茂。
每年花开的时候,我都会带着客人前去饮酒赏花,已经五次醉在这海棠树之下了。
今年又和参寥禅师以及其他几个好友去访赏,然而那个园子已经换了主人。
主人虽然是个商贾,但因为我的原因,他也稍稍地培育治理了这个园子。
园子里有很多年老的枳木,木性瘦瘠而坚韧,树的筋脉都显露在外面,好像老人的头颈。
花白而形圆,好似成串的珍珠,香气和颜色皆不平凡。
这种树不讨人喜欢,主人本来想过一阵砍去,也是因为我的缘故,没有被砍掉。
喝过酒之后,我们去尚姓人家休息。
尚氏也是个平凡的人,但居住的地方干净整洁,好像江浙一带的人,他家的竹林和花圃都很讨人喜欢。
我醉躺在小板阁上,一会醒了,听见客人崔成老弹奏雷氏琴,琴声像悲鸣的风、微亮的月光,铮铮有声,得到的享受是人间所没有的。
到了晚上,徒步来到城东,买了一个大木盆,心想可以注入清水,浸泡瓜和李子,于是沿着小沟,走进了姓何与姓韩人家的竹园。
那时何氏在竹林之间修筑大堂,已经把地方都腾出来了,于是把酒放在竹荫下。
刘大櫆《游晋祠记》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刘大櫆《游晋祠记》原文,注释,译文,赏析刘大櫆:游晋祠记刘大櫆太原之西南八里许,有周叔虞祠。
祠西为悬瓮山,山之东麓有圣母庙。
其南又有台骀祠,子产所谓汾神也。
有泉自圣母神座之下东出,分左右二道。
居人就泉凿二井,井上为亭、槛以覆之。
今左井已湮,泉伏流地中,自井又东,沮洳隐见,可十余步乃出流为溪。
溪水洄洑绕祠南,初甚微,既远乃益大,溉田殆千顷。
水碧色,清泠见底。
其下小石罗布,视之如碧玉,游鱼依石罅,往来甚适。
水上有石桥,好事者夹溪流曲折为室如舟。
左右乔木交荫,老柏数十株,大皆十围,其中厕以亭台、佛屋,彩色相辉映,月出照水,尢可爱。
溪中石大者如马、如羊、如棋局,可坐。
予与二三子摄衣而登,有童子数人咏而至,不知其姓名,与并坐久之。
山之半有寺,凿土为室,缭曲宏丽。
累石级而上,望之,墟烟远树,映带田塍如画。
《山海经》云:“悬瓮之山,晋水出焉。
”周成王封弱弟于唐,地在晋水之阳,后遂名国为晋。
既入赵氏,称晋阳。
晋智伯决此水以灌赵城,而宋太祖复因其故智以平北汉。
甚哉!水之为利害也。
唐高祖盖以唐公兴,尝祷于晋祠。
既定天下,太宗亲为铭而书之,立石以崇叔虞之德。
今其石在祠东。
又其东为宋太平兴国之碑。
是来也,余兄奉之官徐沟,余偶至其署,因得纵观焉。
念余之去太平兴国远矣,去唐之贞观益远矣;溯而上之,以及智伯及叔虞,又上之,至于台骀金天氏之裔,茫然不知在何代。
太原之去吾乡三千余里,久立祠下,又茫然不知身之在何境。
山川常在,而昔之人皆已泯灭其无存。
浮生之飘转无定,而余之幸游于此,无异鸟迹之在太空。
然则,士之生于斯世,虽能立振俗之殊勋,赫然惊人,与今日之游一视焉可也,其孰能判忧喜于其间哉!于是为之记。
依游记常例,作者先介绍了晋祠的地理位置,“太原之西南”,悬瓮山之东麓,近有圣母庙,南有台骀祠,并点明晋祠是纪念晋人祖先周代叔虞的祠。
晋祠素以周柏、隋槐、难老泉、宋塑侍女闻名于世,所以作者以泉为纵线,结构全篇。
第二段写晋祠周围景色,先从难老泉写起,说:“有泉自圣母神座之下东出”,点明此泉从叔虞之母的神座之下涌出,自然来历不凡,去向更非平常。
白居易《游大林寺》原文及译文

白居易《游大林寺》原文及译文白居易《游大林寺》原文及译文游大林寺白居易(唐)[原文]余与河南元集虚①辈(中考原题为“余与河南元集虚,范阳张允中……凡十七人,”),自遗爱草堂历②东、西二林,抵化城,憩峰顶,登香炉峰,宿大林寺。
大林穷远③,人迹罕到。
环寺多清流苍石,短松瘦竹。
寺中惟板屋木器,其僧皆海东人。
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是④孟夏,如正、二月天。
山桃始华⑤,涧草犹短,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⑥不同。
初到,恍然若别造⑦一世界者。
