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艺术形态
第三章 电视剧的节奏形态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第三章
电视剧的节奏形态
www,
节奏的根本是紧张与松弛的交替。 从宏观上说,任何一部艺术作品都有 整体的节奏与部分的节奏两个视点。 电视剧的节奏是艺术家根据作品中的 戏剧冲突和人物的情感状态,运用电视 艺术的各种表现手段,在蒙太奇句子或 段落里形成动与静、动与动、静与静、 快与慢、长与短、强与弱等对应,产生 有序的“脉搏”跳动,并通过观众生理 感知进而作用于观众的审美情感的一种 艺术形式。
广义的视觉运动,不仅指 摄像机所拍摄的物体的运动, 摄像机在拍摄物体时自身所做 的运动,还可以指镜头与镜头 之间的组接、场景与场景之间 的对接所形成的运动,甚至是 静态的画面通过蒙太奇的结构 方式而形成的运动。 电视剧中镜头所要叙述的 人物的运动方式是获得视觉节 奏的主要形式。
www,
二、电视剧的情节节奏
寒冰破热, 寒冰破热,凉风扫尘 笙箫夹鼓, 笙箫夹鼓,琴瑟间钟
消闲之笔
延宕
www,
寒冰破热,凉风扫尘 寒冰破热,
T I T L E
叙事作品应该在热烈紧张的 情节之后,安排一段轻松或闲 适的段落,形成冷热相济、张 弛相间的艺术节奏。 《手机》 36
www,
www,
1 2 3 4
视觉节奏 情节节奏 情感节奏 智力节奏
www,
一、电视剧的视觉节奏
1、视觉中光的节奏 视觉中光 电视剧中光的节奏, 首先是由明暗来表达的。 光的明暗主要是指它 在一切物体上都体现出 的层次分明感。 明暗的对比,在有些 画面中是静态的,有些 画面中是动态的。 《战神》 2、视觉中运动的节奏 视觉中运动的节奏 运动
笙箫夹鼓,琴瑟间钟 笙箫夹鼓,
T I T L E
笙箫与琴瑟演奏出的乐曲都 是优美的,鼓或钟打击出的声 响是浑厚的、雄壮的,体现出 的是壮美。
中国电视剧走向成熟(1958-1997)

中国电视剧走向成熟(1958-1997)中国电视剧走向成熟(1958-1997)渐入辉煌的短篇电视剧中国的电视剧几乎是与中国电视事业一并诞生的。
自1978年以后,中国电视剧复苏、发展,迅速成长为与社会、时代紧密相联,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拥有大量观众的艺术样式。
特别是九十年代以后,中国电视剧日益丰富多采,各种题材、风格、样式的作品争奇斗妍,艺术表现领域和表现方式也不断地得到拓展。
中国电视剧就内容、形式而言,主要可分为4类:1、短篇电视剧;2、电视连续剧;3、戏曲电视剧;4、儿童电视剧。
短篇电视剧是指1集或2集的电视剧。
它短小精悍,相当于文学作品中的短篇小说,在电视家族中,它最适应于精雕细刻,是在艺术上最有条件出新的艺术形式。
中国电视初创时期,电视剧制作,是采用“直播电视小戏”的方式。
在演播室搭景,经过多机拍摄、镜头分切的处理,运用电子传播手段,直接传达给电视观众。
它不同于舞台剧实况转播,而且,全部为单本剧,应视为“短篇电视剧”的走向光明新岸的动人过程。
上述电视剧的一个共同特点,便是紧贴生活,既揭露了丑恶,又展示了普通人心灵中美好的东西,艺术手法朴素、自然、生活化。
1983年以后,短篇电视剧渐入辉煌,数量大幅度增长。
许多优秀作品突破了以往那种质朴的“小故事”的模式,视野更为广阔,艺术手法更为多样,对生活的开掘更为深入。
这个时期,最重要的作品是反映改革生活的《女记者的画外音》、《新闻启示录》。
前者以女记者到厂里采访为线索,以令人耳目一新的细节和戏剧矛盾,刻画了一位敢于顶风冒险、改革旧体制、推行新制度的厂长形象;后者,通过东南大学管理体制、人事制度的改革,塑造了几位“新闻记者”和“新书记”、“人事处长”等锐意改革、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
这两部作品在艺术形式都有突破。
它们熔纪实性、政治性、新闻性、故事性于一炉,构思技巧与拍摄手段新颖,创造了一种有别于以往电视剧的崭新形态。
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短篇电视剧最大的变化是涌现了一批具有探索精神与独特风采的作品,其结构、样式、手法、风格各有特色。