因口号⑧绝句云:人间四月芳菲尽⑨,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⑩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既而,周览屋壁,见萧郎中存、魏郎中弘简、李补阙渤⑾三人姓名诗句。
因与集虚辈叹,且日:“此地实匡庐⑿第一境,由驿路至山门,曾⒀无半日程。
自萧、魏、李游,迨⒁今垂⒂二十年,寂寞无继者。
嗟呼,名利之诱人也如此!” 时元和十二年四月九日,乐天序。
选自上海古籍出版社《白居易及其作品选》[注释]①元集虚:唐代隐士,隐居庐山,善文会乐,与向居易交情甚好。
②历:经过。
③穷远:十分僻远。
④于是:在这里。
⑤华:同“花”,此作动词,开花。
⑥聚落:村落,村庄。
⑦别造:别外来到。
造,到访。
⑧口号:随口吟诗。
⑨芳菲:花草,此处泛指百花。
⑩长恨:常恨。
(11)萧郎中存、魏郎中弘简、李补阙渤:分别指唐代比部郎中萧存、户部郎中魏弘简、右补阙李渤三人。
李渤,苏轼《石钟山记》一文中曾提及。
(12)匡庐:庐山。
相传周朝时有匡氏七兄弟隐居庐山,故有此说。
(13)曾:还。
(14)迨:至,到。
(15)垂:将近。
9.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2分)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A.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B.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c.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D.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答案】 9.B(2分)【解析】此句意思为:此处实为庐山第一胜境。
匡(kuāng)庐的意思为:指江西的庐山。
相传殷周之际有匡俗兄弟七人结庐于此,故称。
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刘大櫆《游三游洞记》阅读答案(附译文)

刘大櫆《游三游洞记》阅读答案(附译文)刘大櫆《游三游洞记》阅读答案(附译文)现如今,我们都经常看到阅读答案的身影,阅读答案有助于我们领会解题思路,掌握知识点。
还在为找阅读答案而苦恼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刘大櫆《游三游洞记》阅读答案(附译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3题。
游三游洞记刘大櫆出夷陵州治,西北陆行二十里,濒大江之左,所谓下牢之关也。
路狭不可行,舍舆登舟。
舟行里许,闻水声汤汤,出于两崖之间。
复舍舟登陆,循仄径曲折以上。
穷山之巅,则又自上缒危滑以下。
其下地渐平,有大石覆压当道,乃伛俯径石腹以出。
出则豁然平旷,而石洞穹起,高六十余尺,广可十二丈。
二石柱屹立其口,分为三门,如三楹之室焉。
中室如堂,右室如厨,左室如别馆。
其中一石,乳而下垂,扣之,其声如钟。
而左室外小石突立正方,扣之如磬。
其地石杂以土,撞之则逢逢然鼓音。
背有石如床者,可坐。
予与二三子浩歌其间,其声轰然,如钟磬助之响者。
下视深溪,水声泠然出地底。
溪之外翠壁千寻,其下有径,薪采者行歌,缕缕不绝焉。
昔白乐天自江州司马徙为忠州刺史,而元微之适自通州将北还,乐天携其弟知退,与微之会于夷陵,饮酒欢甚,留连不忍别去,因共游此洞,洞以此三人得名。
其后,欧阳永叔及黄鲁直二公皆以摈斥流离,相继而履其地,或为诗文以纪之。
予自顾而嘻,谁摈斥予乎?谁使予之流离而至于此乎?偕予而来者,学使陈公之子曰伯思、仲思。
予非陈公,虽欲至此无由,而陈公以守其官未能至,然则其至也,其又有幸有不幸邪?夫乐天、微之辈,世俗之所谓伟人,能赫然取名位于一时,故凡其足迹所经,皆有以传于后世,而地得因人以显。
若予者,虽其穷幽陟险,与虫鸟之适去适来何异?虽然,山川之胜,使其生于通者大邑,则好游者踵相接也;顾乃置之于荒遐僻陋之区,美好不外见,而人亦无以亲炙其光。
呜呼!此岂一人之不幸也哉?注释:(1)薪采者行歌:樵夫们唱着歌。
(2)白乐天:白居易,乐天是他的字。
《游大林寺》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游大林寺》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游大林寺》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学好一篇古文,让古文翻译成白话文是最佳的方式,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去接受古文中枯燥的知识和文法,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游大林寺》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游大林寺白居易(唐)[原文]余与河南元集虚①辈(中考原题为“余与河南元集虚,范阳张允中……凡十七人,”),自遗爱草堂历②东、西二林,抵化城,憩峰顶,登香炉峰,宿大林寺。
大林穷远③,人迹罕到。
环寺多清流苍石,短松瘦竹。
寺中惟板屋木器,其僧皆海东人。
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是④孟夏,如正、二月天。
山桃始华⑤,涧草犹短,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⑥不同。
初到,恍然若别造⑦一世界者。
因口号⑧绝句云:人间四月芳菲尽⑨,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⑩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既而,周览屋壁,见萧郎中存、魏郎中弘简、李补阙渤⑾三人姓名诗句。
因与集虚辈叹,且日:“此地实匡庐⑿第一境,由驿路至山门,曾⒀无半日程。
自萧、魏、李游,迨⒁今垂⒂二十年,寂寞无继者。
嗟呼,名利之诱人也如此!” 时元和十二年四月九日,乐天序。
选自上海古籍出版社《白居易及其作品选》[注释]①元集虚:唐代隐士,隐居庐山,善文会乐,与向居易交情甚好。
②历:经过。
③穷远:十分僻远。
④于是:在这里。
⑤华:同“花”,此作动词,开花。
⑥聚落:村落,村庄。
⑦别造:别外来到。
造,到访。
⑧口号:随口吟诗。
⑨芳菲:花草,此处泛指百花。
⑩长恨:常恨。
(11)萧郎中存、魏郎中弘简、李补阙渤:分别指唐代比部郎中萧存、户部郎中魏弘简、右补阙李渤三人。
李渤,苏轼《石钟山记》一文中曾提及。
(12)匡庐:庐山。
相传周朝时有匡氏七兄弟隐居庐山,故有此说。
(13)曾:还。
(14)迨:至,到。
(15)垂:将近。
9.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2分)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A.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B.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c.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D.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答案】 9.B(2分)【解析】此句意思为:此处实为庐山第一胜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大櫆《游大慧寺记》原文及翻译