电视剧艺术特性论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号 :6 38 6 ( 0 0 0 — 0 20 1 7 - 2 8 2 1 ) 40 5 — 8
确立 电视 剧 艺 术 的特 性 , 实 质 是 在 确 立 作 其 为一 种独立 艺术样 式 的 电视 剧 的基 本 观念 。也 就
是 说 , 们 要 对 电 视 剧 所 具 有 的 区 别 于 他 种 艺 术 我
21 0 0年 7月 重庆 邮 电大 学 学报 ( 会 科 学版 ) 社 J1 00 u. 1 2 第2 2卷 第 4期 J u n l f h n qn nv r t o ot a dT l o o r a o o g igU i s y f s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n e cmmu i t n ( o i c n eE io ) V 12 N . C e i P s e nc i s S c l i c dt n o. 2 ao aSe i o4
从 这 个 角 度 来 认 识 电 视 剧 , 实 就 是 要 求 从 其
要 么依赖 于戏剧 、 么侧 身 于 电影 , 要 学术 界 对 电视
剧 的 认 识 , 么 是 否 定 电 视 剧 作 为 一 种 独 立 艺 术 要
内外两 个方 面来 确立 其 艺 术 特 点 。那 么 , 立 电 确
传播 特性 。通 过 本 文 的 研 究 , 们 可 以进 一 步 认 知 电视 剧 自身 的 艺 术特 性 , 我 同时 也 为 电视 剧 艺术 生产 提 供 理 论
上 的 参考 。
关键 词 : 电视 剧 ; 传播 特 性 ; 内容 特 性 ; 艺术 特 性
中图 分 类 号 :9 2 JO
视 剧 艺 术 的 逻 辑 起 点 在 哪 里 呢 ? 我 们 认 为 : 庭 家
影视电影电视剧的综合性和多元性审美

影视电影电视剧的综合性和多元性审美影视艺术肯定是综合了其他艺术的一门相对较年轻的艺术,但这种综合是一种新的创造。
在电影和电视剧中已经具备了诸如文学、戏剧、绘画、音乐、摄影、雕塑等多种艺术的形式,或者说已经集合了多种艺术的基本要素。
而且,就一门独立的艺术样式而言,也可以说它也融合了多种美的基本形态,如优美、崇高、悲剧、喜剧、正剧等。
它们的综合,在影视作品里不是一种简单的相加,而是为“幕”上的综合艺术提供着新的审美特质,提供了一种更为深广和多面性的视听效应。
所以在具体作品中,摄影、表演、布景、道具等相互作用,形成有意义的画面,同时对白、独白、音乐、音响等,又融汇成带有情感色彩、富有感染力的声音,这样综合在一起,通过特定的叙述、描写、刻画,从而以形象生动的和具有逼真性的事件来感动观众,震撼人的心灵。
为此,我们说影视作品的多元审美,既有它的规定性,又有他的独特性。
影视作品的综合性还体现在技巧和风格的互相融合上。
影视艺术的时空合一和超越时空电影、电视,则既体现着时间流程,又表现着空间的展开,所以是“采取空间形式的时间艺术,”也可说是贯穿着时间变化的空间艺术。
影视作品的这种时空合一的审美特征,使得影视作品在形式上就已成为一种叙述与展示相结合的时空复合体。
二维只是一个框架中的长与宽的平面,所以仅就银幕、荧屏而言是二维的。
但运动性画面本身就已经体现了三维,加之镜头焦距所形成的各种不同形态的透视和纵深感,构成了视觉上的立体形象,它所反映的当然是一个三维立体空间。
在电影和电视剧中,不仅时空是合一的,而且优秀的影视作品又能超越一般时空。
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幕”上的时空超越,延续时间、压缩时间、凝固时间、回溯时间都是在组织新的空间。
另一种超越时空,是指影像时空所内蕴着的哲理性、思考性。
暗含着人的情感的延伸性,人对终极关怀的思索,从某个角度揭示出某种人类的普遍情感、凝重的历史感和酸甜苦辣的人生况味。
融声画于一体的有意味的形式这种既有画面又有声音的影像形式,及其所内涵着的意味性,才构成了它不同于其他艺术种类的美的特性。
电视栏目剧的形态特征

电视栏目剧的形态特征作者:范凌子来源:《新闻爱好者》2008年第10期电视栏目剧是新近在我国省级地方台兴起的一种节目类型,如河南电视台的《中州夜话》,重庆电视台的《雾都夜话》,湖南电视台的《新闻故事会》等,在出现一段时间后,电视栏目剧以其独特的个性魅力获得了观众的认可,因而被不少电视台当做“拯救”收视率的法宝和电视剧之外的重点自制节目。
目前,电视栏目剧这一独特的电视艺术形式已经作为一种电视文化现象,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注意。
本文试图对这种节目的形态特征进行分析和描述,在解读电视栏目剧形态特征的同时,分析其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以期在一定程度上剖析这一新兴的电视艺术形态。
节目形态:介于栏目与电视剧之间如何界定电视栏目剧,它与电视剧、情景剧以及一般电视栏目之间的区别在哪里呢?首先,我们从这几个栏目剧的定位谈起。
《雾都夜话》的定位是以家庭或社会伦理道德问题为取材范围,用重庆方言作为叙述方式的电视故事,它紧扣主旋律,目的在于揭示人性自身矛盾,人性与外界的矛盾。
《中州夜谈》致力于以方言真实再现生活中已发生或可能发生的涉及婚姻、家庭、伦理、经济纠纷等社会内容,充分地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
《新闻故事会》以再现省内已经发生的新闻事件,仿效时下的电视剧或者电影的拍摄方法,用事件重演的方式再现于受众。
其次,从内容上看,栏目剧多着眼于日常生活中与普通观众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婚姻家庭、伦理道德、世态人情、经济纠纷等社会问题;从形式上看,栏目剧强调以短剧的形式真实再现生活场景,揭示社会问题;在表现形式上,栏目剧不刻意追求艺术化,而是更生活化,力求为普通观众所接受。
这样,栏目剧就兼具了事件的真实性和叙事的艺术性,从而更易于为普通观众所接受。
而与一般意义上的电视剧和情景剧相比,栏目剧的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从演员选择上看,栏目剧一般用的是群众演员,而电视剧和情景剧大多是由专业演员表演的;从播出时间上看,栏目剧实行的是栏目化演出,其播出时间固定,而电视剧和情景剧的播出时间则比较灵活;从表现内容上看,栏目剧的每一集都是各自独立的播出单元,情景剧每集的故事相对独立,虽然有着比较固定的演员和场景,但剧情发展的连贯性不强。
电视文艺学笔记

第一章第一节初创阶段(1958--1966)这一时期,电视艺术的特点1、以灌输说教为目的这一时期电视剧的两个特征(1)时效性紧密贴近政治生活例,《一口菜饼子》(2)纪实性《一口菜饼子》:《一口菜饼子》于1958年6月15日在北京电视台播出,这是部根据小说改编的“直播电视小戏”,我国第一部电视剧就此诞生,它拉开了中国电视剧艺术的序幕。
虽然它过于重视宣传教育功能,艺术表现较粗糙,人物形象也不够鲜明,但它是电视剧艺术试图脱离舞台戏剧走向独立的第一步,为单本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电视单本剧:是由一个完整的故事或情节构成的,有情节的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局的完整脉络,而且是一次将戏演完的电视剧艺术形式。
它相当于文学作品中的短篇小说或戏曲作品中的独幕剧。
它不一定只有一集,三集以下的电视剧均称电视单本剧。
它为电视连续剧的出现作了有益探索。
第三节起步阶段(1978--1991)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序幕。
1978年6月13日,《人民日报》以《认真调整党的文艺政策》为题,发表了“文化部理论组”的文章,在对“毛主席革命文艺路线”的阐释上,强调“文艺为工农兵服务”而没有了“文艺为政治服务”的提法。