刘大櫆
原文:
余客居京师无事,间从友人薄游京城之外,而环城之四野,往有佛寺,宏阔壮丽,
奇伟不可胜计。询之,皆阉人之葬地出。阉人既卜葬开此,乃更创立大寺于其旁,使浮屠①
者居之,以为其守冢之人。而其内又必请于中朝之贵人,自公辅以上有名当世者为文,而刻
石以记之。
出西直门过高粱之桥,西北行三里许,其地为宛平香山之畏吾村,有寺曰大慧。自
远瞻之,高出松栝之表,其中堂有大佛,长五丈余,土人亦呼为“大佛寺”云,盖明正德中,
司礼太监张雄之所建也。寺后积土成阜,累石为山,山阜之峻,下视平地殆数仞。其石皆自
吴之震泽舟载而舆致焉。山石嵌空玲珑,登其石罅以望远,内见外,外不知有内。寺左建佑
圣观,而于土阜高平之处建真武祠,大学士李东阳②为文,立石祠门之外。盖当是时,世宗
方尚道术,阉人惧其寺之一旦毁为道院也。故立道家之神祠于佛寺之中,而藉此以存寺。寺
之西,坟壤累累,而石人石兽,巍然夹待于前,大抵雄族亲之冢也。
夫使中朝之贵人为文,固若挟之以不得不作之势;而彼贵人者,亦逆俯首下气,承
之以不敢不作之心。天下未有不相知而可以挟之使必然者,原其初,必自中朝之贵人与宦寺
有相知之旧。夫以中朝之贵人而与宦寺有相知之旧,则彼其所以为贵人者,未必不出于宦寺
之推引。其不出于宦寺之推引,自我得之而何畏乎?彼推引不出于宦寺而甚良宦寺,则是惟
恐宦寺之能为祸福于我,此孔子之所谓患得而患失也。
为人臣而患得患失,则其归且将无所不至。且使患得而果可以得之,患失而果可以
无失,吾亦安得而使其不患?乃患得患失矣而得失之权卒不可以操之自我我自得其为我而何
必交欢于宦寺此余之三复碑文不能不为之长叹者也。(选自清代刘大櫆《海峰先生文集》)
【注】①浮屠:指僧人。②李东阳:明朝诗人,至吏吏部尚书。宦官刘谨专权时,李依附周
旋。
译文:
我客居京城没事的时候,期间跟随友人在靠近京城之外的地方游玩,环京城的四周
有许多佛寺,宏阔壮丽,奇伟。问了问,这里都是宦官的安葬之地。宦官选择葬地于此,竟
然另外在葬地旁边建立了大寺,让僧人住在里面,作为他们葬地的守墓之人。然后又请中朝
的贵人,一般是闻名于当世的朝中大臣替他们写碑文,然后刻在石碑上来记下这些文章。
从西直门经过高粱桥,往西北再走三里左右,那里是宛平香山的畏吾村,有一座寺
庙叫大慧寺。从很远的地方看,高出桧树的树梢,它的中堂有座大佛,长五丈多,本地人也
称呼它为“大佛寺”,是明武宗年间,司礼太监张雄建造的。寺庙后面土坡积成了小山,山
石堆成了山,山又高又陡,从山上往下看平地大概有好几仞。那些石头都是从吴县的震泽用
船运送到这里的。山石嵌空玲珑,登上石头的裂缝处而望远,看得见外面,外面却看不到里
面。大慧寺的左边建了佑圣观,土阜的高平之处建了真武祠,大学士李东阳写了碑文,并且
立石碑在真武祠的外面。当时,皇帝明世宗崇尚道术,宦官害怕他们的寺庙一旦被破坏成为
道院。所以在佛寺之中立了道家的神祠,而借此来保存他们的寺庙。大慧寺的西面,有许多
坟墓,高大雄伟,石人石兽侍立在坟前,大都是司礼太监张雄家族亲人的坟墓。
那些让中朝贵人写碑文,本来像挟持他们不得不写的形势;而那些个贵人,也是俯
首低声下气,接受这样的事实又不敢不写。天下没有不了解他却可以要挟他让他一定这样做
的情形,追究它的本源,必定是出于朝中的贵人和宦寺有故交。那些中朝贵人因为与宦寺有
旧交,那么那些之所以成为贵人的原因,未必不是出于宦寺的推举。假如他们的地位不是出
于宦寺的推举,而是属于自己得来的,又有什么可害怕的呢?而那些不是出于宦寺的推举却
又与宦寺非常交好,却是担心宦寺转嫁祸福于他们,这就是孔子所说的患得患失吧。
作为人臣却患得患失,那么他们的归宿将是没有什么不去做。再说假使忧虑得到却
果真得到了,忧虑失去却果真没有失去,我也安心我所得到的却让他们不忧虑?于是患得患
失,而得失的衡量,最终又不可以靠自我来操纵;我自己能够自得其乐,又何必与那些宦寺
亲近呢?这就是我多次再读碑文,不能不为之长叹的原因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