1980年7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社论,正式提出,我们的文艺工作总的口号应当是:“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特点:一、节目形态日益丰富1、电视剧飞速发展电视单本剧:《三家亲》《有一个青年》《凡人小事》《女友》《新岸》《何日彩云归》《乔厂长上任记》(禹作敏原型)《希波克拉底誓言》电视连续剧:《蹉跎岁月》《今夜有暴风雪》《四世同堂》《红楼梦》《西游记》《渴望》2、电视文艺亮点纷呈(1)连续举办了大型电视文艺晚会,尤其是春节晚会的播出,开辟了新局面;(2)文艺专栏如雨后春笋,充实了日常电视文艺节目播出;(3)一批综艺节目诞生,并和栏目结合,形成了电视文艺的拳头产品;(4)二、电视本体的自觉1、电视连续剧的诞生和发展充分发挥了电视艺术的本体优势。
电视剧的艺术特征

电视剧的艺术特征一是叙事式的表现手法。
它一般是要求按照事件的线索来编造故事,在故事的叙述中塑造人物,这样就能比较容易叙述出一个非常复杂、曲折的社会故事。
可以在一个故事发展到高潮后,再引发出第二个高潮,波澜起伏的发展下去,一直到总高潮总结局。
二是开放性的艺术情节。
长篇连续剧在情节结构上是开放的、灵活的、多变的。
相应的,人物的设置也是开放的,可以有一个或多个贯串人物,也可以有一个人物引出下一个人物,再引出第三个人物等等。
三是悬念式的艺术结构。
连续剧还是由一集集(部)构成的,因此每一集相对而言是单纯的,而每一集的结尾都应该营构出“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悬念,或者留下“伏笔”以引发出观众看下去的兴趣。
逻辑思维,保证电视节目的严谨性、准确性、合理性;形象思维,服务于内容,思想观点表达的生动性、活泼性,具有吸引力、感染力;逆向思维,打破定式思维的桎梏,推陈出新,使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出乎于意料之外,折服于情理之中。
1表现形态的兼容性2制作手段的综合性3观众参与的互动性4欣赏体验的消遣性国内影视作品自文化百花齐放以来,呈现多层次,多元化发展。
国内影视剧,题材多样化。
艺术本来就用一些共性,往往一部深受大众喜爱的作品,都是我们喜闻乐见的,贴切生活,反应社会,人性,自然,经济。
社会经济的发展让电视剧等影视作品,真切的反应了社会的诉求。
从改革开放以来,比较热播的影视剧有很多,如《还珠格格》,《西游记》,《亮剑》,《甄嬛传》等等,军事剧,宫廷剧,警匪局,都市生活剧等等,都人性,热点,和对理性真理的思考。
惩恶扬善,回归人性,因果循环等,体现了尊重人性,尊重社会,尊重历史,尊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电视艺术概论》知识点

《电视艺术概论》知识点1.运用内分法,可以将电视节目分作四大类:新闻类、文艺类、教育类、服务类。
2.电视节目的分类方法有内分法、外分法和平分法。
3.电视艺术的语言系统主要由三大类所构成,它们是画面语言、有声语言和造型语言。
4.电视艺术:以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声化造型为传播方式,运用艺术的审美思维把握和表现客观世界,通过塑造鲜明的屏幕现象,达到以情感人为目的的屏幕艺术形态。
5.电视语言:凡是能够表达出思想或者感情,并且使接受者获得感知信息的一切手段、方式和方法。
诸如画面、声音、造型、镜头、编辑、特技、符号、文字等等都可以构成电视艺术的语言,并且成为电视艺术语言系统中的重要语言元素。
6.画面语言:主要是指电视艺术家用以构成视觉形象的各种因素和方式,体现创作构思的各种手段和技法的总和。
其中,主要包括构图、光效、色彩影调等诸多语言表述方式。
7.构图语言:主要是由被摄对象在画面中的位置和空间以及由此构成的视觉形象所传递的思想和感情。
8.一幅屏幕画面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主体、陪体、环境和空白。
9.所谓主体,是指画面中所表现的主要对象。
10.所谓陪体,是指画面中为了突出主体、说明主体,起烘托、陪衬作用的物体。
11.所谓环境,是指由对象周围的人、物和空间构成的画面。
12.光效语言:是指由光的性质、成分、角度、层次、强弱、明暗,所体现的千差万别的变化,构成了极为丰富的光效语言。
13.色彩语言:是指色彩的艺术表现和合理配置是电视构图的重要组成部分。
色彩同线条、光效、影调相互融合,构成了十分和谐的电视色彩语言。
14.影调语言:是指屏幕上的事物所呈现出的明暗层次、明暗反差和明暗对比,构成了电视艺术的影调语言。
影调语言也是构成屏幕可视画面的基本因素,是处理造型、构图以及烘托气氛、表达感情的重要语言手段。
15.有声语言:主要是指在电视屏幕上,凡是能够表情达意的一切声音形态,诸如人声、音乐、音响,总称之为有声语言。
语言表意、音乐表情、音响表真16.人声语言:是指屏幕上的人物在表达思想和感情时所发出的各种声音,诸如言语、啼笑、感喟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视剧艺术形态》
文学院广播电视新闻学2班
201042308210 朱艺飞一直很迷恋青春偶像剧,喜欢那童话式的叙事结构,喜欢那干净的镜头下的生活,是么事,不管是幼稚的,还是无理的,严重的,在青春偶像剧里面都会有人照单全收,并且会处理得很好,总会给人一种生活只要努力就会过得很好,未来总是那么的充满希望,只要这一秒不放弃,下一秒就会有奇迹的出现,这便是最好的见证,总会让我们的生活变得充满斗志。
人也是贵在有自知知明,一直很清楚再现实的生活之中电视剧之中的主角是不会出现的,即使有自己也永远不可能是剧中的主角,甚至连配角也不可能沾得上边。
但是,为了能与电视这一行业扯上一丁点的关系,在上大学报专业的时候,就毫不犹豫的报了广播电视新闻学。
对于这一行业,我知道的并不多,甚至可以说什么也不知道,在这一方面我是文盲一个。
我就像一只无头的苍蝇,误飞误撞地闯进了电视传媒行业,在这里,不要说什么软件的操作,就是拍一部电视需要哪一些人物我也不一定说得齐。
很想像青春偶像剧里面的女主角一样,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阻挠,都能够有足够的冲劲,足够大的胆量,不顾一切的为自己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但是那只能是一种白日梦,现实的生活里是不会出现的。
这就是电视剧制作的高明之处,它表达的只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一种美好的愿望而已。
然而,生活还是生活,电视还是电视。
上大学后,所有的一切都是自己来安排,计划,设想。
在这里,再一次证明现实生活与梦想即与电视剧艺术形态的距离是那样的遥远,那一条壕沟是怎么填也填不平的。
还记得刚上大学的第一课------军训。
自己是多么的努力,多么的坚强,但是没有人会看的到,因为这里的每一个人也是一样的只看成果不要过程的。
只有有了辉煌的成就,这里所有的人就会很顺理成章的挖掘出或者制造出你那令人不堪入目的努力奋斗的过程,否则你只能石沉大海,永远不会为人所知。
着这,就是现实的生活!作为一个女生,我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晒,不怕热,也不怕流汗,很努力,很刻苦的练习着,甚至早早的起来,一个人跑到没有人的地方去偷偷地练习,为的就是能够把学到的东西练到可以精益求精,希望能够熟能生巧。
可是,最后残酷的现实把我的希望之火活生生的给浇灭了,连军训的最基本的会操都不能够上。
再后来,正式上课后,学生社团招新。
我坚信大学的社团会看重学生的能力。
可不然。
所有的社团都好像约定好了一样,通通都把我拒之门外。
没有原因的,毫无预兆的,莫名奇妙的。
于是,初识大学这个象牙塔的我彻底的心灰意冷了,所有的计划都付之东流,我就知道我这四年的大学过的有点艰辛,有点坎坷,有点心酸。
在那一个个血淋淋的残酷的现实面前,我对上大学之前的那完美的计划一个版块一个版块的被蚕食掉了。
就像一块烧得无比炙热的铁块在毫无警示的情况下被塞进了大冰库。
于是便在电视剧里面买醉,不愿醒来。
《痞子英雄》,《四大名捕》,《宫》,《放羊的星星》,《一起来看流星雨》,《单身公主相亲记》…….一直一直的让大脑处在放空的状态下看青春偶像剧,绝对不会去看电影,因为那太短了,不足于用来消磨时间。
看青春偶像剧,只为疯一场,傻一场,只为感动一场,肆无忌惮的笑一场,哭一场。
尽管自己的心里很清楚,电视就是电视,生活就只能是生活。
但是也不远把那深陷的脚从那烂泥里拔出来,只求青春偶像剧能够掩盖自己对大学生活的不适应,对现实的失望,对未来的迷惘,只想求醉一场。
电视剧看多了,多多少少都有一点点的了解。
会慢慢地留意一下电视剧制作需要哪一些人物,需要做什么样的准备。
不过那还是一些基于皮毛之外的东西。
看了《电视剧艺术形态》这一本书之后,轰的一声,把沉醉在梦想之中的我轰醒了。
骤然之间看清了现实生活与电视剧之间的区别。
电视剧就是电视剧,里面呈现的只是人对生活的一种美好的期待和追求。
看电视也只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娱乐和消费,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
就像一支完整的
玫瑰,在电视里面,你看带的是鲜艳迷人的玫瑰花,然而你看不到那尖锐刺人的刺。
当然生活还是生活,同样的是无论是现实生活还是电视剧里面虚拟的生活都是有追求,有理想的。
《电视剧艺术形态》从电视剧的艺术形态概述讲起,到镜语,声音,形态,叙述结构以及时间塑形,表现形态……就这一些章节的内容就看的我口瞪目呆。
原来制作一部电视剧没有我想像中的那么的简单,我曾经天真的一位拍一部电视剧有导演跟演员就足够了。
然而,这一本书让我看我看到了要拍一部电视剧是一项多么大的工程,需要很多人全心全力合作,尽心尽力的工作,配合。
这一本书对概念的分析可算得上旁征博引,让我不仅大开眼界,而且还心服口服。
里面举了很多的例子,通过透过这些例子,我以前在看电视剧所不能理解的地方都有了了解。
一直以来看电视剧都是很注重它的故事情节。
所以对电视剧叙述结构形态这一章十分的感兴趣。
在中国的古代文字之中,“叙事”与“序事”是相通的。
最早出现这一个词的恐怕是《周礼》之中的《春官宗伯》:“职丧掌诸侯之丧,及卿大夫,士,凡有爵着之丧,以国之丧礼,莅其禁令,序其事。
”它的大概意思就是说如何安排有关丧葬礼仪时的先后顺序。
电视剧的叙事涵义也是要从事情的先后顺序扩展到时间和空间的意识上的。
叙事学主要关注两个层面:首先是叙事的结构,其次是叙事的话语。
前者研究叙事的性质,形式功能,并试图归纳出叙事的能力。
后者研究叙事文中话语表现模式中的时序状况,与事件,如故事与本文,叙事与过程之间的关系。
它更著意于时态,语式和语态,这类关键话语,在中国古代词中,结构二字是动词:结就是结绳,构就是架屋。
他们是分开来说的。
把这两个词接在一起的是《抱朴子》里面说:“文梓干云而不可名台榭者,木加班输之结构也。
”这里的结构是动词,或者可以说是动词的名词化。
亚里士多德对结构的理解是:简单的情节······带有突变的情节······带有发展的情节·····既带有突变有带有发展的情节。
因为结构主义在寻在一种能够生成一切可能的戏剧性模仿的变量。
对所有的作品都有一定的概括性。
在电视剧的研究中,往往会与社会的思潮,时尚风格联系起来:这样的研究是外部的,它往往也会跳出电视剧的叙事结构之外去寻找社会的价值。
由于电视剧的社会传播特殊性,要排除外部的结构是不可能的。
但是,若有对电视剧的本体有着更为深刻的了解,就必须对它的内部结构进行研究。
“二元对立”是结构主根本性的概念。
这种结构的分析方法,是对电视剧叙事元素的分析,例如善良与邪恶,秩序与无法无天,悲伤与狂喜,平静与激烈等等。
所有的叙事作品都会是着两种象征性的结构的演化。
众神与天堂的开启式和魔鬼与地域的恶魔式。
对这两种象征的结构的呈现主要由四中叙事形式来完成:喜剧,浪漫剧,悲剧,讽刺剧,对应他们的是大自然节凑的延伸是:春天,夏天,秋天,冬天。
所有叙事的作品,都是应该在这种象征结构和四种叙事形式之下置换:置换不同的细节,不同的场景,不同的人物,不同的语言。
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原型体系)。
同样的电视剧的情节叙事与画面的叙事是一样的,都是一种与荧幕的既定叙事。
也就是说,它是经过拍摄选择剪辑而完成的作品,这里包含了对人物的设置,情节的张力······这些设置通常已经决定了一部电视剧作品的叙事结构,但是,导演或是摄影为什么要这样选择而不是那样选择,这就要归功与事前的组合和结构。
对于这一本书,我要研究的还有很多,对于我主修的专业我是刚刚走到门口,正在积蓄走进去的勇气。
只要努力,我相信一定会有所成就的。
因为有梦想的人是不会错的。